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1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我本著略讀課文的教學“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則設計以下兩大教學環節。
一、了解古畫內容。
首先,我圍繞古畫提了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回答,再讓學生找找這幾個問題都在課文的哪一段,學生很快便找到了,從而輕松而自然地學習了第一段。
其次,我以“古畫到底畫了些什么呢?”這一個大問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二、三、四節。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了解古畫內容,在指導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如,二、三段讓學生分角色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讀完書上的內容后,我繼續指名引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這時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拓展讀,學生興趣濃厚,想象豐富。在學習第四段時,我抓住“最有意思”這個詞讓學生四人小組學習,或表演,或朗讀來表現最有意思,效果較好。
二、了解古畫的價值。
欣賞并了解了古畫的內容后,我讓學生再看了一遍古畫并讓他們思考:為什么它會成為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想得很細,回答得很好。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了這幅畫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名揚中外。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2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被譽為我國宋代小百科全書的《清明上河圖》這一古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及歷史價值。
我讓大家據課題質疑,學生提的問題還真不少,比如“這是一幅什么畫?”、“這幅畫的作者是誰?”“這幅畫都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說它名揚中外?”我順勢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了解古畫內容。
打開課件,我讓學生邊欣賞古畫邊聽課文朗讀,并配上優美古典的古箏樂曲,將學生帶入畫中美輪美奐的意境中,激發學生了解古畫的興趣。接著,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清明上河圖》上都畫了些什么。針對學生的交流再讓學生找找這內容都在課文的哪一段,初步感知了課文第二、三、四段的內容。并由此教給學生抓住中心句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在學生初步感知古畫的基上,我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段練習朗讀,借機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并在指導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如:二、三段讓學生分角色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并在學生讀完書上的內容后繼續指名引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拓展想象開去,學生興趣濃厚,想象豐富。
欣賞并了解了古畫的內容后,我讓學生再看了一遍古畫并讓他們思考為什么它會成為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想得很細,回答得很好。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了這幅畫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名揚中外。
回顧整個課堂教學,它不僅讓我對《清明上河圖》這幅古畫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在三年級小組學的組織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摸索,使孩子們在小組學的意識和技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讓學生對照圖畫進行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我發現畫面不夠清晰,學生看是看了,但是還是不能完全圖文一起理解。另外,這么一幅氣勢宏大的古畫,作者如何將它寫下來呢?還應適當指導學生去發現并感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3
在教學人教版第一冊中的古詩《畫》時,本著上一節扎實、質樸的課的原則,我選定集中識字、感悟古詩為教學目標,通過對重點字和重點偏旁進行字理分析,對古詩進行想象感悟,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以及熱愛中國文化的情感。
目標確定好之后,在準備課的過程中,我有一個疑問:“遠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顏色的意思嗎?可是除了畫上的山可以有顏色以外,現實生活中的山從遠處看也是能夠看出顏色的。如果山上種滿了樹,那么遠遠看上去,山就是綠色的,“青山綠水”這個詞就告訴了我們山是有顏色的,換言之,即便山上沒有樹,我們也能遠遠地看到山是深色的。那么“遠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么意思?教參中沒有對這里做解釋,雖然一年級的古詩教學不需要逐字理解,只強調感悟,但是,這里不明確出來會影響學生對古詩以及畫面感悟的方向。經過思考,我認為這個“色”指的是“景色”。藝術源自生活也高于生活,哪怕畫面中的山離我們再遠,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想要突出的山中景色。明確了“色”的所指,我設計了“想一想,畫中的山上都會出現怎樣的景色?”為出發點來引導學生整體感悟古詩的畫面和詩意。經過課堂生成,感到這個問題學生十分感興趣,說得也很好,想象展開得比較充分,并且由此引申下面的大問題:“山上有水有瀑布,卻聽不到水的聲音,是因為這是一幅畫,你還能從哪看出這是一幅畫?”進而引導學生去找,去說,去展開想象,達到感悟全詩的目的,實現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活動。
一年級的教學,識字還是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將要求認的11個字按照“半包圍”、“左右”、“上下”、“獨體”四種結構出示,指導學生從看拼音讀詞,到去拼音認詞,再到單個生字的拓展、結構與偏旁的認識進行學習。重點偏旁進行拓展生活中的字的訓練,向學生滲透以一帶多,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通過字理的分析,對本堂課重點要學的偏旁“走之底”進行教學,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動態演示來明確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這個偏旁,學習漢字的興趣。同時,識字教學的過程中也貫穿《六書》中的造字原則,引導學生認識形聲字和回憶象形字,使學生記字的方法不僅僅局限于加一加、講字理。課堂生成后,感覺學生對不同的記字方法還是比較感興趣,伴隨著贏得金鑰匙,打開智慧鎖的整體設計,整堂課學生興趣也都較高,也都樂于參加課堂。
本堂課結束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還有一些問題是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古詩教學,一定要強調從整體感知詩意,從整體中來,展開想象進行感悟之后,再回到整體中去。課堂教學中,在展開想象,感悟古詩的環節結束之后,我只通過教師結合山水畫來朗誦古詩和學生集體試背、指名試背的方法來回歸古詩。想想,在學生展開想象感悟完古詩之后,如果我能夠再將古詩的詩境做以整體的敘述小結,再來試背古詩,進行回歸,整堂課的教學可能會更充實一些。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感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2、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詞語。
教學難、重點:
1、感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我家的一角》三幅畫、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課題
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么?(播放音效,杯子打碎的聲音)真可惜,這么漂亮的杯子打碎了,同學們,在我們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自己新愛的東西,新愛的作品不小心弄臟了,弄破了,怎么辦呢?
