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范文(精選23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課程改革后,語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后都有一個實踐性內容。從實施新課改到現在,我一直只重視課文后面安排的的實踐題,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后,讓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體會到了實踐操作題在農村中落實是比較困難的。下面是我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讀然后說說從中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問題要提?其中有一個學生就提了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沙洲壩的人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呢?這個問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想如果要花時間解釋這個問題,就不能突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了。但如果不告訴學生,又覺得是給學生潑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機對學生說,是呀,我們這兒一點也不缺水,可那兒為什么那么缺水呢?今天老師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你們的回家作業,你們可以用你們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第二天上課,當我走進教室,有的學生已經守候在那。
學生們說,他們那兒很少下雨;那兒的氣候跟我們這兒不同。站起來交流的人不多,可見這道回家作業題的質量了。有一個學生說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問了爸爸,可爸爸把話題轉開了,沒有告訴我。’我們要讓學生由“學會知識”轉變為“會學知識”,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們農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訴學生更多,而家中的書籍更是少得可憐,附近又沒有圖書館,上網查找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更是困難。從《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中使我認識到,教材中的實踐題,需好好利用外,還需要想好一些對策。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2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課文,課文寫了毛主席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井取水,鄉親們為了紀念毛主席于是在井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樣一個故事。
由于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所以在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毛主席的圖片資料及小故事,在課堂上交流、反饋,加深對毛主席的了解,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水的來之不易,我讓學生先了解沙洲壩的地理環境,出示童謠“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讓學生大聲朗讀,想象沙洲壩人民沒有水生活是多么的不方便,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缺水帶來的煩惱,使孩子們切實體會到沙洲壩人民生活的不容易。然后抓住“村子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這句話,讓學生想象情境,練習說話:
每當烈日炎炎的時候,鄉親們……
每當寒風刺骨的時候,鄉親們……
每當大雪紛飛的時候,鄉親們……
每當暴雨傾盆的時候,鄉親們……
這樣,學生深切的體會到水的來之不易后就更能感受到毛主席和戰士們挖井這一舉動給鄉親們帶來的方便,以及鄉親們對主席的敬意。從而深刻地理解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然后讓學生說說“石碑立好后,可能會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又會說些什么”。這樣,學生既體會到了毛主席和八路軍的奉獻精神,也看到了普通農民的淳樸和真誠。
同時,在教學時我始終以讀為主,讓學生從帶著問題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想象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讓他們感悟毛主席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感悟鄉親們飲水思源的行為。最后由文本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體會現在生活的幸福,談談“我們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時候,又應該不忘哪些人”,如:“穿衣不忘織布人”、“吃飯不忘種田人”、“住房不忘建房人”等等,讓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愛意,學會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3
一、由于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去甚遠,所以老師要想方設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1、可以利用已有的跟文本相關的音樂資源讓學生感受毛主席的豐功偉績,激發學習興趣。
2、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毛主席的圖片資料及小故事,在課堂上陳述,通過言說,加深對毛主席的了解。
3、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
另外,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二、當學生第一次跟生字寶寶見面時,要給學生以較為強烈的刺激,可以利用聲音、圖像、動作、情景等各種方式加強生字與事物的聯系,使生字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比如本課所要教學的“井”字,可以出示古井的.圖片,同時,將左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搭在一起,這既是“井”字的字形,又是實物“井口”的形狀。在這樣直觀、形象、有趣的教學中,學生自然的學會了漢字。
三、創設豐富的識字情境,讓學生在重復出現中鞏固生字。兒童識記漢字的一個特點就是記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鞏固識字尤為重要。而鞏固的方法又不能知識簡單機械的重復,應該創設豐富的識字環境,在不同的環境中讓學生與生字寶寶“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識,三回、四回成好朋友。”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4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課程改革后,語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后都有一個實踐性內容。從實施新課改到現在,我一直只重視課文后面安排的的實踐題,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后,讓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體會到了實踐操作題在農村中落實是比較困難的。下面是我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讀然后說說從中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問題要提?其中有一個學生就提了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沙洲壩的人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呢?這個問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想如果要花時間解釋這個問題,就不能突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了。但如果不告訴學生,又覺得是給學生潑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機對學生說,是呀,我們這兒一點也不缺水,可那兒為什么那么缺水呢?今天老師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你們的回家作業,你們可以用你們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
