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頂峰,為中國四大小說之首。《林黛玉進賈府》是歷來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這回主要講述寶黛的初次會面,以及為以后的感情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賈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實寫或虛寫,都有了簡要的輪廓。篇幅相對有點長,但層次鮮明,語言優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經比較突出的顯現。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即是對《紅樓夢》的初次感受,也是為以后的整篇閱讀奠定興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課文是出現在高二的教材,現在讓高一的學生學,相信會有一些難度。但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讓高一學生學習是有好處的,借此機會接觸《紅樓夢》,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這部大部頭。
上此課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電視連續劇和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記得了05屆教授此課時就把學生帶到多媒體,讓他們看林黛玉進賈府的電視,學生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也活躍了不少。但后來我發現,觀看電視劇,學生對人物形象較為關注,對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電視劇后,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鑒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上課前沒有組織觀看劇電視劇《紅樓夢》,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在介紹完作家、時代背景及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后,就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從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例如引導學生點評林黛玉,從“眾人的眼里”、“鳳姐的眼里”、“寶玉的眼里”,從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然后讓學生進行點評,并且告訴學生:點評,就是圈點并批評。圈點,是在需要評論的地方畫圈或點點,做些符號;批評,就是評論。點評的方式有圈點、總批、眉批、夾批等。如寶玉眼里的黛玉:“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愁”“病”等詞來體會她的“體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詞來體會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點評符號如著重號等以提醒學生注意。接著對這一段文字點評到:“氣質超凡脫俗,容顏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王熙鳳眼里的黛玉時,我還插入了脂硯齋的評語:“真有這樣標致人物,出自鳳口,黛玉豐姿可知,宜作史筆看”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對賈寶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別人對寶玉的評價、兩首《西江月》的判詞以及黛玉眼中的寶玉來理解寶玉的性格特點。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地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讓學生將那些朦朧膚淺的感覺用文字進行加工、提升從而表達出來的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從“看熱鬧”的層次提升到審美鑒賞的層面。 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鑒賞力。
為了進一步理解賈府中的人物,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題:探究《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哭和笑,從人物的哭和笑當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視賈府的環境。并且讓學生跟著林黛玉的行蹤,和林黛玉一起細心觀察賈府,了解賈府這一典型環境對生活在這里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
最后,還布置了練筆,讓學生寫“我眼中的黛玉”,在寫之前,我先讀了“網友之黛玉”和“專家之黛玉”。
語文課通過文字的間接性,引導學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韻味,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使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悅,審美享受。引導學生體會曹雪芹描寫人物不僅寫人物外在的形貌,還通過極精練的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神韻的高超技藝。本課也旨在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
授完課后,我開玩笑似的問學生:學完這課,有沒有激起你們一點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呢?文科班學生表示通過這節課,極大地激發了他們閱讀《紅樓夢》的興趣,但理科班的同學則表示興趣不大,看來,文理科班的教學應有所區別才行。
本課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還有課時嚴重超時,原計劃用四課時教學的,最后用了六課時,這無形中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本來想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結果有可能反倒讓學生厭煩,估計理科班的情況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深文淺教,依然是我今后教學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2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里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么,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并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系。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著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于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鑒于魯迅小說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借著一位同學質疑小說第三部分與前后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閱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后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系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291字)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于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于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制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著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么""還讀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3
一、課前預習是關鍵
《師說》是一篇文言文,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對文章結構及論證方式的梳理。所以,之前必須要求學生把字詞預習到位,能夠順利的把文章翻譯出來,這樣我在課堂才能推進課文。
所以我之前做了兩項工作,一是利用早讀課和午訓課帶領學生疏通文字,讓學生能夠翻譯文章;二是給學生留了預習作業,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章重點句子,并能淺層次的梳理文章結構。事實證明,課堂的推進非常順利,我問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快速的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并且能夠跟上課堂的節奏。
這是我第一次非常深刻的感受到充分預習的好處。它能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前預習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明顯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整體結構以至優化課堂細節的作用。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無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
二、解讀文章是根本
本次公開課的教學設計我中間沒有任何環節的遺忘,這是我之前上課的一個缺點,總是會忘記一個環節。課后反思還是自己的備課不到位,文本沒有了熟于胸,所以才會出現問題。這次課因為備課非常充分,文章也能背誦下來,上課感覺很流暢。因此教師對于文本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根本。
1、關于字詞句
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基礎上,往往可以發現一篇文章中會有一個詞或一個句是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串起全篇撬動全文教學的。比如,在《師說》這篇文章中,“師”“道”這兩個詞的意思很豐富,要明確這幾個詞的意思,才能帶動學生掌握字詞含義。
2、文本形式
“形式是語文的根基”。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了解寫作的時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對文本形式的把握,語文就失去了特質。比如《鄧稼先》一文的小標題形式,就應當成為我們備課視野的焦點。
3、關于文體
“閱讀離開了文體,必定是不得要領的”。教師心中要有文體的意識,因為“文體是體現‘語文’的元素。文體論解讀的主要方法有一下幾種:把握不同文體的表現形式;辨別不同文體的結構類型;駕馭不同文體的語言體式,再現不同文體的主題形態。具體到某一篇課文的教學切入,小說可從環境、情節、人物、開頭結尾的方式切入;散文可以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寓人等表現手法切入。
4、關于獨到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并且從作者寫作和編者選擇的角度考慮,每一篇文章都帶有唯一性,我們的教學中,就應當發掘每一篇課文獨特的“語文價值”,呈現這一篇中所隱含語文核心價值。從而“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三、課堂生成要精彩
在課文講授過程中,講到尊師重道的例子時,我給學生講了一些社會上校園里存在的一些好的和不好的現象,但是學生的興趣并不是很高漲,沒有達到我的期望。課下我突然想到,聽課的老師就有我自己的師傅和其他同事,他們都是我的老師,如果我來講講我是如何像我的師傅和其他同事學習的,學生應該會比較感興趣,而且這樣的舉例也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尊師重道。
課堂生成的動態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發性,即在每個人身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敏銳的發現、捕捉、利用這些資源。當課堂上出現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辨識其價值,去偽存真,并作出教學決策:是否有用?何時使用?怎樣使用?繼而確認資源特點,取其精義,并將之融入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資源識別力,只有勇于進取的教師才會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這一點,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不斷歷練,不斷的讓自己豐富。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4
1.高二語文《老人與海》課件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感受小說主人公的“硬漢精神”。
2、學習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以語言、心理描寫為主)。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具體的人物獨白與心理活動分析人物形象。
2、學生當堂習作,練習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心理。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請學生就自己的課前了解,談談對海明威的認識。
(對海明威的生平或他的創作特點,就你印象最深的一點談談感受)
2、請學生簡單復述《老人與海》的主要情節。(放圖片)
(請一位同學為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老人與海》這部小說的主要情節,為了幫助大家回憶,先給大家看一些圖片)
3、明確選文情節:四次遇鯊
(課文中節選的是哪部分情節?一共幾次?)
