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
一、目標
通過小實驗活動,幫助幼兒發現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能產生電;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繼續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
二、準備
1、塑料尺子、梳子、筆、木梳等,剪好小紙。
2、塑料板、玻璃杯、錫箔紙、羊毛衫。
3、《蝴蝶飛》實驗材料:塑料板、彩色薄紙等。
三、實施
1、分組實驗活動
(1)讓幼兒用塑料尺、筆等,在頭上摩擦后吸紙削進行觀察有什么現象。
(2)用羊毛衫在塑料板上摩擦若干次,然后把塑料板放在干燥的玻璃杯上,觀察有什么現象。
(3)用塑料板做的小扇子順著一個方向使勁摩擦,然后握住小扇子柄,把小扇子摩擦的一面撲向蝴蝶,觀察有什么現象。
2、集中談話
(1)你們是怎么做試驗的?發現了什么?
(2).塑料尺、筆怎么會吸紙削的?
(3)什么叫摩擦?為什么經過摩擦后能吸紙削?告訴幼兒這種現象叫靜電現象。
(4)這些東西除了可以在頭上摩擦產生靜電外,還可以在什么地方摩擦產生靜電?
(5)為什么有的.摩擦。會產生靜電?有的不會產生靜電?
(6)幫助幼兒回憶生活中的摩擦生電現象。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2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系。
2、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衛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只量杯。
活動過程
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為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干枯。
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里有死蟲子。
(3)土壤里有蚯蚓、螞蟻。
★輕輕捏捏衛生紙包的泥土。
(1)紙濕了。
(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
(2)泥土中有空氣。
說一說,植物為什么會在土壤里生長?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長,是因為土壤里有肥料。
(2)因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將三杯土放在三只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里沒有水。
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
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
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
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衛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濕潤的土。這樣,紙濕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活動拓展
啟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5、中班科學教案:土壤—植物生長的搖籃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土壤—植物生長的搖籃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系。
2、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土壤里有什么
2、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
3、挖土的鏟子、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
活動過程
一、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為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干枯。
二、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里有死蟲子。
3、土壤里有蚯蚓、螞蟻。
三、輕輕捏捏衛生紙包的泥土。
1.紙濕了。
2.泥土里有水分。
四、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
2、泥土中有空氣。
五、說一說,植物為什么會在土壤里生長?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長,是因為土壤里有肥料。
2、因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六、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將三杯土放在三只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里沒有水。
七、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
