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通用24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
《爬山》這篇課文是語文S版四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去爬山,他告訴“我”別人爬山是為了征服山而我們爬山是為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盡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應該如何欣賞沿途的風景的事情。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難點是讀懂父親說的智慧指的是什么。這篇課文重在說理,把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體的事例之中。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啟發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于學生來說,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學都有過爬山的經歷,學習父子第一次的對話,學生對于征服山他們容易理解,征服自己就難了,對于此,我從課文中逐步引導,讓他們想象爬山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通過戰勝這些困難逐步引導出戰勝自己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對話是“我們”爬上山頂時,父親說:“……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引導學生理解父親這番話強調了爬山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爬山的過程中努力。進而讓學生舉一個自己盡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父親第三次說的話是告訴我要怎樣做才能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讀讀父親說的話,說說父親說這些話的用意是什么,它的話給我們以什么啟示。用眼睛能看到什么、用耳朵能聽到什么,用心能想到什么,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完課后,自己認為在教學上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整改。今后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加強:
1、加強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特別是課堂常規,坐姿、朗讀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加強訓練,認真傾聽的習慣也必須養成,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課堂出現斷條。
才能真正調高課堂教學效果。
2、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導致展示不夠精彩。本班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課堂上應給學生跟多的時間展開訓練。
3、課堂上雖然讀的方式,時間多,但是讀的效果一般,教師在這方面應該多給予指導。
4、教學設計過于細化、繁雜。在教學中,課文內容結合的不夠,教師講述課文語言不夠精煉,耽誤時間。教學缺乏激情,沒有感染力和對學生的啟發力,今后應該在教學設計更為精煉,講述課文更為簡練上多下功夫。
5、對學生的評價語還是太單調。
6、時間安排還顯不合理,例如:前面導入新課和整體感知課文重用時間多,而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后面的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時間不夠。
以上是自己對本節課的一點看法,還請各位老師就本節課提出意見和建議,就我的教學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我將虛心的接受。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2
《將心比心》這篇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能夠帶給讀者很大的震撼力,很適合作為德育的范本。因此這節課我很注重讓學生通過朗讀和交流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與學生一起感悟課文,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有層次的導學中,讓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達到“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性。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得既準確又精練。這樣,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我認為本次課的成功之處在于讓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入情入境地體會“將心比心”的深層含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3
反思《琥珀》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設計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課件的運用
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
不足之處:
本節課時間比較緊,拓展部分沒能按計劃讓學生進行寫作與點評。
可以再用半節課,抽查學生的寫作情況。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4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說,故事的情節是相互聯系,在變化中發生、發展、結束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了故事的發生、發展經過,但目的還是體現船長的機智,他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為了表現他的冷靜、果斷。
在教材處理上,我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因此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時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這樣學生把全文貫穿了起來。然后抓住一些重點詞、句來體會孩子走上橫木時的危險處境,讓學生明白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其他任何辦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才有生還的希望。從而體會船長的機智、冷靜、果斷。
但課堂永遠是塊令人遺憾的舞臺,而這次我所留下的遺憾太多。首先,在生詞方面,我本來都設計好了,通過幻燈片打出本課生詞,如第一行是一艘航行桅桿看到這些詞,你們會想到什么,我想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船,然后再順理成章的歸結的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一艘環游世界的帆船,很自然,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吧,問學生這個故事是在什么環境發生的;第二行詞是撕咬齜牙咧嘴從這兩個詞你會想到文章中的誰?那么這只猴子為什么會這樣。可是自己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其次,在講孩子處境危險這塊時過于瑣碎,沒能很好的從讀中感悟,悟到了再來讀,學生說的過多。其實當時我在備課時就考慮,也反復問自己,會不會問的太多,要不要學生說自己找這些詞句的原因,結果只顧問學生為什么體會到,而忽視了讀,不能很好的做到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再者由于在處理孩子處境危險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結果在體現船長機智、冷靜這部分時過于匆忙。應讓學生從多元來考慮,在當時那種地點、天氣、以及周圍的人,只有跳水這一種辦法,更能體現出船長的經驗豐富。最后就是應通過板書再次點出事物之間的聯系:水手為什么拿猴子取樂,猴子為什么又把玩笑開到了孩子身上,船長為什么能想出這種辦法,孩子為什么能獲救。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5
