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9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山東xx實驗初級中學的語文教師,趙xx。下面我對我所執教的《羚羊木雕》這節課進行解說。我主要從下面的六個流程來進行闡述。即:說模式、說教材、說學情、說設計、說評價、說得失。
【說模式】
我們xx實驗初級中學的課堂模式是“3·2·1”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三個教學環節,兩種學習方式、一個最終目的。簡稱為三環節兩方式一目的。所謂三個教學環節就是指學生的自主學習,交流展示,反饋提升三個環節。首先,“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主要包括“引入定向、自學指導、自主學習”三個步驟;“交流展示”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主要包括“合作交流、疑難生成、展示點撥”三個步驟;“反饋提升”是課堂教學的保證。主要包括“反饋測評、拓展提升”三個步驟。兩種學習方式指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兩種學習方式,這兩種學習方式主要是針對于學生的“學”而言的,細說有自主學、結對學、小組學、交流學、指導學、合作學等等,最終達到學生的快樂學、高效學的目的。無論是先學后導,先學后教,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落實一個最終目的,即: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這也是我們實行課改的原始出發點和最終歸結點。
為了全面落實新課改理念,我們總結出了課改課堂的十大特征,即:
1.面向全體學生 2.以學生為主體
3.以教師為主導 4.體現民主平等
5.落實開放課堂 6.運用分組教學
7.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 8.教材校本化改造
9. 與實踐充分接軌 10.快節奏、高效率、大容量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針對課堂的三個環節,規范了學生課堂行為的15個標準。
為了保證課改的順利推進,我校總結出了符合我校特點的“三為主”課堂推進策略:即以教材為主源,以導學案為主線,以解決問題和疑難為主攻。 為了落實課堂的高效和減負,我校還實施了“三策略一轉型”
即:訓練前置、學案作業一體化、三色學案、作業轉型。
為了提升課堂層次,我們總結了高效課堂應處理好下面的十大關系,為了避免走過的彎路,課堂還應該避免下面的十大誤區。
我們現在的“3·2·1”課堂已經發展到突破模式的階段,已經成為獨具特色的靈活課堂。這些流程可以刪減、顛倒、循環或有所側重,給予不同學科和課堂更大的開放空間。我校全體師生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打造一種以課改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小組活動和課堂展示為載體的新型課堂。
下面,我就談談我對《羚羊木雕》教學的思考與探索。我說課的題目為
以學為主,實現平等對話
創新設計,打造快樂課堂
【說教材】
說教材——說單元
從單元編排來看,本課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采用散文、詩歌、小故事等多種寫作形式,描繪了母女情、同學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作者以切身的體驗,引起了我們的共鳴。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要在整體感悟課文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寫法的借鑒,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而《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本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是少年朋友的交往,他們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們也疼愛子女,但有時卻忽視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
(因情節緊張曲折,貼近學生生活,所以,學生喜歡讀,感興趣。)
但是,本文的人物爭論性很大。人們對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人認為,這篇課文的思想傾向很明顯,是父母重財輕義,批判的鋒芒直指父母等老一代人。還有人認為,父母心目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和對子女做人原則的教育。更有人把定位為父愛和母愛。經過反復的讀書、思考和商討,我決定引導學生珍惜純潔友情的同時,也要考慮做事情特別是重要的事情前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在生活中,要學會溝通,學會理解他人,擁有寬容之心,這樣才會有和諧的生活。
確定了的價值取向,我思考目標的定位:
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充分調動起來,實現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語文一直是我的追求。
所以,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我定位為:
說教材——說目標
1、掌握圈點勾畫等讀書方法。
2、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組織學生辯論,引導學生多角度的分析問題,學會處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并學會和家長溝通。
【說學情】
學生剛入初中學習才兩個多月,圈點勾畫的學習能力還不夠強,體會和感悟還不夠深刻,從文本中體驗情感并讀出情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情感,在辯論中提高認識,在快樂中學習語文。
同時,初一新生的課堂狀態還需指導,搶答有序,動靜結合,學會傾聽,認真專注。
有了新課標理念的引領,才有了下面的設計理念。
【說設計】
沉默并不總是睿智……睿智是金,而沉默不見得是金。
——塞繆爾·巴特勒
為了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為了引導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我以整體理解帶動逐段分析,用創新設計引領思維提升。為此,教學流程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說設計——整體感知
1、本文的時間和地點在不斷變換,你覺得向我們展示了幾個場景?
