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造人》教學設計2篇(精品)
《女媧造人》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神話的特點。
2、了解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
3、體會想像聯想在神話創作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積累探究關于人類起源、進化的知識,區別神話與科學。
2、學習文章對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繹與擴充,嘗試改寫神話故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體會文中女媧樸實感人的母親形象。
2、體會自己的母親懷胎育子的艱辛與不易。
教學重點:
激發和訓練學生的想像力。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復述法、討論法、想象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能說出哪些神話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等。我們人類最初是從哪里來的,你們思考過嗎?關于這個問題,自古人們就開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由神話改編的故事——《女媧造人》。
二、整體感知
1、正音正字
2、關于神話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文化現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應,而是以遠古人民貧乏的生活為基礎,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觀世界擬化人的結果。
本文是根據古代神話改寫的,體裁是神話,詳細敘述了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著力刻畫了女媧的母親形象。
3、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本文情節。
三、探究文本
1、投影出示《風俗通》里的兩則短文(書p148 研討與練習一)
2、復述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短文中所沒有的內容。
3、說說課文中豐富了哪些內容?哪里最見作者的想象力?
生:課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
①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
②人造出來之后歡欣喜悅的場面;
③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喜怒哀樂等情緒;
④作者的評述。
4、女媧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荒涼寂寞,添點生氣。
5、女媧造人的過程和方法?
生:揉泥成團造人、揮藤灑泥造人
6、女媧想出了一個怎樣讓人類長久繁衍生存的好辦法?
生:男女結合
7、女媧在你心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① 她是一個神通廣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體現了“神”的威力。
② 她是一個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獨感。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
③ 她是一個活潑、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孩子。(口吻非常孩子氣)
④ 她是一個勤勞的母親,還是一個喜愛孩子的媽媽。
8、比較閱讀
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里》)。這兩篇神話都是想象的,大家比較一下,兩則神話故事有哪些相同之處?
① 制造人的材料都設想為泥土,大地是人類的母親。
②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創造者自身的形象設計的。
③ 兩則神話又都說到人類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別。
9、本文處處洋溢著人類的喜悅感。找出有關詞句,說說你對這一喜悅感的體會。
生:人落地后開口叫“媽媽”;女媧的心理及神態描寫;女媧給孩子命名;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女媧的辛勞。
人的產生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的生機;人類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愛”,產生了人間的溫暖。
四、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神話故事嗎?講給大家聽。
如:《夸父逐日》 夸父與逐日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女媧造人》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熟悉課文,生動復述故事;了解神話的特點;理解本文聯想和想像手法的運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發揮自己的聯想、想像力來感受神話傳說的魅力;對女媧造人的故事進行想像加工;進一步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我們祖先大膽奇特的想像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養成課外搜索、整理資料,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1、感受體味兩種主要情感:①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2、進行想像力訓練,激發學生想像力。
教學設想:
《女媧造人》是新課改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課文。首次教學這篇新課文,擬作如下設想:第一,注意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滲透和融合,既從神話方面文學角度欣賞揣摩,又以科學眼光審視思考“人類起源”這一重要話題。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第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注意營造知識性的、愉快的、寬松的.課堂氛圍,激活思維,引導學生不斷生成、探究、解決問題。并使其充分發揮想像創造能力,品嘗想像帶來的喜悅。第三,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鼓勵學生有目的地去搜尋所需信息材料,豐富拓展科學文化知識,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人,是從哪里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我們童年時候便不乏疑問,后來隨著我們知識的增多,我們豁然開朗。但是,在人類科技不發達的蒙昧時代,人類卻無法解釋自己誕生的奧秘,他們會借助各種奇幻的想像來給自己的疑問畫個美麗虛幻的圓,來告慰自己渴求的心靈。今天,就讓我們窺探一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人類起源這一問題的吧。
二、整體感知
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小黑板出示《風俗通》里的兩則短文,然后讓學生復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小黑板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復述完后,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煉學生聽說能力,培養學生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通過篩選出聯想、想像的內容,和神話故事對比,以獲得對于聯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啟示。
③ 討論: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三、探究品味
1、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體驗
本文借助豐富的想像力,不僅寫了生動的故事情節,還有鮮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現在,讓我們圍繞“鮮明的形象,美好的情感”進一步探究課文,獲得更多收獲,并運用一些學習技能。 方法指導:a、先用括號標出描寫女媧的重要詞句,然后分析其形象。b、用波浪線畫出體現喜悅感的句子,再說說你對喜悅感的體會。
2、學生閱讀、思考、圈畫、歸納、做書間筆記
3、小組交流、討論
4、全班交流、討論
5、教師總結: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如女媧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后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在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溫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
四、想像力訓練: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創編一個新的《女媧造人》的神話,說給大家聽聽。(開展小組競賽)
五、拓展延伸: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里》,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里》)。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提示: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要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說,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這都屬于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閱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六、課堂小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七、布置作業
①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有目的地搜尋關于人類起源的資料,科學的追尋人類起源。
教學反思:
通過比較閱讀(課文內容和課后一則寫《女媧造人》的簡短文章《風俗通》)讓學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寫法,整堂課的環節較為流暢,學生也易把握。讓學生把自己了解的有關造人的故事表述出來。這樣做,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他們的膽量。
但語文教學始終是一門缺陷的藝術,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認為以下地方值得自己思考:
1、教學中很大一部分時間讓學生比較閱讀,說出課文好在什么地方。很多學生一想到比較閱讀,并要說出異同,就變得很嚴肅,開始上課對課文產生的喜愛之情一下子就被拋開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這也是課堂顯得沉悶的原因。
2、課堂評價不到位。如有學生提出“女媧到哪去了?”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對以神話形式解答的學生,我沒能給予肯定,只對一位回答“女媧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學生極其贊賞。這個評價說明我本身的教育機智不夠,對問題的認識較窄。
3、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 ,在學生質疑這個環節,學生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盡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采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