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太陽的話》是一首抒情散文詩,詩歌采用擬人手法,賦予太陽人的語言與思想,展示了太陽渴望走進小屋,召喚人們敞開心扉迎接光明的急切心情。 于是,我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課前,請學生聽錄音,使學生借助聽覺形象進入文章的意境,使學生準確把握詩歌的基調,使學生感到學習詩歌是一種美的享受。
為激發了學生熱愛太陽、熱愛生活的情感,落實“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情感”的教學目標。以朗讀,背誦作為學習詩歌的主要手段。詩歌的內容理解有時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因此,讀就成為里最好的體會交流方式。我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他們能夠有充足的時間,潛心閱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詩歌的情,讀中加深理解,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特別是“選擇喜歡的部分,自由放松的讀”的環節設計,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為,使他們在自由閱讀中感受、體驗和理解,真正體現了學生獨立個性的施展,使學生獲得了一種真實的情感體驗,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
最后讀寫相結合的環節,更深一層地了解了文章的內容,體會了文章的主旨。對于喜歡詩歌的同學來說還意猶未盡,因此,我設計了仿寫詩歌的環節。我帶著___________,我帶著___________,我帶著____________。快_________,快___________,快____________ ,讓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思考:太陽還會給人類帶來哪些美好的事物?啟發學生自由仿寫并進行交流與展示。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了即興創作。不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又一次深化了主題。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口語交際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本次口語交際訓練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走進社會,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訓練搜集材料能力的繼續;二是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過組織發布新聞和評議新聞的活動,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非常廣泛,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話可說的機會。教學時,可先布置學生去廣泛搜集新聞,然后創設情景,召開“新聞發布會”。學生發布新聞時,一是要幫助學生把新聞講清楚、講明白,二是要組織學生互聽、互問、互評。最后,評出“頭條新聞”、“最佳新聞”、“熱點新聞”……評價時,要從兒童關注的熱點,從他們的興趣出發,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評出他們真正喜愛的新聞。
習作
經過了本組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戰爭與和平”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本次習作訓練,緊扣本組的專題,編排了一次看圖寫文。
指導學生習作時,可先指導學生回顧所學的課文,回顧了解到的戰爭情景,有條件的還可以通過影視等傳媒,把學生引入戰火紛飛的年代。然后出示照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展開想象,整體感知圖中的景和人。接著以圖中廢墟中的孩子為重點,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并想象:這個小孩的外貌、年齡,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當時可能發生了什么事?孩子未來的命運等。最后,在說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我的發現
這次“我的發現”安排了4個比喻句,要求學生理解句子意思,體會帶點的部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編排的意圖,一是照應本組的語文訓練重點—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了解比喻句的特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讀一讀,感受一下帶點部分表達的不同情感。再由此發散開去,從課內外的閱讀材料中,找一找類似的句子,談一談自己的理解,也可交流一下理解這些句子的方法。
關于比喻這種修辭手法,教師點到即可,不要過多講解。
日積月累
本次“日積月累”安排了一組與戰爭有關的成語,有的成語還包含著一個故事。可先讓學生查找這些成語故事,再召開一次有關戰爭的成語故事會,讓學生在講故事中理解和記住這些成語。
知己知彼:《孫子兵法·謀攻》“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一般都說“知己知彼”,指對自己的情況和敵人的情況都有透徹的了解。
百戰百勝:多次打仗都能取得勝利。
運籌帷幄:《漢書·高帝記》“上(劉邦)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后稱在后方決定作戰策略。
決勝千里:在千里之外就能決定最后的勝負,比喻智慧超群。
出其不意:趁對方沒有料到(就采取行動)。
攻其不備: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用軍師孫臏的計策,乘魏國內部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在桂陵(今山東菏澤)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后來用“圍魏救趙”來指類似的作戰方法。