2、課文訴說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既是學生對的一個整體感知,也是引導學生學習敘述中的插敘寫法。
整體感知課文后,學生已經基本讀懂了課文內容,也就是把書讀薄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所以,精度課文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說設計——精讀課文
你從中讀到了什么?標出最能觸動你內心的語句,把你的感慨批注在書上。全班展示交流。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展示,是學生品析語言,體驗情感,抒發讀書心得的一個個性化的表達。如果老師引導不好,那課文就會被肢解得支離破碎。所以,老師的主導地位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老師要引導學生談感悟,如一個學生談到父母追查木雕下落時母親的表現,就引導其他學生把這部分談完,“你從媽媽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中還讀出了什么?”以此類推,集中展示“我與萬芳的友誼”“要回木雕時的情景”這幾部分內容。同時,學生在集中展示完我與萬芳的友誼時,老師補充了幾句有關友誼的名言,以備學生積累,并加深了學生對的理解。
這個過程是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的過程,又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分角色朗讀課文,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學生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為有聲語言,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
接下來是辯論賽,因初一學生年齡還小,所以,我給出了辯論提示。
辯論提示:
1、我該不該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
2、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應該還是不應該?
3、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該不該要回?
之所以設計辯論賽,是讓學生在辯論中,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在辯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友誼的純潔,學會與人溝通,善于理解,擁有寬容的品質,讓學生知道:友誼誠可貴,木雕價也高。
課堂的結束,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
作業——小練筆(這也是對課堂內容的拓展延伸)。
你也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已有了主見。有時候,對某些問題,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呢?請你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落實到寫上,自此完成了語文教學的讀一讀,思一思,議一議,寫一寫,完成了聽說讀寫的訓練,實現了以整體理解代替逐段分析,用創新設計引領思維提升的設計理念。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
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板書:
【說板書】
【說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 ——喬治·M·亞當斯
這節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
(在小組內形成凝聚力,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實現共贏。)
在每一環節,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
(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尾 ,總結性評價。
(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不斷提升自己。)
【說得失】
本節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和真誠的鼓勵,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了一個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了學生,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以說“以學為主,實現平等對話”。
“暢談自己的讀書感悟”,“分角色朗讀本”,“辯論賽”,“作業小練筆”,讓學生我口表我心,是心靈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也可以說“創新設計,打造快樂課堂”
但是,在教學設計和課堂駕馭上,還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斧正。
最后以兩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
教育不是往桶里硬塞內容,而是點燃思想的火種。
——威廉·巴特勒·葉芝
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
——卡爾·榮格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意的啟示。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你在悄悄的'長大,對許多事情已有了主見,有時候,對某些問題,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這樣一個故事,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二、整體把握
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
[“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我最要好的朋友萬芳,被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很傷心。]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于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后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后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6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②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沖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
作業:確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準備辯論提綱。
第二課時
辯論。辯論30分鐘,評議10分鐘,評議先由學生發言,最后教師小結,尤其肯定擺事實講道理,并掌握好說話分寸的同學。
教學反思: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處理好與親人、友人關系。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遠不是個體的獨立行為,社會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千百年來,孩子對父母,對師長必須為命是聽,似乎成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到今天,開放、交流、改革成為社會的主題曲,社會文化的深刻變化當然會隨之而行。課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層性,主體意識的朦朧覺醒,甚至于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會文化變化的例證。課文的結尾:“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不就是孩子輕輕的反擊嗎?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3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②學習并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
①預習課文,查工具書識字寫字。
②朗讀課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③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你是怎樣處理的?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
①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課前給予朗讀指導。(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于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里。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剛剛升人中學的你,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你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2、出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②學習并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學生齊讀或教師提示)
[檢查預習](讀、寫)
3、整體感知
大屏幕投影問題: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場矛盾沖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美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于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讀,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大屏幕投影評價標準:
