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文言文必須讀通的道理。
2.了解孔子關于學習態度和方法的論述。
3.初步熟悉幾個文言虛詞。
教學重點:
1.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弄清實詞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本篇課文是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開始,怎樣學習是關鍵,著力抓把誦讀,使學生當堂成誦,疏通文義后,讓學生在課上背誦。(全班齊背,再個別同學分行背誦)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背誦,所以大家要多讀,讀熟才能背。
正音:
慍(yùn),罔(wǎng),殆(dài),謂(wèi),哉(zāi),
誨(huì),焉(yān),亦(yì),識(zhì)
自讀課文,注意生字的發音。
大家讀過課文后一定會發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誰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說)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子曰”呢?(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為什么叫“子”呢?(因為是孔子的弟子再傳弟子所記,用“子”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論語》和孔子簡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有孔子的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與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曾擔任過委吏、司寇等小官,后罷官,周游列國,終不在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勞動人民,政治上維護貴族統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學生再讀課文,老師領讀全文。
誦讀前四章,教學步驟如下:
①齊讀1~2遍②頌讀并劃分停頓③疏通文義④自由練習誦讀(抽查個別學生),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學而時習之”
“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這些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實習(或溫習)[③]
〈譯〉學習了知識按時去實習它,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知”了解。
“慍”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譯〉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
這三句話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問”,我們現代漢語中也有。
2.“溫故而知新”
“故”指舊的知識,“新”指新的體會或發現。
〈譯〉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可以做老師了。
3.“學而不思則罔”章
“罔”指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譯〉只讀書而不動腦筋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憊。
孔子在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貢”章
這章形式與其它各章不同,是學生提問,老師作答。
“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ǔ)。“謚號”:在封建時代,帝王和大臣死后要根據他生平的功業給他一個名字叫“……”,孔圉的謚號是“文”。
“謂”叫做,稱為。“敏”聰敏。“恥”以……為恥(意動)。
“是以”因此。
〈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借回答子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作業]背誦全文六章,前四章會默會譯。
第二課時
復習檢查前四章的內容。
5.“默而識之”章
“識”記。“之”學習所得。“厭”滿足、厭倦。
“誨”教導。(“厭”同“饜”滿足)“何有于我哉”
〈譯〉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學生而又知厭倦,哪一樣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擇”選擇。“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好地方學習,對他們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這方面問題),就應該注意改正。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有老師。
背誦課文
[練習]一~四
(要求):把課文間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寫字義,兩行翻譯。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2
【教學目標】
1.在對課文內容進行歸類的基礎上,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況課文所選內容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2.聯系自身,說說對文中有關“學習之道”以及個人修養論述的理解。
3.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探究《論語》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和熱愛。
【教學重、難點】
聯系實際理解《論語》的思想內容及現實意義,并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
引導法和講授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圣人,但你們知道嗎?孔子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但那些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早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灰飛煙滅,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寶貴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們為他守喪三年方才灑淚而去,而子貢則整整為他守喪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樣的人格魅力,使得人們對他這樣崇敬景仰呢?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論語》,來探尋其深邃的思想內涵。
出示任務:對《論語》十二章課文內容的簡單回顧。
(二)再讀課文,遷移闡發
出示任務:
1.在上節課學習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的這幾則語錄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反饋指導:注意語言的簡潔準確。
2.結合自身在學習方法和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度,并談談你對“學習之道”的理解。
反饋指導:注意與自身實際相聯系
3.圍繞課文中闡述關于修身的章節,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談談對這些詞的理解,并討論這些關于修身的論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現實意義?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饋指導:理解詞語含義與探究現實意義相結合
(三)延讀《論語》,拓展提升
出示任務:
1.教師出示幾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關語句或章節,安排學生分組探究這些語句或章節的思想內容。
2.結合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為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么?今天我們讀《論語》有什么現實意義?
