- 高一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和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1篇)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來為自己寫一份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1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課堂教學必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訓練為主線,創造品質的培養為目標。”小學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增長知識,還要增長智慧,能力;不僅要學會,還要會學,這樣就必須改變以往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從書本到黑板再到書本的不良教法,因為這種教法讓學生仍處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課堂上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校積極響應新課改精神,在一年級實行新課改,經過一個學年的新課改實驗,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激活新課堂教學:
在以往教學中,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剛從幼兒園上來,上課時大多數孩子都坐不住,都在東張西望,因此集中孩子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成為我們當前首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時采取引發興趣,定向導入,啟發理解等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第二冊識字5這篇課文時,我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課文,讓學生帶著想揭開謎底的心情來學習課文,從而也做到集中孩子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的作用。也大大加強了課堂學習氣氛。在教學最后我還讓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查找謎語讓同學猜一猜,還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自己為漢字編謎語,這樣不僅使孩子學到了知識,還能引導學生去閱讀課外讀物,增強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可愛,但他們還十分不懂事,不懂得該如何學習,因此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實施一套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成為最大的難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和他們談心開始,了解他們的想法,從而找出一套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第二冊第14課《荷葉圓圓》時,我讓孩子們自己說說應該用什么學習方法來學,許多孩子都認為應該用朗讀、表演讀的方法學習。因此,我讓孩子分成四人小小組進行朗讀學習,自己排練表演讀。孩子的學習氣氛特別高,排練表演讀的形式也很多,一節課下來,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把這篇課文背下來,提前達到了課時要求。
同孩子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和學習動態,有助于我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這樣做即增強了孩子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達到預定的教學,真是一舉三的。
三、新課改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新課改使孩子們變得愛學、樂學、想學、會學;也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提高了一定的教學質量。但在新課改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例如:課文的識字量太大,雖然在教學中我采取了識字袋、自己用好辦法識字,交流識字等方法學習,但許多孩子展握的識字量最多只有80%,特別向我們這樣的一般校,差生面較廣,差生的識字量最高只能達到50%。另外,有2/3的課文都偏長,低年級學生閱讀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也是我校課改組當前解決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希望通過和其他學校的課改總結交流來解決這項難題。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2
教學反思與教學筆記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時將印象深刻的教學隨筆進行了整理,在那里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在《史記選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虛擬情境教學
虛擬情境教學主要起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愿望,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貼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例如:對于《史記選讀》學習,我改變了墨守成規的文言知識“填鴨”教法,師生準備共同表演課本劇,在虛擬情景下教學,這樣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潛力,還能與隨筆化寫作相結合,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必定能成為古文學習教改的突破口。我將舉行課本劇表演的消息在課堂內發布,并按照現成的組別,將學生們分成四個課本劇組,就地取材從課本里與同學們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強的歷史劇目――《荊軻刺秦》《鴻門宴》《將相和》《霸王別姬》。之后,選拔演員、修改臺詞、道具準備等工作都放手交給各個“導演”去統籌了。在接下來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環節,同學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沖上講臺書寫自己的觀點: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的知人善用,藺相如的申明大義……整塊黑板被同學們的各式字體填得滿滿的。這僅僅是在寫文字嗎?不,這是他們智慧火花的迸發!相信課后的隨筆也同樣值得期盼。這完全與“隨筆化作文”中隨筆的深刻內涵不謀而合: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
二、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要化繁為簡,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于《六國論》的教學,首先:要加強誦讀和背誦,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地誦讀,讀出作者心聲,做好課前預習的朗讀布置要求,課中的朗讀指導,課后的誦讀和背誦安排和檢查。事實證明,文言文教學運用誦讀法教授文言文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讀中能夠認字,讀中能夠會意,讀中能夠悟情,讀中能夠明理,讀中能夠知法,讀中能夠鑒賞,總之,一切的教學任務都能夠透過讀來實現完成。教師要對讀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時候讀,怎樣讀,讀哪里,針對于不同的文本,都就應有各自最好的處理,讀的天地大有可為。要求學生讀好,教師要先讀好,教師要讀得洪亮,讀得激情,讀得自信。本節課,教師如果能領讀一遍,讀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多種形式的誦讀,多種方式的誦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比如,齊讀在整體感知上很重要,默讀對于沒預習的學生很有好處。還有,不同的`段落要讀出不同的情感所在,個性是最后兩段的議論,要讀出情感。知識點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歸納,但教師要做好引導,同時注意啟發學生相關的聯想。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鼓勵學生在必須的積累基礎上,針對某篇文言文,指導學生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和與本文或作者有關名句和成語典故等方面進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資料都出自課本。
