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與莼菜滬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藕與莼菜滬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藕與莼菜滬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導入新課:同學們,相識是一種緣分,你能不能給老師介紹一下你的故鄉,或故鄉的特產?
學生:我的家鄉在黑龍江,哪里有人參、貂皮、烏拉草,這號稱我們東北的“三寶”。
學生:我的家鄉在蘭州,家鄉的白蘭瓜甜如蜜。
學生:我就是本地人(茌平),我們這里的圓鈴大棗,香甜爽口。
老師:是啊,人們常把對故鄉的思念寄托在故鄉的風物上,如甜棗、白蘭瓜等。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嚼著薄片的雪藕,便懷念起故鄉來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藕與莼菜》。好文章需要用心來讀,下面同學們大聲朗讀文章,圈畫出重點字詞和有疑問的句子。(學生讀課文)
老師:同學們,你們是第一次學習葉圣陶先生的文章嗎?
學生:小學的時候我們曾經學過他的《夾竹桃》《爬山虎》。
老師:好,那么同學們能不能簡單的介紹一下葉圣陶呢?
學生:原名葉紹鈞,字秉臣。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學生:他還是我國第一位童話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人民英雄的石像》等。
老師:剛才同學們在讀的時候遇到了那些字詞呢?
學生:洗濯(zhuó)碩腹巨賈(gǔ)揀擇(jiǎn)待善價而沽(gū)
學生:擔(dàn)石埠頭(bù)嚼(jiáo)譬如(pì)
老師:同學們,你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篇文章(可以采用這樣的句式“通過……表達了……”)
學生:這篇文章通過描寫藕與莼菜,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學生:還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
老師:同學們說的很好,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那么在文章的哪段文字能夠體現這種強烈的感情呢?
學生: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就縈系著不能割舍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但是僅僅為了愛故鄉么?不是的,不過在故鄉的幾個人把我們牽系著罷了。若無所牽系,更何所戀念?像我現在,偶然被藕與莼菜所牽系,所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
老師:是什么一直牽系著作者,使他對故鄉產生了這么強烈的依戀?
學生:“親密的家人”“知心的朋友”
學生:“故鄉的幾個人”“藕與莼菜”
老師:藕與莼菜對于我們來說很普通,但對于作者來說卻別有一番滋味。同學們能不能在文中找出描寫藕與莼菜的句子,并試著賞析。
學生:“他們各挑著一副擔子,盛著鮮嫩的玉色的長節的藕。”這句話寫了家鄉的藕的顏色和外形。
學生:“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戶戶了”這句話寫出了家鄉的藕滋味很好,讓人垂涎三尺。
學生:“在這里,藕這東西幾乎是珍品了。”這句話說明在上海這藕不常見,很珍貴,不像在家鄉一樣人人、時時都可以吃。
學生:“至于挑著擔子在街上叫賣的,也并不但是數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華公子碩腹巨賈的幫閑茶房們把大部分搶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較大的水果鋪里,位置在金山蘋果呂宋香芒之間,專待善價而沽。”這句話說明了藕的珍貴,而且只有富人才能享用,成為了一種奢侈品。
學生:“是沒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澀得像未熟的柿子,實在無從欣羨。”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說明這里的藕的色澤、外形都不夠誘人。
學生:“這僅有的一回不是買來吃的,是鄰舍送給我們吃的。他們也不是自己買的,是從故鄉來的親戚帶來的。這藕離開它的家鄉大約有好些時候了,所以不復呈玉樣的顏色,卻滿被著許多銹斑。削去皮的時候,刀鋒過處,很不爽利。切成片送進嘴里嚼著,有些兒甘味,但是沒有那種鮮嫩的感覺,而且似乎含了滿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這說明故鄉的藕來到這里就不好吃了。
老師:同樣的事物,變換了不同的地點為什么感覺就不同了呢?
學生:因為放的時間過長了,不夠新鮮了。
老師:“只有孩子很高興,他把這許多片嚼完,居然有半點鐘工夫不再作別的要求。”這句話又該怎樣理解呢?
學生:因為小孩子沒有吃過家鄉的藕,所以能吃到這不夠新鮮的藕也覺得很滿足了。
教師:故鄉的藕多而普通,潔白而鮮嫩;“這里“的藕被奉為“珍品”,并非普通百姓所能購買到的。故鄉的藕潔白鮮嫩無渣,鄰舍送的藕被滿銹斑,決無鮮嫩之感。這是什么寫法?學生:對比。
老師:這樣寫的目的是?
學生:將故鄉的藕與自己所處異地的藕進行對比,這里的藕雖然也來自故鄉,但一旦離開了故鄉,就面目全非,特色全無了,也就讓作者不禁懷念起了故鄉藕的鮮嫩美味,點明了由藕牽動思鄉之情原因。
老師:作者除了懷念家鄉的藕,還懷念家鄉的莼菜,由藕過渡到純菜的句子是?
