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師:上節課我們劃分了文章層次,明確了各段段意,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個詞來贊譽濟南,是哪個詞呢?
生:寶地
師:既然說是寶地,都體現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
師:濟南真可算是處處是寶地,是美景。今天我們重點分析描寫山的這幾段。來看看這些美景是如何通過語言展現的。我們可以分析具體語言,來把握景物特點,體悟作者情感。老師先來舉一個例子,“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一段文字寫了濟南的老城,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老城帶有生命的意味,寫出了濟南城安適、秀美的睡態,有著溫暖、恬靜、適宜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從這段中,同學們能不能再找出某個詞語、某句話,看看濟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學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詞語的一個方面)
生:“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師:搖籃的形態是怎樣的?(邊緣起伏舒緩,四面高一些,中間平坦舒適)搖籃給你什么感覺呢?
生:安全感、躺在里面很舒適、柔軟、溫暖。
師:常常說,母親把嬰兒抱入搖籃里呵護照料,文章中說一圈小山把濟南城放在搖籃里,那濟南城能夠感受到小山給予的什么呢?(若答不出來可再引導,小山像母親一樣,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愛、慈愛、慈善可親。(板書)
師: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師:小山形態秀美,不得不說是出奇的,是塊難得的寶地。誰能夠再找一句?
生:“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書:修辭,擬人)
師:哪個詞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聲地說,小山好像在和濟南城低聲細語。
師:為什么要低聲呢?大聲說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還在“安適地睡著”,小山不忍打擾,只是像哼唱搖籃曲一樣“低聲地說”。
師:對,濟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安寧沉靜、溫暖舒適。同學們再想想,“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除了是對躺在搖籃里的濟南城說的,還是對誰說的?
生:對生活在城里的人們。
師:是這樣的,那大家說,生活在這樣的冬天里,人們心里感覺怎么樣?
生:熱乎乎的、不著急、好像馬上能到春天了。
師:沒錯,在小山的搖籃里,濟南的冬天是溫暖安適的,蘊含著感人的脈脈溫情,潛藏著朦朧的春意,所以人們才會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作者這樣寫,也使得寫景畫面靈動起來了。
師:如果只是陽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說明濟南是個寶地?下面我們來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寫薄雪覆蓋下的山,作者用了一個詞來形容,是哪個詞?
生:最妙的。
師:找的很準。雪,在冬天是最尋常可見的,作者卻說最妙。文章中的哪處描寫讓你感覺到小雪的妙處呢?試分析(3分鐘討論)
生:“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師:樹間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雪的形態比成盤在頭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貼切生動。
師:小雪連樹尖兒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樹頭發上戴著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樹有意挑選這樣一朵花似的,顯出雪的什么特點呢?
生:小雪、精巧、可愛、靈動。
師:對,從色彩上來講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松更加蒼翠了。
師: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喜愛、驚嘆。
師: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還注意到了景物之間,色彩的相互映襯(板書:色彩映襯),濟南的雪一點也沒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于白雪的襯托,矮松反而顯得越發青黑了。
師:來看看,接下來雪又呈現出哪些姿態和顏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寫出了山脈上雪的.白色、銀色。
師:雪霽晴巒,與什么交相輝映呢?
生:與藍天交相輝映。
師:還有哪句?
生:“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一句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帶水紋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擬人。
師:為什么“穿”字可以判斷出擬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動作,山和雪都不會真正地穿。
師:說得對,把人的特征、動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這是一處擬人。那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又是什么呢?
生:本體是一道兒白、一道兒黃,喻體是帶水紋的花衣。
師:本體中,白色無疑是雪的顏色,那暗黃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顏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蓋著的白雪比成了帶水紋的花衣。
師:大家看過水紋的形狀嗎?為什么“看著看著”水紋會動呢?給兩分鐘時間小組討論一下。
生:因為雪不厚,被風吹散了。
生:因為雪會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顯露出來了。
師:沒錯,這些都是“動”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勢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聯想一下水的波紋形狀。(可簡單畫圖)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帶水紋的花衣。
師:是這樣的,作者由一處山雪看到另一處山雪,看著看著,隨著視線的跳躍,整體上就成了帶水紋的花衣,而且好像會掀動一樣,看見山的肌膚。這樣寫,靜態的寫就好像動起來一樣,這是一種什么寫法呢?
生:化靜為動。(板書)
師:靜中有動,白雪覆蓋下的山呈現出一種動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這樣寫雪,就顯得氣韻生動。
生:“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雪在夕陽照射下的色彩變化,像害羞一樣。
師:既然是擬人,擬作一個什么人更合適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容易害羞,臉紅的顏色微微發粉。因為雪純凈無暇,小孩子的內心也單純。
師:少女臉頰緋紅,好像害羞一樣,面對雪這樣一種姿態,作者會懷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
生:喜愛,山雪非常可愛,情態可掬。
師:咱們再一起看看,這一段結尾說“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發了作者的某種情感,是什么呢?
生:喜愛。
師:作者的語氣似乎有點祈求老天爺,就是下小雪吧。那為什么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氣,下大雪承受不住。
師: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層雪,為山著想,為山考慮,這是一種什么情感?
生:擔憂、憐惜。
師:對,作者有幸在濟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陽,細品山間小雪,作者對這塊寶地是心存珍惜喜愛之情的,是心存什么的?
生:欣喜、感激。
師:帶著欣喜感激之情,請同學們集體朗讀這一段,感受美麗的雪景。
師:文章的第四段很簡短,寫到了濟南城外村莊的景象,看一看哪個詞語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畫。這是一處比喻。
師:水墨畫里畫了什么?
生:山坡、村莊、雪。
師:這幾處景物有什么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黃色。
師:請大家想象,一張水墨畫,暗黃色的宣紙畫卷在眼前緩緩展開,黑色與白色潑墨點染在上面,這樣的水墨畫有什么特點呢?
生:古樸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書)
師:對,還不是一般的古樸淡雅,作者帶著推測、商量的語氣和讀者親切交談,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流露出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視如珍寶,愛不釋手。
師:這一段里還有那個字眼吸引你?
生:臥。
師:臥這個動作帶給你什么感受?
生:放松、安適、寧靜、親近自然。(不是橫,不是重重的壓,村莊和房頂沒有抗拒雪)
師:精準地用詞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情感,臥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雪的輕盈、村莊的安寧祥和。(板書:精準用詞)
師:濟南素有泉城的美譽,在欣賞完濟南的山、雪、村莊之后,作者又把我們領到了水邊。說一說這一段展現了哪些景物。
生:綠萍、水藻、垂柳。
師:作者寫這幾處景物時,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生:綠。
師:作者極力描寫綠萍、水藻的綠,為什么呢?
生:好像在生長一樣,綠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陽里充滿生機與活力。
師:對,這就是積蓄在水中的綠的精神,接下來又寫到了垂柳要在水里找個影,說明水怎么樣?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書)。
師:和水藻的綠相比對呢?
生:是色彩的映襯。
師:映襯之后,大概是為了突出什么吧?