反饋指導:將本課所學內容結合到探究中
(四)誦讀課文,情蘊其中
帶有感情地齊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音韻美,并在誦讀中進一步品悟課文內容,同時感受古代典籍的無窮魅力。
(五)小結與作業
小結:《論語》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們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子的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誠信處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無類、啟發誘導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牽涉到人類生存與社會安定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論述,堪稱人生的百科全書。雖然有些篇章僅僅是只言片語,但卻精辟微妙,發人深省。雖歷經兩千多年,今天讀來仍激蕩著我們的胸懷,啟迪著我們的智慧,給予我們豐厚的人生營養。
作業:
1.課后自主閱讀《論語》,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并且說說對它們的理解。
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并固定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后生可畏”“當仁不讓”等。你還知道哪些?課文搜集積累,與同學分享。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3
【教學目標】
圍繞“樂”,解讀孔子的快樂之道,從中獲得些許人生的感悟、心靈的快樂體驗。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朋友”
2、我們三類人都是“朋友”
3、熱情洋溢地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這句出自《論語》(第一則)
二、由“樂”引出的讀音解困
1、“樂”字,讀音有疑問
明確:多音字,解釋為“快樂”,讀“le”
2、再次齊讀這一句
3、自由朗讀《論語十則》再看看還有哪些字,在讀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確: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順帶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結合意思能更好地確定讀音,確定了讀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齊讀全文(注意:已經疏通的讀音)
三、孔子的快樂之道一:向一切人學習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什么樣的 )朋友? 來( 干什么 )?
明確: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
2、背景:《史記》中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多,至遠方來”。
明確:既然來的都是跟他學習的人,可見學問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樂的?
3、引導誦讀:第七則(第六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釋義這句話(注意:三、必、擇其善者、從、改)意思
②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個別讀)
明確:肯定的語氣(必、從、改)重音
③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④小結板書:孔子之所以“快樂”,因為可以“向一切人學習”。
四、孔子的快樂之道二:坦然面對無知
1、因此,孔子擁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賢(賢能賢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個,讓我們看看孔子是怎樣將“快樂”傳遞給他的學生的。
3、齊讀第五則。
4、這里你讀到“快樂”了嗎?這則說什么?
明確:學生很可能是沒有讀到的,沒關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樣的語氣?(讀一讀)
明確:學生自由想讀。生氣、溫柔、嚴肅……
6、為什么孔子這么強調分清“知與不知”?
明確:不知道裝作知道會讓人很煩惱(庸人自擾)
7、你有過這種“不懂裝懂”的經歷或者見過“不懂裝懂”的人嗎?當時有怎樣的感受?(聯系自己談談)
明確:讓學生體驗到孔子看似責備的話語,事實上是將一種生活態度與“快樂”情感帶給子路。
8、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9、小結板書:孔子告訴弟子要正確對待知與不知,學會“坦然面對無知”(如果你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樂)。
五、孔子的快樂之道三:學會寬恕他人
1、然而,我們知道人生難免會有不如意和令人氣憤的時候,比如:下面出現的幾個場景:
①場景一:語文課上,我和同桌輕聲討論書中一個生字的讀音,老師發現了,當眾點了我的名字,此時我心想: 。
②場景二:下課期間,我的同桌小明垂頭喪氣地從老師辦公室回來,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臉上,然后惡狠狠地丟下一句:“我今天偷帶漫畫書到學校的事,你告訴老師的`吧!”“誰說是我干的!”我沖他大喊,他卻當做沒聽見,不予理睬,這時候我 。
2、面對這些我們可能無力改變的事實,一味地生氣好嗎?我們來齊讀第十則,看看孔子是怎樣看待類似的問題的?
①先解釋意思:關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為什么要寬恕別人的錯誤?(結合第一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學會“寬恕”,你能獲得什么?
明確:快樂
3、重新回歸場景聯想,這時你的言行會有變化嗎?
4、齊背第十則,個別背
5、小結板書:學會放下包袱,“學會寬恕別人”,該放下時且放下,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六、總結送贈言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值得高興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煩,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就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學會“快樂”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論語》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真諦!