重音
語氣
語速
[教師導學]
學生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著
孩了的神態:低著頭不敢看
十分嚴厲
一動不動
語氣{咄咄咄逼人
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堅定
哭著喊了起來
[教師小結]
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②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③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
(過渡)生活中,同學們也可能碰到過這一類的事情,你是怎樣處理的?把你的好辦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學生把課前準備的材料在小組里交流,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5、小結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沖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于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系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這里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么好呢?(窮朋友)為什么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
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2.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
⑴教師講解分角色朗讀的要求:
A.對課文熟練B.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C.處理好語氣、音調的輕重強弱
⑵學生自己試著自讀有關的對話,琢磨技巧的處理。
⑶四人分角色朗讀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連貫,二人小石。
其他學生聽讀,準備評價
⑷抽查幾個學生評價,教師小結,教師范讀片段,再抽學生朗讀對話的片段。
三、課堂討論
在這場矛盾沖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如有爭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后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并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著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著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著喊了起來心里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么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么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夸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著墻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么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么,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著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后心里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愿。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舍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并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四、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敘戶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送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么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5
一、教學目標
①課文分析: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沖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學,要讓學生在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意識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我們怎樣看待友誼,怎樣看待物質利益,怎樣更好的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怎樣消除我們與父輩之間的隔膜。
②學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學生語文成績處于中等水平,在朗讀與發散思維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要領,能夠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并能根據教師引導,發現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進而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思考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
三、課前準備
學生
①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時就“金錢與友誼”談談自己的看法。
②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①對課文進行多次閱讀,品味文章內涵,形成自己的觀點。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1.導入新課
現在我這里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些金銀珠寶,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么好呢?(窮朋友)為什么有這樣的選擇呢?(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有什么不要有病,沒什么不能沒錢。沒有人認為金錢很重要,金錢是萬能的嗎?
(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生的觀點,請作者讀一讀)
“俗話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來,友誼是建起人類溝通的橋梁,友誼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友誼的重要性是金錢無法比擬的。”
——七(1)班呂芙蓉
“在人生當中,擁有幾份真正的友誼,比擁有金錢更有意義。擁有友誼,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朋友會來幫助你;擁有友誼,讓你的生活更加快樂;擁有友誼,你的人生才會更加顯現出自我價值。”
——七(1)班肖玉菲
“如果你沒有了金錢,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幫助,馬克思年輕時就是靠朋友救濟才度過難關的,不是還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嗎?但是如果你沒有了友誼,就算有金錢,也會感到很孤單。”
——七(1)班江煒杰
“友誼和金錢對我都很重要。沒有友誼,生活將失去色彩,孤獨和寂寞將始終纏繞著自己;沒有金錢,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沒有生存,何談享受。”
——七(1)班呂婷婷
的確,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這足以表現友情無價。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好,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張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師板書課題,并檢查預習。
3.初步感知課文
①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板書)
②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認為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于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4.精讀賞析
⑴學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后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后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禮物應不應該送?(分甲、乙展開辯論)
②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
老師小結:
甲該送:情比物重要
乙不該送:父母送給自己的禮物怎么能回使友誼變得俗氣。這對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隨便送,是送給好朋友,轉送他人并不意味著“我”不珍惜父母的禮物。而是萬芳特別喜歡(她也不是因為名貴而喜歡,而是造型別致,美觀)這并不庸俗。
(過渡)我不知道木雕貴重而把它送給朋友,現在我知道了“貴重”,卻要向朋友討回(當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著與朋友的情誼不如木雕貴重嗎?