三、在小說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較淺層次認識向深層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點,確立教學目標。
《祝福》是一篇老課文,里面的資料很豐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講的點能夠很多,傳統的講法往往需要幾個課時。但如果要一堂課解決這么難的課文,那就要求教師務必得把握重點,去掉那些細枝末節,所以我本堂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杯具命運的原因。這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將這兩個問題搞明白了,其他的問題,相信學生也就能自己解決了。從上課狀況來看,這兩個教學目標定的還是比較適宜的。
二是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教學大綱強調要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潛力,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但是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去找尋探究呢,因為興趣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我覺得要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導語是關鍵,一個好的導語往往能一下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整堂課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思維激情,還能為文本分析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導語的設計,本堂課,我采用邀請學生當一回偵探一起去破案這一導語,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后面環節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準備。三是學生回答,需要教師肯定更需要教師指導。新課改實施以后,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稱贊,這是可取的一個現象,但是不是學生所有的回答我們都該肯定呢?作為教師,是不是更應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善于抓住學生認識的誤區予以糾正,在學生認識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的時候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思考呢?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明顯感覺到,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觸摸到了問題的邊緣,但往往不能更進一步深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當然做到這點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機智。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3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這天,我們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就應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并有必須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資料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為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透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務必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著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潛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貼合學生的學習潛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務必聯系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潛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為,無論課內課外,都務必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潛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于練習,課外致力于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于教材資料,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并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務必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理解,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務必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后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用心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三、教學設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資料,就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么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就應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為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里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阿Q正傳》時,你想透過表演讓學生體會阿Q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么學生的表演能到達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為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僅是臺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我認為就應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于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帶給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扎扎實實地“雙基”訓練,怎樣能切實地提高語文潛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浮華熱鬧,回歸本源。