生:寫水藻和綠萍的綠,是為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師:這是映襯的作用,寫水中植物的綠,就是為了寫水的清澈透亮。這里面還寫出了水的一種特點,是什么?
生:不忍得凍上。
師:為什么不忍的凍呢?
生:因為被那股綠的精神所感染了。
師:有道理,還可以想想,為什么不忍得凍,這一句從修辭上來講是什么?
生:擬人。
師:擬人的修辭,事物就會具備人的動作、思想、情感,那么水對水邊的其他景物有什么情感呢?
生:憐愛,水好像能和岸邊的垂柳對話,讓垂柳在冬天里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變得活潑歡快,有生命力。
師:藍水晶怎么理解?追隨作者的視線,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么比喻成了藍水晶呢?
生:天空。
師:天空藍汪汪的,藍的發亮,像藍水晶一樣的天空有怎樣的特點?
生:空靈的、明凈、純凈的。(板書)
師:這又體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喜愛。
師:藍水晶也是很貴重的,視如珍寶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樣,包著紅屋頂、黃草色,包著濟南城,那作者擁有這樣一塊藍水晶,心晴是怎樣的?
生:珍愛、驚奇、贊賞。
師:讓我們懷著這些美好的情感朗讀文章第五段。
師:本文中,作者寫了濟南冬天里的氣候,濟南的山、雪、水,并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精準的用詞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襯來加以展現。我們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誰能夠總結一下,作者帶著怎樣的感情,創設了這樣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愛、熱愛、贊賞、憐惜。(結合某處語句)
板書:
氣候——溫晴
陽光朗照下的山——可愛慈善
寶地 山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美動人
城外遠山——古樸淡雅
水——澄清空靈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
寫作手法:色彩映襯、化靜為動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賣油翁》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的寓言故事,記述了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事,通過賣油翁自錢孔滴油技能的描寫及其對技能獲得途徑的議論,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賣油翁滬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賣油翁》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認識“熟能生巧”的道理。
2、 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傳神。]
3、 掌握實詞:矜 頷 釋 徐 以 但等。
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說的是要獲得超群的技藝必須經過反復多練以達到熟練的程度。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跟熟練有關。(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熟悉課文。
1、結合注釋,了解作者情況。
2、學生交流預習中解決的字詞讀音:
矜 圃 睨 矢 頷 忿 酌
3、指名學生試讀后全班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句讀。
(三)疏通文章,了解課文內容。
1、學生提出預習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2、學生逐句解釋課文,積累文言實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
(四)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1、默讀課文,思考:陳堯咨的心理經歷了一個怎樣變化的過程?哪些語句表現了賣油翁對陳堯咨箭術的態度?
2、討論交流
明確:課文先簡要介紹陳堯咨因善射而矜持,對賣油翁“睨之”“但微頷之”的不以為然的態度自是不滿,質問聲中“自矜”之太躍然紙上。而賣油翁從容對答,點出“無他,但手熟爾”。但陳堯咨一時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認為是“輕吾射”,“忿然”一詞表現了陳堯咨的驕橫之態。而賣油翁現身說法“以我酌油知之”,當場獻技,在事實面前陳堯咨無話可說,只好尷尬地笑著讓賣油翁走了。
板書: 自矜
↓
不滿而質問
↓
忿然
↓
笑而遣之
3、賣油翁的過人之處又有哪些?
明確:通過對其酌油動作的描寫“取”“置”“覆”“酌”“瀝”和“自錢孔入,而錢不濕”的結果,突出其高超的酌油本領。
4、看了賣油翁的當場獻技,又聽他說“我亦無他,惟手熟爾”時,陳堯咨會想些什么?
5、分角色朗讀,注意讀出陳堯咨與賣油翁兩人的不同語氣。
6、概括課文內容,揭示文章主旨。
(五)總結課文
1、課文為何對陳堯咨的善射寫得簡略,而對賣油翁的酌油情況卻記敘得較詳細?
明確:因為故事要說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說陳堯咨的善射,所以只用“當世無雙”“十中八、九”,來描寫他的箭術的精湛,而對賣油翁情況的記敘較詳細,這樣使敘事清楚,同時又重點突出。
2、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應該 怎樣看待熟能生巧?
(六)作業
1、背誦課文
2、積累整理文言實詞
3、寫一段話,談談你對文中兩個人物的看法。
《賣油翁》復習指南
一、 字句解釋
1.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
關鍵字:善:善于;擅長。當世:當時。當:處于(某個時候) 世:時代。
句譯:康肅公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2.公亦以此自矜。
關鍵字:公:指陳堯咨。以:憑。此:這(一點),這(個本領),指“善射,當世無雙”。自矜:自我夸耀。矜:夸耀。
句譯:他(陳堯咨)也憑這一點自我夸耀。
3.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關鍵字:釋:放下。睨:斜著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樣子。之:代詞,指陳堯咨射箭。去:離開。
句譯:有一個賣油老頭放下擔子站在那兒,斜著眼看他射箭,很久沒有離開。
4.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關鍵字:其:代詞,他,指陳堯咨。矢:箭。中:射中目標 但:只。頷:點頭。
句譯:(賣油翁)看見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音dì,目標),只是微微點頭。
5.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關鍵字:汝:你。亦:也。知:懂得。射:射箭的技術。精:精妙,精湛。不亦……乎:反問句式,不也……嗎?
句譯:你也懂得射箭嗎?我射箭的技術不也很精妙嗎?
6.無他,但手熟爾。
關鍵字:他:別的(奧妙)。但:只。熟:熟練。爾:同“耳”,罷了。
句譯:(這)沒有別的(奧妙),只是手法熟練罷了。
7.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
關鍵字:忿然:氣憤的樣子。爾:你。安:怎么。輕:輕視,小看。
句譯: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
8.以我酌油知之。
關鍵字:以:憑。酌油:倒油。知:知道。之:代詞,指射箭也是憑手熟的道理。
句譯: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
9.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
關鍵字:乃:于是,就。取:拿。置:放。以:用。覆:覆蓋,蓋。徐:慢慢地。瀝:向下灌注。
句譯:于是(賣油翁)拿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住葫蘆口,用勺子慢慢地將油向下灌注(到葫蘆里)。
10.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關鍵字:自:從。 而:但是
句譯:油從錢孔中注入葫蘆,但是銅錢卻沒有沾濕。
11.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
關鍵字:因:于是。亦:也。唯:只。爾:同“耳”,罷了。
句譯:于是他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是手法熟練罷了。”
12.康肅笑而遣之。
關鍵字:遣:打發。之:代詞,指賣油翁。
句譯:康肅公笑著打發他走了
二、內容理解
1.作者歐陽修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2.段落大意:
第一段:陳堯咨射箭。
第二段:賣油翁酌油。
本文篇幅短小,含義深刻,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陳堯咨恃技而驕,盛氣凌人,賣油翁技高一籌,卻謙遜沉穩。人物性格在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中得以展現。
3.中心歸納:這個故事主要告訴我們“熟能生巧”、“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也給我們以做人的啟發:即使擁有技藝才華,也應謙遜。
《賣油翁》原文和譯文
原文: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譯文:
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世上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一點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園圃里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著眼看他,久久地不離去。老翁見到陳堯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過微微地點點頭贊許這情況。
康肅公問道:“你也會射箭嗎?我射箭的本領不也很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么別的奧秘,只不過是手熟罷了。”康肅公聽后憤憤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武藝!”老翁說:“憑著我倒油的經驗就可懂得這個道理。”于是老翁取過一個葫蘆立放在地上,用銅錢蓋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進葫蘆,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卻不沾濕銅錢。老人說:“我這點手藝也沒有什么別的奧秘,只是手熟罷了。”陳堯咨見此,只好笑著將老翁打發走了。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4 安恩和奶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聯想的能力。
2、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走進主人公,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靈。
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對待動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質性的一面,同時也應該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如果你擁有一只小動物的話,你將如何與它相處?今天,我們將跟隨約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筆下安恩和一頭奶牛的生活。
二、作者簡介
約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三、整體感知
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簡要概括故事內容。
1、正音
靦腆miǎn tǎn锃zèng 干癟biě
躊躇chóu chú錙銖zīzhū嶙峋lín xún
2、概括故事內容 1’—2’(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四、合作探究
1、初識安恩(那么安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根據第1節內容,談談安恩給你的最初印象。
2、再識安恩
a、進一步讀文,劃出課文中描繪四個買牛人和安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分析買牛人和安恩的心理活動,談談你對安恩這個人物有哪些新的認識。
b、市集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想買安恩的這頭奶牛?這是怎樣的一頭牛?(備)
五、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養小寵物,給小寵物梳小辮子,穿各式各樣的衣服,帶寵物出去散步,你覺得這些人和安恩區別嗎?為什么?
