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通用14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從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我”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的殘忍以及為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讀過一首短詩,作者已不記得,詩句卻仍有印象:“又是一個隆冬天/相逢時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過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記念。”是呀,童年總留給我們美好的記憶,尤其是童年時的游戲,更是美好之至。現在回想起來,那游戲的情景仿佛就浮現在眼前。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所喜愛的游戲,一定還記得童年時游戲的情景。
現在,就請大家說說各自童年時玩游戲的往事吧。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關于童年、關于游戲、關于風箏的往事。
(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先引導學生看課本前面的魯迅像)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本文寫于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魯迅先生寫的回憶童年往事的作品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等。
(讓學生補充介紹有關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資料,看誰了解的資料多。)
三、初讀課文(教師不給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師不作過多的點評,對學生的獨特發現和感受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重點品讀
(一)童年的游戲是美好的,放風箏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課文的開篇,作者卻寫道:“……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究竟是為什么?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明確:(至少包括下面兩點內容——1、童年時我曾無情的虐殺了小兄弟的“風箏夢”。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為當年的精神虐殺而痛悔,我想補過,但卻不能。)
(二)品讀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樣喜愛風箏,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這點?
學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關語句,并作簡要點評。
“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神態描寫,顯出小兄弟對風箏的向往和癡迷。
“驚呼”、“跳躍”——動作描寫,顯出小兄弟一門心思牽掛著那空中的風箏,對風箏的喜愛到了極點。
(三)品讀第四段:
1、一生朗讀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練習二,了解敘述的各要素。
2、用心體會:小兄弟懷著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癡心迷戀著他的風箏,可“我”這個作兄長的卻無情地把這一切給虐殺了。
請同學們找出小兄弟制作風箏被我發現以及被我折斷、踏扁風箏后的表現。
(關鍵詞:驚惶、失色、瑟縮、絕望)
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類似小兄弟這樣的經歷,你能想像出小兄弟當時的感受嗎?
(讓學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說出自己的.類似經歷)
3、深入探究:在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現寫得極少,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寫“我”的發現、“我”的發現的滿足、“我”的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勝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呢?
(參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長面前的弱小、無助、毫無抗爭的力量,甚至沒有抗爭的意念,十分可憐。同時也極力渲染了“我”欺壓子弟、虐殺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無抗爭和“我”的蠻橫霸道,中年后“我”憶及此事時便更覺得對不住小兄弟,更覺得當年的虐殺是多么地兇殘、無情和可憎,而當這種兇殘和無情的精神虐殺無法補過的時候,便更覺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這篇彌漫著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委派代表發表觀點。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如:
——告訴我們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抒寫作者為童年時的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懺悔。
——告訴我們,有些錯誤是永遠無法補過的。
……
對于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該肯定。教師還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適當補充,點明本文的政治意義:作者童年時曾無情地虐殺了小兄弟天真爛漫的童心,中年時他才悟到這種精神虐殺是多么地殘忍和不人道,他想補過,可是卻沒有了可補過的機會,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正是這種童年的體驗促使作者寫下了這篇散文。同時,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個人的情懷往往與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以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覺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著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虐殺,因此他寫下了這篇散文其實也是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一種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學生質疑:
學生就本文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組織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八、結束授課:
一只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凄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傷是難以愈合的,而背負著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取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讓我們永遠懷著一顆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會永遠飄揚著我們快樂的風箏。
附: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恒悲哀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2、過程與方法:以作者情感變化為主線,扣點引導、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
2、難點:文章深層的思想情感體悟。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3分鐘)
1、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放風箏》,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語:
放過風箏嗎?喜歡放風箏嗎?聽到這首兒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現的感覺?
風箏這個可愛的玩具,曾是許多人快樂童年的天使,給年幼的我們帶來數不清的歡樂。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會因為一些看似正當的理由,無端地被剝奪了這專屬于童年的純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散文《風箏》,和作者一同來追憶一段關于風箏的,傷心往事。
2、出示課題。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3、簡介作者。屏顯魯迅有關材料,師生一同閱讀。
魯迅的文章,向來是寓意豐富、思想深刻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風箏》的教學,對于老師是一個挑戰,對于同學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老師已經作好挑戰的準備了,同學們作好準備沒有?那就讓我們來接受挑戰第一關——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教學環節一:
聽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出示聽讀要求:
1、聽清字音,劃出生字詞。
2、邊聽邊想:文章圍繞風箏,回憶了一件什么事情?
3、聽的過程中,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出你認為寫得特別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詞句。
反饋:
1、生字詞教學
2、概括課文內容:圍繞風箏,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歡放風箏,我不許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風箏,快要做好時被我發現并毀壞,二十年后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要討得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完全不記得了。(文字提示學生回答)
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疑問,發現問題的能力非常出色,這些疑問能不能自己來解答呢?接下來要考驗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學習環節:
三、教學環節二:
研讀課文,探究意蘊。(20—25分鐘)
出示學習步驟和要求:(學生自讀與合作探究用時5分鐘,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問題2分鐘,完成預設的兩個問題15分鐘)
1、快速閱讀課文,聯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意蘊,自我質疑、釋疑。
2、小組內交流、探討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問題預設:
1、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2、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由問題1“精神虐殺”引導進入第三、四段學習:
1、“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對心靈造成巨大傷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殺”弟弟的?(找相關的動作描寫,并朗讀。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靈有沒有受到傷害?(找相關的神態描寫。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憐)
3、我踏扁的僅僅是一只風箏嗎?(童心、快樂、創造力等。從第三段里找相關的神態描寫,并誦讀)
4、我為什么要“精神虐殺”弟弟?(領悟到,出發點是關愛,是親情)
5、我為什么要把自己寫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憐?反映了魯迅什么樣的感情?(悔恨、自責——同樣體現對弟弟的親情)
問題2:為什么弟弟不記得了,我不覺得寬松,而是“沉重著”?(我無法原諒自己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里更加歉疚、自責)
小結:二十年的時光,變了的是對風箏和游戲的看法,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濃濃的親情。
四、教學環節三:
感悟主題,體會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3—5分鐘)
1、從風箏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貴的品質?
(自省精神知錯就改勇于承擔;關愛弟弟,手足情深)
2、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學環節四:
說說寫寫,拓展延伸。(5分鐘)
說一說:
在跟家人和同學的相處中,你有沒有被他人“精神虐殺”或“精神虐殺”他人的經歷,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寫一寫:
給曾經“精神虐殺”過你或你“精神虐殺”過的人寫一封信,真誠地與對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課后完成)
六、課堂小結(1分鐘)
二十年前,年少的魯迅毀壞了弟弟的一只風箏;二十年后,帶著深深的自責和濃濃的親情,魯迅又還給了弟弟一只風箏。而這只風箏同時也送給了我們。從這只風箏里,我們懂得了在誤解和沖突中也蘊藏著親情;也是從這只風箏里,我們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錯就改,要勇于承擔責任。
一邊是嚴于律己,一邊是寬以待人,擁有這樣的一雙翅膀,我們一定可以在愛的天空中翩翩起舞,愛的天空,將充滿自由和溫馨。
七、教學反思
1、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側重于對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對學情的把握還很有欠缺。導致的結果是課堂上給予學生熟悉文本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聽一遍再快速地讀一遍,對課文的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后面的質疑和釋疑環節學生很難做到自主發現、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學”體現得不明顯,學生提問往往問不到點子上,釋疑更難以把握課文意蘊。
2、整堂課的教學,事實上仍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得少。一是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深,致使很多問題最后變成了老師的講解;二是老師心太急,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討的時間,而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環節匆匆拋出答案。事實上是理念上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綜上兩點,的問題仍是傳統的教學理念未轉變,仍是教師操控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上,應盡力的改變自己慣用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的學為基點,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不急,不躁,讓學生一步步扎扎實實地學習和領悟。教學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切的教學行為都應為了學生終身的發展而努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3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仔細品味,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2、學習本文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多種寫景方法描寫景物的寫法。
3、體會準確、生動的詞語運用及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景的表達效果。
4、體味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激活學生的審美想象,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2、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種寫景方法描寫景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
怎樣運用恰當的手法表現景物特征,抒發內心的情感。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風景畫,一曲春的贊歌。根據抒情散文的特點,本教學設計主要引導學生對課文反復朗讀,激活學生的審美想象,讓學生享受審美的樂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2、擬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本課時目標:
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激活學生的審美想象,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大自然從花開到花落,從草長鶯飛到萬木凋零,周而復始,年復一年,為人們留下了許多的自然奇觀,也給人們以無盡的感慨與遐想。但即使面對大自然的同一景觀,人們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盡相同。面對美不勝收的春景,唐代的兩大詩人――白居易和杜甫卻流露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無盡的喜悅,而杜甫在《春望》里則因春景引發了無盡的憂思。這就是所謂的“景因情變,情因景生”。那么,同樣面對春景,現代散文家、語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先生的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書上有注音的字,另外還補充幾個字音。)hé(和藹)
zhǎng(水漲)hè(應和)
漲和huó(和面)
zhàng(漲紅)hu(和藥)
hú(和牌)
2、學生再次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
3、教師范讀課文(讀出輕聲、兒化)。提醒學生注意
4、學生交流老師朗讀時與學生朗讀時有哪些不同,并討論老師這樣讀的作用。并請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師補充:輕聲、兒化朗讀,讀出了作者滲透在文中的“對春天的喜愛、高度贊美的那種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6、全班同學在把握這種感情的基礎上再齊讀課文,要求一定要讀出“對春天的喜愛、高度贊美的那種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交流
1、自讀課文,找出文中直接表現出作者對春天“喜愛”與“贊美”之情的地方,并進行簡要的概括。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盼春――喜愛)
2、作者為什么喜愛春天,并盼望春天到來呢?