今天我們學習了僅僅才三句《論語》,卻已經有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見《論語》是一部蘊含孔子大智慧的好書,我們一定還能在閱讀其他幾則中獲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齊聲讀全文,然后給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學選取一句你覺得最適合或者最能表達你期望的《論語》篇目作為贈言送給他們。
明確:學生背送的句子,談談理由。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做到節奏停頓得當。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交流、感悟、讀書,能理解兩則論語的意思,體會到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并得到啟迪。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初步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學習方法的能力,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語言韻味和思想內涵,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明白學思結合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背誦《三字經》
“曰仁義,理智信”你知道這是誰說的話嗎——孔子。他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一生交了3000多個學生,其中有名的有72個呢。論語記錄了孔子的學生問老師的一些問題和孔子經典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論語》中的兩句話。
二、初讀課文體會明確句意的重要性。
請您自己先試著讀一讀這篇文言文,讀準字音? (指名一生)
出示:罔和殆。復習讀音
生字讀音有點難,自己再讀一讀,看看這回能不能讀準、讀通順了。(學生自由讀)誰來試試?(指名兩生)
指導字音:
(1)第一則中有個多音字(課件強調:為)既念wi又念wi,猜猜在這句話里應該讀哪個音?為什么?(學生爭論)
(2)我們要按照正確得意思理解后才能確定讀音。課件出示:為兩個讀音的不同解釋
想一想,根據哪個意思能確定這個字的讀音呢?(引導學生說把哪個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當)這么解釋比較合理,你們同意嗎?這個字的意思是做、當。課件出示:為:做、當。這個字讀?課件出示:為:wi
三、了解句意積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學習第一則,積累學法,創設情境,初步感悟“學思結合”。
輕聲讀第一則,看看哪些字在下面有注釋,請你把它搬回老家—就是抄到原字的下面。
把原句中的字替換成它的解釋再讀一遍。看看你還有哪些字的意思不懂,圈出來。
質疑不懂的字義。那些沒注釋的字,我們怎樣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聯)先和同桌互相交流看看能不能弄懂。全班交流。
弄懂了每個字的意思,你能連起來解釋這句話了嗎?不通順怎么辦?這時就可以做適當的調整?同桌互相說,全班交流。
小結:調整時,有時需要添幾個字,有時需要減幾個字,有時換個意思相近的詞,以后,我們還可能遇到需要調整詞語順序的情況呢,但不管怎么調,都不能改變句子本來的意思。用這樣的方法,自己再試試。
老師也解釋了這句話,并且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整,看看這樣解釋是不是更通順一些?你默讀一下,看看和你們要說的意思一樣嗎?(課件出示:第一則意思)
課件出示。
溫故知新已經是個成語了,你能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嗎?
聯想:孔子是在學生問他什么問題時這樣回答的?
表演,評價。
再讀,指導。誦讀古文應該讀出韻味,慢慢品味才能知道含義,范讀,自由讀,大家讀。
通過學習我們不僅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還應該能做一個“溫故知新”的人。
(二)學習第二則,運用方法,獨立研究,重點體會“學思結合”。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則論語的意思?就請你按照剛才我們學習的第一則的方法來自學第二則。出示自學提示:
(1)把下邊的注釋搬回家,讀一遍。
(2)圈出不懂的字,同桌互相質疑,運用字典查一查,聯系前后詞語想一想。
(3)自己解釋句意,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學習成果:
(1)指名交流
(2)看看你的理解和老師的理解一樣嗎?
(3)說一說第一則和第二則有什么關系嗎?
古人說的學習一般指讀書學習,只讀書學習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顧剛剛我們學過的溫故知新這句話,其實學習過程中包括了溫習舊知識要重新思考,才能有新發現?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說出第二則論語的意思了?
