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第一學期語文《綠色蟈蟈》的教學反思
從教十幾年了,上了無數堂課,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沒有一堂課比這堂課讓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它時常在我腦海中重現,提醒我藝無止境,自己的差距還有多遠。
那是教了幾年政治后重新教語文的一次競賽課,雖然是新教材,但我還是不慌不忙,心想,就憑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一堂課算什么,隨便上什么都行,我當時就選了《綠色蟈蟈》。應該說我還是用心準備了的,畢竟是第一次在學校上語文公開課,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步驟包括課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1、導語:從輕快的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想到森林、昆蟲,讓學生回憶童年時玩昆蟲的體驗,自然而然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放松、讓課堂活起來。然后,讓一兩個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要介紹好昆蟲并不容易,讓他們帶著任務來學習法布爾的文章,這樣學習目標明確,效果也會好的多。
2、資料助讀:讓學生了解法國偉大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知識是很必要的,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找資料的習慣。3、速讀課文,培養學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本課生字詞較多,為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并積累一些常用的詞匯,我準備了幻燈片打算用一至兩分鐘的'時間完成這一內容。4、精讀體味:我設計了三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學生自己說說喜歡哪一段文字,為什么?如果學生沒有動起來,就用第二種方案引導學生重點品讀“蟈蟈的聲音”和“蟈蟈捕蟬”這兩段,學習作者擬人、比喻、比較的寫法、生動的筆調。第三種方案出示3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同樣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動的文藝筆調。5、合作探究環節,讓學生提出疑問,最好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點拔。6、課堂小結,讓學生說一說這堂課學到了什么?如果學生能說出兩個層面的收獲,即寫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學精神方面的,那就達到了教學目的。7、作業:模仿法布爾的寫作方法,選擇喜愛的一種昆蟲,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繪其外形、聲音和動作特征。
但課卻上砸了,出人意料的糟,讓我始料不及。當時我思維混亂:怎么會這樣?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結果草草收場。課后我冷靜下來分析原因,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很多素質都不過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廂情愿把教學過程想得天花亂墜,把教學方法設計得盡可能新潮,但卻沒有想到學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該怎么啟發,這一方面是因為太久了沒教語文,對學生的水平有了陌生感,另一方面是自己違反了教學最基本的規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腳的,這是對我不深入了解學生的懲罰。
二是教材處理不科學,貪大圖全,結果目標太大等于沒有目標,這也與第一點教訓息息相關,對學生不夠了解導致目標確定不科學,以后得出一個教訓就是:一堂課要穩打穩扎,不貪多求快,完成一個任務是一個,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質不成熟,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上課一開始情緒還非常飽滿,但一旦學生出現狀況,課堂冷了場就開始亂了陣腳,虛榮心在作怪,結果越是怕出丑就越是出丑,不是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補救而是消積放棄,只求早點上完了事,這是對自己、對學生不負責的表現,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由此可見,曾經自以為是老教師了,其實自我調控能力還不強,更別說調動學生了。一個成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欄目的主持人,他會用多種方法去激活現場,帶動觀眾,讓整個節目跟著他的目標走,而絕不會讓節目冷場。所以我離一個優秀教師的目標還差很遠,今后得在這方面做個有心人,要千錘百煉。
上好一堂課容易,上好每堂課卻很難,反省的目的絕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為了正確地認識自己,日趨成熟,這堂失敗的課于我是一面鏡子,時刻提醒我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