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含義》教學反思
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學活動進行梳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除法的含義》教學反思,供大家閱讀參考。
《除法的含義》教學反思1
《除法的含義》是除法學習的起始課,這節課的內容是理解除法的含義:把一個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以及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除法是一種新的運算,理解了除法的含義,還要為學生建構起除法的模型。教學過本節課之后,我有如下思考:
一.強調“平均分”,為學生建立除法概念,要求表達,把握概念的準確性
1.導入時評紀律獎紙船時引發的認知沖突、大熊貓分竹筍的情境設計,都是平均分的實踐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動經驗。又通過直觀圖,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竹筍的統一表象。然后結合圖對平均分竹筍活動進行語言表征。這些活動都為學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了充分準備。
2.整個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要求學生把做法想法表達出來,梳理思維使之有序;多次強調“平均分”,要求學生表述準確,辨析概念,讓概念在頭腦中更清晰更牢固。
二.認識除法,注重建構
動手做一做,注重探索,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經歷了除法建構的過程。對于二年級小學生來說,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呈現圖片、讓學生動手操作,鍛煉了手腦的協調發展,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是自己的親身經歷,記憶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發散思維,把學生思維導向寬廣的領域,注重培養創新意識
1.小組合作操作環節,每組都有學具,但是不惟學具,可以有自己組不同的想法。
2.讓學生創造算式這一環節,讓學生進行算式表征的再創造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課堂故事化,激發學習興趣;及時鼓勵,引導學生積極情感
1.把整節課各個環節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開課時獎勵小紙船引發認知沖突——乘上小船去探索——大熊貓、小貓來帶領——小精靈幫忙提醒——大熊貓引領理解除法的含義(快到彼岸)——小貓帶領過檢驗關(到達彼岸)——在彼岸休息,回顧、談收獲”。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讓每個學生成為這有趣故事中主人公,實現自己的探索,體驗自己的思考、榮辱、成敗,引起情感共鳴,激發興趣,使學生更樂于參與課堂活動,并從中感受到樂趣。
2.課前與學生商定,積極發言如果聽到老師的“表揚”二字,下課就可領到一只彩色小紙船,表揚幾次領幾只,一石三鳥:控制了課堂秩序、節省了時間、引領了積極情感。
五.及時滲透數學思想與情感態度教育
1.通過明確算式中的數與平均分的對應關系,強化對除法含義的理解。通過在具體事件中理解除法含義,到去除事件提煉數字理解含義,說一說15÷5=3能表示什么,讓學生體會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滲透模型化思想。
2.鼓勵學生解決問題探索多種方法,在比較中優化策略。
3.激勵學生向數學家學習,從小樹立遠大理想。
4.讓學生認識到除法與生活的聯系,體會除法的應用價值。
六.不足之處
本節課目標之一是“會讀、寫除法算式”,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只在“創造算式”這一環節很多學生在練習本上寫下了“12÷4=3”,其余環節并沒有做“寫除法算式”的練習,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寫這個算式,只是在“改變平均分的份數”練習時,學生匯報,我又執筆了三個算式,這樣做有失恰當。如果在“改變平均分的份數”練習時指名一生到黑板上書寫,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寫,或者專門安排一道寫算式的練習題就好了。
以上是我上完《除法的含義》一課后的及時反思,總體感覺抓住了重點,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通過探索活動讓學生經歷了除法建構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努力讓學生準確嚴謹表達,培養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維。
《除法的含義》教學反思2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教材通過平均分的實例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從而引出除法。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分析數量關系,列出算式。難點定為:理解除法的含義,由“平均分”引出除法。
在教學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書寫除法算式,建立除法算式的數學模型,理解除法的意義,引導學生讀一讀、寫一寫除法算式,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等過程逐步引導學生認識除法。最后通過數學史的介紹,感受到數學文化的美,更進步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鞏固練習時,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整節課,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學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種分法的含義,同時,也很快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認識了除號,突破了“除法的含義”這一數學難點。
回顧這節課,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的參與度、思維活躍度是比較積極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以下幾點的認識:
1、有意識地創設情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這兩節說,我用了有關聯的情景引入:喂養小熊貓。創設幫飼養員、小熊貓分竹筍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平臺。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具體天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
3、創設一個能讓學生大膽嘗試、創造的平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例4時,在列除法算式的環節中,打破傳統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進行算式的再創造過程,鼓勵學生創造除法算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同時,在不斷的交流比較中,突出除法算式所表達的含義。雖然在這一個創造環節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創造出算式來,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創造了:12-3-3-3-3=0、3×4=12、12()4=3、12÷3=4、12÷4=3,相信在有機會的前提下,多創設讓學生進行創造性設計的環節,對學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4、建構主義教學認為: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是教師傳授與輸出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所以,知識是建立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的。設置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進識強化。如例5是在例4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除法算式,所以有了例4的基礎,例5中的探索發現,放手讓學生通過分一分、說一說、寫一寫、議一議等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除法奠定基礎。同時在例5的教學中初步滲透包含的意識,即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為后面的解決問題作鋪墊。
5、數學的知識的連續性很高,別像“游擊隊”一樣到處“放槍”,應有意識地在相關系的知識點中有意滲透,讓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樣,數學的思維培養也是連續性的,當能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性的培養時,別認為是浪費時間,付出了、經歷過總是會有收獲的,總比沒有試過、沒有經歷過要強。
不足之處: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尤其是教學環節的過度階段時語言銜接不夠精煉。不能夠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整堂課習題和小結的時間沒有控制好。
這節課,讓我深深的知道,上一節課不難,上好一節課很難,上一節好課更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老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單純的一個,兩個學生,也更不要去懷疑孩子們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問題交給孩子們去發現、去解決。課前面,其實有很多東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預見到的,只有在親身的實踐中才會發現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點點的修改,一點點的接近完美。我以后也會秉承這種新的教學理念,還給孩子們一片新的天空。
【《除法的含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游仙詩的含義06-03
夢見硯臺的含義10-20
含義比喻的成語大全04-19
孕婦夢見花生的含義10-31
夢見天堂的含義10-22
夢見獅子老虎的含義10-19
孕婦夢見星星的含義10-15
有深刻含義的座右銘01-30
夢見搶別人錢的含義10-18
夢見房子被盜空的含義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