1、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
2、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
3、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八、拓展思路
啟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3
設計意圖
沙子對于孩子并不陌生,玩沙是幼兒最喜歡的一項活動。我結合當地的本土資源,選擇《好玩的沙》這一課題,將本土資源有機地加以整合,創造性地開展一系列探索性活動,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培養幼兒的本土意識,萌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體驗操作的樂趣。
2、幫助幼兒運用各種工具玩沙,感知探索沙的特性。
3、讓幼兒體驗玩沙的樂趣,在活動中學會互助、合作。
激發幼兒的愉快情緒。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感知探索沙的特性。
難點:小組操作自主探索合作。
活動準備
PPT、沙盤、彩沙、紗網、玩沙玩具、沙漏瓶零件、顏料、排筆、各種瓶子、一次性碗、勺、毛巾、盆子。
活動過程
一、課前游戲:
沙中尋寶,分組玩沙,探索感知沙的特性。將小玩具等物藏在沙盆中,請幼兒找出來,并用這些玩具玩沙,從中發現沙的“秘密”。
二、好玩的沙
1、細細的沙
觀看PPT,引出課題:看鳴沙山圖片,結合課前游戲,通過提問讓幼兒初步感知沙子的基本特征。
通過提問,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歸納沙子的特性:細細的、軟軟的、松散的
2、有趣的沙
教師在兩個一模一樣的、底部都有小孔的塑料瓶子里,分別裝上沙子,然后倒入同樣的水,觀察有什么現象。(裝土的瓶子里有少量的水流出,大部分被土吸收;裝沙的瓶子里,大部分水流出,只有很少的部分被吸收。)
出示干沙和濕沙,引導幼兒觀察干沙和濕沙的不同:干、濕沙的流動及可塑性。(比較后發現:干沙的顏色淺,能流動,不可以塑造;濕沙的顏色深,不能流動,可以塑造。
將粗沙、細沙、干沙、濕沙分別裝入不同的容器里搖動,傾聽、比較發出的聲音。(粗沙聲音要大、細沙聲音小,干沙有聲音、濕沙沒有聲音。)
出示沙漏圖片請幼兒觀察沙漏的外形特點,通過此環節讓幼兒了解干細沙具有流動性的特征適合做沙漏。濕沙具有可塑性可以做沙雕。
3、會變的沙
①、教師出示沙瓶畫和沙畫圖片,讓幼兒感知沙子不僅有白沙、黃沙,還有五顏六色的沙。
②、討論:“怎樣讓沙子變得五顏六色?”(干沙里分別注入水彩顏料,使其變成各色彩沙。)
三、觀察與指導:
1、開展分組活動,讓幼兒自選活動,允許幼兒在小組間流動活動。
第一組:玩沙
讓幼兒在沙盤自由的玩沙,幼兒在沙子里噴水或把水倒入沙中,感受干沙和濕沙的`不同,用小棍或手指在沙面上寫寫畫畫,利用工具和一些材料與同伴合作玩沙,嘗試在沙池里創造性地表現各種造型。
第二組:篩沙
給幼兒提供篩子、紗網,讓幼兒用篩子、紗網等篩沙子,引導幼兒觀察并報告自己的發現。
第三組:沙子變色
動手在干沙里分別注入水彩顏料,使其變成各色彩沙。
第四組:組裝沙漏
幼兒人手一個瓶子、一把勺子,嘗試將沙子裝進瓶子的最佳方法,請幼兒將帶蓋的瓶子和裝有細沙的瓶子組裝在一起。沙漏做好了請幼兒玩一玩,看看會有什么發現,為什么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的慢?(有的沙漏中間的孔大,有的孔小;有的孔多,有的孔少;有的裝的沙多,有的裝的沙少。)
第五組:沙瓶畫
幼兒自主選擇在沙瓶上作畫或給透明的瓶子里裝進彩色的沙子。
第六組:沙畫
幼兒自主合作制作沙畫。
2、注意觀察幼兒的玩沙過程,提醒幼兒不要把沙子弄到自己或別人的眼睛里。提醒幼兒玩沙后主動洗手,拍打身上的沙粒,收拾好玩具與操作臺。
五、小結、討論:
“沙子越多越好嗎?”通過討論,讓幼兒了解沙塵暴現象,以及沙塵暴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懂得植樹造林的作用,增強環保意識。
活動總結
整個活動過程,我都是讓幼兒自己玩沙子,通過幼兒動手探索,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用小篩子分離出小石子和細沙,并通過觸摸、抓捏感受和體驗沙細小的特點;尋找寶藏——通過用手扒開沙子找玩具的游戲,體驗干沙松軟的特點;把篩出的細沙倒入塑料杯中,通過觀察和攪拌體驗沙不溶于水的特點。活動中,我盡量做個“引導者”,引導幼兒注意和觀察,每一活動所呈現的現象,啟發他們討論這種種現象的原因,引導幼兒根據這些現象去討論、去思考,從而得出結論。這樣不僅滿足了孩子們的興趣,又可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使知識自然而然的印入幼兒的腦中。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勇于探索,喜歡探索的良好習慣。
嘗試利用多種感官觀察物體。
關鍵智力:
自我;自然觀察
教案準備:
真水果,蘋果,梨,香蕉,桃等若干,水果模型。
小刀一把;猴子的手偶;大袋子。
教案過程:
環節1:學習兒歌《水果歌》
教師出示裝圖片的盒子,請幼兒摸出圖片,能說出圖片上水果的顏色。
教師將圖片貼在展示板上,邊貼邊教幼兒說兒歌。
將所有圖片貼完,教師帶幼兒說兒歌2-3遍,并請幼兒上前邊點圖邊說兒歌。
環節2:探索活動《真假水果》
教師拿出猴子的手偶,說,“你們好,我是猴子”。
教師說:“哎呀,我現在肚子好餓啊,你們給我點吃的吧?好不好,你們知道我喜歡吃什么嗎?”
教師可讓幼兒假裝喂猴子吃點東西。幼兒喂完了,猴子還不飽。
教室帶著猴子假裝找東西吃,找到了一個裝著水果的大袋子,這是猴媽媽留給它的。
猴子打開袋子,拿出一水果模型一咬,怎么都咬不進去。教師問幼兒,這是為什么?
