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于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
學情分析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于一個適應期.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在學習方法上與知識結構上有很大的區別.就學習方法而言,小學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借助工具書學習,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初中語文要求學生能獨立借助工具書學習,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知識結構而言,小學語文注重字、詞、句、段的積累和運用,初中語文在此基礎上注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本課是詩歌,它的意蘊深刻,學生難以理解。
教學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點
重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方法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然后師生相互質疑。
課前準備提供群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內容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過程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并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癡想(chī):
(2)隱秘: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濕:水滿濕潤。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了解三只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4、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學習重點:
目標1、4
學習難點:
目標2、3
學習安排:
2課時
學校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為貓惹人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過三只小貓。從養這三只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鄭振鐸先生的散文《貓》。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字詞的讀音。
相稱(chèn) 郁(yù)悶 一縷(lǚ) 娛(yú)樂 污澀(sè) 慫恿(sǒngyǒng)
婢女(bì) 蜷(quán )伏懲戒(chéng) 悵然(chàng)
2、朗讀課文,感知文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朗讀課文,完成下表
三、研讀課文
1、文章生動的記敘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過。其中,前兩只貓活潑、有趣,找出相關句子作分析。
―――A“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
(寫出了小貓玩耍時的動態和情態。)
B“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
(寫出小貓的腦袋、眼睛隨著蝴蝶的飛舞而轉來轉去并伺機捕捉的樣子。)
C“有時由樹上躍到墻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曬太陽。”
“隱身在陽光隱約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著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貓的淘氣、頑皮讓我們會心一笑!)
這一組句子,從細小的方面寫盡了前兩只貓的活潑可愛、頑皮淘氣。這樣的描寫,叫做細節描寫。它可以使文章生動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貓難看也罷、憂郁也罷,但這都不妨礙它成長。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隨之而來,貓的遭遇是什么?(跳讀第 17-29段)。
―――被主人誤認為偷吃了芙蓉鳥。
3、“我”根據什么判定芙蓉鳥是這只貓咬死的?
-——“那只花白貓對于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對鳥籠凝望著。”
4、“凝望”是何意?(目不轉睛地看)。貓究竟為什么要“凝望”鳥籠呢?
―――想當初,那只貓就像一個孩子,被人拋棄,無家可歸,在冬天的早晨,幾乎為冬寒與 饑餓所殺。它常常對鳥籠凝望著,也許是 在羨慕鳥兒的美麗,也許是悲嘆自己的悲慘經歷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我的判斷是否準確?是誰咬死了芙蓉鳥?根據是什么?
―――一只兇惡的黑貓把鳥咬死。
根據是:“一只黑貓飛快的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
7、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亡比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因為第三只貓的死責任在“我”。“我”的主觀臆斷,斷定鳥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無處辯訴,最后死在鄰家屋檐上。“我”認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
8、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難過,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感情的?齊讀第30、31段。
―――這是我的懺悔。同時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不能主觀臆斷,否則,就會出現差錯,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四、小結
兩個月后,第三只貓悲苦地死去。這真是一只“可憐貓”,它來得可憐(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遺棄,無家可歸,幾乎為冬寒與饑餓所殺)、活得可憐(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歡它,它不活潑,不像別的小貓那樣喜歡頑游,對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潑,仍不改它的憂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憐(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一起關愛生活中的“可憐貓”!
第二課時
一、把握文章的寫作特點
跳讀課文,想一想,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1、情節曲折,結構嚴謹。
文章圍繞中心敘寫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以養貓的亡失為線索都具有相對的完整性。三個故事又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組成一串,構成一段家庭養貓的悲劇史:得貓——養貓——亡失——再得貓——再養貓——再亡失——復得貓——復養貓——復亡失,永不養貓。情節三起三落,層層推進。
2、首尾呼應和伏筆的設置。
銜接呼應表現為:開頭交代幾次養貓的結局,拋出線索,總領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養貓”收尾,開拓深意,呼應開頭。三個故事之間又有過渡段貫通彌合。
伏筆的設置表現為:第一只貓忽然消瘦預示其病死;寫第二只貓街上亂跑,預示其被人捉走;寫第三只貓凝望鳥籠,預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這些都起到了穿針引線,連珠綴玉的作用,把三個故事和各個故事之間的情節綴連成有機的整體,渾然天成,天衣無縫。
二、感悟
パ生討論、交流,按句式說話:“對于 ,我想 說: 。”
1、對于作品中的“我”,對于“我”妄下斷語打死可憐貓的事件,我想說:
シ彩虜荒艿テ居∠螅主觀臆斷,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私心,要寬容、 要仁愛,要同情弱小者。
ソ淌σ導:關愛生活中的“可憐貓”!
2、對于作品中的貓,我想說:
ピ誆緩俠淼納緇嶂校弱小者總是飽嘗著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成為冤案的犧牲 品;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三、延伸遷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錯怪過別人或被人誤解過?把事情經過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并和同學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
四、課堂總結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后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鄭振鐸先生的《貓》,讓我們有了許多感悟。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時,一定要努力尋找自己的優點、發揚長處并讓它超常發揮。這樣,你的命運才有可能改變。因為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同學們,不論走到哪里,你們一定要讓自己成為最好的——最綠的小草,最純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貓》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現代作家、文學史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二、故事背景
《貓》是鄭振鐸從事文學創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內容已經觸及五四時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即使是對不會說話的貓,因為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傷。這些深表懺悔的話,表明了作者受到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某些人生觀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的影響。
三、理解詞義
1.污澀:骯臟且不光滑。
2.憂郁:憂傷愁悶。
3.毫無生意:沒有一點生機和活力。
4.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6.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無:好像有,也好像沒有。
8.凝望:目不轉睛地看;注目遠望。
9.畏罪潛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寫養第一只貓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寫第二只貓的來歷、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寫第三只貓被“我”冤枉并打傷,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問題歸納
1.“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內容上交代了“我”家養的貓的結局,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在結構上起著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第一只貓的特點的?
本題可運用內容歸納概括三步法進行分析。從毛色、形態、性情和動作等方面來寫。“花白的毛”“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寫出了第一只貓的毛色和形態;“很活潑”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撲搶“紅帶”或“繩子”的動作,都寫出了貓的活潑的特點。
3.“我心里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 ” 這句話包含作者怎樣的情感?