這就引發出一個問題,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
[小結]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試想連命都可以送,還有什么不可以送的啊?(江湖義氣除外)當今社會有多少重情輕財,他們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為困難的下崗職工送去生活費,為失去父母的孩子資助學習費用,他們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過渡:通過剛才的討論,大家對文章的主題已經有了鮮明的認識,那就是羚羊有價情誼無價,但現實畢竟是現實,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被人誤解,內心很委屈的經歷,說一說。
自由發言:
老師小結:人生活在這樣世界里,不可避免的與人交往,理解顯得尤為重要,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同學們之間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恒的話題。(出示)讓我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憂愁。
5.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沖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
6.作業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五、小結
教學形式活潑能抓住學生的特點,教學效果較好。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快速默讀,然后集中討論我與父母沖突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雖然學生也是積極參與討論,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紙,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改為全文分角色朗讀之后,不僅是朗讀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文學的魅力中。因為朗讀是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為有聲語言,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讀時,教師主動參與,讀“媽媽”這個角色。讀完后全班評議朗讀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隨著討論的進行,同學們發言越來越積極,所有的同學都投入了這場家庭糾紛。“我”的委屈傷心;爸爸的圓滑世故;媽媽的著急嚴厲等等都在評議和爭論中發現、理解、把握。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教師的講、大量的練、漫天的問代替學生的讀、學生的感、學生的思!
六、板書
《羚羊木雕》
張之路
寫了三件事:
萬芳和“我”換褲子──上星期
“我”送羚羊木雕──昨天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今天
媽媽(爸爸)重財輕義(媽媽固執、生硬,爸爸老成持重)
“我”重義輕財
奶奶通情達理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重義輕財的道德品質。
2、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歸納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讀出人物形象,明確是非。
2、難點:點撥學生找到思考問題的切入點。
教學前的準備:
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從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并大膽質疑設疑。
教學過程及內容:
提問:在這場矛盾中,誰是誰非?[對于父母的做法,16名學生贊同,25名學生反對]
學生書面準備陳訴理由,教師巡視
課堂討論: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
一、禮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來?討論明確:除非特殊情況,不能拿回!因為有悖誠信[言而無信,失信于人](引《韓非子》中“曾子殺豬,以信教子”為例)什么是特殊情況呢?討論明確:在家人不知曉的情況下,送出去的禮物對家人有重大意義或對家庭將產生重大影響(禮物對朋友只是“錦上添花”,對自己的家庭卻是“雪中送炭”)。那么,文中是否存在著這樣的特殊情況?討論明確:木雕是父親從非洲帶回來的,但父母看重的不是它的紀念意義,文中一再強調的是“貴重”,所以排除了某些同學所謂的“傳家寶”的意義。另外,父母也不靠木雕維持生計,木雕只是一件貴重的擺設,把木雕送出去后,“我”不會傾家蕩產,父母也絕無沿路乞討的危險,不存在部分同學所說的“孩子把存折送給朋友,難道也不能要回來嗎?”這樣的情況。結論:“我”不該拿回禮物,同樣爸爸也不該向我要會這個禮物。[如果東西僅僅放在家里的桌子上,而“我”卻無力支配它,那還叫我的東西嗎?豈不是“掛羊頭賣狗肉”!]
二、禮物該不該送?[有同學提出:怎么能把父母送給自己的禮物隨便轉送給別人呢?這不是顯得對父母不尊重嗎?還有同學提出:送如此貴重的禮物,會使“我”和萬芳之間的友誼變得俗氣,金錢化了!]討論明確:首先,“我”不是隨便送禮,送的對象是“我”的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曾經為“我”做出過“犧牲”!“我”把木雕送給好朋友,并不意味著“我”不珍惜父母的饋贈,所謂“借花獻佛”,難道送給好朋友的東西應該是不好的嗎?其次,“我”送萬芳木雕,并不是因為木雕價值貴重,而是因為萬芳“特別喜歡”(萬芳“特別喜歡”,不是因為木雕的價錢,而是因為木雕造型美觀)!所以“我”和萬芳互換禮物,不會導致友情深淺以金錢來衡量的后果。[倒是“我”的父母一再強調木雕貴重而要我取回,究竟是誰俗氣呢?]
