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觀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1分鐘)
1.教師導學
我們今天來學習王安石的一篇作品《傷仲永》。我們先來認識這篇課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學生A介紹王安石。
二、朗讀課文(8分鐘)
1.教師導學。
師: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那么朗讀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師歸納,出示幻燈:字音、節奏、語氣。
2.學生B朗讀全文,其余的學生注意讀音。
3學生C朗讀課后題二,其余的學生糾正讀音。
4.學生D朗讀最后一段,其余的學生糾正讀音。
5.學生集體頌讀全文,教師做簡單點評。
三、積累實詞(20分鐘)
1.教師出示題目,學生做好展示準備。
2.其中四組接力回答字詞,余下兩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譯。
3.其余的同學進行糾正。
4.進行抽測:學生翻譯全文。
5.收齊抽測,教師課后批改。
四、理解內容(10分鐘)
1.教師出示問題:⑴本文寫的是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劇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組的6位學生進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學生糾正。
3.教師歸納。
五、小結全課(1分鐘)
1.全班齊讀最后一段。
2.教師歸納
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么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愛勞動的作風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動。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正確。辨證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養一種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導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說,18世紀歐洲最杰出的思想家盧梭,曾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應該讀讀它,那么,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呢?這就是《魯濱孫漂流記》。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魯濱孫落難荒島是怎樣活下去的?
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快速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魯濱孫在荒島的思考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每個階段的側重點是什么?
3這幾個階段的前后聯系是什么?
4簡要概括文中蘊含的道理。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參與
教師小結
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絕望,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魯濱孫在逆境中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研讀探究
教師導學:魯濱孫是怎樣的一個人?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體會他的心理變化過程。
思考題:
1身陷絕境的魯濱孫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樣看待魯濱孫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學生朗讀第1~3段,體會魯濱孫的心理變化
學生朗讀4~9段,考慮魯濱孫為了生存作了哪些事?
學生朗讀10~12段,魯濱孫怎樣進一步調整自己的生存的心態?
學生討論,教師參與
教師小結
人沒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魯濱孫說服自己要頑強地活下去,這需要很的的勇氣,他是一個非常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人。
體驗反思
聯系自己的生活,把你在學習或生活中曾經遇到或正面臨的一兩件不幸或挫折,試仿造課文中’借方”和貸方”的格式,把好處和壞處排列出來
教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正確辨證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養一種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布置作業
1積累字詞
2假如你像魯濱孫一樣被棄荒島,你會怎樣想?將怎樣做?發揮想象,寫一篇短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大意,積累文言詞匯。
2、能結合誦讀加深文意的理解,培養文言語感。
3、能結合文本內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判斷力。
教學重點:
1、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式學習,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學難點:
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學創意:
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利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形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語文思維。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學生積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學生回顧之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結合這些寓言故事,同學們覺得寓言有哪些特點呢?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寓言是同學們十分熟悉的一種文學體裁,從小到大同學們積累了許多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從回顧此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中國傳統寓言故事,引出學生對寓言故事的特點回顧。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不太準確,老師不多講解,為下面對寓言故事特點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誦讀全篇,讀準課文。
1、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教師點評。
2、采用指讀、男女生分開讀等方式讀課文,師生交流從而進一步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兩環節是讓學生夯實基礎知識,讀準字音,使學生愛上朗讀,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
三、疏通課文內容。
1、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教師通過結合課文內容提問、學生搶答的形式,適時講解文中關鍵字詞的含義。
所提問題為:
1)北山愚公多少歲?年且九十(講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講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參加移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講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遺男”“始”“齔”)
4)對愚公移山有人反對嗎?愚公是如何反駁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講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雖”“窮匱”“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嗎?操蛇之神聞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講解“懼”“已”“感”“負”“朔”)
3、學生質疑,把課文中不會翻譯的字句說出來,大家一塊探討。
4、再讀課文,復述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為2個小環節:①先在小組內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后,推薦優秀者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熱情,在耳熟能詳的故事里找到學習的樂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使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閱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齊讀課題《愚公移山》,從題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確:人物和事件
2、圍繞“愚”可以組詞。愚公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愚蠢的老人。(板書:愚)
3、老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他愚蠢的內容,并適時回顧重點字詞的含義。
明確: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講解“方”)
2)年邁:年且九十(講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箕畚運于渤海之尾(講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追問幾個人幫助他?四個人)
5)路遙: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追問哪個字最能體現?講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邁、器陋、援寡、路遙
4、真是一個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還有一個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內容體現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確:概括能認清“自身的年邁和山高”(板書:智)
5、智叟說這番話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嘲笑
6、句子哪些內容可以體現出智叟這種嘲笑的態度?
明確:“笑”神態描寫直接表現態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你太不聰明了,智叟開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問增強嘲笑的語氣;“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嘲笑的態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學生讀出嘲笑的態度,老師朗讀指導,互評。
8、智叟為什么會嘲笑愚公?明確:因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結:由此可見,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著眼眼前,認清現實(板書:認清自我著眼眼前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具體語句圍繞愚公“愚”、智叟“智”兩個方面進行歸納概括,抓住要點分析人物。老師要指導學生圍繞重點字詞和寫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對個性化的人物語言進行朗讀指導。)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稱呼兩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對上了年紀男子的尊稱。叟:年老的男人。從稱呼上明顯感到作者對愚公的態度更加的尊敬。為什么作者對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內容,勾畫出體現愚公形象特點的語句并加以分析。學生小組交流
明確: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不畏困難)。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敢于實踐)
3)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發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堅持不懈敢于實踐)
5)年且九十(造福大眾)
2、這樣的愚公還愚蠢嗎?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說文解字》形聲字,從知從日,知亦聲。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為“說的準”、“一語中的”。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
太陽之陰陽者,見之則為陽,不見之則為陰。廣義為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美德不可沒有實用的智慧,而實用的智慧也不可沒有美德。
3、結合“智”的含義,你覺得愚公還愚蠢嗎?學生明確: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文中內容,仿照例句寫下你認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為他召集家人共同謀劃,既發現移山的困難,又敢于面對困難。
5、這時與智叟“著眼自我認清現實”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則是?
