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教案(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教案1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誰來說說,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樣的呢?(自由、天真、無憂無慮……)在同學們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辛酸也罷,都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現在,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去宋代感受一下當時人們的童年樂趣。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三首古詩,標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與同桌交流。
2.(出示7個會認的字)
(1)學生齊讀,注意讀準“磬、陂、漪”的讀音。
(2)認讀多音字“供”。
3.(出示4個會寫的字)指名學生讀,師正音。
4.學生齊讀三首古詩,師正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讀完這三首古詩,結合注釋,你從中讀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種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讀懂的還真不少,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板書詩題)
2.大家從詩題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四時、田園、雜興)
(1)(出示相關資料)《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田園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這首詩就是第三十一首。“興”在這里讀四聲,“雜興”就是隨興而寫的詩;“四時”在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題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的感想。
(2)學生齊讀詩題。
3.學生再次齊讀全詩,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1)指名學生說說詩的意思,其他同學補充。
(2)理解詞語:
雜興:隨興而寫的詩。
晝:白天。
耘田:在田間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兒女:男女。
當家: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孫:孩子們。
解:理解,懂得。
供:從事。
傍:靠近。
陰:樹蔭。
(3)結合注釋,嘗試完整地將全詩的意思說出來。(白天鋤地,夜晚搓麻線,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小孩子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也在桑樹蔭附近學著種瓜。)
4.(播放純音樂)請同學們伴著這古樸典雅的音樂,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說一說這首詩展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1)詩中先寫了哪些人物?(村莊男女)他們在做什么?(耘田、績麻)后面還寫了誰?(童孫)他們在做什么?(學種瓜)
(2)詩中哪些描寫讓你印象深刻?(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為什么?(因為這兩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從哪里看出來?(小孩子雖然不懂耕織,但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去種瓜。)這兩句除了表現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還表現了什么?(農家孩子的勤勞好學)
5.(出示相關圖片)你能根據圖片的'提示背誦全詩嗎?試一試。
四、課堂小結。
學到這里,你能說說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嗎?(展現了農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主要表達了對天真可愛、勤勞好學的農村兒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鄉村是那么恬美、秀麗,洋溢著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歷來許多詩人以描寫鄉村生活、田園風光著稱,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樣的詩,就叫田園詩。同學們課下可以繼續搜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根據詩句想象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小孩釣魚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想像能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能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4、理解詩句,想象意境,激發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想像能力。
三、跟老師一起學:
(一)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1、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蘇州市)人。紹興二十四年(1164)進士。孝宗時出使金國,表現出不畏的凜然氣節。官至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他是南宋詩人之一,為“中興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來一度做參知政事。曾出使金國,全節而歸。晚年隱居石湖。他是位愛國詩人,也寫過大量的田園詩。其詩語言清新自然,風格溫潤委婉。與尤袤、陸游和楊萬里并稱“南宋四大詩人”。他的詞,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詩歌廣闊;文字精美,音節諧婉,與婉約派一脈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2、釋題:“興”是什么意思?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3、教師范讀全詩,學生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4、試讀全詩,回答上面問題。
5、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其一①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參加。⑧耕織:耕田織布。⑨傍:靠近。⑩桑陰:桑樹下。
其二①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麥花:蕎麥花。蕎麥是一種糧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種,生長期很短。花為白色或淡紅色,果實磨成粉供食用。③籬落:籬笆。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遮攔的東西。④蛺(jiá)蝶:蝴蝶。
6、解釋全詩: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線,村里的男女都擔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其二:
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農民忙著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門前沒有人走動;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7、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8、資料:《四時田園雜興》(其一)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
