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理解18個詞語的意思。
2.能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并能根據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感受李歡戰勝疾病和學習上的困難的拼搏精神。
4.找到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其中滲透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重點:
了不起的表現,感受李歡戰勝疾病和學習上的困難的拼搏精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
段落大意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
教學方法:
教師講解與學生讀、品、思、議相結合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并能根據課題添加關鍵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3.學習課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李歡戰勝疾病和學習上的困難的拼搏精神。
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同學們,今天老師心情非常激動,知道為什么嗎?因為老師的心里裝著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想聽嗎?
1.教師以故事形式深情講述課文1、2兩個自然段(講完后稍作停頓)。
2.激勵學生暢所欲言:
A.同學們,聽到這里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隨機板書課題 ——讀題)
B.讀了之后,又有什么想問的嗎?
問題預設有:這位了不起的女孩是誰?她的了不起表現在什么地方?
過渡:想了解這位了不起的女孩嗎?老師就把她介紹給你們吧!其實她就在我們的身邊,請把課文翻到第11頁,用最快的速度去了解一下她的身份,并用一句話作介紹。
二、預習課文,掃清障礙
過渡:現在同學們肯定是急于想和這位了不起的女孩交朋友!可她是那么出色,我們也不能遜色哪!為能和她交上朋友,讓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吧。
1.自學要求:
①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并能組詞。
②用“()”找出文中的新詞,并想辦法理解。
③讀通課文,了解大意。
2.檢查自學情況
①生字:說說難讀難寫字-指名認讀-齊讀-開火車組詞
②詞語:說說你所理解的詞語-齊讀
③課文:說說難讀的句與段-指導讀-逐段指名讀-評議
三、理清脈絡,了解大意
1.帶著兩個問題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①這篇課文在寫法上與前兩篇文章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借助課題添加內容,概括課文大意
[調整:刪除借助課題添加內容,概括課文大意。]
2.反饋交流:
①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告之在記敘的過程中,插入一些與主要情節有關的事情,這種表達方式叫插敘,然后找出插敘部分,并分段。(1-2、3-8、9-10或1-2、3-9、10)
②出示練習題:課文記敘了的李歡,(了不起的表現),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了不起的女孩。時間,她應邀參加“”的國際慈善活動,臨行前她用的小手做了一份的剪紙作品送給活動發起者,發起者 (怎么做),以表彰這位了不起的中國女孩——李歡。
[調整:因為這個已經不作為單元重點了,所以我把這個環節刪除了。]
四、學習第一段
過渡:經過一番精心準備,我想我們準能和李歡交上好朋友。首先請同學們找找,在這三個段落中,哪一個是老師在課始已向你們介紹過的。
1.默讀第一段,找找課始是哪一件事令你感慨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孩。
2.交流:李歡身患絕癥,卻剪了一幅以地球為……的精致的剪紙作品贈給這次慈善活動的發起人。
過渡:是呀,活動發起人亨利蘭伍福斯也是被這幅剪紙作品驚呆了,它不但精致,而且意蘊深刻。
3.齊讀描寫剪紙作品的語句,體會意蘊。
(“地球”表示全世界;“小花”象征著美麗;“橄欖枝”象征著和平。這件剪紙作品蘊含著李歡熱愛世界和平的心愿。)
[調整:加上感情朗讀,因為這段文字在本篇課文里應算得上是優美的句子了,而且包含著李歡的愛心。因此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
4.愛的教育
看了李歡這幅意蘊深刻的剪紙作品,你們知道亨利蘭伍福斯為什么要組織“給孩子一個世界”的國際慈善活動了嗎?
學生暢所欲言——
小結:是呀,有的人雖身患絕癥,但他們同樣有著一顆健康、美好的心靈。亨利太偉大了,他在召喚我們這些健康的的人放飛愛心,讓那些身殘或得絕癥的人得到更多的愛,讓他們快樂每一天。
5.齊讀第一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5遍,詞語3遍,
2.完成課堂作業本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進一步感受李歡身殘志堅、頑強拼搏的精神。
2.能正確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
3.能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能以“李歡,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讀后感。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二段
1.李歡之所以受到國際慈善機構邀請參加“給孩子一個世界”的活動的原因是什么?(身患絕癥而學習成績優秀)
理解“苛刻”并說話:這也是李歡受到邀請的條件,這個條件非常高,過于嚴厲,就如文中所說的“苛刻”,能用“苛刻”針對自己說一句話嗎?