原來猴媽媽太粗心了,把真的水果和假的水果混在一起了。小猴子可著急了。
老師布置任務,請小朋友幫小猴子找一找真的水果在哪里。
教師將幼兒分組,每個幼兒3—4個幼兒,由一位老師負責,幼兒探索真假水果的區別。
指導老師的指導:不能直接告訴幼兒哪種是真的,哪種是假的.,可引導幼兒通過手,鼻子,眼睛等多種感官去發現。
幼兒分享成果。教師將幼兒聚集在一起,請每組的一些幼兒說說她們如何辨別水果的真假。教師用刀切開幼兒找出的真水果。
環節3:區域活動
美工區:給水果描虛線和涂色。
角色區:在角色區玩水果模型和頭飾等。
活動評價:
能通過各種感官觀察物體。
能積極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中。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5
秋天是一個充滿神秘和變化的季節,對于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來說,秋天是一個充滿探索和發現的季節。在這個主題下,我將介紹一些有趣的科學教案活動,幫助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更好地了解秋天的特點和變化。
一、觀察秋天的變化
1、觀察秋葉
秋天是樹葉變色的季節,可以給孩子們準備一些不同顏色的樹葉,并讓他們觀察樹葉的顏色、形狀和大小。通過觀察可以引導孩子們理解秋葉變色的原因,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2、秋天的氣溫變化
秋天的氣溫逐漸下降,可以利用溫度計讓孩子們每天測量室外的溫度,并記錄下來。通過比較不同時間段的數據,讓孩子們感受到秋天氣溫的變化規律,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3、秋天的風
秋天經常刮風,可以帶領孩子們到操場上感受秋風的力量,觀察風對樹葉和樹枝的影響。可以讓孩子們自己設計簡單的風車,通過實驗感受風的力量,并引導他們思考風的形成原因。
二、探究秋天的生活
1、動物的遷徙
許多動物在秋天會進行遷徙,可以給孩子們講解一些動物的遷徙故事,并讓他們模仿動物的遷徙過程。可以引導孩子們思考動物為何要進行遷徙,讓他們理解動物在遷徙過程中的生存挑戰。
2、秋天的莊稼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可以組織孩子們去觀察農田里的莊稼成熟情況,讓他們了解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可以讓孩子們參與收割莊稼的活動,讓他們親自體驗豐收的喜悅,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感。
三、個人觀點和理解
在我的觀點中,幼兒園大班關于秋天的科學教案活動應該結合孩子們的實際生活和認知水平,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實踐和思考,深入了解秋天的變化和特點。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讓他們在快樂的探索中學會科學。這些活動也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觀察力和分析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本文中,我從觀察秋葉、氣溫變化、風力等方面介紹了一些有趣的科學教案活動,同時介紹了動物的遷徙、豐收的莊稼等生活內容。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孩子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秋天的特點和變化,更好地認識和熱愛自然。
幼兒園大班關于秋天的科學教案活動,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科學素養,讓他們在快樂中學會探索和發現,培養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們在秋天的探索中不斷成長,收獲快樂和智慧。幼兒園大班關于秋天的科學教案活動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主題。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秋天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特點。在接下來的教案中,我們將繼續介紹一些有趣的科學教案活動,幫助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更好地了解秋天的變化。
四、秋天的天文現象
1、觀察秋季星空
秋天是一個可以觀星的好季節,夜晚的天空常常會有明亮清晰的星星。可以帶領孩子們在晚上觀察天空中的星星和星座,讓他們了解不同星座的名字和特點。通過觀測,可以讓孩子們領略到秋季星空的美麗與神秘,培養他們對天文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2、秋分和秋分節氣
秋分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標志著秋天正式開始。在秋分這一天,可以帶領孩子們一起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比如白天和黑夜長度的變化、天氣溫度的變化等。可以通過觀察和記錄數據的方式,讓孩子們感受到秋分這一節氣帶來的自然變化,培養他們的觀察和記錄能力。
五、秋天的自然景觀
1、秋天的果實
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節,可以帶領孩子們去果園或者超市觀察不同水果的`成熟情況。讓孩子們了解不同水果的生長過程和特點,感受到秋天豐收的景象。可以讓孩子們親自體驗采摘水果的樂趣,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2、秋天的景色
秋天的景色是五彩斑斕的,可以帶領孩子們進行戶外寫生活動。讓他們欣賞自然界的美麗,通過觀察和繪畫的方式,讓他們感受到秋天的神奇和魅力。可以讓孩子們找一些有特色的自然景觀,如紅葉、金黃的麥田等,進行寫生和創作,讓他們在觀察中收獲美感和想象力。
六、個人觀點和理解
在我的觀點中,幼兒園大班關于秋天的科學教案活動應該包括多樣化的內容和方法,既可以通過觀察自然現象,也可以通過感知自然景觀,讓孩子們全面了解秋天的美麗和奧秘。這些活動也可以鍛煉孩子們對自然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環境意識。
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盡量通過多樣的方式和方法,讓孩子們在秋天的探索中不斷成長,收獲快樂和智慧。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能夠更加熱愛大自然,形成積極的態度和健康的生活習慣。也希望他們能夠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出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上述的科學教案活動,我們可以幫助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秋天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特點。通過觀察、實踐和思考,讓他們能夠在快樂的探索中學會科學,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希望他們能夠在秋天的探索中不斷成長,收獲快樂和智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6
【活動目標】
1、知道種子能生長,初步了解植物生所需要的一些自然因素。
2、嘗試記錄幫助種子生長的方法,體驗幫助種子長大的快樂之情。
【活動準備】
1、中(2)班綠色家園責任田的照片。
2、下雨、陽光、蚯蚓ppt、視頻。
3、記錄紙(小苗的形狀)、記號筆、展板。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
1、前幾天,我們在責任田里種了什么?(花生)它們發芽了嗎?(沒有)
這些小種子啊心里可著急了,它們好想快點長大!
