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1
《秋天的懷念》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這是作家用凝重的情感筆觸,用深邃的人生思考凝練成的感人文字,真人、真事、真情感。作家回憶了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后的幾件平常小事,一個個平凡的細節中詮釋著母愛的真諦,正是這份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才讓兒子在以后的不完滿人生里勇敢而堅強地活了下去。
今天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我從教材特點、學生年段特點出發進行設計。在教學中,著力體現以下的設計理念:
1、凸顯語文的學科特點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的根應該深深地扎在語言文字里。為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讀文、解字、品詞、析句,等等類似的設計都意在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披文入情。這樣的設計讓課堂處處充滿語文因素,讓學生充分地獲得豐富的語文素養。在這樣的語文學習實踐中,學生獲得了人文情感的熏陶與濡染,實現了作者、編者、教者、學生的“四心”交融。
2、立足課文的整體,強化各領域的整合,達成識字、閱讀、表達等的綜合效益。高年段的識字教學應有別于低、中年段。生字“癱瘓、捶”等的教學體現了由字理識字至字理析詞再到字理閱讀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漢字的音、形、義與具體的語言環境,與鮮活的語言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了學生對字詞的整體感悟能力,并為學生進一步潛心會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指導學生練字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就是教師寫字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實,要嚴謹,以身示范。這節課我從課題的書寫到難字的指導書寫,都做到了用心、細心、悉心。我想一個語文教師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持之以恒。
4、重視學法指導,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新課程強調,在使用教材時要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觀。我認為閱讀課中的每篇課文,都是我們利用它進行學法指導,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培養語感的一個憑借。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各項語文能力的訓練。
首先我教給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后我讓學生運用前后聯系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再次我還教給學生用抓中心事件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等。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前準備再充分,但由于自身素質不高,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由于教師聲音太小,有時本該有激情的地方教師沒能調動感染
學生的情緒,使課堂教學的高潮沒能達到。
2、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時,評價語不夠真誠、針對性不強。不能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導致學生參與面不廣。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提高自己專業素養。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2
最近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設計的最后問題是:作者有沒有領悟“好好兒活”這句話的深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1:作者領悟了這句話的深意。課文最后清楚地寫著:“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他們已經都懂了。
生2:我補充一點:課文P5注釋里對作者的介紹表明,作者沒有浪費自己的光陰,后來成為了當代作家。可見他懂了母親的話。
很多學生點頭表示贊同。教師也微笑著點頭。
生3:我也補充一點:課文最后一段說:“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以前母親央求他去北海看菊花,他都拒絕,那年秋天他去看花了,所以說他是以自己的行為證明他理解母親了,明白了“好好兒活”的深意。
生4:剛才的回答里有個錯誤,他沒有“都拒絕”母親的央求,那次他是同意了去看菊花,只不過母親去世了才沒去成的。
生3(反駁):那一次,面對母親的央求,他沒有說好,只是問:“什么時候?”但這也讓母親“喜出望外”,還說要“準備準備”,于是他說:“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可見,從他的內心來說,是不想去看菊花的,只不過可能母親說的次數多了,心中煩,才這樣說的。
師:你的反駁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了那次他答應母親去看菊花時的心理,從這個角度來看,用“都拒絕”可以嗎?
學生點頭。
生5:我有個疑問:那年秋天他去看了菊花,以自己的行為證明他理解母親 “好好兒活”的深意,這我明白了。可為什么要讀后面的那個句子呢?回答問題不是應該簡潔嗎?
師:你的意思是,描寫菊花顏色的那個句子不能表現他對“好好兒活”深意的理解?大家怎么看?
