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精選】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明確自己想要描寫的是哪一處世界文化遺產,了解其突出的特點。
3.使學生學會收集、歸類資料,并能夠從中挑選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去過哪些地方旅游呢?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2.有沒有同學參觀過中國的某個世界文化遺產呢?你知道中國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嗎?
長城、頤和園(北京)、天壇(北京)、故宮(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肅)、秦始皇陵兵馬俑(陜西)、九寨溝(四川)、泰山(山東)、黃山(安徽)……
二、啟發思路。
怎樣寫介紹世界文化遺產類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國已有55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這些遺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怎樣把這些世界文化遺產介紹給大家?可參考下面的'介紹。
例如: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占地72萬平方米,周圍有10多米高的城墻和50多米寬的護城河。整個建筑群氣勢宏偉,層次分明,主體突出,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
1.確定要寫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是哪一處。有目的地查閱相關資料,如搜集歷史資料,了解基本現狀。把資料來源記錄下來。(板書:查閱資料)
2.這些令中國人驕傲的世界文化遺產,凝結著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據要介紹的內容分類整理資料。(板書:整理資料)
(1)引導學生先說出要描寫的是哪一處文化遺產。
(2)這處遺產有什么突出特點?比如,外觀、結構等。(此處可引用,或運用修辭手法。)
(3)歷史上有何變化?(如修繕、毀滅等)
(4)歸納完這些細碎的信息之后,引導學生選擇一兩個相關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夠體現文化遺產的特點或由來等。)
3.撰寫成文。將整理后的資料用自己的話寫下來,也可以引用別人的話,但引用要注明資料來源。注意使用圖片、表格等輔助形式,使介紹的內容更加生動、準確。(板書:撰寫成文)
三、習作指導。
1.整理思路:學生先打草稿,確定自己想寫哪一處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想想其突出特點是什么,有什么相關故事。
學生整理思路,列提綱。
2.教師以長城為例,從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開介紹。
3.結構安排:如果選擇兩個故事來表現文化遺產的特點,可以寫得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4.學生自由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四、習作點評。
選出兩三篇比較優秀的作文,在全班進行點評。習作的重點在于介紹清楚中國的某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資料準確無誤,能體現其特點,有相關歷史故事,語言通順恰當,等等。
五、小結。
學生通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景點,搜集相關資料進行整合,寫出介紹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章,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與自豪感。
六、延伸。
將你的作文與同桌的交換,互評,看看你的介紹是否清楚通順,再根據同學的意見進行修改。
板書設計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查閱資料
整理資料
撰寫成文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習作,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2.學生學會自主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多問為什么,多研究探討。
3.我發現學生對于國家的歷史、文物等方面接觸較少,對于古詩詞的積累也很少,以后要重視這方面知識的積累。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交流,掌握更多閱讀名著的方法與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詞的意思,結合前后文描寫猜出詞語的意思,以及通過描寫猜出人物,并從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2.通過朗讀,理解古詩《鳥鳴澗》,想象其所描寫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本單元,我們走進四大名著,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艱難,惜紅樓夢殘。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梳理一下吧!
二、交流平臺。
(出示“交流平臺”內容)
1.本組課文不同于現代文,所以一些語句我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我們能掌握一些技巧,就能使閱讀更加順暢。大家回顧一下,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們都用到過哪些方法來理解?(猜讀、略讀、跳讀)
2.通過“交流平臺”了解猜讀的方法。(根據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如何略讀和跳讀?(遇到較難理解的語句,不用反復琢磨,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3.除了猜讀、略讀和跳讀三種方法,我們還可以通過別的途徑來理解課文。(借助資料了解歷史背景;結合電影、電視劇等影視資料)
掌握了以上幾種方法,相信大家以后再閱讀這類文章時,一定會更加順暢。
三、詞句段運用。
1.在學習本組課文時,我們還遇到了不少難以理解的詞語。
(出示“榜文、客官、印信”等詞語)你能說說這些詞語的大致意思嗎?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舊時店家、船家等對顧客、旅客的尊稱。
印信:官府的印章。
驛站:古代人們外出,中途供人短暫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計:舊時指店員或長工。
郎中:古代的醫生。
店家: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古代的旅館。
貨郎:古代指賣東西的人。
墨客:古代指文人。
2.(出示第二題句子)讀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加點詞語的意思?
(1)請勿自誤:請不要自己傷害自己。
(2)喜不自勝:高興得自己都覺得受不了。
(3)瞑目蹲身:閉上眼睛,蹲下身子。
(4)拱伏無違:伏在地上,向上朝拜,沒有違抗的。
(通過聯系前后文可猜出詞語的意思;先理解某一個字的意思,再放回詞中整體理解。)
3.(出示第三題句子)猜猜這三個句子描寫的都是誰,并說說理由。
(1)孫悟空。(重點詞:金箍棒)
(2)諸葛亮。(重點詞:頭戴綸巾)
(3)武松。(重點詞:萬夫難敵)
四、日積月累。
1.(出示相關資料)走近作者王維。
2.齊讀古詩,說一說,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鳥在山澗中鳴叫。)詩歌題目直接給我們提示了答案。(板書詩題)
3.詩中寫了哪些景物?(桂花,春山,月,山鳥,春澗)從詩的描寫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夜深人靜,桂花飄落,空山中升起了一輪圓月,被驚飛的鳥兒在這里鳴叫著。)這個意境美不美?(美)若你此刻身處其中,你覺得享受嗎?(享受)
4.(播放純音樂)讓我們隨著這悠揚婉轉的曲調,一起朗讀古詩,感受這美麗的夜晚,聆聽鳥兒的歌聲吧!
5.從詩的`描寫中,你發現了什么?(詩中有靜態景,也有動態景。)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描繪了春夜山中空寂、幽靜的景色。)
6.這首詩中,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呢?
(想要表達對山中春景的喜愛之情以及陶醉其中的心境。)
7.帶著這種感情,讓我們再一次朗讀古詩,感受詩中的美景,體會作者的情感。
五、小結。
從古典名著到古詩文,無不展示著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長河中,還有許多珍寶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究。
教學反思
1.引導學生有效交流,使學生掌握了更多閱讀名著的方法與技巧,為學生進一步閱讀名著打好了基礎。
2.分析了名著的語言特點和人物形象,讓學生初步體會了名著的魅力。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運用本單元學習的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學寫一篇簡單的說明文。
2.學習有序觀察,并在觀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
3.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受到熱愛科學的教育,陶冶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1.運用本單元學習的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介紹一自己喜歡的一種事物,要突出這種事物的特征。
2.在介紹事物特征的時候,要按照一定的順序。
教學難點
能按一定順序寫作,將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恰當運用到習作中去。
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受到熱愛科學的教育,陶冶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精美的物品,大家看:(出示課件1)香甜可口的水果、營養豐富的蔬菜、美觀實用的電器、漂漂亮亮的'玩具……
多美呀!你最喜歡什么?你了解它嗎?想給我們介紹介紹嗎?
板書:介紹一種物品
師:要把你喜歡的物品介紹清楚啊,就要用到前面我們前面學過的一種文體——說明文。大家還記得嗎?
二、方法指導:怎樣寫說明文
1回憶一下學過的說明文——《太陽》《松鼠》等,總結學過的說明方法及說明文中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等特點。(出示課件2)
2、出示習作要求:介紹一種物品,選材方面:可以是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電器等。(出示課件3)
提示寫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要抓住所要介紹物品的特點來寫。運用我們學過的一些說明方法。語言要準確、生動。寫完后認真修改。(出示課件4)
板書:選材 寫作方法
三、師生討論歸納(出示課件5)
師:我們應該從哪幾方面介紹商品呢?讓我們一起讀讀習作要求,看看文中給我們提示了些什么?