這節課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小朋友,她叫蘇紅,她也遇到了一件麻煩事,可是通過動腦筋想辦法,一件壞事卻變成了好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們想知道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九課蘇紅的畫。
板書課題,這個小朋友叫什么?標拼音蘇是姓。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想讀好課文,我們首先要過生字寶寶這一關。我們這些生字寶寶可淘氣了,都藏到我們的課文中去了,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請同學們把語文書輕輕地翻到61頁。自由朗讀課文,圈出你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反復讀一讀。
2、看到同學們這么認真朗讀課文,老師也想讀一讀,如果你還有不認識的字,可要仔細傾聽呀!
你認為老師讀得怎么樣?
三、認識生字,積累詞語
1、這些生字寶寶你會讀了嗎?同桌之間互相認一認生字,互相糾正讀音,看誰認得快,讀得準。
2、老師看到你們同桌之間合作這么好,讀的這么認真,老師可要考考你們,你們敢接受挑戰嗎?共同認識生字。
3、還有一些生字寶寶在我們的大屏幕上呢,快來看!認識會認的字。
4、風把這些字寶寶吹到了蘋果上,如果我們能讀出來,蘋果就會掉下來,我們一起來摘蘋果好嗎?請會認的同學大點聲讀出來。
5、看來這些生字真難不倒同學們,那么這些再生字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請同學們再朗讀一遍課文,這一次要注意課文中的生詞,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并數一數課文中有幾個自然段。
6、老師把這些生詞都集中在詞語購物車里了,一塊來看。
7、同學們可真棒!這么快就學會了生字,生詞,和它們成了朋友,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把課文讀好。課文中一共有幾個自然段,你數好了嗎?
四、自讀自悟,理解主題
1、瞧,這就是蘇紅畫的畫,她都畫了什么?她對這幅畫滿意嗎?你是從哪看出來的,你能讀一讀嗎?
端詳是什么意思?請你端詳這幅畫。
2、同學們快看,發生了什么事?
可是好好的一幅畫怎么會被弄臟呢?請你默讀2到4自然段。
畫是怎么被弄臟的?
真可惜,那么此時蘇紅的心情會怎么樣呢?
請同學們分角色來朗讀1到4自然段,小組內分好工,要讀出蘇紅的滿意與難過。
3、一幅畫弄臟了蘇紅為什么會那么傷心?
來不及是什么意思?
是呀這幅畫對蘇紅來說太重要了,如果是你能不傷心流淚,把自己想成是蘇紅來讀一讀這個句子,誰來讀。
4、真的沒有辦法了嗎?怎么辦呢?來替蘇紅想一想辦法?
同學們的辦法可真多,看這幅畫發生了什么變化?
誰幫蘇紅想的辦法?你能找到這樣的句子讀一讀嗎?
爸爸仔細地看了看,爸爸在看什么呢?
蘇紅是怎樣畫的,你能讀一讀嗎?
蘇紅想了想,她在想什么?
她想后是怎樣畫的?懶洋洋是什么意思?
這一次蘇紅滿意地笑了,她為什么會笑?
