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橋》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要怎么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橋》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1
本課采納了新課標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課堂效果很好。聆聽學生們肆意揮灑著的暢想,欣賞著孩子們學習的那一分熱情與執著,我認為這才真正放飛了他們充滿想象的心的翅膀。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本課教學主要體現了兩方面的新觀念。
1、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節課我不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的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適當引導。學生盡情的發言,抒發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2、體現開放式教學思想。本節課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課文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我們提倡多元化教學,這包括學生對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比如:學生出示的問題里有這樣一個問題: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構建起了學生們美麗的想象。有的學生想到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的想到了水底輕輕搖曳著的美麗的'水草,還有的同學想到了水邊垂柳的婀娜多姿。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他們的眼神里全然沒有了老師在身邊的拘謹。他們大聲說,高聲笑,使課堂成了他們的演練場。
總之,新課標、新理念的語文教學還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去實踐。讓我們傾注愛的心血,使每一朵鮮花早日開放。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2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第四組)《橋》這篇課文敘述了老黨支書在洪水即將臨村時的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并讓自己的兒子最后走,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的感人故事。完成《橋》的教學后,有些想法,記錄下來。
在《橋》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和描寫老支書的語句,并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著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橋》的備課中,我把自己假設為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回答和提出問題。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么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我怎樣引入等。總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問題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換詞讀。
完成《橋》的教學后,覺得有些遺憾,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首先是結尾寫法的好處,由于時間的.關系,顯得走了過場,沒有起到對學生今后的習作指導的作用,其次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3
一、教材分析
《橋》這篇課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在深入解讀文本后,我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一)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等詞語。(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的老漢在生死關頭,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成功之處
1、情感渲染
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環境,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
2、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在教學中,我通過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地讀,層層深入地讀。特別是抓住“洪水不斷上漲的三個階段,老漢的每個舉動”,感受他在危急時刻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的精神與人格。所以本節課激起了學生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
三、教學不足
1、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讀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2、備課中所設計到的幾個教學的切入點,如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放在最后才點明這樣寫的好處;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幾點雖然都設計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時間太多,沒有點透,也是遺憾之處。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須深入解讀文本,教師解讀文本的程度越深,領悟文本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4
今天去馬村進行教研活動,他們安排是同課異構。講授的是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本單元主題為“他們讓我感動”,其他幾篇文章均為革命傳統教育故事。本組單元訓練重點為兩個方面:一是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兩位授課教師,都能抓住了訓練的重點展開教學。都是通過找重點句,對重點句中的重點詞的理解感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表達方式的`滲透,第二位老師,相對的引導的到位。兩位老師切入點不同,所進行的教學設計,相對側重點就有所不同。兩位老師對本文的教學難點:課文為什么以《橋》為題目?基本都是一帶而過。沒有讓學生理解了,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
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讀。如果學生能夠讀的入情入境,說明他已經理解了文本。對于洪水的肆虐可以借助視頻演示,讓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直觀形象的感悟,對重點詞語加以點撥,剩余時間都可以去鉆研文中老漢的形象。老漢的形象角色理清了,對于文章為何以《橋》就會很容易理解。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5
人文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美術課中如何更好地滲透人文教育;認清什么是人文?我覺得旨在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健康的審美素養,發展學生對社會的感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體現。
通過讓學生欣賞祖國絢麗多姿的風景、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感受發射神舟七號的成功喜悅、感受祖國的繁榮富強、體育健兒在運動會上的出色表現以及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在美術課中讓學生樹立起熱愛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再進行描繪壯美的祖國河山、體育健兒、故鄉的一草一木?樹立起建設美好祖國的理想。滲透愛國主義情操,培養愛國主義熱情,這就是人文教育在美術課中的滲透,抓住《美術課標》的同時,我們要拓深拓寬美術課的'內涵與外延,靈活創新地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教學。如我在上《家鄉的橋》時,我課前請同學去搜集有關家鄉的橋的資料,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家鄉的橋,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從正面、側面、仰視等不同角度觀看,帶給我們什么感受?由于我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所以讓他們也來介紹家鄉的橋,他們也拿出準備的圖片,和大家一起共享、認識,結果整節課就認識了好多地方的特色,加深了形象記憶,感受了家鄉人民的智慧和偉大。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歷史的東西,又增強了審美體驗!在學生作業時,我就讓他們自由創作,只要畫出心目中的橋就可以了。結果,學生有畫節日時的橋,有風雨中的,有建設時的、剪彩竣工時的,作業效果很好,學生參與熱情高,很有成就感、自豪感。我想這樣來拓深、拓寬美術課程的內涵與外延不是很有效果嗎?