第一步:確定好要寫的物品。
第二步:認真觀察,找到物品的特點。
1、介紹蔬菜、水果,應重點介紹形狀、顏色、味道,還可以介紹種類、產地、產量、營養價值、保鮮等方面的情況;
2、介紹玩具、文具、電器,應重點介紹形狀、特點、構造、用途以及使用過程中應
注意的問題等等。
第三步:具體描寫,結構有條理
四、小組交流,練習表達。(出示課件7)
1、出示物品,思考物品的特點。
2、同桌間交流:把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物品向同桌介紹。
3、班上交流:如何在介紹物品時用到不同的說明方法。
4、打算介紹同一物品的同學自由組成小組,交流如何突出物品特點。
板書:突出特點
五、確定寫作對象,為作文擬提綱并練習寫作。(出示課件8)
1、在稿紙上簡單記錄交流后的收獲。
2、為自己的作文擬一個提綱,包括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如何結尾。
3、寫作。
六、組內評議,練習修改。(出示課件9)
1、展示自己的作文提綱,說說自己打算如何寫作,請同桌或寫同一物品的同學提建議。
2、用筆試著介紹你手中物品,注意,(出示課件10)
一、要有內容,二、要有順序,三、要有說明方法。
七、集體評議,作業安排。
1、展示優秀習作進行點評,總結優點。
2、繼續修改習作,寫好這篇說明文。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用精彩的圖片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通過指導寫作方法、選材等,來指導學生寫作,讓他們有的可寫,減輕了寫作的負擔,消除了他們的畏難情緒。
2.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精神,讓他們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品評作品,在品評中發現優點和不足,從而完善自己的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對寫作差的學生給予的鼓勵不夠,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所改進。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會認16個生字,讀記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文前“閱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3.了解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性格特點。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猴王的經歷,感受其形象;品味語言,激發對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
2.難點: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言詞語,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查字典、找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并做出注釋,標注出不理解的字詞
第一課時
一、目標解讀,預習反饋
(一)、談話導入
1.(播放《西游記》片段)大家對《西游記》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記》中,你最喜歡誰?你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嗎?(生自由交流)
2.是呀,他神通廣大、機智勇敢的形象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關于他的課文《猴王出世》,齊讀課題,介紹作者。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根據文前“閱讀提示”,明確問題。
(課件出示: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為猴王的?)
2.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所以有些句子會覺得不好讀,不好懂。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交流自學情況,說說自己通過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現在還有什么不懂的?
教師引導學生大概了解詞語與句子的意思。
3.交流學習課文主要內容。
(1)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子說說石猴是哪里來的。(板書:出世——仙石迸裂)
(2)學生嘗試說說石猴是如何成為猴王的。(板書:成王——跳水尋源)
(3)留在你腦海里的是一個怎樣的猴王?(神奇、活潑、勇敢、無畏、自信……)
4.小結過渡:仙石迸裂,化出一個石猴,往水簾洞一跳,跳出一個猴王,從這里開始,一個美猴王的形象,走進每一個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吳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樣的語言,把一個猴子的形象寫得深入人心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石猴的生活,去發現,去感受。
三、精講點撥,學科建模
(一)學習“猴王出世”,感悟語言的“精煉”。
1.指名讀第1自然段,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句子,想想為什么喜歡。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讀,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讀這段話,讀出石猴的快樂和自由。
3.師提問:你發現這句話有哪些特點?
引導學生從三方面觀察發現:(1)關注語言形式——對偶;排比;精煉。
(2)關注語言內容——飲食、交友、起居。(3)關注語言節奏——三個字(動賓結構),短促有力。
4.細細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律,讀出活力。
5.你讀到了一只怎樣的石猴?寫在句子旁邊,做上批注。
6.小結:作者寫的'是一只歡快跳躍的猴子,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奏。或者說,從這樣的語言,我們讀到了一個活潑可愛、頑皮跳躍的猴子。像這樣內容與語言高度統一,這就是經典。課文還有哪些這樣經典的句子呢?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感受語言的魅力。
(二)研讀“猴子稱王”,感受語言的魅力。
1.快速瀏覽“石猴稱王”的內容,請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旁邊寫上批注。
2.組織交流,引導品悟語言。
(1)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①石猴跳是怎樣跳進水簾洞的?體會石猴進洞動作的輕巧。
②朗讀體會。
(2)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
①讀句子,圈出動詞。理解“伸頭縮頸、抓耳撓腮”。
②指導朗讀,體會猴子的“膽小”。
四、當堂訓練,鞏固新知
見本課《課堂練習案》。
五、歸納總結,拓展提升
(一)、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1.我們了解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相信大家對孫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用四字詞語說說。
(活潑可愛、機智勇敢,敢作敢為,身手不凡……)
2.課文記敘的只是孫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說《西游記》的第一回,那你還知道《西游記》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學生講述《西游記》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題曲,師:讓我們在歌聲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風采!
(二)、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積累欲望
1.《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語言非常優美。從19世紀開始,《西游記》被翻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們喜愛。希望同學們都能讀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經典的魅力。
2.同學們讀過《西游記》后,我們要召開一個故事會,每人準備好一個故事,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出世:仙石迸裂——頑皮可愛
成王:跳水尋源——敢作敢為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詩,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并背誦這三首詩,默寫《楓橋夜泊》。
3.體會詩中的動態美和靜態美。
4.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
2.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掌握這首詩的意思。
2.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3.認識王維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隱逸傾向。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出示課件2)
1.今天,我們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山居秋暝》。
板書:山居秋暝
2.作者介紹(出示課件3)
王維(約701-約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他又精通繪畫,擅作平遠之景,擅繪人物、叢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詩歌朗讀指導
1.聽朗讀。
2.結合注釋,讀懂全詩。
3.誦讀全詩。
誦讀指導(出示課件5)
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
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尾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
三、詩中有畫
(一)題解(出示課件6)
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了地點;“秋”點明了季節;“暝”,傍晚,點明了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二)詩中有畫(出示課件7)
詩人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這里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書:詩中有畫
(出示課件8 )既然說“詩中有畫”,我們就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
1.我們首先找出詩中的寫景部分。(出示課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么樣的意境?(出示課件10)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板書:寂靜,清新,幽雅
首聯與詩題有什么聯系?(出示課件11)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3.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課件12)
明確:頷聯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
板書:山村生活美
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系?(出示課件13)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后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并說說原因。(出示課件14)
明確:是。寫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勃勃生機。這里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5.六句寫景的句子,哪幾句可以作為畫面的主體?學生概括。(出示課件15)
明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6.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
四、拓展延伸
網上搜集王維的其他詩,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背誦下來。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預習。
板書內容
山居秋暝
詩中有畫
寂靜,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利用教材注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通過反復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通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啟迪。
3.在反復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1.板書課題
2.題解:(出示課件16)
“泊”:停泊。
板書:楓橋夜泊
二、初解詩意,讀出韻味。(出示課件17)
1.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
指導:“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后兩句。
學生齊讀全詩。
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
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出示課件19)
(1)請同學們默讀古詩,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詞語向我們透露出張繼沒有睡覺的消息?
(2)學生默讀、圈畫。
(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
板書:烏啼
(出示課件20)霜滿天。張繼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能睡得著呢?
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
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為未眠,所以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
板書:半夜鐘。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睡得著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課件21)
(1)旅途本辛勞,本應該早點歇息,張繼卻久久不眠,為什么?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
板書:愁
(出示課件22)(2)是的。請你看看古詩,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張繼的愁思、愁緒和愁懷?是什么撥動了詩人的愁心與愁弦呢?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抓住這些詞語讀出感覺。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著這種感覺,來讀讀第一句。
板書:月落----失落感、孤獨感
烏啼---凄涼
霜滿天-----寒冷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出示課件23)
(1)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思考:這里的“對”字是什么意思?
板書:對(出示課件24)
“對”在這里的意思是“面對、對著、陪伴”的意思,那么請你們縱觀全詩,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著孤獨的詩人呢?
哦,是冷月、悲鴉與寒霜在和詩人做伴,是江楓、漁火和鐘聲在與詩人作陪,這一對,對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
(2)張繼到底在愁什么?此時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帶著“愁”來讀。(出示課件25)
教師范讀。但是,這里什么都沒有,這里有的只是——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板書:愁
四、鐘聲叩心,釋放愁懷 。
1.鐘聲響起,述說情懷(出示課件26)
請問,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著什么呢?請拿起筆,寫下你的述說。
2.交流評析,釋放情懷
學生述說著鐘聲的述說。
學生在鐘聲的伴奏下齊讀全詩。
五、總結拓展,人文關照。
推薦《不朽的失眠》給大家閱讀。
六、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板書內容
楓橋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獨感
烏啼---凄涼
霜滿天-----寒冷
江楓、漁火---半夜鐘
對
愁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字正腔圓、深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時的相思之苦與情感之深。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直切主題。(出示課件27)
師:思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學過哪些這類的詩句?(生自由答)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詞,就是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板書:長相思
二、讀準《長相思》(出示課件28)
1.自由讀,讀準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讀全文,讀后評價。
3.朗讀時注意節奏:(出示課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4.根據節奏,小組成員互讀,要讀得有韻味。
三、把握詞意(出示課件30)
1.根據注釋默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大意,把握不準的,可以向同學請教。
2.請學生說說詞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釋。
3.評價。(出示課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據問題再讀課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誰?是從哪句中體現出來的?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真好,他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懸崖絕壁,經過了荒山野嶺,經過了險灘急流,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書:身在征途
(出示課件32)
2.指導朗讀:“山一程,水一程”, “風一更,雪一更”。
師小結:同學們,作者在行軍途中歷經了千辛萬苦,嘗盡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鄉,不想自己的親人呢?他怎樣想呢?怎樣相思呢?(出示課件33)
3.思考:作者怎樣相思?想到怎樣?題目中哪個字體現了?