四、教學設計要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于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必須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為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為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簽,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并不是不能夠使用,但老師就應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么資料,怎樣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資料缺乏深刻理解的狀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么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狀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狀況: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哄堂大笑,你能夠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布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合作討論就應在對文本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后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
必須的效果。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煉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務必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4
由于這個學期我們高一的語文老師依然是采用以”導學案”為主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所以我的教學反思主要就從”導學案”的設計,編寫,實施運用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設計編寫上,有些”導學案”問題的設置顯得或者瑣碎,繁雜。或者機械,呆板。
”導學案”實施運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關鍵取決于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而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又關鍵取決于問題的設置是否精當,巧妙。這一認識在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已經形成了共識。上完一堂課后,我們經常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導學案”里一個好問題的提出對激發學生思維,調動課堂氣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過來,如果”導學案”從頭至尾都沒有一個真正讓學生感興趣,非常想去探究的問題,那這節課又將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傳統的老師一個人講還要乏味。
問題是,雖然在思想認識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問題設置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設計編寫的過程中,卻還是屢屢出現問題設置不當的情況,導致一堂課的失敗。這里面固然有好問題的設置和提出本來就是一個難點這一客觀情況,但和我們老師思想認識上的某些誤區也不無關系。
有些老師擔心學生會遺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因此在”導學案”問題的設置上總是”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網打盡。數量上一篇課文的”導學案”就設置了十幾個問題,范圍上基本涵蓋和”教參””目標””示范”有關的所有知識點。這種設計思路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學生確實能學到更多東西。問題是課時夠不夠?即便夠的話,就能保證學生全部學得到嗎?實踐證明,這種想什么都教給學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沒教給學生,想什么都讓學生學到往往是什么都沒讓學生學到。
因此我認為,”導學案”在問題的設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識”,寧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濫,數量上以三——五個為宜,最多不超過七個;內容上,突出重點,難點,不太重要,可講可不講的盡量不講,把它們留給學生,要相信學生。
與問題設置的瑣碎,繁雜相比,機械,呆板的問題設置對學生探究積極性的打擊恐怕會更大。有些老師受考試和教輔資料的影響,老是用出出正規考題的思維模式設置“導學案”上的問題,不敢求“新”,求“變”,求“異”,設計出的問題往往和“目標”“示范”上的問題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
我不知道這種資料上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如何去激起學生的思維和興趣?盡管我并不否認這有提醒學生注意,強化學生記憶的作用,但我還是想說,能不能換種思路?設計出資料上沒有但在思考時又不得不利用資料或課本的問題。雖然這樣去設計問題肯定要加重老師的'負擔,但我相信,只有這樣設計出的問題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實施運用上,主要是評價機制的缺失造成的問題。
是不是設計編寫的問題處理好了,“導學案”的實施運用就不存在問題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學期教學反思中提到的老師要加強“導”的作用,提升“導”的藝術外,這個學期我又有了個突出的感受——評價機制的缺失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負面影響。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來自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比較起來,外在占主要方面,畢竟在應試環境下真心喜歡學習,愛學習的學生是少數,甚至可以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還是來自于家長、老師的鼓勵,同學、朋友的艷羨以及周圍人的肯定。高一年級實行“導學案”以來,創造了大量讓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比如板書,寫黑板,中心發言,朗誦,表演,質疑,辯駁等,再加上分組學習、討論、競賽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表現欲,好勝心,課堂氣氛確實比以前活躍得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習競賽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
問題是對那些表現活躍的、精彩的學生我們老師除了口頭表揚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對那些做得還不夠好的學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勵措施。如果僅僅是口頭表揚或批評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獎勵或處罰(比如發獎品,加學分或者扣學分),恐怕大多數學生的表現熱情或畏懼心理都很難持久,結果是課堂成為少數積極分子的舞臺,而大多數人選擇成為觀眾,而這種情況似乎在大多數班級已經普遍存在,有些班級甚至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評價機制。沒有評價機制,對于大多數渴望從學習中撈取“實惠”的學生,他們究竟有多大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是個很大的問題。盡管學校試圖在學分評定上起到相應的或獎勵或處罰的作用,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形式化傾向反而導致更多的學生對此更加的不屑一顧。所以,我建議學校一定要建立嚴格有效的評價機制。
以上就是我這個學期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5