學生交流探討后。
生6:能夠表現作者領悟了“好好兒活”的深意。母親想帶他去北海看菊花,就是想讓他看到生命的色彩,希望他不要那么頹廢,那一年,他看到了菊花的不同顏色,就是看到了生命的色彩。
生7:淡雅、高潔不但寫的是花,而且讓人聯想到人的精神品質,比如古人寫梅蘭竹菊,就是在寫君子的品質。
生8:他看到了花的顏色,回想到母親對他的愛,感覺那愛就像白色的菊花那樣純粹而高潔,像紫紅色的花那樣熱烈而深沉,他想到母親對生命不輕言放棄的精神。
師:如此說來,作者對菊花顏色描寫一句是極有意味的,從中我們看到他生命色彩豐富起來了。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說的就是讀者能從作品中一切描寫景色的句子里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剛才,我們表面上讀的是景,其實品的卻是作者的情。現在我們就來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感受一下他賞花時的心情。
那堂課上學生對這段內容的學習讓我印象深刻,靜下心來反思課堂教學的過程,覺得將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真是件好事。
現在,課堂教學追求“以生為本”,這從某一層次上來說算得上是教學的回歸。雖說這樣的課堂不是每節課都成功,但至少有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閱讀是屬于學生的;雖然這樣的課堂開始的時候總覺得別扭,教師似乎被迫“冷落”了,但課堂里的變數增加了,學生想說會說的增加了。
教師要有轉變課堂角色的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撰的《學會生活》 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應從一個知識的傳遞者變成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學生思考的激勵者和引導者,一個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從“知識的傳遞者”到“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說說容易,做做真的很難。
一、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說。
學生在課堂里會不會說,能不能說,取決于教師給不給機會,當然,也取決于教師對學生說什么的指導。教師既要讓學生明白,課堂是研討提高的地方,是解決困惑的地方,更是展示實力的地方。只有首先讓學生有“說”的意識,學生才有在課堂里“說”的可能。
學生在課堂里對文本的解讀,可以說些什么?說他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說他對文本語句的感悟,這些都包含在教師預設的文本理解問題里。在學生輔導用書紛呈的今天,學生說的這些理解和感悟,很有可能并不是他自己真正對文本的解讀。那就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他獲得這些理解的依據或途徑,更要鼓勵說他在文本閱讀中的困惑及不解,說他在聽同學回答時產生的疑問……只有學生在這些方面不斷地說,不斷地辨析,才可能真正走進文本,理解文本。
教學片段里生4、生5說的內容應該就是促使學生對文本解讀的一個良好契機。這是鼓勵學生在課堂里說的結果。
二、要力求給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
學生的個體是不一樣的,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天生喜歡在群體面前表達,而且人越多他表達時越有感覺;有的小范圍里能表達,人一多他心理就犯怵。這些也正常。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大膽說,就要創設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可能。
現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一定程度上給了那些偏內向,不喜歡在群體面前表達的人一個說的機會,而那些會說和喜歡說的學生同樣不會放棄這小組討論時的表達機會,教師要引導這部分學生首先將說的機會給那些不太會說的學生,然后再由他們組合小組的意見在班級里進行表達。
力求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不是逼迫每個學生必須說,一旦讓說由權利變成義務,學習對學生來說就變成了負擔,這就會讓那些不愿說的學生厭惡課堂,這會對課堂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三、要及時對學生說的內容做出反饋。
生活中任何人都一樣,需要有人聽他們說,還需要聽的人對他們所說的內容做出反應,這種心理需求很正常。這或許也是評價存在的另一價值。
課堂上,學生說了,說得好或不好、或還有問題,都要及時給與評價。這評價既可以是由學生來完成,也可以由教師來完成。學生評價剛開始的時候更多側重于聲音是否響亮、口齒是否清晰等,慢慢地就轉變到對內容的不同理解,或是否還有補充等方面上來。相對于學生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應該更豐富些,如:肯定學生解析的角度、贊美學生情感的把握、糾正學生表述的漏洞等,在看似不經意間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指導性作用。
評價可以是言語評價,也可以借助于肢體語言。課堂里,師生的微笑、驚訝、點頭、搖頭,精彩處師生的鼓掌,都是一種快而有效的評價。
將課堂還給學生,和學生一起在課堂里平等對話,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會給與我們更多的驚喜。
也但愿這批初一的學生能將說的習慣一直保持著,伴隨著時光的流逝,說的欲望不斷提高,說的能力不斷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3
(一)滿意處:
1、全班學生真正沉浸于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蘊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2、學生是閱讀主體。我努力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儲備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閱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教師有預設,但更希望課堂上有生成。當學生說到“看看”與“走走”的差異時,我不禁為學生叫好!