4、分析人物:
1)明確情節對人物刻畫的作用。
(四次遇鯊的情節是否重復單調?不重復,因為老人每次遇鯊的情況不同,體力工具等都不一樣。
那么作者詳細交代這些情節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幫助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更豐滿)
2)通過比較老人每次遇鯊時的描寫分析人物形象。(討論)
(從內容上看,在四次與鯊魚搏斗的過程中,作者如何通過不同的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說明。四人討論,可針對其中兩次進行比較,也可全部比較。
武器、信心、對魚的珍視程度——身為漁夫的存在價值)
3)總結:
(用了動作描寫、心理活動、語言——內心獨白,刻畫了一個勇敢堅毅面對失敗依然不屈不撓的老人)
5、明確環境描寫的作用。
(作者除了描寫了老人與鯊魚搏斗的場面、老人自己的心理與內心獨白外,還描寫了什么?鯊魚、環境
有什么作用?襯托人物在孤獨無依的處境下依然堅持抗爭的堅韌意志。
雖然主人公一直和魚搏斗,但小說的題目不是“老人與魚”而是“老人與海”,為什么?比起魚,“海”更可怕、強大,而個體的人非常微小,面對無法抗衡的強大力量老人仍以其微弱的力量對抗,更能顯示其硬漢形象的悲壯性,更有震撼力)
6、復習人物描寫的多種手法:
7、教師給出圖畫,請學生發揮想象,用100字左右描寫畫面,突出人物形象。
2.高二語文《老人與海》課件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探討文章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培養不屈服于命運,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里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家作品
參看注釋。
二、閱讀課文,深入理解主旨
1、默讀課文,進行圈點勾畫評注。讀后填表。
回合鯊魚種類、數量使用武器較量結果老人狀態鯊魚大馬林魚。
第一回合一條巨大的鯖鯊魚叉繩子頭腦清醒決心堅強死定殘缺不全少40磅肉。
第二回合兩條星鯊刀子綁在槳把上好好休息,攢些力氣,手痛,肩痛,手淌血死了被吹掉1/4竟是好肉。
第三回合一條犁頭鯊刀子綁在槳把上把手泡在水里沉水。
第四回合兩條星鯊短棍脊背靠在船艄,身體疼痛、僵硬、寒冷一條逃走,一條滑進水里半個身子被咬爛,剩下半條魚。
第五回合成群結隊
的星鯊棍棒、舵把、槳把喘不過氣來,嘴里有銅腥氣一個接著一個撲上來殘骸。
2、交流問題。
①在與鯊魚的一次次搏斗中,老人的精神與身體都經受了巨大的考驗和沖擊,而自己經過艱辛努力獲得的收獲最終一無所有。桑迪亞戈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在你看來,他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人生的成敗到底應該如何來衡量?
堅強、勇敢、無畏地面對痛苦的硬漢子的形象。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斗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后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于命運,無論在怎么艱苦卓絕的環境里,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么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征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并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②描寫鯊魚的特征有何作用?