培養高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導學生熱愛習作,練就學生扎實的寫作功夫,在高考中寫出寫啥像啥的作品,使之獲取較高分值,歷來是同行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作為指導者,首先應當樹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全局觀念。既要辯證分析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文訓練而達到的水準,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指導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在指導思想方面,還是在具體實踐操作方面,都應有周密的計劃性、嚴密的科學性、訓練力度的強化性,行文運筆的深廣性及靈活性。
一、把握練習內容,分塊收集習作素材。
古人說“無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能收集并寫出文章的事物可謂浩如煙海,寫作信息無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經過艱苦的選材過程及思維方面的沉淀,通過“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人為創造活動之后,如此無限量的寫作信息,卻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階級色彩,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集個人而成的群體粗線條情感喜惡的規范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信息無意識地納入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急或緩的創作主渠道中。這些創作主流,雖也呈現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清晰地凸現出了短期內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以此設置習作達標規程并明確達標原則,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
宏觀上把握好訓練題材內容,使學生對作文訓練有一明確的標的。這就要求指導者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容可直接或間接或有所側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①愛國主義;
②遠大理想;
③傳統美德;
④奉獻精神;
⑤弘揚正氣;
⑥見義勇為;
⑦艱苦奮斗;
⑧健康心理與熱愛生活;
⑨望子成龍與家庭悲劇;
⑩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市場經濟與腐敗現象;環保意識的增強;做人與處世;以自“我”為中心與以天下為己任等等。這些題材的設置,并非一陳不變的,可在此基礎上刪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項工作,指導者一人足可勝任,但付出艱辛努力的是時卻帶有極大的刻板性,可適當“拋磚”(明確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學生參與進來,爭做確定題材內容的先鋒)題材內容一經確定,就要圍繞它做好系統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給學生,分任務到組別,成塊狀收集材料;教師只負責劃分并審訂材料而成冊,把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
二、擬題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閱卷中,改卷人對沒有文題的作文是深惡痛絕的。而沒有一個新穎,別致的文題,讀者對于整篇文章,從心理上說,一開始就有一種慵懶,困倦的'情緒。文題擬得好,對一個有一定學養,訓練扎實的高中學生來說,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較下面一組同一題材不同文題的擬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題材:熱愛家鄉文題:
A、我的家鄉
B、托起黑太陽的地方
同是寫我的家鄉——一塊產煤的地方。兩文都寫煤礦工人為了家鄉,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無天日,充滿險情的礦井中不辭辛勞,默默奉獻的生活實況后,發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寫了一曲贊美煤礦工人的頌歌。但比較文題,B顯然更勝一籌。如何擬題,使之更具豐富的美感效應呢?
1、抓關鍵句擬定文章題目
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后,文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定奪。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緊扣主題、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為文章題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鳳凰》問世。作者反映的是隨著黨的政策好轉,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會現實。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題放在一件極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來深化。家景不好的蓮姑向狹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車一用,在自行車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揚言要蓮姑賠償損失費;文中有蓮姑一句氣話“秋收結束,我送你一只金鳳凰。”一句平淡的話,被作者別具匠心地用來做題目,卻顯得極有深意,把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日漸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題深刻反映出來。
《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濃濃的愛》,作者用飽含真情的語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鋪陳疊加的形式表達出來,文中每寫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帳的形式,寫出母親對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關懷。文題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話,把全文瑣碎、平淡的材料緊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個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內容越豐富,套袋就會更圓,母親為兒一生操勞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豐滿。這句話就起到串連材料,點明主旨的作用。這樣,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無窮的亮色。
2、材料來擬定文題
名家作名文,離不開想象和聯想兩種心理活動過程。指導學生巧妙運用聯想習作,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大部分學生常寫出因思路堵塞、視野不廣而就事論事、就事寫事、寫完了事的文章。這些聯想不豐,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體文章,有如先天氣血不足,后天有失調養的少年,蔫癟而列絲毫生氣。這是指導者的心頭大忌。而聯想卻加強了眾多事物間的聯系,使眾多事物抱緊成團,讓材料內部體現出較強的類比性及對比度,我們從積極修辭的角度,可審視到這種類比性及對比度給文章帶來濃厚的和強烈的美感效應。如余秋雨《臘梅》這篇散文,文中體現了某醫院護士小姐們憑著高尚的敬業精神,以極富生活情趣的具體活動——雨中護花,雪夜護花,雪地數花等感人至深的情節,撥開了彌漫在眾多身患絕癥的病人心靈天空上的厚實陰云,使他們在朵朵含笑綻放的臘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對生命的強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礎材料(病人在護士小姐的精心護理下病愈出院)與聯想材料(梅花不屈從于惡勢力,與風雪相抗爭的高潔可喜之性情),通過聯想結合在一起,緊扣住材料之間的類比性,圍繞聯想材料來擬定文題。這樣擬題,從內容上講,可以加重加厚作品,使主題得以較大幅度的凸現;從修辭角度上說,這種具有類比性材料的反復疊加,本質上對主題就有鮮明的強調作用。