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背誦兩首詩;
2.反復誦讀,在明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賞詩句中的景和情;
3.激發學生熱愛詩歌,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
1.陶淵明“愿無違”的理解;
2.賞析《使至塞上》中頸聯。
教學難點:
兩首詩中詩人的情感分析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學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一、導入朗誦(圖片展示)
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圖片。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
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
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鋤頭在肩上
牧童的歌聲在蕩漾
這樣的生活,悠閑自在,是很多人都向往的,有這樣一位大詩人,他的田園生活,豐富多彩,令人心馳神往,他就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
二、了解詩人
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詩人陶淵明。請同學們舉手說說你知道的,有關陶淵明的個人信息。
(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先生”。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作品多集中在飲酒詩、詠懷詩、田園詩。 “不為五斗米折腰”、“五柳先生”)
三、誦讀
1.聽示范。需要注意的讀音和停頓:
穢(huì):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hè):扛著。 長(zhǎng):生長。
2.自由讀詩。
3.全班齊讀。
四、賞析
讀好一首詩,除了需要讀準詩句中的停頓外,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帶著感情去讀。讓我們一起走進詩,通過誦讀感受詩之美。每讀一次,都要讓自己有新的收獲和體會。
1.同桌兩人合作,一人讀,一人來試著用優美的語言講出詩所寫的內容。
2.在理解詩歌大意后,再次訓練朗讀,大家先自由練習。請一位同學主動給大家展示你的朗讀風采。
找學生評價。并引導學生,要想朗讀好一首詩,僅憑了解詩的大意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從字里行間要讀出詩人的情感。
3.找出你喜歡的詞語或詩句,來說說你從中都讀出了怎樣的情感?
A.“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以看出詩人的耕作結果并不是那么好,所以他的心情應該是失望又難過的。
引導:這種難過、失望的心情一直在持續嗎?
B.“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早起去除雜草,夜晚,披星戴月,乘著夜色回家。既然豆苗歉收,他為何又要從早到晚,清除雜草呢?
只有努力的去工作,才能把雜草除干凈,豆苗才能長好。這個時候,詩人是不計結果的,他是滿足的。
引導:還有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他的情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盡管很累,可是回家時路途卻沒有那么順利,道路狹窄,草木叢生,露水把他的衣服都沾濕了,可詩人覺得這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可以看出無論耕種時遇到什么困難,他都是心情愉悅的。
引導:只要不違背詩人的意愿就好,也就是詩中的“愿無違”,那他的意愿到底是什么呢?
4.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先進一步了解一下陶淵明這個人。
二十九歲,陶淵明做過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職”辭職不干了。此后一直在家隱居,直到中年后迫于生計,又一度出門任職。當他在做彭澤令的時候,他因不想“束帶”去見督郵,說了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然后又辭官歸隱了。這一次是真正地歸隱田園,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而這首《歸園田居》(其三)就寫在他辭官歸隱后的第二年。
5.思考陶淵明僅僅是想表達他在田間勞動的滿足、舒服、愜意嗎?他的“愿無違”到底應該怎么理解?
他的“愿”,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身不由已,失去自我,正因為這樣,即使讓他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6.好,帶著這樣的“愿無違”,再次齊讀此詩,跟著陶淵明一起來感受田園之美,之樂。
五、小結
學習完這首詩,我們可以發現每讀一遍這首詩都會新的收獲,簡單來說,就是大屏幕上展示的這幾個步驟
一讀:正詩音 二讀:明詩意 三讀:賞詩景 四讀:悟詩情
學習詩歌,就是在反復的讀和思考中獲得不同的感悟,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下一首詩。
《使至塞上》•王維
一、導入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豐富多彩,恬靜安然,而《使至塞上》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這首《使至塞上》屬于邊塞詩,詩人是盛唐時期的王維,字摩詰,被稱為“詩佛”。這首詩是王維中年所作,當時他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剛剛打了勝仗的河西副使崔希逸,但實際上他是被排擠出朝廷。
二、學生自學
根據大屏幕上展示的步驟,同學們同桌兩人合作,來分步學習這首詩。
1.完成正字音、劃節奏、明大意三個“讀”。
A.詩中需要注意的讀音
候騎(hòu jì) 燕(yān)
B.齊讀。
C.這首詩講了什么。
詩人,去出使邊塞。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我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廣闊的大漠之中,烽煙直直的升起,黃河之上,是那伴著天際一輪渾圓的落日。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于在蕭關見到了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正在燕然前線呢!