反襯老人的勇敢、智慧
教師補充:何為反襯,借助于對立面之強來烘托主體性格之強。黑格爾說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小說中,不少地方都極力描寫鯊魚的勇猛、兇狠,從而襯托出老人桑地亞哥的剛毅頑強。
③文中的獨白有什么特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斗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總結
題目是《老人與海》,而表明上,小說是寫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經歷,但實際上,老人的形象極具概括性,他已經超越了一個人的存在,而成為了人生的一種象征。老人桑地亞哥就是“硬漢子”的代表,大海則是生命旅途的象征,鯊魚則是我們行走中的“強物”,厄運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們都要遇到挫折,被厄運所阻撓,只有經歷與“鯊魚”的較量,才能成為強者,唱出最美的歌。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所以,你應當首先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充實自我,以的熱情去擁抱生活,什么樣的生活向我走來,我將向什么樣的生活走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懈努力,以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迎接未來的挑戰。
3.高二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課前仔細讀了讀教材,我們集體備課組也經過了仔細的討論,因此準備是充分的,但是,事與愿違的時刻總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今天的課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習學生自學了生字詞,課堂中先檢查了生字詞的自學情況。然后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的表現就不積極,除了幾只小手舉起來了,其他學生紋絲不動。但是教學任務在幾個學生的配合下還算完成的。接著,找出文中描寫老人和海鷗關系的一句話,這時出現了兩種情況,學生坐在座位動眼不動手,在我的幾番催促下他們才勉強拿起了筆,但是我也看出來了,他們只是在畫句子而已,畫的并不太準確。
今天上的是第一節課,是學生精神最為充沛的時刻,學生為什么會這樣的表現呢?我有點不太明白,但是課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于是我繼續投入課堂中。
緊接著,我讓學生自學課文中的老人對海鷗像親人的部分,讓學生找出讓自己感動的片段,然后寫下自己的體會。由于我在布置任務前進行了一次簡短的談話,此時學生的表現還算積極。
學生自學了大概15分鐘,開始交流學習的時候,課堂又出現了沉悶的氣氛。這課啊,真夠壓抑的!我的情緒在幾番打擊下,也有點堅持不下去了。幸好,沒過多長時間就下課了。
課間我調整了情緒然后精神飽滿開始上第二堂課。第二堂課的時候,學生依然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們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回答問題的,并不是心甘情愿主動舉手。
課后我想是不是我對學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課堂中學生能踴躍發言。不過換種思維想想,學生既然會談了,讀懂了,老師又有何用呢?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口若懸河只是我的善良愿望,本就不善言辭的農村學生,既然不會說,那就讓他們寫,我們也不該強求所有的學生都能滔滔不絕,畢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外交家,能夠與他人順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作家,他們能用語言表達日常需要表達的就可以了。讀書本就有一種意境。
不可言傳,我們教師是不是應該允許這樣的意境的存在呢?身為老師,有的時候真覺得悲哀。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5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從出生以來,就與學習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通過什么方式,他總是在學習中得到不斷地完善,繼而讓自己的生命豐富和充實起來。可以說,學習對提高每一個人的思想認識境界都有著巨大的作用。離開了學習,人生就成為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來,苦口婆心勸勉人們努力學習的大家層出不窮。從孔子“學而時習之”到顏真卿“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再到王安石“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都飽含著名家大師語重心長的激勵。古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焚膏繼晷”之發奮圖強終成一幫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讀,終成一代大師的典范??所有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學不可以已”的諄諄教誨。而將這一主張全面,徹底,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勸學》成為千古名篇,也成為幾經變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于它獨特的魅力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實質經久不衰。 在完成教學之后,我對自己在《勸學》一文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結合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對這堂課的教學進行剖析,以促進自己向更高、更遠、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檢討的是我的教學語言的凝練問題。身為語文教師,本身應該在語言文字的體悟和運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語文教師注重教學語言和表達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響,才能透過語文教師自身的學識與人格魅力影響一撥又一撥的`求學者追求卓越。但是,
因為平時不大注重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甚至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率性隨心的習慣,導致教學語言的散亂。此次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凡事都應該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為一些隨意性的語言影響對文本的深刻意義的解讀和感悟。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傳承下來的身后文化底蘊通過思維的外殼彰顯出來。所以,在往后的教學里,我會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嚴格要求,一定會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學語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進行流暢,有文化意味地表達,向著言簡意賅的方向努力,力爭讓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自己的口中更美麗地凸顯,將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升到更為嚴謹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導學案的使用上沒有能夠做到圓滿。這次的教學,也是響應以及貫徹落實語文新課改精神的實踐,我們都盼望著取得教學效率最大限度的體現和收獲。而使用導學案 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習慣與能力,同時也是為了發散學生學習時的擴展性思維。在《勸學》教學里,基本上讓導學案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有了知識的生成性,充分體現了學生敢于主動質疑,大膽質詢的精神以及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心里。開了一個好頭,但在結束的時候,沒有將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導致整堂課的教學沒有了余韻。我們所追求的余音裊裊的效果自然也沒有完全達到,也致使學生產生了沒有吃飽的遺憾。
再次就是在知識生成性方面的處理不夠完善。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度非常高,它們希望和老師一起探究更為深刻的知識,它們也敢
于在挑戰自我的同時挑戰傳統,挑戰思維定勢。于是乎,在開放性的教學環節里,學生能夠對一些陌生知識進行質疑。我在欣賞學生這樣的主動求知的習慣和精神的同時,對自己教學中知識的預設性準備不足是很不滿意的。雖然當中不存在卡殼的情況,但細節性處理畢竟不夠精到。一方面對學生主動求學的精神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這就啟示我在往后的教學中,需要做足充分的準備,綜合考慮到教學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多一手準備,便多一份內蘊 ,也幾許從容,才能夠在語文領域里自由翱翔,享受祖國文化帶給每一個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詮釋教師是課堂學習組織者的角色時有淺嘗輒止的痕跡。我們主張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充分表達自己見解和意愿的機會與權力。學生在探討學習的環節中,都能針對性地得出自己的結論。但在組織交流 的時候,么深刻把握教學從榮幸的特點,甚至產生不信任學生能力的杞人憂天心里,總想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到達華山之巔。因為引導不得法,所以導致對文本的深刻解讀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膚淺見解。這樣的狀況,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條既能培養能力,又能彰顯素養的有效教學途徑,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課題。
第五,因為時間的有限性和個人能力的局限性,對《勸學》一文中飽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處于零狀態。身為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子對蕓蕓眾生可謂是用心良苦。在他的《勸學》里,蘊藏著他對勉勵人們好好學習的真誠、真摯的激勵,告誡和期盼之情。而在
教學的時候,因為自己解讀的淺陋,就沒有引導學生體會荀子這樣的期許,也就導致了沒有讓學生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很多老師一直語重心長地希望學生努力學習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沒有將老師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一心一意只為學生健康,茁壯成長的無私奉獻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高風亮節的精神鐫刻在學生的心靈世界里。
第六,在對該文主題升華的時候,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主張通過后天的學習和教化實現幫助人們向善的目的。而在《勸學》一文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是這種主張的具體體現,也是支撐荀子“學不可以已”的關鍵。在當前“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搬出經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識滌蕩每一個人的心靈,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愛的陽光和溫暖。教學中,沒有將這個亮點加以呈現,不能不說是一份缺憾。這也對我產生了啟示,在學習這樣一些名家名篇的時候,除了理解內容以外,還得引導學生物品味當中的內涵美,教化美??