板書:心眷故園
4.想象詞的意境:(出示課件34)
師引導:同學們認真聽同學朗讀,想象一下當時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小結:是啊,此時只能聆聽寒風呼嘯的聲音,看到大雪紛飛的情景,一種難以入眠的心境裝著一顆思鄉的心。
五、交流納蘭性德的資料。(出示課件35)
(出示課件)清代詩人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后循遷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出示課件36)
六、再讀《長相思》
七、拓展《長相思》(出示課件37)
1.問納蘭性德:既然你這么想家,你為什么不回家呢?誰來替納蘭性德回答。
2.學生回答,老師點評。
板書:心系祖國
八、交流
交流納蘭性德的《菩薩蠻》。(出示課件39)
菩薩蠻
納蘭性德
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
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
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
板書內容:
長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園
心系祖國
教學反思:
1.這三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體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向往之情;《楓橋夜泊》體現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愁苦;《長相思》體現出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在這三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并通過小練筆的形式梳理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2.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在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的基礎上,把握整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樣處理,提高了學生對這三首詩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背景介紹得不夠詳細,有些學生對這首詩體現的“愁”理解得不夠透徹。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進。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認識“肆、桅”等7個生字,會寫“艘、航”等14個字,會寫“環游、航行”等12個詞語。
2.默讀課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試著講講這個故事。
3.找出描寫水手們的語句,并說說這些語句是怎么推動情節發展的。
4.說說危急時刻船長的辦法好在哪里,說說讀了這個故事受到的啟發。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觀看跳水視頻。
同學們,跳水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種運動。我們觀看奧運會跳水運動員的英姿,為他們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學也夢想著能成為一名為國爭光的跳水運動員?
2.解題導入。
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誰?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來,我們將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學習第17課《跳水》。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桅桿(wéi gān)、嚇唬(xià hu)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結構,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筆順是撇、豎、橫、橫折、橫、橫、豎、橫撇、捺。
“肆”是左右結構,部首是“镸”,“镸”的筆順是橫、豎、橫、橫、橫、撇折、點。
“帽”是左右結構,右邊是由“”和“目”組成的。
“桅”是左右結構,部首是“木”,右邊是“危”。)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說一說,課文講了什么事?
(引導學生思考導入時所提的問題,自行找到相關答案。課文講述了船長的兒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桿的頂端,船長逼孩子跳水最終得救的故事。)
2.通讀全文,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把下面的內容填寫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樂。
經過:猴子搶孩子的帽子,并將帽子掛到桅桿頂端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結果: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水手拿猴子取樂→(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桿頂端)→(船長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當時你也在現場,你有什么話想跟船長的兒子說?你有什么話想跟水手說?(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長的兒子,你有沒有什么話想說?(言之有理即可)
五、課堂小結。
讀完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應沉著冷靜,多思考。)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導入新課: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經過、結果。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的文學家。他一生中寫了很多作品,如《戰爭與和平》《復活》等。
二、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我們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樂。那么,請同學們畫出有關描寫水手的語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鉆來鉆去,模仿人的動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們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桿。
(2)水手們又大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
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卻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桿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氣。
(3)水手們笑得更歡了,孩子卻氣得臉都紅了。
為何水手們笑得更歡,孩子氣得臉都紅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兇了,且爬上了桅桿的頂端。
(4)這時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嚇呆了。
怎么此時水手們突然嚇呆了?→孩子的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桿,張開胳膊,搖搖晃晃地走上橫木去取帽子。
(5)有個人嚇得大叫了一聲。
為什么會嚇得大叫了一聲?→孩子在橫木上的危險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來,水手們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們能直觀地看到猴子與孩子的動作與神態,他們的表現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點撥總結:在整個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動情節的發展。猴子在水手們的取樂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聲中惱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氣氛。開始水手們都“笑起來”,氣氛輕松。后來“全都嚇呆了”與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對比,表現了人們對孩子的擔心,烘托了緊張的氛圍。
③反襯主人公的品質。水手們平時訓練有素,但在關鍵時刻卻不知所措,與船長的審時度勢、機智果斷形成對比,突出了船長的臨危不亂。
2.感悟孩子的處境。(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從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那頭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
(出示課件)指導學生看最高的橫木與甲板的距離、橫木的.寬度,理解孩子的危險境地——難以轉身,直觀感受當時緊張的氛圍。
引導: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孩子處境的危險嗎?(萬分危急、千鈞一發、危在旦夕)
指導朗讀:讀出孩子的氣憤及他處境的危險。用什么樣的語氣讀更能夠表現出孩子的處境危險呢?
引導:語速稍快,聲調稍高,突出重點詞語。你們朗讀的技巧掌握得越來越好了!
3.“正在這時候,船長從船艙里出來,手里拿著一支槍。”過渡句。上文講孩子處境險惡,下文講船長出來果斷處理。
4.“四十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里互相矛盾嗎?
(四十秒鐘非常短,可是時間寶貴,人們救人心切,所以覺得四十秒鐘太長了。)
5.想一想:在那個危急時刻,船長的辦法好在哪里?
(1)當時情況十分緊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有命了。
(2)當時天氣風平浪靜,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沖走,而且與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進海里是最安全的辦法了。
(3)水手們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們能第一時間把他救起。
(4)因為孩子的兩條腿已經發起抖來,隨時都有掉下來的危險,而且在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沒有勇氣往下跳的,所以船長拿起手里的槍,逼迫孩子第一時間跳海。
綜上可知,在當時的危險情況下,快速跳海是保護孩子最好的辦法。
6.最后一個自然段和課文題目有什么關系?作者要贊揚什么?(末尾回應課題,“跳水”是事情發展的結局,課文以解決問題的方法——跳水做題目,這既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緊密相關,又突出了船長處事的果斷。)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對船長的描寫只有寥寥幾筆,但卻把一個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的船長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感覺真實又具體。這種對人物描寫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在寫作中借鑒和學習的。
2.學習課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誰?佩服他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這種危急時刻你會怎么做?