明確:放眼未來敢于實踐(板書)
6、小結:與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學生說出:小聰明(板書)
【PPT出示】小聰明產生于頭腦,大智慧來源于心靈;小聰明體現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內心;小聰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則淡泊寧靜;小聰明多有才無德,大智慧則德才兼備。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是上一環節的深入,是本課的難度所在。通過對“智”中西內涵的講解,讓學生發現愚公其實是一位智者。讓學生仿寫例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與智叟“智”的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聰明”的不同,從而加深對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課外拓展、老師小結
1、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你還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確:
商鞅是法家代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超前理念;
劉徹變古創新,外儒內法的治理著這個龐大的帝國;
秦始皇開創了中華文明歷第一個封建集權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2、小結:他們用智慧成就了中華文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還能放眼未來”,希望同學們向愚公一樣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現實的束縛找尋夢想,又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使夢想照進現實。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學生對于歷史人物的介紹,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大智慧”,讓學生對“大智慧”的理解從概念化到形象化。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古詩描寫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學重點:
了解古詩中景物描寫的作用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賞析《蟬》這首詩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第一句:垂緌飲清露
(1)垂緌,帽帶結在下巴下邊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顯宦身份。
(2)清露,純潔的露水。飲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質。
(3)該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的手法暗示自己的顯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質。
2、第二句:流響出疏桐
(1)流響,指接連不斷的蟬鳴聲。
(2)“疏”字寫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讓人感到流響易于流傳。又與末句秋風相呼應。
(3)詩人以蟬自比,則其名聲也就不同凡響。
3、三、四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居高”的“高”有哪兩層含義?
明確:一是實指蟬所居的`梧桐樹高,二是暗指“飲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蟬抒懷:品格高潔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
詩人筆下的“蟬”帶有自況的意味。
4、小結:
在眾多的詠蟬詩中,李商隱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也很有名。這三首詩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觀察蟬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被稱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二)賞析《孤雁》這首詩
孤雁(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首聯: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一般詠物詩并不道破所詠之物,但杜甫此詩開篇就喚出“孤雁”。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地飛著、叫著、思念著、追趕著它的同伴。這是多么執著的精神啊!
2、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1)理解:以“誰憐”二字設問: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飛得很遠了,誰會同情我這個形單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為何“憐”它?
明確: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地飛著、叫著、思念著、追趕著它的同伴。
因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頸聯: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寫孤雁邊追邊望,望盡天際,似乎又望盡了同伴的身影;追飛不及,心中哀傷不已,好象又聽到了同伴的呼喊聲。
浦起龍評析說:“惟念故飛,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鳴,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泣矣!”(《讀杜心解》)
4、尾聯: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作者為何在尾聯提到野鴉?
明確:以野鴨反襯孤雁,表達詩人的愛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樣濃烈,心中是那樣悲痛,追求是那樣的迫切,但一群野鴨全然不懂,紛紛然鼓噪不停。
詩人以孤雁自比,野鴨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輩。
5、賞析:詩中傳遞出作者什么樣的情緒?
明確:傳遞出亂離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賞析《鷓鴣》這首詩
鷓鴣(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1、首聯: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首聯描寫鷓鴣的習性和外貌特征。
這種鳥兒喜歡在溫暖的荒野里嬉戲。羽毛鮮明美麗由整齊。這種鳥兒與哪一種鳥兒比較相似呢?在類別上應當與山雞相似。
從首聯的描寫中,讀者已經看出是詠鷓鴣。
2、頸聯: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頷聯渲染了什么樣的意境?為何提到“青草湖”和“黃帝陵”?
頸聯中“雨昏”“花落”點染環境,形成凄迷意境、傷感氛圍。“青草湖”“黃陵廟”引起讀者對屈子懷沙、湘妃泣竹等歷史傳說的聯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時、湖邊古廟之中,聞鷓鴣之啼,定會倍感其聲之哀怨凄惻。
因此聯,作者被稱為“鄭鷓鴣”。
3、頷聯: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頷聯承“啼”字。游子一聽到鷓鴣啼聲,就禁不住以袖試淚;閨中少婦剛開始唱曲,就傳來鷓鴣的啼聲,難過得把眉眼也低下來。
“乍、才”兩個虛詞,極寫鷓鴣的啼聲感人。
“征袖濕,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鷓鴣的啼聲之悲。
4、尾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尾聯“相呼相應”明寫鷓鴣雌雄對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靈呼喚。
在那夕陽西下時分,從湘江兩岸的苦竹叢中傳來雌雄鷓鴣一呼一應,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濃重的鄉愁旅思?
詩人著意表現鷓鴣的叫聲給人的感受,因而更加傳神。
賞析:作者借鷓鴣啼聲抒寫什么情懷?
