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古詩《出塞》教學設計帶反思(精選5篇)
在現實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古詩《出塞》教學設計帶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古詩《出塞》教學設計帶反思 1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
一、初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匯報朗讀。
2、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境艱苦)
4、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爭(渴望戰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體讀全詩。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升華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教師印發詩歌《和平頌》,課后自學,朗誦。
【板書】 出塞
明 月
邊關 家 對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對和平的向往
《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一課的教學,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2、創設意象、營造意境。詩歌是一門藝術,對于詩歌的意象的創設和意境的營造,本節課做了一些嘗試。如本課的導入,借《靜夜思》導入,抓住睹月思鄉中的“明月”,聯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節課創設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親人啊,那么征人望著那從秦到漢一直高懸的明月,心中當作何感想?再如,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在學生悟到征人們一個樸素愿望——“回家”后,教師再引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4、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出塞》的前兩句寫得高度凝練,沒有涉及征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補充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前兩句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鳴點。古詩所表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較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幫助理解詩歌,《出塞》教學中,我抓住“人人思家”這一情感的共通之處,從李白思鄉到自己思鄉的感覺,進而理解“有家不能回”“無家可歸”“永遠永遠不能回家”的感覺,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但本課的教學,教學環節不夠簡潔,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詩的教學,教學環節過于繁雜,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不足。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小學古詩《出塞》教學設計帶反思 2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出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想象、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習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對戰爭的看法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含義,背誦《出塞》。
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意境,理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歷史資料
五、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5 分鐘)
通過播放古代戰爭的視頻片段,展示戰爭的殘酷場面,引發學生的興趣。提問學生:看到這些畫面,你們有什么感受?在古代,戰爭頻繁,無數戰士遠離家鄉,奔赴戰場。有許多詩人用詩歌來表達對戰爭的看法和戰士們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這樣的古詩——王昌齡的《出塞》。
板書課題:出塞,介紹作者王昌齡,強調他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
2.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10 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
指名朗讀,其他學生認真傾聽,評價讀音是否準確。重點指導“塞”“征”等字的讀音。
全班齊讀,讀得通順流暢。
3. 理解詩句,解讀詩意(15 分鐘)
學生借助課下注釋,自主理解詩句的意思。可以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討論。
教師逐句講解詩句含義,引導學生理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講解:這里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長期的戰爭使得無數戰士遠離家鄉,一直未能歸來。提問學生:從這句詩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戰爭時間之長,戰士們的痛苦)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解:“但使”是只要的意思,“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只要有像李廣那樣的將領在,就不會讓敵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會這樣說?(表達對良將的渴望,希望能抵御外敵,保衛家園)
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 深入體會,感悟詩情(10 分鐘)
再次朗讀古詩,引導學生思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總結:這首詩既有對長期戰爭中戰士們苦難的同情,又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同時也希望有良將保衛國家,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
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是戍邊戰士,體會戰士們的思鄉之情和對戰爭的無奈。
5. 拓展延伸(5 分鐘)
展示一些其他邊塞詩,如《涼州詞》等,讓學生讀一讀,感受邊塞詩的特點。
引導學生比較這些邊塞詩與《出塞》在內容和情感上的異同。
6. 課堂小結(3 分鐘)
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包括《出塞》的詩句、意思、表達的情感。
強調詩歌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能夠讓我們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鼓勵學生多讀古詩,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7. 布置作業(2 分鐘)
背誦并默寫《出塞》。
收集其他邊塞詩人的作品,下節課分享。
六、教學反思