(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如拉棉被讓孩子跳下甲板、水手們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沖擊力大,容易受傷。船長的兒子水性應該還不錯,水有浮力不會摔傷,又有水手的幫忙。指出船長的方法既節省了時間,又很安全,突出船長的思維敏捷、邏輯清晰、遇事沉著。)
4.這篇課文就是要告訴我們,遇事不要慌,要沉著冷靜,要多想辦法,用最好的辦法解決。
教學反思
1.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始料未及的事,面對這些事件,我們要做的就是沉著冷靜,多分析,多思考。
2.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書,融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其神態和動作,充分喚起學生的想象,以激發學生興趣,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認識“芝、遂”等1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呵”。
2.默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詞句試著猜一猜。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為猴王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西游記》片頭曲《云宮迅音》)
聽到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記)說起西游記,我們都知道《西游記》講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孫悟空本領高強,大家對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孫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從哪兒來的?他又是如何成為猴王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新課——《猴王出世》。(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相關資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為文章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個跳入瀑布發現了水簾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眾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為王。
3.再次瀏覽課文,說一說,課文按照什么順序寫的。(事情發展的順序)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第一部分。
(1)說一說,石猴是怎么來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產一個石卵,因見風,化作了一個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樣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幾筆就勾勒出一個自由自在、快活逍遙、喜好交友而又頑皮可愛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搖身一變,成了猴王,發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發現一個瀑布。)和石猴成為猴王有什么關系?(有猴子說誰能進去找到源頭且不傷身體,就拜誰為王),聽到這句話,石猴的表現如何?(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爭強好勝)。
3.說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發生了什么?齊讀相關片段,找出問題答案。
(1)發現了這樣一個好地方,石猴很高興(喜不自勝),連忙出來告訴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帶進了水簾洞。
(2)群猴進洞,發現了此等好地方,都興奮得不得了。這時,石猴提醒群猴(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無違,稱其“千歲大王”。從中可以看出石猴(聰明、機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計謀,是天生做首領、頭目的材料)。
現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為美猴王的了嗎?(發現洞天—敢于挑戰—被拜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語言、動作、神態描寫方法,把猴王寫得非常生動。
小結:正是因為作者妙筆生花,才塑造出孫悟空這樣個性鮮明、形象飽滿的人物形象。同學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應該恰當運用這樣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語言更加生動,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從課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機敏、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石猴。《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從19世紀開始,《西游記》被翻譯成日、英、法、德等十幾種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們喜愛。希望同學們能讀一讀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經典魅力。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活潑可愛
敢作敢為
教學反思
教學時,以各種形式的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然后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討論探究;接著再讀課文,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遺憾的是沒有為學生拓展《西游記》中的其他內容。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識“臏、譏”等5個生字,會寫“喪、瞪”等8個字,會寫“依次、等級”等12個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描寫人物神態等的詞語,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了解人物想法。
3.讀懂課文內容,推測孫臏的思維過程。
4.知道用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田忌就轉敗為勝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說說從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紙牌小游戲。
老師拿出六張撲克牌,分為兩組,分別是紅桃的4、8、10,梅花3、7、9。老師和學生各選一組,然后比大小。老師依照田忌賽馬的思維跟學生玩兩盤,把輸和贏的兩種情況都體現出來。
2.在歷史上,像這種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故事還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戰曹操2萬人戰勝10余萬敵軍
赤壁之戰周瑜、劉備5萬人戰勝20余萬敵軍
淝水之戰謝玄8萬人戰勝80多萬敵軍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輕蔑(qīng miè)、孫臏(bìn)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瞪、耀、蔑、贏”,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結構,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筆順是橫撇、點、撇、撇、捺。
“耀”是左右結構,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結構,中間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寫一點。
“贏”是上中下結構,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貝、凡”。)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說一說,課文以什么為線索?寫了什么?
(課文以“賽馬”為線索,寫了田忌和齊威王的兩次賽馬。)
2.自由讀“兩次賽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這兩次比賽各是怎么賽的?畫出兩次賽馬的對陣圖。
3.兩次賽馬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是什么?
(1)學生自學、討論。
(2)小組匯報:
①第一次賽馬第二次賽馬
齊威王田忌齊威王田忌
上上上下
中中中上
下下下中
②兩次賽馬的相同之處:
a.兩人的馬沒換。
b.比賽規則沒變——各自把馬分等級。
c.齊威王的馬出場順序沒變,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兩次賽馬的不同之處:
a.田忌的馬出場順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賽結果不同。
c.齊威王前后心情不一。第一次齊威王勝,得意揚揚。第二次齊威王敗,目瞪口呆。
四、課堂小結。
朗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只要多思考,以弱勝強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2.導入新課: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兩次賽馬的比賽結果。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初賽失敗后,孫臏與田忌的對話和表現。
二、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朗讀1~2自然段。
(1)田忌為什么都失敗了?
本段中寫“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這說明彼強我弱。而比賽的時候卻是“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所以田忌的失敗是顯而易見的。
(2)體會“垂頭喪氣”是寫田忌初賽失敗后的情緒。
垂頭喪氣:形容情緒低落、失望懊喪的.神情。在課文中是寫田忌失敗后情緒頹喪,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認為田忌要怎樣才能賽過齊威王?(實力或技巧方法)
組織學生議論,各抒己見,最后讓學生帶著求知欲望學習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讀第3~12自然段。
要求:(1)找出描寫田忌情緒的三句話。
①“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是寫田忌初賽失敗的情緒,認為好朋友孫臏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說另換幾匹馬”是寫田忌只看到馬力的強弱,沒有認識到比賽方法的重要。
③“那還不是照樣輸”是寫田忌沒有信心,缺乏求勝的精神。
(2)找出描寫孫臏神態的四句話。
①“從剛才的情形看,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哇”是寫孫臏當朋友失意時,熱情鼓勵。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讓你取勝”是寫孫臏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勝的可行辦法。
③“搖搖頭”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換”初次表露出馬力強弱不能決定比賽的勝負。
④“胸有成竹地說”是寫孫臏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辦吧”是寫孫臏具有必勝的信心。再三用必勝的語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終于使田忌鼓起勇氣,充滿信心再次比賽。表現在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
3.體會三個人的對話。默讀13~18自然段。
提問:(1)第二次比賽,馬還是原來的馬,田忌為什么能戰勝齊威王?
(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調換出場順序。突出孫臏善于觀察,認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質。)
(2)齊威王為什么失敗?
①齊威王正在得意揚揚地夸耀自己的馬,看見田忌和孫臏過來了,便譏諷田忌:“怎么,難道你還不服氣?”
這段話是寫齊威王根本沒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現出驕傲自滿的弱點。
②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來吧!”
這段話是說齊威王認為自己有必勝的把握,毫無失敗的思想準備。
講解以上兩句話,要充分突出齊威王盲目驕傲自滿,只憑馬力、不善智謀,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孫臏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安排了田忌賽馬的出場順序才取得勝利的。
③齊威王有點兒心慌了。
田忌勝了第二場,齊威王稍有覺醒但已經晚了,已無調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場比賽下來,“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結果已成定局。突出思維的重要性。
(3)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心句)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賽馬里面兩種比賽匹配的辦法還有別的方法嗎?(有,但只有孫臏說的那種是取勝之道。再次突出了孫臏的聰明機智。)
2.讓學生各選一個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演一演。
演完并讓學生再次說說人物的性格特點。
3.你還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田忌和齊威王賽馬,是智力的比賽,不是力量的比賽,田忌的勝利是孫臏智慧的勝利,齊威王的失敗是不善于動腦思考的失敗。因此,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細致觀察、認真思考,采用恰當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勝。)
板書設計
田忌賽馬
初賽失敗→再賽勝利
孫臏獻策
教學反思
1.從游戲切入課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2.歷史上,包括我們現實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發散性思維統籌各方面。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認識“胚、禍”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楚“我”發現的過程。
3.找出自己覺得有趣的部分談感受,并體會作者童年時善于提問、樂于探索的精神。
4.說說自己有過的“發明與發現”,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爛漫的時節,在玩樂的時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發現。今天,讓我們走進童年,去回憶童年的發現吧!(板書:童年的發現)
2.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進課文,去尋求答案吧!
二、整體感知。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生字詞你們都認識了嗎?誰來當小老師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生字詞?你們都會了嗎?讓我們開火車來讀好不好?看來大家預習得非常好,老師為你們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發現是什么?他又是怎樣發現的呢?一起走進課文去看一看吧!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有關的句段,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現的句子。
三、理解發現。
1.大家讀完課文了嗎?誰來向大家匯報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課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時間……正好是九個月。
請大家仔細地讀一讀這幾句話,并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2.再次讀課文,找一找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指名說。
課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請大家把這兩句話分別朗讀一下,看看這兩句話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3.師小結:我們在平時寫作時,就應該注意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四、了解過程。
1.“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呢?老師擬定了學習計劃,請大家按要求分小組合作學習。
2.課件出示:(1)找出有關的句段。(2)理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個四字短語。(3)在白紙上畫出四字流程圖。
3.小組匯報,課堂交流。
師:剛才大家的合作學習真是熱火朝天呀。現在請每一組用一個詞來概括發現的過程。
一組,夢見會飛。(板書:夢見會飛)
二組,請教原因。(板書:請教原因)
三組,癡迷研究。(板書:癡迷研究)
四組,發現原理。(板書:發現原理)
師:大家真會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大家的合作探究進行得非常棒!
4.從“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中,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根據板書回答:敢于提問、不斷探究、大膽想象)
5.同學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么啟發?有沒有什么想對作者說的呢?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給自己一雙善于觀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這么豐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你就一定會有新的發現。說不定,你還會成為未來的發明家、科學家呢!
