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1
這兩天聽了岳希志老師的《愛蓮說》和張建娟的《曹劌論戰》,思路都較清晰,都積極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多年不教語文的'我獲益匪淺。
過去,我在教文言文時自認為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而且文言文晦澀難懂又不好讀,所以一直以來我在教文言文時生怕學生不會于是把所有的重擔全部自己扛起來,自己雖然很累,但收效甚微。
新課程下課程改革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講授。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
這兩節課,學生學得都較輕松自如,主觀能動性都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也使我認識到,這才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上應更合理些,兩節課最后時間都很緊,都沒有作總結性評價。
2、應多采用一些方法來促進課堂氣氛的活躍。這方面我也很茫然,說起來容易但實踐起來難,希望各位同仁多出主意。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2
1.胡老師作為新老師,剛上講臺,總體來講還是比較完整地完成了此次公開課。整體上課的脈絡清楚,以朗讀為主,把握了《春》作為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的特點,以讀為抓手,引導學生體味春天之美,把握作者描寫的方法。胡老師可能是有點緊張,但神態自若,語言清晰,舉止大方。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次上公開課,什么情況的都有,能這樣,已經不錯了!
2.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以讀的`主要方法是科學的。但這里要提出一個問題,即“如何讀?”我個人認為,讀的方法如果運用的不好,就會使整堂顯得呆板平敘,很難有亮點或高潮。如果運用得當,也是也可以讓人耳目一新。
首先要注意的形式性。可以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整體讀、老師讀,聽配樂讀,也可局部讀、整體讀。盡量形式多一些。
其次要注意每一次讀的目的性,即每一次叫學生來讀,老師一定要清楚要解決什么問題,可以是讓學生解決生字詞,可以是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是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也可以是讓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總之,不可盲目叫學生,甚至是用讀要打發時間。
再次要注意讀的反饋與點評。學生讀的好,老師要講出好在哪里,甚至可以讓這個學生把讀得特別好的地方再讀一遍,讓其它同學感覺一下。學生讀的不好,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點評,可以老師自己點評,甚至老師范讀一下。
如果我來設計,可能會這樣:1.讓一個學生(成績差一點的)讀全文,解決字詞、課文主要內容問題。2.讓一個學生來讀重點要講的一段,讀完后提問:寫了什么對象?所寫對象有什么特點?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修辭)去寫的?老師引導學生分析,老師可以多講一些。再讓學生用相關的修辭造句。講完這一段后,再讓一部分學生來讀,回味一下。3.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春風圖、春雨圖之類的來講讀,讀出感情,讓學生自己來分析作者是如何寫的。
當然文章千般教,每人方法異。但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抓住一個基本線:“寫了什么”--“怎么寫的”---“表達什么情感”。老師都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讓學生明白。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3
《竹影》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有童趣且又富有藝術性,要如何把握童心,對于我們新教師來說很難拿捏。金玲老師在課堂中很巧妙地進行融合、過渡,使整節課整體性很強。佩服金老師上課的姿態:沉穩而又靈動、大氣又近人。
一、教學構思巧妙。
金老師先在黑板上用濕抹布寫上“竹影”二字,再請一位描字高手進行描摹,黑板上的字立馬生動形象起來。然后,她問學生,黑板上的藝術字是誰寫的?學生展開激烈的辯駁,有些同學認為是金老師寫的,有些同學認為字那同學寫的。金老師接此話題,她問,書本中水門汀上有衣服畫是誰畫的?有些同學說是作者、弟弟、爸爸畫的,有些同學說是月亮畫的,大家爭得面紅耳熾,金老師只是淡淡一笑。
二、文本細讀精彩。
金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在水門汀上的竹子圖,是誰的作品?
2、在地上照著影子描畫的柱子,是否就算是畫了竹子的中國畫呢?
3、為什么在畫中國畫中,用黑筆和朱砂畫竹子呢?
