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通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1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有關《三國演義》故事集
五、教學時間:
第2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比方告訴對方)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0)進行簡要復述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小組討論】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4、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5、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下。
七、對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一)本節課是我校在面向全校舉行的交流性上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在看板書討論中,(課前看課件)
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特別是“火攻”的三步驟。)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具體落實在: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并面對農村學生實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
2、打破課堂常規,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4、教師及時借閱《三國演義》,增強文化基奠。課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課后對古典小說的閱讀進行指導。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理清課文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介紹時代背景。
《赤壁之戰》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編而成的。哪位同學知道“三國”是哪三國?他們的首領各是誰?
(“三國”是魏、蜀、吳。他們的首領分別是:魏是曹操;蜀是劉備;吳是孫權。)
“三國”是怎樣形成的呢?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進一步奪取長江下游孫權的地盤。當時曹、孫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聯合沒有地盤的劉備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與曹軍交戰。課文講的就是這次戰役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這一戰局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為后來魏、蜀、吳三國成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同學們,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這個地方在哪里?交戰雙方是誰?他們為什么要打仗?結果怎么樣?)
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首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的朗讀錄音,找一找課文中是誰和誰在打仗。
帶著問題聽錄音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率領的80萬大軍和周瑜的3萬兵士作戰。)
周瑜是孫權的部下,東吳軍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在赤壁這個地方被周瑜率領的東吳軍打敗。“赤壁之戰”寫的`就是這件事。作戰雙方力量懸殊那么大,曹軍為什么會敗呢?我們認真學習課文之后,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2.辨字組詞
指導學生討論字的間架結構和字義,然后組詞。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說明這個字與水有關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這個字的意思是:從這一岸到那一岸。用這個字組詞可以是(渡口)(渡船)(渡過)(渡江)等。
率——(率領)(輕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調兵遣將)
駐——(駐地)(駐軍)(駐扎)(駐守)
隔——(隔離)(隔斷)(隔開)(隔熱)
策——(計策)(對策)(策略)(決策)
降——(投降)(降伏)(降龍伏虎)
盔——(頭盔)(盔甲)(丟盔棄甲)
混——(混合)(混亂)(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勝仗)
3.或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抵擋: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讓。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計策:對付某種情勢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視線。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極大。滔,漫、充滿。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失去信用。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調,調動。
無心應戰: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應,應付。
丟盔棄甲:形容打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纜繩:拴船用的粗繩子。
號稱:名義上是。本課的意思曹軍說是80萬,實際上遠沒有那么多。
相持:雙方堅持對立,互不相讓。
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等。掛在屋內的帳幕。
鼓聲震天:古時候打仗,擂鼓表示進攻。這里形容鼓聲非常大。
3.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找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的結構。
課文主要記述了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為兵士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了曹操的戰船、軍營,曹操大敗而逃。
這篇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經過、結果這一固定模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做具體的分析。課文在起因之后,經過之前,這一部分是戰前的準備,應該單獨畫為一段。經過和結果同屬火攻一仗的全過程,不能分開。按照這樣的分析,本課應該是這樣的順序:
①戰爭的起因
②戰前的準備
③作戰經過和結果。因此課文應該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曹操率軍南下想奪取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這是赤壁之戰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講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用鐵索把船連起來練兵。黃蓋根據這些情況,向周瑜獻計用火攻打敗曹軍。這是雙方的戰斗準備。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講黃蓋假意投降,駕火船燒曹營,大敗曹軍。這是火攻一仗的全過程。
(三)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3
一、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結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結合生活實際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教學難點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赤壁,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的80萬軍隊,原因是什么呢?
停頓幾分鐘,使學生快速思考并認定這的確是個問題。
哪位同學知道“赤壁”在哪兒?作戰雙方是誰?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赤壁”位于現在湖北武昌市,長江邊上。作戰雙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書: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樣取勝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二)學習第一段。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介紹了什么?
(作者在這一段具體介紹了戰斗發生的時間——東漢末年;地點——赤壁;交戰的雙方——曹操和東吳的周瑜;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長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長江南岸。這次戰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這次戰爭的發動者,周瑜“調兵遣將”是為了抵抗曹軍。)
很明顯,戰爭發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從道義上講是不正義的,但是他們人員眾多,來勢兇猛。周瑜也毫不畏懼,調兵遣將與曹軍隔江相對。這場戰爭的經過和結果怎樣,我們繼續往下看。
(板書:南北隔江相對)
(三)學習第二段。
找同學分自然段讀書,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
對于難以適應的環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條條用鐵索連起來。)
曹操為什么要這樣做,沒有別的辦法嗎?
(因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這次作戰“非坐船不可”,可是他們不習慣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
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曹軍必須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誰能結合實際生活造一個句子,說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須這樣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經常能用到這樣的句式。如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軍已經為作戰做好了準備,把所有的船連成了一個平地。同學們,大家討論討論曹操這個辦法怎么樣?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曹軍潛在的危機,在此為學生理解黃蓋的計謀作了鋪墊。使一個教學上的難點很快就解決了。
(這個辦法不好,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的船成為了一體,如果有緊急情況發生,一條船都跑不了,就會全軍覆滅。)
真聰明。可是曹操就沒有想到這一點,相反周瑜軍中的黃蓋卻注意到了,還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黃蓋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黃蓋的一段話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戰雙方的利與弊,以及在戰斗中取勝的計謀。
(黃蓋認為①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因為曹軍號稱80萬人,周瑜才有3萬兵士。②長期相持沒有好處。因為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長期相持,對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軍船體相連難以分散。針對這些情況,黃蓋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計策。)
怎么理解“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這個辦法,只是具體怎么做“還得有個計策”。說明周瑜很謹慎,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密,最終采納了火攻。)
(板書:火攻)
“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作者在這里為什么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嗎?