聲東擊西:聲,聲張,宣布出來。軍事上出奇制勝使對方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即表面上或口頭嚷著攻打這邊,實際上卻攻打那邊。唐·杜佑《通典·兵典六》:“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霸王項羽被劉邦圍困在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來用以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腹背受敵:前后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樣。《晉書·苻堅載記》記載,公元383年,苻堅率軍南下,攻打東晉,看見東晉軍隊布陣整齊,“望八公山,草木皆人形”,非常懼怕。后來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極度驚恐時,神經過敏,發生錯覺,稍有一點動靜,就非常緊張。
風聲鶴唳:唳:鶴叫。《晉書·謝玄傳》記載,北方的秦王苻堅帶兵來攻打東晉王朝,在安徽淝水一帶,被晉軍打得大敗,往回逃的路上聽到風聲鶴叫,都以為是晉軍來追擊他們。后來就用“風聲鶴唳”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依據教學工作計劃,順利完成了第一至四單元的教學任務,并利用一個多周的時間進行了系統復習,于11月13日進行了期中測試。50位學生全部參加測試,成績比較理想,優秀率為96%、及格率為100%。
此次測試,學生總體上有較大的提升。從試卷來看,知識點的檢測較全面,題型有創新,難易度適當,綜合性較強,能較好地檢測學生的能力、測試學生的水平。從學生完成試卷來看,學生大都態度認真,細心審題、仔細做題,注意工整書寫,也能注意字跡整潔,同時注重做題方法。當然,還有學生丟分是由于漏題、審題不細;有學生屬于聽課不專心造成;有的學生不注重做題方法。
現就學生完成試卷質量情況進行分析如下:
一、評價測試題含蓋的知識點。
此評價測試共10個大題,包括的知識點有“多音字”“書寫漢字”“詞語”“課文填空”“古詩”“課文理解”“短文閱讀”“作文”等8個方面。第一題是,用“√”給下面帶點的字選擇恰當的讀音;第二題是,看拼音,寫漢字;第三題是,把成語補充完整;第四題是,按課文原文填空;第五題是,將下列對應的詞語、詩句、季節連接起來;第六題是,默寫《題西林壁》;第七題是,《鳥的天堂》選段;第八題是,《絕句》理解;第九題是,短文閱讀《生命》;第十題是,習作。分數權重分別是3分、12分、8分、6分、4分、8分、7分、9分、14分、30分。
二、學生答題主要情況分析。
第一題,這一題主要是檢查學生對前四個單元多音字的掌握情況。由于閱讀教學和識字教學中比較重視讀音或多音字,故學生整體掌握比較扎實。只有四個學生出現狀況,都是把“一副(fú fù)手套”的“fù”選為“fú”。這是多音字的讀音掌握不扎實所致,或受口語的影響。還可能有學生是沒有用心而筆下誤。
第二題,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前四個單元“會認讀、會書寫”漢字的掌握情況。就做題來說,學生漢字書寫正確率比較高,出現問題很少。主要問題是:一是個別學生形近字區分不清,如:一是有學生把“(侍)侯”的“侍”寫成“待”;二是有個別學生有字不會寫,如:一個學生不會寫“縫(隙)”的“隙”;三是個別學生同音字區分不清,如一個學生把“傾斜”的“傾”寫成“輕”。
第三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前四個單元學過的成語的掌握情況。因課文學習中重視這方面的積累,且在復習時也進行了鞏固,并進行了聽寫練習,故學生掌握比較牢固。丟分的情況有這樣幾種:一是,有一個學生有兩條成語沒有填寫,一個是“神秘莫(測)”,一個是“隨(遇)而安”。這個學生還缺乏認真的態度。平時作業就不夠認真。二是,有一個學生不仔細,筆下誤,把“隨(遇)而安”的“遇”又寫成了“隨”。三是,有個別學生把字寫錯,如把“膽小如(鼠)”的“鼠”寫錯。
第四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要求背誦課文的掌握情況。因課文學習中重視這方面,既重視背誦,也重視抄寫或默寫,故學生對課文掌握比較牢固。丟分的情況有這樣幾種:有的學生把字寫錯,如“翻滾”的“滾”,“浩浩蕩蕩”的“蕩”,“齊頭并進”的“齊”,這都是字形掌握不扎實所致。有的學生有字不會寫,如“一堵”的“堵”。還有的學生把要填的內容填寫錯誤,如把“浩浩蕩蕩”寫成“飛來”,這是背誦課文不熟練造成。
第五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句、詞語的理解與積累。這也是第一次測試這種類型的知識。由于沒有系統對這一知識點進行歸類復習,則學生出現了一定的障礙,如“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大多學生不知道出處,故不能判斷出描寫的是“冬季”景色,就難以正確連線。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大都理解,仍有個別學生不能正確連線,說明沒有認真聽。另外,老師讓學生在詩句后面寫上季節,可是,有的學生把“春、夏”兩字寫錯。
第六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學過的古詩的掌握情況。教學中,比較重視古詩的學習,學生能達到會讀、會背、會默寫,故學生在這一題中丟分現象少。問題主要集中在有學生出現錯別字,如:有學生把“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嶺”寫錯,有學生把“遠近高低各不同”的“低”寫錯,還有學生把“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寫錯。說明這個別學生掌握不扎實。
第七題,此題主要是檢測對課文《鳥的天堂》的理解。由于學習課文時,對這類知識點都進行了理解分析,復習時也進行了強化,則大多數學生能較好地完成任務。此題中的這段話選自《鳥的天堂》的第七自然段。丟分的學生不多,主要是填寫不完整,如第一小題解釋“不可計數”在文中的意思,有的學生沒有很好地聯系上下文。還有個別學生不仔細,把第一小題的兩問漏掉一問。
第八題,此題同上一題,也是檢測對課文的理解,只是此題選的一首古詩,題目為杜甫的《絕句》。此題第一小題是讓填寫古詩中描寫的六種景物:黃鸝、翠柳、白鷺、晴天、千秋雪、萬里船。有個別學生填寫得不準確,如“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的“千秋雪”,填為“西嶺”,這是對“西嶺千秋雪”理解有誤。第二小題讓填寫描寫顏色的詞:黃、翠、白、青,可有的學生寫為: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這是對“名詞”與“表示顏色的詞”區分不清。
第九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此題中的短文題目為《生命》。短文后共有4個小題。第一小題:從文中摘抄4個成語。出現的狀況:一是摘抄不準確,這是對哪些詞語為成語把握不準確,如:有的學生把“夜深人靜”看作成語。其正確成語有6個:眉色飛舞、滅頂之災、支離破碎、奄奄一息、四腳朝天、炯炯有神。二是有學生把字寫錯,如:寫錯“炯炯有神”的“炯”,這是不認真造成。第二小題中的第一問準確答案為:大飛蟲不放棄的是“生命”。有的學生寫為“燈火”,這是理解問題;有的寫為“求生欲望”,這是表達問題。第三小題共有兩問,而有的學生審題不認真,只回答了一問。第四小題,答案就在短文中,可有的學生沒有答對,原因:要么審題有問題,要么閱讀短文不細致,要么態度有問題。
