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①反復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③聯系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布置學生去搜集關于“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畫面,打亂次序。)
屏幕上這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著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贊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飄蕩。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就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a.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b.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并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板書或投影)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盼春——繪春 春風圖——風唱春——頌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二、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于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①潛心精讀:
[問題組]
a.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b.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c、讀一讀,讀出情。
★ 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說說你為什么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鉆”字用得好,“鉆”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鉆”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后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慈愛、是一種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后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著,盼望著”——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嫻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鑒賞、朗讀。
[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終于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表現出作者向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著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②聲情并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贊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看畫面朗讀,背誦。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一、教學目標。
①通過復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并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七年級語文上冊《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②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①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三、課前準備。
1、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2、教師: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在奇幻的神話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么,人,是從哪里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2、復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2)投影出示《風俗通》里的兩則短文,然后讓學生復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復述完后,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煉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說,學習篩選信息,并鍛煉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復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3)討論:
①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②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說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煉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4)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①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對女媧這個形象的認識,應該是這節課探究的一個要點。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后明確: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七年級語文上冊《女媧造人》教案設計》。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二是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后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悅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溫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系,要珍愛生命等。
③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里》,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里》)。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說,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這都屬于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閱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布置作業:
①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閱讀綜合性學習中,關于人類起源的資料。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共有3頁彩色插圖,其中第一頁的主題是“不懂就問”,第二頁和第三頁的主題是“勤于搜集資料”。第一頁四幅小圖,分上下兩塊安排。上面一塊圖的右下方是頁頁插圖的主題,左邊是一位小學生遇到疑難問題向老師請教,右上方是兩位小學生參觀校史館,向老師詢問有關問題。可以看出兩位小學生參觀的興趣很濃,問得很仔細并很有禮貌。下面一塊有兩幅小圖,左上角方框內是課間同學之間相互請教,相互交流。右下方框內是兩位同學在校園里向花工請教培育花卉有關知識從本頁圖上可以看出這些小學生都很愛動腦筋,善于學習。第二頁和第三頁是通版圖畫。第二頁上面一幅圖是一位學生在閱覽室查閱資料,并將查到的資料內容抄錄到筆記本上。下面的方框圖是幾位小學生在學生校圖書館(室)搜集資料,他們有的正在查閱,
有的正在摘抄,可以看出他們都很專心。左上角圓形圖內是一位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粘貼到活頁紙上。第三頁上面有四幅小圖,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內容分別是在閱覽室讀書讀報并相互交流;上網搜集資料;參觀有關展覽;邊參觀邊記錄;采訪老人時認真聽,仔細記,有的還作錄音。下面圖畫是幾位小學生向老師展不他們搜集的有關資料,匯報搜集資料的心得。老師認真地欣賞著學生們搜集的資料。
二、學情分析
指導觀察第一頁插圖,可以先由老師闡述“勤學好問,不懂就問”的道理。還可以發動學生交流不懂就問的好處,說說自己的體會,老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可舉一些實例,說明有“不懂就問”好習慣的人后來對國家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如果孔子不恥下問,程門立雪等小故事,也可舉班級或學生校里好學生多問的同學生進步很快的例子,說明“不懂就問”的意義,然后依次觀察插圖。
三、教學要求: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的學習生活,使學生懂得勤學生好問、不懂就問的道理,引導他們逐步養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搜集資料的意義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資料的方法,并逐步養成習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勤于收集資料的常用方法;知道處處皆學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問題,都應虛心向人請教,爭取弄懂弄通。激發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五、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的學習生活,使學生懂得勤學生好問、不懂就問的道理,引導他們逐步養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
2.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搜集資料的意義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資料的方法,并逐步養成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人,使學生明白收集資料的重要性
1.老師這里有幾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同學們:
(1)老師打算寫一篇關于張家港歷史文化的文章。請問同學們,老師現在需要做些什么準備?
(2)老師的一個朋友要參加“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的辯論會,她該提前做些什么準備?(收集有關資料等)2.引導學生談談收集資料的重要性。
3.老師小結:收集資料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增強記憶,為學習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們應當養成勤于收集資料的.好習慣。
二、指導觀察,適當講解,讓學生掌握收集資料的方法
1.指導觀察第1頁的圖。(1)上面一幅圖的女同學在哪兒?在干什么?(2)圓形圖上的女同學在干什么?態度怎樣?(3)下面一幅圖上的男同學在做什么?