總之,小學美術教育只有從兒童特點出發,真正實現教育、創造、人文(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舉的功能,才能為人的培養“工程”服務,才會與素質教育相適應。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6
我以引讀第一自然段的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前文,激活學生已有的閱讀積累,迅速進入學習情境;接著,帶領學生們玩“造彩虹橋”和“送生字寶寶過橋”的識字游戲,讓學生們在游戲中體驗成功,感受識字的快樂,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借助學生第一課時中的質疑: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幾座奇妙的橋?讓學生通過讀2、3、4自然段,知道文中具體描寫了三座奇妙的橋,并學習用第一自然段中:“有用……造的橋,有用……造的橋,還有用……造的`橋。”的句式來說說這些奇妙的橋。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將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活學活用。我用玻璃實物(自己手工制作的紙橋),讓學生了解玻璃(紙,鹽)的特點,孩子們十分興奮,也懷疑:玻璃(紙,鹽)能造橋嗎?抓住這個契機,及時讓學生的注意力投入文本,通過對讀設問句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玻璃(紙,鹽)確實能造橋。接著我以“玻璃(紙,鹽)造的橋會是什么樣的呢?”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和語句的理解,反復的朗讀,利用CAI課件的直觀教學,讓學生感受這些橋的特點,美和奇妙。在學生感受到了這些橋的奇妙后,引導學生用夸一夸的形式,通過讀最后一段“這些橋真是太奇妙了!”來表達對它們的贊美之情。
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你還知道其他的奇妙的橋嗎?”進行課前收集資料的交流,點燃他們探究科學的激情,升華學生的感受。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7
培根曾說:在所有的知識當中,關于方法的知識最重要。課標也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在教學中進行學法滲透,是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實踐當中對學生進行技能的培養,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巧妙利用“金鑰匙”,抓住訓練的重點交給學生方法,培養能力。
看課題猜內容是三單元語文天地里的金鑰匙的內容,是學習方法的提示,讀一篇文章的技能訓練。看課題猜內容其實就是讓學生明白課題很重要,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課題上隱藏著很多的信息,通過讓學生看課題猜內容一來讓學生掌握看一篇文章應先從題眼入手,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二來是讓學生初步感受整個文章所選取的內容都是為表達自己的中心而服務的,怎樣謀篇布局,怎樣選材等等。因此我通過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了解并嫻熟掌握這種方法。
二、抓重點詞句,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
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就是通過學文來理解“飛”和“奪”的含義。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備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分析,想采用先整體感知飛的內容,再提煉飛的含義,可能這時候學生的理解不太到位,于是我再引導學生通過勾畫表現“飛”的句子,引導學生讀和感悟這些句子的含義,從而明白紅軍戰士在遇到很大困難的情況下依然用驚人的毅力克服,目的就是為了搶在敵人的前面,也就是急行軍。在敵人都無法克服的困難前,紅軍戰士做到,并及時到達瀘定橋。引導學生讀議這些句子后在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來理解“飛”就比較容易了。通過一系列的訓練,逐漸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句子才是重點句。讓學生逐步學會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教材在第1單元,第3單元和第5單元做了詳細的指導,因而通過具體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這種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感情朗讀要講法,并在實踐中得法。
這個班的孩子在朗讀上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老是唱著讀,沒有感情,平平的朗讀猶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一絲漣漪。究其原因,除了平時的'習慣以外,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理解不夠,感情不夠投入,學習課文沒有激情和興趣。“文章不是無情物”每一篇文章都蘊載著豐富的情感,每一篇課文的語言都是孩子們學習和積累的材料,都是作者情感表達的在載體。特別是紅軍攻占瀘定橋的場景很感人,很有氣勢,很容易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于是我在課堂中用語言充分渲染氣氛,將孩子帶入到那激奮人心的戰火中,我激情飽滿的范讀,將學生的感情之火點燃,學生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內容,走入了情境,于是真的是讀出情,讀出意,讀出精彩,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總之,我們的教學是為了達到“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學法的指導,不斷地訓練學生,讓學生掌握閱讀的各種方法,就能形成各種語文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8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研讀課文中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詞句,結合洪水的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村民們在洪水來臨時的驚慌表現,讓學生讀讀、想想、議議、說說,逐步深刻地感受老漢在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的人格與精神。