學生:“想起了藕就聯想到莼菜。”
學生:“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莼菜。”這句話是說家鄉的莼菜很常見。
學生:“而在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館子就難以吃到這東西。”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上海與作者的家鄉不同,很難吃到,而且只有上館子才能吃到。
學生:“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莼菜。”“在每條街旁的小河里,石埠頭總歇著一兩條沒篷的船,滿艙盛著莼菜,是從太湖里撈來的。取得這樣方便,當然能日餐一碗了。”這句話也能夠看出家鄉的莼菜數量多,而且天天可以吃到。
老師:“莼菜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湯。但是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這句話你神怎么理解的?
學生:這句話是說,家鄉的莼菜本身是沒有味道的,但是在作者的心里味道是很濃的。
老師:是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酒不醉人人自醉”,這里我們可以這樣說“菜不醉人人自醉”,因為這菜生在“我”的故鄉,故鄉便是那好湯,所以說“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
老師:在做著的心中藕與莼菜是家鄉的珍品,但這珍品也離不開家鄉人的雕琢,家鄉的人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同學們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來?
學生:“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軀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覺;女的往往裹著白地青花的頭巾,雖然赤腳,卻穿短短的夏布裙,軀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樣高,但是別有一種康健的美的風致。”這幾句話也可以看出家鄉的人很健康。
學生:“他們各挑著一副擔子,盛著鮮嫩的玉色的長節的藕。在產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彎彎的小河邊,他們把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這樣潔白。”這幾句話可以看出家鄉的人很熱愛勞動。
學生:“仿佛他們以為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這是清晨的畫境里的重要題材,倘若涂滿污泥,就把人家欣賞的渾凝之感打破了;這是一件罪過的事,他們不愿意擔在身上,故而先把它們洗濯得這樣潔白,才挑進城里來。他們要稍稍休息的時候,就把竹扁擔橫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隨便揀擇擔里過嫩的“藕槍”或是較老的“藕樸”,大口地嚼著解渴。過路的人就站住了,紅衣衫的小姑娘揀一節,白頭發的'老公公買兩枝。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戶戶了。”從這里看出家鄉的人具有優秀的品質,很善良。作者通過這段文字的描寫展示給讀者健康、純樸、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陽光心態。他們有著“寧愿自己一身臟也要換來萬人潔”的情操。這不僅是對故鄉人的贊美,也是對故鄉藕的懷念。那鮮嫩的玉色的長節的藕讓人垂涎三尺!
老師:什么是故鄉,故鄉不僅僅指的那塊我們曾經成長的土地地,故鄉是有人、景、物等構成的,同時也融入了我們的感情。
老師:在文章的第六段作者說,作者真的“向來不戀故鄉”“我自己也不明白”嗎?
學生:作者是明白的,只是這種感情深藏心中,一旦有什么東西牽出來了,便一發不可收拾。
學生:作者也是明白的,這里用的是設問,給人以紆回百折、變幻多端而不離其宗之感,從而解開了“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里,覺得故鄉可愛極了”之謎,也剖析了藕與莼菜同懷鄉之情的內在聯系。“因為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所以起了深濃的情緒。
老師:“所戀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故鄉了。”把故鄉的深化了。故鄉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故鄉并不一定是實實在在的出生地,而是我們心中的寄托,所戀的地方,便可以稱為我們心中的故鄉。同學們每個人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故鄉,很多文人都寫過詩句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你還能拓展哪些?