本題可運用作者情感分析法進行分析。將貓稱為伴侶,說明“我”對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為它的不幸而難過。“酸辛”,既有對小貓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貓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著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會亂跑呢!’”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這只小貓太活潑了,以至于讓人提心吊膽,生怕它丟了。三妹的玩笑話表現了她對這只小貓的喜愛之情。為下文這只小貓的亡失埋下伏筆。
5.“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了。”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這只貓在為“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的同時,還為家庭作了貢獻,它的活潑、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對它的喜愛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預警。”這句話能否刪去?
不能,因為這句話表明由于太喜愛這只貓了,找不到它,心中難免會有不祥之兆,也為下文寫小貓的亡失作了鋪墊。
7.“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這句話可以看出,我們都在批評什么人?
三妹埋怨鄰居家的丫頭,“我”詛罵捉走貓的人,實際是批評了兩類人:一類是事不關己、不聞不問、麻木不仁的旁觀者;另一類是損人利己、自私自利、橫刀奪愛的小人。這兩類人都會給善良的人帶來傷害,而有時這種傷害是長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本題可運用中間句(段)作用分析法進行分析。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因守護不住生命而產生的痛心與惋惜之情。那種失落感久久縈繞于心,作者不想再讓自己品嘗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從對上文兩只小貓的敘述過渡到對第三只小貓的敘述,結束上文,為第三只小貓的出現埋下伏筆。
9.“張媽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兒,它又跳上桌 子對鳥籠凝望著了。”句中的“凝望”一詞有什么作用?
兩次提到“凝望”,寫出了貓對兩只鳥的關注,為下文“我們”冤枉小貓埋下伏筆。
10.“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我”目睹了前兩只貓的不幸后,又親手制造了第三只貓的悲劇,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永不”則抒發了決然毅然的情緒。并且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照應,使文章在結構上具有了首尾照應的特點。
11.本文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有何好處?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貓的主人,“我”喜歡前兩只貓,厭惡第三只貓,“我”是前兩只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只貓的悲劇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稱敘述,可以極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發真實感情,揭示作品主題,引起讀者共鳴。
12.在寫第三只貓的結局時,用了什么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仔細體味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只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達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為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只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13.寫第二只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頭”代表著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著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類人。作者借第二只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
14.本文一共寫了三次養貓,刪去寫前兩只貓的文字可以嗎? 為什么要重點寫第三只貓?
三次養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為詳寫第三只可憐貓作必要的鋪墊,也是為了與第三只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中心。因為寫第三只貓最能表現主旨。
六、課文主題
文章通過對三只貓不同結局的敘述,抒發了“我”對三只貓的不同情感, 表達了“我”對第三只貓的內疚、自責,進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如果冤枉了別人,而對方又難以辯解,那會給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綜合學習:漫游語文世界
活動目標
①通過此次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象。使學生充分認識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②引導學生搜集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初步樹立漢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
③通過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文運用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活動重點
①搜集語言現象并歸類整理。
②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課前準備
①布置任務,學生分組。學生可自由組合,以小組為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進行。
②搜集調查資料,分組篩選、梳理,把同屬于一類型的資料編在一起。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一個有趣的廣告闡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有這樣一則奶粉廣告:“沒有加進什么,不過提出水分。” 這則廣告從反面人手,從具體的制作過程人手,用形象的語言來表示,在一句“沒有加入什么”表現了產品之純,后一句用“不過”急轉,進一步表現出產品純還不夠,還必須沒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語言簡練,12個字中有轉折,有波瀾,文字淺顯但具體形象,初看語不驚人,細品則回味無窮。
二、出示活動目標
四個小組分別展示
①廣告集錦:
信心型 功用型 對比易記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園風:
精選校園流行語,如: 哇噻—— 酷斃了! 帥呆了!
③口語薈萃:
選取有代表意義的方言整理分類,與普通話對比并尋找規律。
④街頭巷尾:
將店名、招牌、標語的用語分類,闡明自己觀點。欣賞優秀的店名如家樂福。
⑤網絡語言:7456、886、青蛙、大蝦等。
根據語言形式分為四類:文字、數字、英文字母、符號;闡述網絡語言的迅猛發展對母語的沖擊,初步思考其優缺點。
三、教師總結
①充分肯定同學們的實踐,對于同學的思考給予高度贊譽。
②布置作文,任選一題,按照要求寫作。
四、活動小結 -
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資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園和社會生活中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溝通了課堂內外,充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知識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記敘文中的故事情節,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重點)
2、把握記敘文六要素,復述從冒險到脫險的經過。
能力目標
1、學習文中的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的方法。
2、正確把握課題含義,理解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難點)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一、導入新課
生活在世界上,每個人都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在困難面前,有的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終于到達勝利的彼岸。這樣,世界也就有了弱者與強者之分。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身體瘦弱、膽小怯懦的孩子,在父親的幫助下終于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習后一定會對我們有所啟迪。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復述情節,理解內容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通過記敘“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它們,最終才能戰勝它們。
2、復述“我”從冒險到脫險的經過。(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提示:時間:七月的一天。
地點:空地邊的懸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們。
起因:玩其他游戲玩厭了,很久沒去爬懸崖了。
經過:“我”爬上懸崖后不敢下來,經父親的啟發,終于戰勝困難。
結果:順利爬下懸崖。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如何理解“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的含義?)
明確: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而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本題意在引導同學們認識環境描寫的作用,并學會鑒賞分析。
【教學提示】
題目的設計意圖是要培養同學們患難與共的愛心,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目標導學二:分析環境和心理描寫
1、文章開頭為什么突出“酷熱”?