(表現鷓鴣啼聲哀怨凄切,借以抒寫游子的鄉愁旅思。)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5
設計指導
1.初中學習散文的目的:
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豐富語言文字的積累,提高表達情感的技巧和能力。
2.教材特點:
本冊書安排了11散文,說明散文是本學期語文教學的重點,散文是學生積累詞匯、陶冶情操的良好素材,是為學生范例的有效。
3.學情特點:
通過上學期對散文的初步感知和前面幾散文的學習,學生對散文應有一定的認識,但是他們缺少基本的閱讀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找出中心句、抓住關鍵詞,以整合、概括其中心內容及特點。在語言積累、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還處在初級階段。在現實生活中,七年級學生缺少生活經驗和生活積累,對于大自然中的眾多物象還不了解,對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更是陌生。
4.平中語慧教學:
讓充滿智慧的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堂,讓高效美感的結構改變教學的思路。
(1)我即語文
(2)以案說法
(3)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單了解夏季不同節氣的物候特點;
2.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
3.學習細致的觀察和形象化的語言。
能力目標:
1.學會抓關鍵詞句理解文章思路,領會作者情感;
2.學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
3.通過對形象化語言的學習,能模仿說話、。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對大自然觀察的興趣;
2.啟發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
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熱愛。
教學過程
激情導入:
(導入語)前面我們剛剛伴隨著林斤瀾的春風,和朱自清先生一起深深陶醉在姹紫嫣紅的春天里,今天我們又將和著名作家楊德祥一起走進火熱的夏天,高唱《夏天的旋律》,歌唱美麗的大自然,歌唱美好的生活圖景,感悟人生永恒的真諦。(出示標題)在同學們的眼里,夏天又是怎樣的一幅圖畫呢?換句話說,夏天有什么代表性的景物和人的活動呢?說到夏天,可以說是個非常非常美好的季節。夏的夜晚,在梧桐樹下,馳騁著夢想,許許多多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流動著時尚元素的街頭,許多的太陽帽,舞動的曲子,漂亮的姑娘一閃而過,給街頭增添了不少的風景。作者楊德祥他不僅看到了夏天的顏色、形象,而且還感覺到它有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就像一曲美妙的歌曲一樣,有動人的旋律。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夏天的旋律》。
一、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文中描繪的夏日風景。
1.帶著對夏天的熱愛之情朗讀課文,讀書時看有哪些不認識的字、詞,劃一劃,然后同學們一起解決。
2.建立每一部分的閱讀信息摘錄卡片:物像庫、音效庫、色彩庫、百味居、詩詞苑(或用不同的符號表示)
二、傳授整體感知文章線索和行文思路的方法。要求:快速瀏覽、跳讀。
①分幾個小標題?小標題有什么特點?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方法:抓小標題跳讀,了解文章結構線索]
②從標題中的“旋律”入手,抓與“旋律”相呼應的句子,探解“旋律”的含義。[方法:抓標題,找呼應,了解文章行文思路](提示:旋律一般用在音樂上,描寫音樂的句子就是)
③提問:在作者描寫的這些景物當中,有沒有特別重點觀察描寫的一種景物?這種景物剛好反映了夏天旋律的變化過程?[方法:抓著反復出現的.事物,了解文章行文思路。]
三、幫助學生掌握抓住關鍵詞句快速理解文本的閱讀方法
1.方式:師品讀示范,分小分別組閱讀六個節氣,比一比
哪個組獲得的信息多,推薦代表交流展示。
2.: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先范讀,我是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先讀、后想,思考節氣的特色是什么?再告訴大家我是怎樣找出這個特色的。(教師生情并茂地范讀)
師:老師讀得是大暑這個節氣,老師也讀出了許多,迫不及待的想和我的快樂,我覺得關鍵詞有”高音符”“酣暢淋漓”“最高音”從這幾個詞中,我看出大暑這個節氣的旋律是高亢的,”溫度計上的水銀柱頭老是昂得高高的”我看出大暑是夏天中最熱的節氣,”該冷就冷,該熱就熱,不冷不熱五谷不接”這個句子中我看出大暑雖然很熱,但熱的天氣對某些莊稼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我還從”秋就要分娩”看出大暑過后將是秋天.通過以上內容我看出作者對大暑這個節氣也是很喜愛的.老師看出了許多內容,你們也看出來了嗎?