5、蘇紅的畫獲獎了嗎?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6、爸爸說了什么?自己讀一讀。從爸爸的話中你明白了什么?
讓我們再來一起讀一讀爸爸的話,把它記在心里,用在生活中?
7、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還記的我們剛剛打碎的玻璃片吧,現在同學們就動一動腦筋,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把它變成好事呢?
8、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或者是你聽說過這樣的事嗎?
五、總結暢談收獲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相信同學們在今后再遇到問題一定會動腦筋想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
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節課我們繼續品讀課文,學會要寫的十個字。
教學反思:
今天,執教了《蘇紅的畫》。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蘇紅不小心把參加比賽的畫弄臟了,又在爸爸的幫助下把弄臟的畫改成一張美麗、有情趣的畫的事。告訴我們“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課文行文簡潔流暢,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呼應對照嚴密。教學中有得有失,下面做一個簡短的反思。
教學中,我大膽的嘗試從兩次對話入手,抓住人物的'對話,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抓住了兩個形聲詞“啪”和“哇哇地”,讓學生體會形聲詞的形象性。讓學生切身感覺到“畫掉下”和“蘇紅哭的聲音”,具體了寫作的手法。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體會文中人物的心情。利用“懶洋洋”一詞,體會情趣,深化了主題。拓展了《塞翁失馬》更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加深了體驗。但教學中還覺得有以下幾點不足:
1、教學中,過多的注重了理解體會,忽略了讀的功效,學生讀得少。如果能讓學生抓住對話,分角色朗讀,效果能更好。
2、對于詞語積累部分,只板書了“滿意”、“端詳”而沒有進行細化。如果能讓學生用這兩個詞造句,說一句話就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3、拓展部分,讓學生舉“壞事變成好事”例子時,學生談的不好。說明預習的布置時有欠缺,如果充分的布置學生預習,效果能比現在好得多。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發現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時的調整,相信成功離我不遠了。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5
反思《畫》這篇課文的設計與實踐,總的來看非常務實:務實的思想、務實的設計、務實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在情境中學習,體現了語文教與學的理性回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課識字寫字,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畫。課堂上,以讀為主,始終讓“讀”貫穿學習。采用不同方式朗讀,學生邊讀詩句邊認生字,讓孩子既在文中識記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應用。老師在其中少范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給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借機點撥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賞圖、讀詩、識字是輕松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6
根據教學進度,我準備的是課文《畫》的第一課時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小朋友初步了解課文,重點指導同學讀課文利用以前學習過的識字方法分類識記生字和說反義詞的練習。雖然,在課前我對于教學設計已經爛熟于胸。在教學中我教態好,引用先進先進的教學理驗,大膽的創新。一節課下來的到了各位老師的好評。
但是在課上無論是我自身的教學,還是同學的課堂常規都曾在這一些問題。
一、在課堂教學方面
1、課前對同學的學情估計缺乏:
在上個學習單元的《語文園地一》中,同學們就已經接觸了反義詞的概念,并在課上進行了說反義詞的練習。在這節課上,我只是想將課后練習引入課堂教學,借助同學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反義詞,然后順學而導,讓學生進行說反義詞的拓展練習。因此,在課上,我試圖讓小朋友直接找出課文中的三組反義詞,認為這一教學環節只是引入練習的一個過渡,但怎么也沒想到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環節,同學們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正確找出課文中的反義詞,甚至還有一個同學在課上隨便地問出:“反義詞是什么東西?”這樣的情況,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沒有預期的,一時間我慌亂無策,沒想到以前連練習都做過了,同學們說出了遠比書上更難的反義詞,怎么偏偏在有老師來聽課的情況下,出這種狀況呢?此時的我陷入了尷尬的局面,沒有方法只得重新引導學生回憶反義詞的概念,然后又通過現場扮演引導同學體會“近與遠”、“來與去”、“有與無”之間的相反意思。在課后的認真反思中,我認為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只要是課上我引導學生從《語文園地一》中的題目說起,引導學生先理解反義詞的概念,再練習操作就可以了。由此,我想到自身在備課過程中,過于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沒有一個緊急的預案,才會被學生在課上弄得個措手不和,毫無防備。我想這就是新課標中反復強調是“教師是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充沛尊重同學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2、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同學唱讀的糾正:
由于剛剛接手一年級同學的朗讀指導不清楚應該掌握到何種程度,在以前的四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比較重視糾正同學的唱讀現象,認為一年級的小同學只要將字音讀準就好,唱讀也屬自然現象,所以沒有和時糾正。在聽過了指導教師的評課后,我認為自身對于同學的朗讀要求過低,應在朗讀上對學生加以規范和指導。
二、在組織課堂方面
在這次講課過程中,我深切地感覺到自身的組織課學能力急需加強。看到自身班的同學在有老師聽課的情況下,還是不時地亂動、坐不住,站在講臺上的我,還要對其微笑提醒,真是感覺力不從心、很是著急,但在著急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所在:
課上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僅停留在口頭褒揚階段,實效性不強:
在課上,看到有局部的學生坐不住,甚至有說話的現象,我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從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組和個人,但評價的形式僅僅是口頭評價,評價的語言僅僅是“現在某某小組做得好”,如此而已。當時也有的同學出于集體榮譽感也做好了,但是堅持的時間很短,不一會就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其實,對于本班的同學,我在課下也采用小組評比和發獎勵貼紙的形式對同學的課堂表示給予評價和鼓勵,只是有老師來聽課,我認為在課上給同學們發貼紙會耽誤教學時間,可能會完不成教學任務。但沒想到,在課上反復提醒同學們的課堂紀律和坐姿,指出個別同學的問題非但沒有節省時間,反而因此延誤了許多教學時間,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作保證,學生在課上學習得更加費勁,我講起課來也覺得力不從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級的課堂教學,即時性的評價以和評價形式多樣化至關重要,無論幾年級的教學都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動身。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7
《豐收的畫》是湘教版第三冊第六課,課文描述了一幅秋天豐收的圖畫。前3個自然段,以擬人的手法,由秋風的呼喚引出小朋友。第4自然段著重描述小朋友眼中所看的五彩的圖畫。后兩個自然段表明豐收的果實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本節課我主要從后三個自然著手分析,重點理解第4自然段內容,想象相關的畫面,知道“豐收的畫”的含義,難點是懂得豐收的果實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
在教學設計本課時時,我先采用摘果子的形式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在讀生字中體驗摘果子帶來的豐收的喜悅,從而引入課文的學習;接著通過課件畫面讓學生想象五彩的圖畫的怎樣的,會用比喻句來說寫句子;再通過交流談話理解農民伯伯的艱辛,體會豐收給農民伯伯帶來的喜悅;在拓展練習中,由于本課出現的問句和感嘆句較多,我設計了一個標點符號練習,同時每組再用卡片形式針對本課內容設計了八個不同的習題,然后再讓小組長貼到豐收的果園中去。用首尾呼應的方式也讓學生明白豐收帶來的樂趣。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功與否”,教學本課時,在細節上我還需不斷琢磨,力求在今后的課堂上完美呈現。本課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童趣易懂,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在實踐教學中,易于培養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我卻沒很好的把握這點,或許是問題設計不夠貼切,自己在表達中不夠明朗,使得學生局限于老師固定的框架中。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語文課堂也是生活的課堂。”大自然是一個生活的大課堂,蘊含著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它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基地。在大自然中,學生能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這節課,我雖也想把學習語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想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去尋找秋天,想學生處于主動探究的狀態,想讓他們撲進大自然的懷抱,想他們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去介紹所看到的情景,但我卻沒讓課堂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局面,沒有將生活放大到課堂中來去,這或許是老師本身先固定好了按教學設計去走套路,所以整堂課總沒能達到學生的那個“興奮點”,學生和老師的激情都沒能在課堂中良好的得以體現。
相信有了反思和總結,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做到越來越好!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對照圖畫用自己地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懂得為什么說謎底是一幅畫。
2、學會“畫、遠、近、無、聲、驚”七個生字,認識土字旁,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3、認識兩個偏旁“辶”“忄”。了解文中出現的反義詞(遠-近,有-無,來-去)
一、觀察圖畫導入新課(課件)
1、教師范讀詩歌猜謎,出示掛圖,并揭課題。
a、上課之前,老師先讓小朋友們猜個謎語,聽仔細了(范讀課文)
b、學生動腦筋猜
c、出示掛圖(課件):好極了,就是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詩《畫》(板書課題)。
2、仔細看這幅畫,畫上畫了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1、提出自學要求,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帶拼音的字多讀幾遍,邊讀邊想一想: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課文寫的是一幅畫呢?