明確:開頭一自然段主要寫孩子們為什么想到去爬懸崖。寫天氣的酷熱,通過環境描寫,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熱使人煩躁,小伙伴就厭倦了正在玩的游戲,從而想到很久沒有爬懸崖。
2、“時間在慢慢地過去。影子在慢慢拉長,太陽已經沒在西邊低矮的樹梢下,夜幕開始降臨。”“暮色中,第一顆星星出現在天空中,懸崖下面的地面開始變得模糊。”這兩句話是什么描寫?請簡要分析其作用。
明確:這是典型的環境描寫,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懼心理。
3、當“我”被棄于懸崖時,“我”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請從文中找出描寫“我”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的詞句。
明確:“我”的心理狀態是恐懼。詞語:陣陣暈眩、天旋地轉、神情恍惚。句子:“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后才意識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巖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勞已經讓我麻木。”
4、請同學們分角色朗讀“我”爬下懸崖這一部分內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懸崖的心理變化過程。(請注意示范內容,按照這樣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不行!我會掉下去的!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看起來我能做到。”)
隨后
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
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邁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亂的巖石。”)
目標導學三:分析形象,體悟主旨
1、談談你對文中父親這一形象的理解和認識。
明確:父親是一個善于引導,懂得教育、幫助孩子成長的好父親。父親懂得怎樣訓練孩子,自己只給其以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病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父親要讓孩子認識到,路要自己走,不能總是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里接受經驗。課文中的父親看到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他并沒有跑上去救孩子。因為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會毫無長進。父親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證明,孩子確實獲得了永生難忘的經驗。
2、你如何看待杰里的行為?
明確:從整個故事來看,杰里是一個真誠、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為當暮色蒼茫,“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巖石上時,是杰里不放心“我”,把父親叫來幫“我”脫險。杰里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嘲笑“我”,而是幫助“我”,這說明杰里是一個好孩子。但是杰里看到“我”害怕的樣子,雖然很擔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沒有安慰“我”,這是杰里做得不好的地方。
3、結合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確: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
目標導學四:課外拓展運用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提示:作為同學和朋友,“我”不會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難之中而不給予幫助,會和朋友一起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放手給他們。解決不了的,教師給予點撥。注意結合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學習古文方法的指導。
【教學提示】
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這節課的設計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復述故事,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順利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不足之處
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背誦全文。
2、掌握“蕃”“染”“植”“鮮”的意義,辨識“之”的不同用法。
3、學習蓮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學重點】
四字真言:
讀——讀背課文;
解——解讀生澀字詞;
品——品賞蓮高潔的氣質品賞蓮高潔的氣質;
學——學習蓮,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
【教學難點】
托物言志和襯托手法的運用。
【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去賞花!(展示圖片)
從古至今,蓮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繪畫作品中;許多詩人、學者都寫過詠蓮的篇章,賦予蓮以各種美好的品質。不只剛才所展示的詩句,我們今天還將學習到一篇名文——《愛蓮說》。
《愛蓮說》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所著。據說他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余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贊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二、解題
有題目可明確三個方面的內容:
1、文章主要內容是關于“蓮”;
2、作者對蓮花的態度是“愛”;
3、題目最后一個“說”是古代一種文體——“說”是一種既可以說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表議論的文體,偏重于議論。所以后來人們常把說理辨析的文章統稱為論說文。
《愛蓮說》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1、讀——先聽后讀,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背誦全文。
②邊聽朗讀,邊給自己不懂的字詞注音(找疑難字詞)。
③文中提到哪些花?重點寫什么?2、解——解讀生澀字詞。
蕃(fán)淤(yū)濯(zhuó)褻(xiè)鮮(xiǎn)四、深入研讀品——品賞蓮高潔的氣質。
第一段分析(提問引導為主):
提問1:作者重點寫蓮花,在他看來,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句子來回答。
明確:原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提問2:這一長句,分別突出了蓮花哪些特點呢?
引導: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時,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為喻,寫得比較含蓄,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筆下的蓮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點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與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質樸。
明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香遠益清”:不攀附權貴,美名遠揚。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
賞析完后帶著贊美與欽佩的感情重新朗讀本段。第二段分析(探究討論為主):
探究1:蓮的象征意義(托物言志,立意高遠)。
引導:,作者的情感態度決定對物的愛憎,由初一學過的《紫藤蘿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說紫藤“下如蛇屈盤,上若繩縈紆。可憐中間樹,束縛成枯株”,并比作“諛佞徒”“妖婦人”)。
明確:原文“蓮,花之君子者也”。探究2:作者愛蓮贊蓮,卻不通篇寫蓮,反而加入了對菊和牡丹的描寫,用意何在?(正襯與反襯)
引導:所謂“紅花還要綠葉配”。“紅花”這里指蓮花,“綠葉”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們分別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態度呢?各抒己見。
明確:菊隱逸者逃避現實正襯
牡丹富貴者庸俗逐利反襯
作者借蓮花的可愛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潔,既是作者的自況,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批評。所以文中分別賦予了蓮、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義(究竟它們分別代表什么呢),對當時社會上人們不同的處世態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現實、庸俗逐利),以襯托手法突出表現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這一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探究3:從“蓮,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將“蓮”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見“蓮”與君子在神采氣度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在同學們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學習蓮)
引導:從《論語》入手,讓同學們自由討論:“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課文“蓮,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課學習第四字真言——學,學習蓮高潔的品質。
四、文言詞學習
1、翻到課后練習第三大題。
2、另外,“之”字在課文中出現頻率多達八次,但每一次的意義卻不一定一樣。找出來,好好區分和把握。五、回顧小結
1、托物言志
2、襯托手法
3、辨識“之”字的用法六、布置作業
1、翻開課本184頁,“蓮文化的魅力”,大家盡量去搜集有關蓮的知識或小故事,這周綜合性練習我們一起討論。
2、課后小作文“愛------說”。
五、板書
生長環境
予獨愛蓮體態香氣君子托物言志
神采氣度不慕名利
愛蓮說潔身自好
菊隱逸者逃避現實正襯
牡丹富貴者庸俗逐利反襯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并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并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法學法: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欣賞品味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2、寫作背景: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于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采用謀士郭嘉的意見,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3、朗讀詩歌,理解詩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Jié 臨:登臨 以:來,表示東臨碣石的目的是觀滄海
這是本詩的第一層,交代了觀海的地點,顯得很質樸。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Dàn sǒng
何:多么 竦峙:高高挺立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再寫草木,仍是靜態描寫,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是本詩的第三層,詩人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這兩句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觀海目的,直陳其事,質樸。
全景:動靜結合,顯示大海的遼闊、威嚴和浩蕩氣勢。
欣欣向榮,側面寫大海的生機勃勃。
聲勢驚心動魄
虛寫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大地、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顯示了詩人博大胸懷和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4、詩歌品析
詩句 內容 情感
敘事 東臨碣石 觀海地點和目的 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景象 動蕩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 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 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 樂觀情懷
寫景 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 席卷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涌起。 突出驚濤拍岸景象 驚天動地
虛寫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
星漢燦爛, 包蘊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里。
感情:
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寫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觀滄海》怎樣總寫?怎樣分寫?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幾句?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觀海所見、所聽、所感。詩人先勾勒水和山的全景,再寫樹木、百草分承山景,寫秋風、洪波分承水景。最后寫所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5、小結:
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題解,作者。
1.題解。
(1)聞:聽到,聽說。
(2)左遷:古人尊右卑左,即貶謫。
(3)龍標:今黔陽。
整體翻譯:聽說王昌齡被貶到龍標遙寄此詩。
2·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
3.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七絕圣手。因“不護細行”被貶龍標(黔陽)尉。
3、讀詩品詩
指導朗讀詩歌
4、感悟詩意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詩欣賞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6、總結
楊花 漂泊無定
寫景 離愁別緒
子規 不如歸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詩中找出與懷化有關的內容。
答:龍標、五溪、夜郎。
2.作者為何要寫楊花與子規?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傳說它是蜀國國王杜宇魂化而成,叫聲凄涼哀婉。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3.作者為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4.本詩主題是什么?