六、總結
難道只有我們人會感到孤單寂寞嗎?奶牛也會的。能夠把動物當作人來看待,也算是愛心無限了。我們對待動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質性的一面,同時也應該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和動物的和諧。
七、作業結合本篇小說,對安恩以前的生活進行合理想象,寫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板書
安恩和奶牛
約翰尼斯﹒延森
初識:貧困、簡樸、整潔、年老、瘦弱、勤快、安閑
再識:善良、愛憐奶牛、善解人意、不貪圖利益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學生為主體)共同體驗
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寫作目標:
1. 想象要合情合理,富有創新
2. 發揮想象,把寫的生動而豐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一段舒緩的音樂
學生:復習本單元所學課文,或課外閱讀的想象,重點掌握文中的奇思妙想
教學過程:
1. 導入:
同學們,我們剛剛學過第六單元的四篇課文,這些都充滿了作者的奇妙的想象。其實,不僅是課文中學過的這些,我們以前讀過的一些文學作品,比如《西游記》也充滿了大膽的想象。請同學們回憶這些作品,選擇一篇,可以是學過的,也可以是課外閱讀過的,說說它們奇在哪里,妙在哪里?
2. 導寫:
1)學生自由發言,品析想象的精妙之處。
2)學習知識短文《想象》。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結合所讀作品及平時的生活實際,想一想,什么是想象?想象是怎樣產生的?
——運用自己感知的材料創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就是想象。
——想象的產生:夸張、綜合、擬人化等等方法。
3. 引導
教師播放準備好的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地傾聽,并把聽到的音樂想象成一幅畫面。
寫作
一、教學目標
1、寫作文是對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實的作文才是真實的,才能寫出真感情。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習慣,對生活中的一切細心觀察,慢慢口味,積累豐富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感情真切,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三、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1、準備片斷
(1) “第二年的春天終于來了……”
(2) 《西湖詩情》
2、錄音機
學生自讀一些短文(教師推薦《一件小事》、《背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第二單元我們學習過一篇古文《兒時記趣》我們都覺得這篇寫得很真實,雖然我們沒有“留蚊于素帳”但與之相似的童趣我們也曾有過,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在年幼時做過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對說真話的同學給予肯定。
三、引入寫作知識講解,寫就是要說真話,抒真情(板書)。
四、學生自讀寫作知識,概括成兩點:
綜合實踐活動1
[設計思路]
1。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旨在使學生在閱讀感受本單元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整體上了解文學、認識文學,從而喜歡文學,并逐漸學會閱讀、欣賞文學。
2。 本次活動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通過查找、閱讀、交流、編寫、合作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主動探究習慣和互助合作精神。
[活動主題]
主題: 我愛文學
相關話題:①向你介紹我最喜愛的文學作品 ② XX作品給我帶來的
[活動形式]
小組、班級交流、評價
[活動過程]
1。 材料準備
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閱覽室,選擇文學書刊,廣泛閱讀,篩選確定具體篇目。或者從過去自己曾經閱讀并喜愛的文學作品中挑選最精彩的一篇。作品確定后,再根據作品和閱讀的感受從規定的兩個話題中擇取你感受最深最有話說的一個話題;再反復閱讀、揣摩該作品。最后寫出發言提綱,或者較為詳細的講話稿。
2。 小組交流、評價
每人在各自的小組內發言交流。交流前師生商定評價標準,如發言是否符合本次活動主題,內容與原作品是否和諧一致,語言是否通順流暢,表達是否流利清晰。交流發言完畢,每組推出2—3名代表到班級交流。班級交流前,被推選出的代表要對發言稿進行認真的修改,組內同學要積極幫助出謀劃策。
3。 班級交流、評價
①在老師指導下,成立一個語文主題活動小組。安排活動主持人,規定交流次序,確定活動評委。
②各小組代表交流。
綜合實踐活動(第五單元)
模擬科技新聞發布會
讀了本單元的課文后,你一定會更加關注科學、熱愛科學、追求科學。如今正是信息時代、科技時代。信息、科技的核心是創新。為了展示同學們學習、關注科學的收獲,舉辦一次模擬科技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或自己的小實驗、小發明、小創造。
一、會前準備
1.從各種科技類書刊中查閱,或到相關的科研網站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
2.有小發明或者有某種小制作的同學,可將有關的成果或設想用恰當的語言寫成書面介紹。
3.了解簡單的新聞知識,參閱報刊上的一句話新聞、標題新聞。
4.利用班級黑板報書寫會標,分工模擬會議主持人、專家、發布人、記者或其他聽眾。
二、活動過程
1.小組篩選
在各自分頭后,各小組先作交流,而后推選出兩人到發布會展示。要求發布人寫好新聞稿。
2.發布新聞
各發布人介紹科技信息,或發明人講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間記者、聽眾可提問,發布人簡要作答。
3.“專家”評價
請與會“專家”就本次科技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價值、意義作出評價,或就其中某些成果的開發利用前景作出預測。
輔助活動
1.利用廣播、電視、黑板報等在校內搞一個科普宣傳周。
有感而發
教學目標:圍繞自己日常生活說出自己真正想說的心里話
重點難點:1、說自己想說的話
2、語句通順,層次分明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明確目標
1、 導入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說起自己身邊熟悉的人和事來,往往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閉上眼睛,不假思索即會脫口而出,如數家珍。相反地,對于陌生的人和事,說起來往往冥思苦想、搜腸刮肚,勉強為之,磕磕絆絆,往往言不由衷,辭不達意,甚至“咬斷筆頭,開不了頭”“剛開了頭,言語不周”,這樣的必然內容空洞蒼白,語言干癟枯燥,讀之味同嚼蠟。
怎么辦?作文的實質就是現實生活的再現,只有“為心聲”,才能字字真情,句句實意。對于現實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事情,切身獨到的感受,想說點什么就說點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我手寫我口”,就好象老朋友在談心,敞開心扉,坦誠親切…… 這,就是第一次“見面文” 的要求。
2、 目標
說自己想說的話
明確:(1)說心里話,恰當選材
(2)文通字順,層次分明
二、 習作啟發
1、 巴金對繁星進行了無數次的觀察,獲得繁星是母親和朋友的親切感受,從而產生了寫作《繁星》的激情。
2、 趙麗宏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大量的文學創作,對文學有了深刻而真切的體會,才寫出了《為你打開一扇門》。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吳承恩和《西游記》。
2.了解課文基本內容,了解人物形象特點,品味多彩的語言。
3、自學在前,教課在后。互動交流為重要過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吳承恩和他的《西游記》。
2.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明代杰出的小說家,代表作品《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小圣施威降大圣》就是節選自《西游記》,看我們讀了有怎樣獨特的感受。
