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
《七月的天山》作者從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從自主閱讀、品讀課文、閱讀整理這一塊著手。
一、自主閱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游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了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里”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匯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讓學生進行閱讀整理,提高動手動筆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別多,讓學生把雪峰比作白緞子,雪峰間的云影比作是銀灰色的花朵,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塔松比作是巨傘等的句子進行摘抄,想象,體會運用。其次是欣賞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滿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么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在馬上你用不著離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愛的大鮮花。然后進行仿寫身邊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寫。最后是對“雖然天山這時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呢?”改寫為陳述句。
但是由于本課知識點較多,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本對話體現得還不夠。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2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文字優美,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作者緊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
具體表現如下: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注重創設寬松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并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本文篇幅短,卻把天山的美麗、神奇形象地再現出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欣賞這美麗的天山。背誦是積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并熟讀成誦,從中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好處,全面積累語言。在理解課文時,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3、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并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進而構建新的知識。
4、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習體驗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升華體驗,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余時間讓學生多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后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3、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較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評價的方式單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可更好地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3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占鰲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復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于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并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了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向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后,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于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后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著……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贊美。這樣的閱讀指導,才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為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范文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這樣做學生和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4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游記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腦海里就浮現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峰上,盛開著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蓮。 “天山”二字,已經足以讓人浮想聯翩。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綻放得越為濃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絕的字詞比比皆是,可謂字字珠璣,讀來讓人回味無窮。對于這樣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讀課文的要求只在一課時的時間內既解決大量的生字詞,又讓孩子們賞讀品位文字,對于孩子們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能完成,還是要試試看。
首先,我以散文詩般的語言將孩子們帶入既定的教學情境: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既有高聳入云的山峰,也有波瀾壯闊的大海,既有一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節課我們跟隨葉圣陶老人到金華的雙龍洞走了一遭,這節課,我們將來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來,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對照拼音,將生字讀準,將句子讀通,較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
讀后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這篇課文的生字詞頗多,如:矯健、斷壁懸崖、飲馬、絢爛、白皚皚,自由讀,提讀,教師帶讀,分組讀。總算將生字詞障礙掃清了。
這篇課文的插圖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現天山的美,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領會,我進行了范讀,要求學生心到、眼到、手到,邊聽邊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把它們劃下來。
四年級的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是不太強,讀完后我問學生作者在文章描寫了哪些景物,舉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數,無奈,我還是帶領學生逐段找了一下。可能是我沒有充分將學生帶領到課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學生無精打采,個別學生孩子做小動作。現場氣氛實在糟糕,令我十分沮喪。或許,還因為是下午的原因,孩子們都累了。
想像教參上的教學預計那樣帶領孩子們賞析諸如“拋起水花”“銀白的水鏈”之類的佳詞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里一時間成了我的獨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詞好句一定要賞析一番才能內化到學生的腦子中去呢?我們的散文教學中有好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難道一定要把它表達出來嗎?這樣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硬著頭皮終于把課文從頭到尾過了一遍,讓孩子們再讀,邊讀邊劃下自己喜愛的語句。好了,讀完了,全班進行交流,這時班級里的氣氛突然活了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唯恐老師忽視了自己。趁熱打鐵,我問孩子們天山的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有的說野花,它五彩斑斕,滿山遍野;有的說塔松,密密麻麻的枝葉之間只能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光;有的說小溪,它清澈見底,藏有活潑可愛的小魚……
我再濃縮了一下,要求大家用一個字來形容七月的天山,孩子們異口同聲:“美!”我說:“是啊,這單元里我們跟隨作者們來到了風景舊曾諳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白銀一般的——洞庭湖,有著奇異的石鐘乳和石筍———雙龍洞,我們發現,我們的祖國可真是 ——美!”