2.默讀課文,用“——”劃出能概括李歡學習成績優秀和取得優秀成績的原因的句子。(每年都是三好學生,每門功課的成績都不低于95分;常人難以想象的拼搏,頑強的毅力)
3.找出課文中具體描寫小李歡頑強拼搏的句子朗讀體會。
4.第四自然段說父母對李歡很“殘酷”,是“殘酷”嗎?為什么用引號?
(父母用語言和行動告訴李歡,“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引號表示否定)
5.怎樣理解“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這句話?父母的教育和李歡的頑強拼搏有什么聯系?
(父母不能一輩子攙著你走路,要保持肌肉的功能只有*你自己的鍛煉和拼搏;李歡之所以有頑強的毅力,與父母的誘導是分不開的)
6.朗讀第二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二、學習第三段
1.李歡的剪紙技巧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理解“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界;化:及高的境界。)老亨利手捧如此精致的禮物驚呆了,請讀第三段,找出描寫老亨利的句子。
2.指導朗讀(讀出激動、贊美的語氣)
3.思考:老亨利為什么如此激動,并下令在兒童村升起中國國旗呢?(用因果句式表達)(李歡身患絕癥而成績優秀、有一顆熱愛世界和平的真誠的心、是新中國少年的代表)
4.理解“贊嘆不已”并運用
①引讀:李歡精致的剪紙作品不僅令老亨利激動萬分,而且使——
②贊嘆不已:稱贊不止;已:止,罷了。
③用“贊嘆不已”說一句話。
5.朗讀第三段,概括段落大意
[調整:在本環節后穿插了讓學生當后援團的環節,說說評審團是怎么同意李歡參加“給孩子一個世界”的活動?希望同學們抓住機會,讓老師當一回評審團成員,向老師推薦她。推薦時,有兩點要求:第一,抓住李歡的事跡,想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你得理解它,然后用自己的話來感動我,這樣對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我為李歡的到來毫不猶豫地投贊成票。]
三、總結全文,指導寫讀后感
1.朗讀全文
2.說說你從李歡身上學到了什么?
3.緊扣“身殘志堅、頑強拼搏”的精神以“李歡,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
課堂寫作-交流、評議(課堂時間不夠就在課外進行)
[調整:加上回顧單元學習提示。
(1)說說體會詞句思想感情的方法。
(2)找找課文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刻。]
4.課堂小結:和李歡相比,我們都很幸福,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健康的身子,老師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珍惜,不要屈服于挫折,和李歡一樣有一股頑強拼搏的精神,同時也希望大家像老亨利那樣放飛愛心,讓我們這個世界更美好。
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堂作業本第2、3、4、5題
教學反思:
本篇教案應該說是一篇不錯的教案,可以看出教師是花了比較多的精力。特別是一些引語,很獨到,很精辟,而且本篇教案是我看到的教案里首次把本文教學上升到“愛的教育”的理論高度,我覺得主備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真是透徹。
我在上這篇課文時增加了一個大環節,那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推薦李歡。由于留給學生閱讀、思考、表達的空間很大,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也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來表達學習成果。此時,學生的心靈沒有壓抑和束縛,他們的思維就像草原上馳騁的駿馬,較好地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權。對于枯燥乏味的事物,人的情緒總是消極與被動的,如果能夠主動發現,往往會是風光無限,其樂無窮。在上述教學片斷中,學生的情感來源于課文,靈感來源于課文,但又都高于課文,這是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潛心研究得來的。有一位男生在發言時說自己是李歡的媽媽,沒有深刻的體會,沒有認真的研讀,學生會有這樣的感受嗎?在為李歡說推薦詞時,有人說是李歡的鄰居,有人說是李歡的朋友,還有人說是李歡的醫生、護士、剪紙老師等等,這些角色書上都不曾提到,但正是學生有了深切的情感體驗,有了深入的思考研究,他們才會想到那么多有角色。在自己被李歡的精神深深打動之后,他們才能對評審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此時此刻,學生已不僅僅是在學習課文了,而是在以自己的情感和李歡對話。這樣的課堂才能充滿活力,才能讓學生興味盎然地在廣闊的語文天地里自由馳騁。
正如美國教育學家所說: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住;你讓我參與,我可能會明白與發現。
語文教學反思2
在孩子們朗讀過幾遍課文,對課文的內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問孩子們:“媽媽真的把生日忘記了嗎?”孩子們異口同聲說:“沒有!”“那媽媽為什么不過生日?”這一下孩子們說不出來了,于是我就讓孩子們談一談平時自己觀察到的媽媽在家里如何的辛苦和對自己的關心,于是有的孩子說:“媽媽每天照顧我們一家很辛苦,要做很多的家務。”有的說:“我的媽媽每天要上班,回來還要輔導我寫作業,很辛苦!”“媽媽不是忘記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媽媽很忙,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了我們!”“真對,你談的真好!”我馬上肯定孩子們的這個想法。于是我又立刻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第二個問題上:“小云為什么把生日借給媽媽?”并以此展開小組討論。孩子們的答案是完美的──“小云愛媽媽”“小云關心媽媽”……“那我們呢?”我因勢利導,孩子們脫口而出:“我們也要愛媽媽!”“怎么去愛呢?是不是只有借生日這一種表達方式呢?”我又引導到。這時孩子們發言更積極了:“我要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讓媽媽歇一歇。”有的說:“我要學乖一些,不讓媽媽再為我操心。”還有的說:“我要自己做作業,讓媽媽可以休息一會兒。”還有的說:“媽媽生日的時候我要送給媽媽一件生日禮物。”、“我要對爸爸媽媽說:‘我愛你!’”
從孩子們此起彼伏的回答中,我終于使他們知道了愛,把愛的種子撒播在了他們的心靈深處,這不正是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所在嗎?