第十題,主要考查學生寫作文,同時也考查學生的審題能力。這次作文是非命題作文。其要求為:你可能看到過一些自然奇觀,你居住的村莊、社區,你學習的校園可能有令人稱奇的景色,請你選擇一處,用手中妙筆把他們的引人之處描繪出來。大多數學生能按照作文要求選材謀篇,且能做到語句較通順連貫,能較正確地運用標點符號,還能在描寫時運用學過的表達方法,使文章語句上更生動,主題更鮮明。這些學生主要有:李思萱、席千惠、蘇延開、沙乾易、姜心悅、陳盈杉、林子音、董聞博、賈贈玉、朱文萱、王嘉一、孔一鳴、顏丙豪、張守軒、張一馳、王冠澄、李一民、韓嘉欣、趙晨旭、魏子峻、孫睿雅、姬碩、王徐影、高羽桐、王瀚聰、蘇暢、顏曉羽、胡俊豪、韋澤堃等29位學生。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有的“的、地、得”運用不準確,有的句子還不夠通順連貫,有的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有的字數達不到要求,還有個別學生書寫欠認真,另外還有幾個學生屬于“跑題”現象,等等。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第一單元的教學結束了,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知識,第一單元教學反思。他們了解了誠信的內涵,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上,我遵循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做到師生互動,動而不亂。我結合每一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把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做到少而精,恰到好處。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自主學習。
我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了各種教學方法,如: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教學反思《第一單元教學反思》。學生們喜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進一步體會了學習內容。
孩子們很喜歡比賽的方式,他們在比賽時特別興奮,各個躍躍欲試,都想更好地展示自己。我們要多采用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我們要針對具體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爭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我讓學生充當各種角色,如:當小老師、小記者等,他們在角色扮演中會很快地學會知識,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不足:
1、有個別學生發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閱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索,爭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核心提示:
上完了《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主要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1、 由徐悲鴻的《奔馬圖》導入,初讀課文,要求能將課文讀通讀順。
2、 指名分節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3、出示課后第三題的詞語讓學生盡量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扣題質疑,說說“勵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鴻勵下什么志,從而引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句文本之魂。
5、緊扣“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么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為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6、以“徐悲鴻,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
回想自己的教學,有兩點體會非常深刻:
1、第二課時的教學緊緊抓住“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一中心,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么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為國勤學苦練的精神。在這基礎上指導朗讀。整堂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非常到位。這節課深刻感受到了這樣的大問題的設計有助于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2、語文教學應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何讓學生感受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需要學生穿行在語言文字之中,對關鍵詞的涵詠、品味,獲得獨特的讀書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應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等詞語感受到徐悲鴻的奮發努力、勤學苦練。在第六節,抓住“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較,感受徐悲鴻生活的清苦,卻能忍受是為了學習繪畫的需要,是為了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解讀文本,去品味語言、感悟語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師生共同享受語文、享受學習,情感達到共鳴。備課時,我重點思考四個問題:
1、如何讓學生由長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層次地設計教學,體現教學“不著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3如何引導學生從文本準確平實的語言中體會作者情感,品味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妙。