2.指導觀察第2頁上的圖片。
(1)第2頁上面的圖中,同學們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覺得他們的態度怎樣?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2)認真觀察第2頁下面的圖,然后,清你說說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收集資料。(可以通過看報刊、網絡、參觀展覽、采訪和訪問來收集資料)除了這些,你認為還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收集資料呢?(小組討論,交流)
3.講授收集資料常用的方法。
第3頁上面的四幅圖,都是同學們收集資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資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筆記。把你認為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感興趣的文字摘抄下來,可以把它們分門別類地摘抄。為了便于查閱,分類不要雜亂。(2)制作資料卡片。這樣有利于資料分類。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續的畫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4)編輯剪報。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資料,以制成小報的形式來積累。
三、引導觀察第3頁下面的一幅圖,學生暢談學習收獲。
教學后記: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很多學生都能認識到平時收集資料的重要,他們都很有興趣地忙于做收集資料的準備,我相信只要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師不斷加以引導和督促,一定能讓學生體會到收集資料的樂趣,并養成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勤于收集資料的常用方法;知道處處皆學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問題,都應虛心向人請教,爭取弄懂弄通。2.激發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觀摩收集的資料,激發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
1.展示優秀的收集資料的作品,讓學生仔細觀摩。
2.教師告訴同學們,這些都是收集資料的主人優秀的學習成果。
3.學生展開討論:我們從現在開始,應該怎么做?
二、引導學生嘗試收集資料。
1.分發課外閱讀材料,每個學生一份。
2.學生閱讀材料,收集資料。
要求:
(1)認真閱讀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種收集資料的方法。
3.教師巡視指導,多作點撥。
4.學生小組交流所收集的資料,相互取長補短。
5.展示同學們收集資料的成果。
三、教師小結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重在鼓勵,希望同學們貴在堅持,養成勤于收集資料的習慣
指導看第4頁上的圖,讓學生感知“不懂就問”的重要性
1.齊讀“不懂就問”。
2.指導學生先按從上到下,再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
(1)第1幅圖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圖是在哪里?從哪里看出來?圖上有哪些人?分別在干什么?
(3)第3、4幅圖表現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們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頁左上方的一幅圖,這是在哪里?兩名同學正在干什么?老師呢?
(5)看第5頁右上方的一幅圖,這幾名同學在哪里?他們在干什么?
(6)最后兩幅圖表現的是哪里?同學在干什么?老師又分矧在做什么?
四、組織討論,使學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問”
1.看完第4、5頁的8幅圖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問題、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膽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問,不管是在學校,在家里,在展覽廳,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園里,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問老師,問家長,問解說員,問本班同學,問其他班同學??一句話,問所有懂的人。
(4)可以問課本上的問題,也可以問報刊上的問題,還可以卜觀察到的所有書本外的其他問題。
(5)留心處處皆學問。
2.假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問,或者不懂裝懂,結果會怎樣?
3.我們今后應該怎么辦?
五、發出號召,希望學生早日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
教學后記:
不懂就問,說起來是很容易的事,但真正能做到卻是很難,這關系到老師平時對這一事情的關注程度及其對學生提問的態度,不斷鼓勵,民主教學,我相信不懂就問的人會不斷增多。
1、我們愛你啊,中國
一、教材分析
《我們愛你啊,中國》是一首詩歌,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贊美了祖國的美麗富饒以及悠久的歷史、光輝的成就,抒發了對偉大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全詩語言凝練形象,結構完整緊湊,感情強烈,富有節奏美和韻律美。在教學時,宜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有效地組織學生讀書、悟情,并在讀、悟的基礎上說說自己心中的祖國形象。從而既準確把握作者決意獻身于偉大祖國建設的強烈愛國之情,又激發自我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情感。
二、學情分析
語文課應該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應該將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統化為讀者的情感,這才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在教學這一環節時,主要通過抒情、寫話營造語文氛圍,凸顯語文綜合素養,并輔以閱讀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聯,加深或拓寬文本。一方面告訴學生語文的資源無處不在,處處皆語文;另一方面通過閱讀的補充再次感受祖國的強大、繁榮、富強,力圖在學生心中生成強烈的愛國之情。
三、教學要求: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生字,理解生詞。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難點:
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生詞。
3.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欣賞歌曲《我愛你中國》,說說歌曲的內容。
2、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歌唱祖國的詩歌,揭題,范讀。說一說詩中展示了祖國的哪些可愛之處。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畫出生字組成的詞和不理解的詞。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熟練認寫"瀑布""迸濺"等十個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通過朗讀,把握紫藤蘿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3、學習紫藤蘿和作者身上樂觀、頑強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感受紫藤蘿蓬勃、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情境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提問學生導入:同學們,看一下這幾張紫藤蘿的瀑布,你們從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說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蘿很茂盛,一簇緊挨著一簇,你說這一串一串的紫藤蘿就像垂下來的幕布一樣。嗯,同學們描述得很準確,也很有想象力,是啊,這一串串紫藤蘿就像流動的瀑布一樣,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稱作是"紫藤蘿瀑布",同學們想不想跟隨老師一起去看看她筆下的紫藤蘿又是什么樣子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全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與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決,稍后全班進行分享交流。
