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通用11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1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體驗感悟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本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人物的形象與品質并通過讀把體驗到的特點展現出來;以了解藺相如為切入點,重點研讀這個關鍵人物,正是教學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在讀中悟,悟后讀,“讀”“悟”相輔相成,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讀、悟中領略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隆重、膽怯、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
教學難點:
把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搜集一些歷史故事。
2.把相關的句子制作成課件。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
1.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熠熠生輝的人物讓今天的我們依然崇敬不已,你們知道哪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請簡單介紹一下。
(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他所了解的歷史人物,教師根據學生的談話適當的激勵與點評。)
[學生進入高年級,已初步具有根據需要搜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的展示更能激發學生對遠離我們現實生活的歷史人物的興趣。]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
3.板書課題。
4. 同學們已預習過課文,“將”、“相”各是誰?“和”在這里應該是什么意思?對于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將”與“相”之間為什么和好,他們之間為什么曾經不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理清課文圍繞廉頗和藺相如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自然段)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自然段)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自然段)負荊請罪。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的概括能力。]
3.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
(1)讀準字音,“諸位”應讀“zhū”“負荊請罪”讀為” jīng”;多音字,著(zháo)急、上當(dàng)、答應(yìng )、為(wéi)難、便(pián)宜、上朝(cháo),據詞定音。
(2)認清字形,比較形近字,璧(壁)、秦(奏)、歸(舊)、克(刻)。
(3)體會詞語的意思,找出課文中帶這些詞的句子讀一讀。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讀課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學們通過閱讀,對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評價一下文中的某個人物嗎?
(藺相如臨危不懼、機智勇敢,胸懷寬廣;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秦王陰險狡詐……)
[通過閱讀,學生已經對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樂于表達,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仍舊是淺層的,概念化的,尚需進一步揣摩。]
2、選讀重點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學們的感受真不少!我發現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藺相如,這個人物貫穿三個小故事的始終,我們先進一步了解他,好嗎?
(2)請同學們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中找出描寫藺相如的有關語句,細細去讀,感悟他的個性想法。
(學生讀書、批注、討論。)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讀
課文中關于藺相如的哪些細節描寫,引發了你對他的進一步了解,請談一談。
學生討論,交流:
1、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壁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①交流: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根本無誠意拿城換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說璧上有瑕,巧妙地將和氏璧要回手中,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
②機智的藺相如當時是以怎樣的語氣跟秦王說話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給他的呢,請同學讀一讀。
2、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氣壯”,指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藺相如知道秦王特別喜歡這塊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歡璧的心理,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一個“撞”字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過人。
②藺相如的勇敢無畏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嚇壞了非常喜歡和氏璧的秦王,請同學們在讀一讀藺相如的動作,語言感受他的無所畏懼。
3、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①探討:藺相如非常聰明,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藺相如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做事果斷、不畏強權的性格。
②板書:機智勇敢,不畏強權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①藺相如面對秦王對趙王的侮辱,奮起反抗, 為了國家的尊嚴他不畏強權,不畏犧牲。
②情境朗讀,體會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假如你就是藺相如你會怎樣對秦王說這些話,指名讀。
[以藺相如為切入點重點研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去揣摩人物的個性品質,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問題,激發研讀興趣
1、藺相如的出色表現在課文中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在課下讀一讀有關于他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下來。
2.提出自己感興趣或者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認讀“召集、商議、隆重、膽怯、能耐、諸位、和氏璧、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回顧課文內容。
3.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感受到了廉頗知錯就改的大將風度以及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的高貴品質。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再次零距離接觸這些歷史人物。
二、研讀人物,體會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藺相如的卓越表現令趙王對他刮目相看,于是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這引發了廉頗的不滿,他是怎么說,怎么做的?
2.研讀人物,體會表達
(一)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
語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從藺相如的語言、行動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3.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感悟人物形象。
課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a.“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說得對嗎?文中哪兒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澠池會見時,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廉頗已經在邊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說明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樣理解藺相如的這段話?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
(二)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1、畫出描寫廉頗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語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①在這里“嘴”指什么?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張嘴”嗎?