答:借月抒懷,表達驚訝、悲憤、同情、關切、安慰之情。
第二課時
學習《次北固山下》
1、聽錄音朗讀
2、【注釋】
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于謊稱武已死,后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于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腳上捆著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于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3、問題探究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這是詩人的想像,很明顯,船到鎮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
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
問: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
問: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為下句“江春入舊年”張本(鋪墊)
問: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殘冬臘月
問: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由于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
2、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都描寫了時序交替中的景物。)
3、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鄉愁有關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
探究:
讀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你還有什么新的感受?
“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
比較賞析: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并不低沉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
提示: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看誰能首先會背誦。
四、學習《天凈沙 秋思》
1、聽錄音朗讀
2、作者簡介
馬致遠 元代戲曲作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并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生平未詳,但從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顯達,因此動了"終焉計",晚年退隱山林,以詩酒自娛。著有雜劇15種
馬致遠是個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傳得最多的一個。作品豪放清逸,后人認為近似詩中李白、詞中蘇軾。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
3、了解關于曲的知識。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有標題的小令。
文學常識
散套
散曲
元曲 小令
雜劇
4、朗讀指導
讀一讀:提示:注意節奏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5、以詩作畫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前行。只見,纏滿枯藤的老樹上,幾只歸巢的烏鴉在盤旋;潺潺流動的小溪上,一座小橋通向不遠處的人家;蒼涼的古道上,那孤獨的游子將要飄到何方?太陽就要落山了,想著那遙遠的征途,浪跡天涯的游子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于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6、賞析
純用白描勾勒出多幅圖景,極具藝術特色。曲的前三句只用了十八個字,便描繪了九種景物。
第一句的枯藤、老樹和昏鴉,構成了一幅蒼涼圖畫。第二句寫作者所見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幅畫因為有人家而更有生氣,流露出作者對此情此景的羨慕之情。第三個畫面是:在西風勁吹的茫茫古道上,一頭疲憊的瘦馬在行進中。與“小橋流水人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至此,作者把這三幅畫面又巧妙地組織在了一個大的圖畫當中,就渲染了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郊野風情,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夕陽西下”,天之將黑,千里奔波的游子,家在何處?作者沒有說出,卻只道“斷腸人在天涯”,留給人無盡的想像。
正面: 枯藤老樹昏鴉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側面: 小橋流水人家
對比映襯手法
曲子的 寫作手法:
描寫 借景抒情
抒情 情景交融
7、比較探究
天凈沙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體會這首曲的意境,說一說這首小令與馬致遠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動人?說說你的理由。
8、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體會詩的意境,模仿《天凈沙·秋思》做一首小令。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詩句 內容 情感
敘事 東臨碣石 觀海地點和目的 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景象 動蕩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 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 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 樂觀情懷
寫景 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 席卷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涌起。 突出驚濤拍岸景象 驚天動地
虛寫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
星漢燦爛, 包蘊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 漂泊無定
寫景 離愁別緒
子規 不如歸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 王灣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并不低沉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 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于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教后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流暢朗讀課文,了解一詞多義的現象;學習本文生動、精煉的語言和先敘后議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按照整體把握—具體探討—感悟升華這一過程進行教學;采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目標:認識面對象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協讓步,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
2.認識狼貪婪、兇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面對象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協讓步,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教法學法:朗讀法、探究法。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說有關狼的成語:狼狽為奸,狼奔豕(shǐ)突,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煙四起……
二、走近作者?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
三、檢查預習
1、正音:綴行甚遠zhuì屠大窘jiǒng積薪xīn苫蔽shàn奔倚yǐ弛擔chí眈眈相向dān少時shǎo目似瞑míng意暇甚xiá隧入suì尻尾kāo假寐mèi狼亦黠矣xiá頃刻qǐng
2、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文言詞匯的翻譯。
A、解釋下列劃線的字詞:
1、綴行甚遠2、屠懼,投以骨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4、顧野有麥場5、弛擔持刀6、一狼徑去7、屠自后斷其股8、狼亦黠矣
B、一詞多義1、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2、投以骨以刀劈狼首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蓋以誘敵
C、翻譯下列語句,注意劃線詞語的意思。
1、并驅如故2、其一犬坐于前3、目似瞑,意暇甚4、一狼洞其中5、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6、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四、齊讀課文,理清故事結構。
在下面的橫線上填上一個動詞,概括故事情節。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悟狼
五、閱讀理解。
1、“綴行甚遠”可看出狼的什么特點?
2 、請結合圖片思考:課文開篇向我們交代了幾大要素?分別是什么?請用原文語句回答。
3、屠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什么辦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體現了狼的什么品性?