那種子長大誰會來幫幫他們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種子寶寶在長大。
觀看ppt,了解春雨、陽光、蚯蚓是怎樣幫助想長大的種子的。
1、春雨
(1)這是什么聲音?原來是春雨啊。春天到了,春雨嘩啦啦地下,落到綠色家園里,落到泥土上。
(2)種子寶寶喜歡它嗎?為什么?
下了春雨,種子寶寶喝得飽飽的,身體長得胖胖的。
2、太陽
(1)誰來幫忙了?
太陽公公散發著光芒,曬著太陽可真暖和啊,種子寶寶伸了個懶腰,使勁地往上長,長出了小芽芽。
3、蚯蚓
過渡:還有誰也會來幫忙呢?
(1)(我來啦,我來啦,我來幫助你)猜猜是誰呀?
(2)小蚯蚓是怎樣幫助種子長大的.呢?
蚯蚓在泥土里鉆來鉆去,幫助小種子松土。
(3)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蚯蚓幫種子寶寶松松土吧。
現在的泥土又松又軟,小種子使勁地頂啊頂,終于鉆出了地面。
總結:原來種子寶寶長大需要雨水的滋潤,陽光的照耀,還有小動物們的幫忙呢。
三、幫助種子生長。
1、引導幼兒大膽想象你會怎樣幫助種子生長:
他們對種子寶寶這么關心,我們也可以想辦法幫助綠色家園責任田里的種子快快長大!你有什么好方法幫助它們,和你旁邊的朋友說一說。
2、幼兒記錄幫助種子長大的方法:
(1)介紹記錄紙
這是我們的記錄紙,它像小苗苗一樣,有兩片葉子。想到一種方法記在一片葉子上,想到第二種方法記在另一片葉子上。
提問:一張紙上記錄幾種方法?
假如你還有別的方法,就再拿一張記錄紙來記錄。
(2)幼兒記錄
3、交流分享:
(1)說一說你有什么好方法幫助他們?
(2)做一做幫助種子長大(幼兒結伴表演)
總結:小朋友們有這么多的好方法幫助種子寶寶長大,相信我們責任田里的種子寶寶很快就會發芽、長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常見的樹木產生興趣,樂于觀察它們的特點。
2、能夠事辨別松樹、蘋果樹和梧桐樹的葉子及果實。
3、認識松樹、蘋果樹和梧桐樹在四季中的變化。
活動材料:
多媒體、圖片(不同樹的種子和果實和樹)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一謎語導入
教師出示PPT,并念出謎語給幼兒。教師:你們猜猜這是誰呢?
一大樹大樹朋友都給你點贊了
基礎部分
1、老師走在路上看見前方有三棵大樹在前面就過去給他們打招呼,結果大樹朋友們看起來不開心,就問問他們不開心的理由。
2、原來啊,是大樹朋友們的果實妹妹和葉子弟弟走丟了,在小朋友們的幫助和大樹朋友的`提示下一同找到了丟失的弟弟妹妹們。
3、大樹朋友們非常開心,要搶著給小朋友們顯示自己四季外衣有多么的好看。
4、今天見識到了這么多的果實葉子和大樹的外衣,可要來考考小朋友們記住了沒。現在小朋友們變成一棵樹,要仔細觀察是什么樹,再看看幾個氣泡中哪個是屬于這棵樹的,那就將那個抓回來。
結束部分
你們真棒,一下子就學會了這么多,大樹朋友們都在不停的夸你們呢。
活動延伸:
樹家族還有好多的樹朋友們還沒有認識呢,大家可以在回家路上看看還有沒有課上沒有認識的大樹朋友,我們可以主動上去認識一下,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8
一、活動題目
中班科學活動――我做的小秋千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通過制作小秋千,感知小秋千擺動的幅度大小與秋千繩子的長短有關,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4~5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繩子、支架、橡皮泥、秋千板、剪刀、筆、紙。
五、活動內容及過程
玩一玩:教師組織幼兒蕩秋千。
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1)要是沒有小朋友推我,我就蕩不高。
(2)我把秋千拉遠一點,就蕩起來了。
做一做:小秋千。
(1)將兩根一次性筷子交叉綁緊,作為支架,在兩個支架上架一根筷子。在筷子上系上繩子,在繩子上掛一塊橡皮泥。將橡皮泥拉到支架的水平位置松開手。
(2)在支架上系上一根長繩子,在繩子上掛一塊橡皮泥。將橡皮泥拉到支架的水平位置松開手。
說一說:我的實驗結果。
(1)繩子短的小球擺動得快。
(2)繩子長的小球擺動得慢。
(3)繩子長的小球擺得高。
試一試:怎樣設計秋千,才能擺動得更高?