課文節選自《西游記》第六回。前五回故事梗概是: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因覓得水簾洞被群猴擁戴為王。數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為師,獲名孫悟空,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云,又向龍王討得金箍棒,后大鬧天宮。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將去捉拿悟空,悟空兩度打敗眾天神。于是,觀音推薦小圣二郎神擒拿孫悟空,本課故事即從這里開始。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序號標出意義段,要求體現孫悟空大戰二郎神的經過,用波浪線標出大圣的變化,用橫線標出小圣的變化,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的結構與中心。
在閱讀過程校正語音:
掣(chè) 鶿(cí) 嗛(xián) 淬(cuì) 鱖魚(guì) 魴魚(fáng) 攛(cuān) 花鴇(bǎo)木木樗樗(chū)蓼汀(liǎotīng) 躘踵(lǒngzhǒng) 窗欞(líng) 擎(qíng) 哪吒(nézhā) 提防(dī)
2. 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
2. 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小圣率眾,出斗大圣。
二圣大戰,勢均力敵。
小圣施法,大圣敗走。
2.根據情節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要求體現完整的情節,講出精彩的細節。
總結固趣:
布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并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通過品味語言深入理解課文。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西游記》不是志怪小說。剝去荒誕外衣的掩蓋,西游記里面形色人物、離奇情節都有著深刻含義。它是成功學。唐僧從一個普通人到成佛的奮斗,就是講述普通人的成功歷程。蕓蕓眾生,誰不是和唐僧一樣懷揣理想上路,追求自我實現?追求覺悟,渴望一雙“慧眼”?
《西游記》是寫給我們每個人看的書,唐僧克服困難、超越自身所賴的佛法、智慧,就是《西游記》對普通人世間生活的指導。
《西游記》是人生禪。降伏心魔,內心安寧,是每個人的目標。它通過佛家的修持方法和禪理,告訴你如何調和內心,獲得把握命運的從容和淡定。
《西游記》,是人生不可不讀懂的一部書。
然而《西游記》又是現在被評為無論怎么都讀不下去的十大名著之一。今天我們進一步閱讀本課,看我們能領略課文怎樣的妙處,看看我們讀了有怎樣的人生收獲。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理解課文的要素及語言。
課堂探究:
1.你從標題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明確:點明了人物、事件和結果。
2.課文中的哪些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充分討論后歸納:
例一:大圣變作鶿老的情節最吸引人,它寫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例二:大圣被追得一天無路,入地無門,變了個土地廟的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大圣的尾巴變作一根旗桿,讓人忍俊不禁。
例三:大圣變作二郞神的情節寫出了猴性的戲謔,在緊張的斗法過程中使故事情節得以舒緩,讓人記憶深刻。
3.“大圣慌了手腳,就把金箍棒捏著繡花針,藏在耳內,搖身一變,變做個麻雀兒,飛在樹梢頭釘住。”句中連用五個動詞,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捏”、“藏”、“變”、“飛”、“釘”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孫悟空的隨機應變和神通廣大。
4.“卻說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搖身一變,變作二郎爺爺的模樣,按下云頭,徑入廟里,鬼判不能相認,一個個磕頭迎接。他坐中間,點查香火:見李虎拜還的三牲,張龍許下的保福,趙甲求子的文書,錢丙告病的良愿。”這幾句話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它們刻畫出了一個怎樣的大圣形象?
明確:這幾句話語言幽默詼諧,既寫出了猴性的戲謔,又刻畫出了一個機敏可愛的大圣形象。
5.你喜歡大圣還是小圣?為什么?
明確:
喜歡大圣,因為他神通廣大,敢于反抗,機敏、堅毅、勇敢、無畏。示例
喜歡小圣,因為他本領高強,總能識破大圣的`各種變化。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對課文有怎樣的新的見解?
2.學了本課,你有怎樣的收獲?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你認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運用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借鑒作用?
2.以“XXX與XXX的斗法”為題,寫一個片斷,要注意借鑒課文中的寫作技巧。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內容,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說的魅力
2、把握小說主要情節,了解小說主要寫作手法,懸念的設置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3、領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學重難點:
領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導入:
上周六,我們班組織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說說看,我們都帶了什么去旅游?(防曬用品、零食、相機、錢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卻帶了別人的眼睛,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請大家翻開課文23課《帶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節,了解懸念技法。
1、誰能解答老師剛才的問題。
2、剛才我們將故事大概說了一遍,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條理很清晰。作者有沒有按照這個順序來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明確:設置懸念,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讓讀者閱讀時充滿期待。
3課文作者劉慈欣,乃懸念大師,文章在許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舉止上種下懸念,請找到一處,揭曉謎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質,感受人物的偉大
1、過渡:當所有謎底都揭曉,懸念都解決后,再來回顧這個故事,此時涌上你心頭的是什么感受?并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例如:沉重壓抑,如此年輕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閉在地心,一輩子無法與外界聯系。孤獨到極致,也殘忍到極致。
感動敬佩,最后的留言沒有訴苦,沒有絕望的嚎啕,只有平靜的敘述,勇敢的承擔。這份堅強,勇敢,和為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魯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小結: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曾說過,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正是這份勇敢堅強樂觀,愿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才鑄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請同學們帶著這份感動敬佩再來讀一讀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會按照研究計劃努力工作的。將來,也許會有地心飛船找到“落日六號”并同它對接,但愿那時我留下的資料會有用。請你們放心,我現在已適應這里,不再覺得狹窄和封閉了,整個世界都圍著我呀,我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上面的大草原,還可以清楚地看見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從“我”和小姑娘的對比中感悟主旨
1、過渡:同學們剛才的感受都是圍繞小姑娘來談的,但是卻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物,誰?“我”,小說以“我”的視角敘述故事,“我”是參與者,我是見證者,我也是改變者。有人說,表面上看,是“落日六號”內部的小姑娘被圍困了,然而實際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贊同這個觀點嗎?