2.兩人互讀,賞美景、悟情感。
找學生分享賞到的美景以及悟到的情感。
A.“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征蓬”,“歸雁”其實是在比喻漂泊的旅人和遠行之人,那就是詩人自己,所以這句話準確的理解起來是山高路遠,我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詩人內心的孤寂之感也就自然而然通過景色描繪了出來。
(本來應該是“歸雁”,但是卻同詩人一樣漂泊在塞外,更加凸顯出這種內心的荒涼之感。)
B.“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文豪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王國維高度贊揚這句詩是“千古壯觀”的名句。
現在請閉上雙眼,請在腦海中想象所能看到的景象。讀完之后,你會發現這幅場景會很清晰的浮現在你的腦海中,再次閉上雙眼,大聲讀出這句詩,繼續感受詩中所帶來的畫面。
好,睜開雙眼,剛才想象的畫面中都有哪些景物,他們都是什么顏色?
(金黃的大漠、白色的烽煙、泛著白光的河水、橘紅的落日)每個人腦海中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但總的來說,這幅景都是色彩鮮明的。
怪不得《紅樓夢》中香菱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似 無理,‘圓’字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果然,此句乃“詩中有畫”。
C.那王維借美麗壯觀的塞外之景想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心情呢?
頷聯的落寞、孤寂、悲涼,到看到塞上壯麗的風光后的爽朗、豁達心境。
對邊防將士的贊美。
三、齊讀《使至塞上》
四、小結
美景,醉人心,王維筆下的大漠美景,讓我們在詩情畫意中,錘煉出天有多高,地有多遠,心便有多闊的豁達。生活,就是這樣,泰然自若,才能海納百川。
今天的課,就到這里。
五、布置作業
根據你的理解,將兩首詩用文字或繪畫的方式,試著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
六、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陶淵明 王維
愿無違田園生活之美、之樂 大漠
堅持心中所愿 孤寂、荒涼 豁達、釋然
穢(huì) 荷(hè) 長(zhǎng) 壯觀
候騎(hòu jì) 燕(yān)
七、教學反思
昨天的評優課一結束,自己認真回顧了一遍課堂教學過程。其中,讓我自己比較滿意的是基本上完成了原定的教學計劃,沒有拖堂,另外課堂中的過程安排較為合理。但是,對于詩歌的教學自己還處在一個摸索的階段,有這幾個方面需要我去認真鉆研:
1.教學目的的設定。其實,工作兩年多自己對教學目標的概念處于模棱兩可的階段,設置的目標較大,沒有落實到具體學生做的。而且,安排教學任務時,教學內容的深淺度把握不好,因此目標也只能粗略設定,真正的上課中,也沒有發揮教學目標的作用。
2.教學內容的安排。如果課堂只是教學生一些最基本的知識,不去加深他們對于某種文化現象的理解,那這節課是留于表面的、膚淺的。就像《歸園田居》中陶淵明“愿無違”,我只聯系到他的官場生活,表明“愿”只是詩人要堅持心中所愿,并沒有給學生點透這其實也是詩人的一種人生態度。怎么樣將課文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理解,這是我需要鉆研的。對教材還是要繼續研究,要有宏觀的大局意識,站在大語文學習高平臺上去教給學生他們需要的,可以有效提高人文素養的知識。
3.教學過程的靈活處理。語文課堂的生成性占比重非常大,所以需要我再多一些靈活處理的方法。比如,有的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有偏差時,我留給學生的時間太少,而是有些著急直接去告訴孩子答案,還是有點欠妥當,多研究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次評優課,帶給我的收獲很多。以后的備課過程中,我要再認真、努力鉆研教材,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深淺,尋找最詩歌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多去聽課,學習其他老師的講課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風格趨于成熟。
【《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一《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05-06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精品教學設計05-06
歸園田居03-01
歸園田居(其三)全詩賞析與翻譯01-25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學設計05-06
歸園田居的喜悅12-26
改寫《歸園田居》04-26
《歸園田居》說課稿01-09
歸園田居 陶淵明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