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11篇)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希望您喜歡。
《桂花雨》教學反思 1
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后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依據本文特點和學生認知情況,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有舍有得,現總結如下:
一、教學效果
1、品香。
上課開始,學生一如既往地按照讀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盡量識記更多的內容,標畫四到六個關鍵詞。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關鍵詞標畫得相當準確,我為孩子們的快速準確地處理信息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高興,當然也為我下面的引導去深入領悟課文內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誰能用一個字形容桂花的特點?”孩子們異口同聲:“香。”邊讀邊標畫:哪些句段能聞到花香?學生潛心讀書,一口氣找到了五個句子。然后聚焦“浸”“全年”“全村”品讀感悟,感受整個村,每位村民的身心都被香氣包裹的濃厚氛圍。
2、知樂。
桂子花開,十里飄香。濃濃香氣中還洋溢著老鄉們的歡樂呢!為了感受這份快樂,我設計好了讀書題卡,即以列表的形式找到文中寫了哪些人樂,樂的方式。其中醉了的人是誰呢?此時孩子們自讀自悟,把閱讀收獲一一呈現到題卡中。接著在班內展示,喜歡誰樂的方式就展示誰?此時的課堂完全沉浸在了快樂的讀書交流中。當然交流最多的還是我的樂,有的孩子邊吟誦邊做動作,將整個課堂推向高潮。爸爸的吟詩也讓同學愿意模仿,那真是有模有樣,掌聲此起彼伏。
3、懂情
這么香,那么樂,媽媽怎么卻這樣說呢:“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這是怎么了?高漲的熱情猶如被潑了一盆冷水,學生的思維再次走向深入。聯系上文,讓學生找出母親與家鄉桂花的小故事,說一說,再讀一讀文字,有幾個同學悄然舉起了手:在母親心里,有一種濃濃的思鄉情!是呀,一語點醒夢中人,所有孩子把目光聚焦于他,并給予了熱烈的掌聲!
二、教學優點
抓住重點句段讀中悟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由聞香到享樂再到懂情,情感一步步升華。表格式閱讀更是一大亮點,在對比中更感受到我的'“搖花樂”。
三、不足之處
優秀的孩子能一步一步圍繞問題展開閱讀,但是中下等的學生在感悟慢或不到位時沒有預設更好的辦法讓他們提升是一下大遺憾!
四、整改措施
月是故鄉圓,人是故鄉親,花是故鄉香。我會補充作者《煙愁》的后記中的一段話:
“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他們對我的一份情,像花草樹木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
引導孩子感悟母親對作者的影響。還會放慢讀書的節奏,讓所有學生的思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桂花雨》教學反思 2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的成功之處在于:
一、配樂朗讀課文,給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濃郁的氛圍,為學好本課確定感情基調。
在《風中的旋律》這首優美的曲子的伴奏下,我泛讀課文,把學生引入一個對故鄉的思念、對母親的懷念的氛圍之中。
二、談話交流,引入新課。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有了迫切的期待就一定會做得很好。鑒于此,我在配樂朗讀結束之后和學生談話,提出對學生的要求與期待——感受桂花的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如何完成這一期待?我給學生指出了閱讀的`方法——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邊讀邊品味。
三、聯系生活實際,邊讀課文邊享受作者的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借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的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后,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后,過于拘泥于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著老師很激情地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么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并不多的。
本節課的教學結束之后,我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整改措施:
1、對于新課標的學習還是不夠,沒有真正領會新課標的核心內容。雖然本節課看似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有些時候學生就像一個牽線木偶一樣,知識形式上看似學生是主體,實際上還是在老師的幕后操縱下進行被動的學習。這是我急需解決的問題。我要真真正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把被動的“要我學”轉換成主動的“我要學”。
2、在教學內容的取舍和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思路還不是很清晰。如果我再教學這一課的話,我會這樣來設計: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什么是桂花雨?”然后抓住文中的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魅力,感悟搖花的樂趣。接下來抓住一個“浸”字感受桂花雨的迷人香氣。最后通過對比母親的話體會母親的思鄉之情。
《桂花雨》教學反思 3
1、《桂花雨》是一篇充滿著濃濃思鄉情感的優美散文,文中彌漫著作者的思鄉之情和對家鄉的美好回憶。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桂花的樂趣,并從中體會對家鄉、對母親的懷念。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抓住“搖桂花”這一重點內容,通過重點句子的閱讀和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快樂的心情,并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體會作者的思鄉情感,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2、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從母親的語言等描寫入手,讓學生們反復朗讀,從而體會句子中蘊含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美中不足的是對于有些地方,我管得過多,引導得過多。在引導過程中,往往我說了一半,學生們就能給出答案。這是我的不足,我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要相信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完美地解決問題。
《桂花雨》教學反思 4
(1)、《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那么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復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著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并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注。接著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