4、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妙,點撥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它給我帶來的收獲之大是毋庸質疑的,因為自始至終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鉆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設計大環節、如何處理小細節;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讓我體會了語文的魅力;我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經歷了思維的真實流動和情感的激越勃發的生成過程,讓我體會到了教語文的快樂。
特級教師王淞舟老師在《閱讀教學:指向文本秘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課文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本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學普及價值、社會生活認知價值、思想品德養成價值、生活能力指導價值等,一句話,盡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根據這一教學思想,我以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即認識長城,讓長城的形象在腦海中、在心中不斷充盈、深厚,使課堂、教師、學生、作者、文本渾然一體。
我在課前談話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哪些同學去過長城,把你看到的和學生聊一聊,也可以說說你的感受。接著我悄然無痕地將學生引入《長城》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對長城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此設計讓學生產生了閱讀期待,上課伊始,學生就懷著一種期待、一種探究走進課堂、走進文本。整體感知時需要問題作為引導,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初讀的要求:放開聲音,大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此時對長城的印象比較粗略,直觀,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時,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贊美、想大聲讀的句子讀出來,或邊讀邊仔細地琢磨體會,把深受觸動的詞語或句子做上記號,把體會寫在旁邊。以“感受長城形象”這樣一根主線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去深入思考,給了學生“我即作者”的閱讀體驗狀態,親身經歷感受文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文字背后蘊藏的內容。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情境、聯系歷史背景資料感受長城,由長城去感受中華文化,此時,長城在我們心里,不再是有條石和方磚筑起來的城,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們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識、藝術品位和文化視野的濃縮,如果我們的教學僅限于文本是不夠的,尤其是讀它時,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震的文章,我們必須具備與文本背后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本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坐標中,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本才會變得豐厚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內心深處最永恒的內容,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品味也才能更準確、更具有魅力。所以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查閱關于長城的資料并認真閱讀這項作業,在課堂上,結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對長城的了解,我適時補充或糾正,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魄、古代勞動人民修筑如此浩大工程的艱辛和不易,還有他們的無窮智慧,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當然,文化的熏陶、思維的拔節、生命的躍進,如果只停留與課堂,只停留于感受,顯然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當這種思考根植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呼吸之間、在意念之中,教學才產生了意義和價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時,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與朗讀相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語言、精神都得到了發展,我們看到了學生從抽象的意識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歷程。例如:
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都被長城的長和雄偉的氣勢所打動,不由自主地想大聲讀,想贊美長城。我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在評價中再去品味句中重點詞,學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獨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情感基調。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感悟文本之后,我再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比此前有進步,但我認為學生讀得感情還不夠充沛,我范讀,再讓學生讀,學生此時的朗讀又有了提高。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了解長城的“城”各部分的構造及其作用時,了解“這是什么時候修建的長城”這一知識點后,我用詩化的語言、真實的感情講述: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用兩千年的時間來修一道軍事防御工程,此時在你心中,長城的長還是指他的長度長嗎?