(1)推一下或者把秋千推到一定角度后放開手。
(2)秋千擺動時,順著擺動方向推。
(3)把繩子加長一些。
畫一畫:我的實驗過程。
玩一玩:自己制作的小秋千。
六、注意事項
1.幼兒制作秋千過程中,秋千中兩根繩子的長短要一致,否則造成秋千擺動不平衡。
2.秋千上的橡皮泥要固定好,免得擺動時橡皮泥掉下來。
七、拓展思路
科學童話劇――蕩秋千。
推一個長的空秋千:小鳥推、小猴推、大象推。
戴有頭飾的小朋友扮演各種小動物,教師扮演動物王國的國王大象,設計了一個蕩秋千比賽,這個活動要求用預定的材。
八、背景資料
秋千是利用力學上“擺”的原理。在重力的作用下,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秋千上的物體重力勢能和動能不斷相互轉化,秋千就不斷地來回擺動。當擺動到最高點時,動能全部轉化為重力勢能,秋千運動速度為零;當擺動到最低點時,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秋千運動速度最大。在秋千擺動過程中,順著秋千運動的方向推,秋千獲得更多的能量,擺動幅度就越大。秋千擺動的快慢(頻率)――只和繩子的長短有關,繩子越長,擺動越慢;反之,擺動越快。
九、參考資料
《牛津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牛津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活動點評
秋千這個名詞幼兒比較熟悉,從內容及題目都是符合幼兒的特點。
秋千是幼兒熟悉的`運動玩具,利用幼兒身邊的材料自制小秋千是完全可行的。在制作過程中涉及到兩個方面的探究:一是繩子長度不同,推力相同的秋千;二是繩子長度一樣而推力不同的兩個對比實驗,讓幼兒感知秋千擺動的快慢與繩子的長短有關,繩子越長,擺動越慢,反之擺動越快。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9
活動目標:
1.認識大蒜,了解大蒜的外形特征。
2.了解大蒜頭的吃法,知道吃大蒜頭對人體的好處。
3.在剝蒜頭、種蒜頭的過程中,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大蒜頭若干、塑料籃、盤子、種植架、圖片等。
活動過程:
一、通過看、摸、聞、剝等方法,觀察大蒜頭的基本特征。
(一)通過看、摸、聞的方法發現大蒜頭的特征。
1.出示大蒜頭: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 (大蒜頭)大蒜頭是什么樣的呀?(集體隨意說一說:有點圓圓的,白白的)
2.我們每個小朋友都帶來了一個大蒜頭,一會兒小朋友可以用小鼻子聞一聞,用小手摸一摸。現在請你們從小椅子底下拿出大蒜頭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仔細看看它是什么樣的。
3.幼兒觀察,教師指導。
在幼兒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給予引導,從形狀、顏色、氣味上引導幼兒觀察。
4.大蒜頭是什么樣的`呢?請幼兒介紹自己的發現。
5.教師與幼兒共同大蒜頭的特點:看上去白白的、有點圓圓的、外面有白白的蒜皮,里面像橘子一樣一瓣一瓣的。
(二)幼兒手剝大蒜,進一步了解大蒜頭的特征。
師:剛剛小朋友們說了,大蒜頭像橘子一樣一瓣一瓣的,你們想不想剝一剝,看看大蒜頭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
1.教師引導幼兒剝一剝大蒜。
師:(1)你們覺得要先剝哪里呢?(外面)是的,剝的時候可以先把最外面的蒜皮先剝掉。
(2)再掰開剝成一瓣一瓣的,剝的時候呀還可以聞一聞。(在剝的過程中提醒幼兒不要用小手揉眼睛哦)。
(3)剝下來的蒜皮放在籃子里,剝好的大蒜瓣放在自己的小盒子里面。(教師邊講解剝大蒜的方法,邊示范如何剝大蒜)教師關注幼兒剝大蒜的情況,引導剝得快的孩子剝蒜瓣。
2.觀察比較大蒜頭和大蒜瓣。
(1)幼兒說一說,剝大蒜的時候你發現了什么?
幼:大蒜頭變成了很多個。
(2)教師:(出示完整的大蒜頭和剝開的大蒜瓣)原來我們有一個大大的蒜頭,現在被小朋友們剝成了許多大蒜瓣,由1個變成了許多個。小朋友在剝大蒜瓣的時候有沒有聞一聞,聞到了什么氣味呢?(香香的,臭臭的)師:是的,大蒜頭有一股特殊的氣味。
二、通過談話,看圖片了解大蒜頭的不同吃法,知道吃大蒜對人體的好處。
(一)了解吃大蒜的不同吃法。
(1)剝干凈的大蒜頭就可以吃啦,你們有沒有吃過大蒜頭呀?(有)
(2)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圖片。(炒菜吃、腌著吃、生吃、拌著菜吃)
(二)知道吃大蒜頭的好處。
1.吃大蒜有許多好處,你們知道嗎?
