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模板(通用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模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層層遞進的寫作方法,體會文中排比句的表達作用。
2.正確理解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相互聯系。
3.懂得“人和”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自覺為社會和諧盡一份力。
【課文題解】
1.孟子,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地位僅次于孔子,被尊奉為“亞圣”。
2.《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
【串講課文】
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孟子說:“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翻譯:譬如一座內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敵人包圍攻打卻不能取勝。
原文: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敵人圍攻一定是選擇得天時的時日了;可是沒有勝利,這說明得天時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譯:城墻筑得不是不高,護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鎧甲不是不銳利堅固,糧食不是不多;可是(當敵人進犯時)棄城逃跑,這說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譯:所以說:限制人民不必靠國家的疆界,鞏固國防不必憑山河的險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強大(兵器和鎧甲的銳利堅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譯:得到正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多,失去正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翻譯: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內親外戚也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都歸順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讓天下都歸順他的人,攻打連內親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會勝利的。
【課文結構】
本文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1句),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第二層次,(第2-4句),列舉兩個事例,從攻守兩方面分別論證分論點。
第三層次,(第5-8句),進一步論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論斷,點明主旨。
【課文分析】
《天時不如地利》一文觀點鮮明,結構嚴謹,很有氣勢。
文章開頭兩句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戰爭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舉“攻而不勝”和“委而去之”兩個事例,來論證觀點。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僅靠“天時”與“地利”條件,從反面強調“人和”的重要性,結尾歸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
文章強調“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廣之,方方面面應該“以和為貴”。
【思維訓練】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論據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兩個論據分別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的論證方法是什么?
既擺事實,又講道理。 先用“環攻不勝”和“委而去之”兩個論據證明論點;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從反面強調“人和”的重要性。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 增強論述的語氣。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詞語回答。)
“得道者”
6.為什么“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
“天時”、“地利”是客觀的,外在的,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而“人和”是主觀的,內在的,在事物發展變化中起著決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
7.本文體現了作者什么思想?
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順應民意,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得施行仁政。
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朗讀,了解課文大意,理解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關系。
了解課文層層遞進的寫法。
教學重點:
積累字詞,正確理解作者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我們剛學了《論語》八則,了解到孔子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稱為“圣人”。后來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儒家思想,被稱為“亞圣”,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仁政”。我們今天要學的《天時不如地利》也體現了這種精神。
二、散讀、齊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
2.注意斷句、標點符號停頓要讀出來
3.說說文章主要闡述了什么觀點
三、作業
1. 背誦
2.分類積累詞句
3.拓展:結合學習生活實際,理解名言警句
四、借助注釋了解大意
1、學生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并且圈劃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子的翻譯。
2、質疑解疑與歸納補充
班級討論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
3、積累幾個實詞和虛詞
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環而攻之:指城郭
而:環而攻之而不勝:前,表承接;后,表轉接。
夫:發語詞,表示下面要發表議論
然而不勝者,……:這樣卻
親戚畔之:內外親屬
去:委而去之 放棄
域:限制,名詞作動詞。
畔:通”叛”。
4、掌握幾個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人心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缺少仁義道德的人就會很少人幫助。
五、理解課文結構及孟子思想
1、本文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三段:分析論點
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總結論點,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
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度不是鼓吹戰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那戰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2、關于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六、朗讀訓練
七、作業
1. 背誦
2.分類積累詞句
3.拓展:結合學習生活實際,理解名言警句。
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掌握孟子的文學常識及其政治主張,準確把握文章的寫作意圖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論證思路,掌握通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體會論證過程中雙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掌握通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文章的寫作意圖,掌握通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復習: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誰?
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認為什么叫做“仁”?
2、孔子處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進入了戰國時代,“戰國”二字體現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點?你認為戰國的國君最關心的是什么?
3、身處戰國的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對一心只想通過戰爭征服他國的戰國君王們,智慧又擅長辯論的孟子會用什么辦法來推行儒家“行仁政,愛百姓”的政治主張呢?他是怎么把齊桓公、晉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國君主 “騙”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們這節課與其叫《天時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讀課文、翻譯疏通
1、自讀課文,讀出孟子向君王游說說理時的自信。
2、集體朗讀,讀出說理的氣勢,注意排比句的朗讀方法。
3、同學互譯,圈劃不理解的字詞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譯,重點強調。
城、郭、是、池、環、兵、委、去、域、親戚、至、順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認為孟子寫這篇文章的真實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教君王如何攻擊別的國家嗎?)從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讀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來引申為“方法、法則”的意思。結合孟子的政治主張,你認為孟子這里談到的“人和”之“道”具體指什么?
