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12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坐井觀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
本周進入了第五單元的課文學習,第一篇便是一則寓言故事——《坐井觀天》,這則寓言故事很有趣,它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來告訴人們站行高才能看得全,同時提醒人們不能自以為是。
在初讀課文之后,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什么是無邊無際?通過讓學生欣賞(無邊無際)的沙漠、(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等等,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時的心情。順帶指出說大話是指:說夸張,不切實際的話。但是在具體教學時,我又在思考:怎樣讓學生了解說大話的具體含義,以及它與說謊話的區別。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惑著我。最后我想:如果舉個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是否效果更好呢?所以在教學中,我舉了兩個實例讓學生來感受什么是說大話。這兩個例子,一個是:我能一口氣吞下一頭牛,我能用手推動火車。學生從老師的語氣和自己的經歷中了解,這些就是夸張,不切實際的,就是說大話。我發現學生在學的時候,興趣很濃,并且能夠很好的理解這個詞以及青蛙當時的心情了。通過第三個關鍵詞“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為什么笑,小鳥為什么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為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通過抓住關鍵詞來最終理解寓意。這節課學生能夠基本上抓住詞語來理解,但是口語表達能力還需要增強,語言表達要清楚、自然,避免用一些口語,語言要規范。如表達不明白時就一直說“然后、然后”等,今后在口語表達上要給予學生以指導。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2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告訴學生看問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教學時,我是從三次對話入手,抓關鍵詞,理解文本,從而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在教學中,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并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笑”。“青蛙為什么笑了?”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青蛙以為自己是對的,它認為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為什么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明白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里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么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么?”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里看天,而就應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為是。”
在課堂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只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讓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學中必須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潛力和合作潛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3
《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要給學生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復讀課文,大部分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的問題,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特別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為什么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然后我因勢利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插圖、聯系上下文想一想”。(這就是讀書方法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其次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到達表演讀的程度。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朗讀,不光學生潛在的朗讀才能得到開發,還能使學生讀中更透徹的理解文章的寓意。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著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主導作用不是教會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為使學生今后自己會學。
上課時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采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始終注意“導”,始終注意聽取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不斷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思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里,為什么錯,經過反復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說出根據,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
(三)、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適當的練習,鞏固并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我在課上注意讓學生反復練習讀書,并且還重視培養學生有條理的說話能力。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文中的詞語“無邊無際”,先讓學生理解本詞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說說哪些事物是無邊無際的,這樣學生的理解很透徹了,還能運用了。學過這些好詞,我們不就是為了學以致用嗎?還有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后,先讓學生弄懂什么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的話”“假的”“太夸張了”,經過教師的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在組織學生討論“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含義和這個成語是批評有什么錯誤的人這一問題時,我還聯系前面所學過的成語,“管中窺豹”“一葉障目”,讓學生更深一層的了解其含義,并強調要求學生把先后幾個同學的發言連起來說完整一些……這樣的說話訓練不僅鞏固課文中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在這堂課上,我雖然努力的想教會學生怎樣讀好青蛙和小鳥的話語,可是還是缺乏具體的明確的指導,所以朗讀效果還不盡人意。再者,當我說道:“同學們,你們喜歡課文中的誰啊?”,學生都說道了小鳥,而本文意在通過故事讓學生了解這個成語故事,并懂得“坐井觀天”的含義,而我的這一問題將學生帶進了胡同,有點偏離軌道的傾向,值得深刻反思。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4
有一位教師在教完《坐井觀天》一文后,讓學生以《青蛙跳出了井口》為題說話和寫話。有的說青蛙跳出井后,看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嚇得它忙向小鳥求救;有的說小鳥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田野里稻谷飄香,青蛙陶醉了,它覺得以前的日子白過了;有的小朋友竟然讓青蛙坐飛機去環球旅行,青蛙一下飛機就說:“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教師不住地點頭微笑,此時又一位學生舉手居然說青蛙跳出井后看看,覺得還是井里好,又跳進了井里。
班里的學生哄堂大笑,教師也打斷了該生的話并示意他坐下,竟還說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教師從自己教的角度只關注自己設計的訓練,沒有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更沒有去珍視學生的奇思妙想。這孩子說井里好,肯定有他獨特的閱讀體驗與生活經驗,興許他比其他學生更有憂患意識地從環保的角度去考慮了。另外盡可能地尊重學生是教師的天職,珍視學生的體驗、成果,是尊重學生的第一要素。在教學中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關注學生的心情、關注學生的態度、蹲下來與學生交流,從而關注學生的發展。
另外,感悟語言是一種個性化的語言感受,由于學生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情感氣質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區別。因此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時我們應順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品詞摳句,發掘學生的靈氣,使學生對語言產生具有個性化的理解與感受。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5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
但是這一寓意,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比較有難度的,但卻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那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二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呢?