明確:贊同,小姑娘雖然身體被困地心,心靈卻是詩意的'自由的,“我”雖然身體是自由的,心靈卻是麻木封閉的。小說的末尾,“我”覺得地球變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聽到她的歌聲,“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離她都不會再遠了”,說明兩個主人公已經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開了被世俗封閉已久的心靈,重新擁有了對生活的熱愛和詩意。小說通過“我”和小姑娘的對比以及“我”前后變化,凸顯了主旨。
2、運用對比詞,寫下感悟。
五、總結:
這個故事發生在未來,卻能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身影,當我們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執著于眼前的茍且時,不要忘了尋找生活里的詩意,不要忘了帶上她的眼睛,讓心靈去旅行。
六、板書設計
帶上她的眼睛劉慈欣
讓心靈去旅行。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預習導學:
1、搜集關于孔子其人及《論語》的資料
2、細讀《論語》十則,熟讀成誦
課堂導學:
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張仁義 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生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3、朗讀課文:
范讀:學生要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同學們正音正字。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反復誦讀
4、總結三個通假字:
a b c
5、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意,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習和體味作品的復雜思想感情、豐富的象征意義。
2、探討愛的真諦和農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組織、探究等能力。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舒緩從容而略帶傷感的語調中所蘊含的感情。
2、體味作品豐富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1、探討愛的真諦。
2、品味作者在對話描寫、行為細節描寫及含意豐富的語句中流露出淡淡的傷感的散文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讓學生分扮三個嘉賓角色:作者張潔、“她”(作者張潔姑娘時的同伴)、“我”(姑娘時的作者)。
2、布置學生收集作者張潔的材料,對其經歷、個性、地位、職業、專長、興趣等有所了解。
3、引導學生研讀《揀麥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對比等表現手法的藝術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寫所議、所思所想、所悲所憫、所愛所憂。除此之外,還應廣泛閱讀同題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讀作家作品和愛的真諦。
4、在現場直播前還應做好以下三項工作:選擇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與問題提出者一起詳細分析要解決的問題;提前幾天將問題通知嘉賓、觀眾,以使大家對問題有較充分的準備,開闊解題思路,理解問題實質;根據《揀麥穗》的內容,制作電腦課件。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多媒體展示:
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
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
留下了烙印
——北島《觸電》
以為忘卻的東西,原來一直潛藏在心靈的某個角落,像潮水一樣涌來;一位了無痕跡的童年,卻鮮活在我們的眼前;每個揀麥穗的少年,都依戀著田野和早期的歲月。因為那里不僅有艱難困苦,也有歌聲歡笑;不僅有心的春播,也有愛的`秋收;不僅有單純、稚嫩,也有思索、審視。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伴隨著“藝術人生”欄目走去《揀麥穗》。
二、現場直播:
1、節目主持人閃亮登場,宣布節目主題(放映幻燈片),逐一介紹到場嘉賓。
2、放映電腦課件。
3、由作者張潔介紹《揀麥穗》的創作經歷和創作意圖,要點如下:
我近來的寫作越來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種心態,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緒或情感環境,而這樣一種情感或心態,由于其包含的深重的歧義性,往往只會隨著敘述的展開而變得更加濃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創作這篇的沖動正是來自于那難以排遣的憂傷。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對所愛的人或某種抽象之物的喪失而感到悲哀,可能會同時帶來傷悼和憂郁。幾十年來,有一種哀傷刻骨銘心,不可驅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悵和不安,這種不安源于我曾經的生活世界里依戀過一個飽經風霜的賣灶糖的老漢,可惜他在我長大成人的時候“老去了”。為了我們這一老一少之間的縷縷溫情,我不能不隨著筆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時間和空間經歷一遍,捕捉作為成人世界反照的兒童記憶,去尋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喚樸實、真誠的愛,去召回世間純潔的人性美。
揀麥穗需要分散開來,大部分時間里揀麥穗的少年是孤單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獨里。孤獨的風景有一種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來麥子所積攢起來的錢所扯上的花布、縫秀好的衣物,裝進包裹里,嫁一個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風里,在陽光下,變綠,長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發祥那些幻想全都變了味。論理,人需要物質的獲取,但更需要擁有精神自由,這樣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和創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時農村的實際情形是艱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無奈之下,還得順從地嫁出去,沒有他人的同情和關心,甚至連自己也不會感到過分的悲傷。幻想一個,美夢一場,咳!
4、嘉賓與觀眾互動:
(1)觀眾向嘉賓提問。(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感到困惑,通過搜集整理進行對話。)
A、作品種的“她”與“我”在美夢破滅之后各持怎樣的態度?(請“她”、“我”回答)
提示:搜尋信息,可從作品中找出依據。
作品中的“她”夢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斷之后,“還是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用一種原始的勇氣與無知的韌性去接受殘酷的現實。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愛自己的賣灶糖的老漢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傷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個皺巴巴的,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傷悼之余,還有對愛的渴望和珍惜。
B、“煙荷包”在文中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我”常常要想找到那個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
提示:“煙荷包”象征著人與人之間一種純真的感情,作者在賣灶糖的老漢去世后一直在追求著這種真愛,追尋著失落的夢。
C、你認為這種感情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嗎?
多媒體顯示資料:前段時間報紙報道了一則新聞。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輛出租車所撞,肇事司機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奮勇要送老婆婆去醫院,想請路人留下個聯絡方式證明事情經過,誰知路人無人肯簽。后來男子與另一不留姓名的貨車司機送老婆婆到醫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屬反咬一口,認定他就是肇事司機。
主持人問:為什么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會這樣?你心目中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
觀眾與嘉賓互動交流
提示:在現實中,村姑們幻滅的夢是生活的常態,我們經常遭遇愛的幻滅,
但是我們對于真愛的追求從來沒有中止過,雖然這種真愛可能失落過。
(觀眾或嘉賓可談談請大家談談曾經感受到過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對你的影響。)
D、觀眾問:我總覺得作品有點像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蘊含著某種命運,您認為文中的細節“大紅柿子”,它是不是有特別的意思?
嘉賓答:的確如此。文中兩次寫到了“小火柿子”,同樣是紅得透亮,但因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義。不知老漢死去之前,“我”只覺得小火柿子是風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壓不下的,頑強的生命個體讓人感到世間或許還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愛的頌歌。但事實是即使小火柿子沒有讓人摘下來,難道它自己不會老去嗎?當老到掉在地上時,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這是《揀麥穗》又成了一個寓言故事,它在詢問人們:是選擇約定俗成的人生,還是去做一個生命的越軌者,甘冒生命墜落的風險。“我”沒有給你們明確的答案,但委婉地告訴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個像豬肚子似的煙荷包。
E、觀眾問:張老師(學生),這么說,您在作品中對“我”在賣灶糖的老漢死去之后的人生選擇未作明確的表態。可物換星移,幾十年后的今天,您內心深處該有我們確切的答案嗎?
