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學科既應當是培養語言本事的學科,又應當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為他們創設趣味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進取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資料,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并到達發展。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于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異常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僅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才會興奮起來,才會樂學,學習才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應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僅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才會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為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和相同之處?因受《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著自我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淀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咤風云、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卷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樣。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后經過聯想比較,讓他們進取參與,并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為了激勵,為了到達“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為學生供給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夢想在于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為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了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僅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經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并到達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2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模板,格式化,矯情,千篇一律。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矯飾之情……
在語文教學崗位上第三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么樣上語文課的?
幾年來,我聆聽到前輩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他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很是感冒,諄諄教導,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么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系的,學生其實在他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他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帶他們到處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沖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不是那么簡單,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里不斷的滲透,而后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五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及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么。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著講著,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這是不是也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呢?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3
記得,我曾寫過的一篇題叫《走生活之路,寫生活作文》的論文。我覺得這堂課一個整的教學思路與教學預設效果與我論文中提出的想法是相吻合的。我先不說,在這堂課教學過程出現的中林林種種的得失,單提課后學生在寫作上取得的成績,分別發表在《寧波晚報》及《未來作家報》上的兩篇學生觀察日記。我認為已經實現備課時提出的目標。這堂課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實踐“生活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語文教學理念,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們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和生活親切握手,調動學生觀察、探究和練筆的積極性。現在的孩子所處的時代于我們乃至我們的前輩所處的時代是完全不相同的。他們的吃穿住行,樣樣俱備,有的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關注的事情,所玩的玩具、游戲也是大不相同。可不像我們小時候每天可以在外面瘋玩,農忙時還要幫大人在地頭干活。本說城里的孩子區分不出稻子、麥子,韭菜和蔥,現在我們所處的城鎮、農村的孩子,能認出來的也是寥寥無幾。所以,在第一課時,結束前,我所布置的作業里,就體現了這樣的意圖,我們的課堂不僅僅要學習課文的知識,更要結合生活實際,把目光投向社會,投向生活,投向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告訴學生,我們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因為“咱們平時的學習,總是為了實際需要”。
《不合群的小蝌蚪》這篇課文我是按照“發現疑問-探究疑問—查出原因-回答疑問”這條主線索來展開的。抓住文中的重點字詞、重點句式,通過學生質疑、答疑、說話、朗讀體驗等系列訓練,解決了小蝌蚪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主要體現在哪里,為什么不合群,等問題。課文淺顯易懂,既是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也是非常熟悉的內容,卻又容易被我們忽視,其中又蘊藏著我們不知曉的知識,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具體環節的成敗,都已寫在旁注上,在此不再重述。在教學結束時提出一個目標,就是“要仔細觀察,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實這也是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要表達的意圖,所以在布置課堂作業時,我是有意設計這樣的題目。目的就是告訴學生,只要我們熱愛生活,拓展學習空間,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發現,一定會發現我們的生活真的很精彩。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4
新課程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為語文教學行為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為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程新理念認識得更為深刻。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于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于學生應該從中借鑒什么,學習什么、批判什么?
新課程則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于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為中,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造成了學生為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敘事。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為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誠然,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5
談起語文教學,我的經驗可以說并不算長。但是工作幾年來,卻也聽了很多優秀教師的語文課。對于語文課的最初理解也在不斷的改變。這其中有讓人欣賞,值得學習的課堂,卻也有很多語文課,刻板、教條而又一味的拔高煽情。一堂語文課,學生聽完沒有更加愛文學,沒有更想交流,也沒有想寫作的丁點兒欲望,只是單純的背誦,誘導式的牽強附會的點撥和答題公式的背誦。這樣的語文課,文學的味道在哪里?
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對現代語文教學也頗有微詞。在聽完一堂名為《怒吼吧,黃河》的公開課后,他曾怒氣沖沖的說道:“這是典型的假語文!”這讓那位剛剛講完的年輕老師十分尷尬。但王旭明卻“不依不饒”,他操起手機又寫了一則微博:“先放五分鐘音樂(音樂課),問聽出什么感情(大而空),老師朗誦并配樂朗誦《五月的鮮花》(個人炫技型的藝術指導課),讓學生念冼星海和光未然生平(音樂理論課),反復講愛國達十多次(思品課),要命啊,是所有課獨非語文課??”
無獨有偶,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也與王部長有著相同的疑惑。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矯情造作和陳詞濫情,讓我對未來的路茫然無措。是該堅守自己對于文學最初的熱愛和理解來講出有自己風格的課,還是和老教師一樣,臣服于傳統,一板一眼的按照“常理”出牌?其實,很多老教師們也曾和我一樣,有過探求文學,別具匠心的愿望,卻被殘酷的考試成績達標評比殘忍的摧毀。是啊,著重培養文學底蘊的課堂,論應試成績怎能比得上針對試題進行專題講座的課堂呢?論觀賞性也無法與集多媒體、配樂、動畫、朗誦、表演與一體的課堂相媲美。然而,文學美感的培養,怎么會有速成班?怎么可能小鑼打鼓、皆大歡喜?博大精深的國學,從《詩經》到諸子百家,從唐詩到宋詞,從明清小說到《白鹿原》,這些由中國的文字組成的如此美感的文學世界,我們卻無法用一顆平常心來傳遞給學生們。在語文教學中,似乎越激情越亢奮越好,教師的個人表演能力成了國學如此悠久歷史和底蘊的代名詞。可是我卻認為,相比較這樣極端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學更應注重潤物細無聲的課堂效果,更應傳達文學中的溫文爾雅,韜光養晦。我們自然可以在文學的世界中展開想象力,天馬行空,恣意狂狷的揮灑自己的才華,但是,傳遞這種能量的方式應該是隱忍的、是內斂的。教師的激情固然不可缺少,但這種激情應該是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病態的亢奮和劍拔弩張的課堂氛圍。
當然,傳統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對于應試為目的的教育來說,前輩們摸索出來的講課的思路與模式確實是培養語感與得分兩者兼得的最佳方式。我個人并不是很贊成每逢課改就對以往的講課模式進行批評。每一種得以傳承的教學方法,必定有其獨特的作用而被廣為借鑒。不能因為要改革就批判舊有的模式。課改,到底應該如何改?這本應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問題。古今中外,對于教學尚且無法推選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我們面對如此多元化的學科,卻非要定出一個標準來執行,讓窮盡一生研究教育理論的學者們情何以堪?我想推行課改的學者們也必定是為了傳遞一種更科學的價值觀在努力。沒錯,課改必須得進行,然而,需要優先改革的卻是我們的選拔制度。語文教學只有推行了正確的、科學的考核制度,剔除教條死板的閱讀和死記硬背的基礎,將文學的靈動通過文章,通過更靈活更主觀的閱讀體現出來時,一切對課堂教學的改革才會得以徹底的貫徹,發揮其原本被賦予的作用。
不守舊、不盲從,不偏激,我想應該是一名青年教師應有的特質。在感恩傳統賦予我們課堂力量的同時,批判的接受和學習,放寬眼界,虛心求教,敢于批判,才會盡到新時代語文教師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