《燕子》是著名作家鄭振鐸寫的一篇散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我在教學一開始,就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錄像,學生觀看后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贊嘆:這真是一個浪漫無比的春天呀!可是要將這樣的景色變成文字,對于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
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為學生的思維起著“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扎實,更靈活,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地域特點,設計了《白鵝》的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認讀了本課詞語。字詞是構建語文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中年級閱讀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于讀好課文,理解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其次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白鵝形象,了解白鵝特點。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也體會到作者對白鵝的喜愛。最后學生學習時通過抓重點詞句了解白鵝叫聲、步態的特點。學生表演、想象白鵝的動作、說的話。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進行交流。
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大量運用了對比等手段從叫聲、步態、吃相中表現鵝的高傲。
我在教學是要求學生在體會文句之后,邊讀邊表演,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優美詞句的意思,更準確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使原本沉寂的課堂氣氛開始出現生機。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時,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學生都能認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時,能把鵝吃飯“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
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堂課下來,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在第四自然段步態特點詞語的學習上,詞語的理解上還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以至于學生們不能很好地表現出白鵝的從容和大模大樣,也沒有表現出白鵝的高傲。其次,在課文的朗讀方面,也有欠缺,太過平淡,不夠生動,點到即止,要讀得妙趣橫生才好。最后,我覺得還應該改正的地方是:應盡量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讓我的課堂時刻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7
我上了《鳥語》這一課,我體會到創設情境的重要性。讓學生處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學生才能讀到點、悟到點。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進入鳥類王國,感受鳥兒無拘無束的談話,學生在交流中成了鳥兒們中的一員,引起他們與鳥兒的共鳴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情感在心靈萌動,語言的傾吐完全是“有感而發”。
聽鳥鳴,學生平時在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過,如果此時我一味要求學生想象鳥的叫聲,學生也許因無法想象而進入思維的低谷。此時借助多媒體設計一個活生生的場面,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喚醒,由鳥聲到鳥語找到了知識的新的生長點。在情景中聯系文本的語境想象鳥語,我想這一次是學生有意識地聽,是聽得最認真的一次。它把學生與大自然的距離拉近了,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學《鳥語》一課還關注了文本意蘊的人文素材。較強地體現在想象說話訓練中,那是閱讀對話的延伸,是一種處于更高層次和更廣闊視野中更自由的對話,體現了在人文精神的關懷下,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等能力整體協調的發展。在想象說話訓練中有機結合人文教育,挖掘教材人文因素來滲透教育,讓學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語言文字品味中與人文教育有機整合,抓住文本內容重點詞句來讓學生體會、感悟人文內涵。從“勤勞刻苦”、“預報喜訊”、“聲聲催促”、“倍感親切”等文字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思,通過蘊涵在文字里的豐富內涵,去觸摸作者樸實而積極的人生態度,與鳥結為“知音”、愛鳥、護鳥,巧妙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感化、吸收,直至內化,最后指導學生的自覺行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與前幾篇課文不同的地方是作者不是冰心,而是山曼,主要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冰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有過著怎樣的童年生活,體會童年的大舞臺對冰心一生的重要影響,并由此文收到教育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邊的人和事,既注意觀察,又用心思考。
針對于教學重點,我教學本課時主要是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所謂的“大舞臺”就是指他玩的地方:山上、海邊、炮臺、營房等,而正是這些經歷讓冰心有了以后書寫的素材,為她能成為作家提供了不可剝奪的經歷。經過引導,我班的學生基本能夠理解,為了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這些內容,我還在教學完第一課時后,進行了拓展:你的舞臺有哪些,你準備如何利用你生活的舞臺?我覺得這樣的拓展才是讓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而學生們也愿意將自己的舞臺給他帶來的快樂與大家一起分享。
通過教學本課,給了我深深地啟示,那就是多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來教學,會使他們的學習更有興趣。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9
《清明》是小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經典》中的一首詩。是詩人在清明節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掃墓的路上遇到了紛紛細雨,又濕又冷,心中無限憂愁。詩人尋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處的村莊。牧童給憂愁的詩人帶來了希望。全詩有景色,有人物,有情節,有對話,通俗易懂,景象鮮明,形象生動。這是我進行的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通過課題組成員的評課及自己的反思,現在總結如下。
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最大的亮點是教給學生學詩的方法。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古詩詞,對于學詩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這節課上,師生又一起總結了學詩的方法:“解詩題,知作者,通其文,明詩意,悟詩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學詩的方法自學《清明》這首詩。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成為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橋梁。