此時,下課的鈴聲響了。為了進一步學習文章中的佳詞妙句,我要求學生們在課后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詞好句,做一篇讀書筆記。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5
在初讀環節中,我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去讀:走進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關的句子找出來推薦給其他同學。安排這個環節,意在用這樣一種比較輕松自然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能力。
教學中,遵循略讀課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因為學生的預習做的較好,在我引導學生找出方位轉換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覽的順序,了解作者筆下的天山是怎樣一番景象時,學生已經弄清楚了課文大意。其次我著重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匯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時候,讓學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這樣的問題去品讀、積累語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寫得這么美,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借鑒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運用還有語言的準確性。的最后,那是作者面對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時候最直接的表達,請同學們換種表達來陳述,這里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點。在訓練的時候,我讓學生模仿去說句子,學生能夠較好的表達,并用上了本課的優美詞句,我想,學生在提前預習中還是做了很多準備。
教學這篇課文,我著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天山的美和作者對天山的贊美與熱愛。學完本課,孩子們受益匪淺,教學效果較好,學生能夠較好的運用好詞好句,并把本節課的學習用于學習和說話中,無形之中,也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6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寫景物的略讀課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語文課上,我教學《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新詞,列出作者的旅游路線,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學生的學習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好像看來都有了結果。于是,我就組織全班學生匯報交流。可就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的匯報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有回答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較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課堂氛圍不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素養十分重要。我運用極富感情的語言,給他們塑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課堂之中,要掌控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才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起高效的課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取多組天山的圖片,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學也將簡單有趣得多。
下課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哪出了差錯?我仔細思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不僅把課堂教給學生,還得讓課堂緊湊有效,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看來我是沒處理好學生的學習需求,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交流,致使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氣氛沒有預想的那么活躍。
《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優美,學生在較短的閱讀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愿說了。
還有一點做得也不夠讓我自己滿意,就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今后我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多注重這些,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爭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大的收獲。
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滋潤著天山上的花草樹木,才會有這生機勃勃的美麗的天山。老師對待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不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嗎?
每位老師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識化成春雨,滋潤灌溉學生的心田,陪伴他們茁壯成長。作為老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有責任不斷改進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缺點、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做一名不斷進步的優秀教師。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7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里的夏天有著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才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為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里漏下點點的光”,說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像——像——像——”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說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說那么多的句子。在這一段里,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為什么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系前面 “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自認為,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8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為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并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9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于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于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著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
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后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來要讓課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后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0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教學中的比較滿意的地方:
1、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匯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2、講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蕩漾著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么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不足的地方: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程序上似乎順理成章,從整體到部分,從讀到寫;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閱讀,有品讀賞析,有課后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對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練筆也只是比葫蘆畫瓢,沒有拓展,沒有創新,總之,覺得語文課上讀寫結合的效果不怎么明顯。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1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僅是感悟課文資料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本事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本事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能夠之后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經過讀為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后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并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后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2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指出了學生學習所要到達的閱讀結果以及能夠運用的閱讀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2)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3)如果有興趣,還能夠把自我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能夠這樣進行解讀:
(1)用一個過渡性語句,提示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應當用略讀的方法,構成對文本資料的整體性印象,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本事。
(2)仍然是運用略讀課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點,豐富和印證文本資料的整體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優美語句,到達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
(1)學習略讀的方法,能夠經過比較快的閱讀,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點。
(2)摘抄、默誦文章的優美句段,積累課文語言。同時本課是一篇美文,詞匯量豐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冊第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從閱讀方法研究,經過誦讀交流語詞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十分必要的。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3
七月天山一篇歌詞優美、文脈清晰的散文。作者關注7月份天山風景的特點,向我們展示了美麗、寧靜、充滿活力的天山。文章字句嚴謹,詩意語言發人深省,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和贊美。
一、以學促教,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因為我們的學生對新疆的天山很陌生,所以我在課初就注意復習了部隊訓練的重點。目的是讓學生圍繞單元訓練的重點學習閱讀和理解語言,從而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和重點。然后第一次閱讀課文,感受天山的整體之美。在自由、柔和地閱讀課文后,畫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文字“進入天山——進入天山——深入天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第二,注意閱讀理解并獨立獲得。
根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讓學生獨立閱讀,品嘗句子,獨立獲得句子。在本文中,作者反復運用隱喻、平行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示了七月天山的獨特美。例如,“我不知道;藍天上布滿了“hellip&hellip,像一朵盛開的白蓮&hellip&hellip”在自我閱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可以是關鍵詞的體驗、修辭角度的感受、風景特色的欣賞等。讓學生自由抒發情感,密切引導閱讀,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反映風景之美,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贊譽。
三、注重自讀分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閱讀與欣賞美句子環節,首先讓學生默讀、默想,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在獨立欣賞美句子的前提下,在同一張桌子上交流,從而了解作者如何捕捉優美的詞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我認為本課程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并花大量時間閱讀和背誦。學生理解的深度和深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些漂亮的句子和單詞輸入學生的記憶中。對于天山風景的特點,我們可以簡單地處理它們,而不必花太多時間在風景的特點上。如雪峰高、大、白,溪流快、清、活,森林綠、密、靜,野花高、多、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在語言文字上感受天山之美。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4
新課標指出:“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為了達到新課標的要求,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我在本學期的語文課堂中,嘗試讓學生自己標畫文章中自己認為優美、重要的詞句,并在文字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大家交流談體會,從而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學生的不言語,不思考,不傾聽,都給我們的課堂造成一時的尷尬,造成進度的艱難和教學任務的完不成,也可以說直接造成教學效果的底下。為此,我開始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并初見成效。
如:《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讀課文,閱讀提示要求學生,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文中語言優美,寫作方法很值得仿寫,所以在教學時,我先檢查學生讀課文的情況,讓學生讀熟練,讀流利,然后再理出文章的寫作順序。接著,我讓學生理解體會,默讀課文2——4段,圈出表示作者描寫景物的詞語,在思考它們有什么特點,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并把自己的感受在相關的詞句旁做簡單批注。然后小組交流匯報。學生邊自學,我邊巡視。結果我返現,全班只有幾個學生能正確思考,更別說在旁邊學批注了。我靈機一動,何不現場手拿手的教呢?于是,我讓學生停下來,看第二段,讓學生標出這段一共幾句話,第一句寫的是什么?這句好理解,直接寫出了進入天上后感覺很涼爽。我說:“接著讀第二句話。”這句寫什么?學生說:“寫的是雪峰。”我說:“是呀,這句話我讀完后感覺作者寫的很美。作者用雙重比喻句,生動的寫出了雪峰的白,因為云的影子映在雪山上就成了銀灰色。再看第二句話,我讀后知道這句話寫的是溶化后的雪水,從兩個“從”字和“飛瀉”可以看出天上水勢磅礴的氣勢,比喻句的運用又讓我感覺到水飛流直下的美觀,不由地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現在你明白了怎么閱讀了嗎?就是抓住關鍵的字詞句,看作者的描寫方法,從中你能讀懂什么就寫出你的心里話。這就是你的收貨。“學生恍然大悟,馬上進入閱讀狀態,邊讀邊畫邊批注,一會兒就開始交流,臉上還充盈著喜悅。從學生的書上,從學生表情中,從學生的言談中我看出來了學生學會了。所以,就讓全班交流。學生談出了從“魚兒歡快地跳躍,清澈的水底”,可以看出天上水的清澈見底,充滿生機。從“蜿蜒無盡”可以看出原始森林面積之大;從“密密、重重疊疊、漏等字詞,可以看出樹木生長茂盛,充滿生機。從”滿是、高過馬頭、花海“可以看出花的多,生長茂盛”等等。特別是郭曉迪從一個“浮”字,可以看出花兒多,長勢好,人在花叢中,就是在海上漂浮。平時她很少發言,今天能談的這么精彩,真出乎我的意料,我馬上對她進行表演。就這樣,學生的小手像雨后春筍般的舉起,暢所欲言。學生的思維被打開,思想的靈動在課堂上展示得淋漓盡致。
