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4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
《觀潮》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記敘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有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下面我就談談上課的體會。
一、抓重點段,領悟錢塘大潮的“奇”。
在教學中,緊緊扣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做文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領悟錢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層理解“天下奇觀”。主要抓住課文的3、4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描寫大潮的聲音和形態的變化的詞語,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如“隆隆響聲”、“白浪翻滾”、“白色水墻”、“風號浪吼”等,運用了比喻、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的景象。
二、指導朗讀,感受雄偉奇特的景象。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我著重采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并鼓勵他們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接著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重點抓住“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三、統領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依“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潮來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學生從大潮的聲與形的變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再讓學生找出由遠及近這一觀察順序的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水天相接”、“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結論。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整篇課文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觀潮的過程。
四、改進不足,完善課堂教學。
一堂課下來,感覺有幾個地方把握不好:
1、字詞的學習、理解過于粗略。由于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學習中,預習的不夠充分,對于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懶得查閱工具書進行理解,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礙了對文本的理解。這個自學能力在四年級一定要培養好。為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
2、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待于提高。過了一個假期,學生有些懶散,讀書不積極,拖長音,不整齊。以至于個體朗讀也令人不滿意。通過指導,有所改善。以后還要加強訓練。
3、評價的方式單一。在學生發言時,老師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沒有更好的起到鼓勵的作用,以此激發學習興趣。以后還要多學習一些有效的評價方式,調動課堂教學氛圍。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有滿意,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改進不足,盡力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有所收獲。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2
《觀潮》是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課文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本課我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我還采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達到“入境”的效果。接著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堂課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于提高。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3
《觀潮》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和壯觀。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由于課文中描述的景象學生很難見到,因此在教學時,我力圖借助課件,并讓學生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實際操作中,有幾個環節給我留下的印象較為深刻。
1教師語言的暗示。
這節課,我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精心設計。如課件播放之后,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這一問題就為接下來學習作者從看到、聽到兩方面來寫潮來時景象作好鋪墊。這要比提問“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更容易讓學生抓住重點,進而突破教學難點。再有,在學生匯報交流描寫大潮聲音、形態的語句之前,教師提問:“作者是先聞其聲,還是先見其形?”通過提問的方式暗示學生要按照潮來時的先后順序來說,有利于教師順利地組織接下來的課堂教學。
2朗讀的指導,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本課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因此在指導朗讀中,我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創設情景,親身感悟。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進行角色體驗,試想自己真的陪同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會是怎樣的心情。這樣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沸騰”的場面,并能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二是師生對話,共同感悟。此時教師也是學生中的一員,用極為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悟。如在讀到“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教師適時追問:“兩丈多高有多高?”學生說出后,教師接著說到:“六個人那么高,好高的浪潮啊!”學生不知不覺在這種自然輕松的氣氛中感受到了大潮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
3插圖的利用。
教材共提供兩幅插圖,學生通過第一幅圖認知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即為水天的交接處,將抽象的詞語變得更直觀、更具體。而第二幅圖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大潮洶涌而來的氣勢,這樣圖文結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了板書的利用及對學生習作的間接指導。當然,通過具體操作,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個別之處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主要體現在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不足,因此顯得知識點過于分散。如果在學生根據板書試背之后,教師能夠適當安排自由背、互背或者帶著感情齊背等方式對課文進行整體感悟,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除此之外,對一些詞語的理解也可以再追問一下,(如: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學生在充分體會詞語意思之后,也就不難理解課文了。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4
上完《觀潮》這一課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啟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后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個性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后,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資料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透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此刻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主角,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簡單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主角,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用心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
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并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搞笑,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么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里,透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并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務必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到達“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資料;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忙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能夠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到達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到達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透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簡單,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潛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后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5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后,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