其次,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體現了中年級的學習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對中段古詩詞教學提出的明確要求是:“小學中年級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學生,識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吟讀、想象、感悟”為主。在“吟讀”之前正確劃分節奏,停頓正確,同時,引導把字音讀準。在閱讀詩歌時,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圖文對照、與生活鏈接、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悟內容,在頭腦中勾畫出豐富的形象,讀出了詩詞的畫面感。并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情感。這樣,在“吟讀”時,真正達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學生掌握了學詩的方法后,我又把課外閱讀落實下去,我將和學生一起共讀一本書《古詩詞背誦經典》。這樣,我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殿堂,也將和學生一起感受詩歌精湛的語言,深遠的意境,深刻的內涵。讓詩歌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陶冶我們的性情、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就詩教詩,我們要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極力傳承并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我也將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教學水平,提高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0
《夜鶯的歌聲》是一篇較長的課文,閱讀理解時要分部分、抓住重點來處理課文內容。每部分可以根據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國軍官與夜鶯的對話。抓住人物的對話來理解內容,體會人物的情感從文中體會到了夜鶯的機智、勇敢,對祖國的愛,對敵人的恨。
第二部分是夜鶯巧妙地用鳥叫的聲音把敵人的情報傳遞給游擊隊員,讓游擊隊員積極備戰。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游擊隊員所說的話,聯系上下文弄明白,夜鶯的叫聲表示德國鬼子的人數;杜鵑的叫聲表示機關槍……并從中感受到夜鶯的機智,游擊隊員對夜鶯的愛護。
第三部分主要是寫德國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讓學生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并進行仿寫。
第四部分照應了文章的開頭,寫夜鶯又投入了新的戰斗。這一部分重點應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找出與文章開頭相照應的句子,把結尾兩個自然段和開頭三個自然段聯系起來讀,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是首尾照應。并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在教學中,要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側重點,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大的收獲。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1
今日,作為新教師的我理解了教研室教師的聽課指導。本次我選擇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將心比心》,這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本事,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經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到達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我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大方得體的教態、適當有效的評價、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陳教師的肯定。可是在磨課、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讀課文究竟該怎樣上呢?我只是粗淺地認為略讀課文也應當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們需要反復斟酌,尋找準確的著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復的思考后我選擇了后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復,教學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本事,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復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終在教育意義上,我想經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必須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教師的我,經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獲。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2
沒有情感的大力渲染,沒有任何氣氛的烘托,只是用心的去走進《小獅子愛爾莎》。在我們的課堂上,卻傳出了一陣陣的抽泣聲,這是我們在學習時情感的真實流露。“因為愛,作者把小獅子愛爾莎放回大自然,雖然戀戀不舍,但卻有毅然決然,你最欣賞那一段?”我提問。隨著我的一聲詢問,好多同學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讀第8自然段: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他的脖子吻著它,他好像也覺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兒地蹭我。之后,它戀戀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了為止。讀完,我發現有好幾個同學的眼睛紅了,目光中流露出憂傷無奈的神情。于是,我問其中的一位: “夏靜怡,你為什么喜歡這個自然段?” “嗚——”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抽噎著邊說:“我……我舍不得讓小獅子愛爾莎離開。” “天啊!她竟然把自己當成主人公了!”我心想。隨后,我又發現,好幾個同學也爬在桌子上擦拭著眼淚,我又問:“陳磊,你呢?” “我,我好像看到了小獅子走一步一回頭,走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的樣子,它多有靈性,和人一樣懂感情。”她說。“我想小獅子愛爾莎離開后一定很傷心,很難過,也很孤獨,我很擔心它,實在不忍心。”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是呀,孩子們說得對,這是孩子們從內心中的真實感受,從字里行間感悟到的,感情真摯,品讀中體會到了“我”和愛爾莎之間那種難以割舍的感情。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我想我這節
語文課做到了。我們需要真誠地喚起自身和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以情感作為潤滑劑,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與文本親密“接觸”,在品讀中享受由于學習而得到的滿足,從而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3
這一個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春天的文章,特別是學完兩首古詩后,我就讓學生把這首詩帶回家,與自己的爺爺、奶奶同讀,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引導學生與家中老人玩,玩著春天,玩著玩著,他們自會發現到春天真的好美,說不定還能夠引發他們深入地思考,寫出一些文章來呢!