5 、“并驅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點?
6、請指出描寫屠戶心理的句子
7、他采取了怎樣的行動?(原文回答)
8、狼的表現呢?用原文回答
1、兩狼的計謀:
2、前狼假寐的姿勢:
3、前狼假寐的神態:
4、前狼假寐的目的:
5、后狼徑去的目的:
6、此節表現了狼的什么特點?
?請結合圖片說出屠戶殺前狼的經過,從中可以看出屠戶的什么特點?
?請結合圖片說出屠戶殺后狼的經過,體現屠戶的什么特點?
?朗讀最后一段
1、作者的感嘆是怎樣的?
2、用現代漢語解說這句話的意思?
3 “止增笑耳”的僅僅是惡狼嗎,?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從這個故事中你獲得怎樣的啟發?
六、合作討論、探究
1、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狼的什么本性?
貪婪兇惡:陰險狡詐:
2、文章如何刻畫屠戶的形象?
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3、作者對這件事有什么議論?
4、故事中的狼和屠戶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5、狼很狡猾,也善用心計,較量的結果卻雙雙斃命于屠戶刀下。你認為狼被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談談從中得到的啟發。
七、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完成課文翻譯,然后看圖復述故事。
【個性修改】
板書設計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悟狼
狼:狡詐、貪婪、兇狠屠戶:機智勇敢
作業布置
請結合圖片適當想象,將此文改編成一篇白話故事,注意環境、神態、動作、心理描寫。
課后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十三山中訪友李漢榮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以學生自讀為主,培養運用多種自讀的方法閱讀課文的能力。
2、調動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世界,體會詩情畫意般的美感。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3、加強朗讀訓練,精彩片段要求背誦。
教學步驟:
安排一課時
1、懸測:閱讀標題,懸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2、速讀:抓住重點詞語,理清作者思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劃出文中表現文章主旨的句子,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
——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
3、精讀:潛心與作品之中,品位體會,理解賞析,分析作品都寫了哪些內容,怎樣寫的,文章的藝術特色是什么,等等,通過學生提問研討加以解決。
——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想象,為什么?
——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各舉一例分析其作用。
——與《童趣》進行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想象力給人們帶來的富有情趣的美好體驗。假設自己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口頭表述一段文字。
4、點撥:由教師歸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撥,強調要點。
5、由學生歸納出本課的學習要點。(寫作手法,語言特色,人生感悟等)
5、反復朗讀課文,反復朗誦精彩片段,培養語感并達到會背。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產生。諸子百家著作《莊子》《孟子》《韓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書》,拉?封丹、萊辛、克雷洛夫、謝德林這些世界文學的寓言大師,都為我們留下了獨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則》。
二、作者簡介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臘寓言家,生活在小亞細亞,弗里吉亞人。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并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后獲得自由。自由后,伊索開始環游世界,為人們講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臘人民的喜愛。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是古希臘人盡皆知的名字了,當時的古希臘寓言都歸在他的名下,后來被德爾菲人殺害。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寓意,并說說你是根據哪些具體情節概括出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這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寫蚊子在獅子面前夸口,終于戰勝獅子,正當它得意忘形時卻被蜘蛛吃掉了。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四、課文精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來到人間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著問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中的“笑”說明了什么?
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赫耳墨斯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他驕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
3.“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這個想法表明了什么?
這段著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動。他心想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他竟然認為自己的身價能超過父親——作為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話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為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勢利的,阿諛奉承的,他這樣猜度別人,足見其心靈的卑劣。
《蚊子和獅子》
1.這則寓言是怎樣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
本文的擬人,能抓住蚊子和獅子的自然特征,擬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把蚊子勝利后的叫聲說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以狀其戰勝獅子得意忘形之態,十分新鮮、妥帖。
2.這則寓言用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概括社會現象,諷喻了什么?
描寫蚊子和獅子“戰斗”的過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真是兩相妙合。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3.蚊子臨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出來的?它的悲痛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過“嘆息”表現出來的。
“自己同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句中的“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形成強烈反差,兩相比照,尖銳地諷刺了勝利后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識。
4.蚊子敢于向獅子挑戰,而且能夠取勝,這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戰宣言”貌似狂言。實際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抑制了獅子的優勢。它的膽量、信心,是建立在敵我雙方力量進行冷靜分析的基礎上的。啟示人們,世上萬事萬物,各有所長所短。強者有短處,弱者也有長處。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五、文章脈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層:寫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價值。
第二層:寫赫耳墨斯詢問諸神雕像的價格。
《蚊子和獅子》:
第一層:寫蚊子向獅子進攻。
第二層:寫蚊子戰勝了獅子,卻喪生在蜘蛛網上。
六、文章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過寫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通過蚊子擊敗獅子,卻成了蜘蛛的俘虜的故事,諷刺了那些取得一點成績就得意忘形,忽視自己短處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勝利也不能驕傲,要始終謹慎行事,否則可能在小處受到挫敗的道理。
七、寫作特點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采用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正當赫耳墨斯的虛榮心越來越旺盛時,卻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話,陡轉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結局,諷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多字,卻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
《蚊子和獅子》構思尤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節卻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人們不常見蚊子戰勝獅子,聽蚊子的“宣言”還以為是吹牛,再一看,還真不假。人們常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但是蚊子剛剛戰勝獅子,正把自己看得無敵于天下時,它卻被打敗了,這反而讓人覺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卻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結起來,構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八、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與雕像者
赫耳墨斯來到店里→詢問宙斯雕像的價格(一個銀元)又問赫拉雕像的價格(還要貴一些)再問自己雕像的價格(算“添頭”)諷刺了愛慕虛榮而不被重視的人
蚊子和獅子
蚊子向獅子挑戰(蚊子向獅子沖了過去)獅子氣得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獅子)蚊子飛走時被蜘蛛網粘住了(它嘆息自己戰勝了強大的獅子,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滅了)諷刺了那些取得成績就得意忘形的人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則《伊索寓言》,其實我們中華民族也有許多優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
二、作者簡介
1.《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二十六卷,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舊題為列御寇所著,據后人考證,可能是晉代人的作品。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御寇,相傳戰國時的道家人物,鄭國人。
三、整體感知
1.朗讀兩篇短文,讀準字音、停頓。
2.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翻譯全文,理解大意。教師巡視課堂,解決疑難。
3.重點字詞歸納。
(1)掌握下列字詞。
溉汲:打水澆田。
及:待,等到。
道:講述。
聞之于宋君: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到一個勞動力。
亡:無,沒有。
曉:告知,開導。
若:你。
行止:行動,活動。
奈何:為何,為什么。
只使:縱使,即使。
中傷:傷害。
四虛:四方。
舍然:消除疑慮的樣子。舍,同“釋”。
(2)一詞多義:
之:
宋之丁氏家無井:助詞,的。
有聞而傳之者曰: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聞之于宋君: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求聞之若此:定語后置標志。
四、課文精讀
1.學習《穿井得一人》。
(1)宋君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呢?