9、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干的活。“績麻”是指婦女們在白天干完別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這句直接寫勞動場面。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全詩用老農的'口氣,“兒女”也就是指年輕人。“當家”指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于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結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這首詩以一個老翁的口吻,寫初夏時節鄉村勞動的繁忙。成年的“村莊兒女”們,不論白天還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績麻,沒有一個閑人,沒有一點閑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孫”們呢,他們也在忙著“學種瓜”。這樣一方面更烘托出農忙無閑人的熱烈氣氛,一方面又表現了鄉村兒童在大人影響下從小就愛勞動的好品質。一個“學”字,寫出了小孩子們種瓜時認認真真的情態。
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10、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11、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
1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
13、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14、重點句:《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教案3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你們正經歷著人生的美好季節,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們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兒童,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嗎?有許多喜愛兒童和富有童心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作品,在他們的詩詞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二、教學目標:
1、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我能借助注釋,自學與同學交流,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
3、我能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三、教學程序: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自由讀詩,讀正確,讀通順。
(二)再讀古詩,了解詩意。
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合作學習。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品讀古詩,想象畫面,領悟詩境。
1、師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品讀理解。
(1)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每讀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畫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賦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暢地描述出來。
2、交流感受,練習朗讀。
以“詩中描述的兒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樣?你覺得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的”,有感情地朗讀。
全班交流。允許有自己的感受。對學生不正確的認識要恰當地進行引導。
(四)結合學生的積累,拓展閱讀。
1、交流已經背誦積累下來的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
2、拓展閱讀楊萬里其他寫兒童生活的詩。
舟過安仁 閑居初夏午睡起
宋 楊萬里 宋 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 梅子留酸軟齒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 芭蕉分綠與窗紗。
怪生無雨都張傘, 日長睡起無情思,
不是遮頭是使風。 閑看兒童捉柳花。
(五)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默寫《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詩詞里的童年”為主題畫張手抄報。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學習詩歌理解內容。
2、個性化體會詩歌情感,用朗讀表現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解析能力,并發展對詩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節奏的朗讀并能背誦這首詩。
2、能想象并說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個性化理解詩歌。
教學設計:
一、游戲引入,營造情境
1、我們先玩個游戲。
舉個例子,我這兒有個詞:樹,我給它前面加個詞兒:高大的樹
大家懂了嗎?好,現在開始,準備,想到了就站起來說。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綠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紅紅的落日
放牛娃——快樂的放牛娃
牛——悠閑的牛
……
2、很好,現在換一種方式,把要加的詞放在后面,比如:樹——樹長得根深葉茂
學生說。
3、我們再加大難度,現在把所給出的詞語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飾性詞語,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
學生說。
二、初感詩歌,激發疑問
1、我們今天要去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
指名解題: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這首詩老師想請我們班書法最棒的一名同學寫在黑板上。
學生上黑板板書古詩: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其他同學可以先打開書本,自己來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流利,有問題可以在書上做個記號。
學生自由讀古詩,可分組討論或同桌共同學習。
2、好,詩已經寫完了,現在誰能愿意來為大家讀一下這首詩呢?
(指名讀)
讀完后教師組織學生評點一下朗讀情況。
3、激發疑問。
讀了這首詩,誰有問題嗎?
讓學生闡述自己想到的疑問,教師則在黑板的詩歌上用紅粉筆打上相應的記號。
問題假設:
1)、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明白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學生找出詩句中和圖畫上想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理解這一行詩寫出了水草豐美的樣子,寫得生機勃勃。
2)、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將要落下去的太陽)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區動畫上和詩句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涼的水面波紋。)“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從圖畫上能看出這句詩的內容嗎?為什么?你能相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明白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著短笛不成腔調地在吹。)聽一支牧童短笛。
師:好,還有問題嗎?(肯定已經沒有學生再有問題了)如果沒有,那我們就要開始運用我們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三、指導學法,理解詩歌
1、同學們,研究問題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運籌帷幄,最終方能決勝千里。讓我們想一想,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誰有好的建議?