(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
(2)“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母親說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說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說母親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著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后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著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么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2)、《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盡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并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搖桂花”這部分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事情?學生發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有的還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于是我接著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后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
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這樣一句話。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不過孩子們的品讀并不到位,比較他們在理解重點詞語前后的朗讀,沒能發現明顯的區別,證明這一環節效果沒達到。我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這里可以嘗試學生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通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比可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
有人說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并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回歸。我覺得這話說得好,我今后的教學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
2、將語文活動融入到生活中時,不夠深入形象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可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孩子們體會得不夠深。我用回憶生活、聯系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這時有個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纏母親帶自己去市區玩的經歷,我順著那位女孩子的思路來深入引導體會,效果不錯。但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讓學生想象情境,顯得不夠深入。我想,如果讓學生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接著說“那伴著陣陣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思維,去深入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喊”時的心情,再次加上動作來喊一喊,相信學生們的情感就能徹底激發出來了。
3、學生體驗文章情感的過程過于粗糙
課文最后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是這么多的問題一個個套給孩子,卻始終沒能達到學生與文本的共鳴。我想或許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的原因,越學到最后,就越擔心課堂時間把握不住。所以這個環節顯得過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過少。應該多給點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去體會,要相信他們的能力。可是,學生預讀、思考習慣不夠好,課堂時間有限,這確實是一個矛盾。
我想,今后在課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須狠抓學生的預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桂花雨》教學反思 5
《桂花雨》是一篇充滿著濃濃鄉情的優美散文,文中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完美的回憶。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花的樂趣,難點是體會母親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歡樂心境。因為是略讀課文,我采取了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于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搖桂花”的歡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發揮想象,填寫閱讀卡。同學們的想象力十分的豐富,很圓滿的.完成了我的教學任務,很是出乎我的意料。
本堂課,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順的,我最滿意的就是孩子的配合。在備課的時候有好幾個知識點,我還生怕孩子到時候回答不出,找不到答案。比如說:畫出文中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班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找出問題的答案,這讓我很是佩服。
《桂花雨》教學反思 6
這兩天,教學了《桂花雨》一文,桂花香讓人陶醉,搖花樂讓人神往,文中那濃濃的思鄉情讓人唏噓,在美美的文中走了一遭,學生的心也純凈了不少。
在教學第一課時,有一點感觸,那就是:詞語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平常,我們注重讀課文需要有感情,讀詞語,其實也一樣。如在教學本課時,“笨笨拙拙”“爐煙裊裊”是富有生命力的。爐煙繚繞上升,很輕盈,引導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想象畫面,把“爐煙裊裊”的那種感覺讀出來。而在教“笨笨拙拙”時,引導學生先欣賞桂花樹的圖片,讓學生對桂花樹有個清晰的認識:它并不婀娜,也并不妖嬈,而是相當的`樸實、普通。“笨笨拙拙”在那里并非貶義,并非作者厭惡,而是帶著一種憐愛,在朗讀這個詞語的時候,引導學生讀出作者對樸實的桂花樹的一種喜愛之情。
課文中出現的兩個動詞“揀”“撮”,也是值得推敲的。在教學“揀”字時,經過與“撿”字作比較,讓學生做一做兩個動作,體會其差別,再完成選字填空:
①我的鋼筆掉到地上了,我的同桌幫我()起來了。
②黃豆里夾雜了許多細小的葉子,媽媽把小葉子去。從而讓學生明白:“揀”字是“挑揀”的意思。“撿”是把東西撿起來的意思。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在讀“揀”字時,自然而然地腦海中就映出“挑揀”的場面了。“撮”該是怎樣的動作?讓學生動手演一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就是用手指捏取細碎的東西!經過這樣的訓練,就能把學生的生活積累凝煉成書面語言。
扎扎實實教語文,也許就能夠從每個生字詞的教學開始吧。讓生字詞也煥發出語文特有的魅力!