根據以上三個主問題,金老師帶領學生細細評讀文本。金老師剛進教室時,著裝樸素,妝容淡雅,下面還有個別教師在嘀咕:這就是所謂杭州來的高級教師啊?但當金老師開始細讀文本時,我們聽課老師就都無不嘆服了。金老師教會學生如何讀文章,她個人的文本解讀能力和對美術藝術與文學藝術以及教學藝術相結合的本領,實在非凡。最后,通過她的解讀,她告訴大家:其實無論是畫還是字,都是她們共同完成的。字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畫是作者、伙伴、爸爸和月亮一起共同完成的。
三、拓展認知深刻。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豐富的課堂,不僅僅教授課內知識,更是讓學生通過課堂明白語文天地的絢麗。一位老師的成長,離不開讀書。一位語文老師的成長,更不能過多注重課堂技巧,而要每天記點讀書筆記。金老師,教授這篇文章,引入了許多課外內容,想必很了解豐子愷先生。比如豐子愷作品——中國畫、西洋畫。還有豐子愷的話“人間最富有靈氣的是孩子。”她還指出:其實,書本中的豐子愷的爸爸其實就是豐子愷本人。觀點新穎、獨到但卻論據充足,讓人信服。
四、方法運用多樣。
金老師運用了誦讀法、換詞比較法、改編法,激勵宣告法,使得課堂教學多樣化而有生氣。尤其是最后一句“希望我們大家也可以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智慧的起源,藝術的起源,能嗎?”,學生的回答剛開始是很輕的,老師一激勵,學生的回答就非常的響亮,自信心就大大增強了。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堂高效的語文觀摩課,它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學習。這堂《竹影》,展現了語文課的語文味,展現了語文老師的教學魅力,實在令人嘆服。
七年級語文《竹影》評課稿2
整節課聽下來,我們沒有絲毫的倦意,更多的'是敬佩和深深地思索。漸行漸出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在原有的能力點上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所需要著重注意提升的是什么,也更清楚的為老師指出了教學中應著重訓練什么。“我們要把學生領到哪兒?我們怎樣把學生領到那兒?我們怎樣確信我們已經把學生領到了那兒?”翁老師的課堂明確的給我們出示了答案。
就評價標準而言,翁老師的這兩節課可以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典范。學生在自己的原有認知基礎上歸納出事物的方法。不全面,老師也不急于補充,而是在接下來的學習在文本的學習過程中自然地由學生補充完整。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有了新的成長。學生越學越得法,越學越有勁兒,越學越興奮。學生與老師思想的碰撞,學生與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在整個課堂上充斥著一種思維之美。學生的眼睛被點亮了,我們這些聽課的學習者的眼睛也被點亮了。“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是啊!在翁老師的課堂上我分明看到了那點點火光,在燃燒著孩子們,也在燃燒著我們。
“老師能將孩子領到哪兒取決于老師自己在哪兒。”“只有自己是自己終生的老師,人要有自我教育。”面對著翁老師的殷殷希望,面對著孩子們渴求的眼神,面對著自己教育的良心,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學習、不進步、不成長呢?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去懈怠。成長路上,我要努力。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4
很幸運能夠參加這次的聽課評課,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次可愛的課堂,為什么可愛呢?因為老師可愛,學生可愛,課題也可愛,再加上湯老師的循循善誘,整個課堂就顯得和諧可愛了。以下內容是本次聽課對我的一些啟發:
(1)首先湯老師教態自然,精神飽滿,有感染力,就能很自然地也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教態可以透露自信。
(2)是湯老師的'預習單,干脆利落,重點突出。預習單是教師對整堂課的凝練,這張干脆利落、重點突出的預習單體現出該教師的教學功底之深厚。值得新教師學習與借鑒。
(3)湯老師課堂上所引用的資料與課題貼切,恰到好處,尤其是作者法布爾相關資料的引用,對作者生平的介紹很快就引出文章的主題,水到渠成。
(4)對于一個新教師,最羨慕的莫過于那恰如其分的連接語,連接語也是影響課堂流暢的一個因素。
對于湯老師自己說最后還有準備的資料沒有用上,我認為那些資料已經足夠說明主題。如若再加上資料,就顯得多了。
最后,我認為本堂課的不足之處就是 導入新課后,沒有及時及時寫上板書,表明課題、開宗明義。
作為老師,如果能把課堂上得輕松,學生也樂于接受,我想那就是一節好課。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5
今天我們聽了晁xx老師講授的閱讀課《論語》十則。課文所選的《論語》中的十則語錄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孔子的治學態度和精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
我覺得這節閱讀課最大的優點在于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亮點一: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高了教學效率。