【因為春天是新的、美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贊〈頌〉春――贊美)】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新〉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美〉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力〉
3、將以上兩部分以“因為‘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所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春天的腳步近。’”的形式朗讀。
三、教師小結并布置作業
1、以上文字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教師補充“抒情”的有關知識。)
①抒情是直接或間接地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征。
②抒情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間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傾吐自己的感情。間接抒情:作者不是直接抒發對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敘述、描寫和議論中滲透自己的強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感情。間接抒情有以下三種方法:通過敘述抒情,通過描寫抒情,通過議論抒情。
2、作業
本文除了以上直接抒發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的文字外,中間的許多文字寫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四、附本課時板書
東風來新
―――直接抒情美
腳步近力(壯)
第二課時
本課時目標:
從景物描寫入手,理清課文的內容、結構,體味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流程:
一、回憶上課時的主要內容,學生齊背課文最后三段。
二、自主學習
檢查作業情況。請學生回答:本文除了第一段和最后三段外的其它文字寫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對春天的景物進行了具體的、細致的描繪――繪春,間接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三、合作交流
1、自讀課文,看作者在文中,通過對哪些景物的描繪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點?
(山、水、太陽、草、花、風、雨、人)
注意:也許有同學要回答“蜜蜂、蝴蝶、鳥、樹……”。對此,老師不能完全否定,而要以此引出正面描寫(寫本體物)與側面描寫(寫聯系物)這兩種描寫方法。
2、再讀課文,交流課文在描寫以上景物時,哪些寫得簡略,哪些寫得詳細?
教師以此引出“概括性描寫”與“細致描繪”的有關知識。
山、水、太陽(概括性描寫)
繪春
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細致描繪)
3、根據以上內容,理清課文結構(本課時板書)
盼春(東風來、腳步近)①――喜愛(直接抒情)
概括性描寫(山、水、太陽)②
繪春春草圖③
春春花圖④喜愛、贊美(間接抒情)
細致描繪春風圖⑤
春雨圖⑥
新⑧迎春圖⑦
頌春美⑨――贊美(直接抒情)
力⑩
4、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對……的描寫,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利用已了解的課文內容和結構,快速的背誦課文。(只要能在課堂上背出前后兩部分,中間五幅圖畫的次序不顛倒即算達到目標。)
四、作業
1、背誦課文
2、在文中的幾幅春之圖描寫中,你最喜歡哪些描寫,為什么?
第三課時
本課時目標:
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種寫景方法描寫景物的寫法。解決學生怎樣寫景的問題。
教學流程:
一、檢查作業情況
抽同學當堂背誦課文
二、合作探究
1、在文中描寫的幾幅春之圖中,你最喜歡哪些描寫?請讀課文,在書上畫出來,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交流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傳授有關的寫作知識。)
主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引導:
①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景。讓學生明白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
如文中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②讓學生明白怎樣運用聯系物突出本體物。
春花圖中寫蜜蜂、蝴蝶是為了突出“花繁”、“花艷”。
③有層次的描寫景物,運用動靜交錯、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明暗結合等方法寫景。
一幅春花圖從樹上寫到地上、從實景寫到想象等。
④充分調動人的一切感覺,從多種角度描寫景物。
春風圖從觸覺、嗅覺、視覺、聽覺方面,寫出了春風和暖、輕柔和清新的特點。把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⑤準確地運用詞語寫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鉆”、“逼”,形象地寫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點。一個“鬧”字生動地寫出了蜜蜂的“多”等。
2、在了解了每一幅圖畫的描寫方法的基礎上,分段背誦課文。并談談自己有何感受。
三、總結寫景的要點
第一、細致的觀察。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點,用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
第三、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種寫景方法描寫。
四、當堂練習,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以“秋天的田野”和“冬天的小河”為寫作對象,運用以上寫景方法中的任意兩種,寫兩段文字。
本教案設計說明:
本教案設計以閱讀課型為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朗讀――感悟――探究――寫作”的流程進行,以期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目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三、教學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聯系前不久在廈門的風箏節,讓學生談談放風箏的樂趣。這是一項有益于身心的活動。放風箏時,我們可以/上觀白云朵朵;下覽綠草如茵,盡情地感受春的氣息,這是何等愜意之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風箏時都有著同樣的心情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魯迅的《風箏》,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間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親情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
2、正字、正音
伶仃:(língdīng;孤獨,沒有依靠)
嫌惡:(wu;厭惡)
驚惶:(huáng;驚慌)
瑟縮:(sè;身體因寒冷、受驚嚇等而蜷縮或兼有抖動)
苦心孤詣:(yì;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
3、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下列各題。
閱讀習慣:手握筆即興批注。
(1)、這篇散文1-2自然段寫了什么?
(2)、3-4自然段寫了什么?
(3)、5-11自然段寫了什么?
(4)、12自然段寫了什么?
明確:(1)看到北京天空風箏浮動,“我”想到了故鄉的風箏時節。
(2)回憶起自己幼年時的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
(3)中年時我明白了我的過錯,想要補過,但小兄弟已經完全忘卻了這件事;
(4)我無法補過,心里只有著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邊講述邊點擊幻燈)
(三)、具體揣摩。
剛才,我們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去體驗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還應該多閱讀,在閱讀中細細地品味。
下面,聽老師范讀1、2自然段,請大家思考:
1、“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見到風箏,人之常情應該是愉快的,但“我”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心情呢?
(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提問回答:寫“我”心情的“驚異和悲哀”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奠定全文的基調。
3、討論問題組: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么不同的態度?
(2)、我對小兄弟放風箏采用了哪些措施進行嚴厲管教?
(3)、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明確:
(1)我:嫌惡、鄙視小兄弟:最喜歡
(2)我:不許放毀風箏
(3)小兄弟:看得出神、驚呼跳躍苦心孤詣偷著做蝴蝶風箏)
4、“我”少年時為什么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5、我為什么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教師講解)
當時的`思想觀念是小孩子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至于放風箏這些玩樂的活動當然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在這種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下,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表現;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夠成才,而又“恨鐵不成鋼”,所以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并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點擊幻燈,出示答案)
6、從小兄弟喜歡風箏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樣的一個小孩?
從看別人放風箏的表現:天真、活潑;
從他所做的蝴蝶風箏與眾不同這一點,可以看出他聰明、善于創新的特點。
7、“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
第五自然段,中年時,“我”偶然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此時,“我”才知道自己做錯了。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只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的心靈,踐踏了小兄弟的創新精神。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8、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松起來。那“我”的心輕松了嗎?為什么沒有輕松?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四)、以此思考題作為作業。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課的字詞和全文大意。
(二)、繼續上一節課的問題:
1、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松起來。那“我”的心輕松了嗎?為什么沒有輕松?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2、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段,思考: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明確:“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來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全然不自知;“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說這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簡單一點說,就是因為(點擊幻燈),所以我心中有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過我們閱讀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盡量去找出潛藏于字里行間中的信息。請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要求:
①選擇你最有興趣的角度,進行討論,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說明我們應注重游戲對于兒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說明了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干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衛。
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C、有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運用于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四)、作業:完成新學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5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2.感悟誤解中所體現的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有愧于親人而表現出的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學習魯迅先生善于自省、勇于改過的精神。
3.運用圈點勾畫和質疑批注的學習方法,初步進行探究性學習。
教學重點:
感悟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體會新兄弟之間的手足深情。
教學難點:
多角度地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讀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風箏》。魯迅先生,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初中階段,以后我們還會學到他寫的《藤野先生》《雪》《孔乙己》《故鄉》等文章,今天我們學的《風箏》,描寫了人間的至愛真情,充滿柔情,通過課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偉大作家的心靈世界。請打開書,我們來深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朗讀
1、2自然段, 3、4自然段指名讀, 5、6自然段齊讀,7、 8、9指名讀,10、11自然段齊讀,12自然段老師范讀。
教師簡評朗讀情況。
設計意圖:開課簡潔,定下基調,深情讀文。語文課堂傳出瑯瑯書聲。
二、課堂活動一:
給本文再命個題目。
教師提示:根據剛才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再給課文命個題目,也可以從課文中提取有關詞語。命的題目要簡潔、扣題、有文采。
學生思考,交流,師生評議。老師預設的幾個參考題目:
兄弟親情難忘故鄉的風箏永久的悔
無怨的恕精神的虐殺久經逝去的春天
躲到嚴冬去吧我?弟弟?風箏童年故事沉甸甸
絕望那一次,是我傷害了你自責,也是愛
設計意圖: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章內容。
三、課堂活動二: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提出問題。
(1)學生再讀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就此提出疑問,在小組內研究,解疑。(四人一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輔導,參與學生的討論,并適當的予以點撥、啟發、釋惑。老師盡可能地把問題考慮到,以靈活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生成的意料之外的問題,要沉著引導,靈活地智慧地處理。研讀文本要讀得遠,讀得深。
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一種“驚異和悲哀”?