②從廉頗的話中,你發現廉頗有什么特點?
(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動: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①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
[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從 “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一個怎樣的人?
③廉頗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思維擴展,深化認識
1.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你為趙王感到幸運嗎?為什么?
(藺相如具有不畏強權、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而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有這樣兩位大臣,趙王是非常幸運的。)
2.討論: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點撥:
①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立功,被趙王封為上卿,致使廉頗不服氣才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因此,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著什么關系?
(“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②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愛國。板書:愛國
[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部聯系是本課的難點,而通過整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的課文內容,再通過教師巧妙的引領,這個難點不攻自破。]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2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的道理。
4、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難點】
感悟人物特點,理清各段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方法】
自讀感悟,討論交流,寫話。
【課時布置】
3課時(展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交流課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資料。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三、初讀課文,同學自悟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師生一起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⑴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⑵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⑴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⑵討論交流。
4、再讀故事,明晰每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后提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俺們已經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藺相如從一介布衣升為上卿,可謂平步青云,廉頗對此很不服氣,那么,他是怎么說的?
請快速從課文中找出這段話。誰來讀一讀?
2、俺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俺頭上去了。俺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⑴你從這句話中都讀明白了些什么?
⑵誰來讀一讀這句話?
3、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會鬧僵,為了能使將相和,你現在的任務是勸勸正在氣頭上的廉頗。愿意承當這個重任嗎?
二、解析“完璧歸趙”
1、自讀故事,感悟人物特點:
⑴大家先讀讀“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看看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為了使你的勸說詞更具說服力,老師建議你把藺相如與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較,看看在秦趙兩國圍繞和氏璧發生的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樣說怎樣做的,而藺相如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把有關句子勾畫下來,讀一讀,通過比較你或許很快就能發現藺相如的過人之處。
⑵自身就近找有相同體會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通過和這些人物的比較,你發現了藺相如的哪些過人之處,依據是什么?
2、集體交流,深化認知:
⑴藺相如與趙王及文武大臣對比,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⑵點撥要點:
①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
A、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B、播放課件,同學體會秦趙雙方實力差異。
C、想象一下趙王能急成什么樣,誰能用自身學過的詞語形容一下?
②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俺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假如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俺就把璧交給他;假如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俺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A、藺相如說話前為什么要“想一會兒”?
B、稍加思索便心中有數,讀一讀這句話,想想強調哪些詞,才干讀出這種胸有成竹的從容。自身先練一練。指名讀。
⑶教師小結。
⑷藺相如與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①生論述結論,師追問:課文中哪些描寫表示出了這一點,要言之有據呀!
②同學自由回答,師相機點撥。要點:
他理直氣壯地說∶“俺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俺手里,您要是強逼俺,俺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A、“理直氣壯”什么意思?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
B、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
C、誰來讀一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
這句話中有一處細節充沛體現了藺相如不只膽大而且心細,發現了嗎?
③體會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襯作用: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譽,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A、王老師有個疑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主人公是藺相如,大家來看這個重點段,一共三百來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來寫秦王,作者這樣寫秦王,是不是有點喧賓奪主呀?(課件展示描寫秦王的語句。)
B、認為這樣布置不合適的請舉手,認為這樣布置挺好的請舉手。好,真理愈辯愈明,俺們開一個小型爭辯會,請大家各抒己見。
C、同學討論。
D、這樣的描寫故事中還有嗎?讀一讀,你有什么感悟?
⑸讀完這個故事,了解了藺相如,你會怎么勸廉頗呢?誰來說說?
三、解析“澠池會見”
藺相如從一介布衣升為上大夫,升官比坐電梯還快。不久,他在澠池會上又立新功。那么這一次是不是如廉頗所言:“沒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呢?”
澠池會見時廉頗并不在現場,你能不能給他講一講當時都發生了什么?為了讓大家更能入戲,請你從“趙王、趙王侍從、趙國大臣”這三個角色中選擇一個,以這個角色的口吻給廉頗講講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節,幫他分析分析藺相如在這一事件中表示出了哪些過人之處。老師還專門為大家節選了一段《史記》中關于這件事的記錄,大家可以作為參考。(課件展示《史記》片段)
同學根據發言提綱準備發言,師巡視。
集體交流。
這場斗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占了上風?為什么?