明確:
"挑逗"一詞中的"挑"讀tiǎo,意為"逗引""招惹",讀tiǎo的還有"挑釁""挑眉""高挑"。
仙露瓊漿:又稱玉露瓊漿、瓊漿玉液,意為用美玉制成的漿液,中國古代神話中認為飲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漿汁。另外注意"漿"的字形和讀音,讀jiāng,注意與"槳"(jiǎng)的區分。
2、讀完全文,用自己的話來說一下,你喜不喜歡作者筆下的紫藤蘿,它又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師生問答/自由發言)
明確: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請同學自由分享自己喜歡的描寫紫藤蘿的句子(2-3句為代表),談感受,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
明確: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前一句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的繁茂、壯大,這里請同學再次觀看紫藤蘿照片;后一句運用擬人和排比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動形象而富有感染力,這里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運用通感的修辭,把紫藤蘿的香氣說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顏色,突出了其香氣的夢幻,也為下文"我"陷入回憶和沉思埋下伏筆,這里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學生再次朗讀同學們分享的這些句子,加深對詞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這么美麗茂盛的紫藤蘿,不禁回憶起了十年前家門口的一株紫藤蘿,這株紫藤蘿又是什么樣的呢?(師生問答)
明確:"稀落""伶仃"。
同樣是紫藤蘿,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為什么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系呢?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寫作時間,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時候。(師生問答)
明確:十年前也就是某年(正處xx時期)。
教師給同學補充xx時期的歷史時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體資料)。
明確:xx時期,如果一個人穿著打扮很怪異或者作家不從事體力勞動,經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資產階級"趣味,不符合無產階級樸素的作風,就要進行,所以作者在這里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系;而作者一家就曾在xx中遭受批判,某年,當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她的弟弟正身患絕癥。
3、學生結合上面的資料,小組交流討論5分鐘,思考作者在回憶紫藤蘿花的時候還想到了什么?又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明確:在回憶花的時候也是在回憶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蘿一樣,飽受摧殘。感悟出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4、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學生結合閱讀經驗和自身經歷自由發言,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然后教師小結。
明確:作者寫了十年前紫藤蘿的稀落,又寫了現在紫藤蘿的茂盛,在寫花的經歷的同時,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飽受摧殘,而過后,人也慢慢從中恢復了過來,因此,不幸終究是暫時的,而生命的長河卻是無止境的.,無論經歷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這也是作者從紫藤蘿身上獲得的啟發。
教師小結: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這樣的寫作手法叫什么?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上一單元剛學的《愛蓮說》。(聯系前后知識,師生問答)
明確: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同學們現在知道是為什么了嗎?(師生問答)
明確:被紫藤蘿的美麗和茂盛吸引、震驚到了。
2、作者在結尾說"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作者為什么加快了腳步?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作者從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得了啟發,獲得了力量,覺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腳步。感受到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不管遭遇了什么,都應始終熱愛生命,積極向上,就像紫藤蘿花一樣。
最后,學生帶著情感再次自由朗讀全文。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紫藤蘿瀑布》,正如我們最開始看的紫藤蘿圖片,紫藤蘿那么茂盛、綿密、層層疊疊,有著淡紫色的顏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蘿,想到了自己這十年的遭遇,最終超脫出來,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貴,人和花一樣,不管經歷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業:相信同學們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對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課下寫一段你對生命的感悟,可借鑒這篇文章的寫法,從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節課進行交流。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6
【教法學法】
采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注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于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認為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稱“孔孟”,并尊其為“亞圣”。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善于雄辯,用詞精辟,比喻精當,富有說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范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奏。
3、疏通文意。學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 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于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發于畎畝之中( )
發于聲( )
⑵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亂其所為( )