此類文題的設置,因為它在形式上隱含了基礎材料,讀者對文章的內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帶有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文題本身具有較大信息張力的同時也為讀者了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而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其思維過程為: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主題。這一過程與作者的創作思維過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題后,最先關注的是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而涉及基礎材料;讀者在對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響文章主題之門。也就是說,讀者思維過程要歷經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從這個意義上說,圍繞聯想材料擬定文題,可以使主題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轉未知入已知領域,嫻熟運筆。
前文表達了平時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塊狀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戰時軍需。但由于近幾年高考命題走向有遠離現實生活熱點,命題內容呈現多向化走勢的特點,學生往往望題興嘆,無所適從,硬著頭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作文命題的形式和內容是無形的,雖然我們加強平時積累,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形成塊狀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面對幾乎沒有規律的命題形式和內容,平時的積累就變得格外疲軟。此時,轉未知入已領域,嫻熟運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面對陌生的命題范圍,難以下筆,這是現實,是必然。但我們可在不超出命題范圍的情況下巧妙轉換擬題,并在文中充斥進我們熟悉的素材,嫻熟運筆,寫成文章。如1999年全國考題要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范圍,自擬題目,寫出文章。
這樣寫,固然可以,但難出佳作。試想,一些中、小城市、農村的學生,有多少人能對這一涉及科技發明的文章作淋漓盡致的發揮,但傾向于這一主旨的學生不在少數。于是,他們必然陷入握筆難書,舉“腦”艱難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擬題目:《傷心兒女》敘寫三位不孝兒女,原想通過移植記憶,摸清母親遺留下來的家底,可記憶移植之后,兒女們看到的是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這樣,作品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考其原因,作者完成轉未知領域入已知領的思維過程,對平時訓練的“傳統美德”題材中“孝”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進行重新審視,并取得較大成功。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6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一個怪圈:學生天天學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仍是語文。
這一學期,我是剛帶完高三來帶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比較投入比較積極的,學習目標很明確。而這屆高一學生,對于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似乎沒有什么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我接手開始,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并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結論。我從這一學期一開始就布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閱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能夠堅持下來。但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么讀語文,但并不愿意花時間,認為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盡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么學語文,因為他們認為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么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盡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松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盡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復,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盡管知道非常累,盡管知道這樣做并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于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達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一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普遍不高,極為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盡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才可能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與水平。
期待新學期的到來!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7
剛帶學生時,發現很多學生有淡化語文的情緒,忽視它,認為它即使不用功學,一樣可以考個不錯的分數,我甚至也曾這樣想過,但,一年的處于游戲狀態的學生和我,發現考試的結果并不理想。不理想就得找原因。原因是我們的不踏實,盡管我們的課堂很活躍,可是,卻少了實實在在的東西。
我經過思索,和四處請教,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學生的成績終于日漸起色,結果,每一次考試我們都比較理想,學生們也更加相信我這個像姐姐一樣的老師了。
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得心里有譜,有個清晰的思路,知道自己三年的目標,和每個目標的實行階段。大的講,就是這一年我需要做什么,比如,我在高一時,目標是讓學生喜歡語文,對語文感興趣,廣泛的給學生介紹語文的魅力,讓我們一起沉浸在語文奇妙美好的世界里。高二時,漸漸進入正題,接觸高考脈搏,踏踏實實的學習,理出高考要考查的大體知識點,最好的方式是記筆記。高三,強化訓練,從專題到全面,經過多次實戰演習,學生即使面臨高考,也可以少幾分畏懼了。
其次,我認為語文教師比較感性些,最好和學生走的較近些,心與心的交流更能帶動學習的動力。學生寫周記,會常常說些心里話,老師不妨多關注一下,更可以和他們談談,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很關心他,從而認真學習。同時,你也在不經意中,被學生銘記了。
最后,無論何種技巧,都少不了你的認真。踏踏實實備好課吧,有一句話“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用在這里雖說有些過,但也是個啟發。課下要花時間去備好課,要廣,要深。而課堂上卻要把它壓得很薄,很精。這樣,學生才會好吸收,不是那么累,才能進步的快。這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的結果埃
其實,我們每個老師都想出好成績,所以不努力,還是不行的,不要太相信自己以前的知識和經驗,時代在變化,學生也是變化的,老師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啊!點滴心得,與君共勉!