2、“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這“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精神”的“虐殺”?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了那件事,“我”的心為什么依然沉重?
4、課文結尾說“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這一句太拗口,應如何解釋?
6、“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開頭和結尾都提到“嚴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這句話中運用了“不幸”一詞,按正常理解,此處應是很幸運才對,一本書糾正了他的一種錯誤思想,為什么說是不幸呢?
8、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開?
9、“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么說“浮動”,而不是“飄著”或“飛著”?
10、“去討他的寬恕”,用“討”好還是用“求”好?“我還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2)學生所提問題肯定還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問題(整體性的而非細節性的)無非是前三個問題,弄懂這幾個問題,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學不可能窮盡所有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討意識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課時,請同學們再次速讀一遍課文,整理自己的讀后感受,看有沒有新發現。在學生所提問題的基礎上,師生商討后確定幾個需要共同研究的關鍵問題,即上述前三個問題。
四、深入理解與探討
圍繞三個關鍵問題依次展開研討,逐層深入,理解全篇。讓小組同學發言:提出你組中你認為很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交流。采用“問一問”與“幫一幫”的活動形式。
1、“悲”從何來,是否僅僅因為“我”不喜歡風箏?
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著眼于全篇來尋求答案,樹立閱讀的整體意識。
明確:眼前的風箏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飛風箏,“我”為自己犯下的過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精神”的“虐殺”?
這是課堂研討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開。
⑴緊承上一問題的探討,得出結論:“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飛風箏,具體內容指文章的第
三、四自然段。放聲朗讀第四自然段,體會作者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回憶當年的這一幕。
明確:懺悔自責。
⑵為什么把這一幕稱為“精神的虐殺”?不就是毀掉一個風箏嗎?從哪些詞可以感受到“我”實施的“虐殺”之“虐”?哪些詞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無情的“虐殺”?
讀書、圈點,師生討論明確:遭到粗暴踐踏的不只是一只風箏,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斷、擲、踏扁、傲然;“小兄弟”:驚惶地站、失了色瑟縮著、絕望。
⑶根據文中提供的材料,發揮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風箏能完工,那將是怎樣的`一件工藝品?請你描繪一番。(意在通過想象,進一步體驗這種精神虐殺的殘酷。)
⑷你自己有沒有這種虐殺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殺的經歷?請描述一番。
(打開“文本語文”與“生活語文”的通道,使它們互相豐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應機械進行,宜視具體情況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那件事,“我”的心為什么依然沉重?對弟弟的“全然忘卻”,“我”究竟持怎樣的態度?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允許發表不同觀點。不過,依照本文的具體語境,及魯迅先生一以貫之的觀念(國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遺傳)來看,“我”的悲哀顯然是典型的“魯迅式的悲哀”,這種“悲哀”既是為當年的“精神的虐殺”而悲哀,更是為被虐殺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給“我”寒威和冷氣的不僅是“嚴冬”,更是那種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種難以拔除的集體無意識。教學時應相機闡發,不可硬性灌輸。
4、.教師小結,對問題稍作分類歸納,指導、補充、強調學生探究過程中所反映的共性問題。
五、課堂活動三: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親情。過渡語:剛才大家通過探究質疑,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課文。美的文章需要我們含英咀華,慢慢地細讀細品。接下來,我們用給語言做批注的方法來體味語言。
1.教師示例: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先寫故鄉的風箏,緊緊扣住第一段的風箏寫下去。到底是什么事給作者帶來這種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下一段作者詳細地展開敘事。此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章法結構方面做批注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跑,干什么去?找弟弟,不讓他做風箏。一個“跑”字,迅速的動作,再次點出“我”對風箏的“嫌惡”。那時看來,是出于“我”對弟弟的關愛,不讓他玩這種沒有出息的玩藝,也展示出作為一個兄長的責任感。)
——從對詞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最正當”三個字、“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是對小兄弟做法的充分肯定,對“我”拆毀風箏行為的有力否定,對自己行為的批判。)
——從對句子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一個“傲然”地走出,一個“絕望”地站著。兩者對比,一個是大老虎,無比兇猛;一個是小綿羊,非常可憐啊!)
——從讀出的感想方面做批注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難受。兩個“很重”,兩個“墮著”,極力渲染、鋪排內心深處的愧怍,乃至于成為一塊心病。)
——從表達技巧方面作批注
2.學生品讀課文,圈劃批注,教師巡視輔導,留意批注得好的內容,可以當場讀,激勵其他同學,用心品味語言;也可以最后選典型發言。
3.典型發言,師點評,或糾正,或點撥,或提升,或深化。
以下幾處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學生說不到,教師可適當幫學生品析一下:
(1)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沙沙的風輪聲”是從聽覺寫風箏,“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是從顏色寫風箏,“瓦片風箏”是從形狀寫風箏,“放得很低”是從狀態寫風箏,“寂寞”“憔悴可憐”是從神態來寫風箏,可謂有聲有色、形神兼備啊!
(2)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弟弟是喜愛風箏,這里的描寫非常傳神。“張著小嘴”“呆看”極寫看風箏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極寫看風箏時間之長;兩個比較工整的句子連用“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通過兩個情況的兩個動作描寫,寫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風箏的高興勁。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應了“最喜歡”風箏。試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許能夠親自去玩風箏、去放風箏,那該是何等的興奮啊!而此時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這些詞語,折射出作者現在內心深處對弟弟的同情,以及難以抹去的隱隱傷痛。
(3)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三個動詞“抓”“擲”“踏”,在弟弟看來,可謂慘不忍睹。讀者讀來不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可怕,震驚,兇神惡煞!這是“憤怒”的表現,作者當時就是這樣的“憤怒”。我們想,越是寫自己的殘暴,以后對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實的再現自己的兇相,也可見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這強烈的自責能否讓自己好受些呢?通過下文看,“我”沒有其他辦法,現在看,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寫文章來表達對小弟的深深的內疚之情)
(4)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當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為理所應當的一件事乃是一個錯誤后,“我”的心沉重起來,“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壓抑、苦悶、內疚。一個人知道了過錯,懂得懺悔,這正是心靈的發現,體現出開放的心態,是心靈深處善良本性的閃耀。)
(5)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照應開頭,有開有合,章法嚴謹。“又”點出難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會有“無可把握的悲哀”,就會感到“寒威和冷氣”,意思是心就會悲涼起來。一顆悲涼的心,源自對兄弟的愧怍,源自無法換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倆深深的親情。)
過渡語:
本文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的敘述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深情,再現了魯迅先生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揭示了封建陳腐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文章深深打動我們的是,偉大作家美好的心靈世界。下面我們來與作家對話,談談你的新的思考。
六、課堂活動四:創意閱讀,與作家對話
1.教師提示:
(1)這個說話活動也就是讓學生談談學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感悟,或者產生了什么思考,想對魯迅先生說點什么
(2)引導學生從個人感受出發,經過認真思考得出,不要強加給學生。
2.學生思考,發言,教師點評。
教學創意:意在引導學生讀出新感受,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捕捉學生多角度地對課文的理解。
七、聯想與擴展
推薦魯迅先生1919年創作的《我的兄弟》一文,與課文做比較閱讀。《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親死去之后。家里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么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里,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我后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對于《我的兄弟》與《風箏》的關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鮮艷的油畫先畫一個簡樸的素描草稿。”與《我的兄弟》相比,《風箏》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事情節更加細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強調了“我”自知過失后的懊悔和無法得以贖罪的“悲哀”,主題更加深刻了。
八、收課
今天我們用了最常規的讀書方法來讀這篇散文。
第一步:初讀課文,弄清了這篇文章大致寫了什么;
第二步:再讀課文,找出了不懂的詞句,能提出問題,說明你讀書讀進去了;
第三步:細品課文,揣摩語言之美妙;
第四步:回味課文,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么思考,即文章美的內涵。希望同學們也試著用這種方法讀其他文章,它會給你帶來收獲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6
設計理念:
孩子們在談話的時候,很多孩子說到公園、廣場放風箏,風箏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享受溢于言表。《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風箏》這節活動,讓幼兒了解風箏的相關知識,知道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增強幼兒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風箏的起源。
2、鼓勵幼兒大膽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家長與幼兒共同制作風箏,并把場地布置成“風箏展”。
2、風箏幻燈片、音樂。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介紹自己制作的風箏。
1、幼兒和教師走進活動室欣賞風箏展。
教師:孩子們,這兒是我們大家制作的風箏,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幼兒介紹自己和爸爸媽媽制作風箏的情況。
(教師先請大家說出自己喜歡那一只風箏,再請風箏的制作者介紹自己和爸爸媽媽制作風箏的一些情況,增強幼兒的自豪感。)
二、讓幼兒了解風箏的起源。
1、教師出示“龍”形風箏的幻燈片。
教師提問:這是什么樣的風箏?(龍形風箏)龍代表什么?(代表中國)
教師:沒錯,“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風箏就誕生在我們中國,是我們的祖先發明創造的。
2、故事《風箏的起源》教師講故事《風箏的起源》后,提問:是誰發明了風箏是在很久很久
教師小結:風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叫墨子的人發明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
三、幼兒欣賞風箏的幻燈片。
1、教師:很多年過去了,到了現在,每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喜歡到大自然里放風箏。你們有放過風箏嗎?老師這里有一些風箏圖片,一來欣賞一下。
2、幼兒欣賞風箏圖片。
圖一:蝴蝶風箏
教師: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蝴蝶風箏?(五顏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狀左右是一樣的,有什么特點?(對稱)是的,這是一只五顏六色的對稱的蝴蝶風箏。
圖二:魚形風箏
教師:這只風箏上有什么?(可愛的胖娃娃抱著一條紅鯉魚、荷葉、荷花……)人們在制作風箏時為什么會畫上這樣的圖案?教師:這是一只具有年畫特點的風箏。紅鯉魚在我們中國代表著吉祥、富裕,人們把對生活的美好愿望畫在風箏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好。
圖三:小狗風箏
教師:這只風箏是有幾只小狗組成的.?(三只)這種象糖葫蘆一樣由幾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風箏。
圖四:夜光風箏
教師:這只風箏很特別,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燈)這叫夜光風箏。它適合在白天放還是晚上放?(晚上)為什么?