第二天上課,當我走進教室,有的學生已經守候在那。學生們說,他們那兒很少下雨;那兒的氣候跟我們這兒不同。站起來交流的`人不多,可見這道回家作業題的質量了。有一個學生說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問了爸爸,可爸爸把話題轉開了,沒有告訴我。’我們要讓學生由“學會知識”轉變為“會學知識”,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們農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訴學生更多,而家中的書籍更是少得可憐,附近又沒有圖書館,上網查找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更是困難。從《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中使我認識到,教材中的實踐題,需好好利用外,還需要想好一些對策。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5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了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另外,聯想到有不少家長向我反映孩子在家里任性霸道的表現,這篇課文會是很好的感恩教育的素材。
(一)讀為本,把握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
我們認為,“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它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式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間和空間,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和興趣。如,揭示課題后,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題,從讀得正確到讀出一定的語感;初次接觸課文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朗讀的方式進行“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在多次朗讀后,讓學生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話,開展兩人競賽,讀出自己的理解;學習完課文后,補充一定的閱讀材料等。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讀”使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了較有深度和廣度的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二)重情賞趣,關注教學過程的情趣體驗
學生學得主動、有情有趣是本堂課的一個顯著特點,40分鐘時間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興致盎然的學習狀態之中。這同老師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趣體驗有很大關系。比如,在朗讀課題的時候,學生把“不忘”讀出了重音,老師夸張地稱贊:你二十年都不會忘記了!給學生強烈的成功體驗。在進行課文的初次朗讀時,故意“唬”學生:老師不教你們,有沒有信心把它讀得正確、流利?在指導競賽性朗讀時,老師的“詐錯”等,這些富有戰色彩的教學策略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情趣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顯得輕松、主動。
(三)強調人文性,重視人文內涵的普遍意義
人文內涵的處理,一向是此類課文教學設計最為棘手的難點。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過去我們偏重所謂的“革命英雄主義教育”,造思想熏陶的狹隘性,影響了學生對這類文章的欣賞和理解。關于人文內涵的滲透,我們可以從兩個我及其來思考:一是滲透怎樣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樣滲透人文精神?本課的設計擺脫了“過于推崇領袖人物”的色彩,突出了“普通人”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強調當事人雙方的相互理解和關愛。讓學生說說“石碑立好后,可能會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又會說些什么”,學生既體會到了毛主席和八路軍的奉獻精神,也看到了普通農民的淳樸和真誠。在怎樣滲透人文精神的問題上,我們即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讓學生聯系生活,談談“我們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時候,又應該不忘哪些人”,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愛意,激發出濃濃的感恩之情。
(四)立體閱讀,補充人物事件的歷史背景
革命題材課文敘述的故事與當今兒童的生活體驗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學生閱讀課文的行為實際上是橫向單一的平面性閱讀,它給予學生的閱讀信息比較少。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各類足量的相關背景資料,實現學生縱向多緯度的立體性閱讀,提高閱讀革命題材類課文的質量。本課的補充閱讀材料有四類,分別包括:沙洲壩地理環境的簡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歷史;八路軍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壩人民五次保衛“井”。這些簡短的.文字延伸了學生課文閱讀的理解和判斷。比如,學生從中知道了“沙洲壩人為什么要挖井吃水”,領悟到“井被反動派破壞了五次,村里的人都勇敢地把它修好了,村里的人也很偉大。
(五)分步識字,落實課程目標的全程理念
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校采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通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讓學生書寫。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能力記一定量的生字,如不少學生通過預習記住了想念的“念”、戰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分散、適時地安排一定量的識字教學。如,開課時,指導學生多次朗讀課題,旨在認識生字“忘”“挖”和“井”;進行重點性的朗讀指導時,老師特意挑選生字相對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結束教學前,讓學生多次大聲朗讀課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于通過反復的“讀”達到識記足量的漢字。第三個階段在課后復習和小課,采取認讀包含生字的課外句子來復習鞏固生字的識記;課文要求書寫的6個漢字,安排在一節小課中集中完成。
我認為,背景材料的介入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的,可以靈活運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但介入的原則必須是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學生于介入中了解課文背景,豐富文本信息,在思考中走向多元的、立體的、有價值的學習。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6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些距離,學生比較難以想象。在教學中,我設法讓孩子了解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教學效果:
讓學生學會感恩,想象練說課文最后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升華。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認知經驗的限制,他們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于是我問學生沙洲壩人們有了這口井會干哪些事?借以帶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閱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從心中涌起感謝毛主席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為學生感于內而發于外的現實語言。
二、成功之處:
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校采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通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光讓學生書寫。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潛力記必須量的生字,如不少學生通過預習記住了想念的“念”、戰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資料,分散、適時地安排必須量的識字教學。如,開課時,指導學生多次朗讀課題,旨在認識生字“忘”“挖”和“井”;進行重點性的朗讀指導時,老師特意挑選生字相對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結束教學前,讓學生多次大聲朗讀課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于通過反復的“讀”到達識記足量的漢字。
三、不足之處:
革命題材課文敘述的故事與當今兒童的生活體驗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學生閱讀課文的行為實際上是橫向單一的平面性閱讀,它給予學生的閱讀信息比較少。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7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后,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了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時,采用直觀形象的手法讓學生認識“井”字,并隨課題識字,分散了識字的量,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到識字的快樂。在學文中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引導想象,體會人民喝水的困難,知道毛主席帶領人們挖井的原因,在讀中體會人們喝水的艱辛,體會毛主席對人民群眾的關心,并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對毛主席的.崇敬。
接著告訴同學們《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是沙洲壩的人民對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傳世。現實中,為我們付出的有很多無名英雄,他們名聲并不顯赫,但也讓我們滿懷感激,我讓學生模仿課題的說法,自由表達:
過橋不忘一,吃菜不忘一一,穿衣不忘一一,一不忘一﹣等,學生在表達中,活化了語言,滋養了心靈,課文中隱含的思想因為與學生的情感交匯而得以復活。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講得是毛主席在江西時的一個故事,因此,學生必須要對毛主席的生平有一個初步地認識。但當我問到:“有誰知道毛主席?”時,竟然沒有一個學生舉手,所以,我先對毛主席的生平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但由于在介紹中,一些職位、革命的事情對于學生來說很陌生,也不理解意思,因此,我認為介紹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我想,如果在課前能夠先讓家長介紹一下毛主席,或者抽個時間播放一些關于毛主席的影片,讓學生初步了解毛主席,上課的效果會更加好。
在課文的教學中,我依舊是以讀為主,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來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在教學第二段時,我抓住了“挑”這個動詞,為了讓學生了解這個字,我先請了一個學生來演了一演。這個學生演的時候動作是做對了,但走路的速度很快,于是,我便抓住了這一點,結合一張老人挑水的圖片,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如果你前后挑著滿滿的兩桶水,你可能走得那么輕松嗎?學生們都說不可能。然后,我再請一個學生來演一演,這次學生演得很到位。緊接著,我就請學生們想像一下,鄉親們從很遠的地方挑兩桶滿滿的水走很長的路,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學生們有了體會,因此,回答得都比較好,如“可能會摔倒”、“水會灑出來”……在體會到鄉親們吃水的困難后,我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毛主席看到這一切會怎樣想?怎樣做?以及在挖井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由此來體會毛主席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一心為百姓著想、和鄉親們同甘共苦、齊心協力。
在課文的最后,為了幫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鄉親們對毛主席的想念和感激,我出示了石碑的圖片,并介紹了一段補充材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人民對毛主席的感激。
在本課的生字中,“井”、“金”、“鄉”這三個字的錯誤率比較的高。對于“井”這個字,個別學生經常把第三筆撇寫成豎。而“金”這個字,部分學生常常把它和“全”混淆,漏掉了兩點。在寫“鄉”這個字時,個別學生把它和絞絲旁混淆了,把最后一筆撇寫成了提。另外,由于生字越學越多,同音字也越來越多,因此,在組詞時,用錯同音字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因此,在教學中,我必須還要加強生字含義的教學,讓學生真正理解每個字的意思。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9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紅色革命”故事。主角——毛主席!說心里話,我是不怎么喜歡這篇課文的——語言平淡,記敘的內容遠離我們生活實際,要一年級的孩子讀懂這篇課文,似乎不容易。類似的還有《要好好學字》、《菩薩兵》、《朱德的扁擔》等,教這些課文,我常常感到困惑——學生對這些領袖人物,大多只是聽過名字,了解的并不多,最重要的是,這些讓我們的爺爺奶奶輩人聽起來如雷貫耳的領袖人物的名字,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那么的陌生。陌生就會產生距離,確實,學生對此感興趣的.也不多。這也為我的教學帶了一定的難度。如何讓孩子能更好地理解課文,了解當時的背景呢?我靈機一動,從介紹毛澤東這個為人入手,我大肆地宣揚了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學生一下字對主席產生了一種敬仰的心情,繼而我轉入話題,這篇文章也講毛主席故事的。學生馬上興致高漲,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下面是我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該怎么上呢?我想了很久,就從這句話入手吧。“村子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這句話寫出了鄉親們吃水的困難。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為什么沙洲壩的人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呢?這個問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想我要讓孩子體會當時鄉親們理解這口井的重要性,才能體會毛主席對人們的熱愛。所以我用了多媒體,展現當時人們挑水吃的困難場景。
