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帶我去爬樹》教學反思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相較于教案,教學反思也很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爸爸帶我去爬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爸爸帶我去爬樹》教學反思(一)
這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先指導了專家小組的學習,并布置了預習作業,參與了他們的學習與指導,專家小組又給其他小組布置了學習任務,他們利用午自習對全班學生的生字、朗讀情況進行抽查,指導其他小組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專家小組的指導,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提高,生字、新詞都掌握得比較牢固。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根據各個小組的匯報快速搜集信息,理清了全文的脈絡,把文章分成爬樹前、第一次爬樹、第二次爬樹、爬樹后這幾部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并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品讀了語言,感悟了語言,從中學生體會了爸爸帶我去爬樹的深意。學生學習的欲望高,興趣濃,達到了我預想的結果。
《爸爸帶我去爬樹》教學反思(二)
《爸爸帶我去爬樹》是一篇內容淺顯又深刻的兒童文學作品,揭示了現代人都非常關注的主題——回歸自然,以及城市孩子的教育問題。
第一課時,我讓學生圍繞本單元主題“樂趣”,查找文中能表示“樂趣”的相關語句。學生很快地找到了爬樹“非常舒服”“很快樂”“很舒服”等語句,明白了這種感覺來自樹,來自樹上能看到而在地上看不到的景致,也來自“爬”的過程,來自爬樹過程中體會到的父子情。這便是爬樹的樂趣。
隨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的深入,我又反過來讓學生圍繞課題“爸爸帶我去爬樹”,重點提出“爸爸為什么要帶我去爬樹”和“爸爸怎樣帶我爬樹”這兩個問題來理解。當學生找到解決第一個問題的相關語句后,我讓學生與第一課《養花》相聯系,得出“爸爸帶我去爬樹”的目的:要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鍛煉體格,回歸自然……
這是一位用心良苦的父親,想讓孩子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可是課講完了我卻高興不起來,畢竟現在的學生的生活真的讓人有點擔憂。那么,我們作為自己孩子的家長,作為教育學生的'公眾性的“家長”,我們又該如何去教育他們、鍛煉他們?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時代問題……
《爸爸帶我去爬樹》教學反思(三)
上星期四,我教學了第一單元拓展閱讀課文《爸爸帶我去爬樹》。這是一篇內容淺顯又深刻的兒童文學作品,揭示了現代人都非常關注的主題——回歸自然,以及城市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讓學生圍繞本單元主題“樂趣”,回想自己小時候的一件有趣的事,通過讓學生自己說,感受到童年的樂趣,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快樂”之中。然后,我跟學生交流我童年爬樹的經歷,讓學生增加興趣。
隨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的深入,我又反過來讓學生圍繞課題“爸爸帶我去爬樹”,重點提出“爸爸為什么要帶我去爬樹”和“爸爸怎樣帶我爬樹”這兩個問題來理解,并且引導學生體會小作者的心情變化去深入了解爬樹的樂趣。當學生找到解決第一個問題的相關語句后,我讓學生與第一課《養花》相聯系,得出“爸爸帶我去爬樹”的目的:要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鍛煉體格,回歸自然……
我還讓學生回憶自己是否有與家長去爬樹、登山、下河過,很多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數是去公園、動物園或海邊,他們也大多都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沒有了與“自然”的接觸機會。
但有一個學生說爸爸在他七八歲時帶他去竹林玩過,爸爸是任由他隨處玩的,結果差點掉到山崖下;一個說爸爸帶他去爬樹摘果實,爸爸先教他怎樣爬樹,然后讓他學習采摘,品嘗勞動果實,收獲了快樂;于是我趁機拋出話題:“爸爸怎樣帶我爬樹”,讓學生找到相關語句,明白“爸爸”很有“計劃”性:第一選好“爬”的對象--郊外的樹;第二是循序漸進,先爬較小的樹熱身,再爬大樹;第三是放手并用“微笑”激勵“我”爬上樹;第四是作示范,自己爬樹;第五是做好保護工作,下樹在先,有扶有助;第六是邊爬邊交流,提高孩子的認識。
這樣,學生就明白了這是一個有心的爸爸,寓教于樂。緊接著,我再讓學生找到“我”又是如何爬樹的,從而明白了作為城市的孩子的生活天地是狹窄的,必須積極到自然界中去鍛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的生活環境給自己的成長帶來某些遺憾。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堅持和體現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差異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激發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人要不主動學會些什么,他就一無所獲,不堪造就……人必須主動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他的話充分說明了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因而,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例如在教學講讀課文的第一課時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自讀質疑,不理解的地方標上記號,并在四人小組展開討論互助解答的基礎上,再向老師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互助學習不僅弄懂了一些問題,還提出了不懂的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后,我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去調整教學,組織教學。所以要培養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面參與。
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教材要求等設計各種教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過程,而且學生參與的面要廣。
比如了解課文大意時讓全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某句、段、篇時,讓全班學生自由練讀;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時,讓全班學生自由練講;對于教師提出解決課文重、難點的問題時,組織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同位討論等等。同時又要讓學生全感官參與,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動口、動手、動腦。
教師采用各種教法,千方百計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活動,如我教《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我先設計好表格,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學法,邊學習邊參與板書這一教學活動,創造機會給學生大面積參與板書,并把學生多種感官調動起來參與訓練,就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全程參與。
為了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全程參與教學過程,親身實踐、探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的目光、微笑的暗示或者以鼓勵性的語言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
如,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我指導學生很快就要學完《小白兔和小灰兔》這一課了,學到最后一自然段時,針對小白兔說的“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這一句話,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小白兔說的這句話對嗎?為什么?”看到舉起的小手不是很多,我溫和地說:“回答錯了沒關系,老師會幫你的,我看誰最勇敢?”學生聽了,紛紛舉起了猶豫了一會兒的小手,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微笑、激勵、期待帶進課堂,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大膽舉手,讓學生能由始至終參與教學全過程。
四、滿足成功的欲望,發揮學生差異參與的作用。
人有千差萬別,因而學生群體中客觀地存在著心理特征、思維發展、接受知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我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嘗試獲得成功的喜悅,發揮學生差異參與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于發揮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認真投入學習,但終無所獲,只能興味索然;反而,若讓他們嘗試達到預期目標的成功,就會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例如,我指導學生背誦指定的課文時,在課堂上有的同學讀幾遍就能背出,但有的學生卻不能一下子背出。于是,針對這一情況,我要求優生背得流利或者能夠背出,要求差生讀得熟練,能夠背出就更好,這樣差生就不會知難而退,而是和優生一樣嘗試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克服困難的熱情。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主體性教學原則,體現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重視學生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持久性。
【《爸爸帶我去爬樹》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好學的爸爸語文教學反思07-06
好學的爸爸語文教后反思07-06
七年級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07-15
《對聯》教學反思04-26
江南教學反思12-22
《 影子》教學反思12-16
《歡慶》教學反思12-21
《蜜蜂》教學反思12-22
《風箏》教學反思12-20
小學語文《好學的爸爸》教后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