4、教學支架的提供發揮了作用。課前讓學生看《一次文本細讀的嘗試:史鐵生合歡樹》和《我與地壇》(選文),意圖在于為學生提供文本細讀的范式和解讀課文的參考,從課堂上看,學生的旁批夾注將課文兩邊及中間的空處填得滿滿的,分析文本時能參讀支架材料,說明支架的選擇是適宜恰當的。
5、從教什么的角度考察,本課著眼點在于:
(1)讀出文本背后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
(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
(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后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6、從怎么教的角度考察,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在這節課上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大多數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在運用中嘗到了甜頭。
7、從教學目標的達成上看,由于定位具體,揣摩文本中的人物思想情感、學習運用“文本細讀”方法及透視文本中的人物對話背后的緘默內容等目標基本達成。
(二)不足處:
1、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于時間,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2、教學內容之一讀出文本背后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在課堂上因時間不足草草收場,留待下節課完成。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看,內容仍然多了。如果作為整篇課文的學習內容,則比較適宜。
3、從課的完整性上看,前面的文本細讀是從局部入手的,課結束前還應該整體閱讀一下,也是限于時間,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4、我曾經分析到,當教師的教學預計遇到學生的現場生成,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么辦的問題。我的觀點是根據學生生成的價值,教師的兩種選擇都有合理之處。其一是,當學生討論的問題不必當堂解決,也可以課下完成時,就主張將學生的討論中止;其二是,當學生討論的問題特別有價值(吻合教學目標、觀點新穎獨特)時,則主張教師放棄預設,順從學生的生成。這節課里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4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雙腿癱瘓以后,母親為使自己走出困境、重樹生活的信心所做的努力,贊揚了深沉的母愛。該文也反思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遭際中而忽略了母親的病痛與感受,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愧悔。文末也表達了七年后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堅定信念。該文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細節感人、意蘊深沉而耐人尋味。本課教學中試圖通過反復朗讀,注意朗讀時的語氣、節奏,用朗讀反映不同人物特點,從而理解文中關鍵詞句含義,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實施時,發現學生閱讀總浮于字面。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描繪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等行為,學生只能籠而統之的理解為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愛,卻難以體會此時此刻母親內心的復雜的感受。如何引導學生讀進去?我預設情景——讓學生假象自己是母親,反復讀。實際效果甚微。課后思考原因如下:
1、對學生預設不足。
學生剛升入初中,對文本的深入閱讀訓練還少,在閱讀文章時,普遍習慣讀故事情節,難深入文本細細體會。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情況,主觀認為這些內容不難理解,沒有準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該怎么辦。教學時就顯得手忙腳亂。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方法單一。
就像本課,要讓十三四歲的孩子跟隨文本,走進成人世界,理解這里母親的這些隱忍的表現,體會母親小心翼翼的情感,最好的辦法不外乎創設情境。那么此處可以創設什么情境?如何創設情境?在什么時候創設情境?這些都值得在思考和推敲。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5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后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
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并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致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娘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說一說:
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說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6
在本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后對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暢所欲言,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其中,重點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及語言的描寫,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然后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有學生說母親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體現了母親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可以說出來。最后,讓學生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怎樣的人?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本堂課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堂上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調動了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較高。但是,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主旨分析略顯不足,由于時間關系,在課堂上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還有待于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7
一篇略讀課文,一堂校內公開課,來聽的都是自己人,我沒有做什么特別準備,只按照尋常“套路”:讀、問、佳句賞析——就這么上。
相比于朗讀和賞析,質疑是活潑生動的。為使他們“會問”,我可是付出了很多氣力。在我看來,學生是否“會問”、所問深度如何,是他們語文水平高下的直接反映。作為教師,對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我自然有所準備,但是我知道,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把我當堂問倒也是說不準的事情——我當那是可遇亦可求的靈光的閃現,我喜歡并期待著那種情形的發生。
預料中的幾個問題,他們都提出來了。和往常一樣,我盡量讓學生作答,而他們的群策群力,也總能完成任務的絕大部分。評議、點撥,如此而已——需要我認真出力的時候還真不多。作為教師,能夠如此偷懶,無疑是幸福的。
問1:文章的題目為什么不叫“母親的懷念”或是別的,而叫“秋天的懷念”?