施仁政、民貴君輕——愛百姓
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的“道”
3、本文的論證中心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達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寫作的意圖是規勸當時的統治者施行仁政。
4、作為一篇議論文,一般會有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議論過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再讀文章。
四、論證過程
1、在戰亂不止,各國之間你死我活的戰國時代,如果說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會不會采納呢?善辯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辦法?
通過軍事引起君王的興趣,再通過層層說理慢慢將君王引入自己設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從軍事角度說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節、第三小節與第一小節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舉出事實論據,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論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這里使用雙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正反論證,加強說服力。 雙重否定句增強語氣。
4、你認為為什么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 內因決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問題能夠通過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講完軍事之后,將“人和”最重要的道理類比到了治國的領域之中,在第四小節作者主要采用了講道理的方法,屬于道理論證。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道理論證;增強語勢,更有說服力
6、那么孟子認為怎樣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論證。
7、至此你認為孟子的道理說清楚了嗎?請理出孟子的論證過程。
8、“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句話是主張打仗的還是不主張打仗的,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實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說,真正的君子是不會隨隨便便打仗的,君子愛好和平,只有萬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熱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見孟子的“狡猾”
五、復習總結
1、請同學們回顧以下,孟子是怎樣從吸引君王的興趣開始一步一步引導君王,最終把君王引向孟子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的?
君王聽說孟子要談論打仗的辦法,一定認真聆聽,經過孟子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以及從軍事類比到治國方略,便會被孟子嚴密的論證牽著鼻子走,打心底里認為要打勝仗,治理好國家確實需要“人和”。這時,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問“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
2、通過這篇文章,你學到了哪些論證自己觀點的方法?
3、聯系實際生活,談談你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獲得了哪些啟示?
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 篇4
一、課文內容分析
本單元口語交際主題是“演講”。從學生的相關經歷引發交際話題,再從演講的形式與內容、演講稿、演講的表現力三方面讓學生學習演講方法,提升演講水平。
第一部分,課文以兩個泡泡照顧到學生的不同經歷,既能引發一部分有過類似經歷同學的表達欲望,分享自身體會,也為沒有演講經驗的同學樹立了信心。
第二部分創設班級演講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領域中選擇最感興趣的內容確定話題。同時,以“學習的快樂”、?遠離垃圾食品,關注身體健康”兩個題目為例,讓學生學習在題目中將演講的主題與內容具體化。第三部分則從觀點、材料、感染力為學生提供了寫作思路,引導學生關注演講稿的說服力。第四部分則用小貼士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語氣語調、停頓、重復、動作這類演講技巧,旨在增強學生演講的情感感染力。
二、學情分析
對于小學生來說,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演講,主題班會、升旗儀式、班級競選都需要演講。回顧學生在以往口語交際中所得,學生已經有了講清楚、講生動的語言表達基礎,但在真實的演講中,學生不僅存在表達觀點時單純講道理、缺乏有力證明的情況,也有觀點不清、邏輯性不強的現象,同時也更多關注老師的肯定,與聽眾互動不足。而教材的編排中針對這些都給出了建議,因此,本課的提升點在于學習就適當的話題提出自身觀點,并圍繞其選擇有說服力的材料,練習如何演講。
三、教學目標
1、能理解什么是演講,并圍繞話題擬定演講題目,根據一定的要求寫好演講稿。
2、用適當的語氣,語調進行演講,態度大方。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就適當的話題提出自己明確的觀點,并圍繞其選擇有說服力的材料,表達有條理。
五、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教師:搜集優秀演講視頻以及演講稿。
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搜集相關資料。
(一)激發興趣,引出“演講”
1、分享經歷,說說自己認為什么是演講。在我們的學校生活中,經常會見到“演講”,比如每周的國旗下講話、班級的競選演講等活動,你是否參加過呢?說說當時的感受。
2、指名進行分享。
3、教師小結:就像大家說的,演講就是在公開場合發表講話。一次好的演講,不僅要有好的演講稿,還得具備一些演講技巧。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怎么寫演講稿,做一次演講。
【設計意圖】通過分享親身經歷,一方面使有過經驗的同學講出體會、收獲,另一方面使沒有演講經驗的同學受到啟發,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二)創設情境,學習擬題
1、選擇話題,擬定題目。
班里要進行一次演講活動,有科學、讀書、鍛煉身體、健康飲食幾個話題,你對哪一個更感興趣?說說你在這一話題有什么經歷?結合你的感受和認識為演講確定一個題目。
2、對比范例,修改題目。
(1)指名說題目,教師記錄。
(2)對比“讀書的快樂”、“遠離垃圾食品,關注身體健康”,說說感受。預設:看到“讀書的快樂”這個題目,我就知道這篇演講以“快樂”為主,而“遠離垃圾食品,關注身體健康”這個題目既有演講的目的,也有做法。兩個題目都能迅速讓我們知道演講者的觀點。
(3)教師總結。
因此,一個好的演講題目能夠讓聽眾對于演講內容一目了然,既要觀點明確,也要描述完整,體驗意圖。
(4)修改題目。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領域選擇演講話題,并分享自己的相關經歷,使得演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讓他們有表達的欲望。另一方面,通過對比課本范例,學生知道了題目的作用,并且能夠仿照,對自己的題目進行修改,學習在題目中表達出表達核心觀點。
(三)明確寫法,試寫演講稿
演講的題目確定了,接下來就要關注演講稿了。一篇好的演講稿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與情感傳遞給聽眾,讓他們產生共鳴,甚至認同。那什么樣的演講稿才是好的,怎樣寫一篇好的演講稿?