(5)按照讀第一則時那樣讀一讀第二則。
小結:學而不思,思而不學,都是孔子勸告我們學習中應該避免的情況,這樣做不對,那我們該怎樣做?(板書:學思結合)把學習思考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新知識,時間長了,我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就有辦法解決更多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識,這樣我們也可以為師矣。而且古人短短兩句話中蘊含了深刻的道理,這只能說明他們是經過了深入的思考得出的結論,所以能千古傳送。
(三)誦讀
這兩則論語的意思你都記住了嗎?不光要記住意思,能讀出古文的意思也很重要,你理解了就一定能讀出來。讀古文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展示古文的魅力。你試一試。
看到大家讀的很有進步,我專門找了音樂,現在我們誰能給我們以聽覺的享受?指名讀。
四、總結學法。
學習了孔子的這兩句話,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還有什么其他收獲?你還知道孔子的故事嗎?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5
教學目標:
1.熟練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2.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容。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內容:
1.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傳不習乎?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四、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五、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抄寫、識記字詞。
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一、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①見賢思齊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學習”
②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6
學習目標:
1、理解各則語錄,并會運用。
2、背誦。
教學設想:
1、通過分讀、齊讀、默讀等幾個環節達到疏通文意的目標。
2、通過互助自學解決疑難問題或重點問題達到進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標。
3、通過說話活動,重點掌握文中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的語句。
4、熟記成誦。
教學流程:
讀——(用)說——背。
創新意圖:
突出學生實踐活動,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導語:(2-3分鐘)
同學們以前積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現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說出一個意義范圍,請你答出相應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時間”、“勤奮”(學生搶答)。看來,同學們積累了不少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選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樣的'名言警句。這篇文章就是《論語>十則》
二、熟讀課文。
1、大聲朗讀課文,把把握不準的字音標出來。
2、聽錄音,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氣語調。
3、檢查聽讀效果(一人一則,接龍讀),師生共同糾正。
4、齊讀一遍全文。
三、析讀課文。
1、四人一組,自選“則”數(量力而行),結合課下注釋,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礙疏通文意或重點的字詞句標注出來,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做好標記,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決。(若提不出,投影準備好的重點字詞)
2、每組派代表疏通文意,匯報學習成果,小組之間交流意見,教師隨機點撥。然后學生默記重要知識點。然后投影提問:(小組間競賽搶答)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基本條件是
②學習強調獨立思考的是
③闡述學與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④強調求知態度的是
⑤強調做人要有骨氣的是
⑥在與人相處虛心求教時應持有的態度是
⑦號召大家樹立“仁”的理想并為之奮斗終生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處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搞一個說話活動,學以致用。(板書)
請你用“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小組交流后,學生自由發言)。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
“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總結:學生說出很多,略作總結,學習方法有哪些?學習態度有哪些?我們這一課又積累了許多有關學習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積累。
4、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成語,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學生準備后,先組內交流,后暢所欲言)
四、背誦喜歡的語句(越多越好)。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7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
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前可閱讀《論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舊知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論語》這本書嗎?能不能給大家舉出幾則例子?你對它還有多少了解?由此引出孔子,并簡要介紹。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部分章節——《論語》四則。
二、正確朗讀課文
1.《論語》是文言文,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我們在朗讀文言文時要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先聽老師讀一讀。教師示范朗讀。讀出智慧。在讀中領悟文意、在讀中積累語匯、在讀中質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情操。
2.請學生進行模仿朗讀練習。
3.指名朗讀,互相訂正。
4.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三、理解課文,領悟含義
1.請同學們齊讀課文。
2.大家讀后一定會發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說。)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子曰”呢?(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3.自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對照注釋及手里的工具書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請把它畫出來。
4.小組內學習:針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重點理解以下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患:憂慮,怨恨。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誨:教,導。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故:舊知識。新:新知識。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自省:自我反省。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四、結合體會再讀
1.你喜歡哪句話?讀給大家聽,并聯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見解。
2.把課文背誦下來。
五、作業、課外激趣探究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請同學們在課后多積累《論語》的內容,相信一定會讓你們受益匪淺。
板書設計
《論語》四則
學習態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習態度“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態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解讀課文內容,積累常用文言語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教師提供閱讀書目或參考資料,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判斷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自主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考為學與修身的相關問題,體驗并追求理想的學習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學重點
形成理解課文內容后的個性化表達。
教學難點
參照權威資料獨立思考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課前布置預習,了解孔子其人、《論語》其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這能成為同學們的共同理想。有一部書可以隨時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它就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今天開始我們來試一試,更多地發揮自己的學習能量,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論語”意為語言的論纂,是對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記錄,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論。通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傳道授業的音容笑貌。但是,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話語了,要做到盡量準確地解讀,還需費一番工夫,幸好我們可以借助資料和注釋,并且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完成這一學習歷程。這節課我們來研讀課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