3.學生活動。
四、研讀發掘:研讀“立夏”和“芒種”這兩部分,進一步體會作者是如何觀察和描寫的。比較兩部分描寫的不同之處。
1.過渡語:
同學們的發現可真不少,我們之所以能讀出這么多內容,是因為作者觀察的很精細,而且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觀察才得到的,觀察之后用筆描寫,描寫的時候特別注意想象和聯想,特別注意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寫,所以才把文章寫得這么美,這么令人向往。下面我們就以一,三兩段為例,來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請兩位同學用你那優美的聲音來展示這兩個節氣的優美景色,同學們邊聽邊想,他們讀得好不好,讀出了作者的感情沒有,讀完之后同學們討論討論,在這兩節當中作者是怎樣在觀察怎樣在描寫。從選材和情感、句式等各方面進行比較。
2.學生活動。
3.:[仔細觀察,抓住特點歌:調動感官細觀察,眼耳鼻舌身揮灑;色形聲色和味道,想象修辭巧添花]。
五、品讀:
賞析你最喜歡的章節,畫出欣賞的句子,并說出欣賞的理由。
(提示:從詞性、句式、修辭、感情色彩、詞義等方面賞析)
[基本句式:本句采用了……(寫法或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內容),表達了……情感]
基本過程:先美美地讀,用美讀來感染人,再用賞析來說服人。學生老師都可以點評。
學生:如何品析美詞佳句。
六、拓展創新:
課件展示一組景物畫面,學生仿照課文的語言想像描寫。欣賞、。
1.過渡語:
同學們積累了這么多的美詞佳句,一定有一種創作的沖動,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描繪,也一定能寫出同樣好的文字來。
2.展示課件圖畫,幫助學生完成由圖畫走進文字,又由文字想象圖畫,再由圖畫創造文字的轉換遷移過程,同時減少學生思維時間,一個創造想象平臺。
3.生仿寫,然后在班上展示,由學生對其作品進行。
七、全文。
詩人說,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自然風光無限,讓心靈長出眼睛看宇宙,讓耳朵長出角須觸摸自然,我們會發現美無處不在,人生美不勝收,生活無限美好。
八、板書設計
夏天的旋律
立夏競相爭艷快喜熱愛夏天
小滿孕育成熟滿
芒種編織快樂忙熱愛大自然
夏至充滿活力活
小暑果實累累趣熱愛生活
大暑享受炎熱樂愛
過程景色特點情感主題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有感情的誦讀詩歌。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鑒賞詩歌的能力。
3、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重點
1、加強誦讀。
難點
1、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
2、初步學會詩歌的鑒賞能力。
2、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誦讀法、品味鑒賞、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個案調整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
活動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簡單點評后轉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出示幻燈)
(二)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岳》(出示視頻和音頻材料)。
2、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三)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加幻燈圖片),出示問題。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系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配樂)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三、布置作業。
寫出《春望》的賞析感言。(100—200字)
學生結合圖片說一說印象中的泰山。
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小組研討。
組內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品讀思考該句所描繪的泰山的特點。組內討論交流
自由讀整首詩,說一說內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齊讀詩歌,暢所欲言地談詩歌的魅力。
背誦這首詩
板書設計
(用案人完成)
當堂作業
課外作業
教學札記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識記重點字詞解釋。
2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內核,學會賞析托物言志的手法。
3拓展閱讀銘體文和說體文,深入理解托物言志。
教學環節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復習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17課短文兩篇,也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和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根據單元目標、文體特質和文本內容,我們主要有以下幾個復習要點:1逐篇梳理基礎字詞,系統回顧主要內容、結構和主旨;2緊扣文體特點,賞析托物言志手法的作用;3對相關文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進行拓展閱讀與賞析。
陋室銘(劉禹錫)
我們首先來復習劉禹錫的《陋室銘》。文章題目中的“銘”字表明了文章的體裁,這是一篇銘文。銘,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銘文的特點是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短的銘文不足10個字。《陋室銘》全文只有81個字。《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我們首先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注意讀出銘文音韻和諧、鏗鏘有力的特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的內容簡單,全文含有較多帶有文學文化含義的詞匯,我們一起回顧一下。
鴻儒:博學的人。鴻,大。
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佛經(佛經用泥金書寫)。
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除了以上的詞匯,我們還需要注意兩個詞語的活用:
苔痕上階綠:名詞作動詞,長上。
無絲竹之亂耳: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使……亂。
最后一句話,你能理解嗎?
何陋之有:語出《論語·子罕》,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什么簡陋的呢?
作者截取后一句,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劉禹錫被貶官后,居住在一間斗室里,因為被勢利的縣官接二連三地欺負,于是憤然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陋室銘》全文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這一層以類比的方式開頭,暗示自己的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芬芳馥郁,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苔痕”和“草色”寫出了居室環境的清幽寧靜,“鴻儒”“素琴”“金經”寫出了日常生活的情趣高雅,又以“絲”“案牘”作對比,寫出陋室主人超塵絕俗的胸襟,這實際上就是作者自己高潔傲岸和安貧樂道的真實寫照。
第三層:“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連續寫到諸葛亮、揚子云、孔子這三位古人,將自己的居室與他們的居室或言論進行類比,不僅有以之為楷模的意思,而且有同道中人的意味。《論語·子罕》中提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句,暗含自己以“君子”自居的隱隱自豪。
總而言之,劉禹錫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周敦頤)
和劉禹錫一樣,周敦頤同樣在文章的題目中表明了文章的文體。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者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較為相似。《愛蓮說》以散句為主,句式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富于變化。首先,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讀出周敦頤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相較于《陋室銘》,《愛蓮說》中有較多需要注意的實詞。
蕃:多。
獨:只。
濯:洗。
妖:艷麗。
益:更加。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豎立。
褻:親近而不莊重。
隱逸:隱居避世。這里是說菊花不與別的花爭奇斗艷。
鮮:少。
宜:應當。
活用,不蔓不枝:名詞作動詞,橫生枝蔓,旁生枝莖。
《陋室銘》《愛蓮說》集中出現了“之”的諸多用法,“之”是文言文的常見虛詞,課后習題的積累拓展部分也對大家有所要求,讓我們逐一回顧與梳理:“何陋之有”的“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菊之愛,蓮之愛,牡丹之愛: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