1、出示要點,講解格式。
我們先看看演講稿的基本格式,一般有三個部分:
(1)開頭:對聽眾使用適當的稱呼,如“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2)正文:表述觀點并且圍繞觀點使用具體的材料進行說明。
(3)結尾:用簡潔有力的話點明主題,發出號召。
2、提供支架,試寫講稿。
對于演講稿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正文這一部分。那怎樣才能讓你的演講稿具有說服力呢?
(1)師生交流總結:觀點明確,列舉事例,引用名言、故事等。(相機板書)
(2)列出提綱,為觀點選例證。
(3)小組分享,交流評價。具有說服力的演講稿不僅要有明確的觀點,還有用具體的材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請你借助以下提綱,梳理自己課前搜集的材料。小組四人互相分享,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同學的演講提綱進行評價,提出建議:
①觀點鮮明嗎?
②例子支持觀點嗎?
③例子的順序是否合適?
(4)根據建議試寫演講稿,教師相機指導。
【設計意圖】借助提綱,學生能夠明確寫作思路。小組交流意在讓學生聚焦到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思考演講稿的條理性,再加上老師的個性化指導,學生寫出一篇好的演講稿有了充足的保障。
(四)開展演講比賽,評價總結
1、了解演講技巧,感受演講的表現力。
(1)出示“小貼士”。
演講,最重要的還是“講”。剛才大家已經有了初步的演講稿,要把它“講好”,老師再給大家送上兩點小秘籍:演講時語氣、語調適當,姿態大方;演講時可利用停頓、重復或者輔以動作強調要點,增強表現力。
(2)欣賞經典視頻,感受演講者的表現力。
2、這兩點秘籍如何應用,我們可以通過一段精彩的視頻來看看。(學生觀看之后,分享在視頻中看到的演講者是如何用語氣、語調、動作來增強表現力。)
3、個人練習,教師相機指導。
4、小組演講,交流、推薦。
(1)小組規模:小組人數以6人為宜。
(2)分組依據:建議根據話題相關性進行分組。
(3)小組依次演講,互相提出建議。記著咱們的演講秘籍,和自己組內的同學輪流演講,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在演講之后為演講者提出修改建議。
(4)教師小結,每組推選一人參加班級演講比賽。
教師總結點:對學生的演講熱情進行肯定;圍繞小組交流中反饋出的主要問題進行再次強調指導。大家進行得如火如荼,現在我們根據剛才的演講情況,每個小組推選出一人參加最后班級的演講比賽。
5、師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
選手已經確定好了,那我們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評比呢?(學生發言,教師歸納,總結歸納出評分標準,并進行補充。課上可以出示提前準備好的下表,也可以當堂生成。)
內容
聲音響亮,語調適當;
姿態大方,適時加入動作
表情豐富,和聽眾有眼神交流;
使用事例、名言,具有說服力。
等級
★★★★★★
★★★★★★
★★★★★★
★★★★★★
6、小組代表依次演講,評選?“最佳演說家”。
我們先請幾位演講者依次進行演講,每位同學有一枚大拇指貼紙,演講結束之后,可以把它貼在你心中的“最佳演說家”身上。(評選結果揭曉,老師隨機邀請兩位投票同學說說投票理由)
7、教師總結。
感謝同學們的精彩展示與點評!今天這節課我們對于演講稿、演講技巧進行了了解,并進行了眼睛比賽。時間有限,我們不能聽到更多同學的精彩演講,希望大家在課后再把自己的演講稿進行修改,并練習演講,我們有機會再進行一次演講比賽,期待大家踴躍參加。
【設計意圖】
借助優秀演講范例學習演講技巧,在個人練習中應用實踐,在小組演講中進行展示,也在小組同學的建議中修改糾正,從而使自己內化演講技巧。班級共同制定演講評價標準,以及最后的班級展示是對學生演講熱情的再一次激發,也是對演講稿、演講技巧的又一次深化。
六、板書設計
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 篇5
一、設計思路
1 、結合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對新課標和大綱制定的有關六年級的各項要求,理解其中的每一項標準、尺度、重難點。
2、學習教材課后練習和理解作者的編排的意圖,理解每一項知識因材施教使得復習有針對性。
二教學目標
1、調查學生的心理狀況。我召開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調查會,了解學生對考試的看法和態度,了解他們對復習有什么要求:分析學生的心理層次,給學生一些精神食糧,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期末復習中來。
2、了解學生的知識狀況。采用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知識漏洞,了解學生最需要老師幫助他們解決什么難題;分析學生的知識層次,我可以因材施教使得復習有針對性,使得每一個學生在復習中有滿足感,能較好的受到復習的效果。
三、復習計劃
1、指導思想:根據新課標、依據教材和卷子、對本班的學生狀況都做個簡單的分析和說明。
2、復習時間:我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我安排語文基礎知識的單項復習,第二階段我安排閱讀和習作的復習,第三階段我安排的是單元綜合和模擬綜合的測試。第四階段我安排的自由復習和個別輔導相結合。
3、復習方法:我采用的是集中復習和自主復習相結合的方法。
4、復習內容:我把所有內容分為四個部分:語基部分、閱讀部分和習作部分、口語交際部分。