長城的長不僅是長度長,還有修筑的年代長。有了這樣的感受,當你看到長城時,會怎樣贊嘆?再讀第一自然段。在教師語言渲染的推動下,學生此時的朗讀是發自肺腑的讀,聽不出帶有朗讀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讀了。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讓課件不成為課堂教學的“虛設”;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在此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探索和實踐,追求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終至無痕的課堂。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
教學中注重體會二:“帶著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遠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設疑:“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為什么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這樣用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是根據古希臘神話故事改編的,文章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感人,語言準確,雖然故事人物多,但結構清楚。結合本班學生實際,這堂中我力求做好以下幾方面教學:
一、預習檢查,導入直接
這篇文章人物多,而且名字長,較難認讀。上課開始從預習檢查入手,出示故事人物,指名認讀文中人物名稱,既解決了名字讀音的困難,同時引出文章主人公,導入新課,節約了時間。
二、抓住中心,質疑解疑
把文中普羅米修斯的話:“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作為普羅米修斯的名言切入文本,問學生讀了這段話,想了解那些問題?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再帶著問題去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讀邊解決問題,使他們感到讀書是可以解決問題的,從而增強閱讀的興趣。
三、梳理人物,概括內容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先讓學生圈出文中寫了哪些神?再簡要地說說普羅米修斯和其他神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交流的時候引導學生用幾個簡單的詞語概括普羅米修斯和眾神之間的關系,最后連起來說一說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適用于“線索多,人物多”的故事。通過小結,不僅交給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也為本單元學習目標之一“復述課文”打下基礎。
四、問題切入,品詞析句
品讀課文時抓住同學們剛才提出的問題深入研究,問題預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造了什么福?普羅米修斯為什么要為人類造福?為什么他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普羅米修斯為什么會說這句話?普羅米修斯忍受了那些痛苦?本課時主要圍繞“普羅米修斯為什么要為人類造福(取火)?他又是怎樣為人類造福(取火)?”展開教學。
表面看起來,這堂課上得還算順利,可是順利的背后也隱藏一些弊端,如“牽得過緊”。在研討“普羅米修斯為什么要為人類造福(取火)?他又是怎樣為人類造福(取火)?”這兩個問題時,可以放手讓同學們默讀課文一二段:(1)在課文中用橫線劃出我們看到的古時候人們生活的兩個畫面。(2)想一想,那是怎樣的兩個畫面?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虞大明老師說:“閱讀教學要把批注進行到底。”同學們通過“批注”和交流,再把這兩幅畫面讓男女生對比讀,更能感受到,人類沒有火的悲慘而有火是多么的幸福,從而深深地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為人類造福的偉大。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元日》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描寫新春佳節到來之際的一首頗為世人傳頌的詩歌。本課的教學我旨在讓學生感受新春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情景,人們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感受,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來進行渲染,進行教學:
1. 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
春節,對于學生們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提到春節,總是會浮現許許多多幅美好歡樂的畫面,因此在學習“爆竹聲中一歲除”這句古詩時,我提問:你們放過鞭炮嗎?誰來說說你們當時放鞭炮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呀?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邊,哥哥姐姐們小心翼翼的去點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時候火光沖天,大家又笑又跳,開心極了……這些生活的場景通過古詩再次讓學生們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歡樂,自己的生活實際很好的幫助他們理解了詩句,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容又反過來加深擴大了孩子們對新年到來的感受,相得益彰。
2. 結合拓展內容進行教學。
當古詩學完之后,我們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幾首描寫歡度佳節的情景的古詩,“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這樣的詩句又擴大了學生們的理解視野,加深了他們的理解,對元日這首詩歌理解更深了。
3. 采用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教學。