花之隱逸者也,花之富貴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結構助詞,的。
補充“之”,友人慚,下車引之:代詞,代指元方。
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暮年時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愛蓮說》。
《愛蓮說》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文章先以東晉陶淵明的愛菊和李唐世人的愛牡丹作烘托,引出自己對蓮的愛,接著對蓮的生長環境、形狀、香氣等作贊美性的描寫,突出蓮的潔凈和雅致。
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周敦頤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品性進行了比較和品評,菊花象征隱逸,牡丹象征富貴,蓮花象征君子,三種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義。作者最后運用感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愿意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意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像蓮花所象征的君子一樣,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總而言之,文章的第一部分鋪排描繪了蓮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了蓮花的喻義,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
《陋室銘》和《愛蓮說》處于第四單元,本單元的單元導讀寫道: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華美德以及時代對這些美德的呼喚。閱讀這些課文,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使人追求道德修養的更高境界。
通過回顧和梳理兩篇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尤其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與“蓮,花之君子者也”的表述,我們確實發現了兩篇文章中所蘊含的對于君子品質的贊美和追求。這可能也正是這兩篇傳世經典所帶來的經久不息的陶冶與凈化的力量。
托物言志
《陋室銘》和《愛蓮說》不僅在文章主旨、作者志趣上有相似之處,在寫作手法上也有相同的地方。《陋室銘》和《愛蓮說》的寫作目的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君子品質及對君子品質的追求,但是兩篇文章都不是直接說明寫作目的的,而是不約而同地借助了一個物象。《陋室銘》借助了“陋室”,《愛蓮說》借助了“蓮”。
像這樣,作者從物象的特征入手,抓住理解“物”的特點,類比出作者的感受或思想,從實到虛,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就是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在《陋室銘》中,劉禹錫寫屋前“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就是寫自己恬淡生機的生活狀態;寫活動“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就是寫自己質樸高雅的情趣。從具體到抽象,托“陋室”之物,言“君子”之志,就是劉禹錫《陋室銘》中托物言志的運用。
在《愛蓮說》中,周敦頤寫蓮“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寫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寫蓮“濯清漣而不妖”,就是寫君子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寫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就是寫君子正直不茍,豁達大度;寫蓮“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就是寫君子美好的姿態氣質。周敦頤也是從具體到抽象,托“蓮花”之物,言“君子”之志,同樣是“托物言志”手法運用的表現。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本文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講一則笑話。笑話中的雞媽媽通過自己的聰明戰勝了貓,保護了自己的孩子。現在有這樣一頭驢,它要比雞媽媽的體形龐大得多,可是卻沒有雞媽媽那么聰明,它的結局怎么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瞧瞧。(板書課題)
二、出示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本文的寓意。
三、目標的實施:
1、范讀課文,讓學生注意不會讀的字的讀音。
2、自由朗讀。
3、齊讀。
4、自由朗讀課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學一組,共同完成。)
5、檢測。
6、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虎剛剛見到驢時,表現怎樣?
(2)虎發現驢有幾樣本領?它為什么敢接近驢呢??
(3)驢的結局如何?
(4)你如何來評價驢和老虎?
(5)你覺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學生讀并且思考討論。
評價
7、提問:本文給你什么樣的啟示?(思考幾分鐘?)
8、老虎在吃了驢這個龐大的動物之后,它的名聲大震,不多久,它便成為了百獸之王。可是,它逐漸地驕傲起來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動物放在眼里,而且到處欺負弱小的動物。動物們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好事者運來來了一頭驢,這頭驢從其他動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頭驢的遭遇后,它決定為他們驢子家族洗刷恥辱。大家想知道結果怎么樣嗎?那好,請大家發揮你們的想象,用你們的聰明才智來將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吧!(分組)
四、 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黔之驢,從而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好本領,如果光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話,那我們也就只會像那頭驢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學好本領,遇到事情多動腦筋,相信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夠克服。老師祝愿大家能夠好好學習,打好基礎,為有一個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奮斗。
復習資料
一、字句解釋
1、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關鍵字:船:用船。載:運載。以:相當于“而”,這里表修飾。入:進入。
句譯:黔這個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
2、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關鍵字:至:到。之:代詞,指驢。
句譯:運到后卻沒什么用處,就把它放到山下。
3、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關鍵字:之:代詞,它,指驢。龐然:巨大的樣子。以為:認為或把……當作。為:當作。蔽:隱藏。窺:偷看。之:代詞,指驢。
句譯:一只老虎看見了它,覺得它是個巨大的家伙,認為它是神(把它當作神),便隱藏在樹林間偷看它。
4、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關鍵字:稍:漸漸地。出:出來。
句譯:老虎漸漸地走出來靠近它,小心謹慎地觀察它,不知道它是個什么東西。
5、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關鍵字:駭:害怕。遠:距離遠。以為:認為。遁:逃。且:將要。噬:咬。
句譯: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便遠遠地逃開,認為它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
6、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關鍵字:然:然而。之:代詞,它,指驢。異:特殊的,與眾不同的。能:才能,本領。者:……的樣子。
句譯:然而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
7、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關鍵字:益:漸漸地。習:熟悉。其:它(指驢)的。出:出現。搏:撲、抓,這里可引申為進攻。
句譯:老虎漸漸地熟悉了它的叫聲,又走近它,在它身前身后出現,但始終不敢向它進攻。
8、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關鍵字:稍:漸漸地。益:更加。狎:態度親近而不莊重。蕩,碰撞。倚,倚靠。沖,沖撞。冒,冒犯。蕩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勝:能承受。蹄:名詞作動詞,踢。之:代詞指虎。
句譯:老虎漸漸靠近驢,態度更加狎昵,碰撞,倚靠,沖撞,冒犯,隨便地輕侮戲弄它。驢非常憤怒(忍受不住憤怒情緒),就踢了老虎。