2.課后請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發現,并把它寫出來。
板書設計
童年的發現
夢見會飛 請教原因 癡迷研究 發現原理
敢于提問 不斷探究 大膽想象
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一文,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才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學本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學會“吾、弗、夫”3個會認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會寫“矛、盾”等4個會寫字。正確讀寫“矛盾、何如、弗能”等詞語,聯系上下文猜測重點詞語的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
5.初步接觸文言文,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6.憑借課文中具體的注釋,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7.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交流資料。
1.交流故事,激發興趣:同學們,你們喜歡成語故事嗎?(喜歡)請你觀察老師出示的畫面,能根據畫面說出一個成語嗎? (課件出示圖片,學生看圖說成語《揠苗助長》《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劍》《亡羊補牢》《畫蛇添足》《鄭人買履》)。
2.談話揭題: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史中的瑰寶,成語故事無疑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語言簡潔、內容完整、含義深遠的故事,發人深思,耐人尋味。這些成語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名家名言等。今天我們要學的第15課就是一個成語故事。(板書課題,自相矛盾,學生齊讀課題。)
二、借題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2.簡介出處,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余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2)韓非: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3.觀察課文插圖,結合題目說說自己的發現。
①矛: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種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的牌。
③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記憶生字,讓學生感到學漢字非常有趣,并指導書寫。
三、借助“矛”“盾”,引導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導學生結合對“矛”和“盾”的了解,說說“矛”和“盾”的特點。(“矛”銳利,“盾”堅固。)
(2)鼓勵學生把“矛”和“盾”兩個字與“銳利”“堅固”結合起來說一說,進行詞語搭配與說話的訓練,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如:古代人在戰斗中用銳利的長矛刺穿敵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戰斗中用堅固的盾抵擋敵人刀槍和劍戟的進攻。)
2.觀察插圖,想象故事。
(1)課件出示有關圖片,教師給出詞語:矛、盾、拿、賣,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師給出的詞語說說自己想象到的。(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同時拿著矛和盾去賣。)
(2)課件出示有關圖片,教師給出詞語:矛、盾、拿、賣、夸、銳利、堅固。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師給出的詞語說說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同時拿著矛和盾去賣。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
②問題引導:那個人是怎樣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樣夸自己的盾的?(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同時拿著矛和盾去賣。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固,說:“無論用什么東西都無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么東西都能被它刺穿!”)
(3)課件出示有關圖片,教師給出詞語:矛、盾、拿、賣、夸、銳利、堅固、無言以對、嘲笑,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師給出的詞語說說自己想象到的。(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同時拿著矛和盾去賣。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固,說:“無論用什么東西都無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么東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場上的人質問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么樣?”那個人無言以對。眾人嘲笑他。)
(4)你見過像故事中的這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說的這樣的矛和盾嗎?(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談話過渡:以上我們是用白話文來看圖說話講故事,韓非是戰國末期韓國人,那時候人們使用的語言文字和我們現在有很大的差別,我們稱那時候人們用的是文言文,我們稱那時候人們寫出的文章為文言文文章,韓非寫出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去閱讀欣賞韓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學會不認識的字,借助注釋理解難懂的詞語。
2.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難讀、難懂)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教師指導。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學生自由朗讀,熟讀成誦。
五、作業設計:
把課文讀給別人聽,爭取別人的意見,把課文讀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1
設計說明
本課講述一群海軍士兵駐扎在一座小島上,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出一片綠地,一位將軍到訪,參觀菜地,與士兵分吃一鍋菜湯的事,表達了士兵們甘于吃苦、敢于創造的革命精神,以及將軍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
本教案引導學生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并假設自己是課文中的那位將軍,介紹小島的情況,介紹上島后發生的事情,寫成一篇上島日記,并寫出自己的心理活動。為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注重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匯報的方式品讀文本,練說日記內容。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守島夫妻》視頻資料。
學生準備:
1.了解小島的相關資料。
2.完成學習活動卡。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課
1.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有這樣一座小島,它遠遠望去,就像一片云在天邊浮著。這里樹少,草少,土也很少,卻駐扎著一群海軍士兵。(板書課題)
2.今天我們將走進這座小島,去聆聽一個動人的故事。(指讀、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開課伊始,用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查課前預習
1.以小組為單位,交流預習情況。圖片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合作。
出示小組交流目標:
(1)讀準音——讀準課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義——交流課前預習中新掌握的詞語的意思。
(3)提困惑——統計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字詞問題。
2.師生互助交流。
(1)讀準字音,識記字形。
①“嚨”讀lónɡ,不讀lǒnɡ;“舀”讀yǎo;“炊”讀chuī。
②“哼”是多音字,本課讀hnɡ。
③“域”右部是“或”;“舀”下邊是“臼”,不是“白”。
(2)理解字義、詞義。
預設:
礁石:出示礁石圖片幫助理解。并與“島”進行區分。
牙齦潰爛:探尋原因,缺少維生素。
怔:發愣。
哽:①食物堵塞喉嚨不能下咽。②因感情激動等原因喉嚨阻塞發不出聲音。(引導學生明確文中的“哽”是第二個意思。)
設計意圖:五年級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尤其應該強化對詞典等工具書的使用。這個環節重在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并組織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的方式解決字詞的困惑。
三、整體來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介紹一件事,我們要交代清楚哪些要素?
預設: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板書)
3.學生根據板書提示,交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預設:課文講了將軍上小島檢查,發現了一片菜地,守島戰士用珍貴的小白菜請將軍吃晚飯,將軍不忍吃,最后與戰士分吃蔬菜的事。
設計意圖:學生了解記敘文六要素的知識點,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做準備。
四、介紹小島
1.快速瀏覽課文,圈畫出相關語句,思考:小島是一座什么樣的島?
預設一:小島很小。(引導學生從第1、2自然段中找出相關依據。)
出示相關語句:
“遠遠望去,像一片云在天邊浮著。”
“小島轉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鐘。”
預設二:小島很熱。(引導學生從第2自然段中找出相關依據。)
出示相關語句:
“將軍上島時正是這兒比較涼快的時候,但也有二十多攝氏度。”
預設三:小島不適合居住。(引導學生從第1、4自然段中找出相關依據。)
出示相關語句:
“這里樹少,草少,土也很少。”
“在這個地方,蔬菜是很難生長的。因為主要吃罐頭,有的戰士上島一段時間后,就會牙齦潰爛,嘴里起泡。從大陸上運來的蔬菜,還沒上島,就要爛掉一大半。”
2.在這樣的`環境下,卻駐扎著一群海軍士兵,你有什么想說的?(引導學生感悟中國軍人不怕吃苦、守衛國家的偉大精神。)
3.指名讀小島的相關句子,請同學們簡要介紹一下小島的情況。
(1)學生小組合作交流。
(2)小組派代表匯報,師生評議。
設計意圖: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并指導學生掌握從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整合的能力。
五、感悟軍人情
1.過渡:小島雖小,居住條件雖差,卻對我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海軍士兵們不怕吃苦,他們長年駐扎在這里,保衛著國家的安寧。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想想最令你感動的地方在哪里,說說理由。
(1)出示閱讀要求:
(2)默讀課文,邊讀邊寫感受。
預設一:戰士為將軍送上一盤珍貴的小白菜。(引導學生品讀第31自然段,感悟戰士尊重將軍,關心將軍身體的用心。)
①如果你是將軍,聽到了隊長的那番話,你會怎么想?
②學生交流。
預設二:將軍與戰士分食一桶菜湯。(引導學生品讀第33~35自然段)
采訪活動。
環節一:將軍,你給戰士們分菜,看到他們馬上躲遠,你當時是怎么想的?
學生交流。
環節二:將軍,你為什么把菜倒進湯里?
學生交流。
環節三:將軍,看著戰士們自覺地圍了過來,喝著你舀給他們的菜湯,說說你當時的感受。
圖片指導學生揣摩將軍的內心活動,為寫將軍日記做準備。
①學生交流。
②小結:戰士們關心年邁的將軍,為將軍送上一盤自己親手種的珍貴的蔬菜。將軍心疼戰士,把菜倒入湯里和戰士們一同吃。
預設三:戰士背土帶菜種到島上。(引導學生品讀第6~8自然段,感悟戰士思念家鄉,又善于改造環境的決心。)
①學生交流。
②追問:如果你是將軍,聽到了隊長的這番話,你對這群戰士又會有怎樣的想法?你想對島上的戰士說些什么呢?