因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萬勿輕信,必須認真地思索,進行實際的考察,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
啟示: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2.學習《杞人憂天》
(1)杞人“憂”什么?“憂”到什么程度?后來杞人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舍然大喜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
由表及里、化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4)從這則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后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5)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熱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五、寫作特點
1.故事短小精悍,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
2.通過對話展現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課堂小結】
《穿井得一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萬勿輕信,必須認真地思索,進行實際的考察,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
《杞人憂天》告誡人們不要對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事表示憂慮,凡事要講科學。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一、復習導入:
秋天是個多情的季節,最易讓人產生懷念之情,尤其是當秋菊怒放時。今天,讓我們繼續陪同作者去看菊懷人吧!(齊讀課題)
上節課,我們已經對作者史鐵生的遭遇和經歷也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誰用簡潔的語言和我們分享一下你上節課的收獲。
二、讀文感受母親的忍。
1、當作者這樣對母親喊叫時,母親是怎樣的反應?她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出示課件: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生讀)請大家再默讀這句話,對于“撲”“抓”“忍”。你是怎樣理解的?
①母親“撲”下去的會是什么?
②抓住學生的手問:“母親抓住我的手”,“抓”住的僅僅是我的手嗎?
③請再默讀這句話,看看母親“忍”住的除了哭聲,還有什么?請大家再回到課文當中,找一找,看看母親哪些忍的細節讓你感動?圈一圈,畫一畫。簡單批注
預設一:忍住病痛
師:你們知道肝癌有哪些癥狀嗎?帶著你們的體會再讀母親的話。
預設二:三個悄悄
1、“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著我的動靜。
2、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
3、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預設三: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拓展:
1、“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陳毅《冬夜雜詠·秋菊》)
2、“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元稹)
3、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以枕,釀可以飲。”(宋《全芳備祖》)
通過老師剛才的介紹,現在你對母親為什么要帶我去看菊花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了?(生自由交流)
2、師生合作讀,“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訣別。鄰居小伙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生病的兒子,還有那個未成年的女兒……”又是秋天……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孩子們,多少年過去,兒子終于明白母親那句沒有說完的話。你們讀懂了嗎?你能替她說完嗎?
3、一起來讀讀描寫菊花的句子。
下面同學就結合這句話,可以小組合作,好好討論討論,可以自己思考,他們究竟懂得了該怎樣好好兒活?
4、出示照片,讀讀他在《病隙碎筆》中的這段話,看看他對“好好兒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樣的一種境界。
(出示課件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
師:對這樣一位作家,因為他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我愿意鄭重地向大家推薦這幾本專著——(課件出示:推薦書目:《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務虛筆記》)
5、同學們,咱們再來看看課題,史鐵生懷念的究竟是什么?再讀課題。
板書設計:
9、秋天的懷念
我(倆)(們)暴怒無常好好兒活
母親撲抓忍
相信各位同學和老師已經適應新學期的生活,上文為大家推薦的七年級上冊語文一單元教案的內容,相信大家都會仔細閱讀,加油哦!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對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
2.揣摩本文生動詼諧而生動的語言。 3.學習對弈者的表情和舉止的描寫。
學習重點:理解作者對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體會作者對弈者的表情和舉止的描寫。
學習難點:品味本文生動詼諧而生動的語言。
教法、學法設想:談話法、點撥,自主、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2、閱讀注釋,查閱資料,了解作者梁實秋。
3、了解中國象棋。
學習過程:
一、說一說
1、你所了解的作者梁實秋
2、說說你了解的中國象棋
二、讀一讀
朗讀課文,思考:本文圍繞什么字展開的?寫了哪些棋人棋事?
朗讀交流后明確:“趣”。本文圍繞“下棋”展開。列舉了有涵養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盤而至于武斗者、觀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三、品一品:
這篇文章描述下棋的逸聞趣事,語言詼諧、娓娓動聽。再讀課文,請找出文中你認為描寫精彩的地方,并說明理由。
問題預設:同學們可能找出的句子有:
(1)殺死他一大塊,或是抽了他一個車,他神色自若,不動火,不生氣,好像是無關痛癢,使你覺得索然寡味。(作者的描寫很細膩,語言也有趣。)
(2)當你給對方一個威脅的時候-------或紅頭漲臉如關公,種種現象,不一而足。(這組句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語言很生動也很幽默、詼諧) (3)有斤斤計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節而眼觀全局者,有短兵相接做生死斗者,有各自為戰而旗鼓相當者,有趕盡殺絕而一步不讓者,有好勇同歸于盡者。(這組句子運用排比修辭,也運用很多的成語,寫的各種人很像我們生活中的幾種人。)
(4)我想獵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時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本句是一個比喻句,它準確、貼切而真實地寫出了優勝者洋洋自得的神態,令文章詼諧,妙趣橫生。)
(5)所以有人于挨了一個耳光之后還要撫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觀棋不語的確是一種痛苦,挨了打都忍不住要說。他的動作、語言更是精練、傳神、幽默。)
四、議一議:
1、回憶學習過的《奕喻》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跳讀課文,從本文中那些語句中,你能領悟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你又悟出了怎樣的生活這哲理?
