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在品生課堂中的應用》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對……有關道德知識,正確的道德觀點,典型的事例,模范人物的再認、再現能力”。這里指出“再現”在教學中的一般表現形式,多為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舉例。大家不難發現,學生的一個貼切而生動的舉例,往往會使課堂頓時生輝,激起陣陣波瀾。舉例在本質是擺事實,講道理。或肯定和認同,或否定和質疑,或深化和補充。這些事實和道理之間的連接需要通過認知能力進行加工,而認知能力又恰恰來源于一次次的“連接”。比如舉例前的收集和積累,舉例時的語言組織和快速提煉,舉例后的反思和回味等,就是學生捕捉道德問題和現象,進行道德信息的提取和甄辨,陳述理解和形成態度的過程。因此,舉例不僅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僅是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需要,更重要的在于它是發展學生道德認知能力的基本規律,是一種學法。學生的舉例,同時也是評價和衡量其認知能力高下的重要依據。培養學生舉例的能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擴大“例”源。小學生的`生活面、知識面與成人比相對要窄,加上無意注意和興趣記憶的年齡特征,常常在上課發言時出現信息空白和記憶阻隔而說不上來。擴大“例”源辦法有:(1)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象,搞好課內外銜接。如生活中環境污染現象,鄰里之間關系如何等;(2)利用傳媒獲取信息:如經常收聽收看廣泛電視閱讀報刊雜志,從中可以及時掌握大量有用之“材”;(3)加強課外閱讀:童話故事,科普讀物,名人傳記中有豐富的道德事例,可推薦學生閱讀。擴大例源能讓學生增強收集信息的意識,達到“見多識廣”的效應。
二、增強“例”用。有了“例”源,關鍵在用,這樣才能充分地使學生心中的例子活起來。教學中老師一要做到讓學生多發言,讓多數學生講話,有些知識及信息應盡可能地由學生來呈現,老師只有引導、評點、調控,把充足的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二要善于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討論、爭論,從而促進學生尋找豐富的事例來闡述自己的理由。如在上《保護珍貴動物》一課時有位老師引用了《楚天都市報》頭天刊載的一則關于動物園的一頭雄獅兩次傷人、動物園申請上級部門準備“槍斃”雄獅的消息,頓時引起爭論:有的說該殺,不然還會傷人;有的說不能殺,并舉例說曾有一個動物園的大象踩死了人并沒有處死。論辯豐富了學生用“例”的機會。其三,針對某些內容可設計新聞發布和新知識介紹的教學環節。如“祖國的偉大成就”這類教材完全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資料,課中加以展現。對于信息意識強知識面寬的學生可設置“小靈通”之類的獎勵給予肯定。
三、學會“例”證。課堂上,教師在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的同時,還要注意訓練學生“舉例”的質量。基本要求有三。首先是舉例的準確性。所述事例在數據上事理上情節上要真實。其次是舉例的貼切性。有的例子用在某處可能不錯但也許不太貼切,容易產生誤解。如有位老師在教學“保護珍貴動物”時學生講了歌曲“丹頂鶴”中“女孩”救丹頂鶴而獻身的故事,這個事例本身具有極端的一面,當有學生表示在遇到此類情況時要向“女孩”學習,老師表示了贊同。筆者認為這就有了誤導之嫌,是學其精神還是學其行為?小孩子的安全應是頭等大事。三是舉例的典型性。典型即要求例子有代表性、針對性和生動性。要能有力地回答提問,能以少勝多,聽起來感人,印象深刻。如在學習《尊敬老人》一課時有學生就舉出了這樣一個例子。說他隔壁張叔叔和他愛人都在外做生意,家里的張奶奶無人照顧,張叔叔就請了一個保姆專門照顧。他認為這也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表現,因為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變化了。這個例子在當前城鎮居民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培養舉例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辯證發展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隨著學生思辯能力和道德視野的擴展,他們心中道德事例的儲存就會象滾雪球那樣不斷擴大,學生舉例的水平就會實現一個由低到高,由一般到精彩的漸變。反之亦然。
【《舉例在品生課堂中的應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簡筆畫教學在幼兒師范教育中的應用論文07-05
《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06-08
《掌聲》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反思06-26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7-30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反思07-11
課改課堂語文教學反思07-15
語文課堂改革教學反思06-22
《霧凇》課堂教學設計「帶反思」06-23
《核舟記》課堂教學反思04-30
《在沙漠中心》教學反思范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