③小結:正是有了這樣一群愛動腦、肯創新的戰士,才有了小島上的一片綠色菜地。這是小島的希望。
預設四:油布的秘密——中國地圖。(引導學生品讀第29自然段,感悟戰士的中國情,愛國心。)
①追問:將軍,當你看到這一幅由菜構成的中國地圖時,你的想法是怎樣的?
②學生交流。
2.小結:守衛祖國的每一位戰士眼里是中國,心里也是中國,滿滿的愛國情,讓我們牢牢記住這群最可愛的人。
設計意圖:教師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揣摩語言,交流對人物品質的理解,學生在平等的對話中交換思想,重點品悟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
六、指導寫日記
1.將軍帶著我們參觀了小島,讓我們認識了一群不怕吃苦、熱愛祖國、敢于創造的守島戰士。將軍有一個習慣,就是寫日記,他準備把這次小島之行寫進日記里。我們來幫他回顧一下他上島之后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他和戰士們又發生了什么事,心情又是怎樣的。
(生交流,師相機板書)
2.指導學生選擇一個環節來寫日記片段,強調突出將軍的心理活動。(相機板書:心理活動)
3.學生寫日記,教師巡視。
4.指名交流,師生評議。
設計意圖: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努力創設讓學生書寫的情境,善于捕捉學生書寫的題材,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書寫指導,并鼓勵學生交流。
七、延伸到課后
1.寫一篇完整的《將軍上島日記》。
2.觀看《守島夫妻》的視頻。
設計意圖:課堂授之以漁,課外拓展延伸,趁熱打鐵,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小島
1.將軍上島。
圖片看到:油布
綠油油的菜地
聽到:土和菜種是戰士們從家鄉背來的
2.戰士邀吃晚飯。
看到:一盤小白菜
菜地里的中國地圖
3.與戰士讓菜。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教學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兩點:
1.不動筆墨不讀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即讀書做記號。解決生字詞難題時,我指導學生將小組內的困惑記錄下來。感悟小島特點時,我指導學生圈畫相關語句。品悟人物形象時,我指導學生找找最令你感動的地方,并寫寫體會和感受。教師一定要創設學生學的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閱讀任務中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提倡討論式教學。課堂初,我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生字詞困惑,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確立學的主體性地位。課堂中,我拋出主要問題:“找找最讓你感動的地方,說說理由。”學生在讀文、思考之余,進行大膽交流,思維的火花碰撞,讓課堂在交流探討中深入文本背后,幫助學生感悟人物品質,揣摩人物心理,為寫日記做好準備。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攝”等4個生字新詞;正確讀寫“抵”等9個字和“寸草不生”等9個詞語,并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2、默讀課文,能梳理課文條理,把握內容要點,說說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太陽。
3、能找出太陽對人類作用的有關句段,用自己的話說說太陽對人類的作用。
4、讀指定的句子,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運用哪些方法介紹太陽,以及這樣寫的好處,初步了解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重點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4。
難點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3、4。
教學準備:
教師:“攝”等4個會認讀的字的字卡,教學課件。
學生:每人一套“攝”等4個會認讀字字卡。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釋題,明確課文主要教學目標
(一)閱讀單元導讀,明確單元主要教學目標
1、出示任務:默讀單元導讀的兩段話,借助背景圖,聯系課文,想一想,這個單元學習的是關于什么內容的課文?這個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有哪些?分別用不同的符號標示出來。
2、反饋指導。(課件出示單元導讀)
預設:
這個單元學習的課文都是說明性的課文。
這個單元的主要學習目標有:一個是閱讀的目標,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一個是習作的目標,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
3、小結:對了。這個單元是習作學習的單元,要學習的課文都是說明性的課文,學習這些課文,我們不但要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還要運用這些說明方法介紹說明一種事物。
(二)導入,釋題,明確課文主要教學目標
1、導語:那么,我們就進入這個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的學習,看看我們要學習的第一篇說明性課文要向我們介紹什么事物,好嗎?
板書課題:16太陽
2、齊讀課題。
3、釋題。
提問:同學們,通過課題,我們可以知道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什么事物嗎?(指名回答。預設:通過題目,我們可以知道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的事物是太陽)
4、明確課文主要教學目標。
導語:通過課題,我們知道課文向我們介紹的事物是太陽。那么,是怎樣向我們介紹太陽的呢?讓我們學習了這課的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準確通順了,了解了課文內容,進行有關的實踐訓練就都知道了。
二、指導預習
(一)布置預習
出示預習任務:
(1)輕聲朗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拼讀字上的音節,看看自己能不能將課文朗讀下來。
(2)讀完課文后,把會認讀的字詞圈畫出來,借助拼音,把生字詞讀準。
(3)朗讀課文,注意做到讀準、讀通順課文。
(二)反饋指導
1、課件出示會認讀的生字詞(注音)。通過個別指名檢查等方法,指導讀準生字讀音。
2、說說哪個生字容易讀錯,指導讀準音難字。預設:“攝”“殖”。
3、課件出示會寫字中已經會認讀的字詞“攝氏、糧食、地區、殺菌”,復習認讀。
提示:會認讀的字詞和會寫的字詞中紅色的字,學習完課文,就要求正確書寫。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評議是否讀準、讀通順。
三、梳理課文條理,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內容要點
(一)梳理課文條理,了解課文內容
1、出示任務: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太陽,然后用“‖”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個體操作,同桌交流。
2、反饋指導。(采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的策略進行)
預設: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陽離我們很遠,它很大,是個大火球,溫度很高。(板書:距離遠體積大溫度高)追問:概括地說,這一部分講了太陽的什么?(指名回答。預設:這一部分講了太陽的.一些特點。)(板書:特點)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陽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主要意思: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追問:這一部分最后的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指名回答。預設:這句話的含義是說:太陽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這是從哪個角度說太陽與我們的關系的?(指名回答。預設:這是從反面的角度說太陽與我們的關系的)
(二)把握課文內容要點
1、導語:梳理了課文條理,概括了課文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你能說說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太陽的嗎?
出示任務:說說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太陽的。
個體操作,同桌交流。
2、反饋指導。
預設:
課文先從太陽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特點這方面介紹:講了太陽與地球距離遠,它體積大和溫度高。然后從太陽與我們的關系十分密切這方面介紹:先從正面講與我們關系非常密切,再從反面說與我們關系密切。
四、認識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一)通過例子認識了解
1、導語:我們梳理了課文的條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知道了課文是從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特點和與我們關系密切兩個方面介紹太陽的。那么,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介紹太陽的呢?我們先看幾個例子。
出示任務:(課件出示兩組句子)讀讀這兩組句子,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兩組中的B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介紹太陽的,說說用上這樣的說明方法的好處是什么。
第一組:
A、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
B、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
第二組:
A、太陽非常非常大。
B、約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的體積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
個體操作,四人小組交流。
2、反饋指導。(采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的策略進行)
預設:
第一組:(課件出示圖片)
說明方法:
列數字和舉例子。
好處:
列數字: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的距離長度;三千五百年,用具體的人走路的時間,和二十幾年,用飛機飛行的時間,用這樣的數字準確具體寫出了太陽離我們地球的距離遠的特點。
舉例子:用人走路和飛機飛行的例子,就把太陽離我們地球的距離遠的特點具體形象地寫了出來,讓讀者一讀就清楚明白。
第二組:(課件出示圖片)
說明方法:
列數字、作比較。
好處:通過約一百三十萬個的球與一個太陽的數字比較,能讓讀者很直觀地感受到太陽的大。
(二)通過其他句子進一步認識了解
1、導語:我們通過具體的例子認識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和作比較,初步知道了用這些說明方法說明介紹的好處。課文中還有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說明介紹的,你能找出來,說說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以及這樣寫的好處嗎?出示任務:默讀課文,找一找用上基本的說明方法進行說明介紹的語句,做上記號。然后想一想,這些語句各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用上這樣的說明方法有什么好處?