請同學再讀第二段,教師在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可具體講解這一內容,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文在這里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是因為下文實際上是這一計策實施的描述。這樣寫既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又避免了重復,從而使文章顯得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引人入勝。
教師簡單小結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戰勝對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決定用火攻。火攻這一計策到底是怎樣實施的呢?我們繼續學習第三段。
(四)學習第三段
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因為故事性比較強,教學時最好以一個或幾個大問題為主,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說一說。
這一教學環節可以留出大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并根據問題思考。
請同學們認真讀書,并思考這樣的問題:火攻分為哪幾步實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課文分四步來寫火攻: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敗,并表示帶兵士和糧草投奔曹軍。這個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勝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為真。②火攻選擇在刮東南風的天氣里,船上裝滿引火的東西,趁著東南風駛向曹營。因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這樣就使得“火攻”在東南風的幫助下得以很好的實施。③黃蓋在船接近曹營時,叫人點火,火船沖進曹營,致使曹操的戰船一下子都燒了起來,火又竄上岸,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這樣近距離點火使曹軍措手不及。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鼓聲震天”說明周瑜一方士氣大振,火攻大勝。“丟盔棄甲”形象地描述了曹軍大敗時狼狽逃跑的樣子。
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給予一定的正確指導,并注意從每一步的內容中,概括出主要詞語進行板書。
(板書:詐降
東南風
點火
追殺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進行。讓學生按事情發展順序把這四步寫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機上進行展示和評比。
“果然”一詞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在實際生活中怎么運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課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這說明曹操正想著或正等著什么,結果發生的事實正合他意。但他沒有想到這些船不是來投降,而是來燒他們的。
果然——天陰得很厚,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火攻”就會理解深刻,記憶清楚。緊接著師生共同研究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萬人,曹操擁有80萬人,力量懸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戰;恰好有東南風;又因為曹軍來犯,周瑜帶領兵將奮起抗擊,屬于正義事業。所以周瑜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黃蓋的計策,揚長避短,使這樣一次力量對比極大的戰事,以少勝多,東吳取得了勝利。
(板書:原因:天時
地利
人和
結果:以少勝多)
(五)總結板書,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戰的結果是東吳3萬人打敗曹操80萬大軍。這一結果是曹操難以預料的,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板書做一個“戰后分析”,探討探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東吳大勝,曹軍大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一結果說明“火攻”是正確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火攻”計策的出臺是很隨意的嗎?
(“火攻”不是隨意的,也不是憑空想象的。它來自于戰前東吳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東吳軍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們揚長避短攻擊曹軍的弱點,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而曹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仗著兵多將廣,驕傲輕敵,還采取了錯誤的鐵索連船的措施,輕信了黃蓋的假降,致使80萬大軍狼狽逃竄。)
由此得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說明無論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六)作業。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完成課后題1、2、3。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4
目的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條理,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是怎樣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
教具學具
鵬博士軟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導讀”內容,提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進入了一組新的課文學習,在這組課文中,我們將要學習什么內容,要了解哪些學習方法呢,導讀中明確告訴了我們。請一個同學讀導讀,同學們想導讀給我們這組的學習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一篇課文是《赤壁之戰》。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赤磯山。據歷史記載,東吳的孫權以三萬軍隊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軍隊,孫權是怎樣打敗曹操的,他為什么能打敗曹操,學習了課文你就能夠知道。
二、檢查預習。
1、多媒體顯示自制幻燈片,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3、鵬博士顯示問題:赤壁之戰發生在什么時候?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結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給課文分段。
1、默讀課文,想想赤壁之戰的經過,開始怎樣,后來怎樣,結果怎樣,然后給課文分段。
2、討論分段。
四、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讀后同學評議。
2、“調兵遣將”是什么意思?周瑜為什么要調兵遣將?
3、“隔江相對”怎樣理解。請同學說一說。
4、說說這段話講了什么。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第二段。讀后同學評議。
2、周瑜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
3、說說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六、朗讀課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業:預習課文第三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請同學們用自己話說一說。
2、這節課我們要了解周瑜和黃蓋是用怎樣的計策打好火攻這一仗的?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朗讀第三段,讀后同學評議。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學生默讀五、六、七自然段。討論理解:
(1)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為什么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火攻?
(2)從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而沒有準備”?
(3)黃蓋是怎樣接近曹軍的?
(4)請同學根據這些內容用自己話說說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3、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進行的?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八、九自然段,著重理解風和火的關系。
4、顯示圖片,讓學生結合畫面體會兇猛的火攻場面。
5、火攻這一仗的結局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讀課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討論理解:
(1)“鑼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丟盔棄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為什么要逃跑?
四、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周瑜、黃蓋是怎樣用火攻打敗曹軍的,請一個同學說說赤壁之戰的過程。
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記敘順序。
二、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1、啟發談話:要想把事情講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順序來講。對于赤壁之戰,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呢?
2、赤壁一戰的起因是什么?雙方是怎樣準備的?經過和結果怎樣?請同學們拿出筆記本,按這個順序列出提綱。
三、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戰中,東吳以三萬軍隊打敗了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局?
這以少勝多的原因什么?