圖五:最大的風箏
教師:這只風箏長不長?這是世界上最長的風箏,有3500米長,這樣的風箏一個人能放起來嗎?(不能)怎么辦?(需要很多人幫忙、合作、團結)那我們平時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這么樣?(齊心協力、
圖六:最小的風箏
教師:看見風箏在哪了嗎?這是世界上最小的風箏,只有零點幾厘米長,比我們平時用的硬幣還要小。
教師:你們知道嗎,世界上最長的風箏和最小的風箏是誰做出來的?都是咱中國人制造的,你覺得中國人怎么樣?(聰明、能干……)作為一名中國人你有何感想?(驕傲、自豪……)是的,我也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3、幼兒說說自己見過的風箏教師:看了剛才的風箏,你還見過和它們不一樣的風箏嗎?(幼兒答)
四、風箏的用處
1、幼兒觀看風箏節幻燈片。
教師:現在制作的風箏樣式可真多。春天到了,人們便喜歡聚集在一起舉辦風箏節,進行放風箏比賽。
2、風箏的用處。
教師:為什么大家這么喜歡風箏,對風箏感興趣?回復
3、教師小結:風箏很美,可以裝飾環境;放風箏給我們帶來快樂;風箏還可以幫我們傳遞信息,放飛心愿。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有這樣的習俗,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風箏上,在放風箏的時候把風箏線剪斷,讓心中美好的愿望隨風箏一起放飛。
五、放飛心愿。
1、教師拿出自己制作的京劇臉譜風箏。
教師:我也制作了一只風箏,我喜歡京劇,因為它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我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風箏上。
2、幼兒相互討論自己的心愿,并說一說。
教師:你們的愿望是什么?
3、教師:孩子們,帶著我們的心愿,拿著我們的風箏,一起放飛心愿吧!
活動延伸:
1、幼兒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到戶外放風箏。
2、把放風箏時的情景畫下來。
活動反思:
現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更談不上體驗勞動的快樂。為此我想到教幼兒自己親手制作美麗的風箏,從而讓幼兒在此活動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珍惜勞動成果。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7
一、教學內容分析:
《風箏》是一篇溫馨感人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在童年時因為風箏而與弟弟產生了一場無法彌補的誤會和沖突。故事中充滿了兄弟之情和成長的點點滴滴,讓人感受到親情的珍貴和深厚。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兄弟之間的默契,以及成長中的挫折和成就。這篇文章不僅展現了作者對兄弟之情的理解,也表達了對童年游戲的珍視,以及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整個故事充滿了情感的交織,讓人回味無窮。
二、學生學情分析:
《風箏》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群生活在90年代的少年少女們,在他們看來,親情就是家人之間的溫暖和關懷,是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是互相牽掛和思念。同時,這也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觸魯迅的作品,因此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由于個人經歷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對這篇通過矛盾和沖突展現親情的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難。另外,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容易分散注意力,產生學習疲勞,而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感悟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老師需要全面考慮學生的不同需求,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三、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教學目標應該包括知識和能力的提升、過程和方法的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塑造。因此,我設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按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積累“虐殺、苦心孤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濃濃親情。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討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我深刻體會到了親情的真諦,感受到了文章中濃濃的手足之情;同時也領悟到了魯迅先生嚴于自省、知錯必改的品德和情操;還了解到了科學的兒童教育理念,理解了作品所傳達的批判精神。
2.教學重難點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小說中的“精神虐殺”一幕,強調了對人類心靈的摧殘和傷害。文章通過多角度的解讀,體驗了作品的主旨。特別是對作者所表達的“悲哀”情感進行了創新性的理解,將其作為教學的難點。
3.課時安排及目標內容
這篇文章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思想深刻,選材精巧,結構獨特,語言運用高超。在教學上,我安排兩節課的時間來教授這篇課文。第一節課主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詞語,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并提出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第二節課則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方式來探究疑難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課前準備:
學生:
①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并制成問題卡片。
②從網上或圖書館查閱魯迅的資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風格,制成卡片,準備交流。
③預習課后練習一、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包括風箏的圖片、歌曲。
②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及疑難問題,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③問題情境的設計盡可能讓每個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四、選擇教學資源:
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及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料。
五、選擇教學策略:
1、整體設計思想:依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先整體感知課文,再探究一個個局部性的疑難問題,最后進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與作品對話、與學生對話、與教師對話、與作者對話,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變一言堂為眾言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等等。
2、根據本課文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們可以采用直觀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朗讀法幫助學生感知文本情感色彩,圈畫法引導學生品味重要詞句,創設問題情境法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同時在教學中,可以融入“自主提問、合作探究、討論表演”等多種訓練方式,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這篇課文涉及的難點較多,適合用來進行探究性學習。在預習時,可以引導學生將不理解的地方標記出來,提出問題并整理,然后有步驟地進行探究。
其次,學生在理解句子意思時,有時會遇到難以理解的情況。這些句子之所以難懂,是因為與常規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通過聯系語境,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
4、本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1)新課的導入:如歌曲導入法,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2)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感受,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的目的和難易程度,提出新穎的見解,并展開討論。通過整體分解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最終總結出作品的主題。
(3)設計一個典型環節,讓學生能夠深入文本,充分理解內涵,或者進行角色扮演,直抒內心感受。例如,在合作表演中,營造一個生動活潑、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氛圍,幫助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情感,采用學生與作者對話的方式進行表演,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促進他們積極思考、探索、交流、表達,從而開闊思維空間,提升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品。
(1)播放歌曲:“春風吹又生”,風箏在藍天飄揚,帶著我們的夢想和歡樂,讓我們重溫放風箏的美好時光。電腦課件展示,讓我們一起感受那份童心和快樂。
(2)互談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談兒時放風箏或玩其它游戲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課:風箏或其它游戲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如果有人剝奪你游戲的權利,你會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們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誤解與沖突。那么,就先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于風箏的故事吧。(投影課題并出示目標:見課件)
(4)了解魯迅及作品:課件展示魯迅生平、作品;學生自由朗讀,并對照卡片做筆記。
(二)整體感知,朗讀思考。
(1)檢查預習,訂正字詞。(見課件)
(2)聽讀課文并感知(課件展示,課文配樂配圖朗讀。)
課件顯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聽完課文以后,我感受到了小兄弟的勇氣和聰明。他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反而想盡辦法解決問題,最終成功地幫助了村子里的人們。這讓我明白了只要有勇氣和智慧,就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同時,我也學到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因為小兄弟能夠做到這一切,也離不開村子里人們的支持和幫助。這讓我意識到在面對挑戰時,團結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小結]:通過閱讀,我們感悟到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我們要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是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三)自讀課文,理清思路。
(1)師生共讀。(提問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據“我”的情感經歷安排文章結構的?)
(2)討論明確:看風箏——憶風箏——議風箏。(板書)
(四)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1)學生與作品對話:在預習提問的前提下,看看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以四人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問題卡片,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質疑,準備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投影儀展示學生的問題卡片。)
(2)學生與學生對話: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下節課每組選派一名中心發言人陳述本組討論結果,不同意見或尚未解決的難題可在老師的啟發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答案不必強求一致,學生可保留自己的觀點,尊重其獨特理解與感受。)
(五)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1)網上搜索并閱讀《風箏》賞析作品。
(2)準備課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品味語句。
老師將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包括聲音、語調、速度和感情的表達。學生可以分組朗讀、一起朗讀或者重點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布置一些思考問題,為之后的交流和探究做準備。師生將和課文進行對話,共同探討。
(1)師范讀1、2自然段,生思考[問題情境一]:
1、“我”見到風箏為什么會產生“驚異和悲哀”的心情?(聯系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多角度探究)
[討論明確1]: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這里所說的“春天”,是指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飄揚著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到遠處飄動著一兩只風箏,讓我聯想起故鄉風箏飛揚的春天氣息,讓我覺得這春天仿佛就在這片天空中蕩漾著。
(2)指名朗讀課文(3—4段),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么不同的態度?[板書]“我”:嫌惡小兄弟:喜歡
2、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在課文中分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出來),并說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孩?——天真、活潑、聰明。
3、我為什么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學生各抒己見)
“我”是一個對兄弟情深、關愛備至,同時也是一個注重家庭責任、要求嚴格的兄長。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和毒害,這使得“我”在對待兄弟的過程中,有時會表現出一些不夠理性和偏執的一面。
(3)自由朗讀第5—11段。思考[問題情境三]:
1、“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劃出并自讀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作者為什么說“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聯系“懲罰”一詞,就比較清楚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3、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明確后在書上劃出,這是本文重點,可讓學生自由感悟。)
[教師小結]: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不準兒童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的天性。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為有悖于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只是一只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為什么總想補過?兄弟已全然忘卻,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呢?