主席來了,他看到了,就決心為老百姓做事情,他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這時,我再讓學生想像鄉親們喝著這井里打上來的水,是怎樣一幅歡樂的場面啊!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多么熟悉,多么親切的話語!主席給鄉親們挖井,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他們對主席的思念之情。此謂“飲水思源”!如何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呢?我想還是利用一下書上的插圖,如果你是老爺爺身邊的那個孩子,站在井邊,聽老爺爺講這“石碑”的故事,你想說些什么?這樣,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體驗情感。
通過老師創設的這些情景,學生很快就能理解文章,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0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33年4月,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時,看到鄉親們吃水困難,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
解放后,鄉親們為了紀念毛主席,在井邊立碑紀念的故事。課文內容簡短,通俗易懂,還配有一幅插圖。但文章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對時代背景非常陌生。對于毛主席,學生大多只是聽過名字,其他一無所知。因此課前我利用晨會給學生講述有關毛主席的小故事,讓他們了解毛主席,讓他們感悟毛主席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感悟鄉親們飲水思源的好行為,從而增進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通過學習能理解課文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情感。音樂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第一節課我充分利用音樂的影響力,并利用已有的課程資源讓學生感受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引發探究欲望,激發學習興趣。上課初我就讓學生通過欣賞《東方紅》這首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氣氛一開始就很活躍,學生情緒高漲。在學生第二自然段時,我抓住“村子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讓學生發揮想象,鄉親們在挑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然后通過“帶領”“挖了一口井”等詞語讓學會上體會毛主席是怎樣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一心一意幫助鄉親們克服吃水困難的。通過有層次地朗讀訓練,想象,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感悟。毛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位杰出領袖,他一生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中國人民永遠懷念他。
為了讓學生的感情升華,對主席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讓學生以身邊的例子說一說:“喝水思源”的道理,學生對此紛紛發言,如吃飯不忘種田人,穿衣不忘做衣人,子女不忘父母恩、學生不忘教師情等等,使感情得以升華,達到了教書育人的效果。這堂課的教學效果還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1
讓孩子動情:毛主席的名字學生都較為熟悉,開始我害怕上這樣一些偉人、名人的文章,覺得跟孩子們的時代背景、文化底蘊相差太大,甚至覺得沒必要選入教材中。偶然間我發現我們班孩子模仿“奧特曼”的游戲,很多男生談到長大的愿望就是成為奧特曼,為什么學生會如此喜歡它呢——那是因為“奧特曼”是他們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誠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點,把我們文章中的人物也成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英雄故事,肯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來,孩子在課堂上是否動情了是上好這類文章的關鍵。
如何讓孩子動情呢?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樹立形象,在導入課文時我非常莊嚴、神圣地介紹人物,如生平、事跡、別人對他的評價等等,讓學生對人物肅然起敬,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了解,激起他們內心深處為人物人格震撼這樣一種情味感和學習的強烈欲望。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再加以朗讀指導,最后把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帶進課堂,實現情感的遷移,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的基調,訓練表達,培養語感,滲透情感和價值觀教育。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2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了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憶苦,了解背景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這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號,很難引起學生是視覺的快感,上課開始我以童謠導入: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讓學生想象沒有水的苦惱,聯系自己的生活談談:“沙洲壩人民沒有水” 學生帶著缺水少雨的苦悶走進文本切切實實的生活場景中。
二、思甜,豐富過程
隨著對課文的理解,我讓學生化身自己為跟隨主席挖井的小戰士,把教室又變成了另外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小戰士,你拿的是什么工具?”“咦?小戰士,你的手怎么這么臟?”“小戰士,瞧你,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戰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來吧?”學生邊和老師對話,邊動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與剛才第一首民謠的鮮明對比,多側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來。
三、感恩,想象練說
課文最后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升華。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話由于立碑傳文而蘊含著深廣的意蘊。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認知經驗的限制,他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于是我問學生沙洲壩人民有了這口井會干哪些事?借以提供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閱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心中涌起感謝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為學生”感于內而發于外的現實語言。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在此方面,對課文的延伸方面還不夠到位,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意這方面的教學。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3
