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春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春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一、教學內容概述
《滁州西澗》是長春版教材第十冊第二板塊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這是一首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剌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這首詩也是詩人當時處境和心情的形象寫照,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認識1個字,會寫2個字。
能力目標: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對古詩有一定的積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詩意思的方法,所以說,對他們而言,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并不難,但是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可能會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學前需要布置學生收集有關作者韋應物的資料,這樣很利于學生感悟到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教學中,要出示一些教學課件,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從而激活學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王勃的一首送別詩,誰能有感情地背一背這首詩?能說說這首詩中的名句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中的名句千古傳頌,經常被引用,唐代還有很多被后人傳頌的古詩,今天我們學習本版塊的第二首詩:《滁州西澗》,這首詩中也同樣有被人傳頌的佳句,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學習要求會認的字“滁”,通過課前的預習,能解釋一下詩題的意思嗎?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自學要求會寫的字“澗”“酈”,并理解詩句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3、學習前兩行詩,讀一讀這兩行詩,看看作者都寫了什么?(用橫線把作者描寫的景物勾畫出來)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1)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這里的“幽草”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2)黃鸝——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了黃鸝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鸝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鸝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態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
(3)能根據你的理解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4)再讀這兩行詩,想象是描寫的畫面。
前兩行詩寫了作者在澗邊所見的景物,后兩行詩又寫了作者在哪所見的景物呢?
4、學習后兩行詩。指生讀后兩行詩,教師出示課件
百度收索:
看后,現在你能說說后兩句詩描寫的是哪的景物了嗎?(澗中)能結合畫面說說后兩行詩的意思嗎?(同桌間交流后匯報)
(1)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環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漲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2)再讀這兩行詩,體會是所描寫的畫面。
(三)把握整首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并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這里需要聯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課件出示作者畫像,介紹作者韋應物。
(四)感情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五)作業:背誦課后積累中的古詩《惠崇春江曉景》
長春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體味詩的意境之美
2。詩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詩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詩人的形象
教學過程:
導語:山水詩是中國古代詩歌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澗》就是山水詩中的名篇,也是韋應物七言詩中少有的佳作。詩作不僅描繪了美麗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詩人的情感,闡發了人生哲理。
一、文學常識;
1。山水詩: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產生于魏晉時期,興盛于唐朝。詩人通過描寫山水,表達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闡發人生哲理。
2。韋應物:唐代詩人,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二、讀
語速,語調,節奏
三、釋題,背景
詩人時任滁州刺史。詩人眼見唐朝政治日漸腐敗,想要改革又無力回天。因此,常有歸隱之心。
四、賞析
1。獨:獨自。表現了作者怎樣怎樣的心緒? ——無人相伴,只能獨自一人徘徊在西澗邊上,表現了作者孤獨彷徨的心緒。
2。憐:憐愛,愛惜。幽草:幽深的草叢。這是從哪個角度寫的景物? ——視覺角度。草叢幽深,色彩清麗。靜景。
3。深樹:樹陰深處。這句詩告訴們,除了幽草之外,西澗邊還有哪些事物? ——這句詩告訴我們,西澗邊上不僅有幽深的草叢,更有高大茂密的樹木。
4。第二句是從哪個角度描寫的景物? ——是從聽覺的角度寫的景物,是動景。黃鸝隱藏于茂密的樹陰中,只聞其聲,不見其形。
5。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兩句詩一寫靜,一寫動,一個從視覺的角度描繪了清麗的色彩,一個從聽覺角度摹了清脆的鳥鳴,兩句詩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詩人恬淡的胸懷。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產生的江河水位上漲的`現象。按道理,應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應該是“雨帶春潮”,可詩人卻說“春潮帶雨”,這是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挾而來。這樣寫就形象地表現了春潮的速度與力量。
7。這句詩中的“晚”字點出了作者獨游西澗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西澗環境的幽靜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隨意。橫:成橫狀,橫著。最后這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圖? ——最后這一句詩,用“野”“無人”,寫出了一片荒涼之意。系在岸邊的渡船上也沒有人影,一個“自”字描繪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橫斜的情景,有一種自然的美感。詩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自”字,舟“自”橫,幽草又何嘗不是“自”生,黃鸝鳥又何嘗不是“自”鳴,春水又何嘗不是“自”來?詩歌尤其詩的最后兩句,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清幽靜寂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恬淡自適(如那葉任意橫斜的小船)的意趣。
