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1
還記得兩年前教牛漢《我的第一本書》上課時的尷尬,當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并且我認為是很簡單的問題——“我的第一本書”的內涵。由于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學生也沒有真正的走進課本,因此回答此問題時很是不著邊際,我就在氣憤和無奈的情況下強行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勉強地記下了筆記,但是否真的弄懂,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他們的眼神和表情深深刺傷了我,我自然也就知道答案了。
兩年后,我再次講授這篇課文時,我還記憶猶新那份“傷痛”,所以之前備課時,我就冥思苦想,怎樣讓這篇自讀課文既能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又能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使學生受益。突然靈機一動,先激發他們的興趣,于是就從我小時侯的第一本書說起吧。
70年代的時候,盛行一種“畫書”,雖然書很便宜,一毛多錢一本,就這樣便宜的情況下,家庭條件并不富裕的我仍然買不起,也就只能花一分錢去租這些書來看。我看的第一本小畫書叫《鐵道游擊隊》,為了對得起那一分錢,我足足看了三遍。雖說是當時盛行,可是也沒有特別精彩的內容可選,不是《紅日》,就是《地道站》,要么就是《紅巖》。看同學們的眼神,似乎很茫然,但同時也表現出同情的目光,課堂上的我就暗自慶幸,因為學生的反應說明這個導入已經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為了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故事情節,我想,如果采取傳統的復述方式可能就會比較單調,而且也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所以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我就想試試限時學習和競賽的形式吧,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給學生2分30秒的時間快速閱讀全篇和課下注解,然后合上書本,我開始提問。比如:文中的“我”是誰?學生回答牛漢,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順便談及我們之前學的一篇文章《華南虎》,也就勾起了學生的回憶。再如“我”的第一本書有什么特別之處?學生回答那是一本經過“修修補補”后“完完整整”的書,通過“修修補補”就引出了父親,而這半截書的由來就引出了喬元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兩個同學,于是順勢就導出這三個人物的命運。等等類似的問題,就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故事情節。同時我的巧妙過度,又為下文的講解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了解了最簡單的情節之后,就需要開始對文章做深層次的探討,而這既是文章重點,更是文章的難點。如果我再像兩年前那樣強行“填鴨”,可能仍然會重演兩年前的尷尬,所以我就想,還是借學生的口來說答案,這樣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設計了小組討論這一環節。在討論之前,為了不使學生偏離討論的方向,我就先給學生一個討論前的指導。比如:在“我”上學的過程中,其中書本中有“狗”“小狗”“大狗”這樣的詞語,然而“我”和狗之間達到空前的默契,給我上學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所以“我”的第一本書中就包含著上學的樂趣。在這樣的分析指導之下,學生開始討論。于是,他們談到了關心“我”學業且慈愛的父親,說到了上學時的好友喬元貞,還有當年生活的艱難和辛酸。不經意間,“我的第一本書”的內涵——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愛和上學的樂趣就全都概括了,而這一切都是在學生的討論中產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兩年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今天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最后我覺得文中還有一處矛盾的地方,那就是當初父親說喬元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為了一個大學者,而喬元貞卻一輩子挎著小籃子賣一些小東西。是父親的眼光出現了問題,還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學生開始產生辯論,在各抒己見中自然就導出了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知識改變命運”。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也讓學生們明白,知識在現代社會中它的價值和決定性的作用。
說完這些,再回過頭來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竟然全在輕松的課堂中解決了。兩年前的課堂和今天的課堂的對比,似乎是殊途同歸,但學生的感受和課堂效果卻完全不同。這也讓我思索,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并實施改變,才能真正讓自己提高。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2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并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節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本主動對話的欲望,他們的表現是多么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于“發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自內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仿佛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獲: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分析”的重要。
因為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后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了解學生真實的需要,并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計方案。平時牽著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驗出發的判斷,這種“一廂情愿”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為。
2、要設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本產生對話。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這次嘗試讓我發覺,錯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著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3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那段歲月離學生較遠,所以在教學時,要激活學生的人生體驗,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課文。讓學生感悟到人生奮斗的意義,感受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在本次教學中有得有失,現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最大的收獲,體現在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的完成上。在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上,我設計的兩個問題,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問題環節上,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整體感知、了解內容環節,針對感人的情節,酸甜的語句,學生能迅速找出,可知他們已經走進了課文。
但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基礎是師生共同走進文本。這一點在授課過程中,我未能及時、適當地和學生共同賞析文章。沒有及時做示例引導學生。另外,在品味重點詞句的這一環節,缺少學生的主動參與。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還有所欠缺。
改進方案:
1.在整體感知環節,讓學生說一說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
2.研讀賞析:讓學生自己找含義豐富的詞語或句子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4
《我的第一本書》是現代詩人牛漢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敘述了60年前第一本書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間以及同學之間濃濃的情意,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而又蒼涼的生活境況,帶給我們的還有詩人對生活的那份獨特感受。雖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文章內容卻值得人們深思。
上課伊始,圍繞文題設計了如下內容: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誰還能清楚地記得讀過的第一本書是什么呢?現代著名詩人牛漢寫過一篇回憶性文章《我的第一本書》,誰能告訴大家,牛漢的第一本書指什么?是怎樣的一本書?為何60年后仍然讓詩人念念不忘?這幾個問題的設置,一方面以此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另一方面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快速引出課題。
第二個教學環節,研讀課文深入探究。學生在朗讀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簡介卜老恩的《父與子》,因為這是一組漫畫,圍繞慈父與稚子發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達善良與愛的主題。之所以簡介這組漫畫,源于課文“可是這一本卻是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老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對此我抓住“酷似”二字,引導學生朗讀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時思索:圍繞書寫了哪些事?詩人為什么要這么說?
之后引導學生思考:你喜歡牛漢的父親嗎?為什么?同時提前學生注意喬元貞的父親,在研討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問題:同是做塾師,為什么喬元貞沒跟著父親去讀書呢?這個問題到是備課前沒有注意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讀課文,看看文章介紹了幾位老師,尤其注意閱讀喬元貞父親肖像描寫的那一段,同時思考“弄不成”老師為什么弄不來其他兩本教材?
經過研討,加上老師的點撥,最終明確:當時社會經濟極端落后,社會上有“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喬元貞的父親身為塾師,卻連自己的孩子的書本都買不起!牛漢的父親作為一名老師,曾經評價過喬元貞比牛漢有出息,但喬元貞的出息卻是一輩子走街串巷賣小食品!這能說明什么?此時再結合當前“兩免一補”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說起,讓學生反思,應該珍惜在校期間的學習機會。當然捎帶也要說明,導致喬元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沒有再讀書,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當地的經濟極端落后貧窮。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5
今日上詩人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從課后思考題入手,首先拋出問題,讀完全文后,作者僅僅是寫他小學的一本國語書嗎,還記錄了什么,同學的預習作業里有多種答案,其中答問有虛有實,實者寫“還記錄了父親修補書的故事,上學帶狗的事,爸爸抓我背書的事”等等,虛者則寫“還寫了父子之情,同學之誼,童年讀書之樂,實際這本書乃是人生的第一課”之類。
然后抓住作者寫作時的情感,通過二黃毛·喬元貞前后的對比,讓同學感受詩人那荒寒歲月里的父子情同學誼和讀書樂。懷有敬重,感激,沉重等情感。這樣全篇貫通,教學條理井然。
倍感一篇文章找到切入點是最佳的導讀。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上冊《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2-16
新版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03-05
語文我選我教學反思10-09
《我的老師》語文教學反思07-01
我的老師語文教學反思06-30
《我的第一本書》八年級語文教案09-15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06-28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母親》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