有幸展示了一節語文課,得到了教研室張自福主任以及校領導,同事的中肯建議。張主任指出,應從五個方面看一節語文課,即看目標、看教法、看學的效果、看“味道”、看課堂文化。下面我就從這五個方面去反思自己執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堂課。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三個,一是會認13個生字和2個新的偏旁,二是會寫兩個生字,三是初步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組成的詞語。目標相對明確。但是僅僅設定目標明確還不夠,還要在目標中定位重難點,以及評價學生對目標實踐的效果。
在認字環節,采取自由拼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學互讀的形式。方法多樣但是因少了激勵評價,學生興致不高,略顯枯燥。拼音與漢字的布局上應該上下有序,突出漢字的主體地位,拼音只是認字的輔助工具,課件制作還應再精細化。實際的教學預設沒有在課件中呈現出來,帶拼音讀生字后再去拼音讀才好,不去拼音,只是口頭約定不看拼音,教師無法了解學生認讀的真實性。讀生字環節結束后出示了詞語,意圖是用熟字組成新詞來鞏固識字,但是忽略了學生對詞語認讀的水平,坡度大,環節生硬。每一個教學環節應當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易到難,有趣味性識記的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對難易程度的接受性。
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去繁從簡,難易程度更要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比如在學習新的偏旁廣字旁和心字底時,過于形式化,拓展的字多且難,心字底的學習也浮于表層,沒有引領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在意義上對偏旁有新的理解和認識。在教育機智方面沒有警覺地意識到學生對病字邊與廣字旁的混淆。識字方法的交流應在前面更好,我自身偏好“想象法”的識字方法在學生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運用想象法編故事,識記了“面”字,形象生動又有趣,學生與老師的想法相撞,更激發了學生識字興趣。但是忽略了啟發學生對其他生字的識記與點撥,教師認為的簡單其實學生未必簡單,成人理解的難,學生未必記不住,比如“吃”和“叫”字,學生很容易記住,“想”和“鄉”字對學生來說反而不好識記,不能取代孩子的理解,剝奪了學生表達與展示的機會。在環節上,倘若先交流識字方法,而后再出示詞語鞏固識字,效果或許更好。
最后談一談針對本課的朗讀。朗讀是這一課的重要目標。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思維的味道、積累的味道。在朗讀的過程中拓展語言文字的訓練。看似抓的主要問題其實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張主任指出,誰是挖井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朗讀中對偉人的故事留有印記。程主任也指出,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一年級的讀書還是要提高趣味性,有了趣味孩子們才有讀書的熱情,有了熱情才有效果。在調動學生情趣方面顯然不足,缺少競爭和鼓勵的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不足以點燃學生的讀書熱情,此時可以采取一些手段、一些游戲式的讀書競爭機制,去推動學生的讀書熱情,定能讀的通順,讀出滋味!
語文的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心靈碰撞。創新是好的,必要的,但是一節扎扎實實的語文課也必然離不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環節。這節課的展示,尤其是展示后張主任、程老師給予的點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指明方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堅定的夯實環節,理清思路,更要備得充分,絲絲入扣。在清晰可用的框架之內,盡最大努力,讓教法與學法打磨出一道耀眼燦爛的光電,教師教,教得實實在在、靈活有趣;學生學,學得扎扎實實,意猶未盡。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4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后,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里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后來,“吃水不忘挖井人”成為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并非專指吃水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義,比喻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好處,不忘記它的由來,不忘記當初創造成果的人,一句話,不忘記根本。
課文要告訴我們學生的肯定也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課文所描述的年代對于我們這些青年教師來說,都很遠了,何況我們的學生,他們更是生在幸福中,長在幸福里,他們根本不能明白。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因素。而且現在的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的了解知之甚少,那么在教學時學生很容易覺得沒意思,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一定要在新授內容前讓他們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歷史背景有簡要了解。
在教學開始時我用歌曲導入,激發了學習興趣。緊接著對毛主席進行簡介讓學生初步了解了毛主席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孩子們不懂,是因為他們難以想象當時那樣的年代,如果讓孩子親眼看看那樣的年代,會不會對他們有所感觸呢?我又試著找了些資料,在教學課文時,我給學生們展現了那個艱苦的年代:破破爛爛的.東西、瘦瘦的人們……我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著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擔回水,畫面是神奇的,孩子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開始嬉笑的表情沒有了,臉上的表情變了。趁著機會,我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們也有話可說了。
總之,《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要充分地照顧到孩子們的情緒,把他們的情緒調動起來,讓他們在課堂上設身處境地置身于情境之中,才能從根本上感悟到不忘記根本,學會感恩。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這一課時,總覺得學生對毛主席那種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的感情,學生感悟不深。因為毛主席的年代離我們的學生太遠了,他們未曾目睹炮火硝煙,未曾品嘗貧窮落后。他們生活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年代。加上我們這里用水很方便的,家家都有自己打的`井,因此,學生對老百姓立碑紀念毛主席的行動感受不深。
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影象渲染。
我播放了一段江西老表去老遠地方打水,以及老表們在一口臟兮兮的池塘里洗衣、洗菜視頻,讓學生在視覺上引起感想。
二、實踐活動,為“井”取名。
創設情境,老師當記者,學生當鄉親,問你們為什么要在井旁立塊碑呢?那我們來幫井取個名字吧?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并說出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呢?交流“革命井”因為在革命時期挖的。“毛戰鄉井,因為是毛主席帶領戰士們和鄉親們挖的。”“我們小組取的井名是主席井、清甜井、團結井、憶井……”通過這樣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對鄉親們對毛主席的深切懷念之情體會的更深一些吧!