2、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后討論。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學習鞏固生字。
六、布置作業:預習《飛奪瀘定橋》。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5
教學目標:
1、查閱資料,對課文的時代背景有個了解,學會自學。
2、初步學會10個生字,理解26個新詞語的意思。
3、初步讀懂課文,理清思路。
4、分段,學懂一、二兩段。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課文。
教學難點:赤壁之戰雙方的形式,采取火攻的原因。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周瑜在赤壁,以3萬兵力打敗80萬曹軍。
2、學習課文生字、新詞,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3、理清課文思路,分清段落。
教學過程:
一、揭提導入
1、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2、這幾句是我國哪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最開頭的幾句詞?《三國演義》。
3、 《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同學都看過電視,并課前查閱過許多資料,請同學說說你了解到的一些《三國演義》的知識,如時代背景,主要人物都可以。
4、學生上來介紹。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赤壁之戰》就是根據這部我國著名的小說中的第49、50回的章節改變過來的。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學要求:
(1)、自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句作好標記。
(2)、通讀課文,哪些一學懂了?哪些不理解?
2、交流自學情況,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有些暫不解答,以便進一步學習時重點考慮。
可能有的學生要提出以下問題:
(1)曹操有很強的實力,為什么會敗給周瑜?
(2)曹操是一個很聰明的將領,他能想出把戰船連起來對付東吳,為什么就沒有覺察出東吳的計策?
(3)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上來寫在黑板上)
三、討論分段,瀝青課文條理。
1、再讀課文,課文按什么來寫得?可分幾段,說明理由。
四、深入學習,理解第一段。
1、自學互學,討論思考。
自讀,齊讀,抓住哪些詞句,讀懂了什么?哪些不理解的?
2、交流出示句子: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理解“調兵遣將”和“隔江相對”并按照地圖標出方向規定,畫出曹、周兩軍對陣的示意圖。(通過畫圖直觀了解兩軍的地理位置,幫助學生理解周瑜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打敗的原因。指名學生到黑板上話示意圖。)
板書:隔江相對
3、讀,這段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五、深入學習,理解第二段。
曹操早已對江南的東吳虎視眈眈,蓄謀已久,這次他認為時機成熟,終于挑起了這場戰爭的開始。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第二段。
1、自學第二段,你讀懂了哪些詞句?
2、檢查自學情況。
思考:周瑜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
出示句子:
(1)周瑜說:“曹軍80萬,我軍才3萬,相差太遠了。跟他們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我看他們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把船連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們想逃也逃不了。”板書:80萬3萬
(2)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
A、理解“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須)
B、坐不慣船,卻還要坐船,曹操是怎樣解決這個矛盾的?(連接戰船)
C、書上是怎樣寫曹操兵士連戰船的?
D、如有錄象,就看一下連船后戰船是怎樣的及曹操當時的表情說話的語氣,然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議論。(可以看出曹操很傲慢,輕敵,不可一世)
“火攻“是東吳將領黃蓋分析形勢后,精心制定的,(板書:火攻)可是周瑜說這一仗怎么大還得想個計策這說明什么?(周瑜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到)。
2、讀課文這段重點寫了什么?(戰斗準備)
六、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同學通過自查資料掌握了許多《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及內容。為我們學習《赤壁之戰》奠定了基礎。在學文時,我們主要是同學自學,討論,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從整體到局部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下節課我們還具體學習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周瑜和黃蓋如何實施他們的“火攻”計劃的,而曹操又是如何失策的。
七、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詞語。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并運用克、遺、聞、次、為、以、乃、等文言實虛詞
2、掌握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如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動詞等。
3、能辯認出常見的文言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等。
能力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
2、能確切概括文本大意。
3、培養學生再創作能力。
情感目標:
1、汲取民族智慧,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內容價值。
2、領悟到作品寫古諷今的初衷。
教學重點:
1、熟練掌握并運用重點字詞。
2、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并發展個性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層次。
課時安排:
兩節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這節課,我們進入新的主題單元:解讀昨日戰爭。歷史風起云涌,戰爭的硝煙曾經彌漫,我們學過的描寫戰爭的作品有:(師生共同回憶)《曹劌論戰》。曹劌的計謀是(共同回憶):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在戰爭中,計謀是決定勝負的一個關鍵。古人將戰爭分為四種,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解釋:戰爭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略計謀,其次是挫敗其外交,其次是進攻敵人的軍隊,最下才是攻城)
今天我們所學的《赤壁之戰》就是圍繞著伐謀和伐交所展開的,其中有深謀遠慮,有舌戰群儒,也有針鋒相對。好,讓我們一起解讀三國鼎立時期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赤壁之戰。
二、概括歸納再創作(設想是,模仿中國古典章回小說,起標題)
教師:我們對文章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把課文編成課本劇,可分幾幕?請給每幕起一個標題,要求字數保持一致。或四言,或五言/六言/七言……不限。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確定:課文可分為七幕
現將學生當時的成果展示如下:
第一組
1、魯肅獻計促聯軍
2、備從肅計入樊口
3、孔明舌戰東吳將
4、戰降不定權憂心
5、公瑾回吳助仲謀
6、聯軍備戰抗曹操
7、火燒赤壁成霸業
第二組
1、魯肅獻計,分析天下大勢
2、公見劉備,共討聯盟大事
3、形勢危急,孔明舌戰群儒
4、意見不一,孫權陷入困頓
5、周瑜回歸,安主抗敵之心
6、箭在弦上,積極準備作戰
7、火借東風,曹操敗走華容