晁老師在講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從介紹孔子的生平,然后簡單的介紹孔子的著作《論語》,為學生聽后產生想學習論語的興趣和欲望。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利用講故事帶領學生一起探究第一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第一則的'內容有所了解,完成了第一則的教學任務:“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接著晁老師用同樣的方法,學習了第四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并且,通過第一則和第四則的學習,讓學生回憶總結學習這兩則的方法,并進行了學法指導。如“讀——釋——拓”等。接下來教師讓學生以組為單位,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則自主學習,然后分組匯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還使學生掌握了學習古文的方法,是孩子終生受用的。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并且是每個孩子都有嘗試探究的機會,飽嘗和經歷了自主學習過程帶來的樂趣,增強了學習新知識的自信心。
亮點二: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晁老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主宰,而是自覺地轉移了角色,使自己成為善于激發學生興趣以至靈感的導演,成為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并積極啟發,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鼓勵學生閃現出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師生雙方積極、主動的參與,溝通,交流,營造出嶄新的師生互動局面。教法上可以說是能棄舊圖新,改弦易張,為學生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點做得很好。
亮點三:扭轉了文言詩文教學囿于一隅、自成一家的局面,將自學能力推上新的臺階。
注重促進學生在文言詩文學習中具備更高思維層次上的融會貫通能力,將自學能力推上新的臺階。
下面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點建議:
教師不要在講完基礎知識后,再分析作品內容,當然這樣做內容理解起來輕而易舉,不過,在分析內容的同時又會再次強調字、詞、句,這種重復性的工作與向課堂四十分鐘要效率是矛盾的。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6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對話不僅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必須。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需要落實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開放的、多元的、立體的多重對話,引導學生用全部的心智積極地感受,欣賞,領悟,評析文本,碰撞、融合思維的火花,真正獲得內化于心靈的知識、技能或情感。
一、精——精選對話話題
恰當的話題是決定課堂對話是否有效的基礎因素之一。并非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開展對話,也不是所有的對話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師在選擇話題時要考慮到對話內容涉及的知識范圍的寬與窄,本身內涵的深與淺,結論的開放與封閉等。話題難度要適宜,簡單的話題易被學生一眼看穿,一問一答便匆匆收場,流于形式;話題過難,初中生在短時間內無法思考出什么結果,易造成冷場,教師會處境尷尬。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基礎,緊扣文本,適當拓展,引領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對于《木蘭詩》初中老師教學過程中能運用的多媒體資料已經有很多,但對于文本的解讀仍停留于木蘭“英雄”形象的分析,而這一點我們的學生早已通過故事書、動畫片等媒體得以認識。可是文本中作者對花木蘭“女英雄”的特點設置恰恰不在其英勇善戰中,因為對其從軍十二年戎馬生涯的描寫是本首敘事詩中最略寫的部分,而出戰前對親情的不舍,立功后急切的歸家之情,以及恢復女兒身的敘事成為了詳寫部分,所以,對于《木蘭詩》這樣的經典作品教師如果想要找到最精確的話題就必須與文本進行有效的對話。
二、準——切準思維的引爆點
進行課堂的“有效對話”,教師要切準學生思維的引爆點,及時有效地設計話題。在觸一發而動全身的話題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撞擊出思維的火花。方睿老師在處理《木蘭詩》這篇文章時就抓住了學生熟知的“英雄”和學生忽略的“女兒”兩種身份對學生原有的認知進行了拓展,從而把握了一個最佳的話題,使學生思維在對話中有所提升。由此,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凸顯,在身臨其境的朗讀中個性得以張揚,也進一步挖掘了文本的內涵。
布盧姆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學生的思維不是教師能夠預設的,他們的想法可能只是瞬間消逝的流星,教師應敏銳地捕捉住每一個引爆點,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三、巧——巧設對話情境