教寫作文,每次都是先學例文,擺出一個葫蘆,然后總結歸納例文的開頭、過程、結尾,然后讓學生根據“葫蘆”來畫“瓢”。長此以往,學生的基本上“步調一致”了,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也叫人覺得單調得很,學生的個性不見了。由此,我痛恨“規范”的學生。于是,我決定進行改革,做個甩手掌柜,讓他們放開去看,放開說,放開寫。在這次學語文習作1的時候,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觀察,由于布置的時間期限長達近半個月,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考察”適合小學生春游的地點。現在,要求學生寫春天的文章,我覺得除了我們與學生同游春天去寫,引導學生同家人再游,那春天的感覺肯丁與老師的參與不同。老師帶著學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實最有利于學生創造。
上課時,我剛剛問你認為那里最好玩?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來很多好玩的地方,有爺爺、奶奶家的農家樂、水庫、濱湖公園等。接著再問,你認為適合我們小學生春游的地點,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學生列舉出安全、景色美麗、便于開展游樂活動、可以探險、有紀念意義等條件。然后,我對他們說:“不管你們怎么說,怎么寫,只要能把一個地方寫得讓我們心動,想去他建議的地方,就是最好的。”
沒有了框框套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喜好“推銷”春游地點。沒有了例文的束縛,學生可以天馬行空,自由馳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選擇春游地點;愛吃的,更是把農家樂的招牌菜描寫得叫人垂涎三尺,再加上或是吊人胃口式的開頭和揭謎底式的結尾,或以贊美春天的美景開頭,鼓動春游去來結尾,或是開門見山和首尾呼應式的開頭結尾構成了這百花齊放的春游建議。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4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每次學生最發愁的就是寫作文,一上作文課就個個愁眉苦臉,無從下手。特別是對于三年級學生,作文是剛入門的階段,無論是語言表達上還是習作素材的積累上,都會出現一定的困難。這次的研修的機會,讓我們聚在一起,共同探討習作教學的策略。我認真設計了這一堂習作課,并進行了反思。
一、視頻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在上課伊開始,我播放高科技的一段視頻,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思路。這個視頻的播放起到了極好的效果,學生看著看著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哇”的驚嘆,同時也要求學生認真觀看,并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視頻中的哪些新鮮事物時,學生也了解到了未來的食物與現在的食物有很大的不同。
二、說的效果
當要求學生們說說自己要寫的事物的特點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心目中的事物的特點,功能說出來。但也有同學完成得不夠好。原因可能是對于未來的概念還模糊。
三、范文的引路引領學生易于動筆。
在教學中,我故意用紅色筆描紅了神奇的筆和未來房子“特性”;藍色筆描了“未來的的筆給我們生活所帶來的便利。”這讓學生再次明白了習作的方法以及路徑。
四、通過修改,再次點撥本次習作的重點。
我讓學生大約運用了205分鐘的時間進行習作,沒有一位學生能寫完。這一節課我主要是讓該了解未來事物的“特性”和“便利”兩點進行交流與修改。目的就是幫助習作上尚有困難的學生再次明確本次習作的重點,也讓同學們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習作。這堂課雖然達到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但還是有不少的遺憾,還有學生沒有明白未來的事物為何物。我可以讓學生明確習作要求上,讓學生先默讀,再指名讀,然后再讓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要求,這樣學生更能加深理解本次習作的要求。相信不斷地探索,交流我們的習作教學會開展得越來越好。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5
本次口語交際和習作是本組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組教學的延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學習本組課文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遷移,繼續深化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培養他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口語交際和習作的內容比較廣泛,既可以談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現象,也可以談身邊發生的熱愛生命的故事,還可以談自己獲得的感受和啟發。教學中要拓寬學生的思路,廣開言路,允許學生既可以就某一方面內容來談,也可以把幾方面內容綜合起來談。
教師可以根據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1.利用課文導入。我們學習了幾篇抒寫對生命感悟的文章,那用心去感受春光的盲姑娘,那以幫助別人為快樂的祖孫三代人,以及那些磚縫里頑強生長的小苗、絕境中奮力求生的飛蛾和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無不展示著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同學們課下還搜集了許多熱愛生命的感人故事,相信你們對生命也一定有著自己的解讀。下面我們就來圍繞“生命”這一永恒的話題暢所欲言。
2.學生默讀提示和資料,明確內容及要求。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提供的三段資料,搞清楚每一段資料所立足的角度,提示學生既可以參考資料中某一個內容來談,也可以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另選角度來談。