教師:(其他略,交流之后)請同學們選出你們喜歡的一組,寫在書上,我們也將用那一組的成果講解課文。剩下的小組,請將你們的成果貼在墻報上,供大家參考,欣賞。
三、理解一篇文言文必須要掃清字詞的障礙,下面請同學們拿出知識卡片(或積累本)積累你不熟悉的,或是你認為重要的字詞。
學生讀書,積累。
教師提示:
1、文中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文言句式都應該作為你積累的重點,看一看你能不能獨立地正確地找出。
2、不確定的字詞義,可以借助課下注釋或古漢語字典。
3、請積累“次、聞、以、乃”這四個詞的一詞多義。
四、結語:
下節課,我們將解答同學們的疑惑,一起解讀昨日戰爭。
五、作業:
課下完成知識積累。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模仿古代章回小說的題目,為《赤壁之戰》起了小標題,并且請大家做了知識積累,這節課我們先共同解答大家的疑惑。
二、學生提問題,先請同學解答,解答不了的,教師解答,作補充。(略)
確定的知識點:
次:
①駐扎: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②次序:余船以次俱進。
聞:
①聽見: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②聽說:魯肅聞劉表卒。
③見聞:博聞強志。
④名望:先達德隆望尊。
以:
①用:夫以疲病御狐疑之眾。
②因為:時操軍兼以饑疫。
③認為:皆以美于徐公。
④連詞,表目的或結果:挾天子以令諸侯。
⑤按照:余船以次俱進。
乃:
①才: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②甚至: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③是: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④于是:乃取蒙沖斗艦十艘。
通假字:
a)將軍禽操:禽--擒
b)卿能辦之誠決:誠--請
c)煙炎張天:炎--焰
d)雷鼓大震:雷--擂
詞類活用(典型):
1、晨夜兼道:晨、夜,名作狀,日夜。道,名作動,趕路。
2、敬賢禮士:賢,形作名,賢能的人。禮,名作動,以禮相待。
3、必蹶上將軍:蹶,使動用法,使……受挫折。
4、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共,作動詞,共有。
5、甚失孤望:失,使動用法,使……失望。
6、除殘去穢:殘、穢,形作名,壞人。
7、可燒而走也:走,使動用法,使……逃跑。
8、瑜等率輕銳繼其后:輕銳,形作名,精銳部隊。
文言句式(典型)
判斷句:劉備天下梟雄。
被動句:
1、恐為操所先。
2、受制于人。
賓語前置句:
1、豫州今欲何至?
2、何以言之?
定語后置句:
1、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2、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3、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赤壁之戰在各國都引起了巨大反響,可見其重要性和關鍵地位。那么,在如此至關重要的戰爭中,以天壤之別的懸殊力量,東吳最終使居高自傲的曹操敗走華容。那么在你看來,這場戰爭的勝負,哪個人物起了關鍵作用?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各抒己見)
參考:
1、魯肅:魯肅是思度弘遠的伐謀和伐交高手,而伐謀和伐交均是戰爭中的上上策。正是由于他的審時度事,及時地向孫權出謀獻策,才使得東吳由最被動的局面逐漸取得有利的時機。魯肅為人嚴謹又善言論,由開始的獻計到戰爭醞釀時的堅持和表現出來的智慧,由座下獨不言到召回周瑜,赤壁之戰的勝利,魯肅功不可沒。
2、諸葛亮:(學生對諸葛亮最為熟悉,也最感興趣)諸葛亮舌戰群儒推動了東吳主戰的事態,也更加堅定了孫權主戰的意志,他把孫權心中醞釀的主戰思想激發出來了。諸葛亮是一個外交高手,面對孫權,他表現得不卑不亢且層層逼近,他也是一個心理專家,洞察了孫權心中所想,用激將法把孫權推到了主戰的風口浪尖上。一向神機妙算的諸葛此次也是充分表現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3、周瑜:雖說既生瑜何生亮,但在赤壁之戰中的周瑜,卻盡現大將氣慨。與魯肅的縝密,穩重相比,周瑜的直斥曹操更顯其大將的膽氣,而對于曹操虛夸的八十大軍,也是令張昭們聞風喪膽的八十萬大軍,周瑜既有少年無畏的勇,又有切實分析的謀,可以說在《示壁之戰》中的周瑜,絕對是有勇有謀的大將。
4、孫權:其實孫權是赤壁之戰中的關鍵人物,也是課文中隱藏著的一個高手,可以說上述人物均是圍繞孫權所寫。課文中沒有描寫他的大段對話,有的只是只言片語,但是在詳寫采納魯肅建議派其拉攏劉備,聽取雙方意見當機立斷主戰中,已經將孫權的政治家風度躍然紙上了。孫權在朝中主戰不定的情況下早已暗中準備下了三萬精兵,等待著戰爭時機的成熟,可以說,孫權是赤壁之戰的關鍵所在。連被孫權打敗的曹操也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結語:歷史已經遠去,戰爭的硝煙也早已散盡,然而英雄們的深謀遠慮,豪邁氣慨卻是為后人們所傳誦至今。他們為后人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計謀,一場勝敗,更多的應該是古人的智慧與氣魄。問天下誰是英雄?我想同學們心里都有自己敬仰的英雄。
作業:同樣是赤壁之戰,《資治通鑒》是一種寫法,《三國演義》又是一種寫法。請課下閱讀《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比較二者的不同,要求形成書面,五百字以上。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7
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的后面部分和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的前面部分,有刪改。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它的起因是:東吳大將周瑜率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大將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戰前雙方都在做戰斗的準備:曹操為了大軍渡江,叫人用鐵索連船,周瑜針對曹軍弱點,決定實施火攻。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各種方法,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認識羅貫中筆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戰的生動場面,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名著的欣賞、審美能力。
3、初步學會抓住文章的前后聯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對此類文章的閱讀興趣,從而喚起課外閱讀的熱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在閱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合作探究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幔、倘、聘、絳、拈、卒、墮”;會寫“巡、刃、倘、聘、拈、韓、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決雌雄、漫天徹地、覷、拈、鏖、倘”等詞語。
5、鼓勵學生在課外多讀一點《三國演義》的故事。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認識羅貫中筆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戰的生動場面,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名著的欣賞、審美能力。
2、初步學會抓住文章的前后聯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對此類文章的閱讀興趣,從而喚起課外閱讀的熱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在閱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節課,讓我們再次回到當年硝煙彌漫的古戰場,看看幾位英雄人物是怎樣斗智斗勇的。
二、細讀課文,認識故事人物。
㈠默讀課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戰中,擁有精兵強將的曹操的神態前后發生了哪些變化?請把這樣的語句畫下來。
1、默讀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過,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2)操大喜,遂與眾將來到水寨中大船上,觀望黃蓋船到。
(3)操迎風大笑,自以為得志。
(4)操笑曰:“黃蓋來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問:“誰去止之?”