在這堂《出塞》的教學中,我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導入環節利用視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理解詩歌的戰爭背景奠定了基礎。在朗讀環節,注重讓學生多讀,從初讀的字音準確到有感情朗讀,逐步深入。理解詩句時,借助注釋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了詩句的意思。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體會詩情的環節,雖然引導了學生討論,但部分學生理解還不夠深入,可能需要更多的情境引導和資料補充。在拓展延伸部分,對邊塞詩特點的分析可以更詳細一些,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一類型詩歌的內涵。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重學生的理解難點,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古詩《出塞》教學設計帶反思 3
一、教學目標
1. 文化素養目標
學生能準確背誦《出塞》,積累經典古詩詞。
了解邊塞詩的相關知識,包括題材特點、常見意象等。
2. 語文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朗讀能力,通過節奏、語調的把握體會詩歌韻味。
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和鑒賞古詩的能力,學會從詩句中解讀情感和意境。
3. 情感體驗目標
讓學生感受戍邊戰士的艱辛與豪邁,激發學生對和平的向往和對國家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詩句中字詞的含義,如“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進而理解全詩。
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通過朗讀展現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中復雜交織的情感,包括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對英雄的追慕等,并理解這種情感在古代邊塞詩中的典型意義。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準備
1. 制作包含古代邊塞風光、戰爭場景圖片和相關音頻的多媒體課件。
2. 準備與邊塞詩相關的資料,如歷史背景介紹、其他邊塞詩人作品等。
五、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5 分鐘)
播放一段具有西北邊塞特色的音樂(如《十面埋伏》),同時在多媒體上展示邊塞大漠、長城、烽火臺等圖片。教師旁白:“在遙遠的`古代,有這樣一片土地,它黃沙漫天、戰火紛飛,無數的戰士在這里戍守邊疆。這里有壯麗的風景,也有殘酷的戰爭。今天,讓我們走進王昌齡的《出塞》,去感受那一段歷史的滄桑。”
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及邊塞詩的概念。
2. 初讀詩歌,感知韻律(8 分鐘)
教師范讀《出塞》,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示范朗讀后,引導學生發現這首詩的節奏特點(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學生自由朗讀,嘗試模仿教師的朗讀方式。然后同桌之間互相朗讀,互相糾正讀音和節奏。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再次指導。重點強調“龍城飛將”中“將”的讀音和“人未還”中“還”的讀音。
3. 理解詩意,突破字詞(12 分鐘)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嘗試理解詩句的大致意思。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理解情況。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詩句中較難理解的字詞和句子。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小組討論,如“秦時明月漢時關”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誰?為什么詩人希望龍城飛將在?
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總結和講解。針對學生理解困難的地方,如互文修辭手法的理解,通過更多的例句(如“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進行詳細解釋。
4. 深入探究,體會情感(10 分鐘)
再次朗讀詩歌,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戰爭的看法?對戍邊戰士有怎樣的情感?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要求從詩句內容、用詞等方面尋找依據。例如,從“萬里長征人未還”可以看出戰爭的漫長和殘酷,詩人對戰士們不能回家的同情。
小組匯報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詩歌的情感:既有對戰爭中士兵苦難的同情,又有對和平的渴望,同時希望有像李廣那樣的英雄出現來保衛邊疆,體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師進一步提問:這種情感在古代邊塞詩中普遍嗎?引導學生聯系所學過的其他邊塞詩(如王之渙《涼州詞》)進行思考,體會邊塞詩情感的共性與個性。
5. 朗讀升華,拓展延伸(5 分鐘)
指導學生帶著對詩歌情感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出塞》,可以采用多種朗讀形式,如男女分讀、小組齊讀等。
拓展閱讀其他邊塞詩人的作品片段,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的“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讓學生感受不同邊塞詩的風格差異,加深對邊塞詩題材的理解。
6. 課堂總結(3 分鐘)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出塞》的詩句理解、朗讀技巧、詩歌情感以及邊塞詩的相關知識。
強調《出塞》作為邊塞詩的經典之作,其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和意義,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欣賞和背誦更多優秀的古詩詞。
7. 布置作業(2 分鐘)
背誦并默寫《出塞》,并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簡單的畫,體現詩歌意境。
查閱資料,了解李廣的生平事跡,寫一篇短文介紹李廣。
六、教學反思
在本次《出塞》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導入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朗讀環節,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了詩歌韻律。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詩意和體會情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能力。然而,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拓展延伸環節,對其他邊塞詩的解讀稍顯倉促,學生可能沒有充分理解不同邊塞詩的風格差異。在今后教學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對比分析和討論時間。此外,對于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在理解詩歌情感方面還需要給予更多的個別指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古詩學習中有所收獲。
小學古詩《出塞》教學設計帶反思 4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出塞》。
理解詩句的意思,掌握詩中的生字詞。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想象畫面等方法,體會詩歌意境。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復雜情感,理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深刻內涵。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有關古詩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5 分鐘)
播放古代戰爭場面的'視頻片段,提問學生:看了這些畫面,你們有什么感受?