9、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關鍵字:因:于是。計:盤算,謀劃。之:代詞,指這件事。止:只是,僅僅。耳:句末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句譯:老虎于是高興起來,心里盤算著這件事說:“這家伙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
10、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關鍵字:因:于是。盡:(吃)完。乃:才。去:離開。
句譯:于是老虎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二、內容理解
1、 本文為寓言故事。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二人并稱韓柳。
2(1)全文兩段的段意:
第一段:老虎初見驢,小心謹慎地進行觀察。
第二段:老虎對驢進一步觀察并試探,終于認清驢本領不過如此,最終吃掉了驢。
全文按老虎畏驢——識驢(識驢——戲驢)——食驢的順序寫來,其中老虎對驢的認識過程:
先是觀察(謹慎遠觀——靠近細察),再是試探(小心試探——故意戲弄),最終認清了驢的本領不過如此。
(2)“人物”形象:
老虎:大膽有心計。
驢:貌似強大,實則愚蠢無能。
3、中心歸納:通過虛有其表的驢最終被老虎吃掉的故事,諷刺了(當時統治集團中)那些(官高位顯)外強中干、虛有其表、淺薄無能的人,同時也啟示人們,要善于認清貌似強大的敵人的本質,要敢于、善于與他們作斗爭。
4、成語:
(1)黔驢技窮:比喻僅有的`一點伎倆也用完了。
(2)黔驢之技:比喻虛有其表,本領有限。
注:二者都為貶義
教學反思
栗珍妮老師執教的《黔之驢》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的成功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注重基礎知識,體現合作學習。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所以我讓學生在朗讀、自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注釋看課文,自己試譯課文,使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在試譯課文的過程中,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若有不懂的字詞句子,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共同合作解決,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解決,體現了學生合作性學習,和師生的互動,改變了以往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
第二,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辨正地去認識問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凸顯。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學生分別從老虎的角度、驢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從老虎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事要謹慎,要知已知彼。從驢的角度談,根據課文中驢“一鳴”“啼之”,從而給我們的啟示是掌握真本領、真才干的重要。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掌握本文寓意,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啟發和教育。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的不足之處:文言文應該熟讀、多讀,而這節課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教師要學會調動學生情緒,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興趣,盡量做到聲情并茂,還應加強對學生激勵性評價語言的使用。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點實詞。
2.通過朗讀體會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
教學重難點: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激情導入、自由發言
你們喜歡在田野中漫步嗎?你喜歡農村生活嗎?請談談你的理由。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看看他們農村生活是怎樣的。
二、朗讀指導、自由朗讀
1.放錄音,提要求:注意斷句及字的重音,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
2.請大家把這首詩朗誦一遍
3.提示重點詞句。
(1)從詩中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形象?(可從生活的環境,詩人的表現等方面說明)
(2)這一形象表現了他怎樣的志趣。
3.教師提供詩人的簡介,詩的背景資料。
4.指導背誦。
三、小結轉引,學習《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飲酒》,這是一首田原詩的代表作,下面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繪了一副什么圖畫。
2.介紹王灣的生平。補充介紹五言律詩的基本知識。
四、點拔意境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兩首關于大自然的詩,由于詩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們所抒發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卻都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恬適無欲。
第二課時
一、 情境導入、情入境
1.導語: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處于異地,面對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聽音樂磁帶,借題發揮。
3.即興創作秋季小詩。
二、指導析讀賞析詩歌
1.與《天凈沙》對比,學習其中的意境倉IJ作。(引出板書)
2.介紹其背景情況,學生再讀古詩;體會那種身在異地斷腸人的心境,并試著背誦。
3.再引:其實在此情景中也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事,_場激烈的戰爭打響了,將軍壯士
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寵,奮勇殺敵,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現在我們學習一下。
4.放錄音,體會其中激烈緊張的氣氛。
5.詩句導讀。
6.結合分析,再讀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誦《雁門太守行》和《天凈沙》。
三、體味賞析自讀體味
1.引語:秋天里的詩感情委婉曲折,熱烈奮進,但陽春三月,柔風吹拂的節,感受又會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出示問題:
(1)詩中寫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2)人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季節的?
四、本課小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傳情。《天凈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觀察和形象生動說明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學,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說明的順序。
2、學會寫簡單的說明文。
難點:學會抓住特點來說明事物的方法
【導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繽紛的自然景觀,又有千姿百態的花鳥蟲魚,還有形形色色的飛禽走獸。同學們可能看過中央8臺播放的《動物世界》,平時對小雞、小鴨、小狗、小貓等小動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說明文就介紹了一種非常有趣的小動物——松鼠。
二、走進作者:
布豐(1707-1788)法國著名 學者、博物學家、作家,生于蒙巴爾城的貴族家庭。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26歲入法國科學院,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自然史》。
三、預習檢測:
馴良(xùn) 乖巧(guāi) 蟄伏(zhé) 惹惱(rě)
褐色(hè) 矯健(jiǎo) 爪子(zhǎo)
遮蔽(zhèbì) 分叉(chà) 翹起(qiào) 勉強(qiǎng)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先總說松鼠的特征--具體說明松鼠 的主 要特征--補充說明有關松鼠的一些知識。
2.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明確本文采用的主要說明順序,結合完成課皇思考和練習一,1、3題。
五、 合作探究:
1. 分析第一部分,(1)從中找出說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詞語,即"漂亮"、"馴良"、"乖巧"隨文解釋這三個詞的含義,(2)結合讀中提示,這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這一題,明確觀察順序由外到內,為什么采用這種順序,與下文2-5小節內容排列的聯系。
2. 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層,即第2自然段。
(1) 松鼠外形的漂亮體現在哪些方面?
(2) 哪些詞能說明其漂亮?
