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
1、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葉圣陶和肖復興的資料,閱讀他們的作品。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和作品,初步了解這兩位作家。
2、教師在教學中應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和脈絡,然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后再回歸整體,升華認識。
初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寫了哪兩件事,知道這兩件事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也存在著獨立性,然后引導學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學習。
第一件事講葉老給“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可以讓學生先自讀這部分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就“葉老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可以邊讀書邊用筆畫出修改處,再用不同的符號把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標識出來;還可以讓學生認真閱讀課后“資料袋”中《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過討論交流,了解葉圣陶先生用了哪幾種方法修改這篇文章。
課文第二件事中幾次寫到爬山虎,這些語句含義深刻,是教學的難點。要通過反復朗讀,抓關鍵詞語揣摩其含義。
在理解了文中這兩部分內容之后,可以回歸整體,討論課文為什么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使學生了解到,因為“我”的作文寫得“親切自然”,葉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對“我”有所了解,才請“我”到他家做客。我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葉老的教導使“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怎樣作文。時間已過去將近三十年了,但當時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葉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所以以此為題。
3、本課要求會寫的字中,“昏”字的上半部分是“氏”,不能多加一點;“薦”字的下半部分是“存”,不能錯寫成“在”。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分辨并正確使用同音形近字,如“燥”和“躁”、“洽”和“恰”。
4、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特別是在寫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獲。如,文中葉老給肖復興的評語中寫到:“全是具體事實”“深受感動”“親切自然”。所有這些,都是?春米魑牡謀匾前提,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作文實際談談感想。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然后把修改前后的習作進行對比,提高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培養學生修改習作的習慣?
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2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課的導入我先讓學生談談對葉圣陶的了解,然后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一片課文《爬山虎的腳》,讓學生通過對比今天要學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讓學生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語,接著我檢查孩子讀書和生字詞的情況,最后通過品詞析句來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就“葉老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邊讀書邊用筆畫出修改處,再用不同的符號把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標識出來;還讓學生認真閱讀課后“資料袋”中《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過討論交流,了解葉圣陶先生用了哪幾種方法修改這篇課文。
課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點。具體事實+心理感受的寫作特點,修改作文的方法,語句上的修改,這些都對學生的習作也有所啟迪。因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就鎖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學習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春風拂面”,讓學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讀。學生在“密密麻麻”“到處”中感受到葉老的認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在字詞句的修改中,學生感受到葉老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評語中,讓學生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以及對一名文學愛好者的鼓勵和殷切期望。這一股股暖流給予作者春風拂面的感覺,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借教材,實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敘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蘊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松、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
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
1、拿到葉圣陶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畫出相關句子,然后讀讀。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自學提示,快速讀課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本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學生自己的習作等,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回過頭來,再看整個教學過程。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一,以讀為本,自覺得讀得還不夠到位。
初讀課文后,沒有檢查孩子讀課文的情況,還有讀詞語的形式比較單一,應該指名讀、男女生對比讀、默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熟悉詞語后,再去整體感知課文,親近文本,但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指導的功力還不夠,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朗讀,沒有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
二、第一課時的容量比較大,所以在講解完課文第一部分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讓學會寫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內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課時應該教什么,怎么教。
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3
上次試教后,感覺真的`不會上課了。懷疑自己的能力,究竟還會不會上課?于是,重新研讀文本,對教學流程作充分的預設。
引課部分,我直接導入葉圣陶先生的簡介,走入課文。簡潔,直奔文本。因為實在想不出花里胡梢的導課,還是簡簡單單才是真吧!
