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1
《童年的發現》一課的教學,我還是試著用一節課完成的,我運用一線串珠的方法,以“發現”為線索,引導的著眼點是放在發現的過程上,著重抓的句子是:
1、“我在9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2、“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是的笑不壞好意。”
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發明與發現,都不是那么順利的”。我主抓這三個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貫穿了全文的意思,體現了“發現”的`起因,經過和特別是第三句,既說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也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的發展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貫通,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到之處,比如課堂上給學生讀的時間不充裕,總在走過程,為了完成任務而上課,語文課中的語文味不濃。學生的參與面不大。總而言之,一節課想面面俱到確實有難度,這就得看老師的側重點與處理的角度了。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2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童年的發現》,備這節課我是費了一番功夫的!為了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的每一個問題,我都問了也上五年級的兒子一遍,看看他比較容易接受哪一種說法。修改了幾遍后,又將教案順了又順,但是真正上課時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幾個地方真該好好反思一下。
“夢中飛行”一段,本來想作為朗讀訓練點,指導學生朗讀,可沒想到第一個叫起來的同學讀得那么好,重點的詞語突出,語調優美自然,就是表情也很入迷、到位。但是,我沒有利用好這個機會,而是又叫了一個學生,結果讀得不及第一個學生好。后來想想真該直接讓同學們跟著這位學生練一練,用學生教學生,這不是很好地契機嗎?
“他可能還觀察過什么?”這個問題,的確可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學生想的也比較精彩,比如:還可能翻來覆去地觀察青蛙、猴子怎樣上樹吃食……但是,老師只顧趕時間,沒有注意引導學生把話說具體。同時,這里也可以引導學生練習說話:你有沒有癡迷地想過一個問題或者觀察過一種事物?怎樣觀察的'?說一說。這樣可能課堂教學的容量更大一些,學生的語言訓練也比較及時有效。
課文最后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往往會遭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學生用結合課文內容和舉例兩種方法來理解,但是在語言表達上還是不夠完整,再則,老師當時也沒有及時總結費奧多羅夫樂觀的性格特點,老師的教學也顯得不夠完整。
總之,遠遠沒有理想的效果,看來,教學設計既需要找到關鍵點,還需要注意一路風景,有花有草,才能有滋有味。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3
《童年的發現》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白金聲老師說“較為淺顯的文章,可以來個淺文深教;比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淺教……一句話,就是要因文定法,辯證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活動,進行“深文淺教”。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小學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于“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里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么樣的特征,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為此設置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著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第一次這樣嘗試著”深文淺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這課的教學當中,板書的設計不夠明朗化,顯得有些亂。上完了一課,靜下來反思,為”再教設計“做準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4
本文雖然是略讀課文,但文章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在上課前認為學生一定有話可說,我放心地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于是,整個課堂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開始就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板書,孩子們能從課文中領悟到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如,祝曉潔對最后一句的理解是對“我”的自嘲,張冬能引經據典地聯系到愛迪生、貝多芬等科學家、藝術家的遭遇,與之進行充分的辯論。但在他們的敘述爭論中,對他們的理解,我總覺得似乎少了點什么,好像與我想的有一定的距離。
反思這堂課,我覺得是自己沒有處理好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關系。作為這樣的課,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領悟到什么程度?這里給我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深思考的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在分組讀議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促使學生的討論更深入?即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呢?這就是如何把握課堂教學“放”的度?
課堂教學既要“放得開”還要“收得攏”。
“放得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手段,是改變課堂教學節奏慢、容量少、費時多、成效差的有效途徑。盡管如此,課堂教學中也不能一味地“放”,否則教學任務就無法完成,課堂教學結構就會松散。“放”是為了教學主題服務的,因此放開之后還得收攏,“收”的目的要明確,“收”的時機要及時。
1、收在學生認知能力提高時。
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有些膚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點拔,通過點撥學生的認識就清晰了,就深刻了。
2、收在學生語文能力提高時。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使他們具有交際需要的各種能力。如果在學生弄明白了文本中的“我”的發現,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我童年的發現,讓學生在實際的訓練與文本的結合中感悟到了口語交際的特點,就會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語言表達能力就會提高。“放”與“收”是辯證的,只有處理好這二者的關系,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放”的作用。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會大放光彩。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5
上周三上午的第一節課我上了我的邀請課《童年的發現》,想想自己的這堂課可寫得東西還真不少。
備課時,讀過一遍課文后發現:這篇課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強、情節生動、貼近兒童生活的文章那么通曉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豐富、語言優美的文章那樣愉悅身心、激動心靈。也許因為這是一篇譯文,俄語的言語表達方式與我們的言語、思維習慣不大一樣,更主要的還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學的科學現象和術語不是一下能理解的,這影響了閱讀的暢順。當讀了許多遍以后,人物形象鮮明起來了,我被費奧多羅夫這個孩子執著的科學探究精神,被他大膽的、富有詩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聰慧所感染,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我漸漸培養起了對文章的喜愛的情感,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我的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思路漸漸清晰起來。
正式上課之前我看了實錄和查閱了不少的資料,對備課內容進行了多次的修改。針對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不想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理清課文思路的問題上,因此課前我布置了預習的任務:
1、熟讀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給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3、搜集資料。
整堂課我主要是圍繞著“發現”二字進行的,切入點為課后的三道習題,想通過我們共同的探討去解決問題。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有了課前的預習和資料的搜集,課上他們在理解和回答很多問題的時候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是前松后緊,前面浪費了一些時間在檢查預習上,后面的小練筆就沒來得及寫,把這個遺憾留在了課后進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希望自己的教學能把朗讀訓練、語言的品味、語感的培養、情感的熏陶等融入到課文的分析中,使文章的解讀豐滿起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整合起來,但事實上,在有限的40分鐘里面,要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是不容易的。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6
教學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么,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
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經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并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終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課堂效果應當較好。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景。我們雖然能夠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景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景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應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景,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
最終,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淀,不斷地充實自我、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7
這篇課文我認真地讀了三遍,我的興趣點集中在“進化論”和“胚胎發育規律”上,總是想著:小時候關于飛行的夢是不是真的與人類進化過程中“鳥”有關?母腹中的胎兒怎樣再現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于是我上網查找了胎兒發育過程的相關資料,閱讀了進化論的相關內容。作者童年天真可愛,愛尋根究底的形象躍然紙上,我發現課文的語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們的閱讀理解過程會是怎樣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學生閱讀課文,他們覺得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時又和我一樣,對“胚胎發育規律、進化論” 等問題充滿了好疑惑與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怎樣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樣把課文的理解與語言的感悟融為一體?最后,按照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以“發現”為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主動探究,養成學生邊讀邊思的習慣,同時,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閱讀,滿足學生興趣,初步了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以“形象”感悟為線索,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體會費奧多羅夫童年天真可愛的形象,享受童年發現的快樂。讀通了課文,理解了字詞和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學得扎實到位。通過對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賞了課文的語言特色,通過模仿課文說自己童年的發現,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地做到了語言文字訓練。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案例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8
這是我第二次教學《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備課時,第一次教學這篇文章的種種不足就浮現在眼前,因此,無論是對教材的分析,還是對學情的估計,我都進行了較為周密的考慮,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許是準備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課堂效果較為理想,我心中頗為得意。沒想到,意外出現了。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我馬上想到“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說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說說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么,是用什么發現的,從而讓他們知道發現可以是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甚至可以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課堂中的這個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能讓靈感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更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說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說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么重要。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思考──實踐,長期堅持,循環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于個性化的范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它不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閱歷、迅捷的反應力等。因此,我們不能不永遠當“學生”。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9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行為習慣。一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教師同樣會決定他的教學風格。我就是這樣的教師。在學生眼里,我是整天板著臉孔,對學生處處嚴格要求的“嚴厲”老師。以往上課,我很嚴肅,微笑算是對學生最好的獎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我們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我也在努力改變自己,改進教學方法。一次“換臉”的經歷,使我喜歡上了我的“新臉孔”。
那是前幾天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習《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當學生預習了課文之后,我提出問題:“小作者發現了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了問題。我又提問:“小作者是如何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學生回答:“作者的發現起始于夢中飛行。”我剛準備按照思路繼續發問。幾個調皮的學生就迫不及待地說自己經常做夢也會飛。他們的話引起了哄堂大笑。我壓住了火氣,問大家:“你們在夢中也會飛嗎?”同學們興奮地討論開了,教室里成了一窩蜂。一場關于“夢”的辯論開始了。怎樣把學生引入課堂,繼續課文的學習呢?我只要嚴肅地說一聲:“好了,請大家安靜!”學生就會停止無休止的討論。但如果這樣,學生雖然安靜了下來,但他們的心還在關于“夢”的回想中。往日的課堂,學生都是被動地思考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興奮、積極主動。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后,我微笑著問學生:“誰做過關于飛行的夢,請舉手!”結果,全班學生幾乎同時舉起了手,而且有的學生將手舉得很高。再看看學生,個個流露出興奮、驚奇的神情。我因勢利導,接著問:“人做夢為什么會飛呢?”有的學生說:“我很想飛,如果能飛該多好呀!這個愿望只有在夢里才會實現!”有些對課文比較熟悉的學生說:“是因為人在長個。”這樣,學生又以“為什么人長個時就夢見會飛”為題進行思考,自己回到了課堂教學。之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更加積極、主動,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