(3) 這段文字除運用說 明發外,還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歸納總結,初步指明用擬人手法進行說明可使讀者對松鼠漂亮的外形留 下深刻印象。
(5) 齊聲朗讀這一自然段。
快速閱讀了3-5節,結合思考練習五,圍繞松鼠的"吃"、"住""行"分組展開了小型討論,可根據課文中內容加以合理想象,設制一定的情節,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學們講述。
目的:
1. 通過討論了解松鼠內在習性的"馴良"和動作的"乖巧"
2. 精彩的故事片斷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更熟悉,進一步體會生動說明的妙處。
3. 訓練了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 明確課文中材料安排與我們的討論的不同之處,從而掌握根據事物特征組織材料的方法。
5. 第三部分,補充說明的作用。
六、 精讀品析:
組織學生閱讀布豐寫的其他動物的片段,進一步體會布豐的語言特點。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片段。(重點就看一個片段)
看一幅狼的圖片,想一想說一說狼在人的'眼中是怎樣的形象?(明確:貪婪、狡詐、兇殘等等。)聯想有哪些和狼有關的成語?(狼狽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通過幻燈片展示描寫狼的片段 ,并請學生思考:片段中的狼是一幅怎樣的形象?會讓你聯想到什么樣的人?(孤獨無助、象荒原上的流浪漢。這就是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布豐筆下的狼。布豐筆下的狼是可憐無助的,布豐讓我們對狼現在的處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明確布豐寫動物的語言特點:語言生動形象、富于感情)
七、拓展延伸 :
"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一首兒歌,小白兔也是同學們非常喜愛和了解的一種小動物 。請同學們仿照《松鼠》一文的寫法,采用生動說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寫一篇關于"小白兔"的說明文。
板書設計:
十五、松 鼠
漂亮 : 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 (外形)
討人喜歡 馴良 :活動范圍、活動時間、吃的食物 (性格)
乖巧 :過水、反應、跑跳、叫聲、情緒、搭窩 (行為)
說明順序:先總后分再補充說明
語言特點:擬人化的描寫,生動形象
教學反思
《松鼠》是一篇文質俱佳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教學時我將體會本文抓住事物特點生動說明的方法放 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再帶領學生學習如何生動說明事物的方法。在教學時,我也采用了這樣的思路。教學開始,我先由松鼠視頻導入,讓學生自己動筆先介紹一下他們在短篇中所看到的松鼠,然后再引入布豐的《松鼠》,重點是將課文中生動介紹外貌、動作的語句與學生 自己所寫的片斷進行比較,從中尋找自身語言的不足,歸納課文語言的生動之處。最后,運用所學方法為大熊貓擬一段介紹詞。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1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翻譯文言文。
3.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學習"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
4、教育學生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困難。
教學重點:
(1)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學會翻譯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1)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
(2)學習"龐然大物""黔驢技突"這兩個成語。
教學方法:導讀討論
教學手段:CAI、錄音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所謂"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過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所以,我們閱讀本文時,要理解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這個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予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目標2)
"有好事者船載以人""船載":用船載。以:連詞,相當于而。
"放之山下。虎見之"這兩個"之'獎代詞,指驢。
"龐然大物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語氣。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聲"益:更加。
"終不敢搏"終:始終。
"稍近":漸漸靠近。
"蹄之":蹄:名詞用作動詞,用腳踢。
以為:以為神。把(它)當作
以為且噬己也。認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闞于是
3.文中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分為六個層次,請找出各層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詞語。(目標3)
(1)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稍出近之,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自讀課文,預習字詞;
2、感知內容,畫出精辟的語句;
3、反復誦讀本文,領會文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點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的內涵,體會語句飽含的激情。
3、概括文中典型事例,快速把握文意;邊讀邊畫出精辟語句,養成精讀、細讀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治學、敢說敢做、說做合一的人格,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導語設計
播放電視劇《熱土》中聞一多最后一次講演片斷。
同學們,大家知道是誰在演講,在吶喊嗎?聞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血會有什么變化?(熱血沸騰,感情澎湃,激動人心。我們能感受到聞一多先生面對兇殘的敵人,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你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誰來介紹一下聞一多?明確:聞一多,本名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青年時代是新月派詩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閃爍著反帝愛國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中年時代是舊經典的研究學者,晚年成為青年所愛戴的,昂頭作獅子吼的民主戰士,“一二一”慘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直到犧牲生命。
你們見過真正的聞一多嗎?想不想見?不過見到他是不可能了,因為他早在我們出生前就由于反對獨裁,爭取民主被國民黨殺害了,幸運的是我們能看到他的畫像?請大家看課本中的插圖,看從中能感受到聞一多的哪些特點?(不愛修飾,把時間用到了研究上。留了一把胡子。抗戰八年中,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目光堅毅,說明他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為了祖國,他紅燭一樣燃燒自己)。對畫像的解讀是感性的,我們還是通過學習聞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寫的課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來進一步了解吧。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3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3、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重點難點:
1、重點:
(1)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2、難點: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預習
1、解決生字詞(讀一讀寫一寫)
覷鬣剽悍疆場馴良勇毅窺伺迎合瘡痍枉然闊綽觀瞻妍麗庇蔭遒勁獷野畸形顎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過之無不及
2、朗讀全文,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1、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當你看到一匹拉著車的馬喘息著默默地走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廣漠的草原縱情奔騰的成群的野馬,它們的生存狀態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嗎?下面我們一起研討布封的《馬》,大家一定有所收獲。
2、作家作品簡介: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代表作為博物志《自然史》。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課文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找找看課文哪些地方各寫了那一種馬?
明確:第一部分(1—2)寫人類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3—5)寫天然野生的馬。
2、討論:人工馴養的馬有什么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1)無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興奮鼓舞,精神抖擻,耀武揚威。
(2)馴良的性格,克制,屈從,舍己從人,迎合,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舍棄生命。
3、天然野生的馬有什么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
(1)美質:動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強壯、輕捷和遒勁”,“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2)美德:“絕不兇猛”,“豪邁而獷野”,“互相眷戀,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簡單”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它的頭部比例整齊,卻給它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貴姿態”,“它的眼睛閃閃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長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襯著它的頭,裝飾著它的頸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蓋著、并且美觀地結束著它的身軀的末端。”
四、問題探究
4、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征時,用了其他七種動物作比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通過比較突出的描寫馬的身體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贊馬的高貴姿態。
5、既寫了人工馴養的馬,又寫了天然野生的馬。反復閱讀課文,說說這兩種生存狀態中的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賞哪種馬?為什么?