四、復習的實施方法
我采用的是集中復習和自主復習相結合的方法。第三階段:習作部分--反復修改 寫好日記由于我平時對學生的日記、讀中學寫、課后習作都抓得很緊,指導及時,講評反饋比較到位,所以我班學生習作的復習重點不是反復的寫作文,而是把重點放在反復的修改上。
1、組織修改一個方面:可以是作文中的'重點段、可以是人物的一段對話、可以修改開頭和結尾的方法。
2、欣賞日記:我讓學生從四個一練習修改日記
(1)一事一議(練習寫事的,把過程寫清楚出示相應的習作篇目進行分析)
(2)一景一描(練習寫景的,抓住景物特點出示相應的習作篇目進行分析)
(3)一人一寫(練習寫人的,要讓人活起來出示相應的習作篇目進行分析)
(4)一感一想(練習想象的,想象事實結合出示相應的習作篇目進行分析)
3、日記交流:三至五個人進行日記交流,交流日記的方法是自己讀、自己評、同學評、老師導相結合。這樣學生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逐漸提高習作水平,而且不乏味。 據學生的實際,我把前邊的單項復習進行綜合檢測,以集中審題和單獨審題的方式進行檢測,可以是整體檢測,主要是做一些綜合練習,(接把自助餐搬進復習課的內容出示相應的題目進行審題并進行口頭作文)
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 篇6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是以第三次全教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精神為指導,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編寫的,供二年級實驗班第一學期使用。為幫助教師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更好地使用教材,現就本冊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教材的編排、教材特點、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及提示幾方面作些介紹。重點圍繞“語文園地”這一版塊展開。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
(略)
二、教材編排
本冊教科書設計了八個專題,圍繞專題以整合的方式組織了八組教材內容。
每組教材都包括了“語文園地”,各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語文園地”包括四個欄目:我的發現——鼓勵學生探究發現,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特點及字詞的一些規律,掌握識字的方法;日積月累——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優秀段篇,復習學過的字詞,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練習;口語交際——在雙向互動的口語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展示臺——給學生提供展示課內外學習所得的舞臺。
三、教材特點
1.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
每一組教材均以“導語”的形式點名專題,識字課、課文以及“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展示臺等內容都圍繞著本組的專題安排。如第二組,簡短的導語點出了本組的專題——學校生活。“語文園地”里“口語交際”的話題是結合課文《我選我》的內容設計的,讓學生談談對王寧選自己當勞動委員的看法,討論如果班里改選干部,自己會不會選自己。“展示臺”則引導學生展示在課外活動中學到的本領。
再如第六組,導語(“如果我有一支神筆,我會畫很多東西給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點出了關愛他人的專題,“語文園地”中的兒歌(《誰和誰好》)、“口語交際”的話題(討論怎樣幫助殘疾人)、“展示臺”的內容(唱《愛的奉獻》這首歌),均與本組專題有一定聯系。這樣安排,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瑣、加強整合的思想,便于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2.識字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3.課文的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具有時代感,貼近兒童生活。
本冊教材的課文體裁多樣。童話、寓言、詩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記等應有盡有,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4.課后練習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著眼于積累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5.突破傳統教材的呈現方式,增強了親和力。
本冊教材在呈現方式上有很多創新和突破。