在讀的片段里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并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
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么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
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里,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并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6
錢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過錢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觀”壯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錢塘江大潮的洶涌之威,咆哮之勢,感受到大潮的動態之美是教師教學預設中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在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抓住重點語句,品詞析句,感悟課文內容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這兩個自然段著重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教學時,我從整體入手,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有關“潮”的句子,朗讀并感知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和描寫方法。在學生初步感知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之后,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驚嘆大潮的奇觀,然后回歸整體,朗讀背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明顯地感到,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認識逐步加深,贊嘆、驚訝之神逐步顯現。
二、以“聲”、“像”輔助釋疑解惑
在教學過程中,電教手段的適當運用,能創設情景,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在本節課中,對于“悶雷滾動、人聲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學生初步了解之后,媒體配以聲音,對“如線的潮、橫貫江面的潮、如墻的潮和如萬馬奔騰的潮”的句子的教學時,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媒體配以相應的畫面,幫助了學生理解,促進了學生朗讀,感覺效果較好。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贊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想象鮮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讀既有助于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讀法:課始的教師激情朗誦;課中學生的自讀和齊讀相結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讀和課尾的背誦。讀的形式多樣,以讀引思、以讀促思、讀思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當然,語文課永遠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永遠都擁有殘缺的美麗。下課之后,我總覺得在品詞析句的時候處理過于瑣碎,有損于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7
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于提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對比后,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匯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為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搜集有關材料,并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采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為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涌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并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
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著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著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8
《觀潮》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贊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但我們班上讀得好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朗讀不夠到位,唱讀現象嚴重,這是我今后教學中要加強的。我覺得在語文課上,學生應該讀占鰲頭,以讀為主,以讀為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要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一、激發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因此,在教學三、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談感受,鼓勵并引導學生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群的驚奇。為了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我還組織學生比賽讀、輪流讀、表演讀等形式,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并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后,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腦中浮現畫面。然后讓學生復述情景,盡量用上課文中的生動詞語。從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
三、加強指導。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教給學生一些普通話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通過本節課的朗讀訓練不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學生的朗誦水平(狐假虎威》教學反思)、語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較大提升。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9
《觀潮》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記敘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難點是:
1、理解重點詞、句、段。
2、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養成積累材料的習慣。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抓重點段,領悟錢塘大潮的“奇”。
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悟錢塘潮的“奇”,更近一層理解“天下奇觀”。主要抓住課文的3、4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描寫大潮的聲音和形態的變化的詞語,寫出了潮的氣勢宏偉。如“隆隆響聲”“白浪翻滾”“白色水墻”“風號浪吼”等,運用了比喻、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對觀潮者神態、動作的描寫,如“人山人海”“昂首東望”“人聲鼎沸”“又沸騰起來”等詞語,體會觀潮的人數多、熱情高漲,體會間接描寫的表達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導朗讀,感受雄偉奇特的景象。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我著重采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并鼓勵他們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接著我進行范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重點抓住“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塘江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一些,強調指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短語或詞語。然后播放錢塘江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邊讀邊想象畫面,再讀課文,感受大潮的奇特。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統領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潮來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學生從大潮的聲與形的變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再讓學生找出由遠及近這一觀察順序的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結論。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課文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觀潮的過程,學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點左右”這些表示時間的字眼。本課結構清晰,語言優美,是一篇習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處