3.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確定角度、選擇內容、組織語言。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氛圍,讓學生自由組合,互說互評。然后再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在聽、說、評中進行生生、師生互動交流。教師要特別注意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為了增強口語交際的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師要努力創設一些生動活潑的交流形式,如采訪、辯論等,以達到活動的多重目的。
4.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在口語交際中哪些同學的哪些內容、觀點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然后幫助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從中選擇習作內容。教師還要啟發學生借鑒本組課文在表達方式上的共同特點──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現象中引發思考,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鼓勵學生有效遷移,學以致用。
5.在習作之后,可以引導學生交換習作,互相修改。教師要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就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共同問題給予指導,對有進步的同學給予鼓勵,并組織全班學生進行欣賞評價。
6.習作后,教師還要組織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把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結合習作辦一期以“熱愛生命”為專題的墻報,之后進行展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6
本設計力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如習作、展示臺等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撥動了學生情感思維的琴弦,打開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發出屬于自己的心聲,產生自己的思想,充滿了創造發現的魅力,顯現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應該只是一個教師教知識、學生學知識的場所,它同時應該是一個教師、學生生命得以激揚的精神家園。理想的語文課堂,能激活生命的潛能;語文課堂的理想,則能提升生命的意義。我們的教學應進入學生生命的領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身心作為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充滿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在課堂上應選擇恰當的觸發點,激發學生從各個角度求答的創造性熱情,通過聯想、補充、借意發揮,以求掌握作品的廣度和深度。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現時出于某種考慮,留下一定的空白,這就為學生馳騁想像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在教學時,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已有知識水平和可接受能力,來點撥學生思維的方向,鼓勵學生展開大膽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補充。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突破重點難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生命個體間的各個方面都充滿著差異,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將這種差異作為一種教學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感悟,激活學生的情感思維,創造條件展現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7
語文園地的教學要以生活為主線,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學的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現出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實踐的。
下面我以習作為例。習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順序寫校園里的景物,或者別處的景物,還可以寫寫發生在校園里的難忘的事。我們就先來選擇寫寫我們朝夕相處的校園。
可以先帶學生到校園里走一走,選定自己喜歡的一處地方駐足觀察、思考,完成片斷練習(但是因為本周天氣原因,我沒有帶孩子們去校園里轉轉)。片斷內容可以是細致地景物描寫,也可以寫寫發生在此地的一件事情。
然后,全班評改。評改要求:景物描寫的過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來描寫,是否選擇了恰當的描寫方法(描寫方法已在語文園地一“我的發現”一欄中有體驗、有訓練);事件記敘的過程中,是否與此地的景物、環境有所聯系。
最后,讓學生選擇經典的片斷再次游覽校園,列出游覽的先后順序,加上開頭和結尾,將精彩片斷連成篇。