首先,編寫角度由關注教師的“教”轉向既方便教師的教,又方便學生的“學”,使教科書由“教本”變為“學本”。這冊教科書,無論是導語,還是課后練習或者“語文園地”中的練習,均不再以問題或要求的方式呈現,而是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提出學習與練習的內容,拉近了學生與書本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學習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增強了教材與讀者的親和力。其次,教材的呈現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發現、探究。教材中,每個“語文園地”都編排了“我的發現”這一欄目,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的構字特點及字、詞的一些規律。如,“語文園地二”中,引導學生發現表示動作的詞“掃、提、搬、推、挑、抬、捕、捉、抓”都帶有提手旁;“語文園地三”中,引導學生發現每組的兩個詞意思相反;“語文園地四”中,引導學生發現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規律。為加強趣味性,還設計了游戲式的內容,如,“語文園地七”中,引導學生從一幅組合字形圖中發現,漢字分分合合可以形成許多新的字。這樣編排,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注意發現的習慣,不斷積累學習方法,而且可以使學生從發現中提高自信,不斷獲得學習的動力。
再次,在“語文園地”里設有“展示臺”一欄,給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和才能的機會。教材以學習伙伴的展示為引導,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展示自己的本領和學習收獲,使學生不斷產生成就感。如,“語文園地一”的展示臺,引導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書簽、賀卡,自己寫的兒歌,畫的圖畫;“語文園地三”的展示臺,引導學生展示自己課外識字成果、收集到的北京風景明信片以及自己的文藝才能;“語文園地四”的展示臺,引導學生制作、交流識字卡片。教材以這種方式,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進而不斷產生學習動力,并逐漸使學習成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經常有機會展示課內外學習的成果,還能促使他們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成為學習語文的有心人。現代社會要求學生學會與人友好相處,與人團結合作。我們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教材的編排方式體現了提倡學生合作學習的思想。這一思想在語文園地的學習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6.教材內容具有開放性和彈性。
展示臺鼓勵學生隨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目的在于使所有學生在已有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與發展。這些,都體現了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和彈性。
四、學習目標(略)
五、教學內容及提示
這冊教科書采取了以專題整合內容的編排方法。因而,教師備課時,要注意每組教材在內容上的聯系,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方案。如第一組,《秋天的圖畫》之后,學習伙伴說:“我想畫秋天的果園。”“我想撿幾片落葉做書簽。”“把咱們的作品帶來,辦個展覽吧!”實際這是在為“語文園地”的展示內容作準備。學到這里,就要布置學生畫秋天,收集描寫秋天的好詞佳句,用落葉做書簽、賀卡等,為舉辦作品展覽做準備。
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黃山奇石》課后,學習伙伴建議大家收集黃山奇石的圖片,“語文園地一”的展示臺就可以補加展示這一內容。教師要根據當時、當地和學生的實際,活用教材,隨時利用身邊的語文教育資源,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拓寬語文教學的渠道。總之,教師備課時胸中要有全局,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做到既符合教材編寫意圖,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學充滿活力。
下面重點介紹“語文園地”的教學。
實驗教材中的“語文園地”實質上與以往教材中的“基礎訓練”基本相同,但二者相比較而言,“語文園地”除了幫助學生對所學的語文知識、技能進行系統地梳理、整合、鞏固以外,更注重在學生心中培植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語文園地”中題目的安排都以“我會”的形式出現,“我會讀”“我會寫”“我會說”“我會畫”都是激勵學生滿懷自信地進行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有效形式。因此,從“基礎訓練”到“語文園地”,不僅僅是提法上的改變,其最根本的變化體現在觀念、認識上的更新,課程改革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理念在其間得到了凸顯。那么,我們應該賦予“語文園地”什么新的內涵?我的理解是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有了理念上的更新,如何進一步在操作上讓“語文園地”走出傳統“基礎訓練”的模式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樂園呢?以下結合具體教學設計,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口語交際”、“展示臺”四個方面進行介紹。