你能用自身學過的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
四、小結全課
這節課,通過同學們自身的閱讀,感悟,探究,俺們深刻體會到藺相如兩次為趙國立下大功,絕不只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張嘴后面是拳拳的愛國忠心,是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膽識。聰明的廉頗在冷靜下來以后定然會明白這一點,接著還會發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下課。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都了解到藺相如的哪些過人之處?
二、講授新課
1、學習“負荊請罪”:
默讀這個故事,勾畫語句,體會藺相如的過人之處──顧全大局。
讀一讀書上描述負荊請罪的句子。
引導同學看插圖,書上只說:“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后人傳為美談,他們當時一定說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們當時說的話還原出來。
同學寫作,交流。
2、理清課文條理:
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三、總結提升,課后延伸
學完了課文,請你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去閱讀有關的書籍,了解一下后來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么趙國為什么最終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發現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教師: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歷史長河中有許多人物至今讓我們難以忘懷。你們知道那些歷史人物的經典故事?請簡單介紹一下。
(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所了解的歷史人物)
2、教師:同學們已經預習過課文,文中的“將”、“相”各指的是誰?“和”在這里應該是什么意思?
3、指名到黑板前書寫:“將”廉頗,“相”藺相如。(請學生評價黑板上的書寫)
教師:“和”(板書“和”和好、團結)用課文中的哪個詞還可以解釋這個字的意思呢?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將相和》這個故事是有哪幾件事組成?
2、學生交流后得出《將相和》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事件組成的。
3、教師:這三個事件在文中的敘述順序能否顛倒?教師:對,這三個小故事是不能顛倒順序的,他們之間存
在著因果關系。請同學們選擇關聯詞語天空,理清故事之間的關系。
課件出示:
( )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立了大功,( )趙王提升了他的職位。
( )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想給他個下不來臺。
( )藺相如顧全大局,感動了廉頗( )廉頗就登門負荊請罪,表現出他知錯就改的優秀品質。
( )藺相如和廉頗齊心協力,( )使秦王不敢進攻趙國。
三、品讀課文,感知形象
1、同學們通過閱讀,對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你們能評價一下文中的幾個人物嗎?
2、選讀重點句段,走近藺相如。
教師:我發現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藺相如。這個人物貫穿三個小故事的始終,我們來進一步了解他。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描寫藺相如的有關語句,一邊快速默讀,一邊畫下來。
(1)臨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教師:藺相如的這番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臨危受命(板書)。趙王問怎么辦,它是不假思索的說了這番話嗎?
教師:對,“想了一會兒”,也就是他經過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擲地有聲的說。
(指導學生朗讀)
(2)略施小計
教師:藺相如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你看。”這句話是真話還是假話?你覺得這樣說妥不妥?為什么?(學生交流,教師引導)
(3)理直氣壯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這柱子上!”(教師指導朗讀)
從這個“撞”字上,你看出藺相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不辱使命
教師:當然,作為強大一方的秦國對趙國的威脅并沒有因此消除,幾年后的澠池之會,藺相如面對秦王對趙王的侮辱,又怎樣說? 出示:“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學生交流,教師引導:面對強敵,我們又一次看到了藺相如的愛國之心,看到了他過人的謀略和勇氣)
(5)顧全大局
教師:就是這樣一位在敵人面前勇敢、機智的藺相如,廉頗卻說他是靠耍嘴皮子立功的,你認為這樣評價合適嗎?
教師:你們從藺相如的話里聽出了什么?
3、畫出描寫廉頗語言,行動的句子,用心讀一讀。
教師:廉頗說藺相如的話你們贊同嗎?請說明理由。想象一下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兩個人會怎樣對話?
(學生展開想象,各抒己見)
教師:廉頗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
教師:從廉頗負荊請罪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交流,教師板書)
四、研讀課文,深化認識
1、教師: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你認為趙王感到幸運嗎?為什么?