入則無法家拂士(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為什么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后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于有所作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接著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為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歷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 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發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鑒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勵學生聯系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斗,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 搜集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圣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最后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于文章結尾,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以論證“生于憂患”為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初二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了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7
活動目標
①通過此次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象。使學生充分認識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②引導學生搜集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初步樹立漢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
③通過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文運用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活動重點
①搜集語言現象并歸類整理。
②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課前準備
①布置任務,學生分組。學生可自由組合,以小組為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進行。
②搜集調查資料,分組篩選、梳理,把同屬于一類型的資料編在一起。
③將同一類型的資料整理成PowerPion講稿。并將小組資料編成小冊子。
活動過程
導入
通過一個有趣的廣告闡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有這樣一則奶粉廣告:“沒有加進什么,不過提出水分。”
這則廣告從反面人手,從具體的制作過程人手,用形象的語言來表示,在一句“沒有加入什么”表現了產品之純,后一句用“不過”急轉,進一步表現出產品純還不夠,還必須沒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語言簡練,12個字中有轉折,有波瀾,文字淺顯但具體形象,初看語不驚人,細品則回味無窮。
出示活動目標
五個小組分別展示
①廣告集錦:
信心型 功用型 對比易記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園風:
精選校園流行語,如:哇噻——、酷斃了! 帥呆了! 咆一一
③口語薈萃:
選取有代表意義的方言整理分類,與普通話對比并尋找規律。
④街頭巷尾:
將店名、招牌、標語的`用語分類,闡明自己觀點。欣賞優秀的店名如家樂福。
⑤網絡語言:7456、886、青蛙、大蝦等。
根據語言形式分為四類:文字、數字、英文字母、符號;闡述網絡語言的迅猛發展對母語的沖擊,初步思考其優缺點。
教師總結
①充分肯定同學們的實踐,對于同學的思考給予高度贊譽。
②布置作文,任選一題,按照要求寫作。
活動小結
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資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園和社會生活中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溝通了課堂內外,充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理解句意
講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復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么呢?
《鄭人買履》課堂練習
姓名班級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9
學習目標:
1、學會細致地觀察并生動地描寫自然景物;
2、學習文章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3、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
2、培養學生“細致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描述”的能力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重點切入法
學法指導:
精讀、摘錄
教學工具: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創景導入:
同學們,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孟浩然的《春曉》(放音樂,看投影,生背詩文);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著聽音樂、看投影,背詩文)。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一、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配樂配畫)師:深情朗誦。生:深情朗誦。師生齊誦。讀后說說文章的行文線索
明確:盼、來、近總領全文,啟開下文——概寫初春的山、水、太陽——細致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里的人們
2、師生同賞
⑴小聲讀文,把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寫出喜歡的理由。(師生分組同時進行以春草圖的描寫為例)
喜歡的詞語⑴嫩嫩的、綠綠的、⑵偷偷地、鉆⑶理由:⑴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⑵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這樣使無意識的、無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喜歡的句子“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理由:寫出了人們在草坪上歡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喜悅之情。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春草歡樂圖。
⑵分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詞和句子,說喜歡的理由(老師參與在一個小組內)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師交流并總結。
3、師生同寫
師生讀最后一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寫一組比喻或擬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4、師生同繪
出示畫板,共同描繪美好的春景圖。(重點讀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然后描畫)
三、精彩展臺
同唱一首贊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口頭作文)
四、作業布置:
⑴課外在網上查閱朱自清簡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簡介及作品篇名寫在摘抄本上。⑵在網上查閱并摘抄描寫春天的詩或文章,并在讀書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第二課時
鏈接交流;:朱自清簡介、朱自清作品誦讀、贊美春的文章朗讀比賽
作者簡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讀后令人回味無窮。他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描繪自然,他的寫景散文,無不寄托著他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
寫作訓練:
以“家鄉的春”為話題寫一篇寫景散文
詞匯參考:
朗潤、醞釀、賣弄、宛轉、嘹亮、黃暈、烘托(見課后讀一讀、寫一寫,盡量用上這些詞語)
交流創作:
選出佳作,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賞析。
《春》重點難點指導
1、精講導讀要點:抓住特征描寫景物,委婉細致,層次清楚。(總分順序)用詞準確、生動、比喻形象。
2、精講導讀方法:讀中導,讀中講、讀中練,讀后比較綜合,讀后發揮想象。
(一)讀中導
1、聽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了解內容,進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讀全文,熟悉內容,理清層次,思考問題:
(1)全文圍繞一個“春”字,文章可分幾個部分?標題、開頭、結尾之間有何聯系?