由此可見,學生不是不會學,而是我平時缺少指導,沒有真正授之以漁。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應該開啟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課堂充滿靈性。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何愁不提高呢?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5
新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學生應在創新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蒙,享受審美樂趣。注重朗讀,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使語文學習充滿活力和精神。朗讀一旦進入情感表達狀態,將繼續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和想象能力,形成進取創新精神,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字優美,文脈清晰。作者緊跟七月天山風景的特點,向我們展示了美麗而充滿活力的天山。文章措辭嚴謹,詩意語言發人深省。臺詞中充滿了作者對七月天山的深切感受。
在這種情況下,我首先讓學生自由練習閱讀課文,邊閱讀邊思考:閱讀課文后你理解了什么?7月份天山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立即跳出一個詞:“我不知道。”;美&“很自然,你可以問:“字里行間的美是什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一種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方式。首先,通過閱讀,向學生展示7月天山的如畫之美,激發學生對7月天山的熱愛,然后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風景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講述他們對7月天山的感受,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并形成自己的閱讀觀,并通過閱讀(即自我體驗的情感性閱讀)表現出來,然后在閱讀和閱讀中相互吸引、碰撞和觸發,使每個學生都想讀、能讀、愛讀、讀美、品味和感受。在學生的閱讀評價中,教師自然引導學生確定要分析和體驗的關鍵詞,或結合語境理解關鍵詞,或開拓進取激發想象力,同時,閱讀吸引學生積極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魔力,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內在的意義是長久的,感受美,體驗美,獲得愛的舒適和情感的熏陶。
課文講完后,雖然我感到非常高興,但我發現我錯過了一些應該在課文中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例如,文本的開頭是如此簡潔明了,但它與主題密切相關,但我閱讀了它。此外,教學還涉及平行句。雖然他們被告知給學生,但他們不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逐步加以糾正。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6
新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本事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用詞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能夠之后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經過讀為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后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并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后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課文教學完后,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么簡潔明了,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期望今后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7
《七月的天山》是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按照預設,我用課前導讀來引領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
“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讀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學生就按照導讀的要求來自讀,批注。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讀書、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于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我想,這么美的文章,要讓學生好好讀一讀多好,一旦讓思考景色的特點,就屬于理性思考的范疇了,學生不喜歡這樣,看來,不能一味地依賴閱讀導讀引導學生的學習。
我們班級學生的學習需求應該是在朗讀中感受天山的美,想象美景,產生向往之情。
如何讓學生獲得獨特的感受呢?我想,《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愿說。我想,我的問題可以改為:讀了課文,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寫使天山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讀出來。結合著讀課文,學生也輕松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時訓練了朗讀。
到最后結課的時候,再總結課文都寫了哪些景,都有些什么特點,學生就能輕松地說出來寫了。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8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間盡顯天山之美。
初讀課文后,孩子們幾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關鍵詞“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理清了課文的寫作順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領下,根據移步換景的順序,我與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游覽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無邊的繁花,在品讀感悟中逐一欣賞北國天山別具一格的美。
雖然是略讀課文,根據教學提議一般只上一課時,可是,如此優美的散文,如果只讓孩子們停留在初讀賞析的階段,似乎太遺憾了。總期望能讓孩子們更進一步,深入文本,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領著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課時的精讀。回顧第二課時,有三個教學片斷令自我欣慰:
片斷一:贊賞獨特感悟
當拋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到自我喜歡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讀一讀,能夠是一句話,能夠是一段話,也能夠是整篇課文,讀出你對天山美景的欣賞,等一會兒全班交流”時,孩子們搖頭晃腦,紛紛投入了對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讀賞析之中。
大約三分鐘后,瑯瑯書聲逐漸小了,一只只小手爭先恐后地舉了起來。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孩子們用自我的朗讀與感悟,對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舉)。
除卻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幾個孩子竟然對間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讀賞析,其獨特的領悟本事,令我嘆為觀止。
生1:(活力滿懷地讀):雖然天山這時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華呢?
教師:這句沒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為什么選中了這句?
生1:雖然這句沒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問的語氣強調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春天的花園是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美麗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無邊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園還要美。我欣賞的就是這種不一般的美!