媽媽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
語文教學反思3
一、成因
1、認識的偏差。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努力了一段時間不見效,就要放棄,他不知道不是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進入職高的學生大多數是偏科,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能迅速提高的專業課和數學上,而對于語文則不抱有大的信心,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
二、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如在講柳永的《雨霖鈴》時,可以創設一個初中畢業離別的情景。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語文教學反思4
《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充滿了童真童趣,特別是課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讀著課文描寫孩子的天真和調皮的語句,使人會不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課文結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
教學前,我準備有關蒲公英的掛圖或照片。還讓學生查找有關蒲公英的資料這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中,我用下面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其變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課文讀熟,然后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并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還可以加進有關的對話。并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不脫離課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樣化。學生興趣濃厚。表演得很好。學生對“草地為什么會變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么樣的?同學們不是很清楚。陳蘊濤同學提了個問題很好,他問:“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這里草地上長滿了蒲公英怎么成了金色的了?”接下來,我們通過同學們拿出查找的資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樣子,明白了草地為什么成金色的原因。同學們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語文教學反思5
沒教這篇課文之前,大部分孩子已經將課文讀得很熟,有些孩子能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可是,真正讀懂的為數不多。課文第二段是教學的重點,有很多詞語需細細品味。
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請一位小朋友來讀第二段,其他小朋友邊聽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孩子讀完后提問。學生不懂的詞語大致集中在:“裹”“嫩生生”“淺褐色”。其中“淺褐色”一詞,在教學時,我讓孩子觀察課文的春筍顏色,很快解決。接著我問:小朋友們看看書上畫的春筍,他們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來數一數。生七嘴八舌:哇,他穿了五件!八件!七件!十幾件!我乘機引導:這么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層一層地把身體包得嚴嚴實實的,就叫“裹”。并接著問,你們在平時都見過誰被裹在很多衣服里?學生說:剛出生的小寶寶!并讓學生說剛出生的小寶寶什么樣,學生很快理解“嫩生生”一詞。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我讓學生說春雷爺爺是怎樣喚醒春筍的,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6
《春筍》描寫的是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贊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課文語言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語言簡潔、明快、節奏感強,是一篇很優美的小散文詩,非常適合學生閱讀。
教學時,我抓住一個“趣”字,以此入手,調動學生的感官認知,從而融入文本,得到體驗。
圖畫具有直觀的,形象的特點。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既符合學生對形象樂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認知特點,又能激起學生對課文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將春筍如何醒來,沖破泥土,掀翻石塊,在春風、春雨中,一節一節,向上向上快樂地成長形象地再現于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親自前往看一看,讀一讀的興趣,為有感情地朗讀開啟了成功之門。
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來演繹文中情節,可以使他們對之產生親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的體驗。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學生感官會使他們特別興奮,情緒熱烈,印象深刻。“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扮演春筍的小朋友們伸伸懶腰,悠悠醒來,一個一個猛然起立,“沖破泥土,掀翻石塊”(假象石塊:頂在頭上的書本)。一站一掀之間,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筍那頑強地生長意志。“沖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激情被帶出,再來讀這段話,效果勢必不一樣。課文最后,伴隨著動感活潑的音樂,孩子們舒展著雙臂,挺起胸膛,在春風中生長,在陽光中生長,在春雨中向上,一節又一節,向上再向上,他們不就是那些生機勃勃的小春筍嗎?