(2)第二部分是重點部分,作者采取怎樣的順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樣經過細致觀察,抓住事物的特點,生動而逼真地描繪了這萬姿千態的“春”的?他寫這篇文章主要抒發哪些感情呢?
以上導讀安排僅是讓學生了解閱讀這一類文章如何著手及必須抓的幾個主要問題。
(二)讀中講
1、精讀重點部分(第二部分)。教師講析三個問題:
(1)結合課后“思考和練習三”分析幾個畫面、層次的安排,講清描述景物采用“總分順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幾種記敘順序也宜點明)
(2)讀“春草圖”的四句話,從“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春草的?哪些詞用得特別好?春草有何特點”等方面分析。
(3)再讀“春風圖”有關內容,講清作者怎樣借助其它事物寫出無形無色的溫暖、芬香、和悅等特點的。
2、細讀關鍵部分。(第三部分)講析兩個問題:
(1)作者在這部分運用排比句式,連設三個比喻,這“三喻”中的聯系和區別,春天的三個特點及為何按這樣的順序排列。
(2)這部分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以上精講內容安排的依據是:一從本單元“共性”和本文“個性”出發,二從“舉一反三”的需要出發,三從初一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
(三)讀中練
1、練朗讀。朗讀是本篇的重點訓練項目,要反復吟誦,在吟誦中理解作者的感情。體會本文用詞造句的妙處。
2、練字、詞、句。
(1)正音:漲藏散釀巢暈蓑
(2)辨詞:朗潤趕趟兒醞釀呼朋引伴賣弄宛轉應和黃暈舒適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講究詞語錘煉,本文有不少特別凝練、形象的“字”,找出來指出其妙處。如“小草從土里鉆出來”的“鉆”字,“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疊字,本文疊字很多,指出其結構上的特點及在表達上的作用。
(5)結合課后“思考和練習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3、練分析思維
(1)對照教師“春草圖”、“春風圖”的分析,學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畫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這一篇描寫“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寫“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練的形式多種多樣,什么時候練什么內容教師可隨機應變,但萬變不能離其宗,基礎知識不能忽視,基本技能不能放棄,聽、說、讀、寫全面兼顧,同時還要根據這類課文的特點及本課的“個性”,這就是以上只提供訓練內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讀后比較綜合
1、把本文和《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
比較其異同。綜合其“共性”,求得其規律。可口頭比較也可列表式比較。
2、把本文和課外類似散文相比較,進一步求其規律。
以上步驟頗為重要,學生是否能找到這一類文章的“共性”和“個性”,求出其規律,是能否“舉一反三”的關鍵。
(五)讀后發揮想象
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
1、讓學生熟悉自己周圍的景色,展開豐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時間,帶學生走出校門,幫助他們對自己身邊的`景物進行仔細觀察,抓住特征,進行描述。此類作文可教師命題也可自由命題。
這一步的目的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同類型文章也完全可以這樣做。
重點提示: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不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時也使作品語言有高度準確的概括力。
描繪的細:“春草”圖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鉆”,寫它的色彩──“綠”,寫它的質感──“嫩”、“軟綿綿”,寫它的覆蓋面──“一大片”、“滿是的”,寫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樂,寫風的助興。細筆細繪,具體形象,使人有親眼目睹親身所歷之感。
描繪的立體:“春花圖”中,先寫樹上的繁花似錦,次寫樹中昆蟲是喧鬧,再寫樹下遍地的野花;寫眼前的花兒爭春,又寫想象中樹上結的果實;寫花的色彩,又寫花的甜味;明寫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寫風與太陽。這樣,動靜結合、色味結合、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明暗結合,繪出一幅色彩鮮艷、春意盎然的立體感極強的圖景。
描繪的方法多樣:擬人“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寓花樹、萬物以人的表情、動作、感情,生機更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體生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為鮮明。
描寫的語言優美,極富表現力。選詞準確精當。“朗潤”,準確描繪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潤澤的樣子。“蜜蜂嗡嗡的鬧著”,一個“鬧”字,既寫出了蜜蜂爭先恐后,又呈現出一派喧囂沸騰的熱鬧景象。大量的使用疊音詞,既沒讓讀者感到詞藻的華麗和人工的雕飾,又恰到好處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圖”中的“偷偷”表現了小草在人們不易察覺的情況下,無聲無息的生長的動態;“嫩嫩”寫出了初生小草的鮮嫩可人;“綠綠”則為小草著上了一層鮮亮悅目的色彩。
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出了春天未來到時的盼春心切,繼而又對春回大地之后呈現的盎然生機的欣賞和贊美,巧妙地向讀者傳達出春天帶給人們的不光是新的氣象,更是催人奮進的勇氣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這一深刻含義。
難點提示:
文章結尾的三個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點?