9。意境:境,就是環境,意,就是情感。詩人通過描寫環境(景物),來表達一種思想情感,這種帶有濃郁的詩人主觀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讀了這首詩,我們的心頭是不是涌起了陣陣涼意?國為它為我們營造了一種蒼涼的意境,表達詩人的凄涼、孤獨、寂寞之感;“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讀了這句詩,你是不是感覺胸懷無限開闊?因為它為我們營造了壯闊豪邁的意境,表達了詩人胸懷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壯志。
10。詩意:有爭議。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詩人對唐朝中期的政治腐敗非常不滿,但又無力改革,因為官職太小。他覺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橫斜的小船:按說春潮來臨,渡口的船只應忙碌起來,但因這只船在郊外,無人擺渡,閑置起來。詩人自己雖任刺史,但也因官職小,無所作為,因此,詩中蘊含著詩人不在其們不得其用的憂傷。
11。讀了這首詩,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詩人?——他在幽閑地漫步在西澗邊上,雖然春雨襲來,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鳥自鳴,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橫,人——詩人,自在。但是,在這自由在外表下,我們看到了一顆為國事而憂傷的心。
小結:
寫作特色
1。寫景如畫,閑遠疏淡,清麗幽美,意境
長春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讀課文,了解這只貝的經歷,理解他的可憐和可敬。
3、重新認識“丑陋”與“漂亮”的真正含義,理解這只貝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也是一種美。
教學重點:
多種形式讀文,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這只貝的可憐和可敬。
教學難點:
感悟這只貝的特殊經歷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
課件;不同貝殼的圖片;《陽光總在風雨后》的音樂。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說:“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葉老的這個教學思想,揭示了閱讀教學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為此,我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和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遵循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在教學時,我圍繞“為什么說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這一話題展開教學。
一、激情談話,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板書:一只貝),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一只貝給我們帶來的感動和震撼。大海中有無數的貝,可以說這是一只平凡的貝,但它又是不平凡的,接下來就讓我們與這只貝親密接觸,走進這只貝,讓我們用心去感受它、領悟它,好嗎?
[設計意圖]興趣是的老師。如何激發孩子探究問題的興趣、情趣是關鍵。上課伊始,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采用聊天的方式開門見山地引出“一只貝”,讓學生產生質疑:一只貝殼有什么好講的?帶著疑問進入第二環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并思考:你認為這是一只怎樣的貝?
2。學生分段朗讀。
3。找出中心句:誰能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老師這是一只怎樣的貝?(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
①師:同意嗎?都誰畫的這句話?看來大家都用心讀書了。大屏幕出示: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
②自由讀或齊讀: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
③為什么既說它可憐又說它可敬呢?接下來我們就更深入地去認識這只貝。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你認為這是一只怎樣的貝?”入手,引發學生捕捉文章的中心句“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
三、緊扣中心,讀中悟情
自主閱讀,深入研究“可憐”
1。邊讀課文邊畫一畫,看看從哪里能看出這是一只可憐的貝?
2。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巡回指導。
3。對話式的交流
①螞蟻、蟲子立即圍攏來,將他們的軟肉嚙掉,空剩著兩個硬硬的殼。(嚙掉什么意思?一口一口地吃掉。這只貝的肉都被其他動物一口一口地吃掉了,還在不停地流血,多么可憐呀!)
②生命結束了!(連生命都失去了,難道還不可憐嗎?)
③這只貝沒有被孩子們撿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時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貝。(他讓人討厭,讓人誤解,所以很可憐。)
④因為有一顆石子鉆進了他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無論如何不能擠碎他;又帶著棱角;他只好守著內在的折磨。(你們有沒有人迷過眼睛,迷眼睛時就連那么一點點地灰塵我們都覺得無比的難受,何況一顆十分硬的石子,還帶著棱角,那是多么的難受呀!)
⑤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做貝的榮譽是什么?你能不能在文中找找答案,“發現了好看的貝,撿起來,拿花線串著,系在脖項上。”是呀,別的貝被孩子們撿起并系在脖子上,而他卻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那他一開始就沒有顏色和圖案嗎?“這殼上都曾經投影過太陽、月亮、星星,還有海上長虹的顏色,也都曾經過浪花、旋渦和潮峰起伏的形狀。”老師這有一些貝的圖片,這是殼內沒有石子的貝的殼,他們是那么美麗、那么漂亮,可他卻因石子的存在而越來越難看,這是多么可憐呀!)
⑥但他默默地,他說不出來。
⑦殼已經破爛,很不完全了。
⑧又發現了這一只貝的兩片瓦礫似的的殼,用腳踢飛了。(是呀,與其說兩片瓦礫似的殼,不如說是兩片瓦礫,而且都放人用腳踢飛了,讓人討厭!)
教師小結:
是的,這是一只多么可憐,多么不幸的貝呀!它失去生命、失去榮譽、受盡折磨、丑陋讓人討厭、有苦說不出??
教師引讀:
這是一只可憐的貝。通過大家的描述使我們仿佛看見他那兩片瓦礫似的已經破爛了的殼,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使我們也仿佛看見石子鋒利的棱角正刺著他柔軟的身軀,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使我們還仿佛看見其它貝嘲笑他的目光,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只可憐的貝。
重點指導:
讀第三自然段。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同桌之間練習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讀——個別讀——齊讀。
小組合作,深入研究“可敬”
長春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