反思今天的課堂,有兩個不足。首先是課堂節奏沒把握好。低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應該是重要一環,但這節課最大的失誤就是最后給孩子寫字的時間太短了,沒有達到真正訓練的目的。其次基本功不扎實。以前教高年級,對于學生寫字說實話并沒有太多的關注,所以自己的板書也比較隨意,結果到了低年級就發現自己的不足了,每一節課教生字我都是對著習字冊一筆一畫給學生做示范,可是還會出現書寫不標準,寫得不好看的情況,今天上課的范寫“沖”字就是這樣,為了不給學生不良的影響,于是我又擦掉重寫,平時課堂上我也常這樣做,今天上課也就情不自禁地來了一句:“寫的不好看,老師擦掉重寫。”
語文教學反思7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習積極性。
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美景,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件樂事,學生們生在牟平,長在牟平,對自己的家鄉充滿了感情,但是,要全面了解家鄉的風光美景,只憑老師的說教和灌輸是不夠的,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從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出發,讓學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去搜集自己家鄉美景的資料,課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從牟平“山海島泉河”五類景觀中選擇一種展開調查探究,小組成員根據分工,利用雙休日和課余時間,采取多種形式著手收集資料,或上網,或去圖書館,或訪問親戚朋友,或在家長帶領下親自到景點實地考察,收集了大量豐富資料,有文字材料,有圖片,有視頻,有歌曲,有手機彩鈴等,更重要的是在活動過程中展現出了好學、執著、團結、協作精神,勇于探索、克服困難的勇氣以及通過不同途徑收集資料、交流分享成果、合作加工整理資料的能力。這個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習對家鄉美景親密接觸的過程,對家鄉美景的了解從模糊到清晰、到鮮活生動,從一知半解到全面深刻。
(2)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有效的思維對話。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營造了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為學生進行積極有效地思維對話創造了條件。課前,學生們收集了豐富的資料,教學活動中,設計了一個“導游帶領,走進美景”環節,讓學生繼續以小主人的身份在導游小組長的帶領下,盡情展示收集的資料,時而繪聲繪色地演講、時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時而引吭高歌,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展示著圖片,播放這視頻,各小組都十分活躍,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生動活潑,讓人賞心悅目。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生與生、生與師、生與各種資源間都在進行著積極的思維^對`話,在導游小組精彩“導游”的吸引下,感受著自己家鄉如詩如畫般的風景,從欣賞到贊美,從贊美到自豪,從自豪到愿意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力,實現了情感的升華。
語文教學反思8
進行教材統攬時,我就對《筍芽兒》詩一般的語言所吸引,春姑娘的柔聲呼喚、雷公公的深情鼓勵、媽媽的呵護與擔心深深的打動我的心。所以備課時多了一份用心,正是這用心讓我享受到教與學的快樂。
課前備課時我用心的搜集了一些有關竹筍的知識,一講課想用謎語激起學生的興趣“小時層層包,大時節節高,初生當菜吃,長大成材料。”可是學生由于對竹筍很陌生,所以猜謎時五花八門,玉米、芝麻一大堆和竹筍樣子類似的事物,通過猜測逐漸把竹筍的樣子和生長特點顯現出來,學生一下子對筍芽20天長成竹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急切的想知道筍芽是怎樣生長的。很自然的引領到文本教學中去。
而文中那優美的語言又一次深深的吸引了孩子們“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上彈奏著樂曲,低聲呼喚沉睡的筍芽兒:‘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啦!’”學生們一邊輕輕地用手來回撥著一邊用他那稚嫩的聲音輕聲的呼喚“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啦!”“小筍芽正睡的香甜,做著美夢吶!春雨姑娘的柔聲呼喚打攪了他的美夢,小筍芽會怎樣表現?”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表演筍芽的撒嬌與可愛。每個孩子都在用心的讀,聲音中傳遞著一種快樂的情緒,同樣也傳遞著春意。
這濃濃的春意一直彌漫在整節課上。下課時我靈機一動,讓學生到校園中去尋找充滿生機的春天。那吐出嫩芽的楊樹,長出花骨朵的海棠一定會讓孩子們喜歡。誰知有幾個孩子興奮的跑進我的辦公室:“王老師,我們找到筍芽啦!”一株小野草被孩子小心的放進我的手心。哦,還真有幾分相似,一層層的花骨朵。我拿來課本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對照一番,兩者的一層層有什么不同,盡管孩子們沒有找到竹筍,可是我知道筍芽已經在孩子們的心田生根、發芽,他一定會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反思這節課,我認為孩子們用心的朗讀——春雨的溫柔、雷公公的關懷和媽媽的關愛以及筍芽的勇敢和堅韌,讓孩子在朗讀中體悟情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孩子對筍芽的興趣也讓我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有了更深的理解,因為只要我們用心去研究問題,真正讓思考與實踐同行,在實踐中去品味與學生心靈碰撞的樂趣,找到學生的興奮點,旁敲側擊,從點到面,和孩子一起用心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就一定會成功。同時我也覺得生活的本質在于它的豐富性,當我們利用身邊的生活資源與學習建立起緊密的聯系時,教學活動也就變得生動活潑,使孩子喜歡上學習。
語文教學反思9
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對比:
(一)森林變化的前后對比