這樣的習作指導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學時以過程性評價或形成性評價為主,以終結性評價為輔。我認為,在開放的作文活動中,有利于學生喚醒自己、提升自己、解放自己──“我手寫我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用真實的筆觸表現生活,表現自己。以生活為主線,要善于捕捉學生生活的資源,把學生生活中的資源,作為張揚學生個性的源泉。在現實生活中,養成學生樂于探究和勇于實踐的精神,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良好個性品質。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8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語文園地四的口語交際為我們安排主題是“小小新聞發布會”,一是引導學生走進社會,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訓練搜集材料能力的繼續;二是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過組織發布新聞和評議新聞的活動,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我一直以來都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廣泛地收集新聞資料,所以學生準備充分。而在小組交流的環節,學生面對林林總總的新聞報道,懂得了篩選,學會了比較,提選了有意義的內容進行交流、匯報。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和學生始終圍繞“說清楚、說明白。發布的形式新穎以及聽的認真、評的細致”這幾個方面去學習。
在這節課中,學生真正互動起來。在老師設計的情景中,學生扮演了主持人、新聞發布者、新聞評論員、記者等角色。這種角色驅動,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聽記能力得到更好的鍛煉。
在拓展的環節,學生現場采訪聽課老師和同學。據反饋,學生有敏銳的觸覺,以身邊的新人新事作為切入點,抓重點,有目標,有創意地提出了采訪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訓練了學生收集、儲存、整理資料、信息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更重要培養學生成為一個關心學校,關心社會的人。
這節課,也留下了不少遺憾。課堂上時間安排不恰當,出現前松后緊的狀況。學生在評論過程中老師的引導作用發揮不到位,學生評價的語言膚淺。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19
《觸摸春天》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所蘊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通過教學,一是要引導學生體會盲童對生活的感受,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二是學習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強語言積累。因此我設計了“談話引入,感受春天——自讀課文,感知文本——細細品讀,感觸內心——升華情感,感悟真諦”的四個環節。教學時,首先讓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對這篇文章的感受,然后不失時機地抓住“奇跡”這個詞,深入展開,細讀品悟課文之后,再回到整體,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把自己內心最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充分體現了“整體把握既是閱讀理解的起點,又是閱讀理解的歸宿”的思想。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初讀時,通過板書“找、畫、讀、想”,讓學生“找一找安靜觸摸春天時創造了哪些奇跡,畫一畫相關的句子,讀一讀含義深刻的句子,想一想表達了什么意思”,這樣自然地教給了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教學中,還通過教師的評價來深化學法指導,如“你聯系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能抓住重點詞,了不起”等,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通過指導讀、示范讀、感悟讀、想像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在朗讀中深化感受,并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邊想象小女孩的內心世界,對理解句子含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我還發揮學生愛讀書的特點,向學生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既是延伸也是鋪墊,將對后幾課的學習和理解起到很大的幫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20
《觸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蘊涵著深入道理的散文,作者用活潑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八歲的盲女安靜居心靈觸摸春天。語言簡潔,意境雋美。這篇課文描寫了一個盲女孩在花香的引導下抓住了一只蝴蝶,最后把它放走,仰開端來觀望的情景。本文重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安靜的`舉措,她從捉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開端觀望。一條是作者的感受,從驚嘆,到感動,再到對人生發出感慨:誰都有把握春天的權利,只有居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干發明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接洽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入的句子,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教學難點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入道理。課堂中,隨著孩子一起品味美文、體味哲理,是一件快樂的事。然而,一節課下來,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課文語言精美,但由于話題凝重、深沉,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豐盛,學生對文本的體驗不是很到位,對于一些癥結語句的含義,學生體會起來有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起點過高,學生對問題的答復總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此時,我就急于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代替學生思考。