幼:吃大蒜可以變漂亮。
師:是的,吃了大蒜不僅可以讓我們變的更漂亮,還可以讓我們身體更健康呢。
幼:吃大蒜可以殺死肚子里的細菌。
2.教師:大蒜的本領可大了,它可以殺死我們身體里的細菌,能預防感冒,還能治病呢,所以小朋友要多吃大蒜。不過牙疼或眼睛不舒服的時候不能多吃哦。(語速放慢)
三、幼兒種蒜寶寶,體驗種植的快樂。
1.出示圖片,激發幼兒興趣。
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哦,大蒜頭種在土里,上面尖尖的地方還會長出綠綠的葉子呢。你們想不想自己試一試種一種大蒜呀?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蒜頭的頭和根。
3.教師講解種大蒜的方法。
師:等下種大蒜的時候呀,尖尖的那部分在上面,就會長出長長的葉子,種在泥土里的就會長出根,種的時候我們可以稍微用力點,只要把尖尖的頭露在外面就可以了,小朋友們你們去試試吧。
小朋友種的蒜寶寶我們搬到教室外面去讓它曬曬太陽,每天來幼兒園時給蒜寶寶澆水,大蒜的葉子很快就會長出來了。大蒜的椅子也是可以吃的,和大蒜頭一樣有營養哦。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很多工具(鉛筆、橡皮、水果刀等)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幼兒對工具的認識僅是一些感性經驗,對工具的具體用途、種類還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動我讓孩子通過操作、觀察及其講述等手段,讓孩子在自主活動中增添一些科學知識。
活動目標:
1、通過交流展示各種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種類很多。
2、在觀察操作嘗試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發展綜合能力。
3、能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體驗觀察和探索的樂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前幼兒收集各種工具。老師和幼兒到室外尋找特殊的工具。
2、卷筆刀、削蘋果機,刨子,開瓶器。以及相對應的輔助用品。
活動過程:
一、嘗試操作使用工具
1、師:“前幾天老師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工具,今天讓我們就來試試這些工具,看看它們有什么用。”(幼兒分別操作工具,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二、交流工具使用方法
1、師:“剛剛小朋友都使用這些工具,請你來說說你使用了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2、幼兒講述使用過程和方法。
3、教師小結: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學習中用到的。
4、師:“桌子上還有一些工具請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么用?”
5、分類并認識字卡。
師:“現在請大家把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幫它們分分類。”(幼兒操作)
師:“你為什么把這些工具都放一起?”(引導幼兒說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出示字卡:學習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訊工具。
4、再次分類及鞏固。
教師出示有字卡的簍子,請幼兒再次分類。
師:“桌上還有一些工具我請幾位小朋友來介紹一下它們的名稱和用途,并將它們分分類。(個別幼兒講述、操作)
5、引導幼兒認識一些特殊工具
師:“老師這還有兩樣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什么?”引導幼兒說出農作工具并認識字卡。
6、小結:我們今天認識了很多的工具它們有學習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訊工具、農作工具。還知道了他們各自的.用途。
三、總結認知激發探索。
出示鋸子,提問幼兒這是什么?是誰發明的?是怎樣發明的?
教育幼兒要愛觀察,愛探索,長大發明各種有用的工具。
活動反思: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很多工具(鉛筆、橡皮、水果刀等)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幼兒對工具的認識僅是一些感性經驗,對工具的具體用途、種類還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動我讓孩子通過操作、觀察及其講述等手段,讓孩子在自主活動中增添一些科學知識。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戶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并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著問題參與實驗并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師: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說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么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并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么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說:“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問,幼兒說:“拿個小碗吧。”于是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并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著……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說,“不行,碗里沒有水。”我又問:“那怎么辦呢?”幼兒輕輕地說;“我們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著,看著,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里快樂地扭動著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著手招呼旁邊小伙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于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后,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著眉頭說:“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于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里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后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里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么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里、一頭在外面,螞蟻順著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于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于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小結: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里是什么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里待了一會兒之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后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后,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于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于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精神。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后,活動越來越少。由于怕螞蟻死,于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后對什么發生興趣,就對什么進行探索、實驗,那么,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了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于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么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里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并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并提供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么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并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名稱:科學《大象的長鼻子》
活動目標:
1、觀察認識大象,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2、通過拼圖和模仿表演大象的長鼻子,進一步感知大家的主要特征。
3、愛護動物,初步具有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公象、母象圖片各一張,不同姿態的大象拼圖若干幅。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可用謎語導入,老師說一個大象的謎語,請幼兒猜出出謎底。
二、觀察大象,認識其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出示大象圖片,請幼兒觀察:大象是什么樣子的?
大象看上去怎么樣?它的眼睛是什么樣子的?耳朵呢?它的尾巴看上去怎么樣?它的腿呢?
出示公象和母象的圖片,提問:這兩頭大象長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小朋友都喜歡大象的長鼻子,這長鼻子有什么用呢?
大象喜歡吃什么?