(學生可根據開篇作家創作這部作品的意圖,可推測):是選擇約定俗成的人生,還是去做一個生命的越軌者,甘冒生命墜落的風險?如果在二者之中擇取其一,那么會選擇后者。因為當一個人“沒有任何希求,沒有任何企望”地去愛和被愛的時候,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又有什么不值得?
(2)嘉賓向觀眾提問。(嘉賓的問題,其實是在師生對話中得以啟示,通過問題的設計,再讓學生進行新的,更高一層的對話)
作品中的“我對”賣灶糖的老漢由憐憫到牽掛、依戀再到傷悼、懷想,這一情感發展過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觀眾可以多元解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A、“我”的感情變化,都說明了“我”對愛的渴望、專注,并為了“愛”敢于沖破世俗的偏見,急切地期待,執著地追求。
B、兩個異性的個體之間彼此關愛,相互依戀,樸素地愛著,真誠地戀著,無論貴賤,無論長少,這就是愛的真諦。
C、這一老一少之間確有那么一絲悠長之關愛、一絲從容之溫情,但由于愛的物質條件相差懸殊,最后只能是以賣灶糖的老漢的死去而告終。這樣的憧憬經不起風雨的吹打,這樣的愛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愛,難怪作者在結尾這樣寫道:“可是,它(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丟到哪里去了。”是的,“我”的幻想“頂多不過像是丟失了一個美麗的夢”。
三、播放音樂。
主持人總結:揀麥穗這種人類行為有一種古老的意味,使人想起原始人類,想起古代詩篇。他們知道,唐代的人,漢代的人,甚至更久遠朝代的人都這樣在田野上走過,尋覓過、希望過、沉思過、孤獨過、愛戀過,也怨恨過,就這樣,一代一代地走過去,走到今天,走到我們這一代,今后的人們還要在田野上走下去,直到永恒……
布置作業:
1、張潔的長篇紀實作品《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已改編成一部電影。倘若有人要把《揀麥穗》搬上銀幕,你會如何導演?把這篇作品改寫成一部劇本,并為該劇譜寫一首主題歌。
2、閱讀張潔的散文,比較分析張潔的創作風格。
資料集萃:
張潔(1937~)當代女作家。原籍遼寧,生于北京,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里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并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1、學習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樹》
1、學習行道樹這無私奉獻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知識講解:
一、基礎知識
1、正確朗讀下列詞語:
蛻(tuì)變倔(jué)強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竊詛(zǔ)咒寂寥(liǎo)夸耀(yào)脊(jǐ)梁貪婪(lán)怨(yuàn)恨鬢(bìn)發
2、辨別下列詞語的讀音和形體的異同:
蛻變退化倔強堅強洗濯洗滌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咒罵寂寥寂寞夸耀夸贊裝飾莊稼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1)倔強:剛強不屈,固執。
(2)玷污:弄臟,污損。多用作比喻。
(3)詛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現指咒罵。
(4)寂寥:寂靜而空闊。
(5)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6)行道樹:指種植在道路兩旁的樹木。
(7)墮落:思想行為變壞或往壞的方向變。指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指對被污染的城市的一點改觀。
(9)繁弦急管: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弦樂器。管,指管樂器。
二、重點分析
1、閱讀新詩《理想》,把握主要內容。
什么是理想?人們說:理想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如:辦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今天,我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強國富民,振興中華。詩人流沙河極大地贊美理想: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
2、《理想》共有12節,每一節主要寫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節用了四個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燈,由燈到路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第2節詩是寫: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如:饑寒、溫飽、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如: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
第4節:理想的實現,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經過多次挫折和失敗。(理想的實現,具有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使人樂觀、給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滿懷希望的情懷、不屈不撓的斗志、壯心不已的活力。)
第6節:為崇高社會理想而奮斗,將獲得幸福。(理想不是黃金夢,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
第7節: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享受著歡樂、品嘗著艱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不是個人榮譽。所以,社會給你的榮譽,只不過是副產品。寂寥寫出了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處境。)
第8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第9節:理想使人走上正軌,奮發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復良知,重新做人。)
第10節:理想要堅定,信心不動搖。(這也是一種考驗。)
第11節:失去理想,人生將沒有意義。(對應第八節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第12節: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今日抽芽、開花,明日濃蔭、甜果。)
3、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擁有為理想而奮斗是幸福的,是一種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要舍棄小我,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怎樣理解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句詩的含義?
因為,理想會使人充滿斗志,頑強不屈的奮斗的。因而面對不幸和厄運,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的奮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4、《理想》的脈絡是怎樣的?
總說理想的意義(第1節)理想的歷史意義(第2、3節)理想的人格意義(第4、5、6、7節)理想的人生意義(第8、9、10、11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5、新詩《在山的那邊》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題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共同的主題是: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相同的詩句:①關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__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②關于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邊》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6、行道樹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義?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7、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8、問題探究:
(1)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
因為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2)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__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行道樹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深沉的含義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業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的行道樹和奉獻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領域里傳統的表現手法,是借行道樹的自白,來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奉獻者舍小我、犧牲個人幸福,為人們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奮斗。
其次,行道樹和奉獻者一樣,他們跟城市歡度__的人們相比,他們都會感到寂寞、孤獨、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他們同樣享受著深沉的幸福。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一、認識字詞
寂寥(liáo)嘈(cáo)雜冗(rǒng)長陶冶(táoyě)
樂(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
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藥
樂,①樂(lè)趣②音樂(yuè)
二、文中線索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事情線索:
下雨————躲雨———借琴———拉琴————惜別
感情線索:作者:掃興—反覺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樂———欣然惜別
兩女孩:怨天尤人———喜極而歌———難舍難分
導入……
一、作者簡介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主要作品收集在《緣緣堂隨筆》里,另外還出版了《護生畫集》、《子凱漫畫集》、《音樂入門》等。翻譯作品有《獵人筆記》、《源氏物語》、《西洋畫派十二進》等。
二、認識字詞
正音:寂寥(liáo)嘈(cóo)雜冗(rǒng)長陶冶(táoyě)
樂(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把需注音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給加點字注音,并引出多音字,如: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藥;樂,①樂(lè)趣②音樂(yuè);把詞語的.解釋念給學生聽,并讓他們找到相應的詞語。
釋詞:趨之如歸:很快地走過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樣。怨天尤人:埋怨天,責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觀條件。望洋興嘆: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樂以教和:音樂是用來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諧相處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并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并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法學法: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欣賞品味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2、寫作背景: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于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采用謀士郭嘉的意見,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3、朗讀詩歌,理解詩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Jié 臨:登臨 以:來,表示東臨碣石的目的是觀滄海
這是本詩的第一層,交代了觀海的地點,顯得很質樸。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Dàn sǒng
何:多么 竦峙:高高挺立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再寫草木,仍是靜態描寫,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是本詩的第三層,詩人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這兩句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觀海目的,直陳其事,質樸。
全景:動靜結合,顯示大海的遼闊、威嚴和浩蕩氣勢。
欣欣向榮,側面寫大海的生機勃勃。
聲勢驚心動魄
虛寫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大地、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顯示了詩人博大胸懷和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4、詩歌品析
詩句 內容 情感
敘事 東臨碣石 觀海地點和目的. 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景象 動蕩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 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 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 樂觀情懷
寫景 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 席卷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涌起。 突出驚濤拍岸景象 驚天動地
虛寫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星漢燦爛, 包蘊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里。
感情:
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寫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觀滄海》怎樣總寫?怎樣分寫?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幾句?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觀海所見、所聽、所感。詩人先勾勒水和山的全景,再寫樹木、百草分承山景,寫秋風、洪波分承水景。最后寫所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5、小結:
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題解,作者。
1、題解。
(1)聞:聽到,聽說。
(2)左遷:古人尊右卑左,即貶謫。
(3)龍標:今黔陽。
整體翻譯:聽說王昌齡被貶到龍標遙寄此詩。
2·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
3、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七絕圣手。因“不護細行”被貶龍標(黔陽)尉。
3、讀詩品詩
指導朗讀詩歌
4、感悟詩意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詩欣賞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6、總結
楊花 漂泊無定
寫景 離愁別緒
子規 不如歸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詩中找出與懷化有關的內容。
答:龍標、五溪、夜郎。
2、作者為何要寫楊花與子規?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傳說它是蜀國國王杜宇魂化而成,叫聲凄涼哀婉。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3、作者為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4、本詩主題是什么?