讓學生講講解決的辦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討論、查找課外資料、結合課文插圖其實,還有很多辦法,荀子曾說過:“君子生非異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們周圍有許多老師,我們也可以問問他們,更要告訴大家的是,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一個網絡社區,上面稍微有一些資料和動畫,可供大家學習時參考,你們可以把自己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解決的問題答案回復到社區里,這樣,我們大家資源共享了,呵呵~
學生開始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2、集體交流。
3、誰能將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說說看?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誦讀,表達感悟
1、詩歌講究音律美,我們讀詩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指名說)
2、提出要求:應該把這首詩的韻腳“陂、漪、吹”讀得清晰、響亮。
3、學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學生評議。
教師根據評議在社區中劃分出這首詩的節奏: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5、教師分行領讀,學生跟讀。
草滿池塘——
山銜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晝、耘、供、稚、漪”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書寫會寫字“晝、耘、桑、曉”;正確讀寫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4.體會古詩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同學們,在學習課文和課外閱讀中一定積累了很多古詩,現在老師給同學們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把你最喜歡的一首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朗誦給大家聽。
2.學生自愿舉手朗誦古詩。
3.教師評議。
4.談話揭題:我國宋代有一位詩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愛農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寫了很多描寫農村四季的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一個場景的一首。
5.朗讀詩題,理解題意:指名學生讀課題。(引導學生理解:“興”在這兒讀第四聲,在文中的意思是興致;“雜興”的意思是各種興致;“四時”在這詩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個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就是詩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詩人。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初讀詩歌,讀準生字。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準“晝、耘、供”。
(3)指導書寫會寫字“晝、耘”。
①學生觀察生字,交流生字的書寫特點。
②老師范寫,學生認真觀察。
③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④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學生習字,讓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
2.理解詞語。
讓學生結合注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學生熟讀古詩。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2.借助注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并小結:白天出去給田里鋤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繩,農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兒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織布,但也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賞析詩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1)小組交流:這兩句詩寫了什么內容?(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2)想象交流:
①“晝”和“夜”分別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干些什么農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農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你們雖然辛苦,但生活是快樂的。)
(3)指導朗讀。(讀出對“村莊兒女”的敬重和贊美之情,讀出詩的節奏。)①指名讀,師生評議。
②反復讀:自由讀、指名讀、教師讀、學生再讀、齊讀。
(4)教師小結
2.賞析詩句“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兒童會說些什么。用自己的話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當時的情景。
(2)你們了解了這些孩子的什么特點?(天真、勤勞、好學、可愛、愛勞動……)
(3)教師引讀:在當時的農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盡其能,做著分內的事,就連那小孩也——“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4)小組交流:從“童孫”“學種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們很懂事:父母的勤勞感染了村莊的“童孫”,孩子們也喜歡上了勞動。
②孩子們的快樂:他們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心里也想到了豐收時收獲的快樂。
③孩子們的可愛:從孩子們的神情、動作感受到他們的童真童趣,俏皮可愛。
(5)指導朗讀:在朗讀中表現出孩子們的自豪;讀出孩子們的快樂;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作者對他們的喜愛之情……
(6)3.了解寫法。
(1)在這首詩中作者以什么為寫作題材?(農村生活。)
(2)作者是怎樣描寫農家生活的?(作者抓住農家生活的片段,運用通俗的語言,如“耘田、績麻、村莊、兒女、童孫、耕織、種瓜”等詞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師小結:在這首詩中作者運用平白、樸實、自然的語言勾畫出質樸的鄉村生活的畫面,具有濃濃的鄉村生活氣息。
五、課堂總結,拓展閱讀。
1.《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是南宋詩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園詩,是其所創組詩《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中的一首,詩人抓住村莊男女的勞動局面描寫,男的外出勞作,女的在家忙碌,就連孩子們也深受家長勤勞品質的影響,學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實地再現夏日鄉村農忙時的質樸生活。那生活充溢著辛勞,也充溢著恬適。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兒童的(),對勞動人民的(),以及對鄉村生活的()。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鄉村生活氣息。
喜愛贊美熱愛
2.學生自由閱讀。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3.搜集并閱讀《四時田園雜興》中的其他詩句。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們了解我國古代詩人楊萬里嗎?