要求同學們快速找出描寫凱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直線勾畫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文,很快學生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我相機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請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讀。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20多年后的凱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而20多年后整個森林像著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鮮明對比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沖擊。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和對25年后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間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鹿群變化的前后對比
這部分教學活動,我用數字比較的方法展開教學。通過對比朗讀、引導學生對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數量及生存的狀態,想象變化的情景,體會災難的嚴重。凱巴伯森林原有“活潑的美麗”的鹿4000只,自從人為地殺掉六千多只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鹿的總數迅速超過了10萬只,翻了25倍。當“森林中鬧起了饑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群中游蕩”時,鹿又急劇地死去6萬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這里的對比鮮明,點明了生態失衡所造成的悲劇。鮮明的對比,觸目驚心的數據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是多么重要。課文通過狼與鹿之間的故事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破壞了這個聯系,就破壞了生態平衡,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樣的對比,學生印象深刻,體會更加透徹。
(三)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請學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禍首”分別指的是誰,為什么?學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禍首其實是人類,因為人類的干預,使得生態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個對比,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品讀詞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及蘊含的深刻道理,在學習中受到思想教育。
語文教學反思10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于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于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制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著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么""還讀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著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后,先作一番思想斗爭,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于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系,講課文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后,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么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于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于初中和小學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后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于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于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么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么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煉,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占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后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天在學校組織的第一輪教研活動中,我執教的是蘇教版第十一冊語文《愛之鏈》的第一課時,我改變了平常從理解字詞到理清文章脈絡的教法,而是直奔課文內容,通過三次深入的解讀課文,學生獲得了許多真實的體悟。孩子們顯得異常的投入和激動,課堂洋溢著濃濃的愛心與真情。
課一開始,我就以一篇課文《愛如茉莉》。”開始引入,引導學生:“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看到這個愛字,你能說說生活中的愛嗎?教室里很多學生躍躍欲試,我鼓勵他們將生活中發生的愛的故事講出來。有的同學說由這個愛字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平時為了家不停地忙碌的情景。”“我想到了全社會為四川災區人們獻愛心的舉動。”——孩子們的發言格外踴躍。緊接著我又將“鏈”字板書在黑板上,問道:“由這兩個字,你又會想到什么?”“我會想到這條鏈子是用愛連接起來的。”教學就在這樣融洽的氣氛中開始了。
第一遍讀課文,我鼓勵孩子們在讀通課文的前提下思考:這條愛之鏈是由哪些人連接起來的?孩子們開始專注地讀起來,不時的在書上圈圈畫畫。讀通對于孩子們來說,其實這并非難事,因為課前孩子們都已經進行了適當的預習。然而孩子們卻很少會在讀書的時候思考一些問題?不大一會兒,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道:“喬伊、老婦人、女店主。”我乘機將這三個人板書在黑板上,并問道:“那么又是什么事讓這些人聯系在了一起呢?你能將這條愛之鏈用示意圖表示出來嗎?”