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基礎,適時創設恰當的情境,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入特定的角色,進行對話交流,深入領悟文本內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語文教學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詩歌的朗誦是學生走進詩歌最重要的一個學習環節,朗誦的情況將直接確定學生對文本閱讀基調。方睿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很強調學生的朗讀,從一開始的初讀,到后面“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英雄豪氣感受之讀,甚至對于戰爭場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場面身臨其境的朗讀都在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過程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此時的朗讀為后面分析木蘭“女兒身”時的朗讀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在后面“女兒身”分析中我們看到學生對于“嘆息”“不聞爺娘喚女聲”“不用尚書郎”“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著我舊時裳”等情節的細致分析,以及入情的朗讀,都是教師在課堂對話中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從而雙向互動,學生進入了具體生動的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情感交流而產生的有效課堂對話。
有效的對話應產生于學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境中,在思維碰撞和相互作用中,使學生在動情的體驗中獲得認知升華。學生的思維在情境中會更加活躍,撞擊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課堂教學自然就會高效。
四、活——活引生活外延
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閱讀教學中,學生與文本、作者存在著時代、情感、認知等方面的距離,教師應發揮自己的引領作用,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使學生跨越時空距離,快速、深入地走進文本,細細咀嚼,領略芬芳。《木蘭詩》中木蘭“女兒身”的教學重點是多年教學中被老師所忽略掉的,方睿老師通過與文本的精細對話,從而找到這樣一個獨特的閱讀話題。但作為學生他們并不能和老師站在同一個閱讀高度,如何引導他們能通過自己獨特的體驗從而有所發現,這就需要展示教師在課堂對話中的高超技巧了,而方老師巧妙的運用了自己改編的《木蘭詩》,用自己的作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有了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真正的與文本產生了對話,而不是由老師強硬給予的對話。新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前提,引導學生培養感悟生活的能力,為新的學習構筑起合適的背景,真正實現與文本、與作者的有效對話。
對話不是簡單的“說話”訓練,而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情感的互動和交流。它應該是民主、平等、互動、創造、生成、以人為目的的教學,應該在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展開交流,需要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啟發、引領,防止課堂變成毫無章法、漫無邊際的問答,甚至是爭吵。有效的對話教學,能夠給語文課堂注入一股活力。
重視語文課堂的有效對話,讓學生通過對話深入理解文本的內容和思想,激發其學習動機,培養其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性,這對提高課堂效率有事半功倍之效。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7
確切地說,《勇氣》這本繪本讀物,個人以為適合2年級以上的任何年級段,聽著張老師執教的《勇氣》,一些思考在筆端流瀉。小記于此,聊作回憶。
一、原來繪本可以這樣教
繪本,在我們眼里是幾分鐘就可以讀完的書本,對于我們來說,很容易讀,但是有些繪本我們卻是似懂非懂,更有一些小角落的圖深藏玄機,不指明我們還真是琢磨不透。如何把簡單的繪本教成一節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讀懂、學會?如何把深藏玄機充滿奧妙的繪本讓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懂得更多,學得更多?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
聽了張老師的課,一條很清晰的線呈現在眼前。
師生合作欣賞讀→帶著思考學生合作讀(此環節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同時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其自身的情感價值)→將書讀成篇(就這一繪本,張老師引領學生將整本的繪本讀成了一首詩,這點為下一個學生創造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降低了學生的寫作難度,避免了學生產生對原本陌生的繪本創作的畏懼心理)→創作繪本,讓繪本走進學生心靈