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詩句所表現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由此我想學習之所以需要,是因為有不懂的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必要學習。這堂課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但總覺得是在牽著學生走。我應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會學生質疑問題,啟發學生質疑,教學問題應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就處于主動地位。我不能滿足于給學生設計好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敢問,還要教學生會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在本月的語文教研活動中我執教了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課文《鄉下人家》。這篇課文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反思自己這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亮點:
一、字詞學習多樣化
汪潮教授說過:“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念好十字經,十指彈鋼琴”。看來字詞教學仍是我們教學中的首要和重要位置。所以在導入課文之后,采用了檢查的形式,以學生理解的難點為突破口,給予多種形式的幫助。有多音字“冠”的強調,有不理解詞“搗衣”的圖片觀察法,有“向晚”找近義詞理解詞意的方法,有讀詞語“天高地闊”“月明人靜”想象畫面的方法等,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學習字詞的多種方法。在文中還有“結出”“扎到水下”等多音字也特別指導。
二、給學生學會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四年級下冊有一個學習要求,既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等等。在教學中我注重了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課文。“青瓜綠藤”畫面中,學生在石獅子和瓜藤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的對比中,感受到別有風趣一詞的含義。“雨后春筍”一段抓住一個“探”字,通過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使學生體會到擬人化手法運用的巧妙。并把這一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與本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出示了孩子們搜集的有關鄉村的照片,要求用上“對比”“擬人”等寫作方法進行小練筆的練習,漸漸地,孩子們的思維打開了,語言文字也變得富有靈性了。
三、抓住一條主線,使教學結構清晰。
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抓住關鍵詞“獨特”、“迷人”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自讀課文1、2自然段,畫出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后交流品味。這樣就使整個教學結構清晰、合理,教學過程流暢。
美中不足的是,我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一直引領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沒有引申到農民勞作的辛苦。若再引導學生感受農村生活的勞苦與艱辛,那么學生對鄉下人家的生活了解得就更深入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更成熟。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鳥的天堂》是一篇傳統課文,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聲有色,聲色兼美。以前多次教過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學生的讀、老師的講解以及引導學生想象美景。對于文字這么優美的文章,學生往往是學文,而不進入文章所描寫的意境。這次教學這篇課文時,由于現在有“班班通”,借助多媒體來教學這篇文章就輕松多了。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采取了理清觀察順序、抓住景物特點、體會寫作方法、領悟作者感情,這一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多媒體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
《鳥的天堂》一課,學生沒有親臨過鳥的天堂,對大榕樹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認識,了解不多,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那么,依據多媒體能夠通過聲、光、色、形,把遠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變實。對于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超文本的教學軟件,向學生展示大榕樹的實景,從而拉近學生與鳥的天堂的空間距離。在教學第三大段鳥多、鳥歡時,我又充分 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的作用。開始我播放了一段悅耳動聽的鳥叫聲,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傾聽,用心去感受。利用音樂的語言,使課文語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來積累的知識,并融合在一起。這群鳥雀躍,嬉戲玩鬧的場面就促使學生情不自禁的產生想親眼看到畫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增。影視的形象更能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它能再現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紛繁世界,使語言內容變抽象為具體、生動,使文字教學信息傳遞由靜態變為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欲望。因此我在《鳥的天堂》一文的設計中,結合教材重點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水平,有目的的恰當適時的運用電教媒體,將學生帶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