引出古代描寫戰爭的詩歌,從而導入《出塞》。
2.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10 分鐘)
教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檢查朗讀情況,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
全班齊讀古詩,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
3. 理解詩句,解讀詩意(15 分鐘)
結合課下注釋,讓學生自主理解詩句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字詞。
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疑難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請小組代表發言,解釋詩句意思。教師進行補充和糾正。
重點講解“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引導學生理解明月和邊關在不同時代都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出征的戰士長久未歸。講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介紹“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讓學生體會詩人希望有像李廣這樣的名將保衛邊疆,使敵人不敢侵犯的愿望。
4. 深入體會,感悟詩情(15 分鐘)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古詩,思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是戍邊戰士,在明月下思念家鄉;或者想象自己是詩人,看到邊關的景象心中的感慨。
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總結:詩人既表達了對長期戰爭的厭惡,又有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時還有對良將的渴望。
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人的情感。
5. 拓展延伸(5 分鐘)
展示其他描寫戰爭或邊塞生活的古詩,如《涼州詞》等,讓學生讀一讀,感受古代邊塞詩的特點。
讓學生談談學了《出塞》后的收獲和體會。
6. 課堂小結(3 分鐘)
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出塞》的詩句、詩意和情感。
強調詩歌在表達情感和反映社會現象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多讀古詩,傳承中華文化。
7. 布置作業(2 分鐘)
背誦并默寫《出塞》。
收集更多邊塞詩,選擇一首喜歡的寫一寫自己的理解。
六、教學反思
在本次《出塞》的教學中,我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和欣賞這首古詩。在導入環節,利用視頻激發學生興趣,為理解詩歌內容鋪墊了情感。初讀環節注重字音和節奏,為后續的理解和感悟奠定了基礎。
在理解詩句含義時,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為主,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發現部分小組討論不夠深入,對一些字詞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小組討論的引導。
在體會詩情環節,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但部分學生在想象情境時,情感投入不夠,還需要更多地引導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古代戍邊生活的艱辛和戰爭的殘酷。在拓展延伸部分,學生對其他邊塞詩表現出了一定的興趣,但由于時間有限,未能充分展開討論,在以后可以適當增加這部分的教學時間。
小學古詩《出塞》教學設計帶反思 5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能準確認讀、書寫詩中的生字,理解詩句中重點字詞的含義。
能夠用自己的話準確地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借助多媒體資源和教師引導,讓學生在朗讀、想象中感受詩歌意境。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和平的渴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對古代文化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含義和意境。
掌握邊塞詩的特點,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
2.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中時空交錯的寫法,體會詩人復雜深沉的情感,并能與當代的和平觀念相聯系。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誦讀法、問題引導法、比較分析法
四、教學準備
1. 制作包含古代邊塞風光、戰爭場面圖片和視頻的多媒體課件。
2. 收集與《出塞》相關的資料,包括詩人王昌齡的生平、邊塞詩的背景等,打印分發給學生。
五、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3 分鐘)
播放一段帶有古代邊塞音樂的視頻,畫面展現明月照耀下的雄偉邊關、荒涼大漠和戒備森嚴的烽火臺等場景。
在音樂和畫面營造的氛圍中,教師提問:“同學們,看到這樣的畫面,你們能想象到古代邊塞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嗎?”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從而引出課題《出塞》。
2. 作者及背景介紹(5 分鐘)
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詩人王昌齡的生平。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強調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其作品多反映邊塞生活和戰爭題材。
介紹《出塞》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包括當時唐朝邊疆戰爭頻繁,人民生活受到影響等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3. 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通詩句(7 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借助拼音和課下注釋,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教師巡視指導,關注個別學生的讀音問題。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詩中的生字,如“塞”“征”“還”等,強調其讀音和書寫注意事項,帶領學生認讀幾遍。
