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電話》教學反思
導語:《打電話》是五年級下冊“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的內容。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關于《打電話》教學反思,供大家閱讀參考。
篇一:打電話教學反思
《打電話》是新課程五年級下的一節綜合實踐課。這節課題材非常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通過這節實踐課,學生不但增長了知識,更學習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通過教學,我們有如下幾點的體會:
1、能上出活動課的特點。
首先是“活”,能主動引導學生靈活處理問題,活躍數學思維,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師生共同探究,學生參與度高。再是動,這節課不僅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表現,能否積極動手、動腦、動口,把問題解決好。在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暢所欲言,想說就說,想寫就寫,想畫就畫,有爭有辨,在愉悅的環境中探索知識,心情舒暢。
2、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打電話,學生熟悉、感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從傳話游戲到學生探究規律都讓學生結合知己的生活實際,使整節課的知識發展都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合作完成。能看出老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的引導者、研究的參與者。在課堂上王老師能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水平與進度,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幫、放,例如導入傳話時當學生用一個一個傳話或平均分組的方法傳話時,教師采用了幫,然后新課時采用了放,讓自己畫起圖來,這樣讓學生自己有序的學習畫圖,這種方法更能讓后20%的學生也能接受。這里也體現了數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方法的優化。
3、教師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
教師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中,把知識的探討引向深入。如在6分種內最多能通知到多少名小觀眾的問題中,就是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學的開心,為以后學習數學知識埋下了快樂的種子。培養了學生對未知領域的一種勇于探索的精神。
當然,通過本次學校開展的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我們也從中發現自己存在著不少急需改進的方面:
1、鉆研教材還不夠深入,使得課堂設計不夠緊湊。
2、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還比較弱,課后發現有部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不是很理想。
3、數學的思想方法在課堂中展示的不夠清晰,使得學生對打電話本課的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不高。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不僅發現了許多學生的巨大潛力,也感知在新課程環境下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產
生和發展中得到對知識的那份欣喜和興奮是多么的重要。課的好壞不在于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是否學到了如何學習數學的一些基本技能。我們將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爭把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使自己的課更能讓我們的學生所樂于接受,更具有自己的教學特色。
篇二:打電話教學反思
一、充分相信學生
充分相信學生,首先要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交流,有時間動手,有時間討論。提出問題之后,我為學生留出了較為充裕的思考與實踐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多種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讓他們在互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二、充分挖掘學生們的潛力
每個學生都是一只“潛力股”。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多次嘗試,并在教師引導下積極優化。要讓學生理解“只有老師和接到通知的學生都參與到打電話中,所用的時間才是最少。”這一點并不難,難的是實踐證明學生有很大的潛力。在比較、交流中,學生們的思維活躍了,方法優化了。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成功的鑰匙。
三、預設與生成間的矛盾
每次課前我總會認真的去備課,但課堂上總會有生成,也因此留下了許多的遺憾。今天的課堂也不例外。課剛開始,學生洪就想出了最節省時間的方案,我不打算回避,,順著他的思路往下講,可是這樣一來一般的方法就沒有展示,需不需要回頭呢?這樣一來時間也非常緊張,于是我立即調整教學,舍去了那一部分。有得必有失,在課后的交流中,有同事建議我應該再多展示些學生的'方案。哎,預設和生成永遠也劃不上等號,但我想只有認真、充分的去預設,才能生成更好。
篇三:打電話教學反思
《打電話》這節綜合實踐活動課,通過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打電話這一生活素材,讓學生幫助老師設計方案、并從中尋找最優方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隱含的數學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通過執教這節課使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充足的思考交流時間,學生間思維的碰撞有可能創造課堂的亮點。
在教學中,首先情景導入,然后提出問題,我為學生留出了較為充裕的思考與實踐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多種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每次提出問題之后,都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從而得出各種方案,教師盡可能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多種情況,并努力搜集和捕捉學生中好的資源與好的問題,并呈現各種資源。因此才有了學生多種精彩的方案設計與層層遞進的問題呈現。
其次,充分交流,資源共享,有效互動,促進生成。
從教學過程看,打電話的方案從低層次的“逐個通知”到較為常規的“分組通知”,從“平均分組”到“分組可以有不同”,從“老師、組長同時打”到“每個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時打”,方法從低層次到最優化,學生的理解與認識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其“逐步優化”的線索是相當清晰的。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有效互動,促進生成”之目的。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有必要組織學生思考:“在這些方法中,哪些方法是對的,哪些方法是錯的,哪些方法比較好,為什么?”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思維之間的碰撞,學生就有可能認識到原先自己的認識是錯誤的,或不完善的。這樣,經過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個人的經歷和體驗以及學生群體之間的討論和思維碰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則關注捕捉信息、判斷信息和處理信息,不斷激發學生向高層次思考,從而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進新方法、新觀點、新創意的有效生成。
【《打電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打電話教學反思誰有?06-26
五年級語文《打電話》教學反思10-03
五年級下冊《打電話》教學反思03-29
人教版五年級下《打電話》教學反思03-29
語文《打電話》教學設計09-08
《打電話》教學設計兩篇03-29
《打電話》教學實錄范例(精選7篇)04-15
《打電話》說課稿03-29
《打電話》優質教案03-29
《打電話》課文原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