整節課,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精彩,張老師只是在串著學生的一個又一個回答,在學生的思維間游走,用他幽默的語言給整個課堂添加了許多情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張老師用這節課很好地詮釋了這點。
如果說,論教師的主導,我想更多的是在第一環節,那就是師生共讀,欣賞讀同一本繪本《勇氣》。讓我們繼續第二個話題。
二、巧用資源點,輕松讀繪本。
1、繪本有一個特點——懸念。
很容易找到一個切口,制造懸念,引起讀者興趣,同時因鮮艷的.插圖而勾起了往下讀的欲望。這一點張老師也用力,而且用得很巧,用得多樣。如:“勇氣是一個人在黑夜里查看房間動靜。”抓“黑夜”特點,利用屏幕空白,制作課堂變奏,引發興趣點。先出示一幅圖,繼而猜文字等手段,讓課堂充滿了情趣。
2、教師引得得法,促得有效。
在讀到“勇氣是精彩的偵探小說不翻看最后面的部分。”教師補了一句:“有時候忍住也是一種勇氣。”看似不經意,但對于對勇氣的理解卻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也能夠在這個不經意間明白懂得了這句話的意思。
曾看到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說:幽默的人是用知識堆起來的。我想張老師的幽默正體現了她教學的睿智,學識的厚實。值得我好好品味學習!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8
劉老師上的《王幾何》總體給我的感覺是自然:
一、導入自然。劉老師以“與學生交朋友”的形式打開話題:在你過去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令你印象深刻的老師,為何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喚起同學們對自己老師的記憶,從而很自然地導入新課《王幾何》的學習。在這自然的導入語中,又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營造了和諧的教學氛圍,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輕松溫馨”的感情基調。
二、教師教態自然。自然就是本色,就是真實。在整節課中,劉老師上課所提的問題、說話的語氣都像是在與同學交談,沒有炫耀,沒有做作。讓學生和聽課的都非常輕松。
三、師生溝通自然。“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只有溝通、合作才有對話,才有師生間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靈的交匯。
四、朗讀教學自然。葉圣陶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是訓練語感,而訓練語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讀。”劉老師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劉老師讓學生們讀關于王幾何的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從讀中體會王幾何幽默、親切、做事利索、和藹可親、畫圖水平高的形象特點。
此外,很重要也很值得我學習的`一點是,劉老師的《王幾何》真正實踐了以學習單為抓手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
一、字詞學習讓同學們提前預習,課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上臺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教師省時省力,同時也讓學生提高了成就感,鍛煉學生上臺膽量和學習能力;
二、運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概括王幾何的特點,并且找出相關的句子說明。表格讓答案更加清晰有條理。便于學生上臺展示。
三、本堂課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重點就是分析人物形象。作者運用了夸張、擬人修辭手法,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作為一名新教師,劉老師這堂課給了我很多啟發。第一次上這些課文,難免會有所緊張,劉老師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鑒。自然的教態與溝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持之以恒的積累。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9
聽完陳xx老師的這兩節《安塞腰鼓》的教學,感受頗多:
1、關于課文的朗讀
這是一篇表現藝術之美的美文,作者寫得是激情澎湃,這節課陳老師也讓學生讀得激情澎湃,應讓學生自己大聲朗讀,然后再抽生讀,若學生在朗讀時不能充分表現作者的感情時,教師再進行范讀,通過教師規范激情的朗讀來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去領會文章。
2、關于教師的引
視頻導入時,陳老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安塞腰鼓的?這樣一步步就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了。
當學生活動時,教師也注意引導,讓學生自己泛讀(文章寫得好嗎?),再讓學生思考讀(文章是怎么寫的'?),然后將自己的思考及困惑在小組里互相交流,最后教師再引導提升點透。
3、關于課堂的訓練
陳老師在引導學生探討文章的寫法(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時,結合課文指導寫作,練寫結合讓學生讀透課文,解透課文,再通過相互交流啟發進行仿寫訓練,幫助學生提升寫作水平。