2、學生自讀課文。
3、指名試讀,正音:色、近、驚
三、對照圖畫,再讀課文
1、看看圖畫再讀讀課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說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師板書:山、水、花、鳥)
3、請小朋友在這幾個字下畫上小圓圈,說明這首古詩主要寫這些景色,課文主要寫的景色,我們要讀重音。
四、講讀課文,理解詩意
(一)講讀第一、二行
1、看圖說話:小朋友們,畫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話說說山怎么樣,水又怎么樣?
2、想一想:我們平時出去玩,從遠處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嗎?水從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們在近處聽,會聽見什么聲音啊?你能學一學嗎?(出示課件,讓學生欣賞流水聲)
3、小結:這幅畫畫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畫得像真的一樣,那么究竟是一幅圖畫,還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為什么?
4、扮演詩人,遠看山,近聽水。
a、指名扮演詩人,到教室后面看畫中的山,問:現在你看這畫中的山,有沒有看到它的顏色?
b、這就叫“遠看山有色”
c、教學生字“色”:讀準字音;說說怎樣記字型;說說色是什么意思?(顏色,課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詩人,到畫前聽聽流水:問,你聽到流水的聲音了嗎?為什么?
e、小結:因為是畫,所以說聽聽——(水無聲)
f、教學遠近:遠近是一組反義詞,說說怎樣能記住這兩個字;無聲是什么意思;無的反義詞是什么?
g、教學聲:強調字形,聲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導朗讀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二)講讀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許多花都怎么樣了?可是課文里是怎么說的,為什么?
2、要是鳥停在樹枝上,人來到鳥的面前,鳥會怎么樣呢?
3、指名扮演詩人,走近畫,做趕鳥的動作。問:有沒有看到鳥兒飛走?課文是怎樣說的?
4、教學驚: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驚的?驚是什么意思?(吃驚、害怕)
5、指導朗讀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五、朗讀全文
六、資料城。
1、課件準備“資料城”模塊,學生朗讀。
2、學生閱讀。
3、學生匯報。
七、說話訓練,評價交流。
1、資源準備:課件中的說話訓練材料。
2、學生思考交流。
3、學生表達,教師評價。(鼓勵為主)
八、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一幅畫,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的畫呢!
九、作業:
在田字格中指導書寫7個生字;畫:先中間,后兩邊;聲:強調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頭;遠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字詞,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2、指導朗讀,背誦,默寫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字詞
1、認讀生字卡片(開火車)
2、課堂作業本第一題
3、形近字比較,組詞
遠()近()京()聲()
運()聽()驚()色()
二、指導朗讀和背誦課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課文寫的是一幅畫。
2、指導朗讀: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范讀-指讀-引讀-齊讀
3、根據畫面背誦課文
a、想一想,課文寫了哪些景色?
b、課件(聲畫統一),試背-齊背-指背
三、資料城。
1、課件準備“資料城”模塊,學生閱讀。
2、學生閱讀、交流。
3、學生匯報,師生評價。
四、寫話訓練,評價交流。
1、資源準備:課件中的寫話訓練材料。
2、學生思考交流。
3、學生匯報,教師評閱。
4、展示優秀作品。
五、作業指導
1、寫出這首詩的幾對反義詞:遠——近、有——無、去——來
2、默寫課文
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畫》這首古詩的教學不同于高年級,重點是引導小學生在識字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多層次地讀,在朗讀中感知、感悟與品味。下面將我在《畫》這篇課文的教學反思如下:
1、讀一讀,初步感知
揭示課題后,我出示畫面,放配樂朗讀錄音,為學生創設情境,并結合錄音朗讀,指出讀好古詩首要的是字音要讀準,其次要讀出節奏,讀出古詩的韻味。接著我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種方法把課文讀正確。學生或自己拼讀,或同桌互讀互查讀音,或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再逐個拼讀過關等形式進行自讀嘗試。隨后我組織學生試讀古詩并進行評議,在評議中糾正個別讀錯的字音。在學生的評議中我借機出示本課生字,幫助學生掌握生字的'讀音。
2、做一做,感悟詩境
首先讓學生看畫面,我示范朗讀,從而吸引學生的朗讀興趣在學生反復朗讀后漸漸進入詩的意境時,我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并根據個人的感悟作出相應的動作。如讀到“遠看”學生把手放在額前,仿佛眺望遠處,“近看”則低頭下看,“花還在”做花開的樣子,“水無聲”學生則自擺雙手或與同桌對擺單手。這樣學生在看圖、聽讀、伴讀、表演中不知不覺悟出詩境而且也能因熟讀而成誦。
3、演一演,拓展延伸
學生會背誦之后,我又指圖說“誰來當個小詩人,邊表演邊給這幅畫面配上詩?”學生的情緒高漲,都想當小詩人體會做詩人的樂趣。于是我讓學生各自作準備,進一步激發讀、誦樂趣。最后學生們紛紛走上講臺,又是演又是背,演的盡情盡興,背得韻味十足。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9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案。經過反復修改之后,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1、教學中,我嘗試著隨文識字,抓住“端詳、評獎、叭、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先從文中發現生字,然后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年級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