如在理解重點句“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開端來望。”時,在學生還沒有充分感知文體的情況下就直接切入,學生的情緒狀況與理解句子深入含義所需要的情緒投入發生了一定的偏差,使學生的理解始終在表面剛剛觸及而未能達到更深的層次。在最后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接洽生活實際說說,但學生說的生活實際都是和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有關的,我認為學生理解得有點狹隘,我應當給他們提醒一下生活中的很多平常人他們也發明出了繽紛世界,但我怕后邊的時間不夠,我就沒作提醒,反思之后認為本文真正有效的教學應當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先充分地感知文本,做好鋪墊以后再過渡到情緒的升華。可從觸摸春天下手,讓學生找到安靜觸摸春天的句子,充分地讀,品味語言,從而讓學生在體會到安靜是多么的熱愛春天,熱愛小生靈,從而升華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樣既抓住了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又能夠體會語言文字所蘊寓的深入含義。
今后的課堂教學首先從自己的備課入手,精心設計教案,更要備學生,備學情,備課堂中可能涌現的“節外生枝”。其次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這就要求平時多研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將理論利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重視課堂細節的設計與處置,增強課堂教學機智,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豐盛經歷,保持一顆童心,使自己的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21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作者回憶祖母十分喜愛荷葉,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種著一缸荷花,荷葉長大了,卻把荷葉剪下送給別人的孩子治瘡的事。課文贊美了祖母那種為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祖母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耐人尋味,因而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文本上,教學時按照初讀——研讀——熟讀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體會祖母對荷花的喜愛之情,但當有人需要荷葉治病時,祖母毫不猶豫地奉獻出荷葉,感受祖母的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
根據我們學校導學稿的模式,教學“再讀課文,理清思路。”環節時,我采用“化難為易”的方法,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將難解決的問題一步步分解。
我先讓學生找首尾呼應的句子,并告訴他們首尾呼應的句子獨立成段,然后設計的一個問題是“作者回憶了祖母的幾件事?”。這樣步步分解,學生就會不太費力地將課文分為三段或四段。
在此環節,我還點撥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要學會運用“睹物思人”、“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為了達到學以致用,在檢測鞏固中,我讓學生用此方法設計一個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學生思慮片刻,便刷刷地動起筆來。而后,又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睹物思人”的往事來。這不僅化解了分段的難度,也訓練了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細讀課文、理解內容。”環節,我緊緊圍繞課后題設計問題,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問題的答案,然后讓學生反復讀,細細品味這些描寫祖母動作、語言的文字,并說出自己的體會。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從而體會出祖母為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
當談到本節課的收獲時,學生七嘴八舌,不僅收獲了荷葉的妙用(泡茶、治瘡),更收獲了一份人間大愛(為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貴品質)。孩子們決心做一個像祖母一樣為人善良、樂于助人、關愛他人的人,甘愿將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送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教學,不僅僅要教學生學會學習,還要教學生學會生活。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22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要求同學們在習作里,向老師、媽媽、鄰居、小伙伴或其他的什么人說說自己的心里話。什么是心里話呢?所謂心里話,當然是心里想說的話。它往往是嘴上說不出,或不便直接說給對方的話,是人們心底里最真誠、最無私的表白。
小朋友,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什么事深深地打動過你嗎?有什么事使你的心情變得很糟糕嗎?如果有,你是否想向別人傾訴?想把自己的感動、快樂、痛苦、煩惱一古腦兒向他(她)一吐為快?
有位小朋友想對自己的奶奶說說心里話,她在習作中這樣寫道:
一天晚上,您做了小白菜肉湯,這是我最愛喝的湯了。聞著香香的湯,我特別高興。弟弟也非常高興,樂得連連拍手。您給我們姐弟倆各端了一碗湯。我慢慢地喝著,細細地品嘗著。而弟弟卻狼吞虎咽地吃著湯里的肉,一會兒就剩下了一碗空蕩蕩的湯。弟弟又吵著要,您就從廚房里又給弟弟端了一碗,可弟弟嫌湯里肉少,偏要我這碗。我不愿意,弟弟就大哭大鬧。這時,您沖我生氣地說:“你就沒點姐姐樣,給弟弟!”我極不情愿地把湯給了弟弟。那晚,我沒吃飯就去睡覺了,可您理也沒理我。
我真想說:奶奶,您太重男輕女了!您想過沒有,我和弟弟都是您的晚輩呀!媽說:十個指頭,咬哪個都疼。您怎么會這樣偏心呢?