對于本單元所重點掌握的“見聞”和“聯想”的教學,主要通過讀、質疑、解答來完成。但由于這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視覺的欣賞上,對于“見聞”和“聯想”的掌握不是很好,在教學時,還需要老師重點點撥。在具體學習中,要靠同學們讀讀悟悟。不過整堂課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比較濃的,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領著學生學完了《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覺得這節課的教學,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方面,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具體體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啟發學生童質思維,學會幸福
在教學青年觀察魚、畫魚的句子時,引導學生抓住“呆呆地”“靜靜地”等詞語品讀句子,采用多種形式地讀,引讀、指名讀、同桌練習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一絲不茍、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二、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學品滋味
制定教學目標體現學段特點和要求,符合教學的實際,既不隨意拔高,又不隨意降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抓住描寫青年神態、動作的詞語感受青年長期、細致地觀察的方法,聯系生活實際運用遷移。”課前活動請一些同學觀察魚,下面的同學觀察上去觀察的同學。接著從文本中抓住描寫青年神態、動作的詞語感受青年長期、細致地觀察的方法,最后讓學生看學生觀察魚的視頻,把自己觀察到的寫下來,并發揮自己的想象,把它寫具體。前面的觀察、抓詞語理解都是為了后面學生的寫話做鋪墊。教學指向明確,訓練集中又有梯度。從執教老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過程來看,都能立足學段要求來制定目標也都在課堂教學中達成了。
三、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學找活路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規定: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今天上課的兩位老師能以學法決定教法,把教法轉化為導法,在導法中滲透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追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基礎。在教學《魚游到位了紙上》時,提出了自學要求: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描寫青年觀察魚的句子,讀一讀,圈出描寫青年觀魚的詞語。有感受、發現的可以用一兩個詞在旁邊作批注。在默讀、勾畫、批注、交流、朗讀,這一過程體現了“以學定教”的理念。注重學法滲透,無疑是落實課標“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要求,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搭橋鋪路。
不足之處: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拍攝的視頻,如果能更逼真自然些,或許更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的語言會更精彩。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本堂課我以祖母愛蓮,剪蓮兩條主線,讓學生感受祖母為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 課堂中讓學生從詞中,從句中體會祖母對蓮葉的喜愛,教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從一次次深情并茂的朗讀中體會到祖母對蓮葉的這份愛。進而讓學生從句中看祖母的動作、語言,想像祖母剪蓮時的心情。
一、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寫作方法。祖母為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是通過祖母種植荷花、剪送荷葉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細小細節表現出來的。教學中,我以這些細節描寫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品質,探尋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方法,在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表達的感情的基礎上,感悟作者抓住什么來寫及這樣寫的好處,從而使學生明白寫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寫,怎樣寫。
二、讀中悟情,領悟文章中心。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這是一篇體現人與人之間真情的好文章,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該順應這一規律,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讀出情感,理解課文內容便是輕而易舉的事。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讀,去評讀,讓學生邊讀邊評價,邊理解詞句的意思。學生對祖母關心別人的情感很自然的流露出來了,精神世界也頓時高尚了起來。
三、引導用段意合并法來概括文章的中心。概括能力是一項重要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初步概括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初步感知一篇簡單的文章主要內容不是件很難的事,但面對越來越繁瑣的文章大意,卻顯得束手無策。 面對如此的生成,我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預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實實在在經歷概括的過程,在“如何才能做到簡潔“上下功夫,引導用段意合并法來概括文章的中心,讓學生在過程中習得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先教會學生先提取關鍵詞,再歸納出段落大意,最后合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就是我們最為常用的“段意合并法”。