最后,補充《紅井》這一故事,升華學生的感情。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6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敘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表現了毛主席熱愛群眾、關心群眾、愿意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教學這篇課文時,在學生讀通課文之后,我再讓學生認真地讀一讀課文,然后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說說課文講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再想一想從中表現了毛主席的什么品質。學生認真地讀書并討論交流,就得出了答案。我再引導學生理解一些重點句子,通過理解這些句子,學生對毛主席的高貴品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接著,再讓學生思考一下哪些內容寫得比較詳細,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略,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
1、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說出文章中講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幾件事。可要求用比較簡練的話語概括出幾件事情。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從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中體會到了什么。要引導學生從具體的事實內容出發,認真仔細地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作者敘述的順序:
從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記敘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敘述順序很清楚。可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這三件事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安排。讓警衛員把群眾請回來碾米,不要影響群眾正常生活,表現了主席對群眾的關心。進而派警衛員每天給碾米群眾送去茶水,表現主席對群眾的體貼、愛護。最后毛主席來到群眾中,親手給群眾遞去茶水、幫群眾推碾子,表現了主席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的作風。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同時這樣的敘述順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發展過程,這樣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敘述順序,要根據文章內容的需要來安排。
3、本文是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
作者具體寫了毛主席在花山時的三件事,體現了毛主席的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質。用具體事件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質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一種表達方法。在閱讀中應該讓學生加以體會。
4、課外可讓學生練寫一篇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
題目自擬,要求寫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為例,要通過具體事件的記敘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防止空洞說教或作鑒定式的評論。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7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閱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說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記字、辯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生動教學重情趣體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學中,注意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如朗讀競賽、識詞游戲、學當小老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讀中感悟重人文內涵
教學始終以讀為主線,從帶著疑問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蟄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突出“普通人”的情感體驗。中學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恩,既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四、想象拓展重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要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聽說讀寫活動,如“當小老師教學生字”、“看到碑文,他們會說些什么”的角色體驗。用“不忘”的句式說話等設計留給學生探索嘗試、交流反思的空間,讓他們在與文本無拘無束的碰撞交流中,切實提高語文能力,獲得人文素養。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8
在本課教學中,我吸取《騎牛比賽》中集中出示詞語的教訓,牢記生字詞的教學要看具體情景,采用邊理解課文內容邊板書詞語,在這個過程中識記生字、理解詞語,感覺效果比較好,但是我又反思,學生對字詞掌握得比較好了,但是對正文的閱讀感知又變得比較弱,會不會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安排這么個環節,顯得有些瑣碎?因為識記、理解不是一句話就帶過的東西,常常要停下閱讀課文的'思路來進行教與學,會不會破壞了課文的整體感,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另外,我改正《騎牛比賽》中主持人式的教學,穿插進行組詞、擴詞、造句、說話訓練等能力訓練,感覺學生積極性較高,都搶著說出自己的詞語或句子,課堂氣氛較好。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19
我們一行六人參加全區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我們學校有選手參加,選手課講得非常精彩。我們共聽了七節課,其中有一節課是一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是通遼的一位選手講的,這節課她設計的好,很有新意,但是她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自身原因,耽誤了時間,沒有完成教學任務,還壓堂,叫評委很不滿意。
這節課雖然沒有完成任務,但是也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這篇課文在我看來,內容離學生生活太遠,不能吸引學生,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因此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沒有認真專研教法,只是帶領學生讀了幾遍,內容理解的少,通過課件叫學生簡單的了解當時嚴重缺水,了解了毛主席,沒有真正走進文本。而這位老師她能吃透教材,能運用已經學習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導入與眾不同。
上課伊始,她引課時運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識字,叫學生開火車讀識字6的詞語,當時大家都認為她在浪費時間,當學生讀完識字6的詞語后,她立刻又出示三個詞,它們是“一位偉人、一位戰士、一位老鄉”,接下來她用這三個詞導入今天這節課內容,“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位偉人、一位戰士、一位老鄉挖井的故事。”話說完就板書課題,當時我心里就有疑惑,她為什么導入課文這么羅嗦呢?