第一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象征著勃發的生機,突出了一個“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著、走著”,象征著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給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急功近利,過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于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
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學生為主體)共同體驗
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寫作目標:
1. 想象要合情合理,富有創新
2. 發揮想象,把寫的生動而豐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一段舒緩的音樂
學生:復習本單元所學課文,或課外閱讀的想象,重點掌握文中的奇思妙想
教學過程:
1. 導入:
同學們,我們剛剛學過第六單元的四篇課文,這些都充滿了作者的奇妙的想象。其實,不僅是課文中學過的這些,我們以前讀過的一些文學作品,比如《西游記》也充滿了大膽的想象。請同學們回憶這些作品,選擇一篇,可以是學過的,也可以是課外閱讀過的,說說它們奇在哪里,妙在哪里?
2. 導寫:
1)學生自由發言,品析想象的精妙之處。
2)學習知識短文《想象》。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結合所讀作品及平時的生活實際,想一想,什么是想象?想象是怎樣產生的?
——運用自己感知的材料創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就是想象。
——想象的產生:夸張、綜合、擬人化等等方法。
3. 引導
教師播放準備好的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地傾聽,并把聽到的音樂想象成一幅畫面。
寫作
一、教學目標
1、寫作文是對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實的作文才是真實的,才能寫出真感情。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習慣,對生活中的一切細心觀察,慢慢口味,積累豐富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感情真切,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三、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1、準備片斷
(1) “第二年的'春天終于來了……”
(2) 《西湖詩情》
2、錄音機
學生自讀一些短文(教師推薦《一件小事》、《背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第二單元我們學習過一篇古文《兒時記趣》我們都覺得這篇寫得很真實,雖然我們沒有“留蚊于素帳”但與之相似的童趣我們也曾有過,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在年幼時做過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對說真話的同學給予肯定。
三、引入寫作知識講解,寫就是要說真話,抒真情(板書)。
四、學生自讀寫作知識,概括成兩點:
綜合實踐活動1
[設計思路]
1。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旨在使學生在閱讀感受本單元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整體上了解文學、認識文學,從而喜歡文學,并逐漸學會閱讀、欣賞文學。
2。 本次活動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通過查找、閱讀、交流、編寫、合作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主動探究習慣和互助合作精神。
[活動主題]
主題: 我愛文學
相關話題:①向你介紹我最喜愛的文學作品 ② XX作品給我帶來的
[活動形式]
小組、班級交流、評價
[活動過程]
1。 材料準備
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閱覽室,選擇文學書刊,廣泛閱讀,篩選確定具體篇目。或者從過去自己曾經閱讀并喜愛的文學作品中挑選最精彩的一篇。作品確定后,再根據作品和閱讀的感受從規定的兩個話題中擇取你感受最深最有話說的一個話題;再反復閱讀、揣摩該作品。最后寫出發言提綱,或者較為詳細的講話稿。
2。 小組交流、評價
每人在各自的小組內發言交流。交流前師生商定評價標準,如發言是否符合本次活動主題,內容與原作品是否和諧一致,語言是否通順流暢,表達是否流利清晰。交流發言完畢,每組推出2—3名代表到班級交流。班級交流前,被推選出的代表要對發言稿進行認真的修改,組內同學要積極幫助出謀劃策。
3。 班級交流、評價
①在老師指導下,成立一個語文主題活動小組。安排活動主持人,規定交流次序,確定活動評委。
②各小組代表交流。
綜合實踐活動(第五單元)
模擬科技新聞發布會
