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神奇的克隆》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神奇的克隆》語文教學反思1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的說明文。全文共9個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紹克隆是什么,第五自然段介紹1996年人類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義。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紹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第九自然段,寫克隆技術有著誘人的前景。
這篇課文,內容較好理解,學生一讀就知道。面對這樣的文本,如何上出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呢?面對文本,我反復讀著,最終我決定從以下兩點作為突破口:第一,從課文第一部分(1-4)節,體會作者對“克隆”這個概念的全面闡述。作者先說什么叫克隆,然后講到了低等生特的克隆,再引出高等生物的克隆。這種層層遞進的寫法,值得學習。第二,抓住文章的題目“新奇”,體會克隆技術新奇在哪里,文中第八節介紹新奇時,有三處雙引號和一處省略號,引導學生體會這些符號的用法及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制造、配件、裝配”在文中的實際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詞。由省略號,讓學生再補充一句。有的學生說:“能夠培植出頭發,讓脫發的人免遭痛苦。”
從這兩方面入手,得其意,得其言,得其法,從而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神奇的克隆》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篇關于克隆的說明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上課時,我采取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抓住(定義-范圍-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學生們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什么是克隆,并就克隆對人類的意義進行了討論,學生明確了克隆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義和舉例子)。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后,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么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于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為什么?”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則更為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最后,我給學生來了個總結:“為了幫助我們弄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作者采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第一種較為形象生動,一讀就明白,也容易記住。第二種是科學定義,更為準確。兩種說明方法各有所長。至于哪一種好,可以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的不同靈活使用。說明文是兼知識傳輸與說明方法滲透于一體的文體。自我感覺,這類型的`課文,說明方法的滲透應與知識傳輸并重,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般的科學作品解讀。
《神奇的克隆》語文教學反思3
《神奇的克隆》這一課也是一篇科普類的課文,學生對這種課文比較感興趣,同時課文內容比較容易懂,所以在教學《神奇的克隆》一課時,引導學生理解克隆的含義時,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我們可以自己復制自己,想象是什么情景?把“復制”這一概念引入,學生積極性很高。此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動物的“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的句子。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發現“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的區別。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每只動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媽媽”。與復制的不同,學生很容易理解其區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各種生物的克隆情況。另外教學這一課時,注意一些過度性的語句,讓學生學會一般科普類作文的寫法,學生學得很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