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學會多角度復述課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多角度的復述課文。
2.理解故事表達的哲理。
難點
1.以“父親”的視角復述課文。
2.領會文章中的哲理。
【預習任務】
1.查詞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三遍。
2.把課文1—13小節復述給自己的父母聽,并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么辦?(此項作業在第一課時結束時布置)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往往能獲得一些收獲。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在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身上發生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件事給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二、【多角度復述】
(一)快速瀏覽,提煉要素。
1.對初中生默讀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5分鐘看完。請你注意計時,結果你用時____________分,速度為每分鐘___________字。
2.默讀不能只顧速度,還要注意抓主要內容。本文為記敘文,默讀時要注意記敘文的基本要素。請在默讀過程中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明確】
時間: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費城一座山的懸崖處;
人物:“我”、父親、杰利、內德等五個小伙伴;
起因:孩子們想玩新花樣一起去爬懸崖,而我一直有病。
過程:“我”在懸崖上十分恐懼,父親趕來教給“我”下來的方法。
結果:“我”終于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時間”不能總結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從注釋中可以看出這篇文章選自《當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發生,對這個故事的情節影響不大,所以這個要素可以省略。而“一個悶熱的日子”卻是個重要要素,因為它烘托了人物煩躁的心情,為下文孩子們爬懸崖的情節作鋪墊,因為夏日悶熱帶來了煩躁,為了排解煩躁,才會想找些新花樣來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懸崖,而且懸崖上又比較涼快。
“地點”不能總結為“費城一座陡峭的懸崖”。因為文中寫到,這座懸崖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層樓高,孩子們都能順利攀爬,只是因為“我”體弱膽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認為它是險峰,所以它不應該被認為是陡峭的懸崖。可是卻可以總結為“垂直的懸崖”,因為文中第7節有這樣客觀的描寫。
(二)分組復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為四組,第一組以“我”的視角復述;第二組以杰利的視角復述;第三、四組以父親的視角復述。全班帶著任務再次瀏覽課文,先復述給同學聽,再推選一位同學復述給全班同學聽,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復述得好。在開始準備復述之前,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復述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復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1)在復述過程中覆蓋到記敘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現力的詞語(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復述;
3)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加工;
4)注意不同視角復述的差別。
2.分組匯報:
第一組從“我”的視角復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學生按照復述中要注意的問題的前三條復述,教師按照前三條的要求點評。
2)討論:“我”從這件事中得到的經驗是什么?
【明確】
文章第18小節寫道“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這是爸爸對我的鼓勵。第22小節“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后,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從“我”的實際行動的角度寫“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辦法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第23小節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應了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義是分解困難,克服一個個小困難,最終就能取得成功。(教師指導學生在文本中篩選信息并出示板書)
第二組從杰利的視角復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復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①是杰利去找父親的還是父親去找杰利的?
【明確】
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最好設計為是杰利去找父親的,因為文章第13節寫道“杰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體情況,正因為他很擔心“我”,才會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沒有。杰利不會丟下“我”不管的,因為他本性善良,是不會讓“我”父親四處亂找的。這樣的設計能更好地表現杰利的同情心。
②學生復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內心矛盾上加以展開,如擔心“我”是否已經回家了。還可以描寫一下父親得知孩子情況后的表情變化和行為表現。如先緊張后平靜,因為開始父親得知這樣一個消息時有些擔心,但很快地變得從容而鎮定了。聯系下文情節還可以補充父親在杰利來時正在準備晚飯,在忙亂之中父親還不忘帶上手電筒等。
2)討論:杰利和文中別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確】
杰利雖然一開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來他又和父親一起來找“我”,說明他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義感、有責任心這些詞來形容杰利。因為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心的孩子是不會丟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從文本出發,準確把握人物性格。
總結:杰利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角度復述,理解“父親”的性格,評價“父親”的教育方法。
1)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把“父親”角度的復述當作全知全能視角復述,一開始就把“我”改為亨特,然后其它內容都和原文一樣。這個錯誤的產生是因為學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之間的區別。全知全能視角是敘述者處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于其主宰之下、調度之中。敘述者凌駕于整個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隨時對人物的思想及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這種視角可以使作者隨意地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進行加工處理。而用“父親”的視角敘述是第三人稱視角,他了解的內容要從杰利到他家時開始,前面發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轉述。可以對父親的心理活動加以想象,補充。
②第四組可在此基礎上加工,對父親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進行描寫。父親的心情既慌張、生氣又有點兒高興。父親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有點忙亂、焦慮,后來逐漸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體弱也敢爬懸崖比以前有進步,又慢慢想到這也是個鍛煉孩子能力和膽量的機會,于是有點高興。
2)討論: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父親?