(提示學生結合語境思考與討論。)
作者深感沉重,因為始終無法得到弟弟的原諒,無論設想的補過方法如何,都無濟于事。更令人沉痛的是,曾經對弟弟實施的“精神虐殺”式的管束,如今卻被弟弟完全遺忘,毫不抗拒。作者感嘆被虐待者的健忘和無抵抗,認為正是虐待者得以肆意虐待的原因,令人感到悲哀和沉重。
(4)[問題情境四]:末段的語句如何理解?(集體朗讀)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在學生討論時可以適當提示背景資料。)
[討論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體驗反思,合作表演。
學生與作者對話:
(1)假如你處在作者這個位置,你會如何做?找同桌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虛擬空間,穿越歷史,通過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主題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2)老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品析、研討文章的主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并分析。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中介的角色,通過適時的穿插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時,老師也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積極參與討論活動,與學生一起探討文章的主題和觀點。對學生的見解,可以進行合理肯定,對于那些有創意的見解,更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
(3)主題討論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4)主題探究提示:
1、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家里有一個比我小一歲的小兄弟,我們感情非常好。有一次,小兄弟拿著風箏要出去放,我卻不讓他,擔心他會弄丟或者被風吹走。雖然當時是出于好意,但現在想起來卻覺得有些可惜。后來,當我長大成人后,我意識到了自己當時的錯誤。于是,我便開始補償小兄弟,陪他一起放風箏,教他怎么操作,還給他挑選了漂亮的風箏。看著小兄弟笑逐顏開的樣子,我內心也充滿了幸福和滿足。兄弟之間的情誼是如此深厚,我愿意用我的行動來彌補當初的遺憾,讓我們的關系更加牢固。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小時候,我記得曾經很粗暴地阻止弟弟放風箏,直到長大后才意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我開始意識到游戲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于是我努力彌補了之前的過失。這個經歷讓我意識到,我們應該重視游戲對于兒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那些落后的兒童教育觀念。
4、在我小時候,我記得我不許我弟弟放風箏,總是怕他會受傷。而如今長大了,我意識到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應該讓他自由地去嘗試和探索。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愚昧落后的行為。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不被他人的無理行為所侵犯。
(四)課堂總結,提出希望。
教師與學生對話:
(1)文章中心的兩個要點:
懺悔:我對弟弟的“精神的虐殺”——自我譴責。說明“我”對弟弟的自省。(板書)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卻。也說明弟弟和“我”的親情。(板書)
(2)教師總結:《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五)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1)與本文對比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小弟弟疑惑地看著哥哥,問道:“你為什么要這樣對我?”哥哥沉默片刻,臉上露出一絲愧疚,輕聲說道:“對不起,我錯了。”小弟弟聽了,眼中閃過一絲失望,但很快又恢復了平靜,他輕輕地說:“沒關系,我不怪你。”雖然表面看起來平靜,但小弟弟心里其實并沒有忘記哥哥的行為,他暗下決心,以后會更加小心謹慎地和哥哥相處,不再輕易相信他的承諾。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布置預習:我已經為您修改了原創內容,請查看:請通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生詞。標記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提出疑問。可以查閱魯迅相關資料,準備討論。
⑵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2、教師:
⑴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⑵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⑶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
整體感知課文,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知
1、導人:
親情是世間最真摯美好的情感之一。無論是溫馨動人的親情故事,還是充滿誤解和沖突的親情糾葛,都展現出深厚的情感內涵。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風箏》,講述了魯迅(周樹人)回憶起與弟弟周建人一起放風箏時的故事。無論是當時的過失,還是后來的自責和無法挽回的遺憾,都流露出濃濃的兄弟之情。《風箏》宛如一首頌揚親情之美的樂章,讓人沉浸在自然和諧、情感交融的詩意之中。讓我們一同感受這篇文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2、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3、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⑴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⑵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⑶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展開討論,相互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學生們可以就課文內容展開討論,互相提出問題,進行思辨。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4、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描寫了一個兄弟之間的深厚情誼;游戲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主人公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和成長;小兄弟包容寬容的心態。故事集中展現了主人公經歷的驚訝、懺悔、改過、悲傷等情感。抓住主人公情感歷程這條線索,有助于深入理解課文的主旨。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理解,尊重他們獨特的感悟。
二、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1、問題探究:
⑴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⑵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⑶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2、教師小結:
北京的冬日,天空中飄蕩著孤獨的風箏,引發了我心中的無限感慨。在這寒冷的季節里,風箏在藍天中飛舞,仿佛是一抹亮麗的色彩,給這冰冷的世界帶來了一絲溫暖。回想起往事,仿佛看到了春日明媚的畫面,那時的陽光溫暖而明媚,微風吹拂,花香撲鼻,心情也隨之明朗起來。現實中的嚴冬帶來了寒冷的寂寥,而回憶中的春日卻是溫暖而美好,這種反差讓我感到無比的悲涼和惆悵。愿時光能夠倒流,讓我重返春日的溫和與明媚,擺脫眼前冰冷的寒威,迎接光明的未來。
三、布置作業
1、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2、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3、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在上一堂課中,我們一起讀了課文,感受到了其中表現的兄弟之間深厚的感情,理解了游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體會到了魯迅嚴格要求自己、勇于批評自己的品質,并且感受到了作者從驚異到悲傷再到自責和沉重心情的情感變化。通過這些,我們初步領悟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那么,在這個故事中,我們還能夠學到什么呢?接下來我們繼續深入閱讀課文,探尋更多的啟示。
二、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再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二、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對知識進行預習和思考后,小組成員之間展開討論,選擇共性和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小組代表可以相互提出問題并進行交流,老師在引導下幫助深化討論,全班學生可以就不同觀點展開討論。老師應該引導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 如何有效地合作探究問題?
2. 如何確定共性和有代表性的問題?
3. 如何引導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并達成共識?
4. 如何對不同意見進行探究和討論,以便全班學生參與討論并得出結論?
三、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第一組:
小兄弟站在草坪上,眼睛注視著遠處有人放風箏的場景。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好奇地看著那些風箏在天空中飛舞。他的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仿佛自己也在風箏的世界里飛翔。作者通過描述小兄弟的眼睛和笑容,展現了他對外界的好奇和向往。小兄弟被描繪成一個充滿童真和好奇心的孩子,他對周圍世界充滿了探索和想象。在文字和插圖中,小兄弟透露出一種純真和快樂的感情,讓人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知世界的向往。
在文中所提到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是指小兄弟在被父母指責和責罵的情況下,心靈受到傷害和折磨的場景。作者在文中是一個敏感、善良的形象,對小兄弟充滿同情和憐憫。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憂慮和無助的情感,體現了作者對小兄弟的深切關懷。這時的小兄弟處于被動接受父母指責的困境,無法自我辯解和解釋,感到十分委屈和無助。
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
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小兄弟天真活潑,聰明伶俐,身材瘦弱。而我卻是個粗暴的.兇手,對他施加了殘忍的虐待。文章中透露出對小兄弟的憐憫和同情,以及我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自責。
2、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深受啟發。原來,游戲不僅僅是為了消遣,它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我理解了游戲的意義之后,感到內心沉重,總想要彌補過失。這表明游戲對我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態有著深遠的影響。
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作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努力進行補救。他不會因為自己最初的動機良好就原諒自己,也不會因為最初的想法受傳統影響而放過自己,更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不加以處理。他的內心沉重,可見他對自我反省非常嚴格,他的為人嚴謹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3、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⑴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⑵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教師小結: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四、體驗拓展
1、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在全班交流。
2、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游戲是我最喜歡的事情,玩具是我最親密的伙伴。在我記憶深處,有一個讓我難以忘懷的游戲和玩具,那就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積木。那些五顏六色的積木,可以組合成各種形狀和結構,讓我在創造和想象中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我記得曾經用積木搭建過城堡、飛機、船只,甚至是一個迷你的小鎮,每一次完成都讓我感到無比滿足和驕傲。積木不僅是我的玩具,更是我探索世界、鍛煉想象力的工具,它教會了我堅持不懈、勇于嘗試的品質。至今每當看到積木,都會不禁勾起我美好的童年回憶。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練筆中寫)
3、教師小結:
《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五、教學小結
這篇課文是學生初次接觸魯迅的作品,內容較為復雜。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他們立刻完全理解,而是引導他們從局部入手,逐步探究,逐步理解全文。在引導學生探究時,可以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維,激發獨特感悟。兩節課下來,雖然學生可能仍有疑惑,但他們的探究和創造性閱讀能力得到提升。此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品質。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9
教學設想:
在兄弟間的矛盾與誤解中,親情的力量得以彰顯。這篇散文描述了兄弟之間的沖突如何在親情的溫暖中化解,既有溫馨和諧的一面,也有誤解沖突的一面。文章提出了如何正確教育兒童的問題,以及人們需要勇于反思自己,正視錯誤并及時改正的重要性。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感受到家庭中濃濃的親情,學習如何審視自我,勇于改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于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1)理解本文的結構層次。
(2)熟讀課文,把握感情線索,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3)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2、能力培養點
(1)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學生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評價等多種閱讀方式,來掌握生字詞,領略文章的語言特點,深入理解文章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
3、情感體驗點
(1)學習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于解剖自己。
(2)理解課文中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和對春日溫和的熱烈憧憬。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復雜情感。
(2)理解在誤解和沖突中所透出的親情。
2、難點
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課件(放《風箏》歌曲,出示放風箏的影片。)
你能讀出這首歌詞里面某些詞語的深層含義嗎?請你仔細品味,寫出這些詞語的深層含義。(提示:談出類似“不健全”、“不自由”即可。
設計目的:為了讓學生對風箏產生興趣,并且引導他們深入思考風箏的意義,老師決定帶領學生一起探討風箏的起源、制作方法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風箏的意義。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為后續的學習內容打下基礎。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魯迅
