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1
活動目標
1.學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進行簡單的記錄。
2.通過動手動腦的活動,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
3.探索測量工具長度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對物體進行測量。
活動難點
感知測量工具長度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若干測量的自然物,如:鉛筆、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測量物體。
2.知識準備:已認識物體的長、寬;以及記錄的經驗。
3.材料準備:記錄表10張;粉筆2人一根;鉛筆、吸管、水彩筆等測量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問題引入,引導幼兒說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有個任務,要去做一塊新黑板,我先量一量舊黑板。糟糕了,沒有尺子怎么辦呢?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用哪些物品來測量舊黑板呢?
(二)介紹測量工具及記錄表。
(三)第一次體驗:幼兒用筷子測量活動室的物品。
1.結合圖示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師邊講解邊用正確方法測量黑板)
(1)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起點。
(2)測量工具要沿邊緣測量;
(3)在測量記錄表格中記錄次數。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并作記錄;兩個人合作,一個人測量、一個人記錄,輪流進行;操作時保持安靜有序。
2.幼兒自由操作,師觀察幼兒測量與記錄情況。
(1)重點指導幼兒必須一次一次的連著量,中間不能留空,也不能重疊。
(2)提醒幼兒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如果測量物的長度不是測量工具的整數倍,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記錄)
3.教師提問,幼兒自由交流:測量的是什么物體?你是怎么量的?為什么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結果不同?
4.師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
小結: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開始。
(四)第二次體驗:幼兒再次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要求:運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用兩種以上的工具測量同一種物品。
3.討論:為什么記錄表中相同的物品,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呢?
4.師幼共同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五)活動延伸:請客人老師一起測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體驗測量工具長度不同帶來的不同測量結果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幼兒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測量物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掌握了正確的測量方法并做記錄,活動中,部分幼兒對于測量方法的記錄并不是能正確地掌握好,在幼兒自由操作的時候,教師適時地介入引導;在感知不同的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時,幼兒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并做記錄,這個環節幼兒的興趣較高,在掌握測量方法后,對于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幼兒更自主,活動更積極。在小結環節中,幼兒通過記錄表,初步感知了測量工具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能自主地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索。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2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2、提高邏輯推理能力,養成有序做事的好習慣。
活動分析
"自然測量"的課例研討活動主要關注教師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真正發揮老師的"主導"和幼兒的"主體"作用,以及大班幼兒對數學內容的反應和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身邊常見的自然物,例如曲別針、腳步、粉筆等,作為測量工具進行直接測量,僅僅是身邊常見的工具的測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標準工具的測量。它包括對物體長度、高矮、粗細、輕重等的測量。
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復練習多次操作,才能獲得,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需要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進行培養。我設計的"自然測量"這一活動(本次活動立足于對物體長度的測量),試圖實現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操作過程中探索出自然測量的方法,以充分體現孩子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在這一活動中擔當支持者、引導者和組織者。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組織幼兒游戲:我的飛機就要飛,熟悉全國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中國地圖輪廓線上)。
2、結合目測,比比從北京出發到各個城市誰遠誰近。
(二)、學習自然測量。
1、以充當"地質勘察員"為名,請幼兒利用彩色吸管嘗試測量。
2、幼兒交流各自測量的方法,并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粉筆或手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結合表格1,教師講解記錄的方法。
4、幼兒倆倆結伴選擇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觀察適時輔導。
5、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三)、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教師提問:"老師這里還有竹簽和積木兩種測量工具,你能不能用這兩種材料,也來測一測路線?看看你會發現什么秘密?"(同時請幼兒猜測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兒再次操作,并進行表格記錄,教師指導。
3、幼兒交流操作結果,并將結果在黑板上呈現。
(四)、活動延伸:
出示毛線,交代如果用毛線測該怎么測?--需要合作、將繩子拉直;出示筷子等其它操作材料(測量時不能剛好測完)--學習新的記錄方法。
活動反思:
1、關注幼兒間的合作。通過幼兒的合作測量,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既滿足了教學時間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又保證了幼兒間互相學習的互補性、合作性。
2、注重各個領域的整合。能將主題活動"我愛祖國"的學習與數學活動有機融合,一方面讓孩子了解了各個主要地區在地圖上的相應位置,另一方面也讓孩子通過測量清楚城市間的距離長短(地圖的設計基本按照比例完成,選取的城市具有較強的典型性)。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2、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并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并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并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并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游戲:問答競賽小游戲,啟發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么?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么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么?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么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后,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4
活動目標:
1、知道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吸管,稻草,絨條,筆,圍巾圖片(紅色圍巾和粉色圍巾),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話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
(一)教師以“買圍巾”為話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幼兒知道用自然物“吸管”來可以測量圍巾的長度。
1、師:我想買一條圍巾的長度是“5個吸管一樣長”的圍巾。你們猜猜看哪條圍巾可能是老師想買的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2、師: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們猜的對不對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引導幼兒說出“量一量”)