《勸學》一文中包含著教育家荀子的諄諄教導。他在傳輸學習的意義和作用的時候,避開了單純說教的機械和呆板。時下,為了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努力學習,老師們都在不厭其煩地在和學生談話,希望通過反復的語言教育激勵學生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地追求個人成長。但從收獲來看,這樣做的實際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會在一些叛逆心較重的學生那里產生負面效應,不但起不到激勵學生投入學習的效果,反而在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堵堵無形有形的間隔墻,阻礙了師生平等對話,甚至導致教師根本無法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工作。
但荀子很藝術,很靈動地處理了這樣的問題。為了說明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學習可以彌補一個人的先天不足,借助外物能夠揚長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義,他廣泛地援引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普通現象加以說理。這樣就是抽象的說教變得貼近人心,有了親切感覺之后,每個人都會主動去靠近自己想要的東西,并會努力伸出雙手去觸碰,拿捏。這樣的比喻藝術,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深刻鮮明,充滿磅礴的氣勢,不僅科學合理,而且字字珠璣,沁入心脾,吸引著求學者在自覺不自覺中汲取知識,內化知識。一旦把外在的資源裝進心靈世界,將受益終身。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在知識學習的時候,構建一個高起點,相信收獲也會水漲船高。恐怕這也是荀子這樣一些善假于物的君子已于常人的一種鮮明表現吧。
教師影響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學識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也就是體現一個老師是否具備嫻熟的教學藝術,是否能科學合理地推進教學進度的時候。回首自己走過的受教育之路,不禁為自己知識的鄙薄而悲慨。雖然念完了大學本科,完成了注定命運的自我改變,似乎是值得驕傲和慶幸的事情。但走出去以后才發現,這一切,看起來很美,殊不知當中存在著與巨人無窮無盡的距離。無論是基本功,還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鉆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讓我的心里隱隱作痛。自己裝了一桶污水,奈何舀出清泉?如何“普渡”眾生?怎樣能灌溉出一簇簇光艷的未來之花???
教學基本功的習得,教學藝術的科學化,高度化,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鉆研能力的極度欠缺,鞭策著我在這條修遠之路上埋頭苦學,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6
上學期教學工作給我留下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一、教學必須要動腦筋
高二上學期主要教授《古代詩歌散文鑒賞》專項。我備課比較認真,注意多方查找資料,注意研究教學方法,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駕馭課堂。除了必須教授的篇目,對于特別優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選擇的教給學生。如《春江花月夜》,這是一篇極其優美,藝術性極強的作品,除了查找資料,我自己也反復誦讀思索,尋求最好的方法,為了避免學生閱讀時不求甚解,我課前布置作業,讓他們在本子上寫出鑒賞提綱,在課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閱讀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于我課堂上引領學生做較深層次的鑒賞。我注意問題的設置,盡量讓它起到帶動全篇的作用,對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的地方,我盡量注意用恰當的語言,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比如談到人和景的關系問題,我便舉婚紗照為例,西式禮服的一對新人必要配上歐式風情的背景,休閑裝的后面就要配上自然風光,這是景和人的協調,如果一對漂亮的新人,后面只有一片純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這是景對人的烘托。古詩詞鑒賞題在設置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有“請作簡要分析”這樣的要求,學生總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區別,答案很難符合要求。我就告訴他們,如同桌上擺著鋼筆,鉛筆,格尺,橡皮,圓規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這些東西是什么,我們要回答,是“文具”,這叫概括,反過來,問你具體有哪幾樣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這叫分析。學生學會了一些答題的套話,這其實是好事情,是答題規范的前提,但問題是他們隨便亂套,針對性很差,那一首詩上來,都說是“熱愛祖國”“壯志難酬”……我便告訴他們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襪子要穿在腳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話,就要一項項對準,五個手指頭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這才是準確的分析。有了這些比方,學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題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認識到,一個成熟的教師不應該太多依賴參考資料,對文本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個性的解讀,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能力來。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復讀上幾遍,自己理解的透徹了,設計出來的問題針對性就特別強,課堂效率也就更高。課外習題多半都有明確答案,但任何專家學者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所以對于習題答案我一樣要反復考證,理解透徹了再講授給學生,遇到錯誤的答案,我會把它糾正過來,不會拿專家的頭銜壓人強加給學生,我想一個老師不只是要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教給學生一種求知的態度,所以自己怕麻煩是不可取的。書后習題也要有選擇的使用,有的題目比較空泛,我們的學生回答較為吃力,我們要動腦筋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或者干脆自己設計。比如,書后習題“請說說杜甫思想轉變的過程。”這個問題,固然能夠領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就不如來個假設,“如果杜甫做個順風順水的太平宰相,他會寫出怎樣的作品?”而“杜甫有沒有能力成為一位出色的宰相?”“為杜甫設計一條別樣的生活道路能否成為事實”這些問題的討論倒是學生更感興趣的,我們一樣可以最后把問題引申到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與文學創作的關系上來。
二、教師要多讀書
我們應該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就要切切實實為這一桶水下足功夫,語文教師多讀書是必須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備課的過程,有了豐富的儲備,你的課堂講授才能真正成為源頭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它決不是一種有意的做作,不是顯擺,就像喜馬拉雅不須顯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須顯示它的寬廣,學生便自然領會到小溪與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講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他做過八品的左拾遺,諫官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設為八品。杜甫為什么直言進諫卻不被皇帝喜歡,如果就文本談文本,你會理解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沒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濟世只是一廂情愿,這種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應該說不夠深透。我讀過《唐太宗傳》《忽必烈傳》,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結果與自己有關,更與君主有關,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這樣的明君,恐怕就會是另一番結局了,所以賢臣必須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馬必須伯樂的慧眼。如果你不了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樣納諫的事情,你怎會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們學習《項羽之死》,學生會對項羽的“才華”由衷欽佩。但文章里有的環節讓人生疑,如果你止步于文章本身,疑點永遠成為疑點,你會被項羽個性的閃光之處深深吸引而忘卻了考究。但如果你讀過《史記》,加上進一步的思考,知道項羽實際上是在心理崩潰的情況下的棄軍而逃,司馬遷是出于某種目的有意的突出一點,忽略了全面,這樣,你會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讀書要動腦,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這些東西不是你課前一下子可以準備出來的,必須靠平時的大量積累。所以,這也是我今后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讀書。