在教學中我首先采用通俗的啟發談話的方法導入新課:先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成語故事嗎?說說你們讀過哪些成語故事,說給咱班小朋友聽聽。讓學生理解很多的成語故事。從而引出“坐井觀天”,告訴學生它也是一個成語,《坐井觀天》這個故事在我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戶曉。我相信咱們班許多同學早就知道了這個故事。當人們一看到“坐井觀天”這四個字時,就會想到另一個成語──井底之蛙,就會想到這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青蛙。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文本中。
青蛙為什么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用手工做的紙筒,觀看黑板,比較比平時看到的黑板有什么不一樣呢?為學生創造體驗,弄清為什么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這一疑問。去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觀察力。學生們做的不亦樂乎,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是,青蛙和小鳥的對話部分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6
《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站的高度不同,所見也就不同。本課課文短小精悍,學生讀起來道理也容易懂,但是,如何落實好本文的語言文字訓練呢?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
一、重視識字、寫字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要重視識字、寫字的教學。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是這樣指導的。
“渴”和“喝”兩個生字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渴”是想喝水,所以是三點水旁;“喝”是用嘴喝水,所以是口字旁。
“際、沿”:都是左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沿”:第五筆是橫折彎。“際”字的左耳旁中的“阝”要寫得稍小一些,不要超過田字格中的“橫中線”。
像這樣容易記混的字、容易寫錯的字,通過我的對比、引導,學生掌握的較好。
二、通過分角色朗讀,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本文的朗讀,學生對小鳥的話不難理解,但是對青蛙的話學生是比較難理解的,有的學生在朗讀后,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青蛙是從生下來,就在井里嗎?”顯然,學生是在懷疑,因為他們看到過池塘里的青蛙,看到過田野里的青蛙,但是,他們想不到井里也會有青蛙,尤其是,學生更沒有坐在井底看天的經驗,因此,我通過讓學生看窗戶外的天空,再用卷好的紙筒看外面的天空,學生就能體會,井中的青蛙原來看到的天真是井口那么大,他們也就能進入角色進行朗讀、體會了。
三、續說故事
這是訓練學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又有了對井底之蛙的理解,那么,他們對青蛙如果跳出井口看到的天空有多大、青蛙會看到什么景象也就會言之有物了,結果,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說出青蛙的跳出井口是感受,以及看到的美麗景象。
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補充相應的知識,比如,這是個寓言故事,在導入新課時,可以以寓言故事導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會更好。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7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小鳥從天上飛來,說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說天很小。課文有七個自然段。第一段講青蛙和小鳥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發生爭論的地點;接下來的六個自然段講了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對話交待了小鳥從哪兒來,來干什么;第二次對話講青蛙和小鳥因對天的大小看法不同發生了爭論;第三次對話講青蛙堅持自己的錯誤看法,小鳥再次指出青蛙“弄錯了”,要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角色中體驗,在朗讀中悟理。
通過角色朗讀、換位體驗,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讀中悟理,體驗生情,思想感情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自然而然誘發的情感與文中蘊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角色體驗,就是生本對話。在角色體驗、讀中悟理上我重點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做“井”體驗。抓住青蛙說的“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讓小朋友做“井”體驗,請他們用紙卷成一口井,到“井底”看一看,天花板有多大。學生看到了“井口”大的天花板,才知道視線被“井壁”遮擋了。然后課件出示青蛙在井底看天的直觀畫面,伴有音樂:現在我們跟著小青蛙到井底看一看,你看到的天有多大?讓學生邊看邊思:青蛙為什么會錯?最后得出:青蛙坐在井底看天,視線被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只看見井口對上去的這塊天,其余的天空都沒看到,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通過做實驗、下“井底”使學生明白青蛙弄錯的原因,感悟了寓意。
2、抓兩個“笑”字揣摩。青蛙“笑”了,它笑誰?笑它什么?一個“笑”字引出了青蛙的自大,他自以為是,一點也聽不進小鳥的話。通過對“笑”字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聽勸告、固執己見,自以為是是導致青蛙弄錯的原因之一。小鳥的“笑”引出了青蛙的無知、孤陋寡聞。小鳥的真誠也躍然紙上。再通過惟妙惟肖地朗讀,把青蛙的自以為是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學生充分朗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學生也就自然能跳出文本,再現文本了。
3、在勸說中深化,在想象中悟理。青蛙坐在井里,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這是可以原諒的。可是當小鳥告訴它天是無邊無際的,它還是一再堅持己見,頑固不化,那就不應該了。你能勸勸它嗎?“青蛙,你呆在井底是看不清楚的,你要到陸地上去看看。”“青蛙,把事情弄清楚了,別輕易下結論。”“青蛙,你還是跳出井口看一看吧,到時候你就明白了。”老師說:“是啊,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青蛙聽了你們的'勸說,還真的忍不住了,你們看——(課件演示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終于跳出來了——哇,它看到什么,說些什么呢?”聽,以下是學生的回答:
——哇,天真的是無邊無際!小鳥,我錯怪你了。
——哇,天可真大!謝謝你,小鳥,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永遠蒙在鼓里,永遠不知道天是無邊無際的。
——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曉得天這么藍、這么高、這么大。
——啊!天湛藍湛藍的,花兒五彩繽紛,小草碧綠碧綠,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謝謝你,小鳥,你讓我大開眼界。我還要去看看另外的地方!
在想象說話中,學生進一步悟出了此篇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
4、角色朗讀。這節課的朗讀我引導學生擔任青蛙和小鳥的角色,“誰愿意做小鳥,把這些話說給青蛙聽——”“誰來做一回小鳥,對青蛙說——”“誰來告訴青蛙,讓它明白,天是無邊無際的——”……學生在情境的渲染中,在教師語言的誘導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小鳥”、“青蛙”,讀得入境,讀得入情!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8
《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是一個寓言故事,本文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的要高,看的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
本節課圍繞識字寫字和學習課文兩大環節進行了教學,這堂課總的來說,還不錯。準備非常充分:教具的制作非常用心;課堂調控得很好;師生互動很融洽;教學各個環節銜接得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方法多樣化;語言表達很清楚明了;板書設計很合理。尤其是生字的教學,很扎實,學生不但記住了字形,了解了字義,還會學會了正確書寫。學習課文中,青蛙和小鳥的前兩次對話在閱讀、感悟方面學生掌握的很好,第三次對話由于時間關系,處理的有點倉促,感覺不完美。課文拓展“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看到的、想到的。”學生回答的很單一,語言表達單一,語言表達不完整,需要長期積累。在指導閱讀上還存在一些欠缺,如: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經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態度。教學中,沒有做到細致的指導,整個課堂顯得有點失色。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9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則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寓言故事的教學目標分為三點: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懂得“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意思。 2.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何通過青蛙和小鳥的對話,讓學生理解青蛙和小鳥對“天有多大”這個問題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以及理解“坐井觀天”的意思成了本課的重難點。在上這課時,我首先以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畫片引出課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有目的讀課文來解決本課的生字,并以問題的形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接著通過青蛙和小鳥的對話進行朗讀訓練,進一步解讀文本;最后設計青蛙跳出井口這一環節,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幾點反思。
一、從關鍵詞句入手,抽絲剝繭
青蛙和小鳥初次見面時,我讓學生抓住“哪兒”讀出青蛙對小鳥的疑問。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住“大話”這個關鍵詞語,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對小鳥的不相信,讓學生讀出不相信的語氣來。其次我抓住“無邊無際”,通過一組直觀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天的無邊無際。
二、從朗讀課文入手,循序漸進
在每次對話中,我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如個別讀、齊讀、男女生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師生共同讀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閱讀的興趣,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文本的體驗。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然后在讀的基礎上好好理解,循序漸進,那么這篇文章的理解就不那么難了。
三、從神態語言入手,感知內心
體會文章,可以抓住主人公的神態和表情。在文章的第三次對話中的有兩個“笑”,青蛙為什么笑?小鳥為什么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另一個笑則是小鳥笑青蛙的不知天高地厚、孤陋寡聞、目光短淺。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四、從角色扮演入手,放飛想象
讓學生到講臺前進行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個別給予指導,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達到表演讀的程度。并給學生提出疑問:如果你是那只青蛙,聽了小鳥的話,你會怎么想?如果青蛙從井里出來了,看到外面的天空,它會怎么想?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給出了一個個令人捧腹大笑卻又富含深意的答案。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但是課堂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由于時間的關系,最后一個環節時,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讓孩子自己回答的時間太少,應該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所以在以后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更具趣味性和教育意義。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0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學習內容,本課內容不多,主要通過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使學生明白: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眼光狹小。