當然,教學時也存在不足,如:教學中太過粗糙,不夠精細。在分析理解“看了一會兒,她醒過神來,趕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邊,咔的一聲,剪下一枝最大的荷葉。”這句話的時候,“最大的”也該重點講解,讓學生理解祖母那么愛蓮葉,卻把自己最大的荷葉剪下來送人,體會祖母的善良、大方,讓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可自己卻沒有把握住時機,語文教學中還應再精,再深些。期待在以后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經過幾年高段語文的教學,對高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課堂反應能力,師生配合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別像朗讀課文的語速學生都能把握住,對新知識接受能力增強,有些句式練習、閱讀中的習題要求,學生理解較快。但本學期,轉入中段(四語)的教學,對眼前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都有待重新認識。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總是磕磕碰碰,學生作業速度慢,少數同學完不成,讀課文語速慢,學生對新知識掌握不夠等等。問題不斷出現。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把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適應這群學生身上,成為我所研究和不斷探索的課題。
第一單元測試中,發現很多學生存在知識掌握不夠,學生審題能力差等問題。如,四年級第一單元,涉及“縮句”這個新知識,對高年級同學來說,稍一點拔,學生就能掌握。但對四年級來說,就很困難了,盡管上課時重點進行指導,拿出很多例句進行練習,表面上看能掌握、實際碰到具體的句子、學生很難判斷。所以這次測驗中,學生失分較多,還有閱讀題中,要學生用波浪線劃出剌猬搬運西瓜的一系列的動作的詞,極大部分學生卻用波浪線劃出整個句子,導致全面性的失誤。還有學生在“按課文填空”中,寫錯字漏字現象屢見不鮮。由于教師的疏忽,學生新知識掌握不夠,特別中下學生掌握不太好,學生成績在80分以下的學生有12名占班級總人數的。高分學生數(95以上)只有 5名。另外,有這有那的小錯,學生失分較多。這是我第一單元測試后,發現的教學的不足。
看來,針對四年級學生的特點、速度要恰當,對新知識的教學要舉一反三。重視把板書教學、學生審題還要加強訓練。指導學生閱題、答題的方法和技巧。語文課中要多指導、少練習、多鼓勵、少批評、多面批、少囤結。以上是我第一單元測試后的啟示。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初讀課文,感覺很溫馨,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一個可愛的小姑娘結成一對忘年交。讓人感動,也讓人羨慕。備課前,曾注意到文章段落的劃分。現在的課堂已經不是特別強調段落劃分,但對于一些層次性很強的文章,劃分段落則更容易幫助學生對文章整體結構的把握和理解。而分段的方式也沒有強求,只要有合理的解釋,都是可以的。本篇課文就比較適合學生分段。
為節約時間,我請了四大組分別按他們相遇的次數來分段讀,既是對課文朗讀的檢查,因為是為分段埋下伏筆。全文讀完,提出問題,為何要這樣讀?此時再讓他們默讀課文,尋找段落的共通點,答案便呼之欲出了。雖然我的介入讓段落劃分更容易,省事,但卻局限了孩子的思維,如果我放手讓他們自己劃分,也許會有更多的方法,也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驚喜呢!
在備課時,發現文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稍加歸納,有這么幾條。
愛因斯坦被撞,可卻主動道歉;
愛因斯坦衣衫不整,可小女孩的父親卻說他很偉大;
父親說愛因斯坦偉大,可愛因斯坦和小女孩都說不偉大;
愛因斯坦身為一個知識淵博的科學家,卻拜小女孩為師;
在教學中,我將這些矛盾點一一呈現在孩子們面前,但并有直接去解決,當所有的矛盾都出來后,拋出統領全文思想的問題:愛因斯坦是不是一個偉大的人?但偉大一詞,太過于抽象,所以在回答問題之前讓學生用自己的的話來描述心中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偉大”,由孩子的口中,偉大一詞便漸漸明朗:對人類有貢獻,謙虛待人,關心別人,認真做事等等,此時再拿出那幾個矛盾點,當時的矛盾此時不正是對愛因斯坦偉大最好的寫照嗎?
到這,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經很鮮明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而文中另一人物:小女孩,則該如何去分析呢?我采取的是“你喜歡這個小女孩嗎”讓孩子進行討論。問題一出,爭議就來了,有喜歡是因為做為愛因斯坦的朋友,手把手的教導,還有她天真可愛的形象;而不喜歡則是她對愛因斯坦的不禮貌。爭到這里,我再次把對愛因斯坦外貌描寫的句子拿出來,反復閱讀,并思考:如果是你在大街上遇到這樣穿著的人,你會有什么想法?通過朗讀,大家都對這樣的形象不是很滿意,因此也就能體會到小女孩說這樣話時情有可原的。此時我又追問了一句:愛因斯坦為什么和小女孩成為好友,是什么打動了她?孩子們已經明白,真是小女孩的天真可愛,打動了愛因斯坦。
課上完了,兩個可愛又可敬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而對于文章如何去刻畫人物的方法,老師的指導可能還有所欠缺,這將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該立足爭取的!
正是:一般人總認為自己了不起,但認為自己一般的人卻總是了不起的。永遠帶著一顆謙虛的心,這樣你才有進步的余地!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語文單元復習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2-14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07-14
四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01-20
語文《望月》教學反思01-16
語文習作教學反思01-11
語文bpmf教學反思11-10
語文《秋游》教學反思01-11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1-12
語文秋游的教學反思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