2、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應準確分“案”和“畫”的區別,“名字”和“字”的區別,不能為了自己所認為的“巧妙”失去語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說了努力克服的困難,但是沒有體現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課時,字只停留在認讀上,如果有時間的話,應做寫字的具體指導, 掩卷深思,是帶來的啟示很多:多看語文教學專家的論著,將理論和實踐恰好地結合,才會使課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師、向周圍的人學習的機會,不斷豐富自我,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繼續深鉆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本的能力;時刻不忘語文教學的本,不忘記在語文課堂上扎實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10
《畫楊桃》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啟發學生理解“是什么樣,畫什么樣”也就是實事求是這個道理。
這篇課文里的對話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沒有展開來讀,而是抓住課文里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后再來引導學生通過填空補充提示語,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剛開始學生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后,就基本明確的同學們由“嘲笑”到“慚愧”,抓住這一點,我馬上讓學生想象,該怎么讀好這兩句,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后,我模仿課文,在師生之間進行對話,在朗讀中,還有的同學還帶上了表情動作,如:嘲笑時,不僅有哈哈大笑的,還有嘻嘻笑的;在慚愧時,有幾個同學甚至感覺到像自己做錯事情一樣,邊說邊把頭低下來。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給學生部分添加提示語。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想象,最后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這種源自學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資源是富有生命力的——處處呈現著精彩的感悟,煥發著靈性的光芒。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11
我講的是第一冊課文《畫》的第一課時教學。《畫》這首詩是一個謎語,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利用謎語進行導入,引起學生興趣,并且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就來猜猜謎語。當我說完課文,孩子一下子都說出了“畫”,似乎很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帶著這種愉悅的心情,我們進入了課文。其一,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孩子看圖初步了解課文,知道題目與詩句的關系。其二,識字是課文學習的重點,其中“遠”、“近”、“還”都是走之兒的,所以我進行了歸類教學,“遠”、“近”還是一組反義詞,在識字時進行了教學,并讓孩子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反義詞。識字方法不斷地滲透,并進行歸類,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反義詞教學也是這一課的重點,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一個游戲:找朋友。學生學得開心,課堂氣氛。
雖然,在課前我對于教材和教案都爛熟于胸,自認為胸有成竹,但是,不論是在課堂上自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課堂常規都出現了一些想不到的問題。
1. 在課堂教學方面,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在前面的學習中,孩子們就已經對看圖理解課文不陌生了,但這節課上,我認為:學生看到圖就能想象的到遠遠看去山是有顏色的,而水是聽不見聲音的。當我提出:“從高高的山上流下來的水有聲音嗎?”孩子們說:“有,有聲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時讓我措手不及。
2.對于課文中的生字的處理,我僅限于邊讀詩句邊讀生字,讓孩子在文中去識記生字,忽略了生字的應用,學生在識記了生字后,沒有及時地進行口頭組詞的訓練。課后,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及時地給我提出來了。我認真地反思自己,因為擔心讓學生自己組詞浪費時間,而不能完成后面安排的寫字教學,故而直接讓學生讀卡片上的詞語,沒能聽聽孩子們的的發言,就不能很好的發現問題。這讓我想起語文新課標中強調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我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由于過于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12
《玲玲的畫》這篇文章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簡單,大部節學生在第一課時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識字、識詞為主。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收獲,也有遺憾。
收獲之一:四步識字扎實有效
根據二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字詞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學中,我分四步落實。首先是初讀課文,讓學生借助拼音整體認讀;然后跳出語境識字,先借助拼音識詞,再去掉拼音識詞、識字,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組內交流識字方法,加深記憶。最后,鞏固識字,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由字到詞再到句子最后到課文。
收獲之二:手段語文化,使語文課更像語文課。
無論是生字詞語的教學,還是文章重點句的學習,都運用了語文的手段來習得語言,內化語言。在認識“叭”字時,我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字形,結合動作演示,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字旁的“叭”表示聲音。
收獲之三:抓字詞落實訓練、積累語言字詞