指名學生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評價。教師針對朗讀中存在的節奏、語調等問題進行指導,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節奏劃分。
全班齊讀詩歌,要求讀音準確、節奏分明。
4. 理解詩句,感悟詩意(15 分鐘)
學生再次默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和手中的資料,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可以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
小組內交流討論對詩句的理解,互相解答疑問。教師參與到各小組討論中,適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逐句解釋詩句含義。教師在黑板上進行總結和梳理:
“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朝時的明月照著漢朝時的邊關,這里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強調邊關戰事由來已久。
“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征萬里的戰士還沒有回來,表現了戰爭的漫長和殘酷。
“但使龍城飛將在”:只要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在。這里介紹“龍城飛將”是指西漢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讓敵人聞風喪膽。
“不教胡馬度陰山”: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體現了詩人希望有良將保衛邊疆,使人民免受戰亂之苦。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如明月下的邊關、出征的戰士、李廣的畫像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和含義。
5. 深入探究,體會詩情(10 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會在詩中提到‘龍城飛將’呢?這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對古代名將的懷念,實則是對當時將領無能、邊患不斷的不滿,以及對和平的渴望。
提問:“這首詩中,你覺得哪些地方最能體現詩人對戰爭中士兵的同情?”引導學生從“萬里長征人未還”等詩句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古代戰爭中士兵艱苦生活的資料,如戍邊的艱辛、家人的思念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讓學生帶著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再次朗讀詩歌,讀出詩人的感慨和對和平的向往。
6. 對比閱讀,拓展延伸(5 分鐘)
教師展示王昌齡的另一首邊塞詩《從軍行》,讓學生自主閱讀,比較兩首詩在內容、情感和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教師總結邊塞詩的一般特點,如描寫邊塞風光、反映戰爭生活、表達戍邊情感等。
讓學生分享自己還知道的其他邊塞詩,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7. 課堂總結(3 分鐘)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出塞》這首詩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和藝術特色。
強調《出塞》作為一首經典的邊塞詩,不僅展現了古代邊塞生活和戰爭場景,更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對國家安寧的關切,希望同學們能體會其中的深意,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8. 布置作業(2 分鐘)
背誦并默寫《出塞》,并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簡單的畫,展現詩中的意境。
收集整理至少三首其他的邊塞詩,寫一寫自己對這些詩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學反思
在本次《出塞》教學過程中,情境導入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較快地進入到詩歌的情境中。在作者及背景介紹環節,學生參與度較高,通過自主收集資料和課堂分享,對詩歌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
在初讀詩歌環節,大部分學生能夠讀準字音,但在節奏把握上還需要進一步練習。在理解詩句環節,小組討論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有部分學生對互文這種修辭手法理解困難,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類似知識點的講解。
在體會詩情環節,通過問題引導和資料展示,學生對詩人復雜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情感表達的朗讀上還稍顯欠缺,需要更多的朗讀指導。對比閱讀拓展環節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過由于時間有限,學生的討論不夠充分,以后可以適當調整時間安排,讓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交流和分享。
總體而言,本次教學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在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時間把控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古詩《出塞》教學設計帶反思】相關文章:
《出塞》教學設計08-11
(實用)《出塞》教學設計10-28
《亡羊補牢》教學設計(帶教學反思)01-16
《出塞》古詩賞析08-20
《出塞》的教學設計(精選12篇)10-12
出塞古詩譯文及賞析11-18
《幸福鳥》優質教學設計帶教學反思11-08
《長恨歌》教學設計(帶反思)08-13
杜甫《前出塞》古詩賞析05-15
《出塞》古詩詞鑒賞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