三、“我”不知道木雕“貴重”而送給了朋友,現在我知道了“貴重”卻要向朋友討回(當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著與朋友的情誼不如木雕貴重嗎?這就引發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明確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是情重,那么父母哪怕事先就知道“我”要送禮,也應該讓“我”送!]討論明確:古人說,為朋友,拋頭顱撒熱血,在所不辭(當然,不能沒有原則,陷入“江湖意氣”的誤區)。連命都可以送,還有什么不能送?物質金錢的貴重只是相對而言,給災區捐款時,下崗職工的500元錢比起資本家的500萬元哪個更貴重?牛群簽訂協議把他終老到死的畢生所得全部捐獻,在他眼中什么才“值錢”?即便從功利的角度講,在沙漠,在雪地,當人人自危時,朋友的一杯水或一件衣服抵得上黃金萬兩!
四、父母糊涂。“我”拿回禮物并不高興,反而痛苦(送給朋友“我”才高興)!這還是小事,更重要的是:父母身體力行,給“我”上了一堂人生價值觀的課。身教勝于言教,長此以往,潛移默化,也許就給我的人生領錯了方向!“我”也極有可能成為《風箏》中那個麻木的“弟弟”!
五、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方面,我們看到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心靈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后心里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愿,“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我”在行動上屈服,思想上卻不服。“我”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另一方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卻是重財輕義。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六、當堂作業: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樣,該怎么辦?
七、總結:這堂課與其說是老師教的,不如說是你們自己完成的。老師非常高興的是,16位同學(起先贊成父母的做法)思想的轉變,不是老師或其他同學強迫所致!其實剛開始表決時有21位同學贊成父母的做法,我說:“居然有這么多同學贊成,看樣子得好好討論一番!”這句無意間說漏嘴的頗具暗示性的話語,使五位同學轉移了陣營(也許冤枉了他們?)我相信,剩下的16位同學,有不少當時也已意識到老師的結論,但仍然倔強地“固執己見”!老師對他們堅持獨立思考的勇氣表示敬佩!這些同學一旦認識到錯誤,必將成為真理倔強的捍衛者!另外,希望大家將來聽老師說的話是因為老師的話有道理,而不是因為老師的身份,只有這樣,你們才有可能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插說一句,學校的制度也一樣,大家如果執行,是因為內容正確,而不是因為制度本身(青少年對于“制度”的逆反情緒有時還是蠻強烈的呢)!
八、課后作文:___________(爸爸、媽媽、老師……),這話我愛聽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根據自己的情況,查字典解決文字障礙。
2、練習劃分段落,歸納中心思想。
(二)能力目標
學習插敘的寫作方法。
(三)情感目標
體會家庭成員各自的思想感情,從不同人的立場考慮如何解決這場矛盾。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根據自己的情況,查字典解決文字障礙。
2、練習劃分段落,歸納中心思想。
3、學習插敘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
1、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2、體會家庭成員各自的思想感情,從不同人的立場考慮如何解決這場矛盾。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文的故事一波三折,很有吸引力;而更感人的是文中表現的高尚友誼。作者是以一個孩子的口氣來講述故事,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世間(包括家庭、學校)的冷暖,形成兩個世界——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在“我”的眼里,這兩個世界有著本質的不同,高下優劣自見。這對同齡的學生來說,是很容易被打動并引起共鳴的。