這篇習作先向我們講述了一件具體的事,在這件事中,弟弟貪吃的樣子,奶奶偏袒的動作、語言和“我”委屈的神情,一一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小作者把導致自己心情的具體事實寫得清清楚楚,讀者也就明白了她為什么要向奶奶說那番心里話了。
看來,寫好這樣的習作,一定要把導致自己想說心里話的那件事寫清楚,要讓別人知道事情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是怎樣的,還要寫出自己別樣的心情和真實的感受。
既然是說話,就要有說話的對象。你想向誰說心里話呢?這個人也許是你的老師、爸爸媽媽,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一個和你只有一面之交的路人。總之,你的習作中要有一個明確的傾訴對象。寫的時候,可以用第一人稱,也可以像上面那篇習作一樣,用第二人稱“你”或“您”,直接對傾訴對象說。
說心里話,一,話要具體、明白;二,話要自然、真實。只有真誠的愿望、平易的態度和無私的情懷,才能使人與你親近,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才能讓人產生心靈的觸動。當然,你說的話不一定完全正確,這沒關系,只要我們對同伴是友善的,對生活、社會、家庭、學校是有責任感的,對未來是充滿信心的,別人是一定能夠理解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23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中,我采取“讀、悟、誦、寫”的方法來進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悟是學生與自己、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達到理解的目的;誦是學生熟讀成誦,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曉之以心,誦之以口;寫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寫下來。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應該有所想,更想有所寫。
1、抓住重點詞語,更好地讀出感情。教學中,讓學生把三個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劃下來,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能積極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點詞語。因此,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詞語,學生主動性很高。再把這種展現珍惜生命、體現生命價值和對生命負責的句子讀出感情,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讀出了意境。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主題。通過重點句子,背誦課文喜歡的段落。通過找詞語,找句子,寫感悟,很多學生能當堂背出相關語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課前,讓學生搜集了關于生命的格言,在課堂上,教師先將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進行展示,繼而進行分組展示,學生通過展示,達到了學習拓展的目的。
4、讀寫結合,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或感悟。由于在教學安排上,我把這一課作為本單元最后一課來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在本文學完之后,對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無論是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琳達一家無私奉獻角膜、小花在寒風中怒放勇氣,還是杏林子關于生命的感悟使學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發揮生命價值可以從不同方面去表達。加之,海倫.凱勒、杏林子、貝多芬、張海迪等身殘志堅的名人的勵志故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熱愛生命,創造價值的動力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學生來寫出自己的感受,是心聲的自然流淌,也是學習的理解和升華。學生們都談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應該如何發揮生命價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虛度。
不足: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交流討論的沒有預想的充分。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篇24
《祁黃羊》這篇課文,敘寫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黃羊,為了國家的利益,不計私人恩怨,不避個人親仇,兩次為國舉薦賢才的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出以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質。本篇課文的故事情節簡單,人物的形象鮮明。全文緊緊圍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這句話展開的。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為國,做事公正的人。
課文中“祁黃羊舉薦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為一個線索貫穿全文。故事正是緊緊圍繞“舉薦人才”展開。在學生理清文章層次,了解文章內容之后,重點創設了情境對話,來加深對人物崇高思想的理解。如:解狐和祈午聽到祈黃羊舉薦他時,會怎么想,怎么做?祈黃羊的親朋好友及嫉恨祁黃羊的人又會怎樣想?在站在人物的角度進行思考之后,再寫一寫,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再去理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就十分容易了。
另外,祁黃羊的人物形象除了從祁黃羊的舉薦理由中可以感受到,還從他的神態中也有所領悟。例如:在舉薦人才的時候,兩個“想了想”“鄭重”,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對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是唯才是舉的。
預設是完整的,但在進行這一課的學習中,存在了許多的遺憾:
1.為了體現課堂的真實,導學案沒有前置,再加上這節課對人物心理的揣摩較多,孩子們在課堂上去書寫,造成了時間安排的不當,導致拖堂。
2.在孩子們書寫的過程中,情感、氣氛突然降至冰點,語文課缺乏了語文味,好像做閱讀題似的。
如果再上此課,首先要將導學案前置,然后隨著課堂的需要來靈活使用,不能硬套四個環節;要讓學生理解清楚“一心為公”的意思,怎樣愛國,要量力而行,可從學生身邊的小事談起,“三愛三節”是愛國的表現,好好學習是愛國的表現,愛護、保護環境也是愛國的表現……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學反思通用08-01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4-09
四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五》教學反思03-22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6-19
四年級語文下冊《尊嚴》教學反思08-06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08
四年級下冊語文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1-29
四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03-17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30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