解題思路:學生先小組討論,教師要引導、點撥。最后師生得出答案:
作者欣賞的是處于完全超脫與不夠超脫之間的中正平和的對弈風度,進一步說是一種處世風范,既不能太張揚,亦不可太低調,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這種不即不離的人生態度也是梁實秋的理想追求。
五、拓展
假如你也迷上了象棋,你喜歡跟什么樣的人下象棋?說說你的理由。
六、布置作業
1、 課外閱讀梁實秋的一篇散文,作好讀書筆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2、 課外搜集一則關于下棋的有趣片段,與大家分享。
七、板書設計
下棋
梁實秋 下棋的愉快——觀棋的無奈——棋中的道理 (窘態) (痛苦) (發泄、爭逐)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有一天,)村子里來(了)一(個)女子,年紀二十又四五(歲)。攜帶(著)一(只)藥囊,兜售她的醫術。有問病的人,女子不能自己開藥方,等待(薄暮)夜晚向神靈詢問這個。晚上,(她)打掃干凈(使……整潔)小居室,她把一間小房子,(將自己)關閉(放置)(在)它里面。眾人圍繞著門窗,傾斜(著)耳朵靜聽,只是竊竊私語,沒有人敢咳嗽。內外動靜聲息都泯滅(消失)。到了半夜左右,忽然聽到(掀)簾子的聲音。女子在里邊問:“九姑來了嗎?”一個女子回答說:“來了!”又問:“臘梅跟著九姑來了嗎?”似乎一個婢女回答說:“來了。”三個女人絮叨的話語夾雜(著),嘰嘰喳喳不停。一會兒聽見簾鉤子又動(了),女子說:“六姑到了。”雜亂的言語問:“春梅也抱著小公子來了嗎?”一個女子說:“執拗(犟脾氣)的公子哥!哄哄(也)不睡,非要跟著六姑來。身子如同百鈞重,背著累死人!”旋即聽到女子客氣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兩(個)婢女的慰勞聲,小孩的嬉笑聲,一齊嘈雜(起來)。就聽到女子笑著說:“小公子也太喜好玩耍(了),遠迢迢地抱著貓來。”不久聲音漸漸稀疏,簾子又響(了),滿室都喧嘩(起來),問:“四姑來得為何遲(了)啊?”有一(個)小女子細聲答道:“路有(一)千(多)里并且(水)溢出(來),和阿姑走(了)這么多時間才到。阿姑走(得)還緩慢。”于是各自道溫暖寒涼的聲音,連同移動座位的聲音,叫喚添座位的聲音,參差(不齊),一并響起,喧鬧繁雜充滿居室,一頓飯工夫才安定。就聽到請教治病。九姑認為是應該用人參,六姑認為是應該用黃芪,四姑認為是應該用術。參考斟酌(了)一會兒,就聽見九姑叫(拿)筆墨。沒多久,折紙戢戢的聲音,拔筆擲筆帽丁丁(當當)的聲音,磨墨的隆隆的聲音;不久扔筆觸碰幾案,震動(得)發出聲響,就聽到抓藥包裹的蘇蘇的聲音。一會兒,女子推開簾子,叫生病的人給(他)藥和藥方。返身進入居室,就聽到三姑告別,三(個)婢女告別,小孩(咿咿)呀呀(聲),貓兒唔唔(聲),又同時一并響起。九姑的聲音清脆并且激越,六姑的聲音緩慢并且蒼老,四姑的聲音嬌柔并且婉轉,以及三(個)婢女的聲音,各有情態聲響,聽它們(這些聲音)清楚地可以辨別。眾人訝異,認為(她們)(這些女子)是真的神仙。然而試驗她的藥方,也不很奏效。這就是所謂的口技,(那女子)(她)只是借它(代口技)來兜售她的醫術罷了。然而也是奇異了!
昔日(從前)王心逸曾經說(過):在京城偶然經過集市,聽到彈弦唱歌的聲音,看的人(圍得)像墻(一樣)。近看這情形,就看見一(個)少年拉(長)聲表演樂曲。并沒有樂器,只是用一(個)手指捺(在)面頰邊際,一邊捺一邊歌唱;聽那聲音鏗鏘(有力),和弦索(樂器)(演奏出來的)沒(什么)不同。(這)也是口技(表演)的后代啊。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知識目標
了解作者與動物相處的趣事。
能力目標
學習第一人稱敘事手法,體會襯托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標
愛護動物,學會和動物和諧相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對于動物來說,人類就是它們的“神”。人類的周圍,生存著一百多萬種形貌千差萬別,本性良莠各異的動物,它們既是人類征服、驅遣、利用的對象,同時又是這個世界生態鏈環上的重要角色。億萬年來,這些動物從野生到與人類和睦相處,生活在人類周圍,為人類所支配,為人類所熏陶,于是,它們身上也有了“人性”,,有了感情。作家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動物,通過不斷的藝術再現,在他們的妙筆下,動物已成為社會和時代的一個特殊的側影,成為感情的化身和人性的體現者。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動物笑談》? ? ? ? ? ? ? ?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在研究高等動物的行為時,常常會發生一些妙事,不過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動物,而是觀察者自己。
2.課文寫了黃冠大鸚鵡“可可”哪三件趣事,其中哪一件給你印象最深?第一件:在艾頓堡車站,“我”對前來尋找我的鸚鵡可可大聲喊叫;第二件:鸚鵡可可把父親身上的衣服扣子全咬下來;第三件:鸚鵡可可把母親的毛線纏繞在樹上。
示例:喜歡第三件趣事,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可可的聰明,淘氣,像個淘氣頑皮的小孩,惹人喜愛。
3.作者和動物們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系。這種親密關系是如何建立的?試結合課文做具體說明。
示例:小鴨出殼后,我學著母水鴨的叫聲,不停地喚著它們。這些小鴨子就一點也不怕我,它們信任地望著我,擠成一堆,聽任我用叫聲把它們帶走。我帶著那群小鴨子在我們園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著,和小鴨們打成一片,成為小鴨們的朋友。
目標導學二:自由朗讀,品味語言
1.本文的語言幽默風趣。而對“我”心理活動的描寫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找出這樣的語句,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示例一:那天一直到我把工作做完,才發現村里的大街上已經擠滿了人,他們驚愕的神情與那堆觀光客在欄桿上的表情一樣。如果這時我把衣服脫掉,再向他們解說一番,相信他們會明白原委;但是這樣做那些鳥就會認得我了,失了我化裝的原意。所以我只友善地向大家搖了搖尾巴,然后很快地從閣樓的天窗消失。
分析:這處心理描寫交代了“我”不向他們解說一番的遠原因,從這里我們看到作者以動物研究為趣,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之中。
示例二:“老天!這不是可可嗎?它的翅膀穩定地動著,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長途飛行?”“我怎么辦?該不該喊它一聲呢?”