《桂花雨》教學反思 7
還是在六月初,偶然在報紙讀到一條消息:現代著名女作家、在華語文壇享有盛譽的琦君(潘希真)女士走完了她九十載風雨人生,因病在臺北去世。當時,很有一種落寞悲感。說實話,琦君的文章,讀得并不多,但對其人其事卻是早有所聞,也極為感佩。于是翻出前不久剛聽過的一位老師執教的《桂花雨》,重溫那一份情懷,回味那一縷清香。想到斯人已逝而余香裊裊,遂萌生了再教《桂花雨》的念頭,很想與我的學生共同領略琦君散文中淡雅的神韻,悠悠的情壞。
在備課時,我將靜心細讀了不下十遍,又上網查找了本文及作者的相關資料,也參考了許多教師的設計思路。就像中列舉的琦君作品如《煙愁》、《細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等,真是美文,而且這些作品中,有過半的篇目是關于故鄉或童年的。作者筆下的故鄉,既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更是精神的家園,是靈魂安居的所在;作者筆下的童年,是美和真的世界,是自由心靈的棲息地,是她心性的萌發與歸宿。最打動人的是那一份濃郁的鄉情,而又以清淡舒緩的筆調娓娓道出,讀者徜徉在她清麗的文字里,浸潤在醇美的情境中,不經意間就被觸動了心靈深處最柔弱的部分,然后便欲罷不能,掙脫不出,任由思緒纏繞在故園情思,放飛心情回到遙遠的童年。這是作者一生未能解開的情結。
這是我閱讀文本時對其思想內容與情感基調的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對故園的情思,或者對美好童年的追憶,雖然是人的一種普遍的心理,但它不是抽象的.,不是形而上的,不能脫離了具體的事物、情景來空泛地議論或感悟,它總是化為某些特定的事物或場景,比如家鄉的秋白梨啊、滿山的杜鵑花啊、孩提時的燈籠啊什么的。本文則是桂花香和搖花樂,負載了鄉情,寄托了童年的美好回憶。
于是確定了課堂閱讀的導向和思路:以文本內在情感為主線,以重點詞句為憑借,以誦讀、感悟、言語表現為手段,追求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協調發展。就像于永正先生講的那樣,閱讀教學應該追求“意文兼得”。從語文學科的特性——言語性出發,就是要探究兩層:意義層面的,感悟它言說了什么;形式層面的,學習它如何言說的。像這樣一篇情感濃郁、意蘊豐厚的,自然是體現人文性的絕好材料,須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精神境界,體驗作者強烈的思鄉情和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深切懷念。但是,如果僅僅讓孩子在課堂上經歷情感的體驗,滿足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而忽視了語言的欣賞、品味,忽視了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那么語文課的特性就得不到全面的彰顯與確認。因此在閱讀時,既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精神境界,體驗作者強烈的思鄉情和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深切懷念,又注重對語言的欣賞、品味、感悟,強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體現語文課的特質。首先,從整體入手,通過對幾個重點句的品味、誦讀,初步感受花香。然后,抓住母親的一句話,并以此為線索串起全文的閱讀、理解,再以重點句的反復誦讀、換詞比較感悟、想象寫話等手段,來引入文本境界,感悟桂花之香,搖花之樂,并體會在語言上是如何表現的。最后一轉,引出對故鄉的懷念,對童年快樂時光的追憶、留戀,完成對文本主旨的領悟。
當然,本課在設計與操作上存在許多不足:朗讀指導還不夠理想,學生的朗讀還沒有進入聲情并茂、渾然忘我的境界,這制約了情感的激發、氛圍的形成。某些環節的處理,教師“牽”引過于明顯了,不能順應學生學習的進程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顯得有些生硬。說明自己在教學機智上還缺乏鍛煉。寫話的質量不盡如人意,這一定跟教師的啟發、前面教學環節的鋪墊有關。請老師們多批評、幫助。
《桂花雨》教學反思 8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后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部分都非常優美,很難取舍。在反復對文本進行解讀后,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聞桂花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兩次出現。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覓搖花樂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注重對于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借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后,我又借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想象畫面,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感受到桂花飄落的快樂。可惜就是由于時間關系,學生創設的場景無法展示出來,匆匆帶過了,有點可惜。
三、悟思鄉情
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這里,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為什么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于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課文最后我試圖通過琦君其他作品,來總結琦君作品最多表達的一個主題——思鄉情。
另外,在時間安排上,我要盡量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學習,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把時間都留給學生,而是要有老師適當有效的引導和監督。在提問內容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復答案或者簡單的鼓勵,而是要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引導、激勵性的評價。在備課時,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提問質量。
《桂花雨》教學反思 9
《桂花雨》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搖桂花”是本文的重點段,我引導學生抓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輔助多形式朗讀,逐步體會“搖花樂”。
