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知識、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的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新詞。
2、正確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教師小結:寓言故事中都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舉例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則寓言故事。首先我們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
二、學習新課
1、自讀《揠苗助長》,學習生字
2、檢查自學生字的效果。
3、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再讀課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5、根據寓言內容,思考問題,讀懂課文。
(1)種田人見到自己田里的莊稼總是不長,他的心情怎樣?在文中畫出最能表現心情的詞語(焦急)引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把種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現出來)
(2)種田人怎樣做的?指名朗讀課文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6、小組討論:種田人覺得這種做法怎樣?你覺的他這種做法怎樣?
從“總算”“一大截”理解種田人的心情。
7、這則寓言最后的結果怎樣?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組交流,指名在班上說一說)
三、拓展學習
你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像故事中種田人那樣的人?你想對那個種田人說點什么?
(先在小組里說說,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結課文。
引導學生總結這則語言的含義。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發展的規律,如果違反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辦事,就會把事情弄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
2、說說《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學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1、自由讀課文。
根據題目大致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理解“亡”丟失。“牢”這里指羊圈。
2、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出示生字,指名讀。開火車讀。
3、朗讀課文,探究學習。
那個養羊人為什么丟了兩次羊?后來為什么沒再丟羊?
同桌互相說——全班交流。
4、評一評:你對這個牧羊人有何評價?
5、感情讀故事。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接下來讓我們有感情地讀讀這個故事。
養羊人丟了羊他什么態度?我們在朗讀時怎樣把他滿不在乎的樣子讀出來?第二次丟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決定改正過來,怎樣把他這種后悔的心情讀出來?
(學生自己體會,教師加以點撥)
三、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亡羊補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組里講,再派代表在全班講。
四、拓展活動
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出現類似的問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小組內展開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況講給小組同學聽,并提出改進設想。
五、總結。
教后小結:
我們主張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包括時間、空間和鍛煉的機會等。具體到語文課堂上,包括讀的權利,寫的權利,交流的權利、討論的權利、評價的權利等。在這節課上,我讓學生評價那個牧羊人,學生談得頭頭是道,對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這種效果遠比問學生:你懂得了什么學生感興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們要做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最佳方案,保證教學扎實有效。
寓言
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把一個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煉、生動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經驗和知識的結晶。來源于古代人民的口頭創作,借助某種自然(動物、植物、無機物)或人的活動現象,來表現對某種人或社會現象的理想、評價、贊揚、批判或嘲諷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表現了人民優越的藝術才能和幽默風趣。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寓言才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它主要的特點是:
(1)一般用一個假托的故事來隱喻,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擬人化手法。
(3)具有強烈的夸張和諷刺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