作家作品簡介。(出示多媒體課件)
2、指導學生積累字詞。(出示多媒體課件)
(1)字音
(2)詞義
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作家的作品對于理解課文起到關鍵作用;同時,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注重積累和掌握詞匯,這有助于順利進行朗讀和分析課文,同時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這篇課文主要圍繞風箏和作者的故事展開,其中涉及了兩件事。這兩件事相隔二十多年,作者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作者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事情,對風箏的看法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作者用大量篇幅敘述關于風箏的往事,是為了引起讀者對風箏和作者情感變化的共鳴,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風箏的深厚感情和回憶。
風箏在這篇文章中象征著少年時的夢想和中年后的懊悔。故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少年時代殘忍地摧毀弟弟的風箏的夢境;第二部分描寫了中年后讀書后懊悔不已,想要彌補過去的遺憾卻無法實現。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描述和對自己內心的深刻反省,作者批判了那些受傳統封建教育影響,對子弟施加無謂壓力的父兄們。在四周寒冷的環境中,作者感到無助和悲傷,對現實的冷漠和殘酷充滿憤恨,同時對春日溫暖的希望充滿向往。
4、梳理結構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描述故鄉風箏的春日情景引出了整個故事。他描繪了春光明媚下,孩子們在田野上放飛風箏的場景,展現了一幅生動美麗的畫面。接著,文章圍繞著風箏事件展開,描述了作者和哥哥一起放風箏的情節,以及風箏在天空中飛翔的場景。最后,通過風箏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和親情的眷戀之情,以及對自由和夢想的向往。整個文章通過風箏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家鄉的美好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共同歸納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景入題,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對故鄉春天的描寫。
第二部分(第3—11段)敘述“風箏事件”的經過。
很快,我從家鄉溫暖的春天回到了北京,卻發現這里已是寒冷的冬天。我習慣了家鄉綠樹成蔭,春風拂面的情景,一時間竟有些難以適應這冰冷的現實。寒風刺骨,樹木光禿禿的,城市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群讓我感到陌生。仿佛一切都變了樣,只有我還停留在那個溫暖的春天的畫面里。這種強烈的對比讓我心頭充滿了悲涼之情,仿佛一切美好都在轉瞬間破滅,只剩下空寂和落寞。
設計目的:以主干性問題促使教學深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并通過歸納提練,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感知文章的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默讀課文,找找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幾件事。學生先在小組之間相互復述故事的內容,小組再派代表在班上復述故事的內容。
(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
(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我”中年時讀了兒童教育的書籍后無限懊悔當年對弟弟的'虐殺,想補過而又不得的經過。
復述故事的內容時,老師要提示:要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交代清楚。)
2、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在課文中,作者圍繞風箏講述了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之間相隔了二十多年。通過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發生了變化。在文中,可以找到一些體現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句子或詞語。作者在第一個故事中對風箏的熱愛和追求表現出年輕時的執著和夢想;而在第二個故事中,作者對風箏的態度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追逐和競爭,而是更多地體現出成熟和內心的平靜。通過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從激情到淡定的轉變。
(2)說說使作者感情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1)“我”原來“嫌惡”放風箏,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詣制作的風箏為“勝利”,當年對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時隔二十年后,“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此后每當回憶這事。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后來的看法是:“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2)產生變化的原因:偶爾看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中年明白了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
設計目的:通過復述課文內容,鍛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通過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把握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課內小結
文章關于風箏往事的聯想,其感情線索,有兩條: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緒發展為主線。兄弟倆圍繞著對風箏的好和惡,而產生出兩種尖銳對立的情緒,以致發生了我對小兄弟精神虐殺的“這一幕”。“我”在“這一幕”以勝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續到中年。二十余年后,一旦認識到“勝利”的空中樓閣是用對兒童“精神虐殺”的悲哀的磚塊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責、內疚組成的悲哀的網便蒙罩著心頭。
五、作業
思考課后練習題一、三。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
風箏——故鄉春天的象征,給“我”的只是“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和“無可把握的悲哀”。這種回憶的悲哀更加重了現實的嚴冬的肅殺。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臨著“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我”沒有畏縮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而是積悲成憤,憤然前行。文章用了相當大的篇幅敘寫關于風箏往事的回憶,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設計目的:喚起學生的記憶,把學生引入課堂情境中來。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難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同學共同研討歸納。
相關問題預設:
(1)北京的冬季,寒冷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冽,地面上鋪滿了一層雪白的雪花,遠處飄動著幾只五顏六色的風箏,仿佛是孩子們在天空中留下的一抹歡樂。站在窗前的我,心中涌現出一種莫名的驚喜和感動。這一切仿佛在寂靜的冬日里,勾勒出一幅溫暖而美好的畫面,讓我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份悸動和溫情。
(2)“我”對小兄弟的寬恕,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之意,竟然“驚異地笑著,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你怎樣看待小兄弟的這種態度?
(3)“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為什么“我”的心沉重著,怎樣看待“我”的自責、補過?
(4)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被困在了一個寒冷的嚴冬中,四面都是冰冷的寒氣,讓我感到顫抖不已。我倒不如躲到一個更加肅殺的地方去,至少那里可以讓我感到更加安心。
2、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感受。
學生活動:在小組討論中,我們結合課文和自己的體驗,探討了兒童玩游戲的看法。有些同學認為,兒童玩游戲可以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另一些同學則認為,過度沉迷游戲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導致沉迷成癮的問題。在小組之間交流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接下來,我們將派代表在全班舉行一個小辯論賽,就兒童玩游戲的利弊展開討論,看看能否找到更多的共識和觀點。
(此題系拓展性學習,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看法,學生只要說得有理就應給予鼓勵。)
3、引導學生品味文學語言的魅力。
學生活動:小兄弟年紀輕輕,臉龐白皙,眼睛明亮有神。他對風箏情有獨鐘,時常一臉專注地盯著風箏在蔚藍天空中飄舞的身影。他的眼神灼灼有神,手里緊握著線,時而輕輕拉扯,時而放松,仿佛與風箏有著某種默契。這時,他的臉上洋溢著無限的喜悅和專注,仿佛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他和風箏。
(“瘦得不堪”,以自描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體態;“張著小嘴”“呆看著”“出神”,以一邊串的動詞傳神地顯現出小兄弟喜歡風箏到了極點——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癡如醉觀。
本段文字綜合運用肖像、動作、神態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設計目的: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的方式參與,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合作性,激發了他們對知識的探索和學習的熱情。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總結反思:這篇課文充滿了豐富的內涵。它涉及到兄弟情誼的珍貴;游戲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主人公的自我反省精神;小兄弟無怨無悔的高尚品質;以及展現了主人公驚訝、悔恨、悲傷等情感。在“春光明媚”的背景下,通過回憶往事,與現實嚴冬的“寒冷”形成對比,使得文章既增添了動人的回憶色彩,又在黑暗現實中透露出對光明未來的向往。
拓展練習:
1、在與家人相處的點滴中,我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有時候,我們之間會因為誤解和沖突而產生矛盾,但在那些溫馨的時刻里,親情卻讓我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記得有一次,和父輩一起度假的時候,我不小心弄丟了錢包,整個人都慌亂了起來。父親并沒有責備我,而是耐心地安慰和幫助我找尋。最終,在他的幫助下,我找回了丟失的錢包,心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這件小事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家人之間的親情是無條件的,他們不會因為我犯錯而責備我,而是選擇包容和幫助。在這份親情的支撐下,我感到無比幸福和溫暖。家人間的親情是如此寶貴,讓我深深珍惜每一刻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光。
2、親情是人世間最溫暖、最真摯、最美好的情感,古詩文中常有對親情的贊美之辭。您能寫出一、兩句表達親情的句子嗎?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10
一、導入
說到“親情”兩個字,你們會想到什么?這個單元都是安排的課文都是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我想大多數人想到的是愛,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在理解和包容中的親情會感動我們,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又令人難忘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和他小兄弟的故事里……
二、作者簡介
1、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字豫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曾去日本學醫,后來又改為從事文藝工作,企圖改變國民的思想。魯迅有三兄弟,魯迅是老大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1918年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2、代表作品集:
小說集《吶喊》、《彷徨》,《孔乙己》《狂人日記》《藥》都選自《吶喊》;
雜文集《墳》
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
散文詩集《野草》。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主要是用曲折的象征手法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
本文選自《野草》,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
3、魯迅名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2、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三、全班齊讀課文
1、 標段落序號
2、 劃出自己不會讀或不理解的字詞
四、解字答疑:
風箏zhēng
1、丫杈(chà):椏杈,樹的枝丫
2、伶仃(líng dīng):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風箏數量少)
3、憔悴(xián wù):本來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這里指風箏的色彩暗淡)
4、模樣(mú)
模 mú:模樣
mó:勞模
5、吐蕾(lěi):
蕾:lěi 即將開放的花,俗稱花骨朵。
蕊:ruǐ 花蕊是花的組成部分
6、肅殺sùshā:形容秋冬天氣寒冷,草木枯落 。
7、訣別(jué):多指不容易再相見的離別
決:決定 決心
訣:訣別 言字旁,與言語有關
抉:抉擇 選擇
8、蕩漾(dàng yàng):
9、嫌惡(wù):厭惡。
嫌:嫌惡
賺:賺錢 貝字旁,和錢有關
10、笑柄bǐng:可以拿來取笑的資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視。
12、恍huǎng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13、什物shí:
什: shén:什么
Shí:什物
14、驚惶huáng:
15、瑟縮sèsuō:因為寒冷或者受到驚嚇而身體蜷縮或抖動。
16、苦心孤詣(yì):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
17、虐nǜe殺:虐待致死
18、懲罰chéng
19、墮:duò 思想和行為向消極的方向傾斜
墜:zhuì 掉下去
20、寬恕:
恕:shù
怒:nù
五、用自己的句話來概括課文的內容
線索 風箏
人物 小兄弟 我
態度(20年前) 喜歡 厭惡
做風箏 毀風箏
(20年后) 全然忘卻 后悔
毫無怨恨 補過
心情 沉重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小兄弟最喜歡放風箏,“我”不準小兄弟放風箏并毀壞他所做的風箏。等到中年明白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為,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我”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心只能一直沉重著)
六、課文分析
1、劃分層次
1—2:
3-11:
12
2、詳解
① 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總起下文)的是哪兩個詞?