第二遍讀課文開始了,這一遍讀課文與第一遍有些不同,教室里沒有朗朗的書聲,更多的是孩子們的靜思默想和圈畫批注。然后再來交流,一些學生的表現贏得了全班陣陣掌聲。課文的脈絡就這樣在讀讀、畫畫、說說中,很輕松自然地掌握了。
這時,為了渲染氣氛,我為孩子們播放了一曲《愛的奉獻》,孩子們說著,聽著,想像著,思考著,他們儼然進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成為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抑或來到了某一災區的摹捐現場,正向災區的人民奉獻著自己愛心。愛的潮水在課堂上輕輕的流淌,從課本上,流到了孩子的眼睛中,流進了孩子的心田里。
語文教學反思12
《雨的四季》是一篇美麗的寫景散文,作者捉住視覺、嗅覺、聽覺等不同的感覺器官,運用擬人、排比、比方等多種修辭辦法描繪了四季雨的不同特色,把四季的雨寫得多姿多彩,賦有情味,讓人感動,給人帶來夸姣的回想,讓人與作者產生共鳴,由衷地酷愛雨,酷愛天然、這種酷愛更升華為對生命的酷愛。在這一課的教育進程中,我有以下一些反思。
一、通過前兩篇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季》的學習,學生對寫景散文有了開始的知道,把握了一些寫景的辦法和鑒賞視點,可是關于多視點的賞析以及散文的表現辦法,還需求教師進一步輔導和練習。別的,這篇文章歸于自讀課文,在教育的進程中,咱們應該把更多的自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做一些辦法性的輔導,引導學生依據單元方針和旁批學會自主學習自讀課文。和文本屢次深化的觸摸,在閱覽的進程中,天然感觸到雨的美,雨的心愛,感觸到作者對生命的贊許。
二、因為這是學生觸摸的第一篇自讀課文,我在教育進程中,過多地引導學生從寫景抒情散文的三個視點進行賞析,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動性,疏忽了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并處理問題的進程。從而將這篇課文很大程度上成了講讀課文。
三、在教育中,我在處理字詞時分用了太多時刻,今后字詞這些根底性的作業爭奪放在早讀課來做。在品讀課文的進程中,我引導學生從修辭的視點賞析語句,并給出了“我喜愛————,你看(聽、聞):“————”我似乎看到(聽、聞)到了————”這樣的句式,模仿示例,說說你喜愛哪個時節的雨。這樣的賞析思路,讓學生們有的放矢的讀課文,賞析語句。寫片段,訓練言語安排表達能力。有些惋惜的是,局額限于教育時刻短緊,當堂出現學生寫的片段太少。課文朗誦的時刻顯著缺乏,我催促孩子們在早讀仔細朗誦,多加朗誦,爭奪補償課上時刻的缺乏,等待很好的作用。
語文教學反思13
《東方明珠》這篇課文介紹了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雄偉壯觀。一年級的孩子除了會讀會背課文,掌握要學的生字外,就是要了解東方明珠的“高大”、“美麗”。于是我抓住這兩個方面展開了教學。
一、找相關語句。
農村的孩子雖然去過上海,見過東方明珠的只是少數,不過他們多多少少都能在電視、圖冊上看過。所以一開始,我就讓學生介紹東方明珠,而學生的回答無非就是“東方明珠很大,很高。”“東方明珠很漂亮。”于是,我就讓學生輕聲讀課文,試著找出描寫東方明珠高大、美麗的句子,學生基本能找到“這座塔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像一個巨人。”和“夜晚,塔上的燈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這兩個句子,雖然學生找得不完整,但幾個學生補充下來,也基本算完成這一步。
二、朗讀加想象
為了讓學生了解東方明珠的高大,我采用了比較,先讓學生說說家鄉的海門電視塔,在學生眼里,海門電視塔就高得不得了,然后我告訴學生,東方明珠比海門電視塔高多了,“東方明珠電視塔”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高塔呢!當然這些概念在學生腦中還是比較模糊的。于是我又進一步進行了比較,我告訴孩子們我們見到的樓房一般高4米左右,而東方明珠相當于120層左右的高樓呢!我們數一數,都要數好一會兒,站在東方明珠底下,抬頭看,我們都看不到它的頂了,它多像是一個巨人呀!孩子們聽我這樣一說,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高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們的腦海里。
對于東方明珠的美麗,我主要抓住了“五光十色”這個詞。先讓學生說說,夜晚,東方明珠塔上的燈都有些什么顏色,學生你一嘴我一舌的,說出了好多然后我告訴學生這就是五光十色,接著我又讓學生說說你在哪兒見過這么多的顏色,學生說彩虹啦、吹出的泡泡啦、放的煙花啦,海門的夜景啦……一幅幅畫面刺激著學生的感官,“五光十色”的美也定格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后面的教學,我就抓住這兩句話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自由大聲讀,男女生分讀,小組賽讀等等。學生讀得興致盎然,在這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對東方明珠的印象逐漸加深。
語文教學反思14
對小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極其枯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學生學習拼音興趣行之有效的方法。