學理念方面:我一直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式行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如果總是強調學生必須背過、必須默寫過,必須理解等等,看似在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卻會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壓力,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任務,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樣就容易扼殺學生那份對語文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迷戀,因而就抹殺了語文教學的初衷——語文素養的培養。
我認為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尤其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精彩之處,用心去體會、揣摩,發現其中的美,發現那種美的表達方法。從而使學生愛上讀文章,愛上欣賞,甚至希望并學會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了解文章的含義,吸取其中的精華,感悟文章的寫法,達到從知識到精神的成長。
教學方法方面: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學理念,具體的方法則是千姿百態的。對于不同群體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環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們語文課本上,對于不同的年級自然所配備的教材內容都是符合相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于他們來說,理解文章的內容應該不是什么難事,所以教授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領悟到的東西,老師所要指導的就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或遇到的問題。當然對于重點的把握,教師應該視情況加以引導。在學生自主理解體悟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的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寫法、特點,領悟到如此表達的優勢,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學習和寫作及表達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課本、教課文內容,而是教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生自我表達的方法。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輸入,同時還學會了輸出,也就是運用。
當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導語、創設的教學氣氛了等等,都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和摸索。
總之,我們還是應該本著學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運用。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8
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課堂教學。就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狀況來看,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講風”太盛仍然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還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講到底,占去了學生閱讀課文和自我練習的時間,講的過程當然也有近乎設問的提問,但總的看來,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太累,教學效果不佳。作為教師有必要反思一下教學,以期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
我設想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改進: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盡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擬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愿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盡可能地采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趨向敢說、想說、愛說。
4、堅持每堂課后都布置作業并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從“仿寫”入手,從長句到語段到短文,采取逐步推進的辦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后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后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為難”的困境。
7、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并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8、在班級中開展“朗讀興趣小組”的第二課堂的活動,盡可能的在班級中促成互相學習、你追我趕的語文學習氛圍。
這樣可以取得的成績如下:
1、學生養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
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
3、“朗讀習慣”的養成,為整個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了班級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采取:“針對學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說。
6、學生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由于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于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至于今后的教學措施,我想以下幾點是必須要關注到的:
首先,課堂教學中擺正“讀”、“講”、“問”的關系。應以“讀”為本。
“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讀、聽、說、寫的能力,它同樣離不開“讀”這個根。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說、寫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說。讀、聽、說、寫這四項中,領頭的一項是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力量和時間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讀”這個根。
“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在課堂教學中要會正確運用。默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師范讀、學生單讀和師生合讀;特點是: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心——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這是五官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背誦,是我國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它在默讀和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強化記憶,積累語言材料。
其次,對于作文教學,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依據教材編寫體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語交際與寫作實踐”訓練。
2、寫作練習分步驟進行達標訓練,要求學生逐漸達標,形成基本的語言修辭意識。
3、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鐘內能根據要求寫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4、調動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實效。
5、作文教學重講評,通過講評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導學生自批自改。
6、鼓勵學生寫作文后記,做自我總結。
總之,在課堂教學方面,徹底摒棄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要敢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勵誘導學生學習。面對作文教學無專門教材,學生寫作水~平不高的現狀,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系列方法,并編寫出專門的講義,教學效果將會十分明顯。
其次、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適時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多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內容方面,既要落實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緊跟高考語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養。要多運用激勵式、誘導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自我調控能力;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促進學生生發性學習潛能,并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
第三、提倡“大語文”教學觀,將語文知識學習與育人功能結合起來。先做人,再成材,邊做人,邊成材。在語文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競爭。
只有通過這樣嚴謹的教學,才能造就優秀的學生。所以,我認為得大力提倡新型語文教學制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9