驚異、悲哀
② 文章開頭第一段就寫北京春天的景色,接下來就說“這是一種驚異和悲哀”,作者驚異什么?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還沒有過去,就有人放風箏,所以“驚異”。
見到風箏,就想起小時候毀壞小兄弟做的風箏,而且沒辦法補過,心里悲哀。
A.找出文中描寫故鄉春二月景色的句子。“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可以看出故鄉的春二月是溫和的。
B.再找出描寫北京冬天景色的句子。“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感覺到了北京冬天的寒冷。
故鄉的春二月的景色和北京冬天的景色是形成對比的,但兩者有個共同點,故鄉的春天有風箏,北京的冬天也有風箏,所以勾起了作者小時候后的回憶,看到風箏就想起以前小兄弟很喜歡風箏而且自己做風箏,但是我卻很厭惡風箏,認為是沒出息的孩子才玩的,還毀壞了小兄弟的風箏,二十年后偶然間看到一本外國書才知道游戲兒童的正當行為,想得到小兄弟的原諒但是他已經不記得了,所以無法補過了。所以感到悲哀。
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明確: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很久以前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請同學概括該大段(1-2)的段落大意:
④為什么作者覺得“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
明確:在中國古代戰亂頻繁的時候,大家都以征戰沙場為榮,在作者他們所處的時代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們這個時候的人的想法就是:只有認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并且取得功名才是有出息的。所以作者就覺得“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⑤找出文章生動描寫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語句。
明確:
(1)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
(2)遠處的蟹風箏突然掉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的跳躍。從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3)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春光明媚的時候出去放放風箏,本來對小兄弟的身體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他只能呆看人家的風箏,他驚呼跳躍,都能看出他的.入迷以及天真活潑的天性,小兄弟入迷的情景描寫得越仔細生動,越能看出作者對小兄弟的同情,還有對自己深深的自責。悔不當初啊!
⑥小兄弟不僅看風箏,還自己做風箏,而且人家都是做蜈蚣風箏蟹風箏,小兄弟做的是蝴蝶風箏,作者有沒有因為小兄弟做的風箏有創意而夸獎他?
明確:沒有。反而很憤怒,
請同學讀出作者毀壞小兄弟風箏的句子。這些動作描寫都可以看出作者很粗暴、冷酷無情。
在我只是發現小兄弟的風箏還沒有毀風箏之前小兄弟就驚惶、瑟縮了,已經嚇得發抖了,在我毀了風箏之后也沒有任何反抗,這是為什么?
明確:
1、身體不好,打不過哥哥
2、 覺得哥哥是對的,是自己做錯了事情。
當時魯迅的父親已經去世,他作為家里的長子,承擔了家庭的重任,“長兄為父”。 弟弟認為管得正當,是自己做風箏犯了錯,自認該罰。一個認為管得對,一個認為應該管,他們都默認封建禮教下的“長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⑦“我不幸偶爾看到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明確: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而現在看了書以后認識到自己是錯的,心情很沉重,自己的良心遭受了譴責,所以叫做不幸。
⑧“精神虐殺的一幕”具體指什么?
現在看到外國書上的道理,才知道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我不讓小兄弟玩就是扼殺了他的天性,屬于精神上的虐殺。
⑧作者想到了補過的方法?“我”想補過的心意誠懇嗎?請同學找出作者打算補過的方法。
明確:方法一:送他風箏,和他一起放。 不可行,已經有胡子了,到中年了
方法二:求他的原諒。 不可行,他已經完全忘了有這回事。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作者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作者本來也不記得有小時候毀風箏這樣一件事,到中年時候看到一本外國的書才想起自己以前做錯了,可是小兄弟已經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了。他從來就沒有覺得兄長毀自己風箏是一件不對的事情,“他的臉上添了許多生地辛苦的條紋”,他也沒有時間去想這樣的事情,作者覺得他已經有點麻木了,有點可憐,作者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小兄弟明明是個受害者,他還全然不知,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覺得兄長管我是對的。
⑨有些人會認為,明明事情過去二十年了,為什么作者還要耿耿于懷非要記在心上呢?
明確:這就是作者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作者比我們一般人有著更強烈的自省精神,會自我解剖,并沒有因為自己二十年前毀掉小兄弟的風箏出發點是好的而自己原諒自己,而是記起以后就想補過。但是小兄弟已經完全忘了以前的事,所以他想補過也沒法補過,心情沉重,只能受到良心的譴責。
請同學概括本大段(3-11)的段落大意:
⑩最后一段的怎么理解?
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我與小兄弟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我有了覺悟而感到后悔痛苦,小兄弟至今也沒有知道哥哥的行為對他是一種精神的虐殺,虐殺者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被虐殺者仍然沒有覺醒,是麻木的。這才是魯迅感到的悲哀。
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卻”說明了什么?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11
一、 教學 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讀寫文中生字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同學們認識到親情的可貴,懂得珍惜親情。
二、 教學 重點:
1、生字詞的掌握;
2、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這篇散文詩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主題,學生存在一定困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放風箏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
風箏帶給孩子們無盡的快樂,然而,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夠享受放飛風箏的樂趣和自由。讓我們一起聆聽魯迅先生與他的兄弟之間關于風箏的故事,深入了解其中的故事內涵。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魯迅先生。
二、檢查學生預習生字及詞語積累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寫“我”回憶了有關()的故事?要求邊聽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2.課文記敘了“我”毀掉了弟弟的( ),后來我知道自己( ),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 )。
3.全文的感情基調是()?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4.全文分為幾部分?應如何劃分?全文的結構如何?
四、課文精講
研讀課文第一二段,回答問題
1.第一段屬于什么描寫?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2.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為什么?
3.既然基調是悲哀的,為何“故鄉的風箏時節”卻寫得很溫和、鮮明?
4.四周都是寒冷的冬天,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故鄉那逝去的春天。然而,就在這時,春天卻突然出現在了北京的天空中,仿佛在蕩漾般綻放。
研讀課文第三段:劃出我和弟弟對風箏態度句子,思考這些句子在文章當中的作用
讀第四段:我發現弟弟偷偷在院子里做風箏,他一邊專心地折紙,一邊不經意地看著我。我輕輕走近,突然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嚇了一跳,手上的紙飄落到地上。我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我知道弟弟做風箏是為了參加學校的風箏比賽,而且他一直隱瞞著我。我想給他一個驚喜,所以決定幫他完成風箏,一起參加比賽。弟弟被我嚇到后,看著我有些慌張,然后露出了欣喜的表情。他沒有想到我會這樣做,感到非常感動和開心。我們一起完成了風箏,最終在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這一切都讓我們更加親密和默契。
讀第五至十一段:回答問題
1.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2.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
3.為什么說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4.為什么20年來毫不憶及?