“我的發現”。設計這一欄目的意圖是鼓勵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使之養成勤于思考、善于發現的習慣。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引導他們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把從這里發現的識字方法遷移運用于今后的學習之中。八次“我的發現”內容如下:
(1)第18頁:①發現用熟字去偏旁的方法學習生字。②發現漢字中的許多字都有相同的偏旁。
(2)第38頁:①發現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學習生字。②發現帶提手旁的字與手的動作有關。
(3)第55頁:發現每組的兩個詞意思相反。
(4)第79頁:發現漢字的構字特點,即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
(5)第100頁:發現漢字偏旁表義的構特點。
(6)第118頁;①發現生字是由兩個熟字組成的。②發現漢字具有一字多音的特點。
(7)第138頁:發現漢字分分合合可以拆成或組成許多新字。
(8)第162頁:①發現許多漢字都有相同的部件。②發現憑借圖上的圓柱體可以說出許多反義詞。
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詞語超市:復習鞏固要求會認和會寫的詞。
2.金鑰匙:培養學生在閱讀好文章時,品味好詞好句的能力。
3.語文故事:培養學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通過對“一字師”的理解,了解修改對寫作的重要性。
4.古詩誦讀:使學生在讀背中感悟古詩的意境,領略西湖之美,達到積累的目的。
5.語文生活:通過說畢業感言的活動,提高學生的演講能力。
6.習作:寫在小學六年中一件難以忘懷的事,注意寫清事情的經過,寫出真實感受。
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一些紙條,紙條上分別寫上“向老師說”“向同學說”“向母校說”“向家長說”“向自己說”等。
教學時數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詞語超市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復習會認詞、會寫詞。
2.多種方式認讀第一組詞語。指名讀,檢查掌握情況。
3.認讀、練習第二組詞語。可以聽寫檢查,也可以做選詞寫話練習。
二、金鑰匙
1.導言:《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文章,這篇課文對母親描寫非常細致,詞句也非常講究。今天我們再一次品讀品讀這些好句子。
2.自主朗讀,抓住帶點的地方細細品讀,想想這些地方寫出了母親的什么內心活動?
3.指名讀,并談談讀后的體會。
4.教師小結:閱讀好文章時,一定要培養一邊標記、一邊思考的習慣,這樣既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從中學習好的寫作方法,積累好詞佳句。
5.拓展:用一邊標記、一邊思考的方法從本單元的課文中找出好句品味品味。
三、語文故事
1.導語激趣。
“一字師”講的是什么樣的老師?“一字師”講述的又是怎樣的故事呢?
2.自讀故事,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讀短文。
(2)邊讀邊想:短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讀了短文,你有什么樣的啟發?
3.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可以談對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聯系自己的實際談啟發。
四、古詩誦讀
1.導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飲湖上初晴后雨》這兩首詩你們會背嗎?(指名背或齊背),這兩首詩都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風光,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描寫西湖的古詩,再一次領略西湖的美。
2.自主朗讀,讀準字音,把這首詩讀熟,質疑。
3.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在難讀處指導,解疑。
(2)通過引讀,指導學生讀出韻味。
師:烏云洶涌像把墨汁潑翻,但不能遮住青山,白色的雨點好似蹦跳的珍珠,打入游船。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
4.品讀,邊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
5.練習背誦。
(1)同桌合作背誦或自己背誦。
(2)齊背。
第二課時 (語文生活)
一、談話導入主題
六年的小學生活就要結束了。六年來多少事令我們回憶:老師的關心、同學的友愛、有趣的活動……即將要分別了,你一定有許多話想要對老師、對同學、對朋友說!