三、要真正下些苦功夫
1、課堂的確是需要設計的
這一點,我在前面一個環節已經說了很多,這里再強調一下罷了。我聽過兩位同學科教師的同一節課,明白了課堂上有無設計的區別,同樣的知識點,我們都能講對,講明白,這是做好老師工作的基礎,但學生是否有興趣聽,學習的效果怎樣則與我們所采取的方法密切相關。同樣是提問,一個老師分別向三個同學提問了三個大問答題,學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學卻都把心放到肚子里,像沒事人了一樣,等待著老師糾正。老師差不多等于把上面一節課重講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師,把大問題分解為十幾個條理清晰的小問題,提問了十幾個同學,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敢溜號,也同時用較短的時間回顧了一下上節的內容,效率顯得高多了。其它環節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為什么在大考中后一位老師的教學成績總要高出前面老師一大塊,這事情絕非虛構。
2、重視答題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能偷懶,只教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必須要教給學生答題的思路,方法,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尤其語文科目,我們只能押題型,而不能準確的押到原題,所以學生把答案背得爛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時習題答案并不告訴我們思路和方法,或者編者所寫的并不是很切合學生實際,多數時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歸納整理的,有的老師可能習慣于省略這個過程,等著學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視了我們普通高中學生的實際,我們的學生絕沒有那么高的學習積極性和那么好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必須我們去提供幫助,閱讀鑒賞題,表達運用題都是如此。在這一點上,我平時比較注意,今后要做更多的努力。
3、課下輔導跟得上
前面說過,我們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是特別強,所以不要指望我們布置了,他們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們的督促檢查工作必須到位。對于基礎知識積累著一塊尤其如此,該聽寫就聽寫,該提問得提問,該批改的試卷就得批改,否則學生就不重視。沒完成好的就得反復督促,比如課文的背誦,有些老師也認為花那么多功夫不劃算,可是每個人都舍不得時間,都少拿一兩分,班級成績自然要低那么一點兒,事實就是如此呀,學校這樣考核,我們就得這樣計較。
四、個人問題較大的方面
1、有些事情不能堅持始終。比如作文訓練,一上高中,就要求學生寫隨筆,記讀書筆記,開始每周都查,后來改為兩周一查,很多學生重視不夠,收的時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務也很多,批閱起來的確花費不少時間,看著學生寫的不認真又生氣,后來改成了自愿交,結果,就成了沒有人上交。我們的學生也是人呀,誰不得偷懶就偷懶,所以,我們老師首先不能帶頭偷懶。
2、對學生不夠耐心
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始終讓我頭疼。原來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較給面子,故而體會不深。后來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學生,尤其是重點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狀貌。常常是你講得眉飛色舞,他們仍然在理化題集上運筆如飛,于是眉飛色舞就變成了橫眉怒目,老師橫眉怒目也難受,于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學生不看老師,我講課也就不愿意在看他們,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氣,再到文科班找點平衡,不知學生的感受,自己過得很痛苦。比如,布置了課文背誦,理科班學生就是不背,認可罰寫也不背,課堂上沒有時間死摳這個,于是我說,好吧,這些需要背誦的篇目我告訴你們了,背誦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我沒法替代,你們看著辦吧。私下里交代課代表找時間考,課代表也有點懶惰,征求了學生的意見,結果仍然變成了自己看著辦,結果期末考試這個背誦題考了九分,我們的學生有的只得了一兩分。這讓我認識到,我們老師的工作有點像車夫,聽話的喊“駕喔吁”就可以了,不聽話的也不能等著他們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塹也未必就長一智,因為他們是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時候往往就來不及了,但我們又不能拿鞭子趕著,我們教育的是學生不是騾馬,但在電影《大笑江湖》中有個可笑的鏡頭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沈陽騎著驢子,驢頭前邊吊著一只胡蘿卜,驢子就攆著胡蘿卜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這個道理我現在想通了,但落實到行動上,我還沒有想清楚,把什么東西變成胡蘿卜,在不知不覺中引領著學生前行。于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
《老人與海》這部偉大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古巴老漁民,在海上三天兩夜捕魚的經歷”,它的故事的寓言性具有震撼性人心的力量。那蒼茫的大海、孤獨的老人、艱辛的搏斗、不屈的靈魂會激發也激勵著學生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題意蘊。學生會從一部偉大的作品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他們會用老人的精神激勵著自己,在遇到挫折時戰勝自己。
從單元安排來看,這是一篇小說自讀課文,在前面三篇小說的教學下,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學生的自讀,抓住老人的心理活動,分析老人的形象,進而把握小說的主旨。因此 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一是圓滿完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二是自讀文章,篩選出老人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關鍵詞和句子;三學生討論并概括出老人的形象;四是教師引導學生體味老人形象后的人生寓意。
這節課我基本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從《老人與海》電影情節導入到了解故事內容,從分析故事情節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從深入感受人物真實而強悍的性格特征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終探究小說的象征意義,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帶給我們的震撼和對于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節奏緊湊順暢。但學生對老人的形象的總結,語言不夠凝練和準確。
通過這節課,學生既全面了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重點情節和人物性格,同時也通過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把握了小說的主旨桑地亞哥不止是一個勇敢面對失敗的硬漢,更是一個在生活的艱辛中看到生存的意義、在戰斗的殘酷中展現生命的價值的真實而強悍的勝利英雄。同時學生也領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勵了自我要如桑地亞哥一樣,在人生長河中堅守生命尊嚴,為了理想永不言敗而且永不停息地奮斗。
在課堂的層層推進下引導學生從模糊到清醒、從理解到深受感染。通過學習這一篇課文、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激勵著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長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棄、永不停息堅持人生的方向,實現自我的價值。
當然對于課堂內容的設計、對于與學生的交流、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都還有很多不足,我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彌補、加強、完善。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8
《新課標》倡導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活潑,動態、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可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性地學習和思考,并最終讓課堂更高效。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一篇文言文呢?下面我通過對《寡人之于國也》這一課的教學反思談談我對文言文閱讀課堂的認識:
一、明確學習文言文的目標。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何文言文都有一個固定的主要的教學目標——積累文言知識(包括文言虛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學習《寡人之于國也》也不例外,先要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的文言知識,這也是疏通文意的基礎。其次還得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它的思想,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大目標。就《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來說,其主要思想就是孟子所謂的王道,也就是仁政,怎么理解孟子的仁政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二個目標。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綱,提綱挈領,才能讓學習更高效。
二、注重誦讀,留給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經常閱讀的人對這話會有深刻的體會。當然讀是有要求的,老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通過誦讀增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三、疏通文意時,要解放思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眾所周知,文言文閱讀是學生的一大弱項,學生普遍有畏難心理。正因如此,許多時候,很多老師干脆就采取串講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單調枯燥,簡單粗暴。結果是老師認為自己講得很全面很準確,心理很踏實。但學生卻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以為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發現問題后,再通過組內成員的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老師要相信學生,要放開手腳,要讓學生從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切記:教學最主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
四、教育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客觀認識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局限性。知人論世是我們在閱讀中經常強調的一種方法,要知道梁惠王為何擔憂“民不加多”,要清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局限性,就得對戰國時期及孟子的情況有所了解。教學中必須注意這一習慣的培養。
五、課后,要讓學生做好文言知識的整理歸納。文言知識瑣碎而龐雜,要夯實基礎,就必須讓學生學會并及時做好整理歸納,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比如課文中所涉及的河、兇、加、兵、直、是、數、勝、發、庠序、孝悌、以等詞,都是文言文中經常會出現的,不積累,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談不上提高。有現在文言知識這個量的積累,才會有未來文言閱讀能力這個質的飛躍。
不足之處:學生的預習不扎實,學習主要靠課內,導致課堂時間緊張,影響課堂效率。以后要充分利用早讀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并且要有有效的檢測手段來保證預習的質量。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9
要情思飛揚,聲情并茂。那么如何讓語文課有“味”這是我探索的方向,由于“胡同生活”離我們比較久遠,很難產生像作者那樣的情感。所以我覺得首先要營造一種氛圍,“感覺”對學習語文來說十分重要。就好比電影的背景音樂讓你在了解劇情前就進入它的話語范圍。因此我在課前收集大量的關于“胡同”和胡同里的生活圖片,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的開始就讓同學們在極具“京味”的歌聲中欣賞老北京的胡同。歌聲悠遠,京味裊裊,在加上那各種各樣古老胡同無言的訴說,一種別樣的感慨很容易產生,于是上課就有了較好的氛圍。這種“味”和“情”在自覺不自覺間就打動了學生,近而就能很容易進入課文的情境中了。
二、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于“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學生們很難把握也很難和課本里的“文化”等同起來,于是我開始播放幻燈片,引導他們“文化”是一種我們能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就在我們身邊的某一事物,或是在某一地域`領域由人們創造并經過長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人文現象。如“南方碧水人家的民居”“蒙古粗獷豪放的生活方式”等等。那么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人文現象呢?大家開始好奇,抓住學生這種好奇的心理,立刻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要提高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我認為好多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方能融會貫通,終生受益。
三、發揮教師在情趣教學中的導向作用
我認為教師在情趣教學中起導向作用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下工夫。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詩歌緣情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他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你的語言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傳遞,在課堂制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染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善于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分析,當然還要求教師有細膩的情感,用心去讀文章,去讀作者,進而讀人生,讀社會。對教材能心領神會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進入到情景中去。如同莊周化碟,孰蝶孰我,難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進能出,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的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見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獨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0
最近執教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寡人之于國也》。針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課后許多老師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比如PPT的制作問題,比如生生互動不足的問題,再比如課堂后半程略顯倉促等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在以往的課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現過。我想除了準備不夠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還在于自己的“功力”問題。這些問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聰明人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我不是聰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這里“盤桓”。以上問題不再贅述,我下面想談一談我自己的感受。
本節課進行到后半程的時候,我擔心時間不足,人為地推動了教學進程,一些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并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本來說好的小組合作,也變成了教師提問,學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討論、切磋”的過程。這樣一節課看其來算是完整了。可實際上呢?學生在課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氣氛恰恰被教師強行打破了。如果課下進行一次調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學習內容雖多,但是學習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實,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一節課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們思考。平時沒有人聽課,課堂再沉默也不怕別人說冷清。我相信一節“好課”,學生的思維像是河流,看似平靜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動。老師要做的就是靜靜等待,當孩子們的思想閘門打開的那一刻,我們因勢利導,做好“引導”工作,讓思維的潮水向著預設的目標奔流。好課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課,熱鬧的課。而我在這方面,尤其是執教公開課時做得還遠遠不夠。面對聽課的老師,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讓自己“表現”的更優秀,顛倒了教與學的主次,也往往適得其反。