三、智力游戲:拼圖
引導幼兒將畫面剪成塊狀,進行拼大象的活動,比誰拼得快。
四、游戲活動《碰一碰》
提問:你拼出了什么?你喜歡大象的什么地方?我們一起用雙手合起來做大象的長鼻子,你想用長鼻子做什么呢?
讓幼兒自主地做一做動作并帶領小朋友學大象走路。
下面我們一起跟著音樂玩“碰一碰”好嗎?
教師帶領幼兒隨著邊唱邊表演大象走路,并根據教師的評議指令,碰一碰身體的相應部位。 活動準備時除了準備了教學掛圖,還從網上搜集了不同姿態的大象圖片若干。為了讓幼兒理解因為環境問題導致動物們生活困難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直觀的感知來激發保護自然的.情感。
活動反思:
用謎語導入活動一下就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另外因為教學掛圖很清晰,很直觀,便于幼兒觀察、比較。加上幼兒對大象充滿了好奇和喜歡,所以活動中幼兒始終很認真。很多孩子對大象已經有所了解(平時在電視里、動物園里和書上看見過,也聽過大人講過),因此在活動中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對于不了解的地方也能專心聽老師講解。通過活動幼兒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了大象,知道原來公象長著長長的象牙而母象沒有,知道象喜歡站著睡覺,象的鼻子會做很多事情等。幼兒都表示要愛護大象,要保護自然。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的:
1.在觀察、探索活動中,發現燈泡發亮的電路和金屬材料的導電現象。
2.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質準備:
1.教具:一塊展示板(圖一),電池、電線、燈泡、杯子的圖片各一。
2.學具:電池、電線、燈泡、杯子、積木、鑰匙、晨檢牌、紙片等若干。
經驗準備:通過PPT對電池有了初步的認識。
活動過程:
1.導入:以問題的形式,激趣引題。
(1)教師打開沒有插上電源的錄音機,咦,今天錄音機出了什么問題?(“錄音機沒有電”、磁帶壞了……。)
(2)教師插上電源,驗證幼兒猜測的結果。
(3)師:電能讓錄音機轉動起來,電還有什么用呢?(電能讓電動玩具動起來,電能使燈泡亮起來,電可以讓電風扇轉動……。)
2.嘗試:選擇材料,探索燈泡發亮的電路。
(1)師: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材料,出示圖一,在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樣材料可以讓小燈泡亮起來,請你仔細看一看、想一想,你認為是那二樣?最好能說出理由。
(2)師:這二樣材料是不是真能讓燈泡亮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3)幼兒盡情地操作,教師觀察、鼓勵、引導(圖二)。
(4)師:請告訴我們,你是怎樣讓燈泡亮起來的?用這個圖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來(圖三)。
(5)師:你們用電線的一頭與燈泡接上,另一頭與電池的頂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燈泡觸到和電池的另一頭,燈泡就亮了。
(6)師:是不是這樣?這樣連接真的能讓燈泡亮起來嗎?讓我也來試一試?
(7)教師有意選擇金屬絲不露的電線操作。咦!怎么不亮?
3.發現:創設情景,操作中發現金屬的導電性。
(1)師:你們的燈泡都亮了,我的為什么不亮呢?
(2)師:“小朋友,你們都認為是電線的問題,同樣是電線,為什么這根電線可以,而這根電線不可以呢?”
(3)比較二根電線的不同處。
(4)幼兒比較操作,描述操作結果,大膽表述材料與燈泡是否亮的因果關系。
(5)教師對幼兒的結論進行描述:“小朋友,你們都認為,電線露出金屬絲接在電池上燈泡就能發亮,有塑料包著的.電線頭接在電池上不能使燈泡發亮。是不是這樣?(6)教師再次設疑,讓幼兒在操作中進一步感知金屬的導電性。
師:出示杯子,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屬)如果把它接在電池上,燈泡會不會亮?
(7)幼兒操作,發現金屬的任何部位都能導電。(圖四)
師:請小朋友試一試,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8)猜想驗證:再次探索
①明確操作要求。
師:“今天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檢牌、積木、紙片、鑰匙,先等請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電路后燈泡著?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記錄在表格里。”
②幼兒操作記錄猜想結果,教師進行觀察指導(圖一)。
③師**流猜想結果。
教師對幼兒的猜測結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問,進行統計:(圖五)
提問語1:“晨檢牌接在電路上有幾個孩子認為亮的,幾個孩子認為不亮,(教師與幼兒一起統計)說明一共有幾個孩子在活動?(16個)
提問語2:“紙片接在電路上有8個孩子認為亮的,有幾個孩子認為不亮?”
提問語3:“鑰匙接在電路上有1個孩子認為不亮,有幾個孩子認為亮?
