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我兒子一家》教案
重點:
1.體味理解“散”的材料通過“線”(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題)有機組合的方法。
2.認真把握本文的線索。
3.學習本文生動、風趣、口語化的語言。
難點:
本文“人稱錯位”的寫法和作用。
教學過程:
1.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寫了幾件事?(用幾個字或一句話概括)
2.討論哪些是詳寫?為什么要詳寫?
提示:(1)媽媽坐月子;(2)熄燈前與熄燈后;(3)“學玩”;(4)爸爸的鼾聲是詳寫。這些之所以詳寫,是因為最能突出表現主題。
3.速讀課文(兩分鐘)回答:
(1)寫的是哪一類的事?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點?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來?請學生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舉例說明。
提示:本文寫的都是家庭生活瑣事。這些事的共同特點是:充滿情趣。反映了“我”的家庭生活和諧的情趣。(具體事例略。)
(2)由(1)可以看出,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過一個什么線索貫患起來的?(參見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想一想,除了“情趣”這條主線之外,還有沒有另外一條線索,這篇文章記述的事件是誰觀察到的?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條線索?
提示: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我”的親聞親見。所以“所聞所見”應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正是由于我的親聞親見,才使事件那樣生動,真實可信。
(4)“所聞所見”這條線索對于有機地組織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輯”了十多個家庭生活“鏡頭”這些鏡頭都相對獨立,作者在寫作時有時,有時也沒有著意安排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過渡。但我們讀來并無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順暢。這除了“情趣”主線的貫串作用外,“所聞所見”這條線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為每件事都是通過“我”發生的,我是第一“證人”,所以真實可售。無論講哪一件事,都無需著意過渡。
4.這篇文章語言有什么特點?請學生結合課文舉例,并稍加分析說明。
提示:因為文章以一個五歲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寫的.,所以口語化,天真、生動、活潑、新穎是其重要特點。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當然這個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純真無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體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兒子卻成了第一人稱,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教學難點:人稱錯位)如果把人稱改一改,讓作者(文中的媽媽)做第一人稱,兒子做第二人稱,效果會如何?試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與改后的表達效果比較一下,看哪一個更好。(讓學生改寫第三段,然后進行比較)
提示:這樣安排便于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因為孩子的眼光和筆法與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點和優勢,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特點和優勢,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天真、風趣。
6.歸納總結。
①文章線索②文章主題③文章語言特點④文章人稱的妙換。
提示:讓學生歸納,不再贅述。
手段
閱讀方法的訓練與朗讀相結合
可將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蘆形狀的圖標串起來,如圖示意。
線索:情趣
1.媽媽坐月子:①媽媽好胃口②“胎”教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兒④起名字。
2.媽媽是燈泡廠的
3.背作家姓名能得大獎
4.爸爸的鼾聲
5.家中來客
6.**的“三怕”
7.腦袋與板車把手
8.熄燈前與熄燈后
9.媽媽“怕”爸爸
10.一個孩子和五個孩子
11.唐阿姨的貓死了
12.“學玩”
長大不討老婆了
點評
本文的語言特點要通過多讀來體會,而多讀也應是講授本節課的主線。在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緊緊扣住原文,表述自己的觀點時要從課文出發,盡量讀原文,然后做點分析。這樣,既能練習朗誦,又能培養學生尊重文本不空談的好習慣。
【七年級語文《我兒子一家》教案】相關文章:
《我兒子一家》教學設計12-15
課文《我兒子一家》練習習題04-17
七年級語文我的老師教案09-17
七年級語文《我的信念》教案05-21
七年級語文《我的老師》七年級語文教案11-25
七年級語文教案:我的信念02-23
我的老師七年級語文教案09-18
我的信念七年級語文教案08-28
七年級下冊語文《我的老師》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