二、以詞解詞。
當她檢查完學生讀課文情況以后,開始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大屏幕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指名讀這一段內容,這段難理解的詞特別多,她會怎樣教呢?這時她出示了前邊開始時讀到三個詞語,請你再讀課文把畫橫線的詞和下面的量詞連接起來成為一句話,這樣設計就降低了難度,又訓練學生說話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趣一來,立刻把課文中難理解的`詞和下面的量詞連成一句話,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寫字指導有特色。
這位老師在進行寫字時,她不是向我們那樣,把這篇課文要求寫的字進行指導,她是把生字進行歸類,這節課她指導的都是帶有“心字底的字”,把本冊書中出現的帶有心字底的字都帶進課文,注意觀察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做到舉一反三。她指導生字時叫學生先寫一個,再寫一個,寫字環節落得實。
一節課不可能上的那么完美,一定有不足之處,但我們只有取長補短,自己的課堂才能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20
昨天就《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進行了授課,備課時發現這一課不好備,而且是第一課時,要想出彩,真的是要下功夫。拿著課本,帶著教參,對著課件,我在家苦惱了兩個夜晚,還是理不順這篇課文的思路,周四匆匆忙忙上了這一課,感覺存在的問題很多!
1、導入的時間太長,大約用了十分鐘,一節課也就四十分鐘,用了四分之一的時間,從井導入,用圖片,引出井,認識象形文字,導出課題,繞了一圈,其實沒有這個必要,簡單點,直接導入就行。
2、識字環節,重在于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但老師牽的太多,學生的思維未被激活,這一環節的課堂氛圍有些沉悶。
3、朗讀指導還不夠,這一節課的朗讀目標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讀文,但學生讀書的面還不夠,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目標?怎么樣讀,是流利地朗讀?方法是什么?老師要和學生一起在讀中發現,重在讓學生歸納總結。這節課,朗讀環節,匆忙而過,仿佛蜻蜓點水,不深入。
4、寫字環節,觀察的方法是什么?看結構、比寬窄,比高低,找占位,這樣的方法并沒有交給孩子,所以只有部分學生觀察很仔細,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認真觀察了,寫字教學枯燥,時間不夠,孩子們注意力不夠集中。
改進措施:
1、深入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看看每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什么,讓課文的課時備課與單元備課緊密結合,同時要多看名家課例,舉一反三,要會學習,還要多學習。
2、備課要備詳案,尤其是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如這一課的識字環節,識字方法有哪些,學生會提到哪些?哪些學生不知道,也需要掌握,執教老師自己要知道,課堂預設要精、準、細,在備課上一定要下足功夫。
3、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缺口,知道學生哪方面是薄弱點,課堂的訓練重點是什么,要把握住,不能偏離,若是學生扯得太遠,要及時地學生拉回來。
4、課堂流程要完整,時間要把握準,板書設計要體現這節課的重點,各個環節的知識點之間要能通過板書串連起來。
5、要學會用兒童的語言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真正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有所收獲。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21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文章。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后,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里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可是課文所描述的年代對于我們來說,都很遠了,何況我們的學生,他們更是生在幸福中,長在幸福里,他們根本不能明白。所以揭示課題前,我用生活當中的問題引入:同學們,當你們在受到別人的關心和幫助下,你會怎樣呢?學生馬上答出:不會忘記他(她),會在心里想起他(她)引導學生體會現在生活幸福,要在生活中學會感恩。
于是在板書課題后,我又設置了一個問題:看到題目你想問什么呢?結果學生全部愣在那,不知道如何去答。怎么辦?我知道這個問題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確實非常難。我又不想馬上放棄,于是引導,慢慢的有一兩個學生說了出來。我馬上就引出了問題:
(1)吃水人是誰?
(2)挖井人是誰?