為了上好這堂課,我還是花了些心思的。課后各位老師給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此一并謝過。
下面,談談我課后結合老師們的建議所做出的反思:
一,將表揚貫徹具體
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我安排了讓幾名學生帶上青蛙,小鳥的頭飾分角色表演的環節。也許是要面對全體同學和后面聽課的老師吧,學生的表現似乎有一點怯場,而同樣緊張的我,在學生讀完之后,忘記給他們更多的表揚及肯定。其實李新民在讀"天不過井口那么大"的時候,還是很有感情的。這點經過劉老師的指正,我在接下來的第二節課,特別對他提出了表揚。看來,表揚也是一門很有藝術的學問。
二,讓閃光點亮出來
文校長聽完課后對我說:"為什么你不把續編故事的環節提出來呢這應該是你整堂課的一個亮點呢!"其實,我本來設計了這個環節,但是因為在用"一……就……"造句環節耽誤了過多的時間,導致后面的教學時間變得比較緊張。經驗不足,再加上設計的問題,使我放棄了這個續編故事的閃光點改而寫字。也許心里還受了那句話的影響:"一堂完整的語文課,應該要包含寫字部分"。課后想來,放棄續編故事確實是我的一個重大失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重視教學設計的優化!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1
《坐井觀天》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過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揭示看問題要全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善于聽取別人的勸告的道理。作為第一課時,我主要安排了兩個教學任務。一是識記本課生字,二是讀一讀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初步了解本課內容。
首先是生字環節,通過形近字“喝”和“渴”的區分,引導學生從偏旁入手來識記,再由生字到詞語“喝水”、“口渴”,進一步鞏固生字。同時采用換偏旁的形式,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學習其他生字。
第二環節就是學習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了,我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角色,是青蛙還是小鳥,牢記自己的角色,再引導學生逐次學習它們的對話。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
課堂最后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小鳥抓著青蛙去看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使學生通過直觀的影像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比如導入不夠生動,出示任務不明顯,朗讀指導不夠,教師的評價語言匱乏,教學機智不夠等,特別是聽完專家對本課的講解后,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以后我定會多多學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2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片面的。下面我就《坐井觀天》一課的教學進行一些思考。
1.每一個學生都是富有創造性的個體,只要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一定的啟發,學生的思維就會激發起來,綻放出創造性的火花,讓人驚喜!本課我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過程的,通過自主識字、自讀自悟、合作學習、展示交流等形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是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頓悟,在讀中培養語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漸學會獨立思考,學會了讀書。
2.預設和生成的有機統一。課堂必須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設,但上課又不能局限于預設的方案,不能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靈活性。如以上教學結束時教師問“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不懂就要問!”
3.小組合作,強化了主動參與、相互交流。教學中,我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旨在拓寬學生之間交流的信息空間,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主動參與。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啟發,情感和認識水乳交融,這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群體的主體性和合作意識。
4.拓展延伸,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師借助多媒體,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畫面,圍繞“青蛙跳出井口會怎么樣呢”等問題,采用小組內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讓每組學生在一個共同認知的基礎上,創造出個性化的語言,促使學生的知、能、情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以此總結升華,延伸課文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一次體現其個性魅力,將課堂上的知識內化,并通過自己的再創造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個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過程。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4-04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3-14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4-16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3-19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范文11-05
《坐井觀天》語文教學反思04-21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三篇03-22
部編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4-16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10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