今天,就請同學們到講臺前,作一個簡短的發言,說一說你們想說的話。
二、出示發言的要求
1.抽簽確定發言內容,內容有:向老師說、向同學說、向母校說、向家長說、向自己說……抽簽后,準備幾分鐘。
2.要抓住主要內容說,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據抽到的說話對象使用稱謂語。
3.上臺后不要慌張,態度自然,發言口齒要清楚,聲音響亮,語速不要太快。
4.認真聽別人的發言,聽完后要掌聲鼓勵。
5.發言后,同學之間相互評價一下,看看發言的內容是否符合確定的內容,語言是否流暢,是否做到了表情自然、不怯場。
三、組內發言,相互評價
1.四人為一小組,組內抽簽,確定內容。
2.各自準備幾分鐘。
3.組內發言,同學評價。
四、全班交流
1.指名發言(或小組內推薦發言人)。
2.全班同學評價。
五、教師總結
這一次說畢業感言的活動,就是為了鍛煉同學們即席演講的能力,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們平時善于觀察、積極思考,還要求我們有比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落落大方的講話姿態。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多找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多與人交流,就會提高自己的講能力。
第三課時 (習作)
一、激發興趣,拓寬思路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小學六年中一定有許多事情讓你難以忘懷:第一次背著書包步入校園;因為做了錯事挨了老師的批評;考試得了高分贏得同學羨慕的目光……想把你最難忘的一件事告訴大家,與同學們分享嗎?
2.說一說你最難忘的那件事。(同學自由說,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糾正學生表述不清的語句)
根據學生說的內容,教師要及時適當歸納。
二、閱讀習作提示,明確習作要求
三、自主習作
1.學生構思后自主習作。
2.教師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根據情況進行個別指導。
第四課時
(習作評改)
一、學生朗讀習作,進行自改
二、指名朗讀習作,師生共同評議
請3—4名學生讀習作,一個一個評,相機指導,肯定優點,引導補充修改。通過典型習作的評議,使學生明白評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
三、小組互讀互評,對習作提出修改意見。
四、進一步修改習作。
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古井不僅為鄉親們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們的品格,使學生受到無私奉獻的教育。
2.學習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哺育”、“絡繹不絕”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
2.理解含義較深的句子(“思考·練習”第2題),明確“古井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問題。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本課新出現的字、詞。
(二)一邊讀,一邊想,按自然段讀懂意思,并劃分結構段。
教學重點、難點
(一)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
(二)理解自然段內容,用歸并法劃分結構段。
教學過程
(一)自由讀課文,通過查工具書讀解生字新詞,并把不理解的詞語畫下來。再指名讀課文,檢查初讀課文情況,并糾正誤讀,區別字形。
1.讀準生字讀音:
“乳(rǔ)汁”的“乳”,“報酬(chóu)”的“酬”是翹舌音,要讀準。
讀準以下容易誤讀的音:
“扁擔(dàn)”的“擔”,不要讀成“dān”的音;
“單薄(bó)”的“薄”不要讀成“báo”的音;
“一陣風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讀成“sì”的音;
“日子長著哩(li)”的“哩”應讀輕聲;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讀成“gòng”的音;
“他們懂得(de)”的“得”應讀輕聲,不要讀成“dé”的音;
“不能總讓大家出力氣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應按“啊”的變調讀,前者應讀“ya”,后者應讀“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邊是“日”;
“絡繹不絕”的“繹”不要寫成“澤”;
“六旬”的“旬”與“句”,“陶冶”的“冶”與“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學生通過查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詞語:
“熹微”、“歉意”、“陶冶”、“絡繹不絕”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燒制陶器和冶煉金屬,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
絡繹不絕:(人、馬、車、船)前后相接,連續不斷。
(二)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組討論,并解答;再由老師歸納,順便把不懂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
1.歸納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東頭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來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幫一對老人挑水,從來不要報酬。
第4自然段:老兩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鄉親們勸說兩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幫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應該怎樣做人。
2.想一想,議一議:按自然段歸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聯系比較緊)為全文劃分四個結構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讀課文,想一想,共同歸納:課文講了和古井有關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點?
(課文講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講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點講鄉親們常年幫一對老人挑水不要報酬的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進一步運用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閱讀課文,從重點詞語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古井不僅為鄉親們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們的品格,從而受到無私奉獻的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使用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理解“思考·練習”第2題中的三個句子及結尾一段話的含義,從而深刻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教學過程
(一)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閱讀分析第一段:
1.這一段寫了四句話:有兩句話是寫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還有兩句話是進一步說明井水的質量和古井與鄉親們的關系的。讀一讀,想一想,找一找,把前兩句話畫下來。后兩句話中“清涼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兒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溫情”的母親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涼可口的井水。“哺育”是養育、培養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溫情的母親,因為母親是慈愛的,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高尚的,可以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親一樣,無私地向人們奉獻甜美、清涼的泉水,養育村民毫無所求,所以說古井像母親一樣。)
(三)閱讀分析第二段:
1.指名讀課文。讀前提問,讀中思考,讀后議論、解答:
這一段是寫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沒有“很多”這個詞?如果沒有,作者是通過什么表現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時間長、人數多、路面濕表現。給讀者的印象是具體的、生動的。)
2.春雨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不說下過一場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點是雨水少,有“貴如油”之稱。下起來不大,斷斷續續,一般剛能潤濕路面。)
“剛下過一場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樣的?