(3)為什么要挖井呢?于是讓學生去讀課文,邊讀邊想,并把課文中的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再讀課文,分出自然段標出序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以回答上面的問題做好鋪墊。果然在教師“適時點撥”這個環節中,在回答上面設置的三個問題時,回答的很流利,我隨著學生的回答及時的板書。并簡單的說了說當時的背景。于是引導學生感悟,以體驗到鄉親們因為村子里沒有井,所以他們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挑水吃,再引出偉大領袖毛主席為了幫助鄉親們解決吃水的困難,而親自挖了一口井。而鄉親們為了感恩、為了記住毛主席,所以后來立了一塊石碑——(學生讀出)“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而在學習“我會認”的生字時,也是放手讓學生學習,不懂的地方適當點撥。這個環節學生學得很好,主要原因是“小老師”發揮了作用。達到了學生自學、互學,教師點撥的效果。
總之,大體而言在“高效課堂”中是一個較好的'起步,雖然效果不是很好,可也是跨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因為他們難以想象當時那樣的年代,而我卻設置了一個針對一年級而言難度很大的問題,這也是我考慮不周,不足之處當中的問題,但我不會感到遺憾,因為這給學生在今后的“高效課堂”中奠定了一個很好的起點。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22
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時我遇到了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孩子們對毛主席不夠了解。雖然在上課之前,我讓孩子們搜集了有關毛主席的故事,還讓他們向自己的父母進行了詢問,但是效果并不明顯。當說到“江西”、“領導”、“革命”、“解放”時,孩子們是一臉的茫然。還有,孩子們對于吃水“難”沒有切身的體會。書上寫“村子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挑。”到底多遠,多累?現在的孩子到校都要家長送,即使他對路程有感知,也不會真的累過。于是我就聯系生活實際,讓他們說說沒有水的麻煩。這下,倒是打開了他們的話匣子:渴了就沒水喝了;沒辦法煮飯、燒菜;媽媽不好洗衣服了;農民伯伯種的莊稼都要枯死了。
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隔太遙遠了,孩子們生活在21世紀,對過去的生活一無所知。生活條件優越的他們,很難理解、想象當時連口水都喝不上的困苦生活,又不能使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感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能是粗淺的,簡略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一年級學生對那個年代的事情根本不了解,“革命”、“解放”等詞語更不知為何物,作為老師,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
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既不優美,也不深刻,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的話,也是無從下手。
這篇課文該怎么上呢?我想了很久,就從這句話入手吧。“村子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這句話寫出了鄉親們吃水的困難。這讓我想起了我教過的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水》,于是,我拿來那篇課文的一些資料給孩子們看,一口小小的井旁,排著長長的隊伍,兩只水桶,那是全家人一天要用的水啊!慢慢地孩子們感受到了,體會到了。
水是多么重要啊!生命是離不開水的呀!可是,當時的政府沒有人來管這件事,老百姓就一直過著艱難的.日子。
毛主席來了,他看到了,就決心為老百姓做事情,他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這時,我再讓學生想像鄉親們喝著這井里打上來的水,是怎樣一幅歡樂的場面啊!孩子們的想像非常到位,下面是一些孩子的回答:孩子們笑啊跳啊!歡呼起來:“噢!我們終于有水喝啦!井水好甜啊!”一位老人握著毛主席的手說;“謝謝你,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的!我還要讓我的兒子、孫子都想著你。”聽了孩子們的回答,我想,今天的教學任務我完成了。
沒有說教,沒有灌輸,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了毛主席確實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老百姓永遠記著他,這就夠了。我已經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23
這節課的內容跟學生的生活實際離得較遠,現在的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的了解知之甚少,在學時學生很容易覺得沒意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里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
課文要告訴我們學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但是如果只靠讀課文來理解,告訴學生是肯定不行的`。在第二自然段中的重點句是“村子里沒有水,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現在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優越,水資源充足,就這么一句話,學生很難體會到沙洲壩缺水的嚴重程度。所以我問學生:同學們,如果現在開始,大家回家之后就用不到水了,你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有的說:沒辦法洗手;沒辦法吃飯,更沒辦法做飯;可能好幾星期不能洗澡;衣服臟了也不能洗;每天都很渴…….還有: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要多遠?有的說:可能要幾天幾夜;還有的說:也許不用那么遠,但是要翻山,如果在山里過夜的時候遇到老虎獅子怎么辦?
從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學生很快回到了那個缺水的時代,想象到他們沒有水用的困難,還想到要吃水,不僅僅是困難,可能還會付出生命的待價。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設計、教學反思07-05
《吃水不忘挖井人》語文教學反思07-21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通用5篇)04-16
一年級下冊《小池》教學反思03-23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6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5-24
一年級下冊語文的教學反思04-12
一年級下冊《鋤禾》教學反思04-06
一年級下冊《春曉》教學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