明確:(根據課文內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體驗與反思
6、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馬的朋友呢?
明確:人對馬是“養育”“訓練”“驅使”“奴役馴養”,馬成為人的奴隸。不僅如此,人還
用“鞍轡”“羈絆”約束它,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使“它們渾身的姿態都顯得不自然”。更悲慘的是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擺闊綽”,“壯觀瞻”,給馬“戴上黃金鏈條”,把馬的“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著絲綢和錦氈”,“侮辱馬性”,使馬成了人類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明確:首先,“教育”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指的是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覓食;“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
(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文章用這一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同時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七、作業
1、為課文寫一個合理的結尾。
2、反復朗讀,體味歐化語言。
3、學習寫法,課外仔細觀察動物的活動,寫一以動物為主角的散文。
八、課后小結:
通過拓展訓練,請學生說出含“馬”的成語、俗語、典故等激發了學生積累知識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教師充分起到“導”的作用,學習效果顯著。
《馬》教學反思
魏書生老師說:“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的心靈對話,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聯系。”所以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感情、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采用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學容量;幫助學生走進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發興趣法來激活學習思維、啟迪學生智慧。
在這節課上,我充分考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創設情景,組織教學,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并進行適當點撥。采用了激發興趣、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大大增強了學生的發言積極性。教學過程如下:
一、情景導入
展示各種馬的圖片,播放背景音樂蔣大為的《駿馬奔馳保邊疆》。引領學生走近課文。
二、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疏通字詞。
三、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快速地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1、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2、找文中有關語句說說家馬的苦難有哪些?你有什么感受?
3、天然野生的馬是什么樣的呢?讀課文3—5段,思考問題。
4、作者對這兩種馬的情感態度分別是什么?
5、如果你是一匹馬,你會選擇哪種生存方式?為什么?
在這個環節中,側重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起到引領者的作用。設計的這幾個問題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的閱讀課文,理解課文,把握作者情感,與布封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在學生理解完課文之后,進行拓展思維,想象如果自己是一匹馬,會選擇哪種生存方式?為什么?這里可以進行德育教育。給學生自由發言的空間,其中趙光明同學的發言最為精彩,他說:“我愿做一匹人工馴養的馬,因為他為人類奉獻自己的一生而無怨無悔,魯迅先生曾說過‘俯首甘為孺子牛’,那么我亦心甘情愿作一匹為人民服務的馬!”學生抱以熱烈的掌聲。
四、語言賞析:請找出文中你喜歡的語句或語段有感情地放聲朗讀并加以品味,并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我喜歡“_____”(語句或語段),因為這個語句(或語段)_______
提示:可從內容、語言、寫法等方面與同學一起分享你的賞讀感受
五、探究性討論
我們常說:“馬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而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看法.在這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六、總結儲存,拓展延伸
走進課外加油站:收集有關“馬”的成語、俗語和諺語。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還是頗感欣慰的,美中不足的是課堂缺乏朗讀,如果能在第二個環節中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放聲朗讀,這樣就更能深刻的體會作者的情感,這節課就更讓我滿意了。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4
教學目的:
1、體味詩歌的內涵。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鏡湖的三山鄉。“山西村”即三山鄉西邊的村落。
3、《游山西村》賞析
這是一首紀游抒情詩。
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渾,酒水混濁,指酒的質量不好。古人飲米酒,需要濾去酒釀(酒糟),方為清酒。未經過濾的則為濁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第三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從今而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情感。
4. 試比較《歸園田居》《游山西村》兩首詩的異同
可從思想內容、情感抒發、風格等幾方面比較。
兩首詩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都選擇了“一天”中農村生活的剪影,都表達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不同之處:
《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寫了田園的勞作之樂,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樸素的語言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表現了詩人意訣官場、熱愛田園、回歸田園的意愿。風格質樸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記游的七言律詩,寫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見、所聞、所感,生動描繪了美的田園風光,展示了農村特有的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決意歸隱。因為詩人雖賦閑在家,但仍有志報效國家,所以僅有重游之念,而無歸隱之意。詩風自然閑適。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5
知識目標:
1. 有感情地誦讀并熟練地背誦課文。
2.掌握基本的文言詞匯,能正確翻譯翻譯文言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題。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養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課文。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時思想感情。
2.理解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的意志。
學習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匯,熟讀課文,背誦《夸父逐日》。
2. 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學習難點 能多角度理解課文內涵。
知識超市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夸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經 :第一卷《南山經》 第二卷《西山經》 第三卷《北山經》 第四卷《東山經》 第五卷《中山經》
海經 :第一卷《海外南經》第二卷《海外西經》 第三卷《海外北經》第四卷《海外東經》第五卷《海內南經》
第六卷《海內西經》第七卷《海內北經》 第八卷《海內東經》
大荒經:第一卷《大荒東經》第二卷《大荒南經》 第三卷《大荒西經》 第四卷《大荒北經》
海內經:第一卷《海內經》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3-31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09-05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社戲03-31
七年級語文下冊 《石榴》教案03-30
七年級下冊語文《社戲》教案02-25
七年級語文下冊《社戲》教案03-06
北師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2-14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馬》02-16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王》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