5.劃出我是想如何補過的及弟弟知道有這么一件事后的神態。
6.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
7.“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悲哀之所以被稱為無可把握的悲哀,是因為它往往來臨時讓人措手不及,無法預料。這種悲哀不像其他情緒那樣可以被理解和控制,讓人感到無力和茫然。作者表示自己寧愿躲到嚴冬中去,是因為嚴冬給人一種肅殺的氛圍,讓人感到安靜和安全。然而,現實中四面都是嚴冬,意味著無論哪個方向都充滿了寒冷和威脅,無法找到真正的避難所,這種無助和絕望的感覺讓人倍感沮喪。
五、賞析課文的藝術特色
1.意蘊豐富 深刻
2.構思精巧
本文以“風箏”為線索,用第一人稱展開敘述,顯得親切、真實。
3.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這首尾的照應是由實而虛由北京的風箏而想起故鄉的春天;又由虛而實,由回憶中的春天進入現實的嚴冬。
4.語言精當
5.聯想的.運用
六、引導討論:
1、當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游戲是我最喜歡的事情,玩具是我最珍愛的伙伴。在小時候,我玩過許多有趣的游戲,也擁有過許多喜愛的玩具。其中最難忘的是我和小伙伴們一起玩捉迷藏的經歷。那時我們總是躲來躲去,盡情享受著追逐與被追逐的快樂。而我最珍愛的玩具是那只陪伴我度過童年的玩具熊,它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都陪伴著我,給我帶來無盡的安慰和歡樂。小時候的游戲和玩具,是我成長中最美好的回憶,也是我心中永遠的寶藏。
2、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3、想想現在有沒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現象?
七、教師小結:
兒童天生喜歡玩耍,擁有快樂童年是無價之寶。或許是因為明白這個道理,兄長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絲悲傷揮之不去,這種悲傷伴隨他很久,不斷地困擾著他的內心。
當然了,學習和玩耍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玩耍能夠讓我們放松身心,釋放壓力,培養興趣愛好,促進身體發育。而學習則能夠開拓我們的視野,增長知識,提升技能,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既要享受玩耍的樂趣,也要努力學習,做一個知識和能力兼備的孩子。
八、作業
1、完成課后習題;
2、寫一篇關于親情的作
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少于500字,下周五的語文課交。
九、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課的教學,本人認為存在著以下問題:
由于對新課標的理解不夠,在講解過程中未能充分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導致未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平衡介紹作者和文本內容的比例,避免過度突出作者的背景。另外,在選擇聽讀材料時,應該注重選取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內容,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可以嘗試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參與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
整個教學還是屬于傳統式的,沒有滲透新課標理念。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12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友誼。
3、對怎樣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一定的感受。
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友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詞語(書后)(指名讀、自由讀)。
2、讀句子,(自由讀,想讀哪句讀哪句,把幸福和快樂送給小伙伴;齊讀,師生共同享受這份幸福和快樂。)
是呀,紙船和風箏讓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給他們倆帶來多少快樂呀!正當他們沉浸在這幸福和快樂的時候,這快樂卻不沒有了。
二、初讀課文
讀了課題,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讀讀課文了吧?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要想辦法認識它,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三、學習生字詞
1、學習生詞。
把你們讀的情況匯報給大家,誰愿意讀?(請一對同位起立讀詞,出現問題及時糾正。)
2、學習生字。
單個讀生字,齊讀生字。
四、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板畫。
聽說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這里,大家看,這就是他們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請大家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他們的家應該各建在哪里呢?
(2)貼房子。
(學生以課本為依據,在相互交流中貼對房子的位置。)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二至六自然段。
1、了解課文大意。
松鼠住在山頂,小熊住在山腳,他們卻成了好朋友,這是怎么回事呢?請大家讀讀二至六自然段,到課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重點學習三、五自然段,體會松鼠和小熊高興的心情。
他們倆收到對方的禮物,可高興了!書上有兩個自然段寫了他們高興的心情,是哪兩個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試著帶著高興的心情讀讀。(學生自己讀。)
哪里直接寫了松鼠和小熊高興的心情?
3、配樂朗讀一至六自然段,體會友誼帶來的快樂。
4、區別“漂”和“飄”。
讀一讀,看看你有什么發現?(出示兩個句子。)
紙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門口。
風箏乘著風,飄呀飄,飄到松鼠的家門口。
教師小結:你看,這兩個字讀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卻不一樣,這個“漂”是三點水旁,和水有關,表示在水上“漂”;而這個“飄”是風字旁,和風有關,表示在風中飄。我們的漢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個有心人,一定會發現漢字更多的秘密。
二、學習第七自然段。
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師深情朗誦,感染學生情緒,使學生深入人物內心世界,體會人物的.感情,理解課文內容。
三、學習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他們的心情怎么樣?(很難過)能告訴小鳥原因嗎?
2、讓我們帶著難過的心情讀讀這兩個自然段。(齊讀。)
3、原來你們吵架了,誰也不理誰了,可是我不明白他們為什么還是每天扎風箏,折紙船,這是怎么回事呢?
四、學習第十、十一自然段。
雖然吵架了,但心里還都想著對方,還想和對方做朋友啊!那結果怎樣了呢?請大家自己讀讀第十、十一自然段。
結果怎樣?(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誼失而復得,他們的心情一定很復雜,我們能不能通過讀把你的心情表達出來?先自己試試。
五、拓展練習。
1、是啊,松鼠將所有的紙船都放進了小溪,一只只紙船載著他深深的情意順流而下,小熊看到這么些紙船向他漂來,會怎樣呢?
2、小熊、松鼠,經歷了這一切,他們以后還會鬧別扭嗎?
我知道你們都學會了珍惜友誼,你們有什么話要對我說嗎?
大家說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記住你們的話,用一顆真誠、寬容的心去對待朋友,呵護友誼,愿我們大家永遠是朋友!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13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課前準備
1、制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輕聲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連詞多讀幾遍。
(1)自讀,互讀。
(2)不理解的詞語。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1)我來考考你。
一學生拿著生字卡片,讓另外學生讀出讀音,然后再組詞(如有可能再說一句話)。
(2)我來說你來猜。
出示詞語:
精心憧憬依然蹤影似乎凌空飛起
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半沉半浮翩翩飛舞
一學生說出詞語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動作),其余學生根據他的話或動作,從上列詞語中找出該詞語。
三、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1、選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
讀后回答,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四人一小組討論。
3、每組選代表發言。
四、感情朗讀課文,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
自由讀課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交流。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感悟課文,體會我們的.心情變化
(一)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二)找出我最喜歡的部分。
1、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地方。
2、說出你為什么喜歡這部分。
(1)做風箏
重點句子:
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①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這部分。
②感情朗讀,讀出快活的心情,強調依然。
板書:依然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③練習把不但而且加進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里去,進一步體會我們快活的心情。
(2)放風箏。
重點句子:
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這句話。
②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詞最能反映出我們當時快活的心情?
板書:拼命
③感情朗讀,讀出快活的心情。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3)找風箏。
重點句子:
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①讓學生分別找出這幾句話,教師出示這幾句話。
②學生連起來讀這幾句話,整體體會我們當時心情的變化過程。
③找出最能表現當時心情的詞語。
板書: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哭垂頭喪氣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④練習用上面幾個詞說幾句話,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學習中遇到困難、麻煩時的表現。
三、拓展想象
讀課文最后部分,思考我們找到幸福鳥了嗎?
讓學生大膽想象,能說多少說多少,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
如有時間可以讓學生寫下來。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 14
學習目標
能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分析語言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題。
體驗感受生活中誤解、沖突中的親情。
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分析語言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教學步驟
(一)復習引入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魯迅先生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16部。他的文學作品以雜文成就最大。
合作探究,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1、浮動的風箏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驚異”,為什么“悲哀”。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的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 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3、怎樣理解“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4、該如何理解寫風箏事件的兩段文字里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有對小兄弟的同情,后悔和對自己冷酷無情的深深地自我譴責。
春光明媚,“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到野外放放風箏是有好處的,可是兄長不允許,只得呆看別人放的風箏,兄長對小兄弟呆看風箏時表現出的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也認為是“笑柄,可鄙的”。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兄長一臉嚴冬般的肅殺,這樣的壓制太殘酷了!
寫小兄弟偷做風箏,隱隱寫出了兒童的動手能力。弟弟做得蝴蝶風箏表現他的聰明和肯動腦筋,很會設計。這樣有益身心的行為卻要偷偷來做,實屬可憐之至。字里行間,成年的魯迅對弟弟的褒揚和同情我們是可以感受到的。但少年的魯迅卻是那樣的兇神惡煞,滿足于摧毀弟弟心血的精神虐殺行動,少年時的魯迅寫得越是冷酷,我們越是能體會成年魯迅的同情、后悔與自責。
5、偶爾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跟“懲罰”一詞聯系起來就明白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國外書上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6、我們如何理解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后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
7、為什么說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于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天性。
8、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并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9、文章結尾突出了嚴冬的“寒威和冷氣”,你能體會出幾層含義?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二層含義:天氣的寒冷;內心的沉重和悲涼。
10、怎樣理解末段中“無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1、手足情深,誤會沖突中飽含親情。
2、 敢于反省、知錯必改的精神。
3、 不要過分限制兒童游戲玩耍的自由。
(三)總結(屏幕顯示)
《風箏》不僅表現了兄弟之間濃濃的手足之情,而且在誤會和沖突中給人以兒童教育觀念方面的深沉的思考。這樣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無論在何時,都會給同學們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每一個同學或許都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感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通過這樣深沉的思考,讓我們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深刻豐富。
(四)體驗與拓展
你與家人有過誤解與沖突嗎?你如何看待誤解與沖突中所包含的親情呢?請用300個左右的文字把它寫出來,與家人交流。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風箏》12-11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風箏》3篇12-12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 教案02-03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01-25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8-27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3-17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03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0-24
七年級語文上冊名師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