答:母親臨終前要帶兒子到北海賞菊花,這說明事情發生在秋季。母親是在秋天離開的,所以每到秋天,作者就格外懷念母親。
教師:“格外”一詞用得好,掌聲鼓勵!
問2:飛翔的大雁,甜美的歌聲,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看到聽到它們,作者為什么要發怒?
答:作者年輕輕的'就癱瘓了,大雁能飛,而自己連站立行走都不能夠,他感到傷心絕望,所以會發怒。又因為心情不好,自然連歌也不想聽啦。
教師:望雁而怒應當說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難的是如何將作者對歌聲的厭惡解釋清楚。你的回答合情合理,堪稱圓滿!
問3:對于“跑”和“踩”之類的字眼兒,母親為什么比我還敏感?
答:怕兒子引起聯想傷心唄。假如我考了滿分,就不應該在不及格的同學面前說分數,這是一個道理啊。
教師:能夠舉一反三,作觸類旁通的發散思維,很好。
當然,我不可能總是如此瀟灑,終于有人將大家都難住了:
問4:老師,母親在前面說“咱娘兒倆在一快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到了文章的后面,作者又說他要和妹妹一起好好兒活。媽媽為什么不說三個人一起好好兒活呢,難道她忘記女兒了嗎?
這正是我在備課時留意到的啊!聽到有人提問,看到無人能答,我像中了彩一樣的高興:
“問得好!這正是老師期待的有深度的發問啊。讀書都要細心到這樣,那才有味道呢!
“在家庭中,一個人的不幸肯定要成為親人的負擔,我想母親說這話的意思是:女兒總要長大,長大了總要去過自己的生活。只要能活一天,她就要盡心盡力地照顧病殘的兒子一天,母親寧可自己承擔所有的痛,也不愿拖累女兒。‘我們娘兒倆’——這恰恰說明母親在愛兒子的同時一刻也沒有忘記女兒啊。關于這一點,我們從母親臨終遺言:‘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也可以看出。自己已經病到了那種地步,還那樣深地愛著兒子和女兒,這正是母愛的偉大啊。”
當然,做教師的不能完全被學生牽著走。在我這里,肯定要有一兩個精心策劃的問題:說它“精”,因為它應當是學生問不出、答不了,但是經了老師的點撥頓覺豁然開朗的——這樣的問題,哪怕一課只有一個,時間長了,不愁他們的鑒賞和思辯能力不提高。
請讀課文結尾部分的文字:“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開得爛漫。”
“多么優美的文字啊,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很明顯,在懷念之外,作者被陶醉了,他是在真心實意地賞花呢。現在我要問:當母親活著的時候,兒子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現在母親去世了,他反而能夠盡情地欣賞花兒的美麗,這是為什么?”