愛玩是孩子的本性,也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導入環節,我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去秋游的情境,為整節課孩子們快樂地學習拼音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我又運用小鴨子這一情境人物引出音節的拼讀,孩子們在領養小鴨子這一強烈的感官刺激下拼讀得更認真,更開心了。緊接著運用小鴨子引出課間操,避免了課間操的形式化。我還結合"答對有獎"的游戲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看圖拼讀音節詞的環節,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獲。最后,通過此來談收獲,說心情,照鏡子,是對整個情境設置的一個收筆,也是對本課的一個小結。
教學中,我感受到“情境式”的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拼音教學,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生動的互動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學生就能在課堂上“學習著并快樂著”。
語文教學反思15
槐鄉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優美抒情的語言,描繪了槐鄉五月洋槐花盛開的動人景象,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課文第一段,描繪了五月的槐鄉到處盛開著洋槐花,婀娜多姿、香氣醉人的美好景象。第二段,寫被香氣熏醉的孩子們盡情地享受槐花飯的香甜,設想中走進槐鄉的小朋友一定會聞香沉醉,受到熱情接待的情景,第三段敘寫孩子們用槐花裝點自己,表達他們對槐花的喜愛之情。最后一節總寫五月是槐花瓢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作者巧妙地將槐花與孩子融為一體,既贊美槐花,又贊美人。
語文教學中讀書是必不可少,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書方式,如:個別讀、齊讀、自由讀、表演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力求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槐鄉的花美、人美以及文章的語言美。通過這次教學更讓我明白了讀書不只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技巧,要著重激發學生的情感,要不然讀書就是徒然的。所以今后在朗讀指導上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
一篇美文如果深挖進去的話會挖出很多內容,但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我抓住了幾個中心句,即“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讓學生體會這種對稱句式的妙用濃化了情境氛圍,如同詩的意境疊加。這里,“遠”“近”對稱,用景語渲染了洋槐開花“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的情境。“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情為心聲,體會這種夸張性的贊美,不但不感到唐突、張揚,反而覺得熨貼、自然。最后通過“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讓學生通過贊嘆的朗讀把由衷的贊美之情一下子宣泄出來,體會作者贊的對,頌的準,讓全文的美好意蘊達到了新的價值層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了許多的不足,除了自己預設的內容順利講完之外,在課堂調控上、關注學生上和問題引導上都存在不足之處。像最后想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槐鄉的花美人美”但最終還是沒能引導學生說出。另外,在整個教學中給與學生的評價少之又少,今后要多多注意,注意關注每一位學生,及時給與他們不同的評價。
【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28
語文教學反思(通用9篇)04-24
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07-24
語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07-17
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07-15
語文期末教學反思(通用8篇)07-11
語文期末教學反思(通用6篇)07-02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06-16
語文《白樺》教學反思(通用8篇)03-22
語文《匆匆》教學反思(通用6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