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長歌行》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長歌行》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以往教古詩時,我總是側重于每個字、每句詩的翻譯,側重于詩人思想情感的歸納,認為詩句能翻譯了、詩文能默寫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課堂上教師講得多、灌得多,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只會面無表情機械地讀背。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古詩的美學價值,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剝奪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長歌行》這首漢樂府民歌,文字清新優美,內容貼近學生,能給人以啟迪,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對照文后注釋譯文不成問題,因此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結合課文中的注釋自行理解詩歌大意,在自學的`過程中把不懂的問題隨時標注下來,然后再全班交流,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我重在指導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先問“讀了這首詩,最令人有感觸的詩句是哪些?”學生回答“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后,接著又拋出“詩人為什么會有這種認識,詩人看到什么才有這種想法呢?用詩中的句子回答。”引導學生再次誦讀探究,與詩文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出相關的句子,我再帶領學生去感受“朝露易逝”“花草枯萎”“百川歸海”的意象美。詩中描繪的景物與學生的生活積累重合了,學生與詩人、與詩文產生了共鳴,領悟到美好的時光易逝,一去不復返。這樣的教學改變逐字逐句學習古詩的方法,重學生的感悟,在悟中內化詩情,學完整首詩,讓學生暢談感受:學了這首詩,你想把它送給誰?學生能較好的把自己的體會談出來,有的說送給不愛學習的同學,有的說送給自己,在暢談中詩情得到了升華,內化為學生的行為。
當然在本節課中有一點是值得我反思的,那就是當課堂生成與課前設計的教學流程不一致時,應如何隨機應變地處理。本節課是在多媒體教室上的,課前我認真備課,并按照教案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在引導學生找出詩句回答詩人為什么會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種想法時,我設計學生先回答第四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再回答第一句“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昂希”和第二句“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最后回答第三句“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并按這樣的教學流程制作了課件,可在上課時學生偏偏不按這樣的順序回答,所以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有種手足無措的感覺,一緊張起來,思維就僵硬了,不知如何繼續后面的教學,因此,后面的教學環節就有些亂了,這也充分地說明了我們老師在備課時,不能只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對學生的回答要多做幾種預設,考慮得更全面些,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能得心應手。
【一年級下冊《長歌行》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年級下冊《長歌行》教學設計「精品」05-06
《燕歌行》語文教學反思01-10
《長歌行》優秀教學設計04-01
八年級語文《長歌行》ppt(下冊)06-29
高中語文《短歌行》教學反思04-05
《長歌行》教案12-16
長歌行詩詞02-09
長歌行(節選)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