④幼兒操作,驗證猜想結果,交流發現結果。(圖六)
4.拓展:提供電工用具,觀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導電與安全的關系。
明確操作要求。
師提供電工用的鋼絲鉗、尖嘴鉗、起子、活動扳手、.電工刀、電工小錘、電鉆、電烙鐵等:“接下來我們來找一找他們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屬材料?“
5.活動延伸:
師:那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再做一做這個實驗,找找什么材料能導電,什么材料不能導電?
小百科:一般認為電燈是由美國人湯馬士·愛迪生所發明。但倘若認真的考據,另一美國人亨利·戈培爾(Heinrich Gbel)比愛迪生早數十年已發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國化學家戴維將鉑絲通電發光,他亦在1810年發明了電燭,利用兩根碳棒之間的電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光。他的發明在今天看來是首個有實際效用的白熾燈。他當時試驗的燈泡已經可維持400小時,但是并沒有即時申請設計專利。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能夠知道自己喜歡的動物的名稱、外形特征、主要的特點以及生長環境。能對小動物進行簡單的分類。
2、能夠大方的表達自己喜歡這種動物的原因,分享交流自己的調查發現。
3、增加對自己喜愛的動物的了解和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幼兒制作的“我喜歡的小動物”信息報;逛動物園的經驗教師課件:幼兒喜歡的動物(長頸鹿、松鼠、豹子等) 一段小動物的視頻
活動建議:
一、談話交流、初步引導幼兒交流自己喜歡的動物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你看我們的世界不光有人類還有很多的動物朋友,誰來說一說你喜歡那種動物,為什么?
教師總結:你們每個人都有喜歡的動物,有的人喜歡的.動物一樣, 可是喜歡的原因卻不一樣。
二、幼兒自主交流,講述自己喜歡的動物以及喜歡的原因
1、引導幼兒結合信息報講述
2、同伴相互講述,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3、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皮毛、花紋等特點便于幼兒進行講述。 引導幼兒介紹自己信息報上呈現的小動物的信息,清晰完整地介紹小動物的外形、本領、習性等。老師結合幼兒的經驗及時地給予提升。
三、分享交流,大方交流自己喜歡的動物了解其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特點。
1、引導幼兒了解動物的分類:分幾類進行分享交流猛獸類:老虎、豹子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分享的這幾個動物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非常的兇猛、愛吃肉。
溫順動物類:兔子、鹿、馬、長頸鹿等剛才我們分享的這些動物它們又有什么特點呢?身上都有皮毛、有頭、軀干、四條腿、都是吃草的動物比較溫順。
特征分類:魚類、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
飲食特點分類:青草類、肉食類、五谷雜糧類、
2、引導幼兒自主的給動物進行分類
師:你還想怎么分類?為什么?
(可以根據顏色、體型、生活環境等等進行分類)
老師注意巡回傾聽。引導幼兒清晰地介紹、表述有關小動物的信息。
四、教師結合課件幫助幼兒小結提升有關動物的經驗例如:老虎的虎斑紋、山中之王豹子的速度很快,生活在哪里、身上的花紋像什么呀?
五、活動延伸
分小組進行探究,首先讓幼兒提問,帶著問題形成探究小組進行探究活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5
目標
1.認識部分紅皮或紅心的水果。
2.體驗共同制作的樂趣。
準備
1.選擇紅皮或紅心的水果(干果),如:紅蘋果、西瓜、西紅柿、火龍果、栗子、山楂等。
2.每桌放一盆已做好的水果沙拉,塑料小勺若干,另有色拉醬、果醬、水果刀(帶齒、鈍頭)、調羹等。
3.幼兒在區角中已學會使用切割工具。
過程
1.嘗嘗水果沙拉。
――出示水果沙拉,猜猜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兒品嘗水果沙拉。
――品嘗后,說說里面有哪些水果。(幼兒說出一種水果,教師就出示這種水果實物)
――這些水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紅色)
――除了水果自己的味兒,還有什么味道? (沙拉醬)
2.做做水果沙拉。
――你知道水果沙拉是怎樣做的嗎? (讓幼兒自由講述)
――教師介紹所提供的材料。
――每組幼兒自己選擇材料或工具,自制沙拉。
3.互相品嘗水果沙拉。
――幼兒自由品嘗水果沙拉。可嘗嘗本組的`,也可嘗嘗其他組做的。
――說說哪一組做的水果沙拉味道最好。請這一組幼兒介紹是怎樣制作的。
建議
1.本活動試圖讓幼兒在互相交流、協作、探索的過程中了解制作沙拉的方法,在與材料、學習伙伴的交互過程中建構制作技能。在制作沙拉這一環節,教師不要刻意將制作方法告訴幼兒,而應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去體驗,實際上學習沙拉的制作方法已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2.制作沙拉的過程中,教師的巡回觀察非常重要。
3.活動可根據條件或分組制作或幼兒每人制作一份。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8-26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11
幼兒園科學活動整合的教案08-26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及教案03-02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熱]07-29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01-31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優秀11-28
【精】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5-15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精選21篇)05-23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精選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