(濕漉漉的。)
“老是像剛下過一場春雨”說明了什么?
(說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來人往,免不了會有井水灑到地上,路面總也不干。)
3.這一段寫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鄉親們盡情享用井水,表現了古井在當地人們的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閱讀分析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讀前提問,讀中思考,讀后議論解答:
這一段是寫鄉親們幫助村里一對挑不動水的老人挑水,不要報酬的事。兩位老人為什么需要有人幫助挑水呢?鄉親們是怎樣幫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樣表示?鄉親們又是怎樣“勸說”的?這一切說明了什么?
(年過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單薄;女兒外地教書,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幫著挑水。)
2.“這個幫著挑一擔,那個幫著提一桶,老人的水缸總是滿滿的。”這里,“這個”、“那個”用在上下句里說明什么?
(幫著老人挑水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許多人。)
“挑一擔”“提一桶”,上句是“擔”,下句是“桶”,說明力氣大的就挑擔,力氣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總是滿的”,這句話說成“老人的水缸滿滿的”有什么不同?“總是”說明了什么?
(說明一直是滿滿的,大家不間斷地幫老人挑水)
3.鄉親們這樣不間斷地、熱情地幫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給鄉親們一些報酬,可是誰也不肯接受。于是,“老兩口帶著歉意說:日子長著哩,俺們不能總讓大家自出力氣啊。”老人的話里“不能總讓大家白出力氣”,那么,不“白出力氣”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報酬)
“總讓”的“總”跟“總是滿滿的”的“總”的意思一樣不一樣?
(一樣,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換個意思相近的、同學們口頭上經常說的口語詞是什么?
(老是)
4.鄉親們是怎樣表示的?齊讀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給人們出了多少力氣?”這句話點了問號,應該怎樣讀?是有疑問而提出詢問的語氣,還是強調古井為鄉親們做了巨大貢獻的一種反問語氣?連同下面一句話試讀一下看看。
5.“鄉親們總是勸說兩位老人”,“勸說”是什么意思?
(勸解、說服)
為什么還要“勸說”兩位老人呢?
(因為兩位老人一個心眼兒要給幫助挑水的人一些報酬。鄉親們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講道理,讓老人安心接受幫助。)
這種“勸說”是不是只有一兩次,還是多次?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每次老人表示,鄉親們總是這樣勸說的。“總是”)
6.這一段出現了兩個“總是”,一個“總讓”,查查工具書,這里的“總”是什么意思?
(經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為了表示鄉親們對兩位老人的無私的熱情的幫助,一是為了說明兩位老人一個心眼兒感激鄉親們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試讀這一段,再指名讀。要讀出鄉親們的關懷熱切和體貼的感情,還要顯示出兩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懷。
(五)閱讀分析第四段:
1.先齊讀,再自由讀課文結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話,說明了“多好”:
①“它不僅為鄉親們提供著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為什么加上“生命”?
(人們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這句話跟開頭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聯系?再讀讀開頭段。
(這句話跟開頭段呼應了,是開頭段內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開頭一段和結尾這一句話連起來讀一讀,母親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們的聯系密切不密切:
(“我們村東頭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涼可口。村里的人都到這兒取水。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兒女。它為鄉親們提供著生命的泉水。”)
看來,“母親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聯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為鄉親們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還陶冶著鄉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書上是怎么講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來的意思是指燒制陶器和冶煉金屬,用來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品格”是指人的品質、風格。)
小組(或同桌)議論,然后全班討論:古井“還陶冶著鄉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古井源源不絕地為鄉親們提供“生命的泉水”,一無所求。這是一種什么精神?
(無私奉獻精神)
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給鄉親們以什么影響?換句話說,這種精神鄉親們學到手沒有?
(學到手了)
表現在什么地方?
(幫助兩位老人挑水不要報酬)
2.小結:
鄉親們幫助老人挑水不要報酬,說明古井陶冶了人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小學六年級語文《天時不如地利》教案模板(通用8篇)】相關文章:
小學六年級語文《散步》教案模板12-16
小學六年級語文《為學》教案模板01-08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通用15篇09-06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02-24
小學六年級語文《中華第一龍》教案模板12-23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9-08
小學六年級語文《草原》教案04-09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02-25