讀了本單元的課文后,你一定會更加關注科學、熱愛科學、追求科學。如今正是信息時代、科技時代。信息、科技的核心是創新。為了展示同學們學習、關注科學的收獲,舉辦一次模擬科技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或自己的小實驗、小發明、小創造。
一、會前準備
1.從各種科技類書刊中查閱,或到相關的科研網站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
2.有小發明或者有某種小制作的同學,可將有關的成果或設想用恰當的語言寫成書面介紹。
3.了解簡單的新聞知識,參閱報刊上的一句話新聞、標題新聞。
4.利用班級黑板報書寫會標,分工模擬會議主持人、專家、發布人、記者或其他聽眾。
二、活動過程
1.小組篩選
在各自分頭后,各小組先作交流,而后推選出兩人到發布會展示。要求發布人寫好新聞稿。
2.發布新聞
各發布人介紹科技信息,或發明人講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間記者、聽眾可提問,發布人簡要作答。
3.“專家”評價
請與會“專家”就本次科技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價值、意義作出評價,或就其中某些成果的開發利用前景作出預測。
輔助活動
1.利用廣播、電視、黑板報等在校內搞一個科普宣傳周。
有感而發
教學目標:圍繞自己日常生活說出自己真正想說的心里話
重點難點:1、說自己想說的話
2、語句通順,層次分明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明確目標
1、 導入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說起自己身邊熟悉的人和事來,往往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閉上眼睛,不假思索即會脫口而出,如數家珍。相反地,對于陌生的人和事,說起來往往冥思苦想、搜腸刮肚,勉強為之,磕磕絆絆,往往言不由衷,辭不達意,甚至“咬斷筆頭,開不了頭”“剛開了頭,言語不周”,這樣的必然內容空洞蒼白,語言干癟枯燥,讀之味同嚼蠟。
怎么辦?作文的實質就是現實生活的再現,只有“為心聲”,才能字字真情,句句實意。對于現實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事情,切身獨到的感受,想說點什么就說點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我手寫我口”,就好象老朋友在談心,敞開心扉,坦誠親切…… 這,就是第一次“見面文” 的要求。
2、 目標
說自己想說的話
明確:(1)說心里話,恰當選材
(2)文通字順,層次分明
二、 習作啟發
1、 巴金對繁星進行了無數次的觀察,獲得繁星是母親和朋友的親切感受,從而產生了寫作《繁星》的激情。
2、 趙麗宏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大量的文學創作,對文學有了深刻而真切的體會,才寫出了《為你打開一扇門》。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
4 安恩和奶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聯想的能力。
2、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走進主人公,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靈。
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對待動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質性的一面,同時也應該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如果你擁有一只小動物的話,你將如何與它相處?今天,我們將跟隨約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筆下安恩和一頭奶牛的生活。
二、作者簡介
約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三、整體感知
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簡要概括故事內容。
1、正音
靦腆miǎn tǎn锃zèng 干癟biě
躊躇chóu chú錙銖zīzhū嶙峋lín xún
2、概括故事內容 1’—2’(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四、合作探究
1、初識安恩(那么安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根據第1節內容,談談安恩給你的最初印象。
2、再識安恩
a、進一步讀文,劃出課文中描繪四個買牛人和安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分析買牛人和安恩的心理活動,談談你對安恩這個人物有哪些新的認識。
b、市集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想買安恩的這頭奶牛?這是怎樣的一頭牛?(備)
五、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養小寵物,給小寵物梳小辮子,穿各式各樣的衣服,帶寵物出去散步,你覺得這些人和安恩區別嗎?為什么?