2.學生交流與楊萬里有關的資料。
3.教師評議。學生自由閱讀。
4.引導學生交流讀過的楊萬里的詩。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舟過安仁
宋代: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4. 談話揭題:以上兩首詩都與兒童生活有關。《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寫暮春農村景色的詩歌,詩中描繪了兒童捕蝶的歡樂場面,作者將兒童的天真活潑、好奇好勝的神態和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舟過安仁》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以傘當帆來使船前進。其行為中透出了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體現了兩小童的可愛與聰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楊萬里描寫兒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詩《稚子弄冰》。
5.朗讀詩題,理解題意:指名學生讀課題。(“稚子”在這兒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個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寫作背景。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初讀詩歌,讀準生字,指導書寫 。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準“稚”。
(3)指導書寫會寫字“曉”。
①學生觀察生字,交流生字的書寫特點。
②老師范寫,學生認真觀察。
③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④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學生習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導學生相互借鑒。
2.理解詞語:學生結合注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學生熟讀課文: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2.借助注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并小結: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盤中的`冰塊脫下,用彩線串起,當做銀鉦。提在手中,輕輕敲打,冰塊發出穿林而過的響聲。
當欣賞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忽然卻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冰塊落地,發出了水玉破碎的聲音。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其他同學閉眼想象,然后找同學說一說,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場景。全班同學齊讀詩歌。
2.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小結。
(1)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瞬間快景避開直接描寫,用生動形象的“穿林”響聲和貼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賞稚子的情趣。
(2)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
①心態上:雖然在寒冷的天氣里“弄冰”,但孩子興趣濃厚。
②色澤上:“金”盆“彩”絲串“銀”冰。
③形態上:是用“金盆”脫出的“銀鉦”,圓形。
④聲音上:有“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又轉作“玻璃碎地聲”的清脆。
(3)全詩形色兼具,賞心悅目;聲意俱美,悅耳賞心。繪聲繪色地表現出兒童以冰為鉦、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4)(4)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孩童與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許多的相通之處,正是因為這樣,孩童的“脫冰作戲”場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學生練習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2.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六、課堂總結,拓展閱讀
1.《稚子弄冰》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
2.搜集并閱讀楊萬里的其他詩句。
第三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交流: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引導,導入課題:我們今天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簡介作者。學生自由閱讀。
4.理解課題。
(1)指名解題。
(2)小組交流: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5.談話過渡: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著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賞鄉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初讀詩歌,讀準生字,指導書寫 。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準“漪”。
2.理解詞語:結合注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學生熟讀課文: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2.借助注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并小結: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讓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觀察圖片后自由朗讀全詩。
2.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小結。(1)交流學習: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①從首句中的“草滿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說節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經長滿。)
②從“水滿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說正逢多雨季節,因此水漲得很高。)
③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
④鼓勵學生找出詩句“草滿池塘水滿陂”中和圖畫上相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
⑤從“草滿池塘水滿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豐美,生機勃勃。)
⑥次句“山銜落日浸寒漪”主要寫了什么?(寫遠山落日。)
⑦“山銜落日浸寒漪”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
⑧為什么要用“銜”字呢?(用一個“銜”字,形象地展現出落日掛在山頭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讓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紋。)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從圖畫上能看出“山銜落日浸寒漪”這句詩的內容嗎?你能想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教師小結:這首詩寫景文字集中在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后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
(2)交流學習: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①在這樣寧靜優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場了。一名同學讀這句詩,其他同學閉眼想象畫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橫騎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圖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
(“短笛無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樣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一句的?
⑥從詩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點?(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
4.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朗讀,教師小結:這首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著“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村生活充滿著向往。詩家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交流了解朗讀節奏。
2.學生練習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3.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六、總結課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七、課堂總結,拓展閱讀
1.《村晚》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2.對比閱讀。
所見
作者:袁枚(清)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3.搜集并閱讀描寫兒童生活的其他詩句。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語文下冊經典教案11-06
五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八教案07-27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11-18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的教案10-11
五年級語文教案下冊11-28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3-11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03-24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0-29
五年級下冊語文《草原》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