個體操作,同桌交流。
2、反饋指導。
預設:
(1)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五千多攝氏度,就是鋼鐵碰到它,也會變成氣體。
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
好處:用五千多攝氏度這樣的數字,以及鋼鐵碰到變成氣體的例子,把太陽溫度高這個特點具體清楚并形象地寫了出來,讓讀者一讀就清楚明白。
(2)寫太陽和我們關系密切的語句(太多了不一一例出)。
說明方法:舉例子。
好處:通過具體的事例把太陽和我們關系密切具體形象寫出來,讓讀者一讀就清楚明白。
五、小結
列數字,就是通過列出數字來介紹說明;作比較,就是通過把要介紹說明的事物與另一個大家比較熟知的事物相比進行介紹說明;舉例子: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具體的事例進行介紹說明。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一)復習會認讀的字和會寫的字
課件出示會認讀的字和會寫的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認讀,齊讀。
(二)復習上一節課學習的有關內容
提問:上一節課我們給課文《太陽》劃分了部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誰能說說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課文在介紹說明太陽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特點時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在介紹說明太陽與我們關系密切時,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以上問題指名回答并形成板書。預設:見上一課教學過程。)
二、說說太陽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
1、導語: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認識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說明方法,這節課我們要進行說話的學習訓練。
出示任務: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想一想:為什么說太陽和我們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給有關句段做上記號,然后用上課文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注意做到盡量用自己的話說,內容完整符合原意,語句通順連貫。
個體操作,同桌交流。
2、反饋指導。
預設:
先匯報有關語句,然后才說話。
有關語句:
有了太陽,……埋在地層底下變成的。
追問:這個句段寫了什么來說明太陽和我們關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預設:這個句段寫了植物、動物,我們吃的、穿的和用的方面來說明太陽和我們關系密切)(板書:植物動物吃的穿的用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陽……就變成雨或雪落下來。
太陽曬著地面,……成為風。
追問:這兩個句段寫了什么來說明太陽和我們關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預設:這兩個句段寫了氣候方面來說明太陽和我們關系密切)(板書:氣候)
太陽光有殺菌的作用……治療疾病。
追問:這個句段寫了什么來說明太陽和我們關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預設:這個句段寫了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來說明太陽和我們關系密切)(板書:預防治療)
說話:指名兩三個學生說,用以上三個標準評議;評議后個體根據評議再練說,再反饋指導。
三、“初試身手”審題明要求
(一)復習喚醒
1、提問: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課文運用了一些基本的說明方法,把太陽的特點和與我們人類的密切關系、這些抽象復雜的事物說得清楚明白。誰能說說通過課文的學習知道了哪些基本的說明方法?舉例說說。
2、反饋指導。
預設:
列數字;例句: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
作比較;例句:約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的體積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
舉例子:例句:就是鋼鐵碰到它,也會變成氣體。
(二)審題明要求
1、導語:在閱讀單元導讀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單元是學習習作的單元,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并運用這些基本的說明方法介紹說明一種事物。現在,我們學習了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就要準備嘗試運用基本的說明方法學習介紹說明事物了。請翻開課文70頁。
出示任務:閱讀“初試身手”的兩個題目,想一想,題目分別要求我們寫什么?有些什么具體要求?
個體操作,同桌交流。
2、反饋指導。
預設:
(1)題目1:
嘗試寫的內容:寫身邊的一個事物;具體要求:試著運用多種方法說明它的特征。
追問:要初試身手寫好身邊的一個事物,在寫之前要做什么呢?(指名回答。預設:要通過觀察,了解這個事物的特征。)
(2)小結:對了,要介紹說明清楚一個事物,首先就要通過觀察,從一些方面了解這個事物的特征,這樣才有材料寫。
(3)題目2:
嘗試寫的內容:把課文《白鷺》的第2—5自然段改寫成一段說明性文字;具體要求:要查找資料來改寫,然后體會兩種寫法的不同。
追問:要根據什么來查找白鷺的資料呢?(指名回答。預設:要根據課文《白鷺》第2—5自然段的內容來查找白鷺的資料。)
(4)小結:要改寫好,關鍵是要根據第2—5自然段的內容,來查找白鷺相關的資料。無論是第1題的觀察,還是第2題的查找資料,都要適當做好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四、會認讀的字認字的評價與詞語表詞語讀記
(一)同桌打亂字卡順序相互檢查糾正
(二)認字評價(注:所出示的字脫音節,關注學習慢的學生)
(三)課件示詞語表詞語,自由讀記
(四)反饋讀記(注:關注學習慢的學生)
五、寫字教學
(一)字形教學
1、課件示會寫的字,讀一遍。
2、觀察字形,思考容易與學過的哪個字混淆,同桌說一說。
3、反饋指導。
指名說并板書,然后讀一讀:
例:殖(繁殖) 植(植物) 糧(糧食) 娘(大娘) 菌(殺菌) 茵(綠茵茵)
(二)寫字指導
1、觀察并說說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筆畫的變形、退讓、延伸等。
2、各寫一個,反饋評議。
3、按評議對照修改,然后每個字再寫兩個。
六、總結(學習狀況和知識能力點,具體見教學過程)
七、寫字練習和抄寫詞語表詞語
作業設計:
1、把自己說的太陽和我們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的話寫下來。
2、觀察身邊的一個事物和查找白鷺的有關資料,準備初試身手。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本單元課文的寫法,圍繞二十年后的家鄉進行寫作。
2.大膽想象二十年后家鄉人、事、景、物的巨大變化,學習用人、事、景、物表達對家鄉的熱愛、懷念之情。
3.用具體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順序把家鄉的巨大變化寫具體。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4.學習編寫習作提綱,在敘述中做到詳略得當。
教學重點
大膽想象二十年后家鄉人、事、景、物的巨大變化,學習用人、事、景、物表達對家鄉的熱愛、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用具體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順序把家鄉的巨大變化寫具體。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學習編寫習作提綱,在敘述中做到詳略得當。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老師帶來一組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課件出示1)出示二十年前民居、交通、景色等和二十年后的對比。
看了這組圖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師:我們發現,二十年的時光,景在變,人在變。瞧,我們身邊的`樓房越來越高,人們身上的衣服越來越漂亮。二十年前手機、電腦還很少,可是現在基本都普及了。二十年的變化真大呀!那么二十年后,我們的家鄉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呢?今天,我們就以“二十年后的家鄉”為主題,寫一篇習作。
板書:二十年后的家鄉
二、指導審題,明確習作要求。(課件出示3)
1.指導審題
(1)根據題目,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篇什么性質的習作?
板書:想象習作
(2)關于想象習作,你覺得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呢?
生交流、總結(課件出示4)
A首先在現實的基礎上大膽發揮想象。
B要融入感情,合理想象。無論什么樣的文章,離開了感情,就會缺乏生氣和真實感。
(3)明確寫作要求
同學們說得很好。那么,《二十年后的家鄉》應該寫些什么呢?
板書:寫什么
生交流、總結(課件出示5)
師:是呀,我們可以從景物、建筑、人、交通等方面寫二十年后家鄉的變化。
三、指導想象,書寫變化。
(1.二十年后家鄉的變化有哪些?對這些變化,你有怎樣的感情?課件出示6)
板書:寫變化, 融入感情
師提示:
⑴ 家鄉二十年后的變化:
街道──商場──廣場──公園──河流──家——家人。
⑵ 二十年后與親人團聚的場面:
⑶二十年后與同學聚會的場面:
生組織材料,并匯報。
2.匯報自己的材料。
(1)請習作較好的同學先匯報,其他同學認真聽,并做出合理的評價。
(2)再請中等的同學匯報,其他同學及時做出評價。
(3)請習作稍差的同學做匯報,教師和同學們共同指導。
四、師生合作,探索表達方法(課件出示8)
板書:怎樣寫
1.開頭、結尾怎樣用具體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順序把家鄉的巨大變化寫具體。
2.說說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寫作思路、開頭結尾。
3.指導學生編寫作文提綱:
(老師舉例──學生編寫──集體示導──個別輔導。)
4.敘述過程中要詳略得當。
為了讀出重點,我們要把材料的重點部分寫具體,次要材料略寫,也就是要做到詳略得當。同學們思考自己收集的材料,看看哪些材料要詳寫,哪些材料要略寫。
板書:詳略得當,突出重點
五、試寫初稿,自行修改(課件出示9)
1.要求書寫工整,語句通順。
2.提示用具體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順序把家鄉的巨大變化寫具體。
板書:要修改
六、小組評議,互改
1.小組內互讀互改,提出修改建議。
2.修改步驟:(課件出示10)
思路──重點(家鄉人、事、景、物的變化)──開頭、結尾──字詞句(是否通順)
七、佳作賞評
1.每個小組推選好的作品進行全班賞評,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賞評。
2.請部分學生介紹自己習作成功的原因,對其他同學進行啟發。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在教學中,我通過圖片對比,引入教學,激發學生興趣。為了讓學生很好地把握主題,我引導學生從審題入手,然后通過明確主題,討論寫法等步驟,引導學生抓住習作重點進行寫作,效果較好。
2.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習作方面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指導。我通過讓不同寫作程度的同學匯報的方式,發現他們在寫作方面存在的優點與不足,并及時進行指導,教學效果較好。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前面的環節用時太多,致使“佳作賞評”這個環節用時較少,只評價了個別同學的習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做到統籌安排,不能顧此失彼。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會認“攝、殖”等4個生字,會寫“抵、氏”等10個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詞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與太陽的有關知識,初步認識人類與太陽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3、了解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掌握本課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詞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認識人類與太陽的密切關系。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的方法。激發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攝、殖”等4個生字,會寫“抵、氏”等10個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結構特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初步認識人類與太陽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猜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出示謎語:有個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準是下雨或刮風。
提問:“它是誰呀?”——太陽公公
大晴天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太陽。可是你知道關于太陽的知識嗎?這節課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板書:太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出示課件2)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習生字生詞:
(1)齊讀詞語表中的詞語。
(2)教師指導正確書寫易錯字:殖蔬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交流收獲
1、我們可以把課文分成幾部分?請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總結,匯報
課文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紹太陽遠、大、熱三方面的特點
第二部分(4—8):講太陽和人類的關系。
2、我們來讀第一部分。思考,這部分介紹了太陽哪些特點?