第三自然段開頭用了一個“纏”字,我的話語,寫出了“我”的“期待”之樂,那種興奮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靈突發奇想。于是,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關鍵詞,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以幫助朗讀,從而加深理解。通過反復朗讀,感受我的期待、興奮之情。接著,文中又用了“鋪、抱、搖”等動詞,寫出了“我”的“參與”之樂。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一邊依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一邊想象搖桂花的情景,學生結合淋雨的經歷,想象桂花落下來,如雨絲落在頭發、脖頸上的感受。通過邊讀邊表演,邊想象邊體會,學生們不僅自己找到了快樂,同時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搖桂花的.快樂,原來搖桂花的情景是那么美,桂花是那么香,那種場景是那么享受。最后,我和學生們又一起欣賞了母親的撮桂花和父親口占一絕,感受全家沉浸在“搖桂花”的歡樂之中。
最后,我讓學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搖桂花來寫一段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可以是游戲,可以是比賽,也可以是賞花,等等。相信,課堂上那種深刻的感受,定會讓學生在寫片段時也融入其中,邊想象邊體會。
《桂花雨》教學反思 10
講桂花雨這篇文章提前看過優質課,但是引導的還是不夠。
那桂花樹的花好看嗎?學生有些愣,他們自然而然覺得文章是寫桂花,那么必然桂花的任何方面都是好的,所以習慣性就說好看,最后導致完全不看文本按照習慣回答,這是我們班學生的一個比較差的習慣,不從文本里找依據。
圈畫文章中表現桂花雨香的句子: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浸”字是什么旁?三點水。淹沒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見,摸得著嗎?看得見,摸得著。桂花的香氣看得見,摸得著嗎?看不見,摸不著。現在用了一個“浸”。香氣就變得好像看得見,摸得著了。一個“浸”字,使得香氣不但聞得到,還能感覺得到了。所以這個“浸”用得恰當,用得傳神。讀這句話的時候,注意要把“浸”字讀得輕一些、柔一些。反復品讀。還有一句話也有“浸”字。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中秋節前后才是桂花盛開的季節,其他季節的香氣是從哪里來的呢?讀第六自然段。想象,桂花酒里有——桂花糕里有——桂花茶里有——怪不得作者琦君說——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原本想為思鄉情做鋪墊,“不說香飄萬里”和“才是香飄萬里”進行對比,其實在母親心里不是桂花的香濃比較,而且情的'濃與淡,但由于前面學生兩次那種習慣性思維,導致拖了一些時間,所以沒有完成。
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激情澎湃的鼓勵,整個課堂慢悠悠的,效率極低。本來可以十分鐘解決的問題,被我活生生拖延到了一節課,其實很多問題學生已經略知一二了,我只需要順勢而為就能引出重點,這是其一;其二,不要為了極個別學生耽誤了整個班的學生,不值得。其三,課堂語言一定要準確,這節課我在不同的香氣上花了太多太多時間,意義不大,效率不高,其實我只需要說不同香氣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呢?學生一下子就能聚焦到重點。
《桂花雨》教學反思 11
《桂花雨》是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一片散文,語言文字細膩優美,讓人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記憶中最美好、最迷人的一個印象。作者通過寫喜歡桂花迷人的香氣和回憶童年搖桂花這件事表達了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但作者的思鄉情和對童年的懷念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里行間細品才感受的到。那么如何在我的課堂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這種情感呢?
我從母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沒有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這句話著手,讓學生劃找體現家鄉桂花香的句子,著重抓住“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中的“全年”“整個村子”“浸”這幾個詞字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家鄉的桂花香。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讓母親難忘的只有家鄉的桂花香嗎?引導學生發現令人難忘的還有發生在家鄉童年的往事“搖桂花”。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想象“搖桂花”的快樂,再用朗讀來表達這種快樂。最后,將這些內容整合,引導學生發現難忘桂花香,回憶“搖花樂”都因為作者想請難忘、童年難忘。
這堂課下來,學生對作者的感情以及文章的表達有一定的領悟。但備課匆忙,課堂匆忙,還是忽略了很多東西。
1、對文本的鉆研不夠。文中有兩句話“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兩句話中都用了一個“浸”字,但“浸”的程度、范圍都有變化,應通過對比發現引導學生體會兩個“浸”字的不同。此外,在品讀“搖花樂”的“樂”時只讓學生體會來表面的快樂,沒有深究還“搖”出了什么?應引導學生挖的更深,只要深入,才能更好的`讓學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2、“生本”意識欠缺。為了更好的“控制”學生,課堂環節多是一問一答,缺少學生自主交流討論的時間,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能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3、朗讀指導缺乏。在本堂課中多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自己去讀,缺少讓學生互相點評,在學生有困難的情況下,應通過教師范讀來引導學生,下次爭取將朗讀環節做細。
4、課堂習慣的培養。本班是本學期新接手的班級,課堂習慣不佳,我應該花更多時間在培養學生的課堂習慣上。開學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有所松懈,接下來要繼續關注學生讀書、拿書、書寫、筆記等習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桂花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07-25
《桂花雨》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13篇)05-16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通用5篇)11-19
課文《桂花雨》教學反思(通用17篇)11-07
部編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8篇)11-20
桂花雨教學設計06-08
《桂花雨》教學設計05-26
五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04-22
語文《桂花雨》教學設計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