答:借月抒懷,表達驚訝、悲憤、同情、關切、安慰之情。
第二課時
學習《次北固山下》
1、聽錄音朗讀
2、【注釋】
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于謊稱武已死,后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于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腳上捆著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于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3、問題探究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這是詩人的想像,很明顯,船到鎮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
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
問: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
問: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為下句“江春入舊年”張本(鋪墊)
問: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殘冬臘月
問: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由于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
2、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都描寫了時序交替中的景物。)
3、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鄉愁有關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
探究:
讀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你還有什么新的感受?
“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
比較賞析: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并不低沉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
提示: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看誰能首先會背誦。
四、學習《天凈沙 秋思》
1、聽錄音朗讀
2、作者簡介
馬致遠 元代戲曲作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并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生平未詳,但從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顯達,因此動了"終焉計",晚年退隱山林,以詩酒自娛。著有雜劇15種
馬致遠是個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傳得最多的一個。作品豪放清逸,后人認為近似詩中李白、詞中蘇軾。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
3、了解關于曲的知識。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有標題的小令。
文學常識
散套
散曲
元曲 小令
雜劇
4、朗讀指導
讀一讀:提示:注意節奏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5、以詩作畫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前行。只見,纏滿枯藤的老樹上,幾只歸巢的烏鴉在盤旋;潺潺流動的小溪上,一座小橋通向不遠處的人家;蒼涼的古道上,那孤獨的游子將要飄到何方?太陽就要落山了,想著那遙遠的征途,浪跡天涯的游子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于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6、賞析
純用白描勾勒出多幅圖景,極具藝術特色。曲的前三句只用了十八個字,便描繪了九種景物。
第一句的枯藤、老樹和昏鴉,構成了一幅蒼涼圖畫。第二句寫作者所見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幅畫因為有人家而更有生氣,流露出作者對此情此景的羨慕之情。第三個畫面是:在西風勁吹的茫茫古道上,一頭疲憊的瘦馬在行進中。與“小橋流水人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至此,作者把這三幅畫面又巧妙地組織在了一個大的圖畫當中,就渲染了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郊野風情,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夕陽西下”,天之將黑,千里奔波的游子,家在何處?作者沒有說出,卻只道“斷腸人在天涯”,留給人無盡的想像。
正面: 枯藤老樹昏鴉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側面: 小橋流水人家
對比映襯手法
曲子的 寫作手法:
描寫 借景抒情
抒情 情景交融
7、比較探究
天凈沙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體會這首曲的意境,說一說這首小令與馬致遠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動人?說說你的理由。
8、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體會詩的意境,模仿《天凈沙·秋思》做一首小令。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詩句 內容 情感
敘事 東臨碣石 觀海地點和目的 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景象 動蕩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 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 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 樂觀情懷
寫景 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 席卷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涌起。 突出驚濤拍岸景象 驚天動地
虛寫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星漢燦爛, 包蘊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 漂泊無定
寫景 離愁別緒
子規 不如歸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 王灣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并不低沉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 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于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導學目標】
1. 理解和運用“響晴、溫晴、設若、貯蓄、秀氣、空靈、澄清、清亮”等詞語。
2. 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
3. 培養學生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思想感情。
【導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別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導學難點】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發。
【學習課時】兩課時
【課前預習】
第一課時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濟( )南 鑲( ) 水藻 ( ) 貯( )蓄
發髻( ) 澄( )清 著( )落 看( )護
2.釋義:
響晴:
設若: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出生于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并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終年67歲。老舍一生著作豐富,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龍須溝》《茶館》是其代表作。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4.解題
《濟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一篇情辭并茂的寫景散文。題目明確交待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
關于濟南的山和水:解說:
在濟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歷山,傳說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開皇間因巖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稱,所謂“家家聽泉,戶戶插柳”。大致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噴涌如沸,隆冬季節依然水霧繚繞,四周的亭臺樓閣都罩上一層輕紗,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還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劉鳳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詠湖名句。
【自主學習】
1.聽錄音,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傳達出的文章內容與風采。依閱讀提示,思考:
(1)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么?
(2)課文是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這一特點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方法,請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 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研讀精彩語段,學習景物描寫方法。
1.齊聲誦讀第3語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2. 歸結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后矮松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松寫出雪的形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松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讀第3語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讓學生讀一讀自己的課外練筆,感受一下自己家鄉冬天的特點,看誰寫得好。
二、揣摩優美語句,品析寫景技巧
巧,領悟思想感情
1.默讀全文,畫出文中給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較下列三組句子,你認為哪一句好,為什么?
(1)甲: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 聲 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乙: 這一圈小山圍著濟南,使濟南在冬天也特別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 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點粉色。
(3)甲: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 還 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乙: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語言樸實清新,娓娓道來,情懇辭切,除體現在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同時在遣詞造句上還非常講究,值得仔細玩味。
思考:(1)“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去掉“聲”字可以嗎?為什么?