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之一,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字詞,根據詞語的一定情境展開想象,通過朗讀體會詞語的含義,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能使學生體會到詞語內在的含義和豐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學生的內心體驗。在教學設計中,我就抓住了課文中的“端詳”進行訓練。學生對“端詳”比較陌生,教師進行空洞的解釋無助于學生真正地掌握這個詞,而如果采用表演這種外在的形式,讓學生看表演說意思并用詞語說話,學生就對“端詳”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學生就對譴詞造句的妙處有了更深的體會,為以后的寫作積淀了語言,使學生的語言訓練落到了實處。
收獲之四:寫字教學扎實、有效
在寫字教學這一環節,我先出示生字,學生認讀,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組詞,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字的結構,接著師范寫較難寫的字,最后生臨寫。遺憾的是在教學中,對于讀我指導的不夠,在檢查學生識字情況時,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讓學生讀,但沒有及時進行指導,導致學生在讀課文時讀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在指導朗讀上下功夫。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13
《畫雞》是北師大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首古詩,是明代畫家唐寅為表達自己對雞的喜愛與贊美,寫的一首詠物詩,語言淺顯易懂。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雞并不陌生,對于寫雞的古詩,學生樂于學習。針對本堂課,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合理利用多媒體,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多媒體的運用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甚至起推波助瀾作用的教學手段,我一向認為課件里的每一個配圖甚至音效都得符合本文的主題,這樣的課件才能真正為語文課堂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而《畫雞》一課,為了讓學生理解“紅冠”、“雪白”等顏色詞匯時,我通過用可愛的填色課件使原本黑白的文字轉換成一只顏色鮮明的雞,從而從而直接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印象,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精心創設閱讀情境,恰到好處感悟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低年級能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堂伊始,我就通過展示學生觀察雞的口頭作文,引用貼近生活的事例導入新課。學生一下子感受到了“雞”的形象。在在講授唐寅筆下的雞時,我以一句“那唐寅究竟畫了怎樣一只雞呀?”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讓學生假設自己就是這只美麗大公雞,會對別人說什么?通過反復地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雞的驕傲。同時又拋出問題:對,我們的大公雞一生都在為我們打鳴,從來不偷懶,那你覺得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大公雞?我通過自身的表情等,將自己的內心真情向學生進行“輻射”,以情激情,讓學生融入文本中。課堂末,在學生邊背誦古詩時,便出示耿榕同學畫的“雞”,從而揭示主題:要像作者和耿榕一樣,做個認真觀察事物的人。在整節課中,我從學生的好奇心入手,不斷地運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思考、獨立地面對、積極地感悟。
三、以生為本整體回歸,予學生識字主動權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寫字能力……”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指導識字和寫字是重中之重。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我將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他們運用之前學過或自己的識字方法,自主學習,互相提醒,隨時給予表揚:”咱們同學們想出好方法記住生字,今后學習生字時,也要多動腦筋,肯定會發現更多巧妙的方法。”
但是有些遺憾的是:在講解古詩時過多的提問破壞了文本的原味;教師指導學生的朗讀不夠;板書的設計比較不美觀、實用。語文課是一種永遠殘缺的藝術!我將繼續努力,力爭使我們的語文課能體現語文出新課堂的新氣息!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14
《畫楊桃》是一篇熟悉的老課文了,今天,聆聽了吳老師的課堂教學,使我又一次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產生了新的思考。
一、悉心解讀文本
這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我們稍不小心,很容易將之異化為品德課。吳老師憑借自己超強的語言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讀能力。以全新的視角提煉閱讀主話題:理解“實事求是”。吳老師通過對父親的話、我作畫的態度、同學們心理的轉化和老師的言行舉止這四個板塊整合推動實施建構,逐層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
二、直奔主題,研讀感悟
吳老師在復習認讀詞語后,直奔重點,研讀父親的語言。沒有太多花俏引題,減少了不必要的時間,爭取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在學習人物對話中多讀多思多講。從而,為領會課文意思做了水到渠成的準備。
三、匠心設計方法
巧妙一:適時比較。吳老師指導學生適時比較朗讀,利用自由讀,分角色讀的形式,理解深入。如:在理解同學們態度轉化使,老師引導學生從感嘆號中讀出他們的想當然、不假思索;從省略號中讀出同學們回答斷斷續續、結結巴巴。讀出了人物個性特點,體會了人物思想情感。在最后教學中,吳老師又掏出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進行比較:它們相似在哪?使學生在比較中體悟蘊含其中的道理。