(6)操叫苦連聲。
⒊請同學們瀏覽這六句話,提出問題
曹操從“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連聲”,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⒋請同學們聯系上下文,認真默讀、勾畫,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討,認識人物形象。
1、學習交流“黃蓋假降,曹操中計”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過,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①指名朗讀程昱、曹操二人的對話。重點朗讀曹操的話,體會反問句的語氣。
②從曹操的話語中,你體會出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
(曹操對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顧,連用兩個反問句,可見這時已經曹操傲慢輕敵。)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二人的對話。
⑵出示書信內容
“周瑜關防得緊,因此無計脫身。今有鄱陽湖新運到糧,周瑜差蓋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殺江東名將,獻首來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龍牙旗者,即糧船也。”
①指名朗讀信的內容。
②聯系上下文,說一說這封信有何玄機?(學生思考)
學生可能會說
帶士兵糧草投降,為船里裝火藥打埋伏;
信中說殺江東名將,其實殺的是曹操派來詐降的將領蔡和;
信中說周瑜看防得緊,無計脫身,只在今晚二更。這樣曹操不但不會起疑心,而且這樣為在離曹營二里點火創造了條件,天黑不易被發現。
③從這封書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樣的一個人?(深謀遠慮)
④集體朗讀書信的內容。
過渡語:接到信的曹操此時已是滿心歡喜,迎風大笑。課文中除了直接描寫曹操十分高興,還有一處描寫可以表現曹操此時心情十分高興,同學們迅速找一找。
2、學習“親迎黃蓋,曹操興奮不已”。
請同學朗讀“操在中軍遙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
①讀了這句話,你覺得這樣的景色美嗎?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結:看來,環境的描寫可以反映此時人物的心情。曹操抬頭仰望明月高懸,俯首江中翻波戲浪,迎風大笑。當聽到軍士報告黃蓋糧船駛來,操笑曰:“黃蓋來降,此天助我也!”這時,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興奮不已)。
3、學習“火燒曹營,曹操省悟已遲”。
導語:但是,曹操馬上醒悟了,為什么?
⑴集體朗讀程昱的話。
聯系上下文,談談你對程昱的認識。
——仔細觀察,細心謹慎。
導語:可惜曹操省悟已遲,黃蓋在距曹寨二里水面點火,江面一片火海。
⑵出示
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①自由朗讀這段文字,邊讀邊想象畫面。
②同桌之間交流。
③指名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當時的情景。
④出示插圖,觀察圖畫,并結合這段話中的具體詞語,說一說想象到的情景。
A著火的時間短還是長?(曹寨中船只一時盡著。)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紅)
C煙濃到什么程度?(濃煙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誰,那里是岸。)
D曹軍的士兵此時是什么樣的?(曹軍士兵哭喊聲一片,個個丟盔棄甲,燒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
E用一段通順的話說一說。
——火光照得滿天通紅,濃煙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誰,那里是岸。曹軍士兵哭喊聲一片,個個丟盔棄甲,燒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
⑤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3)曹操見大勢已去,是叫苦連聲,此時,你想對曹操說什么?
4、集體朗讀第五自然段,說一說
⑴“火攻”計策的成功實施主要有哪些關鍵的步驟?
⑵從“火攻”計策的制定與實施,你對周瑜和黃蓋有怎樣的印象?