3、小結:我們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
(三)師幼討論測量的方法,并引導幼兒動手操作。
1、師:我們應該怎樣操作才能準確地測量出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
2、師幼討論,請個別幼兒示范
3、小結:吸管要放在圍巾的下面,以圍巾的一頭“對齊”(對齊就是要讓吸管的最邊上要跟圍巾的最邊上在同一條直線上)
4、師:剛才小朋友們說了很多方法,現在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兩條圍巾,還有許多的吸管,請小朋友們幫老師量一量到底哪條圍巾才是老師想買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聲討論;聽到音樂聲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幼兒理解正確測量的方法并指導幼兒借助筆做記號。
(四)教師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1、提問: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2、請個別幼兒示范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每次測量時頭尾沒有銜接好,有的空了很長,有的重疊在一起了。
3、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幫助幼兒直觀感知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先從圍巾的一頭對齊開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鉛筆做個記號,移動吸管從記號開始接著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評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創設“買圍巾”的情境,很好地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活動中教師通過系列問題啟發幼兒用“量一量”的辦法解決老師遇到的難題,在教給幼兒正確的測量方法之前,教師組織幼兒討論并試著量一量,充分體現了幼兒活動的自主性。】
二、教師出示吸管、絨條、稻草作為測量工具,正確的測量同一條圍巾,并用數字記錄結果。
(一)教師出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除了帶吸管來測量圍巾,還帶來了別的東西來(出示吸管、絨條、稻草等測量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在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幫老師量一量這條圍巾的長度,用上我們剛才學的測量方法準確地測量。
2、介紹記錄表。
(二)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測量,并學會用數字記錄。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種測量工具測量,測量完記錄,再用另一種工具測量記錄;
(2)聽到音樂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教師引導幼兒感知測量工具的長度與測量數字的關系。
引導語:小朋友們剛才測量時有沒有什么發現呢?
1、引導幼兒觀察并分享交流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2)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和記錄結果,提問: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用這兩個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2、小結:原來我們測量的圍巾長度是一樣的,只是測量工具的長度不同,所以結果不同,長度越長,量的次數少,長度越短,量的次數多。
【評析:此環節在幼兒了解測量方法之后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測量的方法,同時通過觀察、比較測量結果,發現不同長度的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是不一樣。】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自然測量來解決問題。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很多種物品來測量,小朋友們都學會測量和記錄了嗎?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測量的,我們就可以用今天學的測量方法來解決問題。
【評析:通過學習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把測量經驗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動延伸:
師:老師會把圍巾放在益智區,小朋友們試一試還可以用什么測量?并記錄下測量的結果。
活動反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針對本次大班數學活動《自然測量》談談感受: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5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后,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6
活動目的: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指導要點
提供小棒、吸管等測量工具,人手一份記錄表
活動過程:
1、談話引題:“桌子的一邊有多長,有多寬?長比寬長多少?我們要用什么辦法可以知道?”
2、教師示范測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記號,記錄次數。
3、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和寬度,并記錄結果。
4、交流和比較各自的測量結果。
5、組織幼兒討論:
大家的結果一樣嗎?為什么?說一說分別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樣。引導幼兒得出結論: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7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一)創設問題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8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測量長度的方法。
2、進一步感知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3、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學具:
(1)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
(2)記錄用的作業單、筆等
3、教學用品:相等長度的小課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動過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兒的測量興趣
T:春天到了,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們幼兒園也將要打扮一新,我們要給這里的小桌子做一個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樣大小,現在我們就來量量看,桌子有多長。
二、幼兒自選一種量具進行測量。量好后,請幼兒用筆和紙記錄下來。
三、幼兒交流自己剛才的測量方法與結果。
教師講述正確的方法:要求每次測量注意首尾相接。
討論:量相同的桌子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
幼兒討論
小結:
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
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幼兒換一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和第一次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再次感受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五、師生共同小結
在測量活動中,我們發現大家測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最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9
【活動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活動過程】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里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著量)。
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范,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8、游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里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9、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自然測量》幼兒園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讀書日教案03-23
幼兒園大班《火災逃生》教案03-25
幼兒園大班繞口令教案12-19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動物猜謎》01-05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9篇03-19
幼兒園大班清明假期安全教案03-19
幼兒園大班語言:《愛惜糧食》教案03-24
幼兒園大班游戲捉迷藏教案03-24
動物猜謎歌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10-10
《動物猜謎歌》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