同時,注意引導學生發現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如學習環境描寫時,引導學生發現短句、比喻、夸張、擬人的好處;老漢與兒子的關系,感受設置懸念;在課文的主要內容學完了之后,進行歸納總結表達方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運用修辭;在深化主題,理解作者為什么以橋為題目后,歸納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讓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表達方法有更加清楚的認識。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要“以讀促寫”,因此,在最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去搜集感動人的事跡,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寫一個故事,這也與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聯系起來了。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點,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讀的較少,而我自己講的較多。在開始上課的時候課堂記律較亂,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先維持課堂紀律,因為只有紀律好了學生才能聽得進去,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先把課堂紀律維持好之后再講課。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9
《橋》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講述了老漢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著指揮、大公無私,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語文,講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個人很贊同這樣的說法:語文課,要瑯瑯書聲,更要靜思默想;語文課,要整體感知,更要咀嚼涵詠。將“文”化為“語”,把文章語言內化為自己的感悟,通過交流,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樣的課才是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本著這樣的宗旨,試教后,采取許多老師的建議,我刪剪了許多人文性說教的環節,最后緊緊圍繞教學重點——“感悟老漢形象,感受共產黨員氣概”展開教學,著力在環境的渲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下力氣。并始終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咀嚼體味、反復誦讀來實現文本解讀,引導學生“角色體驗”走進人物內心,與“老漢”進行心靈的對話。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禮和人生的啟迪,爭取讓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統一。
一、以“讀”為主線,關注學生的“體驗”。
首先是多種形式的讀,強調學生的自主感悟。讓生自由練讀描寫洪水兇猛咆哮的句子,展示讀最好的一句;串讀咆哮的洪水和人們的慌亂表現;默讀課文7—23段,劃劃描寫老漢表現的語句,你感受到老漢是個怎么樣的人;齊讀送給老漢的贊歌等等,為學生搭建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平臺。其次反復讀,強調學生多角度的閱讀。對含義深刻的字詞或句子,需要反復引導讀,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我在學生交流了對“揪”字的感受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讀這句話,在讀中加深體驗,感受老漢的精神魅力。
二、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營造與文本內容相似的氛圍。
考慮到文章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有一定差距,我在課前談話中剪輯穿插了洪水的錄象片段,串讀洪水語句時配上洪水洶涌澎湃的聲音,讓學生進入了文本氛圍。這對后面成功地感受老漢形象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
三、尋找語言訓練點,落實寫話訓練。
讀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那說和寫更為關鍵。所以我努力結合文本創設語言訓練點,并落實書面學習感受表達。串讀洪水語句,“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時,出示“這座窄窄的木橋就是”用來提升認知;當人們跌跌撞撞向木橋擁去時,老漢“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說老漢像一座山,想象他曾經為村民們做過什么?此時他心里怎么想?從而引出“他得像一座山。”最后對“揪”字的寫批注,讓學生在靜思默想的寫話中提升語文能力,更是豐滿了老漢的人物形象。
教案設計是死板的,課堂是靈動生成的。由于經驗的缺乏,課堂上出現了許多不足之處,最大的不足體現在教學“揪”和“推”的對比感悟人物形象過程中。當問出“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揪”時,很多學生就能夠較好的深入課文去回答。這時未能及時地調整教學流程,直接讓學生寫批注。以至于這里的教學稍顯混亂,環節不清爽流暢。其次,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沒能及時加以肯定,點評語言的恰當和豐富性也值得進一步完善。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10
上周五下午接到牛主任的電話,讓我準備一節課供下周一全市中心小學教務主任、教科室主任聽評課。課程正好上到16課《橋》,上周五已經學過第一課時了,所以就講《橋》的第二課時吧。
周末除去好朋友約著一起去竹洞天玩玩,其余的時間都在家里準備課件,畢竟是兄弟學校的領導來聽課,不能丟金海岸的臉呀!一番準備之后終于在周日的十一點半定稿,那時時間已晚不忍心打擾師傅張主任幫我看看有沒有紕漏了。牛主任外出開會學習也沒有向其請教,周一就斗膽按照自己的思路上了這堂課。