教學任務完成時,我又將關于“夢”的問題引入課堂。“小作者夢見自己會飛,通過詢問老師,知道了在夢中飛行的原因,這與發現胚胎發育規律有什么關系?”學生說:“因為他善于思考,追根問底,又善于分析推理,所以有了驚人的發現。”我又問:“你們做夢也會飛,為什么沒有發現胚胎發育規律呢?”學生經過片刻思考后,說:“因為我們不善于思考。”我借此為題,對課堂作了總結:“如果同學們也和小作者一樣,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勤于思考,那么每一位同學都可能有像小作者一樣的重大發現!”下課鈴響了,學生還意猶未盡,一再懇求我為他們講一講“人是怎樣進化而來的”。
學生對教學內容之外的問題爭論不休時,如果教師嚴厲地呵斥,強行將學生往課堂上引,那么也就不會出現學生這樣積極的興頭。看來,多給學生一些微笑,多一份寬容,換一個臉孔對待學生,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使學生更加喜歡老師,相信老師。
有的教師往往將自己的情緒帶到課堂上。高興時,課堂氣氛還比較活躍;而過于嚴肅往往會使學生想說的話不敢說,學生的思想難以充分表達出來。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對老師的情緒反應很敏感。過于嚴肅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疲勞,喪失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天長日久,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營造一個寬松、自由、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是教師角色轉變的一個重要要求。
經過這一次的體驗,我相信,今后無論我心情如何,都會微笑著面對學生。以微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營造一個嚴而不死、活而不亂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成為充滿歡樂的、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樂土。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10
這天我上了《童年的發現》一課,在導入課文的時候我問同學們:“你們小時候有沒有新奇或是搞笑的發現”一開始課堂還是一片寂靜,只有一個同學愿意舉手說,我只好先叫舉手的這位同學先說,他說道小時候撿了一條毛毛蟲養在家里,慢慢地看它怎樣變成蝴蝶的過程。頓時在這位同學說完之后課堂就像炸了鍋一樣,同學們都起了興致,紛紛議論起來,想回答的同學爭先恐后的'舉手,課堂氣氛一下子好起來。我也趁熱打鐵讓他們多說一些,不時的也給些評論。就這樣我導入了新課,也把學生的興致提了起來。一節課的效率很好。我之后問的幾個問題,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快說出來。我想這和一開始的談話導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唯一一點不足的是在讓學生體會第二自然段作者當時所要體現的情緒時,學生不能很準確的體會到。我感覺還是不太熟悉課文的緣故,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時候我要逐步來講作者是怎樣發現人進化的規律的和他和老師的誤會。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11
《童年的發現》是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課文,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書寫了自己在童年時的發現。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接著細致表述了發現的過程,最后得到證實的同時又被老師誤解。于是,一個好幻想、愛刨根究底孩子躍然紙上。
課題“童年的發現”是一個很有意味的命題,可分“我的.發現”和“童年時的發現”來確定題眼,組織教學。
教學目標為:
1、通過闡述理由來辨別圖片,讀準認識““胚胎、草履蟲、細胞”等詞。
2、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抓重點語句,以學習小組的方式讀懂“發現什么”。
3、以梳理“發現”歷程、小組學習交流為基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和師生評價來進一步讀出童年的情趣。
教學板塊分三塊進行,
一、檢查預習。
二、讀懂“發現”。
三、讀出童年。基于上午的課堂實施情況,分板塊談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在檢查預習板塊,學生已經預習過文章,利用字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對不懂的詞語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是學生學習《童年的發現》的起點。我的導就在學生有這樣的學生基礎上進行。拿出網上找的三張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胚胎,哪個是草履蟲,哪個是細胞,并要闡述理由。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白可以通過字典、詞語手冊和書本中的注釋去讀懂詞語,更可以通過查資料,看圖片,看視頻去進一步地了解認識它們。
在讀懂“發現”板塊,學生通過快速瀏覽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寫“我”發現了什么的段落。并在學習小組交流中準確抓到信息,哪些語句能告訴我們發現是什么?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間的關系是概括和具體的關系。最后我在小結中授予方法指導“我們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找重點語句讀懂了發現是什么。”
在讀出“童年”板塊,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字里行間的情趣?首先我還是選擇了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交流,并提出學習要求:
1、選擇一處或幾處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
2、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懂讀出“童年”的味道。
3、交流完成“童年的發現是怎么樣的發現”,并批注在相應的段落語句旁邊。匯報交流中,我更側重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感受童年的味道。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3自然段,想通過老師的憑借、自己談感受、同伴的評語中一步步營造一份夢境,體會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發現。這環節的教學我一直很困惑,學生正處童年,成年人的我們去閱讀這樣一段文字時,那種意境會很有體悟,學生卻很難。策略與手段比較單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 讀,難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12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于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并以此作為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么?②對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閱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劉澤杰談對課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為這是作者的自嘲;蔡麗玲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系到中外一些科學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我想要的應該是精彩紛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于“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發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03-07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22篇)11-04
《童年的發現》語文教學反思06-10
語文《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3篇03-07
語文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示例09-28
語文《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3篇)03-07
小學語文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04-09
語文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4篇02-18
語文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4篇)02-18
語文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14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