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桂花雨》的教學反思4篇
小學語文《桂花雨》的教學反思1
《桂花雨》這篇文章通過對兒時“搖花樂”和桂花雨的回憶,表達的是一種濃濃的思鄉情。教學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但文中沒有一句思鄉的語句,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怎么引導學生們體會呢?有些對于我們成年人來說,不難理解的事,可是對于孩子是有些難度的,這正如思鄉之情。如果沒有離開過家鄉,沒有離開或親人,是很難體會的。教學時我通過啟發學生通過體會樂,而再來體會這種樂已經在留在記憶里了,來體會那種無法讓時間返回的思念之中。我在“樂”字上做文章,充分開掘本文中的搖花之樂,天倫之樂,豐收之樂嗎?這樣做,一來,可以統率教學,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童年的那份快樂,二來,順利成章地解決“思念之情”:因為桂花給童年帶來的是快樂,因為快樂所以難忘。
關注課題《桂花雨》,不難發現思鄉之情是蘊涵在回憶“桂花”之美好,“搖桂花”之樂、之趣的過程中的,所以細細品賞搖桂花之樂是很重要的,是重點,作者思鄉之情只有在學生能真正感受這種美好與樂趣之后才能順利體會。而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喜歡的應該是搖花之樂,而思鄉之情對于他們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果避開搖花之趣,一味讓學生體會思鄉之情,那教材對學生而言距離就拉遠了,趣味也少了。而對于學生而言也必須先人“樂”入手,因為即使琦君童年“搖桂花”時,她也不可能深刻地知道什么將來的“思鄉之情”,所以我根據孩子的認知規律來組織教學。
教學時,我始終抓住“樂”字做文章,引導學生體會“我”搖花的快樂、父母搖花的快樂、全村收獲桂花的快樂,讓學生通過對文章字詞的品讀,讀出情,讀出意,從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浸透在文字之中揮之不去的思鄉之情。
教學中,我最大的困惑便是思鄉情的把握尺度,怎樣最為恰當值得再好好斟酌。
小學語文《桂花雨》的教學反思2
一節課究竟應該怎么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學”的特點,設計“教”的方式,讓“教”為“學”來服務。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句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如生字表中的生字對學生來說并不一定都是生字,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哪些字已經認識了,怎么認識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來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使教與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其它生字則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作業,把記法巧妙的字說一說,把認為難記的字動手寫一寫,把難讀的字重點讀一讀,把難查的字在字典里親自找一找……此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將難點拋出,目的是為了讓教師的指導能對癥下藥,教學有的放矢。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教學識字最終是為了讓學生能獨立識字。為了實現學生獨立、主動識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發現并掌握學習生字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找規律“你有什么發現。”這樣在完成識字教學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真正體現了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教”,更在于引導學生“學”,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
“掃除‘攔路虎’”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能讓每個學生在充分讀書、思考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發現并提出問題。古人陸九淵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學生從小就應該養成善于提問的習慣,邊讀邊想,用“發現疑問”的眼光多問幾個為什么。對讀音不準、長句子不知如何斷句的,要問個“怎么樣”。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疑”或“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精心組織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學目標集中,方向明確,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師自己占用了課堂全部時間分析講解,一點也不給學生留下自我活動的時間,學生怎么會享受成功?“理解詞語”這一環節,教師把課堂“讓”給了學生,把學生引入“提出問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學生自始至終都在興味盎然地、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設引”一下,讓學生直奔重點。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扎實牢固。
“說自然段的意思和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的加入是根據大綱對中年級的要求設計的。這也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教師應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能夠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教真正為學服務,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小學語文《桂花雨》的教學反思3
通過學習要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我談談教后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么?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是通過對比其他的花,來表現桂花的“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我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著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學習這兩段的時候,我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小學語文《桂花雨》的教學反思4
今天我上了《桂花雨》這篇課文,基本上用的就是前幾天在解放路小學聽的一位耿志艷老師的教學設計。一節課下來,雖然感覺沒有那天耿老師上得精彩,但總體感覺還行。課上我抓住了母親所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這句話,理解作者的思鄉之情。在對課文進行反復朗讀和欣賞的基礎上,三次出示母親的話,學生的理解也在逐步地加深。雖然與我開始上課前所設想的還有點距離,不過,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
剛讀到琦君的《桂花雨》時,說實話我對琦君了解得很少,只是看過根據她的作品改編的連續劇《橘子紅了》。于是我上網找來琦君的作品,細細地品讀。特別是對她所說的一段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說:我總是不能忘卻舊事,我一輩子最愛寫的就是故鄉,親人,朋友,花草樹木.這魂牽夢繞的故土,這難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來,藏在記憶的花園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開不敗的花。當我們想起來的時候,會覺得很溫馨,那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麗的人生。她寫的《桂花雨》這篇文章中就透著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全篇語言的確非常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不過,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桂花的香: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么?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我讓學生畫出課文中描寫桂花香的句子。抓住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等詞語,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搖花時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說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為有了上次耿老師上課的經驗,所以我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學生拽著我的手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我由搖花樂過渡到思鄉情,桂花的香,搖花的樂,思鄉的情都讓我對桂花魂牽夢縈,但僅此而已嗎?母親說的僅僅是桂花嗎?假如作者對母親說:外地的水真甜,母親會怎么說?外地的橘子真紅,母親又會怎么說?十多年后,作者來到國外定居,她再次打電話給母親說:外國的環境真好,母親會怎么說?(老師問,學生根據內容填空。)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著耿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總之,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樣的課就成功了。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后,我推薦了幾本琦君的書,學生會去看嗎?不可能每個學生都去自覺地找的,過幾天,熱情已退去一大半。我想應該由老師選取一些適合他們的篇幅給孩子們讀。
【小學語文《桂花雨》的教學反思4篇】相關文章:
小學《桂花雨》的語文教學反思07-11
關于桂花雨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7-09
有關桂花雨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6-28
桂花雨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7-11
桂花雨的語文教學反思06-08
有關桂花雨的語文教學反思06-08
桂花雨語文課文教學反思06-07
語文《桂花雨》教學設計03-30
五年級語文上冊《桂花雨》教學反思12-09
小學語文秋天的雨教學反思(通用10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