關于有效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
讀——思——議——導——悟
總之,陳老師將語文課上成具有“濃濃的文學味,濃濃的生活味”的語文課。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 10
x月x日,聽了x老師執教的《木蘭詩》,對這篇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我想x老師的這堂課的成功源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成于關注課堂上與學生的有效對話。
在工作室一年多的學習中,我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只求惟一的“正解”,許多教育性價值,諸如坦誠對話的態度、高超的言語解釋和表達能力、思想的活躍、人格的獨立等,唯有在一個身心倍感自由、人人暢所欲言的“對話場”中才能可能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對話教學中的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就是一種對話關系,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就是一種對話實踐,學生語文能力的表現亦是一種對話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了語文知識與技能,其目的是在人一本對話與人一人對話這兩種對話實踐中培養語文素養,提升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深入解讀文本,實現人本對話
木蘭是英雄,在我們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x老師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提出,木蘭不僅是英勇善戰的英雄,而且,還是一個女英雄。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她承擔了“阿爺”、“長兄”這兩個男性的職責。而且木蘭主動承擔的職責不僅僅是家庭的,而且是國家的.。這個英雄的內涵,是從承擔起“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所以這個英雄的內涵不單純是沒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內涵是不忘女性本來面貌的女英雄。在方老師的分析下,還原了這樣一個女英雄的形象,這篇經典深邃的特點,從思想到藝術,就如同泉水一樣冒出來了。
優秀的文本往往有意識地使用了一些模糊多義的語文文字形式,如象征、隱喻等構成的詞義空白以及整體意境空白等激發人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想象、去補充、去創造,以產生不同的意義。因此,關于如何創造性地把握文本的意義,就成了文本解讀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也是我們備課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上好課的基礎。
二、關注師生對話,展現靈動課堂
x老師用問題推到教學。從木蘭在人們心中是什么形象導入,引導學生到詩文中找依據,并以讀帶動講,學生從“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中感受木蘭為國為家犧牲、從“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感受到她的不慕榮利、從“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中感受到木蘭的英勇善戰的精神品質。學生從中找到相關語句,體會,朗讀,感悟,分析融合在師生對話中。在分析中,又將師生對話推入更高層次,木蘭與趙子龍、岳飛不一樣,她是一個女英雄。老師帶領學生感受木蘭身上女性的柔美,回家的喜悅與歡快。在層層剖析之上,概括木蘭形象,水到渠成,渾然天成。我想教學包含的另一個方面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自我對話,它們是對話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決定知識與意義是否生成的關鍵。師生對話是指師生雙方彼此敞開心懷,彼此接納,以理解他人為基點,在共同的話語上溝通與交流,達到二者之間的視界融合。生生對話更多的是體現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的養成,是關于學習主題、意見、情感的交流與分享。在師生對話的基礎上才有自我對話,自我對話是在與文本、與他人對話的基礎上自我反思性的理解。
我想,這些對話之所以得以開展,是因為一直圍繞有價值的對話話題展開。話題是師生對話的中介,亦是對話教學運作的軸心。現實教學中有不少提問并不具有思維啟發性,存在的弊端具體表現在:籠統貧乏,中心不明;過于簡單,無須動腦;瑣碎頻繁,缺乏主次;對待回答,反饋不當等。x老師在本堂課設計的對話教學的話題具有定向、整合、導學、引思的功能。能引起或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給學生帶來廣闊的思維空間越。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聽評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聽評課活動總結06-19
語文聽評課心得體會04-16
聽評課活動總結02-25
聽評課活動總結03-28
語文課《城堡上的大炮》教學設計與反思11-02
七年級語文上教學反思04-01
數學聽評課活動總結02-22
小學聽評課活動總結02-28
聽評課活動總結(優)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