學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學生:《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學生:京口瓜洲一水間,中間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學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
老師:很好,老師也曾經離開自己的家鄉。回顧那段經歷,我也寫了一篇文章請同學們欣賞:
攜著夢想
帶著囑托
我與老公一起來到
心之向往的海南島
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
臨行前
母親不停嘮叨
把土放進背包
帶瓶水用的著
出門在外
沒家好
努力工作出成效
保重身子也重要
一邊又一遍
不停的嘮叨
支教學校事重要
平時很少走出校
今日無事出來繞
出門三里
老公大叫
循聲望去
心急跳
山東高莊大饅頭
買來饅頭使勁嚼
嚼了三口淚滿流
摸出電話呼叫母親
電話通了
我卻無聲了
好長時間
母親我想吃你做的饅頭
母親我想你的嘮叨
……
藕與莼菜滬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逐漸培養學生欣賞散文的興趣。
2、了解文章借物抒情的寫法。
3、感受作者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之情。
二、教材分析:
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發綿綿的聯想:從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聯想到故鄉清秋出產的藕,由藕聯想到濯藕的彎彎的小河,擔藕上街的鄉民,由賣藕的鄉人聯想到賣藕的場景。
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給讀者描寫了一幅生動的故鄉新秋圖:勤勞的質樸的康健的男女藕農;鮮嫩的玉色的長節的藕;產藕的池塘和城外彎彎曲曲的小河;原始的純樸的買賣交易。讀者僅僅想著“男的紫赤的臂膊”“女的裹著白地青花的頭布”“紅衣衫的小姑娘”“白頭發的老公公”他們挑著揀著“玉色的藕”,這樣豐富的色彩就足以讓人陶醉其中了,這一連串的描寫不僅寫出了對故鄉的藕的懷戀,也寫出了對故鄉的人的懷戀,從而表達出對故鄉的懷戀。
接著作者運用對比和聯想的手法,從故鄉的藕寫到遠離故鄉的藕,兩者從數量、價格、外形、口感方面對比,進一步寫出故鄉的藕的誘人,作者對故鄉的懷戀之情也溢于言表。
隨后,作者又由藕聯想到莼菜,再次運用“故鄉”和“這里”的對比,抒發對故鄉的懷戀:“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里,覺得故鄉可愛極了”。
文章結尾的五個問句,自問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對故鄉的愛,不是一句空話,它是通過某個載體深入游子的靈魂,從而稍有觸動,便引發無限的鄉情——“所戀在那里,那里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三、教學環節:
(一)熟讀
濯(zhuó)揀(jiǎn)擔(dàn)嚼(jiáo)賈(gǔ)沽(gū)埠(bù)譬(pì)
(二)質疑
學生互相提問,初步理解課文。
例:第三段“只有孩子很高興,他把許多片嚼完,居然有半點鐘功夫不再作別的要求”為什么孩子會有這種表現?
答:這句話寫的是孩子覺著這來自故鄉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滿意,以至于吃完了半個鐘頭還不想再吃別的東西或做別的事。這樣寫表面上寫的是眼前的藕,實際上是與上文我吃這藕的反映作比較,孩子沒有吃過故鄉新鮮的藕所以覺著這藕好吃,我吃過故鄉的新鮮的藕所以覺得這藕難吃,這樣側面寫出故鄉的藕的新鮮甘美。
(三)欣賞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語段讀讀,并談談自己喜歡它的理由。
例:第一段故鄉清秋圖的描繪。這個描寫截取了勞動場景美的一瞬間,其動作、色彩可入畫、入詩。其中男女藕農的外貌衣著、擔藕的矯健風姿、休息時的隨意閑適,都略去了勞動的艱辛過程,而展示給讀者健康、純樸、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平和心態。而對藕的描寫,更是令人垂涎:鮮嫩的玉色的長節的……
例:第六七段點明文章主旨的議論。以設問的方式,逐漸點明愛故鄉的原因:是故鄉的物、故鄉的人,是故鄉有值得留戀之處,這樣引起讀者的情感認同——愛不是一句空話,它都有一個具體的載體。
例:第三段孩子吃藕之后的表現。(分析見上)
寫法的欣賞:對比
故鄉的藕與城里的藕的對比;故鄉的莼菜與城里的莼菜的對比
(四)感悟
讓學生思考自己留戀的東西,它為什么值得你留戀,感悟留戀這種感情是一種怎樣的感情,體會這種情感的美。
學生講述自己留戀的東西,留戀的原因。
板書:遙遠的東西是美麗的,因為長距離為人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如悠悠的遠山,如沉沉的夜空;逝去的東西是美麗的,因為它留給我們用不能再的惆悵,也就有了永遠的回味,如童年的歡樂,如破滅的理想……
(五)聯想:
1、《社戲》中結尾處寫到“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過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你能理解作者的感覺嗎?如何理解?
答:并不是那豆或那戲特別好吃好看,而是附著在那豆和那戲上的情感讓我永生難忘,并且那情感和那個夜晚一樣永不能再,于是那豆和那戲成為我的留戀。
2、王維的《雜詩(其二)》中寫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按理說,難得見到來自故鄉的友人,想問的要問的該問的事情很多,可為什么作者一概不問,卻問窗前的梅花開了沒有?
答:梅花代表了故鄉,成為自己思念故鄉的載體,問梅花即問故鄉,這樣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六)拓展
1、拓展閱讀(課后完成)
《故鄉的野菜》(周作人)《咸菜茨菰湯》(汪曾祺)《想北平》(老舍)《鄉里舊聞》(孫犁)《鄉愁》(余光中)
2、調查了解同學自己的故鄉,看看故鄉有哪些名勝古跡,有怎樣的風俗習慣,
有些什么南北特產。成文展示(代作業)
【藕與莼菜滬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藕與莼菜03-25
藕與莼菜10-19
蝶戀花滬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14
安塞腰鼓滬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9-29
秋水滬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0-17
渡荊門送別滬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9-29
滬教版語文《共同的秘密》教案設計04-06
雨后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2-27
滬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花臉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