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峨眉山月歌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語文教學反思1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著他走。現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
接著,我示意學生: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的朋友。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又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
峨眉山月歌語文教學反思2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于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于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并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并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盡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著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峨眉山月歌語文教學反思3
拿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釋。對于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為題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說:“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托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夸張綺麗,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著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么詩呢?了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說:“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并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語文教學反思4
今天我教學了古詩兩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開始了思考這堂課了,為了突破枯燥的古詩教學,我嘗試采用了任務驅動法。
上課一開始必要的導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這節課后的任務就是把這首詩歌改編成一個故事!看得出許多學生都有點畏難的表情,但是礙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張張驚訝的嘴而已。
既然覺得有難度就好了——有壓力才有動力!接下來我就發問了,同學們都感到有難度,你們覺得難在哪里?提出來說說!這下子,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聽得也認真多了!而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
每當一行詩歌的重點、難點突破了,我就讓學生來說說這一句的意思。我此舉的目的:一是真要聽聽他們會說了沒有;二是沒有舉手的人要么沒有聽課,要么還有問題,乘機發難(哈哈哈!我覺得我有點陰險的!)雙重壓力之下,我覺得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主動了!而在討論中,老師的巡視也應該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參與學習小組討論,安排小組代言。今天我就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們交流,并讓他們幫我代言。
今天連上兩節課下來,大家好像都沒有累得感覺,今天的教學應該是成功的課堂教學大方向上,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細節上耍耍陰謀也無妨!
教學之后,我又跟師傅教科室夏炎潔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們對情景教學和日常能力教學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夠像特級教師那樣把技能訓練和情景教學結合在一起還真的不容易!這將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今天開始我對劉一洲、楊開來等人開始了“絕對板臉”制度,同時輔之以談心制度,效果還挺靈的。當然看著這些“活寶”,心里還是挺想笑的,強忍著還真有些難過!呵呵!不過能制服他們就要這樣!
峨眉山月歌語文教學反思5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和友人的感情。課始,我讓學生談談對峨眉山的了解,學生由于之前讀了《補充》,舉手挺踴躍的。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學習詩歌,我引導學生看看圖片,讀讀詩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樣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這一問題,貫穿全課。學生逐漸進入學習狀態,默默地思考。如何讓學生走進古詩,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呢?我決定從聽覺方面入手,于是問學生:李白此刻在圖片上的哪個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會聽到什么呢?
學生紛紛開始討論,交流時,說得流暢,輕松!此刻,他們仿佛真成了詩人,讀起來也特別有味道!看來,教學古詩,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有時一個問題,便推了學生一把;有時看一下圖片,學生便借機跳入了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不必囿于理解詩意,解釋關鍵字詞;進入情境,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鍵的!
峨眉山月歌語文教學反思6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詩后,我請學生讀讀古詩。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他們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奏感。同時對古詩的押韻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詩時,我采用了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字詞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學習第一、二行,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詞序倒置的現象,那是詩人為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峨眉山半輪秋月”,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乍離鄉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于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這個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足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回憶了李白頌月的詩歌,補充了其他詩人描寫月亮的古詩,讓學生反復誦讀比較,理解詩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寫法。學生剛上四年級,課上總是不放心,怕學生不理解,在古詩的教學中分析過多。現在想想,教學古詩應讓學生自己在誦讀中體會,稍加點撥就可以了,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
也許一個問題,一張圖片,學生就能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要讓學生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