三、總結全文
“赤壁之戰”的結果驗證了“火攻”計策制定的正確、實施安排的周密。而計策的制定又源于戰前東吳周瑜、黃蓋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正確分析,能夠知已知彼、揚長避短,特別是把握了曹操的弱點(他仗著兵多將強,驕傲輕敵),利用了曹操的錯誤(他用鐵索連船潛伏著的危機就是:一旦起火,就會火燒連營)。
在“赤壁之戰”的火影刀光之中,我們認識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因驕而敗的曹操,有勇有謀的黃蓋,謀略深遠的周瑜。
四、集體朗讀詩句,回味赤壁之戰
魏吳爭斗決雌雄,
赤壁樓船一掃空。
烈火初張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業布置。
1、詩句采集
魏吳爭斗決雌雄,赤壁樓船一掃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3、學完課文,你一定會被火燒赤壁的戰爭場面吸引。請同學們課后把《三國演義》找來讀一讀,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8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從戰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赤壁之戰》背景資料,并通過預習,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幾步進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師:掛圖、朗讀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順序及結構,知道這是一場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分析以少勝多根本原因,從中獲得啟發和收益。
二、抓住重點認真分析
1.指名朗讀課文。
思考:本文的重點部分是第幾部分?概括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這部分的意思是:黃蓋詐降,駕船火燒曹營,大敗曹軍。)
(2)這次戰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勝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幾步進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幾步。
3.指名說說自然段段意。
4.分組討論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認真分析歸納合并。)
第五自然段:黃蓋寫詐降書給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東南風,黃蓋駕船駛向曹軍。
第七自然段:黃蓋的船中裝的全是火藥。
第八自然段:黃蓋駕船直沖曹軍,曹操毫無防備。
第九自然段:黃蓋命令士兵點火,火燒曹營。
第十自然段:曹營中火光沖天,亂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軍大敗,曹操逃跑了。
學生匯報:
(第五自然段為一層:黃蓋寫詐降書給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應合在一起,是寫黃蓋趁東南風,駕著裝滿火藥的船,飛快地駛向曹軍。
第九、第十自然段應合在一起,是寫火燒曹營的情況;第十一自然段是寫曹軍大敗,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進行的。)
下面我們分組朗讀火攻這四步的內容。
請大家繼續分組討論,把火攻這四步用小標題或簡明的提綱概括出來。
學生匯報或抽小組代表到黑板板書出來。
(一)寫詐降書,施火攻計
(二)滿載火藥,借東南風
(三)火船沖曹,大火漫天
(四)帶兵追殺,曹軍大敗
老師小結:火攻的四步,這種小標題,還有的同學編的跟這種意思相同,但表達有所不同。這沒關系。只要動腦,只要意思對,就可以了。大家的積極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們清楚了。但“火攻”之計能得以實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是什么?——東南風。請找一找,畫一畫,讀讀。
(文中三次寫東南風。第一次:這一天東南風很急;第二次:“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趁著東南風向北岸駛來。”第三次:不錯,趁著東南風來的正是黃蓋的船。)
6.文中為什么多次寫東南風?假如沒有東南風,會怎樣?
(因為“東南風”是周瑜、黃蓋完成“火攻”妙計的根本條件。前邊文中講了,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東南風之時,“火攻”計劃才能實施。正因為這樣,文中才多次提到東南風。)
(假如沒有東南風,黃蓋去詐降,裝滿火藥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樣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發現情況不對;更糟糕的是,點了火的船,因沒有風,不等火船靠近,就會被曹兵發現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計也無法實施了。)
7.東南風是“火攻”妙計得以圓滿實施的關鍵。那么,周瑜和黃蓋根據什么情況制定了“火攻”之計?從書中找出有關段落讀讀。再分析。
(1)敵眾我寡,不宜持久,應速戰速決;
(2)曹操戰船連接,不利行動;
(3)戰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黃蓋從敵我雙方的力量分析,同時他們了解到曹操戰船相連 的弱點,從而想到了火攻之計。
8.指名按順序復述火攻的具體步驟。
三、總結全文,提高認識
1.集體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
“赤壁之戰”中,周瑜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曹操慘敗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真分析,利用天時地利,巧妙地揚長避短,使弱勢轉為優勢,因而能以少勝多,戰勝曹軍。曹操自恃兵多將廣,小看東吳,輕敵自傲,不可一世,認為拿下東吳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錯誤的措施——連船,因而得到了慘敗的下場。)
我們可以用哪三個成語來概括?誰能上來把它寫出來?引導學生板書: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驕兵必敗
2.學完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歷史上的故事,能為我們這些后人敲響警鐘。我認為“驕兵必敗”是很有道理的。以后,無論在學習上、工作中一定切記不能驕傲更不能在成績面前忘乎所以,要謙虛謹慎,不斷進步。)
(學習了課文,我體會到在困難面前,不能退縮,一定要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去克服它,戰勝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
教師小結: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它確實使人從中受益匪淺。我們無論對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優中選優,要牢記傲兵必敗的道理。讓我們永遠謙虛,不斷進步!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9
一、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有關章節改寫而成,敘述了東吳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黃蓋詐降和用火攻的計策,在赤壁以三萬兵力打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這一戰役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為后來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基礎。
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為三部分,記敘了戰役的經過。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著重敘述了火攻這一仗是怎樣打的。
本課編寫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了解戰事的全過程,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從戰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文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丟盔棄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準備。可讓學生搜集有關《赤壁之戰》背景資料,并通過預習,自學生字新詞,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2、課上可讓學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資料,通過交流,學生能對三國時代、課文來歷、課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戰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等,有所了解,為閱讀課文掃清障礙,做好準備。
3、可把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和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結合起來進行。在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容后,要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經過、結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導學生做具體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戰爭起因后,并沒有立即敘述戰爭過程,而是寫了戰前的準備,因此要單獨成一部分。從黃蓋獻上火攻之計開始,已經是在描寫周瑜一方對敵軍展開進攻的第一步行動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戰的結局是曹操帶著殘兵剩將從華容道逃回北方。
戰爭的結局與過程,作者并沒有明顯分開來寫,所以經過和結果可合為一部分。這樣,可按照“戰役的起因——戰前準備——戰役的經過及結果”的發展順序把課文分成三部分。進行理清課文順序的訓練,還要抓住火攻全過程這一重點,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火攻是分哪幾步實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學生認真理解思考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說一說,使學生明確,無論是全文,還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順序寫,言之有序,是寫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探討雙方取勝失敗的原因。可設計以下一些問題,如:黃蓋認識到了敵我雙方的哪些優勢和劣勢?為什么要建議用火攻?曹操為什么會連續兩次上了黃蓋的當而沒有起疑心?赤壁之戰中雙方勝敗的原因各是什么?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僅作點撥及小結即可。