2、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
3、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組織學生研讀《史記》中的原著。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小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將相不和的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請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出示幻燈片)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對表現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4)輕聲讀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了他什么品質?
②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請大家找找比理直氣壯更勇敢的詞。這兒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③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④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的很被動呢?
⑤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完璧歸趙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6)復述完璧歸趙(提示: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梗概進行。)
⒋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幻燈出示學習方法)下面我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四、觀看錄像剪輯,學習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2.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3)秦王又沒占到趙王的便宜,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樣?
(4)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5)同學們,澠池會上,秦王與趙王是打成平局,還是分出勝負?為什么?
3.小結過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封為上卿,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他的什么品質呢?
五、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
2.檢查自學情況。
(1)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2)讀一讀: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當時是怎樣說這段話的?讀一讀,體會他的語氣。(讀出廉頗的滿腔怒氣和對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藺相如是僅僅靠一張嘴嗎?
(4)廉頗忽然醒悟,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那這兒為什么要用罪?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5)這個故事一直被后人傳為佳話,你想想他們當時都說了些什么話?(出示負荊請罪圖片)請同學演演。
(6)想象說話
①如果當時老百姓看到這一幕,他們會說些什么?
②這件事傳到秦王或趙王耳朵里,他們可能說些什么?
③廉頗的手下看到他負荊請罪,又有什么感想?
④你看到這動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有什么想說的嗎?
(7)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小結:家和萬事興,國家也是同樣,一個國家,既要有驍勇善戰的武將,又要有能言善辯的文官,大家團結一致,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并從課文中舉出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2.在讀書筆記上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 、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內容
1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為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斗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占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三、回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后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
四 學生演練,加深理解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歡的故事。
2、表演時,著重體會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五、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討論故事中的人物。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6
教學目標:
1、能在閱讀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能讀準詞語“澠池、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語境中理解“勃然變色、聲色俱厲、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能了解“將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知道澠池之會的功勞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結果;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能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關鍵語句。
3、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能了解“將相和”的故事;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
2、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情。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查找關于廉頗、藺相如的歷史資料。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35《將相和》
2、理解課題:課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從課題知道課文講什么?
3、默讀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4、指導朗讀廉頗的話,引入澠池之會。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二、深入文本,品讀感悟
澠池之會
1、自瀆3——8小節,想想:澠池之會這個故事圍繞哪些人?寫了一件什么事?
2、根據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介紹樂器“瑟”和“缶”。
3、再讀3——8小節,劃出藺相如說的話,聯系上下文想想他問什么這樣說?
4、理解藺相如說的兩句話,能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出示句子:“聽說大王善為秦聲,請為趙王擊缶。”
“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聽說大王善為秦聲,請為趙王擊缶。”
(結合學生的交流,隨即聯系前文秦王的話和第二節藺相如勸趙王赴澠池會的內容。)=
句二:“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師補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內容)
(能從藺相如的話中知道他這么說、這么做的原因,感受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導朗讀
5、小結:藺相如是不是沒有能耐,就憑一張嘴呢?看來廉頗說錯了。
負荊請罪
1、齊讀廉頗的話,并指名轉述。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提示學生在這里轉述要有稱呼,用敬語。)
2、自由讀10——14小節,找找:藺相如聽到這話怎么做?怎么說的?