(電子幻燈展現課文內容,集中到前四則)(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巡視教室一周,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討論細解
1、學生提出教師未來得及回答的問題,尋求大家幫助。
2、將全體同學分為八個小組,每小組再重點負責一則,確保每兩個小組研究同一內容。
3、小組內交流對這則課文內容的理解。
4、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后講解。任務相同的小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學傾聽思考并穿插發表意見。
四、引導精解
1、教師在學生發言時及時予以點評,明確可否。
2、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溫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實踐”,書下注釋折中地處理,將兩種解釋并列出來。查閱工具書,掌握“習”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種理解更恰當。
“習”的原意是鳥屢次拍打翅膀練習飛翔,從原意看,理解為實踐或練習更為恰當,學習的樂趣也應該是學了就去實施。溫故知新當然可喜,但還是沒有實踐的樂趣更為明確。
(2)書下注釋標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對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復禮、愛眾求仁”思想的傳播和施行。
(3)分別查明“君”和“子”在稱呼他人時表達的感情色彩,再結合起來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義。
“君”單獨使用是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現在的“您”。“子”單獨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能不怨怒,有這種胸襟氣度的確值得人崇敬,的確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聯系下列觀點,深入理解課文第二則。
《中論治學篇》: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師矣。
《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則與“溫故知新”一則互為表里。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學思結合才能讓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于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后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于虛無縹緲中。“學”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內,在于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對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教導與屏幕打出的這段描述有關,仔細研讀這一則和所給資料,思考孔子想讓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內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賤,從小就參加勞動,性格果敢爽直,時有莽撞之舉,但十分敬愛孔子,聞過則喜。因此也時常得到孔子語重心長的教誨。《荀子》中記載,當時子路穿著華美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見狀教導他為人應謹慎,不可以這樣張揚的形象處世。子路馬上出去換了一身衣服進來,但神情舉止還很自負,孔子就說了課文中的話來警示他,不要不懂裝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嚴謹處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境界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好之”是中級境界,有了興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樂之”是高級境界,把學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7)我們今天研讀探討的這四則都與為學有關,哪一點讓你反觀了自己的為學狀況?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學生自由表達,教師適當點評。)
五、誦讀深解
1、學生放聲朗讀前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前四則。
3、全體背誦前四則。
六、課后作業
1、默寫課文前四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七、板書設計
習之——談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樂之——學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動筆墨不讀書。寫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極好方式,可謂一舉雙得。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交流同學們就課文后半部分寫的讀書筆記。同學們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于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獲,也可側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獲。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做如下準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相待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復習了?”
自知者明。客觀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自我完善。做事盡心竭力、盡職盡責是謂“忠”,交友一諾千金、光明磊落是謂“信”,從師孜孜以求、反復實踐是謂“習”。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數職,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實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難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確可行。此時,可以拷問自己主要社會角色的分數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知人者智。及時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惡,才能和諧相處。所以,不必去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去主動了解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高尚的人生態度,更何況,這樣做了,不管別人如何,主動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擁有人生智慧的賢者,也只有這樣的智者賢者,才能寵辱不驚,悠然自得。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要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學習,看到那些缺點而(反思自己)改正。”
學人者強。見到賢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見到賢者,渴望比肩,鮮有聞之。與賢者看齊,需要勇氣和膽識,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學習,則需要有謙遜的美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會從同行者那里學到很多。杰出者是學習的對象,普通人也是學習的對象,學眾人之長,為自己所用,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愛人者仁。有賢者就有不賢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統一的。看到不賢之人和不善之處,不可生厭惡之心,而應當做一面鏡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賞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和做出這樣的事,以謙遜的態度和悲憫的情懷面對,這就是愛人不惡人的仁者境界。
(4)舊時鄉間有這樣的俗語:“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這與孔子人生觀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這種傲慢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為圣賢之人,就是因為他能放棄與生俱來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長。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后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后四則。
3、全體背誦后四則。
五、課后作業
1、默寫課文后四則。
2、在課后“積累”的第二項和第三項中任選一項完成,有精力的同學可完成兩項。
六、板書設計
律己省身——謀事而忠 愛人學人——不知不慍
——交友而信 ——見賢思齊
——學而時習 ——必有我師
——患不知人 ——擇善而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9
教學目標:
1.積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句子的意思。理解詩歌《過華清宮絕句》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豐富多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4.細心品味作者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思考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思考。
2.體會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豐富多彩的內蘊。
教學內容:
學習《過華清宮》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
1.導入
(1)齊誦《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積累:你還學過哪些杜牧的詩?