最后,這種倉促也和自己課前的預設不夠充分、應對課堂生成的駕馭能力不強有關系。借班上課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經驗推測、臆斷。如果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足夠的教學智慧,是很難在上課的前幾分鐘內完成學生的需求評估的。無法評估學生需求,就無法對教材進行評估、取舍和整合,進而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可以說一節課展示的絕不僅僅是課堂上四十五分鐘師生的“你來我往”,更是一位教師多年的教學積累,教學意識和教學思想。從這些問題上,能夠折射我的種種不足。
但是,這節課的整體效果我還是滿意的。其一,我始終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關注學生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準確、中肯、重點突出,注重了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其二,多多少少放棄了上公開課、比賽課時的“功利心”,教學更加“本色”,展現了自己的教學個性,當然也略微有些隨意和放松,教學語言不如比賽課那么精練。其三,我鼓足勇氣到兄弟學校,上了一節交流課,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準備。當然大家的點評還都是以鼓勵為主,批評較為委婉,讓我非常感動。其四,這節課讓我有機會把最近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付諸實踐,看清了理論和實踐的差距,認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時間要重點突破的瓶頸,可謂是受益匪淺。
最后,在此感謝一中的張老師,給我這次上課的機會。其實,人生何處沒有良師益友呢?王家衛在《一代宗師》里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想一個教書人也是如此。參加過那么多的比賽,我算是見過自己,懂得了一個人不能像是枝頭的樹葉,只懂得迎風飛舞、輕狂,終究吹落于北風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眾生浩渺。這是我參加各種比賽后最大的感觸。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1
近幾年,為適應新時期教學要求,語文教學正朝著改革的方向迅猛前進。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期以來我采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語文學習打下扎實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開發智力,培養想象和創造力,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結合實際情況學習了別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設想,訓練發展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備課,堅持提前備課,做到深入鉆研教材寫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3、注重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把課前預習、聽課學習、訓練拓展、反饋遷移各學習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學習與課后練習相結合,做到聽、說、讀、寫協調發展。 在寫作教學方面,
將課堂作文和課下周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脫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語文背誦。一般來說,學生善于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5、關心愛護和轉變差生。總的說學生語文基礎較一般,當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時,我就給學生很大的鼓勵,使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6、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每周一節的閱讀課,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總的來說,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鑒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將不斷鞭策自己,繼續扎扎實實干好本職工作,力爭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2
(一)關于“名著導讀”的反思
本學期主要是名著導讀,名著導讀課貴在選好角度,即,切入點。它既不能“雜”,也不能“亂”,應當條理清晰。本節課我就從“人物描寫角度”切入,著重講評作者如何“多角度、多層次”刻畫人物形象,采用人物“分類”法,一下子就讓學生對《三國演義》眾多人物有了“歸屬”感,不再那么“雜亂”,無頭緒,仿佛小說中的人物都在按照各自的身份,各行其道,各行其事。
名著導讀課還貴在講得生動有趣。如果授課時“照本宣科”地念,容易讓學生覺得無趣,單調,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方式、語氣。我在上本節課時,基本上是模仿“百家講壇”的方式,把敘事、議論結合在一起,力求講得風趣、幽默,這就需要一個教師在平時應該注意學習與積累。
(二)關于“文化經典”的教學反思
我們知道,先秦時期是我國思想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先秦諸子論著承載著先秦各派重要的思想,包含著深刻的社會人生智慧。但是,先秦諸子首先是作為散文存在并流傳下來,先秦說理散文還是我國散文創作的典范,其形象化的說理方式,豐富多彩的創作風格和語言藝術影響了后世的文學創作。因此,文化經典教學應當重視引導學生從文學欣賞層面來閱讀各篇文章。
一、重視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的語言藝術。
(1)欣賞人生格言。翻開文化經典,我們的確會發現,無論是《論語》《孟子》還是《莊子》《荀子》,都能找到許多既精煉而又富含人生哲理與文采的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欣賞修辭語言。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是文化經典又一語言特色:孔子的“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等。
(3)欣賞描寫語言。作為散文,先秦諸家十分注重細致逼真的細節刻畫與形象生動的描寫,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4)欣賞人物對話。先秦散文中,用對話的方式描寫人物神態、形象,也為后世小說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藝術經驗。
(5)欣賞積累熟語。現代漢語許多內涵豐富、膾炙人口的熟語也是來自經典論著,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引導學生發現、理解、積累并運用,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提高對文化經典的思想認識,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二、重視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的說理藝術
先秦散文確立了說理的體例,標志著說理議論文體的成熟。無論是表述對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認識,還是闡述政治主張,學術觀點,其說理方法與藝術都是值得借鑒的。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可以從中加以提煉、歸納、運用。
(1)邏輯推理與思辨色彩的說理藝術。(2)寄寓深刻而又形象的寓言譬喻的說理藝術。(3)分析透徹議論縱橫而又論據典型的說理藝術。
先秦諸子為我們留下了一大筆無比寶貴的遺產,諸子百家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人教版語文選修課程《先秦諸子選讀》在其“說明”中也明確指出:“本課程旨在啟發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提高對我國文化傳統和思想傳統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良傳統的熱愛,發展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作為語文選修課程,教師眼里看到的首先應是一篇篇充滿魅力富有個性的“大師級散文”,首先應當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來閱讀、品賞,汲取豐富的文學營養,在文學涵養中去領悟大師們卓越的智慧。
當然,本學期在教學上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對《論語》《孟子》的解讀還不夠全面與滲透,還處在邊學邊教的層面,還無法有獨立的見解等,這些都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自學、領悟、提升,才能真正有屬于自己的文化“東西”。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3
回首短暫的這學期,有收獲也有反思,當然還有疑惑,現就將這些寫出來作為這學期的總結。