【明確】父親處理事情鎮靜而富于智慧。他能給予“我”最貼心的安慰。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還用手電筒幫“我”照路。他能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他沒有直接到懸崖上去把孩子抱下來,而是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他為我分解了困難,設定了一個“我”力所能及的目標——石架下面的巖石,“我”小心翼翼的'試探著去做,而且踩到了它,這讓“我”頓時有了信心。父親又“乘勝追擊”,為“我”設立了另一個“落腳點”,讓“我”信心大增,就這樣,在父親的幫助下,最終“我”爬行了懸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親抓住了這個時機教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父親 教子有方:①抓住時機,展開教育
②給予安慰,給“我”信心
③讓“我”獨立解決問題,教“我”方法
三、【應用拓展】
交流課前布置的作業——把課文1—13小節復述給自己的父母聽,并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么辦?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一類:個別同學的家長說,那我早就嚇死了,我還能知道怎么辦呀?
第二類:大部分同學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下來,因為他們平時是很強調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鍛煉。
第三類:叫110。
分析討論:第一類家長的表現顯然有些無能,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
第二類家長的表現比第一類好,能讓孩子獨立鍛煉。不足就是沒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鍛煉,如果能適當地做些方法指導,孩子就會知道該怎么做,特別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體條件和當時的環境,家長及時有效的指導,能夠改變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而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叫110,似乎是一種保險的方法,但其實是費時,費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決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決問題應注意輕重緩急,按照事情的嚴重程度的不同去區別對待。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孩子解決不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告訴他解決的辦法,如果還不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家長、孩子都解決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這件事家長和孩子自己能解決就沒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課堂小結】
相信同學們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親的處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文中父親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呢?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學習文章中作者領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難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課后作業】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你是如何處理的?有什么經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個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這篇課文時寫下的,第一次的教學設計是先復述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說說自己遇到困難后處理的方法,有什么經驗教訓。由于復述的角度單一,我又沒有做有效的指導,學生對復述課文這個教學環節不感興趣。所以第二、三次上這篇課文時我放棄了復述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讀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把課文1—13小節復述給自己的父母聽,并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么辦?最后說說自己遇到困難后處理的方法,有什么經驗教訓。這樣的課堂學生興趣盎然但是復述這種能力學生就沒有得到鍛煉。最近一次備課時,我仔細研讀了教材,課后練習里有明確的復述要求。相關研究也指出,復述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重新組織語言把課文內容敘述出來的一種教學方式。復述,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和研究復述的教學,讓學生學會復述的方法,提高復述的能力。這種因為學生不感興趣就有意避開的教學方法是不恰當的。那么,怎樣讓學生對復述有興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這種多角度復述的方法,并且在復述過程中穿插對課文重點研討。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在進行以復述為中心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加強復述方法指導
在第一組復述課文用的是詳細復述,看似要求最低,難度最小,但實質上這個教學環節非常重要,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實踐過程中學生往往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得并不出色,記敘的六要素,學生一般都能在復述中涵蓋,但是還不夠流暢,由于是第一個匯報發言,多少還有點兒緊張。在復述指導是可以預先引導學生找出故事發展的線索:冒險——遇險——脫險;找出時間轉換的詞語,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編寫簡單的復述提綱。這樣第一組的復述就會更流暢一些,為下面變換人稱復述打好基礎。
二、靈活運用多種復述方式
第二組從杰利的視角復述,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視角復述都屬于變換人稱復述,如果第三組已經能夠出色的完成從父親的視角復述的任務,那么還可以考慮讓第四小組嘗試創造性表演復述,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課堂氣氛會更活躍。
三、關于復述學習方法的總結
這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復述這一教學方式,而且復述的是一篇記敘文或者說是一個故事。在學習結束后可以和學生一起來總結一下復述記敘文的方法。如:熟讀課文找出記敘六要素;編寫復述提綱,找出記敘的線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關系;根據課文內容組織語言,用自己的語言說而不是背誦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2-24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后反思01-30
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0-04
初一語文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2-15
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11
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2-03
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學設計12-15
七年級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2-05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2-04
人教版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