2.出示古詩,聽錄音
3.介紹【寫作背景】 華清宮在長安東二十五公里臨潼縣城南驪山下,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詔令在此造殿,賜名湯泉宮。唐玄宗于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為行宮,“始湯井為池,環山列為宮室,又筑羅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溫泉宮,天寶六載(747)改名華清宮,長生殿就在此宮內,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這里尋歡作樂。安史之亂后,華清宮遭到了破壞,多年過后,杜牧經過這里時,早已冷落殘敗。面對斷壁殘垣,詩人回憶史事,感慨萬千,寫下了三首《過華清宮》七絕,這是其中的一首。
4.小組學習
(1) 讀通全詩
(2)師出示詩意,生對照理解詩意
【注釋】①華清宮,故址在今陜西臨渡縣驪山北麓,唐玄宗造。《長安志》載“驪山上下,益治湯進(即溫泉),為池臺殿環列山谷,明皇歲幸焉。”
②繡成堆:驪山左右有東西繡嶺,因當時林木花卉繁盛類錦繡,故名。 ③千門:漢武帝起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后因稱宮殿重門為千門。 ④一騎紅塵:《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志京師。
二、交流討論
1.指名朗讀
2.理解詩意:
經過華清宮來到長宮,回首向錦鄉堆城般的驪山望去,只見山頂華清宮那緊閉的大門,一扇一扇緩緩地打開;山腳下,風塵仆仆的騎手拼命鞭打著跨下飛馳的.駿馬,身后揚起了一溜濃密的塵煙;華清宮中的楊貴妃高興地笑了。唉!沒有人知道,這是皇上派人從遙遠的南方為她運來了她愛吃的新鮮荔枝。
學生自讀
3.教師指導誦讀。
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首句中說“回望”,那么詩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確:詩作主人公是站在長安回望驪山華清宮,看到驪山花卉樹木蒼翠,如同一堆堆的錦繡。)
(2)第二句說驪山上千重宮門依次一扇接著一扇地打開了,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確:“次第”暗示著有重要軍政要事要稟報深宮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著詩人怎樣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確:那個“笑”字背后包含著詩人滿腔的悲憤,因為為了這美人的一笑,全國上下有多少人要傷心落淚啊。目的在于諷刺唐明皇荒淫好色,為了一個妃子,不惜犧牲民力物力。
三、小結
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詩人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一騎紅塵”隱含的是無數個驛卒的血汗和無數匹戰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四、誦讀詩歌。
1.自讀感悟。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它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節奏美,音韻美,都能給我們美的熏陶。優美的詩歌,需要優美的朗讀,今天,我們就開展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讀競賽,看誰字音讀得準,節奏讀得好,感情讀得美。
2.教師巡回指導。注意點: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學生進行個人朗讀練習。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推薦最佳選手進入班級詩歌朗誦比賽。 朗讀,互評。
4.組織朗讀比賽。小組推薦的選手上臺朗讀。 每一組推選一個代表作為評委。
5.師生評價,評選最佳選手。
五、作業
1.誦讀本節課學習的《論語》內容及《過華清宮絕句》其一。
2.積累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誦讀。
3.積累學過的《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名句,誦讀。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 10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
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前可閱讀《論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嗎?誰愿意給大家講講?(初步了解孔子及《論語》,導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正確流利
1.根據課后注音輕聲讀文,達到讀音準確。
2.指名讀課文。
3.學生互相訂正,達到“正確”這一目標。
4.學生再練習朗讀,不僅要求讀音正確,還要注意文言文語言簡練的特點,掌握好句子停頓,可以同桌進行討論,在書上做標記,并相互指導。
5.指名讀課文,全班評價
6.出示課文范例,再引導學生練習朗讀。
7.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朗讀。
三、深入讀文,理解內容。
1.《論語》四則講的都是為學的內容,談了哪些關于學習的問題呢?同學們先根據課后注釋理順文章大意,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2.引導學生逐句理解課文,注意讀講結合,主要依前面的關于本文的譯文進行講解。
3.現在我們來想想,課文中談到了哪些關于學習的問題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請大家帶著自己的體會再讀文章。
5.嘗試著背誦。
四、延伸
1.你還了解哪些先哲語錄呢?
2.回憶一下有關自己學習的事,并聯系這篇課文談談今后自己將如何學習。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積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語錄。
板書設計
《論語》四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七年級語文《論語》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11-20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6篇)11-24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6篇11-22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教案(通用10篇)09-23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精選10篇)06-19
語文七年級教案01-17
語文七年級教案04-22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 教案02-03
論語文言文翻譯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