整堂課還算順利地上了下來,很多老師都評價不錯,就連當時聽課的領導臨走的時候都跟我說:“上的真好,我都被你講得感動了。”但我自己覺得以下幾點處理得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注意并及時改正。
一、整堂課自己的感情非常投入,也帶動了孩子們的情緒。但有些孩子讀得還不是很到位。像在學習老漢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橋環節時,我讓孩子用讀把小伙子推上木橋,但何春甫和高揚當時讀得不到位,我并沒有給予恰當的引導。如果當時我再緊接著問一句:“孩子們,情勢這么危急,這樣讀行嗎?”效果就不一樣了。
二、孩子們的.想象不是很出彩。當講到“擁戴”這個詞時,我順勢讓孩子們想象:此前老支書可能會做些什么讓村民如此擁戴?程國鵬等同學僅僅停留在幫村民打掃衛生、洗衣縫補衣物等日常瑣事上,只有路宏遠想到可能會在管理上有貢獻。同學們的想象不夠深遠(可能與他們的生活閱歷有限有關),理解就不可能深入,對語句的內涵就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自己備課時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備的,當時也有備學生,考慮過如果學生不按照自己設計的環節那將采取什么方式繼續,但當孩子們真的在課堂上呈現跳躍思維時我還是顯得有點被動,極力地將學生往自己的設計思路上牽,這樣有一點生硬。這一點我早就知道是自己的弱項,但這得靠教學經驗的積累,慢慢的摸索技巧,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課堂就是孩子的天地,老師只是引導者,不能牽著孩子的思路走,切記!
四、本來設計教案時怕處理重難點耽誤時間就沒在課堂拓展上多考慮,但這堂課重難點處理地較順利,這就使最后的一二分鐘不知干什么好了,給人前緊后松的感覺,其實當時設計上在前面鋪墊的情感基礎上讀整篇課文就好了,正好給孩子一個活學活用的機會。拓展可以就課文中令人感動的人物延伸到課堂外的,譬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邊放幻燈片邊解說,將孩子們那份感動延續到課下。
總之,課是講完了,但反思應該及時跟上,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多講課多反思就能多鍛煉自己的能力,為孩子們講好每一堂課,向課堂要效率!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11
《橋》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可怕的山洪面前,在生死關頭,依然舍己為人,用自己的身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橋。本課教學設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疏通生字詞,為解讀文本打下基礎。第二課時以解讀文本為主,在學生與文本個性化對話的基礎上,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碰撞。
從本質上講,閱讀教學就是學生、作者、教師之間通過作品這個載體進行對話,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因此,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內容和訓練語言的層面上,還要強調情感的體驗。強調閱讀訓練,尤其注意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達到觸動心靈、引起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本課情感深沉,我在指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讀來體驗課文情感,進而抒發自己情感,升華自己情感,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深切地感受老人舍己為人的精神與人格魅力。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該在“感受、體驗、對話”以及習慣和語感培養中加以具體落實。課堂上,我既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注意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使學生正確理解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12
20xx年10月20號上午第三節課,我在六一班講了《橋》第一課時,這是小學接觸的第一篇小說體裁的課文。現寫下教學反思,以改本節課之不足。
《橋》這篇文章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簡練生動,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后照應;
2.多用于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
3.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了表現力。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文中環境描寫的好處。
3.體會老支書的個性特點。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橋發生的變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漢在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的人格與精神。與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但是整節課下來,缺少語文教學中很關鍵的讀,所以學生對本節課感情的掌握還不是很透徹,今后,我將把更多的教學時間交給學生,以讀促悟,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1-29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5篇01-03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02-20
語文橋教學設計04-23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9篇02-20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9篇)02-20
《皮巧根橋》語文教學反思2篇03-20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3篇)03-18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精選9篇02-20
《皮巧根橋》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