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領悟作者表達方式,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較強。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為重點,以誦讀、品味為手段,力圖通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在課堂一開始我通過多媒體展示送別畫面,背景音樂設置相關歌曲,營造離別感傷的氛圍,使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二、朗讀環節: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
三、意象與語言環節:我先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詩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分析意象,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得非常積極。有的意象,學生能找出來,但是分析不好,這時我能用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解讀,如“驟雨”,我問學生下驟雨前,天氣怎樣,人的感覺如何,詩人寫驟雨是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學生根本不會,如“千里煙波”,這時也是以老師引導為主。
四、手法環節:新課堂教學首先要求學生要“活”起來。怎么讓課堂活躍,前提是你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設置一定的問題,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更好的探究欣賞。在這一方面,因為學情的限制,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夠充分,今后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10
轉眼,又過了一個學期。回顧半年來的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既獲取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反思:
這學期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到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各項教學工作。在同事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終于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一、學生情況分析
1、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詞匯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詞語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句子成分一概不懂,連主語、謂語、賓語都不會劃分;基本沒讀過什么書,用“一窮二白”形容他們的知識面一點都不過分。作文類似小學生習作,句子很多語病,且無話可說。
2、沒有養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閱讀、理解、分析、表述能力特差,問個問題,集體發言說著還挺熱鬧,可一旦讓一位同學起來發言,話都說不清楚。課堂筆記和課外學習的自覺性不夠。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學習上還算較配合,記得第一節課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講了“韜光養晦”“韋編三絕”“曲突徙薪”“未雨綢繆”四個成語,結果學生還挺愛學的。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學生肯學,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二、上學期語文教學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盡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愿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盡可能地采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趨向敢說、想說、愛說。
4、堅持每堂課后都布置作業并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訓練從“基礎”入手,指導記敘文寫作,尤其是記敘中的描寫方法,并進行了片斷訓練及綜合訓練。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后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后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為難”的困境。
7、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并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學生中開始養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
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
3、“朗讀習慣”的養成,為整個年段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的年段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采取:“針對學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說。
6、學生的課堂筆記的習慣已經養成,由于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于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四、今后的教學設想:
因為學生在語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實在太多,僅靠一學期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倘需在今后繼續努力,只有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要學、想學,才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最根本的保證。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 11
今年我擔任高一7班的班主任和高一7班、高一2班的語文教學。我深知高一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關鍵的學年,這關系到他們初高中的銜接問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素質,還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
一、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背記的習慣。首先是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此外,我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求學生做好課內外學習筆記。不僅要記課內的知識、擴展的知識,還要主動去記自己平常接觸到的課外知識。
2、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閱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文以載道,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就離不開與偉人進行思想上的對話和交流。閱讀能夠讓學生跨越時空的.限制,與大師為伍,讓學生們受到人格和思想上的潛移默化。而且學生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學生影響。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再者說,從應試來說,也必不可少。閱讀,開拓其視野,豐富其內涵。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的質量和數量到了一定程度,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慢慢上升。所以,本學期,我讓學生們購買一兩本名著,進行每周閱讀,并做讀書筆記。在寒假和暑假里,也會讓他們繼續閱讀,保持好這個良好習慣。
3、動手練筆的習慣。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是對他優秀作品的高度盛贊。好的作品離不開頻繁的練筆。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講起話來那是滔滔不絕猶如長江之水,可到寫的時候,卻是吞吞吐吐猶如擠牙膏。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所以我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周記,而且要有500字左右。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講小故事或者名人名事,然后學生發表評價。還有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并且把學生分為4個學習小組,將發言納入小組得分中。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時刻學習,不斷反思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一直都是教師這一職業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位新老師,更是需要不斷進行學習。無論是向其他老教師學習,觀摩課堂教學實錄,還是進行文本閱讀,都不可或缺。我在教兩個班語文的同時,也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有時候占據了我過多時間,使得我還不能夠有太充分的時間進行大量學習。本學期我跟著科組老師去了三亞一中、海南中學進行課堂觀摩學習,也參與了網上教學交流,還聽了本校老師的語文課和其他課。只是后者的聽課數量還太少,下個學期我將在做好班主任工作、自身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加大聽課、學習力度,不斷完善自我。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02-18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03-05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優秀09-20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優秀】07-08
(精選)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7-10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6-12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5-16
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3-23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的隨筆11-19
(優)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