3、理解藺相如說的話,能有感情地朗讀并正確轉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
4、過渡:原來藺相如對外不甘示弱;對內卻處處示弱。不是因為怕,而是以國
為重。
5、聯系上下文說說:廉頗“不應該”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負荊請罪”的意思,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
出示句子: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門上。
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負荊請罪。“負”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說話
廉頗二人見面會說什么?展開合理想象。
三、總結全文、合為一體。
從此兩人結為知己,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你、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著名的歷史故事——《將相和》。
教學效果反饋: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感受人物特點。在教學中,我注意滲透“抓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特點”的學法指導,因此,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抓住重點語段進行品讀,如能抓住描寫藺相如語言、神態、動作的語句進行朗讀、理解、體會,感悟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與愛國之心。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由于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較為熟悉,因此,讓學生以“我非常喜歡(或敬佩)藺相如(或廉頗)”為開頭,聯系課文內容寫一段話時,學生寫得內容較為豐富,語言也較生動。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
三、教學準備
課件、《史記》的相關知識
四、教學過程
一、暢談名著,揭示課題
1.師生互動
(1)同學們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看過不少書吧!誰能說說中國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我國漢代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讀一讀“資料袋”。
(4)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一個故事《將相和》。
2.課題質疑。
3.介紹背景
【設計理念】:課前談話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打開學生學習古典名著的大門,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敢于質疑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生字
2.根據課題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課文圍繞廉頗和藺相如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設計理念】:讓學生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系地看問題的觀念,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三、再讀課文,找準切入點。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請畫出課文中描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3.談談體會。
4.理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能耐、爬
5.指導朗讀。
【設計理念】:找準學習切入點,起到上串下連的效果,為研讀“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作好鋪墊。
四、細讀課文,感悟形象
過渡:藺相如到底有沒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張嘴就能當上卿呢?我們一起學習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
2.請同學們自由讀,用“~~~~”和“——”分別劃出描寫人物語言、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體會。
3.討論、交流、整理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導秦國去。……”
藺相如說話前為什么要“想一會兒”?
一是因為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必須思考成熟;
二是因為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
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著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為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犧牲的精神。
(2)語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
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3)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4)語言: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a.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理直氣壯”的理解。
理解“理直氣壯”,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因為藺相如已經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說。)
b.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說說你的觀點。
(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5)到了舉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藺相如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踏實、坦然、輕松、放心、沉著、輕松、無懼無畏)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對比,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終于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只得”說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4.課文學到這里,藺相如是不是像廉頗說的那樣沒有能耐?只是動動嘴皮子而已嗎?說說你的理由。
生:藺相如不是廉頗說的那樣沒有能耐,他在趙王和大臣們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出使秦國的,藺相如不畏強暴,憑著他的機智勇敢做到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這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2:藺相如與秦王的較量可以說是沒有硝煙的戰斗,沒有大智大勇,沒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并不是廉頗說的那樣“只靠一張嘴”。
師:是呀!藺相如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他是以自己的生命來逼迫秦王,置個人生死于不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歸趙。藺相如也堪稱猛將。你們說僅憑一張嘴能做到嗎?藺相如雖然沒有持刀作戰,但事實他唇槍舌戰,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
5.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勇于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
【設計理念】: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閱讀體驗,體現學生個性化朗讀。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五、總結寫法
1.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抓住人物言行進行重點詞句研讀,品析人物的形象。
【設計理念】: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放手自學“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作好鋪墊。
六、課外閱讀,豐富積累
課外閱讀《田忌賽馬》和《禪讓的故事》。
【設計理念】:豐富積累,激發閱讀興趣。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情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的課題,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一個故事。你能看出是哪兩個人物,是什么故事嗎?那個“將”是誰?“相”又是誰?“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
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 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 就課文中內容給每個故事各加一個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三、質疑問難,理解課文內容
1. 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遇到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做好記號,準備跟同學討論。
2. 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有關知識的問題和一些新詞的理解,引導學生查工具書來解決。
(2) 有關文章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指點學生聯系上下文反復思考,反復討論交流。
教師可抓住以下類似的問題展開討論,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① 秦王為什么沒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氣壯”等詞語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② 澠池之會上,秦王為什么會為趙王擊缶?抓住“不動聲色”及藺相如的話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寫廉頗將軍駐守邊境的句子體會其對秦王的威懾力,從而明白趙王獲勝的原因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
③ 將相為什么會不“和”?又為什么“和”了?
在討論交流的同時,隨機選擇有關句段朗讀,以加深理解、體會。
四、評價人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 文中講到了趙王、秦王、藺相如、廉頗等幾個人物,下面我們來開個“人物評價會”。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從課文中舉出事例來說一說,評價時要抓住課文中的敘述、描寫,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標記,做好準備。
五、拓展練習
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象:廉頗到藺相如府負荊請罪,會怎么說,怎么做?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 自己練習說一說。
2. 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幾個片段。
六、總結
鼓勵學生多讀歷史故事。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詞語“聲色懼厲”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3、給課文事件加小標題,搞清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事件與整個故事的關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領會和學習課文是通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這一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領會和學習課文是通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這一
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將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個小故事組成的?(生讀書)
交流:將相和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
這三個故事在文中的敘述順序能否顛倒?