(2)“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里為什么用“臥”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應?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教材分析】
這是一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包含著豐富深刻的道理,短小精悍的文章,蘊含著熟能生巧的含義,學習本文要注意揣摩作者的用詞準確,要運用發散思維,認真品味文章的多次面的內容。
【學情分析】
這是一篇較淺顯的文言文,而學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經過一年的訓練,已經能夠運用自如地借助工具書對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暢通文意,但對于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現象掌握還不夠,需要系統介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生字,注音,積累文言詞匯,理解詞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實、虛詞,譯全文;學習詳略得當的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難重點】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實、虛詞理解掌握
(3)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法與學法】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
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是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二是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三是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
這樣,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生采取的具體學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類型】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賣油翁》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這是歐陽修所著的別集,共153卷,附錄5卷。《歸田錄》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歐陽修再次遭飛語中傷,自請外任,這一卷是在出知亳州時作的。他在《歸田錄》序里說:“歸田錄者,錄以備閑居之覽也。”是一部筆記小說。歐陽修(100—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謚號文忠。是文壇詩新運動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堯咨自矜家圃睨之
頷之酌油杓瀝
2、熟讀課文。
3、查字典、看注釋試翻譯課文。
【學生活動:識記字詞,朗讀課文,翻譯課文。】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2、請幾個同學翻譯課文,講清重點詞語的含義。
第一自然段:以此:因此。嘗:曾經。而:表順接,可不譯。其:指代陳堯咨。十中:十箭射中箭。
翻譯:康肅公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這點本領自我炫耀。他曾經在自家的場地上射箭,有個賣油的老頭放下擔子站在那兒斜著眼看他射箭,很久沒有離開,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支中的,只是微微地點點頭。
第二自然段:爾安敢:爾,你。乃:于是。以錢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蘆。而錢而,但是。因曰:因,于是。
翻譯:陳堯咨質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射技不是很出色嗎"賣油的老頭說:"沒有什么,只不過手熟罷了。"陳堯咨怒氣沖沖地說:"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老頭說:"憑我酌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于是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個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蘆,油從錢孔灌進去,可是錢不沾濕。于是說:"我也沒有什么,只不過是手熟罷了。"陳堯咨只好笑著打發他走了。
3。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什么?
【學生活動:朗讀課文,翻譯課文,討論、交流、展示。】
四、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討論并歸納:
1、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和背景。
地點:陳堯咨家的空場子上。
人物:陳堯咨和賣油翁。
背景:陳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因而“自矜”。
2、本文在敘事過程中是如何安排詳略,突出主題的?
3、本文給人什么啟示?
【學生活動:復述故事、討論交流。】
五、拓展延伸
以“謙虛”為話題,說一段話,闡述自己的觀點。
六、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布置作業
B:將口頭作文整理到筆記本上。
【板書設計】
賣油翁
歐陽修
熟能生巧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再讀課文,理清故事發展脈絡
2、技能目標: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
教學重點:
1、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2、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
教學難點 :
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學情分析 :
學生掌握文句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翻譯課文,課件。
教學過程:
結合學科特點,體現單元組教學環節,學習內容,時間預測,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自主學習設計,問題探究,單元組合作,同層競爭,人人參與,精講足練,聯系實際,點撥升華, 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
一、導入新課,抽層檢測。(5分鐘)
二、出示目標,自主學習。(8分鐘)
三、共同探究,構建知識體系。
(一)復習回顧:(3分鐘)(大屏幕出示重點)
根據小組課前展示情況,用3分鐘復習上節課學習要點。
(二)再讀課文,根據下列小問題,理清文章發展脈絡(5分鐘)
a.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b.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c. 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學法指導:再細讀課文后完成。
總結:文章圍繞學展開,出現的三個人物分別是:孫權 學--呂蒙 學—魯肅 學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10分鐘)
1、文章主要是通過什么方式來進行人物的表達的?
2、孫權的話表現了對呂蒙的什么態度?從文中找出,仔細分析
3.呂蒙讀書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4.結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猜一猜呂蒙說這話時,是什么語氣和心情?
5.通過上面的分析,你能總結一下人物形象嗎?
(四)拓展延伸:(6分鐘)
與方仲永的變化相比,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樣的啟示?
(五)、當堂檢測(5分鐘)
(六)、作業設置:(3分鐘)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遷移一;
選作:能力遷移:二
小結: 學科知識構建與板書設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知識和技能
1.理解、積累重點文言字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文言文的能力,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入體會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聰穎機智。
教材分析
《世說新語兩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文章都是以家庭、親情為主題。而《世說新語.詠雪》一文雖是文言,但淺顯易懂,詞意雋永。勾畫了古人家庭的生活畫面,兩代人在婦幼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生活的樂趣。學習時,聯系自身情景及文化背景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能做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經充分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能深刻體會到家庭中親人之間那種人情美。但因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閱歷的限制,在其認識作品時會停留在表面,會被故事所吸引,卻很難關注語言背后的深意,所以,應通過教師情境的創設和適時的引導把學生領進語言的殿堂,深刻體味文章的情感和意蘊,培養良好的閱讀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積累重點文言字詞。
2.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難點
深入體會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聰穎機智。
教學媒體
朗誦配樂:
音樂放送:《塞北的雪》
教學方法
情境設置法:運用談話和多媒體創設情境,營造氣氛,感受雪之美。
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生在朗讀中感受理解親情美,欣賞語言美。
語文活動式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景導入,激發想象
播放生歌曲《塞北的雪》
提問:歌曲中如何描寫塞北的雪?用了那些修辭?
朗讀課文——理解讀
1.請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做出朗讀評價。(準確、流利、注意停頓、節奏及情感的把握)
2.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學之間互聽互評。
3.齊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疏通文意——積累讀
1.自讀課文,找出文中重點字詞,并理解。
2.找出文中描寫雪的句子,說說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3.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何時、何地、何人發生何事。)
圈點評注——品味讀
語文活動設計:我為他們來頒獎。
題目:如果讓你為這次家庭聚會中的人物頒獎,你將會為誰頒發什么獎,為什么?
(運用圈點評注法,抓住文章關鍵詞句。)
想象聯想——創造讀
我們來詠雪:
再讀課文,說說你能聯想到那些描寫雪的詩句,也可發揮自己的想象,自己來詠雪。
課堂小結,升華情感
結合音樂,談一談。
聽讀,朗讀,點評。
自由朗讀。
學生齊讀。
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標出,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進行小組間合作,感受文中洋溢著家的庭溫馨,人物的聰穎機制
拓展思維,詩意表達
情境的創設,喚起學生對白雪的想象,激趣將學生引入課堂。
教師朗讀,學生誦讀,三位一體,將文中情感融入課題。
通過學生的交流、思考,初步感知文章內涵。
深入理解課文,把握文章脈絡,品味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深化文章理解,提升學生閱讀與創新能力。
板書設計
外在之形(形似)溫馨和睦
內在之神(神似)聰穎機智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在理念上有學生意識,涉及的問題都是在學生精神需要的'基礎上引導、發現。有語文意識,有語文味道,深入發現語言美感。找到了學習語文的大規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深入、從內容到語言的方式,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和層進性。為了更好地在課堂上,體現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模式的實效性;我把全班分成了九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中六名同學。這樣,在進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一組內組長發揮帶動作用。
本課的設計還有很多的不足:本堂課課堂的容量不小,課堂時間不足。學生沒有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課堂效果大打折扣。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的時候應該有明確的指導,學生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學生心里有數;課堂環節環環相扣,教師對課堂的掌握過于細致,交流品讀語言的方式有些單一,這樣顯的太過于理智,感性不足,要弱化對課堂的掌控;解析課文和指導朗讀時經歷牽掣過多,時間分配欠佳,導致后面的詩文拓展無時間解決,也就沒有了效用,這個地方的處理也欠妥當,沒有時間處理,也完全可讓學生記誦岑參《白雪歌》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上這些都是在今后教學中值得注意和探究的問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 教案02-03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01-25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3-17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0-24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03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11-05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01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的教案01-26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1-24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