分析:表現出作者與大鸚鵡朋友式的相處時對鸚鵡的關心。
2.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辭,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1)果然,這一次這些小鴨子一點也不怕我,它們信任地望著我,擠成一堆,聽任我用叫聲把它們帶走。 ??賞析:使用擬人的修辭,賦予小鴨子以人的靈性,寫出了它們可愛的情狀。
(2)1.瀏覽課文,從作者身上,我們學到了哪些與動物相相處的方式
示例一:親近動物,才能取得動物的信任;
示例二:了解動物的習性,才能和動物和諧相處;
示例三:用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動物,你會發現動物的美。
2.為了探求真理,作者不惜放下人類“高貴的身段”與動物打成一片,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科學態度?
作者熱愛自己的事業并對此具有忘我的精神,獻身精神,專注于科學研究。
【教學備注】
‖教學提示‖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找中心句是最好的方法。
‖教學提示‖此題意在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至于第二問,學生可以見仁見智,答案不求統一。
‖學法指導‖
本文心理活動描寫較多,從文中任找幾處,適當分析即可。 ‖學法指導‖賞析修辭句的答題格式為:運用……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提示‖
??第一人稱敘述的長處是有真實感,親切自然。短處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廣闊的現實生活,很難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教學提示‖
文中體現作者專注于科學研究的語句很多,教師可引導學生把這些語句找出來,然后加以概括。
三、板書設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的精巧構思;
2.通過品析詞句,揣摩景物特點,體會比喻、側面描寫等手法在其中的效果作用;
3.鼓勵學生觀察自然,關注生活,理解自然萬物的生存狀態,體味人與自然相處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體會側面描寫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導入:請學生分享描述風雨的詩句。
一、作者簡介:賈平凹,當代作家,人稱“鬼才”。
二、整體感知:了解文章內容,初步感受風雨的特點。
1.學生齊讀全文,教師板書正字糾音。
2.在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有風有雨嗎?這是一場什么樣的風和雨呢?(用一個字/詞形容)
明確:(狂/暴)風(驟/大)雨
三、品味探究:閱讀文章,找出相關詞句進行解讀。
1.文中哪些事物給了你風狂(暴)的感受?(樹林子、垂柳、楊葉、蘆葦、羊、女孩……)
示例一:把樹林子比作面團,形象生動描繪“面團”凸起凹陷的動態,突現風之狂暴。
示例二:羊被風吹倒的過程,“撐”“滑行”“撞”“摔”一系列動詞的準確描述,體現風之大。
分析總結:動詞運用準確生動、比喻豐富形象、聽覺視覺結合。
(在分析幾個典型例子后,激勵學生依此找詞句自行賞析。)
2.從文中的那些細節又可以看出雨驟(大)呢?
明確:貓、老頭、孩子們
分析總結:抓關鍵詞“精濕”“捶打腰腿”“驚喜”,含蓄有味。
四、情感體驗:著重關注人物的情感體驗。
1.面對如此狂風暴雨,你有什么感受?
生:害怕、恐懼、驚奇……
2.而經歷著這場狂風暴雨的人,他們的感受如何呢?(關注文中出現的人物)
明確:女孩:無力(恐懼)老人:困擾(難受)小孩:驚喜(神奇)
五、手法總結:通篇把握,總結文章運用的主要手法。
1.題為“風雨”,看罷全文,文章出現了“風雨”二字嗎?
明確:文中無一處有“風雨”二字,卻處處讓我們感受到風大雨驟,這正是側面描寫這種手法的妙處。
2.解釋手法:
側面描寫是指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特點鮮明突出。全文通篇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場暴風驟雨。
六、小結:
經歷風雨,人有不同感受,物呈現不同形態。面對神奇的自然界,人、事、物都有它們各自獨特的相處方式。作者賈平凹正是用他敏銳的目光,細致地捕捉到了這一切。
以“風雨”這一特定的情境,呈現人事物紛繁復雜、多姿多彩、或悲或喜的生存狀態,全文卻未見“風雨”二字。正所謂“不著一字,盡顯風流”。此乃“鬼才”之“鬼"也。
七、跟賈平凹學寫作
小練筆:模仿《風雨》,用側面描寫手法描述“酷暑”。
語文學習方法
1、學習未動,興趣先行
2、務學與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4、態度決定一切
5、不強調進步
6、練就過硬的本領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7、會玩、會偷懶、然后會學
8、考試、分析考試結果、做出下一步計劃、調整自己
9、學習別人
語文學習技巧
首先要培養濃厚的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于我們去持之以恒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很無聊,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所以,興趣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
其次,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閑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準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并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水平才會提高。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女媧造人
一、學習目標
① 通過復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并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二、學習重難點
① 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三、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教師:投影儀。
四、自學設計
1、導入課文
在奇幻的神話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么,人,是從哪里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2、復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 投影出示《風俗通》里的兩則短文,然后讓學生復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復述完后,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煉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說,學習篩選信息,并鍛煉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復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③ 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說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煉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3、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① 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對女媧這個形象的認識,應該是這節課探究的一個要點。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后明確: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二是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后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悅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溫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系,要珍愛生命等。
③ 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里》,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里》)。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說,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這都屬于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閱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4、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5、布置作業
① 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 閱讀綜合性學習中,關于人類起源的資料。
6、信息反饋: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3-27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03
七年級語文上冊《下棋》教案02-26
七年級語文上冊復習教案03-08
七年級上冊語文《杞人憂天》教案03-05
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04-27
七年級語文上冊《秋天》教案04-27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案04-11
七年級語文上冊《散步》教案04-28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