課文不難理解,出示投影片只是起著一種媒介作用,觸發學生進人課文的情境,設身處地體會“我”的心情,感受“我”的傷心,起著情感教育的作用。另外,由于作者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寫,寫出了孩子與成人世界的對立狀態和對立情緒,因此,還得防止一種偏向,即孩子對成人世界和家庭的反感、反抗的情緒。
四、教學方法
學生閱讀、討論與教師的總結啟發相結合。
五、教學媒體
投影(投影片里的兩幅畫面,應在兩處相關情節的展開中出示)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步驟
導語
相信大家都有好朋友吧,爸爸、媽媽是不是支持你們的友誼呢?你有沒有因為朋友的事情跟爸爸媽媽鬧過矛盾呢?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本,來看看我們文章中的小主人公遇到了什么樣的麻煩,想一想我們到底該如何這類親情與友情的矛盾。
朗讀
分角色朗讀全文。朗讀前,要默讀幾遍,對生字、多音字、異讀字,要先查字典。在朗讀中,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結構思路梳理:
全文分四個部分,按照以下思路劃分結構:“查問木雕”(媽媽、爸爸和我)──插敘“贈送木雕”(我和萬芳)──“強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媽媽)──“取回木雕”(萬芳和我)
第一部分(1-16段):“查問木雕”,寫爸爸媽媽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傷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贈送木雕”,寫“我”和萬芳的真摯友誼。
第三部分(24-25段):“強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襯爸媽,暗寓對父母的批評。
第四部分(26段-結尾):“取回木雕”,寫“我”討回羚羊木雕的過程和痛苦的心情。
展示畫面(見圖片集錦),體會文中“我”的心情:
重點提示:本文可以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兩幅畫面都取名為“傷心的我”,其實含義有所不同:第一幅畫面是冷冰冰的場景,“我”為家庭里缺乏理解和關愛而傷心;第二幅畫面是溫暖的場景,“我”為萬芳的真誠、正直和慷慨而感動,并為自己對萬芳的“不友好”而傷心,還為自己在家里的遭遇而傷心。
人物性格分析:
“我”:這是一個很珍惜友情的女孩子,她十分贊賞好朋友萬芳,至今清晰地記得萬芳如何救了她,把那條劃破的褲子換回自家,并為此而受罰。當發現萬芳特別喜歡那只羚羊木雕時,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
萬芳:文章用“仗義”一詞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用“換褲子”的事例從側面體現了她的這一特點。當“我”被迫去萬芳家要羚羊木雕時,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心理活動過程。最后,她坦誠地再一次把小刀送給“我”。在萬芳身上,閃耀著真誠、豪爽、大度的光芒。
媽媽:文章中的母親是一個傳統型的母親。在她身上,體現出當代中國傳統母親以嚴為愛和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理解孩子的弱點。她對女兒的愛,是以對女兒的過于嚴格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的方式體現的,如“我”的新衣裙劃破,不敢告訴母親,這體現了母親對“我”的嚴厲。同時,她也不能以平常的心態嘗試去理解孩子,或者與孩子進行溝通。“我”劃破褲子不敢說,可見母親沒有理解作為一個孩子這種事在所難免,主要需要教育她以后做事要謹慎,從而幫助她成長。母親以嚴厲使“我”不敢把事情告訴她,從而使用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發展。關于木雕的問題,母親一方面并不能理解孩子中友誼的珍貴,同時也沒有能讓孩子明白木雕在父母心中的主要地位──那也是父母的一片心。
爸爸:除了具有同媽媽類似的特點外,爸爸還具有一定的家長思想,例如他說,東西雖給了女兒,但沒允許她送人。
理解本文思想內容,討論下列問題:
1、爸爸把貴重的羚羊給了“我”,“我”把羚羊轉送給好朋友,這樣可以嗎?為什么?
2、爸爸媽媽執意讓“我”取回羚羊,奶奶卻說“算了吧,這樣多不好”,你同意誰的意見?為什么?
3、“我對朋友反悔了。”“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4、你認為應該怎樣處理這件事?