雖是第一課時,按照一般的流程,應該是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昨天,我在熟悉教案時,想到上次試教時,這部分時間花費很多,何不把它移到課外,讓學生在預習時就做好這項工作呢!于是,臨時改變策略,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改成了檢查預習成果。我主要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朗讀,特別是幾句長句子,比較拗口;其次檢查,讀懂了什么,作適當的批注。這樣在教學時就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第三,學貴有疑,引導學生預習時,提出問題。今天在課堂上,我就這樣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學生的感悟和問題,表達了他們的理解和疑問。其中的幾個問題抓住了文章的難點,體現出了學生在預習時的思維火花。如能長此以往的做好預習工作,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這樣,在課堂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也是,我以后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一種習慣。
正如學生所提的問題。課文主要敘事,為什么要以爬山虎為題,課文中還有好幾句是寫爬山虎的,這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關注到了這一點,我的教學也應該以此為重點。但要理解這些內容,又必須在理解敘事部分內容之后,感受葉老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之后,有了感情的積淀,才能水到渠成理解爬山虎背后所蘊涵的作者的感情。
其次,課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點。具體事實+心理感受的寫作特點,修改作文的方法,語句上的修改,這些都對學生的習作也有所啟迪。因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就鎖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學習上。同時,確定了語言的訓練點,小練筆──“具體事實與心里感受”相結合的寫法,考慮到小練筆的內容,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為深化主題服務,于是安排了葉至善先生為作者改寫作文的練筆內容。學生寫的也非常精彩。摘錄幾句如下: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春風拂面”,讓學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讀。學生在“密密麻麻”“到處”中感受到葉老的認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在字詞句的修改中,學生感受到葉老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評語中,讓學生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以及對一名文學愛好者的鼓勵和殷切期望。這一股股暖流給予作者春風拂面的感覺,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回過頭來,再看整個教學過程。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其一,以讀為本,自覺得讀得還不夠到位,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朗讀,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功力不夠。汗!
……
當局著迷,旁觀者清。敬請各位提出批評意見。不勝感激!
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4
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
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為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以學生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導入的做法。利用"葉圣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松、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
⑴葉圣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
⑵看了葉圣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么那么激動?
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著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采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么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采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采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
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后,根據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采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部分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
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5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原名《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紀念葉圣陶先生》,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紀念葉圣陶先生而作。文章回憶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課前我試想采用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將本組課文以“成長”為主題串聯,分設“立志”“感恩”“獨立”“挫折”四個環節,但是在設計時我發現本組課文在寫法和內容上都缺少整合點,反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可以和習作教學整合,《烏塔》可以和口語交際整合。所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我采用閱讀教學模式,以課文學習帶《同步閱讀》,實現閱讀內容的擴展和閱讀方法的遷移。
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課時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學習葉老先生修改作文的內容。第二課時體會葉老先生在做人和做文兩方面對肖復興的影響。這節閱讀教學課,主要目標是采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課文的結尾肖復興說:“我很慶幸,自己第一次見作家,竟是這樣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對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楷模”來理解。“楷模”就是“模范”“榜樣”,那么葉圣陶先生在人品和作品方面有哪些讓肖復興和我們學習的呢?這樣學生聯系上文的內容,學習葉圣陶修改文章的一絲不茍和待人的平易近人,抓住相關的句子和關鍵詞,體會人物的特點。第二個含義深刻的句子是結尾的“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這個句子比較難理解,上文兩次提到爬山虎,一次是在剛進葉圣陶家門時作者看到的爬山虎,“綠蔥蔥”的,陽光仿佛都成了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閃爍著迷離的光點。”這是作者第一次去一個作家家里做客,而且是這么鼎鼎有名的大作家,心情該是多么激動、興奮呢,這種心情體現在景色之中,要啟發學生理解景色描寫中寄托的情感,有些難度,在課堂教學中我啟發不夠,處理得有些生硬。第二處描寫是在和葉老先生暢談了一下午后,作者看到院子里的爬山虎“綠的沉郁”,“虎虎有生氣”,這樣生氣勃勃的爬山虎是作者此刻“充實”“自信”心情的表現,但是因為鋪墊不夠,學生也沒能引到這層面來。
總結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進而遷移到《同步閱讀》中的《晨讀》,理解最后一句話“我們陰暗潮濕的教室仿佛成了迷人的宮殿”的含義,同樣需要聯系上文中晨讀時老師為“我們”讀書,各種各樣的書籍充盈了我們的心靈,我們深深地陶醉在了這知識的海洋中。但是在教學中,這一設計沒有實現,一是課內閱讀時方法落實得不好,因此課外閱讀中學生沒能使用這一方法;另一方面,此環節的操作不夠明晰,每一環節做什么,對學生的要求要明確。
總之,本課在設計上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實施不夠細致,對課堂中的具體環節預設不夠充分,導致沒能達到教學效果。不僅要想到我想在課堂上實現那些目標,也要預想每一環節學生的反應和應對,讓一節課的每一環節都在意料之內,這是我在今后教學中該注意的。
【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四年級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10-17
四年級語文教案《那片綠綠的爬山虎》08-23
綠綠的爬山虎01-12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12-15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08-15
課文《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