如我所料,學生怔住了。思無所得之后,他們將渴求的目光齊集于我。順便說一聲,后排聽課的教師也在竊竊私語,露出饒有興趣的神色,我在心中不無得意地贊了自己一聲:
問得好!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8
在本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后對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暢所欲言,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其中,重點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及語言的描寫,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然后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有學生說母親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體現了母親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可以說出來。最后,讓學生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怎樣的人?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本堂課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堂上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調動了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較高。但是,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主旨分析略顯不足,由于時間關系,在課堂上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還有待于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9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后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后,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采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后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說的時候要著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著“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著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閱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懷念母親,以追憶的形式,用平實質樸的文字,家常的話語,寫出了真摯深沉的母愛,同時傳遞出史鐵生對生命和生存的深刻的思考。
教學形式注重以學生的家庭生活體驗來推己及人,感受真摯深沉的母愛,體會作者的悔恨和追念之情。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默讀,教師在深情地示范朗讀。然后集中解決生字、多音字的注音解釋,進而初步討論人物情感,理情行文脈絡,再做文章分析。
“我”與母親前兩次說起“看花”時的細節表現,學生雖然也能捕捉到,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所以在后來的教學中范讀后又加入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我”在雙腿癱瘓后的暴怒無常,母親的逆來順受百般隱忍等都在朗讀、評議和爭論中逐步被發現,學生對母親形象的理解、把握也更加深入準確了。
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老師的講、練、問代替學生的讀、感、思。
整堂課教師精神飽滿,真摯深情,教學流暢。學生學習注意狀態持久,參與面大,交流積極,思維活躍,情緒激昂,生成自然。教學目標明確,結構完善,板書規范,方法多變,手段適度,師生配合默契,效益明顯。
教學中注重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系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
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閱讀相輔相成,教師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為激勵學生教師將教學評價靈活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收到不可低估的神奇力量。
《秋天的懷念》中有許多描寫母親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其中蘊藉著真摯深沉的母愛,和作者深深的追念之情。引導學生找出這樣的語句,并結合課文具體語境,體會其中的精彩之處,感受母親對“我”的深沉母愛和“我”現在的追念之情。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11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初拿課本,讀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文章開頭便是一句“雙腿癱瘓以后”,傷感的氣息油然而生。就像人剛剛邁出門檻竟發現屋外已是烏云密布。僅此一句,定了文章低沉憂傷的調子。雙腿癱瘓,經歷如此悲慘的事情,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樣的痛苦并不是由作者一個人在承受。有一雙慈愛的眼睛始終在注視著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的照顧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托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字里行間凝結著深沉的情感,就連一個小小的字眼兒都能觸動我們脆弱的神經。相信沒有人不會被這篇文章所打動。
那么,這樣一篇好的文章是否能在課堂中生輝,怎樣才讓學生如何深切的理會作者的這種感情以及母親這種對子女深沉的愛,我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讓學生和我一起感受史鐵生在課文中所寄托的這種感情:
1、讓學生勇躍發言,各抒已見:
首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當中寫得較好的段落,讓學生說出各自喜歡的原因。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里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了媽媽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里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么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
最后,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各自喜歡的段落后,穿插讓學生說出自己身邊的關于母愛的感人的事情。
2、文章當中的最后一段話,讓學生們理解深刻:
每個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看法。在這里,老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比如說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是什么話,包含了什么意思?可以通過反復的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系前句體會,就會有一定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么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么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后一個省略號有什么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們陷入沉思,有的寫悟出作者想到了媽xx話后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有的寫里面有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也有的寫作者要表達出自己好好的生活的決心......
3、帶領學生多角度,個性化的閱讀,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感悟文章,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就能夠理解出作者在文字當中蘊含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了。
總之,在教學《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時,我鼓勵學生人人都會讀,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獲。我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12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名篇,該怎樣設計教學呢?小學時,孩子們已經學過這篇課文了。到初中該怎樣讓他們學到不一樣的東西呢?