教師:你真會欣賞!教師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間接寫出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用上反問的語氣,更顯天山之美!同學們,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由衷贊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動情地朗讀課文最終一句。
片斷二:及時引導糾錯
孩子出錯是正常的,因為經驗總是在不斷出錯、糾錯中構成的,孩子總是在不斷地出錯、糾錯中成長的。課堂,應當是允許孩子出錯的地方。然而,在語文課堂上,應對孩子出現的錯誤,一些教師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些教師急著趕進度,常常忽略對孩子的引導。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其實,錯誤是很好的教學資源。一個敏感的教師,一個機智的教師,善于抓住各種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尤其是對錯誤資源的利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異常關注孩子,只要發現存在問題,就緊抓不放,或直截了當,或旁敲側擊,引導孩子,幫忙他們糾錯。
生1:我喜歡這句——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漫流在巖石上的水聲,使密林顯得更加幽靜。因為這句話寫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靜之美。
生2:教師,我有補充。這句話還美在作者以“馬蹄濺起漫流在巖石上的水聲”反襯原始森林的幽靜,寫出了七月天山幽靜得可怕。
這孩子,前面說的挺好的,可是,說“幽靜得可怕”,明顯錯了。
“不能說幽靜得可怕!”
耳尖機靈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見。
“為什么呢?”我趁勢追問。
“這……”孩子們一時語塞,支吾著說不出所以然來。
“孩子們,什么時候,去森林的感覺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獨自一人,趕去某個地方時,必須經過那片森林,能夠說靜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說。
孩子的發言,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小時候,我最怕經過一片小樹林去學校,因為靜得可怕。跟孩子們說了我這段經歷,突然間,幾個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舉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為了欣賞美景的,他是懷著高興的心境去天山的。”學生似乎發現了新大陸,一臉激動地說。
“作者一路上看見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進入原始森林,聽到馬蹄濺起漫流在巖石上的水聲,肯定是滿心喜悅,不能夠說幽靜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補充。
再看看提出疑問的同學,聽了大家的發言,寫在臉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斷三:欣賞寫作方法
教學一篇文章,不僅僅是為了品讀賞析優美的句子,還要引領孩子們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教師:同學們,《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們欣賞之外,這篇課文還有什么值得我們欣賞學習?
生1:按游覽的順序寫作,先寫“進入天山”,之后寫“再往里走”,然后寫“進入天山深處”。以后我們寫游記時,也能夠學習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寫作。
生2:學習課文的結構方式,先總起,再分述,最終總結,能夠使讀者一目了然。
生3:學習課文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對偶、反問、反襯等。
于是,又領著孩子們逐一回顧文中的句子,加深對修辭手法的認識,學會靈活運用。
經過這第二課時的學習,高興自我與孩子們一樣,擁有了新收獲。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9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于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于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到達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后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經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經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著……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能夠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能夠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能夠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經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贊美。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我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很多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點,能夠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比如雪峰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必須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20
我覺得在這堂課上,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待、我不富有激發學生的意識甚至是能力。我的學生不善于發言,這跟我太善于發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體更突出,要懂得退讓,要懂得期待,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該出手時才出手。
從一開始,從找出本文的寫作順序開始,都是由我安排學生的學習內容,步移景換,少不了的是牽牽絆絆。
在“溪流”這一處的朗讀中,我困惑了我有點想不通了:讀著讀著這句話,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怎樣的聲音?“高懸的山澗”、“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的水居然會是“輕柔的嘩嘩聲?”我引導范讀了之后問什么聲音?還是輕柔的嘩嘩聲。怎么會這樣?我問問題的方式不對頭嗎?此困難解,但求賜教。
說到主體意識,我忽地意識到與其說是缺失,不如說是缺少一條主線,學生下不去,所有的問題、語言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不起。而我在課上忙著一顆顆地撿拾,忙著一顆顆地串聯,不是嗎?
過多的把我備課中的東西生硬地塞給學生,以至于讓自己都覺得很好笑,說話都很虛,實在是沒有底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為了讓課順利下來吧!諸如對偶的寫作手法,諸如“漏”字的妙用。
如何讓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增強,不應該僅僅是寫在論文里的一句話,也不是在聽報告時記錄的一句話,也不是在所謂的公開課上才有的姿態,更應該是一種常態下的常態!
借用一句古詩,結束今天的教學反思——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而我已然淹沒在七月天山這一片高過馬頭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帶我走過花海,能讓我浮游其上的馬兒已然不知去向了。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06-11
《七月的天山》語文教學反思01-16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選6篇)11-11
《七月的天山》的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1-31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選5篇)11-10
七月的天山課文原文08-17
《七月的天山》課文原文09-21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誰有?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