“思考、練習”2和“思考、練習”3可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完成。
火攻可分為四步:
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
②選擇刮東南風的一天,船上裝上引火的材料,駛向曹營;
③船接近曹營時,黃蓋命人點火,火船沖進曹營,曹營火光沖天;
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第3題要求學生找出寫東南風的句子,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這也是實施火攻的關鍵條件。說明東吳的將領善于利用天時和地利等自然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關鍵條件,火攻就不可能實施。如果東南風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對方有了防備而失敗。所以,火攻計策之所以能取勝,歸根結底是東吳的將領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時之利的結果。
4、課后拓展。可讓學生課外搜集和閱讀三國故事,召開故事會,評出講得好的同學。也可以辦一個展覽,把同學們搜集到的有關三國人物的故事、資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閱讀體會。
四、參考資料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三國時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公元二零八年秋天,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后親率號稱八十萬人的水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統一中國。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于長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吳蜀聯軍根據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以及他們的戰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曹操軍隊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倉皇敗走華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荊州,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赤壁歷史上發生赤壁之戰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巖石皆呈赭紅色,是約一億年前因礫石、砂子與鐵質、鈣質等物沉積膠結氧化而成,又因地質斷層而露出地面,這種特殊的地貌被后人傳說為火燒赤壁時燒成紅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戰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黃崗縣西北的江濱有一赤鼻磯,也是懸崖峭壁赭紅如火燒一般,兀立臨江,因與“赤壁”同音,相傳為赤壁古戰場。宋朝蘇軾貶官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曾經游歷此地,追懷古事,寫下了千古絕唱《赤壁懷古》和《赤壁賦》的文章,其實此處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戰場。
曹操(155—220)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史稱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縣,小名阿瞞,字孟德。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擴張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漢獻帝迎至許昌,遂“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戰被劉備孫權擊敗后回北方重整勢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繼位后追封其父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長于詩歌,以詩抒發報負,今存詩20余首。其詩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成為英雄老當益壯,志氣沖天的代言,堪稱千古絕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廬江舒縣(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輔佐孫策、孫權建孫吳政權,又與孫權為連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軍壓境時與魯肅等人力主迎戰,并親率大軍破曹操于赤壁,贏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黃蓋字公覆,吳國宿將,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戰中,他率領數10艘裝滿蘆葦、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詐降,趁機點火以火攻之計破了曹軍船陣和兵營。
華容道華容是縣名,設于西漢,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戰后取道華容縣北歸,故稱華容道。
火硝又稱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種叫硝酸鉀的化學物,受熱分解后可釋放大量氧氣,是一種強氧化劑,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藥、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鉀,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統稱,為淺黃色結晶體,可用來制造硫酸、火藥、焰火等,可作殺蟲劑,又可用于治療皮膚病。許多溫泉水或地熱井中抽出的熱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療皮膚病。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10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剪裁技巧和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重點掌握“方”、“卒”、“將”、“數”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別,整理“于”“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常用文言詞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象——二字相連卻并非雙音詞。
2、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教學時數:
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說出《史記》的體裁特點(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讀“自讀提示”,指出《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赤壁之戰》的材料則來自紀傳體斷代史《三國志》。
(說明:在談到本文的選材和布局時將對此作比較詳細的介紹。)
二、介紹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朝政紊亂,宦官和外戚斗爭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發了歷的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各地軍閥乘勢而起,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爭奪地盤,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檢查預習作業。
1.先查第二題,由學生敘述,教師可根據下表作適當補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標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劉表卒,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
九月曹軍抵新野、襄陽,劉琮降曹。劉備南走,與魯肅會于當陽,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曹軍大敗劉備于當陽長坂。
十至十一月曹軍自江陵東下。孫劉聯盟形成。周瑜從柴桑出軍,與操遇于赤壁。黃蓋火攻成功,操敗走,經華容道至江陵,引軍北還。
2.檢查預習第一題:劃分第一部分層次。
第一層(1、2段):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盟。
①魯肅向孫權獻策并勸說劉備聯吳抗曹(第1段);
②諸葛亮使吳,勸說孫權聯劉抗曹(第2段)。
第二層(3、4、5段):孫權接受周瑜、魯肅的主張,決心抗曹,計劃出兵。
①東吳內部“和”“戰”兩派意見分歧,魯肅再次說服孫權,堅定抗曹決心(第3段);
②孫權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促使孫權決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進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孫權出兵與劉備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師根據上述各段大意及學生回答作一口頭小結即可,不必將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講讀第1段第一層次(開頭——權即遣肅行)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試譯,教師糾正、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1、是誰最先提出聯劉抗曹的?他是怎樣分析形勢的?
明確:是孫權的`謀士魯肅。他首先分析荊州的地位:“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要求學生解釋:險固——險要堅固;士民——老百姓;殷富——豐厚富足。)“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解釋:有——占有;資——資本、憑借。)這段話既分析了荊州之重要,又符合孫權南面稱孤的心意。魯肅此話,從側面揭示了赤壁之戰的起因和性質,成為全文提綱挈領之筆。魯肅接著分析了各派的情況:
①劉表新亡,二子不協(合作),軍中諸將,各有彼此。(有的向著那邊,有的向著這邊。)
②劉備與操有仇恨,寄寓于劉表,表惡(wu)其能而不能用。這種形勢,當然對孫權有利。
2、魯肅根據這種情況又提出了哪些對付的辦法?
明確:兩種可能、兩種準備。一種可能是如果劉備與劉表同心,則宜“撫安”(撫慰拉攏);另一種可能是劉備與劉表“違離”(矛盾、背離),則宜別圖之(想辦法),以濟(成就)大事(指南面稱孤之事)。
3、上面的兩種可能、兩種準備,是從戰略著眼,若從眼前來看,魯肅又認為應采取什么行動呢?