六、總結
難道只有我們人會感到孤單寂寞嗎?奶牛也會的。能夠把動物當作人來看待,也算是愛心無限了。我們對待動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質性的一面,同時也應該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和動物的和諧。
七、作業結合本篇小說,對安恩以前的生活進行合理想象,寫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板書
安恩和奶牛
約翰尼斯﹒延森
初識:貧困、簡樸、整潔、年老、瘦弱、勤快、安閑
再識:善良、愛憐奶牛、善解人意、不貪圖利益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2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的'重大意義。
提示:a.使人積極樂觀。b.使人斗志頑強。c.使人永遠年青。d.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3
《論語》十則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研讀課文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或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例)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例1: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例2: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業
①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 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積累、拓展
1、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2、背誦課文
五、作業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六、教后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系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于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教學準備]
1、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上網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了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3、師生合作制作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1、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于對文本的充分閱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課文教學重在培養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本課設計“粗讀——細讀——精讀”的閱讀活動,主要是在閱讀方法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從課內走向課外。
3、“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用富有啟發性的導語,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教學的思維軌道上來。)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介紹有關收集到的“社戲”的知識。
3、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提供相關材料,有利于進一步學習課文,理解主題。有條件的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獲得有關材料進行學習,這可培養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圈點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以便幫助理清文章情節脈絡,把握敘事的詳略。
學生小組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論。(演示)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前的波折。
、夜航看社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3、4、5略寫1、2、4、7
(本文篇幅相對較長,內容也較豐富,學習這類文章,首先理清脈絡,分清主次,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2、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為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后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里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師:認真閱讀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里,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閱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于漁”的教學理念。)
2、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閱讀的規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x自然美。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里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臺,“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向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A: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B:聽后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著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后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優美的鄉村景色,在音樂的陪襯下,通過個人、集體的多種朗讀,拉動想象,來體會自然美,能悟出許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x人性美。
[小伙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凈之美,體現著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A: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B: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x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游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為“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著愛的溫情。]
五、體驗反思: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么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臺說給大家聽聽
《社戲》學習要點
《社戲》一文寫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著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系。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關于社戲:
演社戲是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過去的一種民俗。舊時鄉村里分為一個一個的“社”,每個社有社廟。社廟大多臨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對面臨河筑一個永久性的戲臺。臺柱用石頭做的。戲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戲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戲時間一般在豐收后的農閑季節,各社出錢請戲班演戲,一連演好幾天,非常熱鬧。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了解內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詞,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對夏天的熱愛和對勞動者的贊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總寫到分寫(具體描繪)的思路。
3、掌握本文語言的獨特魅力,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二、教學重點
體會前兩首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想象豐富、構思精巧、語言凝練等特點。
四、授課方法
自主預習閱讀感知討論歸納練習鞏固。
五、學法指導
了解詩歌的一般常識。
六、教學過程
【亮標明學】
齊讀本課學習目標。
【預習導學】
【合作互學】
(一)理清結構層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節,總寫。
第2—3小節,寫夏天的;第4小節寫夏天的。
第5小節,表達。
(二)深入探討課文。
1、請你說說,從作家的描繪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夏天?
比如:我從那“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看到一個熱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長。
2、文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請你說說,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長與春天里的作物生長情況比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與“苦澀的汗水”進行對比有何作用?
3、第4段中“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一句里連用四個“快”字,在表達上是否重復?請作簡要分析。
4、農民在夏季收割時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們半夜醒來為什么要去“聽聽窗紙,看看窗外”?
【釋疑助學】
1、高駢的《山亭夏日》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本文的作者僅僅是贊美夏天嗎?
(三)總結全文
1、文章抓住了夏天熱烈、緊張、急促的特點,描繪了夏天金黃色的大地上,暑氣蒸騰、麥浪翻滾、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表達了他對夏天的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的.,也體現了他對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寫景,善于運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
教學反思
教學《夏》這一課的時候,我由高駢的《山亭夏日》導入后,讓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夏的感情態度,找出直接表達這一感情的語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語句。學生在誦讀后,探討這兩個問題,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和描寫對象的對征,收到了提綱挈領之效。
在研讀第二節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節劃出描寫的景物,并區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個季節的景物,說說為什么寫另一個季節的景物。學生很快抓住了用對比描寫手法突出夏季熱烈的寫法,很輕松的化解難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圈出能體現熱烈氣氛的動詞,難度小,而且能進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選自己特別喜歡的語句反復誦讀,試從修辭、人的感覺角度、用詞等角度體會文句的準確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既輕松,又有實效。有不少學生的發言很新穎,如有學生說以前讀的比喻都是把某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事物,“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這個比喻卻用水由冷到沸騰的過程來比喻由春到夏的過程,非常貼切,而且“沸騰”還突出了夏“熱烈”的特征,這正是這一節的主要意思。說得多好!
在教學第三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生命交替”。通過仔細賞析第五、第六兩句話,通過抓住“麥子剛剛割過”體會“收獲之已有”;通過品讀寫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講解。
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黃金季節”中的“黃金”,“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的“沖刺”,體會“炎熱”與“熱烈”的區別,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習體會詞語的語境意義的解題技巧,既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又適應考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