1、字詞的學習、理解過于粗略。由于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學習中,預習的不夠充分,對于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懶得查閱工具書進行理解,對個別詞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礙了對文本的理解。這個自學能力在四年級一定要培養好。為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
2、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待提高。過了一個假期,學生有些懶散,讀書不積極,拖長音,不整齊。以至于個體朗讀也令人不滿意。通過指導,有所改善。以后還要加強訓練。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啟發談話:平時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玩?把覺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學介紹一些,并說說為什么覺得這個地方好玩。接著在初讀感知后,讓學生談談讀完課文后的體會,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進行教學,進行引導第一段的學習。然后再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加深鞏固。并進行相應拓展,最后讓學生在課后找找資料,培養對家鄉,對祖國美好景色的熱愛之情。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0
要想講出一節讓自己滿意的課,真不容易;回憶講一節課的過程,收獲真大,這就是我講完《觀潮》這節課后的最真實的感受。就這節課而言有成功之處,也存在著許多不足。
我講的是《觀潮》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已對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從匯報收獲導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在課前我充分的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學生在匯報收獲時從不同角度進行,既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想突現出以讀促悟、以悟促讀的理念。《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這節課中我和學生共同營建了積極的情感交互過程,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中去體驗、感悟。為了達到以讀促悟的目的,我安排的每一次讀都是由目的的。快速瀏覽的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第四自然段,便讀邊體會自己的感受;品讀、評讀是為了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看完錄像后再讀是對悟的提高,同時由讀升華到背誦。為了達到以悟促讀的目的,我分層次激發學生進行感悟。聽潮水的聲音,邊聽邊想象畫面,有所感悟后再讀第四自然段;讀中有感悟后再品讀、評讀;看錄像后再讀,努力實現度的不同層次的提高。
師生在入情——悟情——激情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沒有停留在悟出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上,而且悟出了作者抓形態、聲音變化的特點的寫作方法以及安從遠到近的寫作順序。由此我想到了“感悟感之于外,悟之于心。”對語文教學來說,感悟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接觸言語對象,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體驗言語作品,去發現和認識言語作品的深層含義,并將這種感受沉淀下來形成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提高就可以實現了。俄國作家果戈里曾說:“像樣的朗讀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滿他心靈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個心靈去感受它的每一個字。同時在朗讀的聲音里聽得出一種真實的內心激動。”讀的過程便是了解和欣賞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和作者真誠的對話,從而感知語言之精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達到“其言皆若處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定能提高。在課上學生想把自己悟出的東西表現出來:讀、畫、寫詩、說對聯……都能體現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一個教師的教學魅力與教學機智非一日之功,我需要努力的探索。課上趙仲堯的一句“老師,我想再看一遍錄像!”使我有一點不知所措。現在想想,把握好這一機會(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讀出來,老師滿足你;其他人想看嗎?),不僅會滿足學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而且會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解決本課的難點。另外,學生感悟很到位,但是教師指導朗讀沒有跟上去,學生悟出的東西沒有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這一點,與我平時教學中指導學生間的評讀不到位有很大關系。至于第三自然段應不應該講,我本意是看學生的需求,不想過分的把學生引入第三自然段,雖然聽者覺得缺乏完整性,學生卻沒有同感,為了使學生的感知更完整,尊重學生的想法在第三課時安排學生賽讀全文、展示作品。
我快樂,因為有同事和領導的幫助;我快樂,因為我在成長進步;我快樂,因為我有更高的追求!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1
學生上課與老師配合還不是那么密切,發言還不夠大膽積極,老師的熱情還不夠,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要時時刻刻保持教學的熱情,不僅要用大量的時間來準備課,更要下工夫備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積極引導,不能讓學生的情緒影響自己。
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老師將教得更輕松,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后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2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如手: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學前,我在黑板上抄寫了大量名人寫得有關錢塘潮的名詩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李白的《橫江詞》、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七絕·觀潮》等。在孩子們各種方式的讀后,我說:“你們一定知道這些詩句是描寫什么的。”他們點了頭,我讓他們說出來。隨機板出——錢塘江潮。生活在海邊,對潮漲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語文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后,我就讓孩子們去閱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為它那么直觀,那么生動。讓他們讀后,就讓他們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讀、說,體味、想象后,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說:“站在觀潮臺,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么?”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后(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3
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比較后,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匯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為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搜集有關材料,并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采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為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忙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涌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并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5、值得
探討的問題: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著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著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但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4
本周,我校繼續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達標課驗收,我于周二下午講了一節課,現就這節課進行一下反思。
上完《觀潮》這一課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啟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后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1、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2、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4篇】相關文章:
觀潮語文教學反思07-15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09-04
語文課文《觀潮》教學反思07-18
《觀潮》的語文教學反思07-17
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范文04-18
《觀潮》教學反思12-21
小學四年級語文《觀潮》教學反思范文07-13
人教版《觀潮》教學反思12-19
四年級上冊《觀潮》教學反思07-17
語文《觀潮》的教學設計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