明確:魯肅主動要求:
①奉命吊表二子(慰問居喪的人),并慰問軍中掌權的人;
②說服劉備撫表眾,共治曹操。
4、魯肅勸說孫權采取這些行動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與劉備、劉表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對付曹操,這樣做的結果是“天下可定也”。“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一“恐”一“即”,可見這一行動的急切性和達到目的必然性。
五、講讀第1段第二層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讀第1段第二層次,并要求學生試譯,教師點撥,疏通文意,然后研討問題。
2、在孫權派出魯肅時,局勢發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變化?
明確:
①操已向荊州;
②琮(劉表第二子)已降操;
③備南走(逃跑)。所以,魯肅盡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趕路),也難以趕在曹操之先,可見形勢嚴重。
3、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魯肅怎樣勸說劉備與孫權結好?
明確:
①宣權旨(傳達君命),致殷勤(懇切慰問)之意,以誠打動劉備;
②宣傳孫權的“聰明仁惠”(聰繁明智、仁愛慈惠),敬賢禮(動詞)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江南為表,故稱“江表”。這是一個古代文化常識,學生應記住。)英豪,咸(都)歸(使動)附(依附)之。上面講的是孫權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條件。接著又從地利和實力方面來說明:“已據六郡(地廣),兵精糧多”(實力雄厚)。
③說明吳巨是平庸的人,且地點偏遠,不宜依靠。從三方面來看,劉備何去何從已經十分清楚,故結果必定是“備甚悅”。
4、既然“備甚悅”,為什么魯肅還要與諸葛亮拉關系?
明確:因為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決策人物,對劉備有左右作用。故魯肅又以“我,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友也”來使諸葛亮放心。故結果必然是“備用肅計”。(在這里提到諸葛亮,為下文他的出場伏筆。)
5、第1段第二層小結:這一層寫魯肅會見劉備,初步奠定聯合抗曹的基礎。
六、講讀第2段。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試譯這一段,教師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1、第1段重點寫魯肅,這一段重點寫諸葛亮。諸葛亮是在什么樣的形勢下出使東吳的?
明確:操軍占荊州,乘勝東下,孫劉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學生講解“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和“事急矣,請奉命救于(向)孫將軍”兩句。
2、諸葛亮怎樣游說孫權的?
明確:
①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他把孫權、劉備、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談,突出敵軍強大(“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要學生翻譯這幾句。)并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劉備“遁逃于此”的尊嚴。
②采用攻心戰術,反激孫權。諸葛亮指出了孫權的兩條出路,一條是率領“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指定學生講解“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句。“以”:率領,動詞。“中國”:曹操占據的中原地區)。另一條是投降(要求學生翻譯:“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鎧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這里指投降)。接著抓住孫權的矛盾心理“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警告他“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最后,把劉備比作“守義不辱”的壯士田橫,不愿處在曹操之下,從而使孫權勃然大怒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指名學生講解這一句。)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激將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3、諸葛亮怎樣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的?
明確:
①劉備雖敗但實力猶存。(“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②曹有三大弱點;一、遠來疲敝,強弩之末,必蹶(挫敗)上將軍。(要求學生講解“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學生翻譯:“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4、諸葛亮預見的戰爭結局是什么?
明確:孫權與劉備“協規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講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諸葛亮游說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啟下,為下文波瀾突起的事態過渡。)
6、小結:這一節寫諸葛亮出使東吳,精辟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的猶豫心理采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盟得到進一步的醞釀。這一段表現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軍事才能。
七、講讀第3段。
學生朗讀并試譯這一段,教師糾正、補充,然后研討問題。
1、曹操遺(wei)權書的內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確:
一、強調自己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人(“奉辭伐罪”);
二、強調聲勢浩大,勢不可擋(“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麾,旗幟,代軍隊;束手,捆起手來,意即投降。);
三、威脅挑戰(“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正要和將軍在東吳會戰。)這是一封帶有恫嚇、威脅的戰書,其用意是給東吳施加壓力,威脅其投降。這種信也暴露了曹操驕橫不可一世的態度。古人云:“驕兵必敗。”由此伏下了曹操必敗的根源。
2、曹操的戰書在孫權部下產生了哪些反應?
明確:“權以(之)示群下,莫不響震(震動)失色。”反應極其強烈,由此可見。主和派的首領長史張昭認為“勢力眾寡”,極力主張“迎之”(投降)。主戰的魯肅卻“獨不言”,一個“獨”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戰態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會場情況。
3、魯肅怎樣說服孫權主戰的?
明確:一是選擇適當的時機,待“權起更衣”時,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孫權進言,這樣既可以避開主和派的圍攻,又能顯示自己的誠心。二是站在孫權的立場上,為孫權著想,使孫權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講析魯肅的一段話,這段話采用對比手法,設身處地,情辭十分懇切。)結果是使孫權嘆息“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而稱贊魯肅能“廓開(闡明)大計,正與孤同”。
4、小結:這一節寫孫權內部主降派和主戰派的斗爭,孫權經魯肅的說服,同意主戰。這一段寫得富于戲劇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個性特點,如曹操的驕橫;張昭的投降嘴臉,因“曹公”一詞而顯;魯肅的誠摯;孫權能虛心聽取正確意見。
八、布置作業
1、整理判斷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譯
①豫州今欲何往?
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小學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赤壁之戰》04-02
五年級語文教案:《赤壁之戰》06-02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學情分析06-10
小學五年級語文白楊課文的閱讀分析09-24
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11-14
赤壁之戰09-15
關于小學語文試卷的家長分析06-16
語文小學五年級上冊教案10-12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