一、工作:
本期我教授高二兩個班的語文課。從學初計劃、作業批改、考試成績,教案準備、課堂學情等幾個方面來看,基本是完成了學校分配的教學任務。
二、收獲:
1、抓住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
站到講臺上并不難,但要想站穩、站好,卻不容易。聽課,是一個開闊思路,博采眾長的很好的辦法。所以我抓住空余時間去聽其它老師的課,我感到,每一位老師都以其自身獨特的魅力影響著我,啟發著我。聽課,不僅開闊了思路,也為備課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各種鮮活生動的事例,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細節之處的精彩處理,使我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更好的把握了課堂。
2、認真參加教研活動
本學期我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問題的預測和處理,對一節課做出正確、中肯的評價,就要求我在不斷的思考中,積極和同事們交流,了解他們的目的、想法、方法、技巧,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中我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這無形中對促進了自己的教學工作。
3、緊抓作業批改、注重后進生輔導
作業的檢查和批改,是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開學以來,我一直堅持作業的全批全改,這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知識落實的情況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況,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的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對于班中的后進生,我一直堅持個別知識輔導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提高他們的成績。
4、培養自己的多種興趣愛好
如果說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樣的話,我認為是網絡幫了我的大忙!在網絡上學習新的知識,接觸到新鮮思想、方法,語言,既擴寬知識面,又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而且在學生心目中也不是個古人了,無形中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而這種距離是必要的,是教育工作的前提。
5、全力抓閱讀:
1、要求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用于課外閱讀。
2、課內閱讀:對于重點篇目要精講,并要進行配套的訓練。要重在以教材為載體教會學生語文閱讀的方法。
3、課外閱讀: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如推薦佳作、寫讀書筆記、閱讀檢測等。要通過專題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
4、指導和訓練重點:課內課外文言文。
文言文一直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大難題,文言文學習要求學生認真踏實,還要肯花時間。而文言文的教學和訓練又要貫穿整個學年,因此要由淺入深加大訓練難度,擴大訓練量。精講課后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切實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
在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逐步滲透到古詩詞的教學和訓練。結合課本中“唐詩”“宋詞”兩個板塊的內容讓學生能自如應對簡單的古詩詞鑒賞。
三、缺憾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現在回頭來看,存在以下問題,希望下學期引以為戒,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1、課堂語言過于急促,也不夠生動,影響到學生的聽課。
2、對成績好的學生少了一份壓力,使這些學生有點驕傲,成績也有起伏。
3、對后進生過于粗暴,雖然可以理解,但也要講方式方法。
四、反思
當然,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但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我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我要做的和能做的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學習、學習、再學習,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爭取更大的進步,盡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中學教師。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希望能做到無愧于己、無愧于學生、無愧于這個事業。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4
新學期開始后,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進入了《中國小說欣賞》的選修模塊,中國小說欣賞這個模塊給學生和老師勾勒出一個中國小說的大致模樣,選修內容按不同的主題來區分的,當然我們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硬記歷史,而是希望他們能對中國小說自古至今的歷史有所了解,掌握中國小說的主要特征,熟悉小說中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認識社會與人物的個人命運。
下面綜合本備課組的全體成員分別敘述如下:
程俊飛老師從“抓住文本,多多解讀”入手,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點,本一發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
陳麗璇老師則從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原則著眼,分別是
原則、語文屬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實踐性原則。
林美燦老師從“祥林嫂”的小說教學反思當前的“中國小說欣賞”教學,探討人物悲劇社會環境,人物形象等角度入手,進修教學反思
陳丹老師從新教材對教師的要求角度,反思了“終身學習”不再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時代對每位教師的要求。
龔建花老師從單元教學的重點,反思了解3月份對小說教學的方向,第一單元為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單元是小說在技巧,思想內容、藝術特色上的獨到之處,第三單元是了解小說的現實主義風格。
陳愛瓊、蔡禮聰、柯麗霞老師則從對《中國小說欣賞》整個選修模塊的認識談3月份的教學反思。
總之,在3月份的教學中,全體備課組充分地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認真組織集體備課,具體地分析學生的特點,鉆研教材的特點,整個的教學思路按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及是教學生學。”的方向進行教學。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典型的古代論辯類散文。篇幅雖然不長,但其文言知識豐富,人文意蘊深厚,論證說理透徹,行文思路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將新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課導學案的設計,學生的文言知識得以充實,論辯思路技巧得以提高,但對其人文意蘊的挖掘及現實意義的引導還很欠缺,即沒能充分體現其作為“文”的價值。
對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有以下的問題有待解決:一、課堂上誦讀聲太少了。曾經有人批評過,現在的語文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了,課堂上居然沒有讀書聲。我也知道這樣做是有悖于語文特點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因為某些原因而舍棄了朗讀的環節。例如,在課堂上教學預設沒有充分做好,學生的反應沒有達到預期,那就需要延長時間,而臥慣用的就是把朗讀舍棄。當然,如何讓誦讀更合理、更精到,更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二、“文”與“言”的關系該如何來處理。在這節課的安排上,我們安排了兩個課時。當然,要完成這兩節課的內容,前提是學生對這篇課文充分預習,所以,當學生預習不到位的時候,我就把重點放在了字詞的解釋上。因為我個人就認為字詞必須講解,而文意及文章采用的手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在一節課的結尾,我對與挖掘它的現實意義幾乎為舍棄。對于此,我還要繼續學習及調整,把握好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5-15
精選高二語文的教學反思07-08
關于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7-07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參考05-14
高二語文上冊《師說》教學反思12-09
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教學反思11-25
高二語文上《祝福》教學反思06-29
高二語文《哈姆雷特》教學反思?范例03-13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