生總結、匯報
板書:特點:遠大熱
3、作者先給我們講了一個傳說。你知道介紹傳說的作用嗎?
生總結、匯報
師:介紹神話傳說,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閱讀興趣。
4、找出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的過渡句,說說過渡句的作用
生總結,匯報
生:“雖然……但是……”用這個關聯詞結束上文,引起下文“關系密切”的介紹。所以,這是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板書:關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總結、匯報
第二部分是總分總的結構,文章先說“太陽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緊接著就分段告訴我們動植物的生長和人的繁殖靠太陽,雨雪的形成、風的形成、太陽的殺菌能力和給我們送來光明和溫暖。最后用“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來結束。前后呼應。
四、作業超市
1、抄寫文中你喜歡的詞語兩遍。
2、熟讀課文,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上網查找說明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生字以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2、了解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的'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太陽的哪些特點?
二、學習1---3自然段,品味說明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課文是用什么方法來介紹太陽的“遠”、“大”、“熱”的特點呢?在前三個自然段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生交流、匯報
師出示句子
(太陽離我們……也要飛二十幾年。)
思考:A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B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個句子,讀出“遠”,讀出感情。
師總結:這段話采用了列數字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使說明對象更具體,更準確,更容易理解,突出了“遠”的特點。
2、課文是怎樣寫太陽“大”的特點呢?生找句子,并匯報
出示句子
(我們看到太陽……所以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好處?
B有感情地朗讀。
板書:作比較。
3、體會描寫“熱”的句子:
A找出描寫“熱”的句子,說說用了哪種說明方法,好處是什么。
生總結,匯報
出示句子
(太陽會發光,會發熱,是個大火球……)
板書:列數字。
B讀一讀,讀出“熱”的特點
4、小結說明方法。
師:在介紹太陽的特點的時候,作者主要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的運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學習4---8自然段,認識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1、體會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讀5---7自然段,說說太陽和我們的關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出示相關資料圖片。
B請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讀,并做出評價。
板書:動植物的生長和人的繁殖靠太陽形成雨雪形成風殺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復朗讀,體會太陽作用之大。標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太陽,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四、布置作業。
上網查找關于太陽的其他知識。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5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題。
1.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3.師生評議,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字音,指導朗讀。
二、再讀課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2.互相交流:講述故事時要把哪些問題交代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事情的經過、事情的結果。)
3.了解時間、地點、主要人物。
(1)誰能說說文言文《自相矛盾》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戰國時期;
地點:楚國;主要人物:一個楚國人。)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楚人”)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賣盾和矛。)
②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賣。)“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連起來說一說。(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
⑤教師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學生說“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經過。
(1)韓非是怎樣描寫事情的經過的?(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譽之曰”是什么意思?(“譽”,夸耀;“之”,這里指盾;“曰”,說;“譽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說。)
(3)那個人是怎樣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話替這個人夸夸他的盾嗎?(“吾”,我,我的;“之”,的;“堅”,堅硬,堅固;“莫能”,不能;“陷”刺破,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么矛都無法穿破它!”)
(4)“又譽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個人又夸耀他的矛說。)他是怎樣說的?(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話替這個人夸夸他的矛嗎?(“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導朗讀。
①那個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學生各抒己見。)他先夸自己的(盾——堅固得很—
—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著又夸自己的(矛——銳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誰來讀讀這位楚國人的話。(多人朗讀,學生評價。)
③誰再來學學這位楚國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讀,師生評議,引導學生讀出“夸耀”的語氣,注意表情的變化,加上適當的動作。)
5.了解事情的結果。
(1)聽了這位楚國人的話,有人買嗎?為什么?(他們沒買,因為他們聽出了這位楚國人話中有問題。)有什么問題?(他說話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觸。)
(2)如果你就是其中圍觀的人,聽了那個人的話你會怎樣想?又會怎樣說?(學生自由發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說;“或曰”,有的人問他。)有人說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動詞,戳、穿;“何如”,會怎么樣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
(4)面對別人的質疑,那個賣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應?(其人弗能應也。)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其人”,那個人;“弗”,不能;“應”,回答。“其人弗能應也”,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那個賣矛和盾的人為什么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他說話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觸。)
(5)你認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會有什么的結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說明盾不堅固,這跟他說“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一句話相矛盾。
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說明矛不銳利,這跟他說的“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一句話相抵觸,這兩種結果,最終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6)指導朗讀,讀好人物對話,注意表情的變化,加上適當的動作。
6.了解后人評價。
(1)后人是怎樣評價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樣理解這段話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表議論;“不可陷”,無法穿透;“無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時存在;“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話再一次完整地講述這個故事嗎?(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么矛都無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什么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在一起。)
8.反復讀課文,熟讀成誦。
四、總結學習方法,課本劇小表演。
1.交流學法:通過學習《自相矛盾》這篇寓言故事,你覺得文言文好不好學?(好學)你是怎樣學習《自相矛盾》這篇文言文的?(初讀課文,識記生字;再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借助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讀課文,讀準語氣,理解整個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
2.表演朗讀:學生自愿到講臺上表演讀課文,鼓勵學生分角色表演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賣矛盾先得意揚揚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來被問住,張口結舌的語氣、神態。
五、聯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過學習課文和剛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啟發?(說話、做事必須實事求是,講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觸,或故意夸大其詞,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后果?(學生自
3.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無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劉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沒來上學。(“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計今天一定會下大雨。(“估計”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兒童節到了,會場上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紅旗。(“五顏六色”和“紅”矛盾。)
(5)我國的'藝術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圖就是僅有的一個。(“很多”和“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業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記沒寫。(“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通讀全文。
2.總結全文:《自相矛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說話不顧事實,把事物夸大到絕對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境地的人。
3.課堂練習:
(1)我能說出下列加粗詞的意思,我還能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固:堅固。莫:沒有。)
②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利:鋒利。物:東西。)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你、您。何如:怎么樣?)
(2)快樂閱讀,開心做題。
學習之說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①填空。
“子曰”中的“子指(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創始人,“不亦說乎中的“說”的讀意是(yuè)。這段話出自《論語》一書。這本書中關于學習方面的一句名言是(溫故而知新)。
②用自己的話寫出下面詞語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a.說: (說。)
b.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c.有朋自遠旁來,不亦樂乎? (朋友從遠方來,難道能不高興嗎?)
(3)閱讀《徐孺子賞月》,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短文的內容,了解徐孺子的思維過程。
徐孺子賞月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注釋: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
②嘗:曾經。
③瞳子:瞳孔。
④語:對……說。
⑤然:是這樣。
⑥戲:玩耍,嬉戲。
參考答案:
譯文:徐孺子九歲的時候,曾經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沒有,會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沒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徐孺子的思維過程:徐孺子的思維過程妙就妙在他避開了“月亮”這一概念,而偷換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優于對方的“月中有物”,這是辯論中常用的技巧---“偷換概念”。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05-16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6-24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2-23
語文五年級上冊部編版教案01-16
部編版六上語文教案01-23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1-25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05-16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匯編[15篇]05-17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精選23篇)01-06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16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