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第二單元作文教案
《我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習作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作文難,難作文”,一提起作文,很多學生就仿佛老鼠遇見貓。針對這一教學現狀,我將游戲式教學方法引入作文教學之中,旨在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讓“老鼠”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貓”。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二組習作《我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為例進行此類教學設計嘗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1、學會寫清楚一件事。 2、學習并掌握描寫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追憶生活,鍛煉口頭表達能力。2.通過交流習作,達到自改和互改的目標。
三、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游戲式教學,使學生樂于習作。2.滲透優良道德品質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把重點內容寫具體。
【教學準備】
(1)設計闖關尋寶圖(按第一關→第二關······→第五關的程序進行設計,每打開一個程序,即顯示本次闖關要求。可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亦可用小黑板寫好,用紙條蒙住。)
(2)獎品(小紅花、小貼紙均可)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一個作文大闖關的游戲,好嗎?要連闖五關才可以找到寶藏啊!
[設計意圖:玩游戲,學作文,將環環相扣的闖關游戲鏈接成一堂作文指導課,有利于學生體驗作文的快樂。]
二、過關奪寶
(一)先闖第一關:審題
1.了解習作要求:
我們身邊有許多熟悉的人,他們身上有許多值得寫的事。這次習作就來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寫誰,寫他的哪件事,把這件事想清楚,再動筆寫。寫完以后,可以讀給你寫的那個人聽,請他評評寫得怎么樣。
2.明確寫作范圍(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第一,一個熟悉的`人。 第二,寫清楚一件事。 第三,值得寫的事,能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風貌和品質特征。
[設計意圖:審題是寫好作文的第一項基本功,要培養學生先審題后作文的習慣。]
(二)再闖第二關:選材
小朋友,第一關只是熱身運動,我們已順利過關。現在,我們進入第二關:小游戲——選材練習。
1.游戲要求:
教師報詞,學生說出第一時間想到的人。
2.游戲過程:
(1)教師依次報出“同學、老師、家人、朋友”等詞,學生依次快速作答。
(2)你為什么會想到他?(引導學生概括出人物的品質)
(3)你能舉出一個具體事例嗎?
(4)口述事例
要求講清楚時間、地點以及事情的來龍去脈,教師相機進行引導。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幫助學生迅速捕捉素材,以說促寫。]
(三)來闖第三關:刻畫(寫具體)
小朋友,在快樂的游戲中,我們闖過了第二關。接下來,我們要睜大火眼金睛,尋找本組課文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的秘笈,智闖第三關。(板書:寫具體)
1.掌握刻畫方法
出示兩段話:
(1)高爾基側過臉,對著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來。“你怎么了?”高爾基不知出了什么事。(節選自《小攝影師》)
(2)高爾基讓小男孩拍照。突然,小男孩哭了,高爾基不知出了什么事。(對比段)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段話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段(1)中的語言描寫“你怎么了?”、動作描寫“側過臉”、神態描寫“微笑”,更能反映出高爾基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所以,要將人物寫具體,就要從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進行刻畫。(板書: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設計意圖:聯系舊知,深化了描寫作用的認識,減緩了學習坡度,分散了教學難點,為將重點內容寫具體作好了知識儲備。]
2.應用刻畫方法(交流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1)小組交流
按作文能力分等級將學生搭配成四人一小組進行交流,要求各小組重點選擇一個人的材料,進行加工。應用刻畫方法,將重點內容說具體。
(2)全班交流
小組推選代表上臺口頭作文。
針對學生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欠缺之處,教師點撥、學生補充。
[設計意圖:厚積而薄發,大量的口頭交流為書面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四)闖闖第四關:起稿
小朋友,我們一路過關斬將,連闖三關,好厲害喲!讓我們給自已一點鼓勵,好嗎?(掌聲)有沒有信心闖過第四關?
1.重申寫作要點。
2.學生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前三關直觀的范例,深入的思考,豐富的交流,學生有了深厚的積累,動筆作文便會得心應手。]
(五)最后闖一關:評改
小朋友,寶藏在向我們招手,讓我們向第五關進軍!
1.把作文讀給你寫的那個人聽,請他評評寫得怎么樣。。
2.選擇典型習作,全班評點,肯定優點并就普遍存在問題做進一步的指導。
3.學生修改后謄抄。
[設計意圖:“化腐朽為神奇”,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養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習慣,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
三、課堂總結:
根據學生的習作評出可以奪寶的學生,予以獎勵。
【板書設計】
熟悉的一個人的一件事
1、 一個人 2、 一件事 3、 寫清楚、寫具體(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特色提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都要充滿童真童趣,以創設出游戲的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但是, 教師也應認識到:游戲只是一種形式, 注意力應該更多地關注到知識點上, 落實到教學目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