其中,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我們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過,本文只用一句話略寫,還記得故事的主要內容嗎?那位挫敗秦王陰謀的大臣是——(板書:藺相如)帶兵接應的大將是——(板書:廉頗)。
二、讀書評價,感悟廉頗其人:
1、藺相如,指將相和中的“相”,請注意這里的相并不是來自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職位稱為“相”,那么將指的又是誰呢?
2同學們一定已經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后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上大夫,澠池之會后的藺相如又被封為上卿,可謂平步青云,書上特別說明的是他的職位比廉頗還高。
那作為同朝為官、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抽生讀書)
3、指導朗讀:
數一數,廉頗說了幾句話。來,先看第一句。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你現在就是廉頗,來說說這句話,(抽生讀書)說這話的廉將軍有什么樣的自我感覺?(預設: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氣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氣……)齊讀
再來看第二句:
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先自己試讀。(抽生讀書)聽出廉將軍對藺相如什么態度了嗎?(預設:看不起,不屑一顧,覺得藺相如有沒有真本事?)齊讀
所以他的決定就是:(出示第三句)我碰見他,非得給他個下不了臺!)一起讀
有一個詞叫“言為心聲”,意思是通過聽一個人說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個怎樣的人。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幾話,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有著什么樣性格脾氣的廉將軍站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書:率性爽直
4、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哪個角度?引導學生再次讀書,找到三句話中的同一個人稱:我。
小結:廉頗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難以全面,帶有很大的片面性。
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
誰能用剛才學習到的本領,來說說將相不和的原因?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對敵人要敢于斗爭;對自己人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團結一致。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并自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質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難點。
教學用具:
鵬博士課件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介紹作者和歷史背景。
2、《將相和》中的“將”指誰?“相”又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和氏璧”“推薦”“澠池之會”“膽怯”“侮辱”"擊缶”
2、朗讀課文并分段,給每段加小標題。
3、指名朗讀課文。
三、熟讀課文
同桌互相講述課文。
四、布置作業
1、結合課后“思考練習”
2、自學本文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整體入手,直奔難點。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
2、指出廉頗是怎么說的?并讀一讀這些句子。
3、藺相如是不是靠一張嘴爬到了廉頗的頭上。
三、讀議第一段
1、默讀一段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2、從這些句子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怎樣完璧歸趙?
3、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維護趙國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復述這個故事。
四、讀議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理出故事情節。
2、澠池會上秦王怎么侮辱趙王?藺相如怎么對付?用的是什么辦法?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3、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連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請同學們齊讀。
4、澠池會上的斗爭趙國占了上風,功勞應屬于誰?為什么?(提示:這份功勞也有廉頗的一份,不是他在邊境上做好準備,秦王也不會這樣輕易放回他)
5、這個與第一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6、復述故事。
五、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為上,
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說要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就是將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讀第三段,思考問題:
1、藺相如立了功,廉頗為什么要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說的對不對?
2、藺相如怎樣對待?
3、將相怎樣和好?說一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三、總結全文
1、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將”“相”經歷了由和到不和的過程,想想他們為什么不和又為什么和好?
2、藺相如的勇敢機智、顧全大局表現在哪?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表現哪?