(聽聽學生的發言,不要硬性強調答案,但要注意防止一種偏向,即對成人世界和家庭的反感、反抗的情緒。)
發掘本文的深層底蘊(可作為本課的總結):
圍繞“贈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發生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兩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發的。
家庭矛盾廣泛存在。雖然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許多家庭的矛盾沖突,都是由于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缺乏經常的思想溝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諒解所造成的。
如果從矛盾的引起來看,孩子自作主張把爸爸送給她的羚羊木雕轉送給好友萬芳是起因,一般來說,對長輩送給自己的紀念品,無論其價值的高低,都應當珍惜,因為這種紀念品凝聚著一種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孩子送羚羊木雕給萬芳,在其思想深處是把贈送物質當作建立友誼的基礎了。
對于孩子的問題,需要進行必要的疏導,幫助她們端正認識。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處。他們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質價值,卻忽略了對子女的感情傷害。況且,羚羊木雕的“貴重”,孩子先前并未意識到。另外,當孩子因為不諳世事而出現過失時,父母沒有仔細了解孩子的思想,沒有幫助孩子澄清模糊認識,僅僅是責怪,而且逼著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導致了全家的不愉快。
《羚羊木雕》通過寫這場風波,其深層含義在于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即使在家庭內部的成員之間,及時溝通思想、交換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作業布置
你有沒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發生過矛盾?如果有,你同父母是怎樣處理的?如果沒有,設想一下,你的父母會如何處理?針對這一話題寫一則短文。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8
知識目標: 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能力目標: 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系
教學重點: 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教學和學習方法:探究、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這里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么好呢?(窮朋友)為什么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簡介。(幻燈展示)
張之路,1945年生,山東諸城人。196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物理系。曾任中學教師多年。1982年調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現任該廠文學部主任。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電影文學劇本《霹靂貝貝》《磨表》《傻鴨子歐巴兒》及同名中篇小說,話劇《雙龍花盆》,童話集《野豬的首領》《大鼻頭和黑眼圈》,小說集《在樓梯拐角》《題王》,長篇小說《第三軍團》等。1992年被登錄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榮譽名冊。
三、木雕鑒賞(幻燈展示)讓同學們欣賞我國木雕藝術家在木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進而了解羚羊木雕這種藝術品。
四、檢查預習
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給它們注音、解釋,學會運用。
(1)犄角(jī):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本課指桌面的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
(2)仗義:講義氣,仗:拿著,引申為主持、講求。
(3)形影不離:成語。像物體跟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密切。
(4)挽回:扭轉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為扭轉。
(5)寒顫(zhàn):本課指因受冷而身體顫動。[注意]也作“寒戰”。
(6)反悔:對以前允諾的事后悔而不承認。
(7)光彩:原指顏色和光澤,也用來比喻光榮。本課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本文說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2.整體感知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展開故事,故事情節依矛盾的沖突,由發生、起因、高潮和結局組成。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找出起止點。
發生 查問木雕 倒敘 1 —16
起因 贈送木雕 插敘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順敘 24---35
結局 傷心難過 順敘 36---38
3.課文中出現了幾個人物?6個人
4.他們的性格特點相同嗎?
5.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研究文章的主題
6.討論本文的主題。
五、作業
1.再讀課文,進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2.找出重點語句,進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寫作特點。
六、板書設計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貴重 我們倆是好朋友
成人世界 少年世界
重 重
財 情
輕 重
義 義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3、情感目標: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關系。學會與他人、父母溝通。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教學準備】
學生:
1、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里寫寫自己進入中學后在家庭中的變化,準備在班里交流。
2、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1、查閱指導朗讀的資料,教師參與分角色朗讀。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已半個學期了,如春天的小樹在慢慢長大,有的同學在練筆這樣寫:
(大屏幕投影出示,請作者讀一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么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里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育、長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過渡)是的,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于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師板書課題及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初步感知課文:
1、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認為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就要朗讀,朗讀有助于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學生四人小組討論,自由回答問題并明確上述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三、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后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2、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后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四、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2、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沖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
五、作業
1、與父母一起讀這篇課文并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9篇)】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教案《羚羊木雕》09-03
七年級上冊語文羚羊木雕教案11-13
七年級語文《羚羊木雕》的教案11-07
初一語文《羚羊木雕》教案12-07
《羚羊木雕》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9-01
七年級語文課文《羚羊木雕》教案08-18
初一上冊語文《羚羊木雕》教案12-08
七年級上冊人教語文《羚羊木雕》教案12-09
羚羊木雕七年級語文教案9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