在備課設計上,我把作者是如何表達感情的作為了重點。對母親的感情學生應該很容易在朗讀中捕捉到,在教學時,重點應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情感。
我第一課時的重點,就設計了兩個:
一、1、了解史鐵生的有關知識、經歷。
2、積累課文中的生字生詞
。二、課文朗讀,通過課文的朗讀,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和情感。第二課時,重點是通過細節描寫的品味,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抓住直接表達作者情感的兩個段落,分析文中情感的雙向流露。
第一課時,在積累了作者常識、和基本字詞后。進入課文朗讀環節,我采用的是自己范讀一段,學生跟讀一段的方法。在老師范讀的同時,學生邊聽邊勾畫文中體現作者感情的詞語和句子。我朗讀的時候,有幾個學生的眼角紅紅的,證明自己范讀的還算不錯。學生跟讀的效果也不錯。
讓學生在讀完之后判斷本文的感情基調。學生很容易就得出深情憂傷。讓學生對比閱讀第二段和第五段,體會作者的情感。一節課就反復引導學生去讀課文,讓他們在朗讀中體會情感。知識補充:感情基調作品中流露出的具有穩定傾向的基本情調,如輕松歡快與悲傷沉重、緩慢柔和與急促強烈、高昂激越與低沉縈回、雄渾豪邁與感傷惆悵等。
第二課時,訓練的重點兩個:一是學概括。讓學生學習用人物+動詞+事件的方法,概括課文中的四件事情(四幅畫面,勾連畫面)必須用到菊花這個詞,例:母親邀我去北海看菊花。
我答應母親去看菊花。母親再不能看菊花。妹妹陪我看菊花。品析,文中多次提到看菊花的用意。(母親帶我看花,是對生命的熱愛。菊花的淡雅高潔,是母親品質的寫照。菊花熱烈深沉,是母愛的寫照。母親愛花,我看菊花是對母親的緬懷)
小結過渡,母親對我的愛凝聚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通過細節描寫展示出來。知識講座: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細節,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富有特色的細枝末節。它是小說、記敘文情節的基本構成單位。沒有細節就沒有藝術。同樣,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給學生具體品析細節描寫的方法,本句運用……描寫,詳細地寫出了(刻畫了)……表達了……讓學生逐段選句子,一個一個站起來賞析說話,力爭使訓練面最大化。用一個具體的細節描寫,來表述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三品讀《我與地壇)中的名段,結束本課。
回顧整個課堂設計本課緊扣本單元的“把握感情基調,注意語氣、節奏的朗讀。整體感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單元訓練要點。同時又重點訓練細節的品析,為配套的寫作訓練《細節描寫》做鋪墊。兩個課時下來,效果還算不錯,最終結果要等第三課時《細節描寫》寫作訓練結果才能出來。整體上四班的孩子們課堂表現自己還是很滿意的。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13
《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在初讀這篇課文時,就讓我潸然淚下,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的面對生活,堅強的往前走,我也愿向文中的母親一樣永遠做一位堅強的母親,無私無悔為孩子付出,同時也通過學文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辛勞,體會文中母親的偉大與無私。因此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一、查閱資料,了解背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故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思考了很久,如果把著重點放在分析人物上,我想會不夠真實,而沒有真實感,學生也無法體會這樣的情感,因此,我在課前先讓他們對史鐵生有一個了解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這時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想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
情感鋪墊之后,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著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讀得潸然淚下,非常的動懷,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讀文評價中,一個學生也說道,老師讀得很好,我感動了。第一節課,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因此這一節課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大概,解決了生字,也有了往下學的興趣。
二、品讀感悟,溝通情感,深化理解,升華情感
第二節課,我著重請學生談談感受,這時我就把課堂交給學生們了,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
1、讓學生暢所欲言
開始讀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匯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里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
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里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么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2、讓學生各抒已見
有的學生覺得剛才同學說的他還有更深入的內容需要袒露的同學,我就給予他們以補充說,如:第四自然段中,當“我”答應了母親去看花后,母親的情感變化“喜出望外—高興—絮絮叼叼—敏感”把母親的那種深沉而無私的愛再一次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如:有的學生說自己也很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后來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說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斗爭,勇敢活下去。
3、發掘學生獨特見解
這針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讓他們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可以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可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最后一個自然段,有位學生說,在媽媽離開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本文重點寫幾件事,為什么著重筆墨來寫菊花呢?是因為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他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同時也是作者對把母親濃濃的思念之情寄于潑潑灑灑、爛漫開放的菊花這中。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能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正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托的感情,故也以此命題。
4、帶動后進生
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說法,做有選擇性的重說,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于閱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說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說之后,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這種差異就會日趨減少。
通過兩課時的教學,我發現,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流暢,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調動,課后再寫一封給父母的信,并要求他們寫完后拿給父母看。通過第二天的作業與家長的反饋看,很多同學都體會到了父母的勞累,也與父母作了次難得的交流。
本篇課文的教學也許沒有精雕細琢,但學生投入了真情實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聯系實際體會到了父母的勞累,所以說學習本課還是很真實有效地。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03-10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04-10
有關《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03-19
課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04-03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范文04-03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范文08-16
人教版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04-16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精選6篇)11-10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精選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