3、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
四、課堂練習。
復述三個故事。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 篇11
【教學目的】
1.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學習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3.學會簡要復述故事。
【教學重點】
1.學習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學會復述故事。
【教學難點】
課文中的三個故事是圍繞怎樣一個中心組織在一起的。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資料:
解題導入新課:學生自學課文;檢查預習狀況;質疑問難。
教學步驟:
一、解題
1.介紹時代背景(略)
2.抓題眼“和”,理解題意(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自學
要求:
(1)查字典學習字詞,解詞要聯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資料;
(3)給文章分段;
(4)擬定三個故事的小標題。
三、檢查自學狀況
(1)注意:廉頗藺相如膽怯抵御上卿
(2)組詞:
秦璧擊協澠
泰璧缶脅淹
(3)解詞:
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理直氣壯
攻無不克負荊請罪同心協力
(4)指名讀課文:課文寫了哪三個小故事,并說明這三個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個故事的大意。
(6)給三個故事擬小標題。
四、熟讀課文
五、質疑問難
第二課時
教學資料:
講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從整體入手,啟發提問,直奔重點、難點,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1.板書課題后提問: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資料。
2.教師提問:廉頗、藺相如為什么不和?廉頗是怎樣說的?從課文中找出廉頗說的這段話,讀一讀。
3.繼續提問: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爬到他的頭上去了,他說的對不對?不對,靠什么(引導學生讀議第一段。提示三個故事的聯系)?
二、學習第一段,幻燈提示本段重點資料,通過重點部分人物言行的讀議,了解人物品質
1.默讀第一段。
思考題: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是怎樣立功的。
閱讀要求:抓住藺相如的言行,認真理解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即他具有怎樣的品質。(學生默讀、勾畫、思考;教師板書:言行→品質)
2.幻燈出示圖片——課文中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后,教師提問:畫面上表現的是這一段中哪一小節的資料?然后指名讀這一節。(第八自然節)
3.結合這一小節描述藺相如言行的語言說一說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學生讀議中,教師適時做如下點撥:
①藺相如理直氣壯地應對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藺相如說著,舉起和氏璧說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卻沒撞的瞬間,他可能想些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機智勇敢”
4.教師小結:藺相如是怎樣做到完璧歸趙的呢?他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秦王的騙局,又抓住秦王愛璧的心理,機智勇敢地與秦王斗爭,爭取主動,贏得時間,做到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主要資料,通過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質的方法學習第二段,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閱讀潛力,強化訓練重點
1.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加深訓練重點:“言行→品質”的印象。
2.提出進一步要求:不借助圖片提示,確定此段的重點資料。(第三自然段)
3.學生默讀、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議論(議論重點:“生氣極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應……拼了”)。
4.教師小結:藺相如不畏強暴,在與秦王的斗爭中,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認為他是靠一張嘴上去的,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繼續學習第三級。
四、讀議第三段,圍繞“和”字,抓住人物言行,進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質
1.指名朗讀這一段。
2.要求學生自己確定貫穿全段的思考題。
3.抓住人物言行,圍繞“將相是怎樣和好的”讀議此段。
教師適時點撥:
①“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這句是不是藺相如自我吹噓,為什么”(引導學生回顧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立功的情景,再與對廉頗忍讓的言行比較,突出藺相如對敵狠,對己和的高尚品質。)
教師板書:“顧全大局”
②“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秦國必然趁機來打我們。課文中哪個地方證明了藺相如的話是對的(引導學生體會;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大作用。板書:英勇善戰;藺相如充分估計廉頗作用,可廉頗卻貶低藺相如的功勞,兩相比較,看出藺相如的高尚;認識到:為了國家的利益,務必和好。)
4.教師范讀藺相如說的這一段話。
5.這一段話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為什么?等教師提示后,學生齊讀“我所以……利益”。
6.學生讀議“負荊請罪”一節。(引導學生通過廉頗的動作描述,突出他為了國家利益,知錯就改的品質)。
教師點撥:
①在對藺相如的態度上,廉頗開始是“很氣”,之后又覺得“很不就應”,這是為什么?
②廉頗認識到自己錯了,登門請罪,他為什么把自己的錯誤看成是罪過?
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教師小結
學生齊讀“負荊請罪”一節。
五、總結全文
教師提問:
1.通過這一段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藺相如和廉頗哪些高尚品質。
2.這些品質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出來,我們是怎樣明白的。
教師總結:我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不僅僅學習了廉頗、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團結一致的愛國主義思想,而且學到了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將相和》】相關文章: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05-07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的教案03-01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03-24
求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將相和》教案啊04-01
小學語文《將相和》說課稿08-06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將相和》教案08-06
小學五年級《將相和》優質教案08-06
小學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學反思03-31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優秀教案(精選9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