巧妙二:實物理解。吳老師創設實物觀察的情境,讓學生看看在不同角度的楊桃樣子是否一樣,讓學生體驗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學生的感受與反應,加深理解“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結果”。激發了學生閱讀和思考的積極性。
當然,如果吳老師在指導朗讀兩組對話,體會感嘆號與省略號時更細膩些;教學語言更有節奏些;詞語教學與文本語言聯系更緊密些就更完美了。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15
一、巧用教材塊狀編排,激發學生學習情趣整堂課下來。
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得益于老師理念的轉變。教學過程展現的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發生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有被理解的權利。
所以,老師以一個參加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和活動,變知識的單向傳授為師生互動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為有趣的游戲和活動,老師和同學成為學習上的親密伙伴。如何轉變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寓教于樂呢?我想到了一個新的點子──塊狀編排。塊狀編排的靈感來自于語文園地的我會讀,我會認,我會連,我會說這些充滿了自信的標題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愿望,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不難看出,我會讀──我的發現──我會想──我會寫,這四個學習塊是一個有層次有梯度的學習鏈接。
從把文本讀正確,讓學生走進文本與其進行對話,凸現一年級識字為重點的學習目標定位,到構建學生學習古詩的知識系統,引發學生以更高的學習激情投入到古詩誦讀活動中去。把課上得有情趣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情感是在認識過程產生的,認識越深刻,情感體驗也越強烈、越深厚。真正的學習興趣是在知道一點、會一點的時候產生的,是在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會的過程中鞏固、加強的。
所以,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地讓每位學生取得他們他們能夠取得的成功,讓每個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比知識更重要!關注學情,緊密聯系學生的認識實際,想辦法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產生學習創造的愿望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
二、重視課外誦讀積淀,培養學生學習的志趣古詩。
像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沿著時光綿延,把悠長歲月中天靈物華沉淀的點點精粹送到孩子們身邊。古詩更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為了讓詩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孩子浸潤傳統文化的精神甘露,我們班啟動了中華古詩文經典的基本熏陶和修養的活動。
三個月來,孩子們已經誦讀了三十多篇。現在,教室里最多見的就是孩子們圍在一起搖頭晃腦地吟誦,老師的個人主頁上,畫紙上,留下了孩子們自己心底煥發出的詩情畫意。可以說,古詩教學在我們班已經不再是一種負擔,學生在課外汲取的詩歌營養經過老師在誦讀和導讀課的展示,經過小詩人的評選,經過古詩大點兵等一系列活動情境的驅動,讓孩子們盡情地讀起來、動起來,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出來。這動,決不是表面的熱鬧,而是視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靈的舒展,理性的頓悟,智慧的迸發。
總之,是個體生命的全面發展和成長。當每個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經典詩文的時候,你還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親臨現場,你還擔心他們不對話交流,你還擔心他們不動態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潑地舒展開來,學習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生活。語文課程是一個情感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是一個豐富的生命世界。從教材、尤其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尋找出一個連接著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知識儲存庫,并以此為中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學成為一條融匯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主線,就能夠激活學生對文本的通靈感悟,與文本發生內在的對話,這樣,文本所蘊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會把學生生命的靈氣燃燒起來,由此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催發學生生長和發展。作業展現出來的創造力更讓我堅信了這一點。新課堂應關注人的發展,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關照生命的整體性,發掘生命的創造性,讓孩子們的興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創造都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煥發出來,飛揚起來。
追求生命的成長,讓老師和孩子們的潛能如花綻放,讓師生之間的情感親密交融。在快樂中學習,讓老師和學生的熱情如涌泉長流,讓師生之間的情思互動碰撞,盡情張揚成長的快樂!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畫楊桃》教學反思05-08
畫雞蛋語文教學反思02-15
畫蝦語文教學反思02-04
《玲玲的畫》語文教學反思09-16
語文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5篇11-12
《畫》教學反思「匯總」12-23
《畫楊桃》教學反思03-18
《畫楊桃》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05-05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07-07
小學語文《背篼》教學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